高考诗歌新题型大全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15套

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15套

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15套(一)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⑴杜甫郑公樗散⑵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释】⑴郑虔,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

安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禄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称病,并暗中与唐政府通消息。

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

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⑵樗散,指无用之木。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了郑公的音容笑貌,更写出了作者为郑公鸣不平的情感,可见他们深厚的友情。

B.颔联之所以说“严遣”,是因为诗句描绘了郑公面临遥远之地、垂死之人和中兴之时的遭遇,字字血泪。

C.杜甫实事求是地把唐王朝的行为斥之为“严谴”,毫不掩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明他与唐王朝的决裂。

D.作者在诗中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写得情真意切,非常含蓄,令人动容。

E.本诗绝不着色,字字至情,虽是笔笔顿挫,尽情放笔,白描如话,不伤直率,无限淋漓。

2.请结合诗句分析“从肺腑流出”、“情见于诗”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1.C、D(C项“表明他与唐王朝的决裂”判断错误,杜甫是忠于唐王朝的。

D 项“非常含蓄”判断错误,属于直抒胸臆,直率,不是含蓄)。

2.(1)“从肺腑流出”、“情见于诗”抓住了诗歌情真意切这最本质的东西。

(解释)(2)杜甫与郑虔是好友,诗中说“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写出了郑公的音容笑貌,其含意是说明一位无政治野心、非危险人物受到“严谴”的不公,为郑虔鸣冤。

且郑虔面临的是遥远之地、垂死之人和中兴之时,更能激起的情感。

(内容)(3)诗句“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白描写法,坚决表示了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这表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作者人格成就其艺术风格。

(作用)(二)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溪居柳宗元②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

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

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③榜(bdng):船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与陶渊明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面意思相近,实则情味不同。

B.颔联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着笔,“闲依”与“偶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醉心田园,隐逸闲适的诗人形象。

C.全诗结构严谨,文脉晓畅,诗歌以“溪居”为题,首联即点明“溪居”原因,后三联具体写溪居生活。

D.全诗语言不假雕琢,自然恬淡而又含蓄深沉,作者身处贬谪困厄之境,发出的却是清夷淡泊之音。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为“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归纳
意象意境类
1.分析诗歌意象型(景物形象)
提问方式
①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②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

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式:
诗歌描绘了的意象。

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或品格。

答题思路: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
③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下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
竹石
(清)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高考诗歌新题型训练10则随附答案

高考诗歌新题型训练10则随附答案

高考诗歌新题型训练10则随附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11分)西江月①【宋】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杜宇:指杜鹃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6分)答:(1)C3分、D2分、B1分【B是借喻,不是借代。

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D“被杜鹃鸟吵醒”无根据,且不合诗歌意境】(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高中高考诗歌新题型汇编.docx

高中高考诗歌新题型汇编.docx

2019 高考诗歌新题型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小题。

(共 11 分)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①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

②无那:无奈。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 分)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

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

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 分)参考答案 14.B【解析】 B ,“但人其并没有做梦,是人看到今日⋯⋯感恍若梦境” 法,“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堆” ,句中是人真的梦了家的海棠,抑或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眼前之景感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之景。

15.①故园之思(之情)。

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思之情;②春、惜春之情。

春光明媚,人之欲餐,抒写惜春天之意;③年老去,愁春光的孤寂之情。

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枉抛光阴之。

(每点2 分,共 6 分)下面首宋,完成 14~ 15 。

晚秋登城北①游幅巾藜杖北城,卷地西眼愁。

一点烽散关信,两行雁杜陵② 秋。

山河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非复昔,梦魂犹古梁州③ 。

【注】①此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 1177)九月四川成都,当人由南前到后方,居成都,在此祠禄。

②杜陵:本指安,此借指汴京。

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中,南宋西北境上的重要关塞南、大散关皆在此地,人去曾在里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创新题型练习(共九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创新题型练习(共九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创新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连用地名叙写行程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康太守①王维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②,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③。

【注】①这是王维在武昌江边送康太守赴江西临川上任时写的送别诗。

②粉堞:女墙。

③康乐侯: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

《宋书·谢灵运传》:“(灵运)袭封康乐公,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1、古代送别诗中连用地名叙写行程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往往也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本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二、截然不同画面色调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雍尊师隐居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①卧,松高白鹤②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

②《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

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

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2、最后两联的画面色调截然不同,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加以分析。

三、多方位刻画人物形象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春景晏殊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新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

②斗草:古代妇女用草进行比赛的游戏。

3、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四、构思精巧别致,选材剪裁颇具匠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兰棹举李珣兰棹举,水纹开,竞携藤笼①采莲来。

回塘②深处遥相见,邀同宴,渌酒③一卮红上面。

【注释】①藤笼:以藤条编制的采莲之筐。

②回塘:环曲的水池。

③渌酒:清酒。

4、这首小令构思精巧别致,选材剪裁颇具匠心。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新题型-诗歌鉴赏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新题型-诗歌鉴赏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新题型-诗歌鉴赏统编版高三总复习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11月版)专题04诗歌鉴赏【试题概览】题号类别题材试题类型1 2一追求高洁李清照《鹧鸪天.桂花》选择写作目的二苏舜钦《寄题赵叔平嘉树亭》选择诗句含义三建功立业高适《送浑将军出塞》选择比较情感四白居易《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选择赏析诗句五忧国忧民杜甫《白帝》选择抒情方式六杜甫《恨别》选择概括诗意七积极情怀苏轼《寻春》选择分析情感八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选择人物形象九和谐乡村韦庄《纪村事》. 选择画面特征十储光羲《张谷田舍》选择写景方式十一寄情山水贯休《野居偶作》选择分析情感十二孟郊《游终南龙池寺》选择艺术手法十三依依惜别李白《送杨子》选择表达技巧十四辛弃疾《送湖南部曲》选择诗句情感十五民生疾苦王建《田家行》选择分析主旨十六王维《渭川田家》选择诗句作用十七诗画一家范成大《题画卷五首》选择表现手法十八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选择诗句含义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

(注)“骚人”句: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人认为桂花不以色彩明艳悦人,情怀疏淡,踪迹偏远,唯芳香常留人间。

B.在词人眼中,桂花虽然没有美妙的浅碧、深红颜色,但仍是第一流的名花。

C.写梅花嫉妒、菊花羞惭,是在衬托桂花这一中秋时节花中之冠的卓越形象。

D.词人认为屈原缺乏审美眼光,情思不足,不识桂花名贵气质,竟将桂花遗漏。

2.花品即人品,从这个角度分析,你认为词人写桂花的用意何在?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

寄题赵叔平嘉树亭苏舜钦嘉树名亭古意同,拂檐围砌共青葱。

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高考诗歌题型总结

高考诗歌题型总结
高考诗歌类题型总结
考向分析: 1.小切口(鉴赏某一联,小角度(抒情,描写等)) 2.对比阅读(两首课外诗歌或一首课内诗歌和一首 课外诗歌 3.根据前人评论分析诗歌 4.开放类试题(观点选择类)
(一)小切口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 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 作简要阐述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 (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 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 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 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亿”清丽隽永, 皆堪称“和缓”。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 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 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 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 谊的珍惜与赞美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 (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 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 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 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亿”清丽隽永, 皆堪称“和缓”。

新高考古诗文阅读新题型之诗评题、教考融合题专项指导

新高考古诗文阅读新题型之诗评题、教考融合题专项指导

新高考古诗文阅读新题型之诗评题、教考融合题专项指导诗评类所谓诗评题,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就是在一首诗歌的后面列出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评价谈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它往往涉及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

高考真题:1.(2023·新课标Ⅰ卷)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2.(2023·新课标Ⅱ卷)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6分)常见考法:1.前人评此诗,称其“……”。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定向性设问)2.有人评价这首诗……,也有人评价这首诗……。

你同意哪种看法?(开放性设问)3.诗的××句,有的版本作“×××”,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开放性设问)高考真题【例1】(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在基本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形象化理论话语的能力。

理解了“卖花担上”的桃李与“树头枝底”的桃李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象征意味,就理解了诗歌尾联中提到的魏了翁的话。

常见高考诗歌鉴赏题十二种题型答题模式详例说

常见高考诗歌鉴赏题十二种题型答题模式详例说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题型及解答思路一、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5、答题示例练习:(08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一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最新整理)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最新整理)

②从诗歌内容来看,本诗抒写了思乡
飞声,散入 ② 哪个字词是 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折柳”
春风满洛城。全诗歌的关键 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
此夜曲中闻 (诗眼),为 诗的关键。(主旨上的“关键”) 模式:同意/不同意。诗歌首联
折柳,何人 什么?
;颔联 ;颈联
不起故园情?
穿全诗的主线,所以说, “悲”字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关键词的作用:
你同意吗?为
什么?
①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
诗的线索;②点明全诗的感情基
调;③揭示全诗的主旨思想;④
抓住这个词以小见大,把握全诗。
移家别湖上 ①某一联中最 答:“系”字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 公式: 释义+手法(修辞或表现)
亭 生动传神的是 裾的动作,拟人手法表现它们依恋主 +表达诗人的情感
析诗 如许?为有 使人从中受到 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四句 手法写出了
歌理 源头活水来。有益的启示。 “清如许”“源头活水来”在前两句 的特点。表达了 的生活
趣型
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上升到理性认识:哲理。
A古代诗论家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
B城东早春 说,这首诗很 输入,所以永远清澈。作者通过这个 思路:①诗中描绘了什么形象 ?
从诗歌结构来看,“折柳”二字是这 ;联收 ,所以
A前人在评论 首诗情感触发的媒介,思乡望归之情 。所以
5字
这首诗时曾说,由《折杨柳》曲子“催化”,情动而 。
词领 B送李端 “折柳”二字 辞牵。它是一种铺垫,一次蓄势,没
全诗 故关衰草遍,是全诗的关键。有它,下文抒情没有了着落,没有了
天容水色西 了怎样的思想
+诗歌中的主旨
湖好,云物 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Credit is the best character, there is no one, so people should look at their character first.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一览表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导语: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一.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内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二.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三.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四.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①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如王昌龄的春宫曲长信秋词,李白玉阶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宫词,张祜宫词.②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的却是被征调入边关.诗歌既有战争早日结束、良人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诅咒.亲人不得相见,无尽的思念只好寄托在梦里.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休教树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闺梦里人已经成了无定河边骨③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④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五.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2.主旨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3.艺术手法:抒情手法一般是借古讽今,对比,虚实结合历史的繁华为虚,眼前的凋敝,颓败,衰败为实六.咏物诗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抒情手法: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也有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2.形式标志: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3.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4.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早梅张胃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咏笼莺①清纳兰性德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七、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而苏轼则以形象来喻理.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①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②、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附录一:1.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术语: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重要术语集锦: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2.意境特征常用术语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特点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阔:雄奇壮阔旷远悲:凄凉萧索清冷孤寂悲壮衰败静:恬静闲适清幽雅寂缠绵清新淡雅喜:明净绚丽、壮丽秀美、清幽朦胧.3;抒情方法术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4.作者的感情术语:喜:愉悦欢快、豪情壮志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悲: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消极颓废、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思乡思友坚守节操、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二.古代诗歌的分类①古体诗: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③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诗歌鉴赏高考新题型示例及答案分析

诗歌鉴赏高考新题型示例及答案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浣溪沙•新年夜坐(万树清)猿和风声落槛边。

鼠窥人影过灯前。

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

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作者身处极远之地,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答案与解析】1.CE(C非愤怒,而是无奈;D可堪,是不能忍受。

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地哀。

敢,就是不敢之意。

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2.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2分);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2分)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孤处远地的愁苦和年华已逝的悲哀中的意思。

(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11分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诗歌新题型汇编编写人董营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小题。

(共11分)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①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

②无那:无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

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

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B【解析】B项,“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15.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

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②爱春、惜春之情。

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

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每点2分,共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当时诗人由南郑前线调到后方,闲居成都,在此领祠禄。

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居的生活和身体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15.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请简要赏析。

(6分)14.B【解析】B 鸿雁将秋来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15.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愁;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每答出一点给l 分,答出四点给满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 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5. 诗的颈尾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漂泊思归之情。

“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忧国伤时之情。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意思对即可)【解析】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

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

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15. 试题分析:本诗要求回答诗的颈尾两联分别表达的情感,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

颈联中,“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尾联中,“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杜甫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

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

②肯信:肯否相信。

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

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

”(《汝南先贤传》)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B. 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

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C. 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

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D. “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

15. 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

请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

【答案】14. C 15. ①尾联意为浣花溪畔的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她肯否相信我在幕府为吏、回草堂为隐而兼有其名呢? ②尾联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

他在幕府的秋风中怀想浣花溪畔的草堂,寄人篱下而碌碌无为,想回到草堂又迫于生活的压力,对当前处境非常无奈和矛盾。

【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C项,“远近结合”不明显。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楼台街暮”之景是远眺之景,“钟鼓”之声是诗人耳闻之声,诗句中近景不明显,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提到近景,故“远近结合”之说过于牵强,颈联应是采取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一句是静景,是视觉,后一句是动景,是听觉。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首先理解古人的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这句话是是说这首诗中隐含了无可奈何之意,但是一点痕迹都没有露出来,只由尾联暗含了这种意思。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绕笑”意为“多笑”,前一句写浣花溪边的菊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后一句使用典故,考生要结合注释分析用典的意思,从注释可知诗人当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尾联表明诗人想回到草堂隐居,但限于别人的关照,心情无奈甚至矛盾。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要用好注释,如“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这交代了当时杜甫的处境——寄人篱下,然后分析诗歌标题,“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一个“怀”字透露出作者的心声——想回草堂,最后分析尾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

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 颔联紧承送别。

“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 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 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15. 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

【答案】14. C 15. ①内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

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北”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

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

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

【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C项“对比手法”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