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医疗机构的设施与护理管理
医疗机构儿科病房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儿科病房基本标准1. 儿科病房的布局和面积要求- 儿科病房应设置在安静的区域,与成人病房分开。
- 病房面积应根据各种疾病类型和床位数合理确定,一般需要不少于800平方米。
- 床位之间应有足够的间距,以保证病人之间的隔离和隐私。
- 病房内应有充足的天然光线和空气流通。
2. 婴儿护理区- 病房内应设立婴儿护理区,提供合适的设施和设备。
- 婴儿护理区应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照料和观察婴儿的生理状态。
- 区域内应提供婴儿专用的床位和洗浴设施。
3. 医疗设施和设备- 病房内应配备必要的儿科医疗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等。
- 床位上应有适当的医疗用具,如吸氧设备、静脉输液器等。
- 病房内应配备紧急救治设备和药物,以应对紧急情况。
4. 儿童安全和舒适性- 病房内应设置安全的儿童床护栏,以防止病人跌落。
- 床位上应提供适合儿童使用的床单、枕头和毯子。
- 病房内应提供适宜的儿童玩具和娱乐设施,以缓解病人的情绪。
5. 卫生和消毒措施- 病房内应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 床单、枕头套等物品应定期更换和清洗。
- 患病儿童的粪便、尿液等应及时处理和消毒。
6. 护理人员配备- 病房内应配备经验丰富的儿科护士,以确保病人得到专业的护理。
- 护士数量应根据病房床位数合理配置,以保障病人的护理质量。
7. 其他要求- 病房内应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料和儿童专用的饮食。
-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儿科病房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符合相关的医疗标准和法规要求。
以上是医疗机构儿科病房的基本标准,为确保儿童病人得到正确的治疗和良好的照顾,医疗机构应按照以上标准进行规划和运营。
儿科病房工作制度
儿科病房工作制度引言概述:儿科病房是医院中专门为儿童提供医疗服务的部门。
为了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儿科病房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儿科病房的工作制度。
一、儿科病房的入院管理1.1 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入院登记,包括填写病历、核对患儿身份信息等。
1.2 对于疑似传染病的患儿,需要进行隔离处理,确保其他患儿的安全。
1.3 建立入院评估制度,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史、过敏史等,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二、儿科病房的医疗护理2.1 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2.2 定期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3 保证患儿的营养摄入,根据年龄、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监测患儿的体重变化。
三、儿科病房的医疗设施管理3.1 定期对医疗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3.2 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修,确保准确可靠。
3.3 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处置,保护环境和患儿的健康。
四、儿科病房的医护人员培训4.1 对医护人员进行儿科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
4.2 强调沟通技巧的培训,使医护人员能够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4.3 定期组织摹拟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五、儿科病房的家属陪护管理5.1 制定家属陪护制度,明确陪护时间和陪护规定。
5.2 提供家属陪护的基本设施,如歇息区、洗手间等,提高家属的舒适度。
5.3 加强家属教育,向家属传授儿童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护理能力。
结论:儿科病房的工作制度是保障儿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通过严格的入院管理、科学的医疗护理、有效的医疗设施管理、全面的医护人员培训以及合理的家属陪护管理,可以提高儿科病房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制度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制度一、总则为确保儿科门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儿及家属的权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医疗机构护理工作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岗位设置与职责1. 岗位设置:儿科门诊护理岗位包括预检分诊、挂号收费、药房、治疗室、观察室、输液室、注射室等。
2. 岗位职责:(1)预检分诊:负责对来院就诊的患儿进行初步判断,指导患儿及家属挂号、就诊等。
(2)挂号收费:负责患儿挂号、收费、退费等工作。
(3)药房:负责药品的调配、发放、回收等工作。
(4)治疗室:负责患儿的治疗工作,如注射、换药、拔罐等。
(5)观察室:负责对需要观察的患儿进行观察、护理等工作。
(6)输液室:负责患儿的输液工作。
(7)注射室:负责患儿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工作。
三、护理工作流程1. 预检分诊:患儿到达医院后,预检分诊护士进行初步判断,根据病情引导患儿挂号、就诊。
2. 挂号收费:患儿完成预检分诊后,到挂号收费窗口进行挂号、缴费。
3. 药房:医生开具处方后,患儿到药房领取药品。
4. 治疗室:根据医嘱,治疗室护士为患儿进行治疗。
5. 观察室:对需要观察的患儿进行观察、护理。
6. 输液室:为患儿进行输液操作。
7. 注射室:为患儿进行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操作。
四、护理质量控制1. 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定期参加业务培训。
2. 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患儿安全。
3. 加强护理文件的管理,做到记录完整、准确、及时。
4. 定期对护理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5. 加强病区环境管理,保持整洁、安静、舒适。
五、患儿及家属权益保障1. 尊重患儿及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等。
2. 耐心解答患儿及家属的疑问,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及家属的健康素养。
4. 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患儿及家属的投诉。
六、考核与奖惩1.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
《儿科护理学》课件——机构设置和护理管理
生儿等保护性隔离 ➢家属管理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
3.儿科病房
不同年龄患儿病室适宜的温、湿度
年龄
室温(℃)
相对湿度(%)
早产儿
24~26
55~65
足月儿
22~24
55~65
婴幼儿
20~22
55~65
年长儿
18~20
50~60
1、小儿门诊 护理管理
✓保证就诊秩序的有条不紊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院内感染 ✓提供健康教育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
1、儿科急诊
急诊设置 相对独立,备有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小儿急救用品和器材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
2、小儿急诊
护理管理
✓急诊抢救五要素:人、时间、仪器设备、药品、医疗技术 ✓坚守岗位,随时处理各种情况,紧急情况下先抢救、后挂
感谢聆听 谢大家的聆听!
号、先用药、后交费 ✓学习、总结,不断完善流程和常规 ✓加强法律意识,保证医疗文书的完整性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
3.儿科病房
病房设置 ➢ 普通病房 病区内具有儿科特色的设置是游戏室,病 室的设置要符合小儿特点
➢ 重症监护室 NICU 、PICU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
3、儿科病房
病区管理 ➢环境管理:温湿度 ➢生活管理:休息与活动,游戏与学习 ➢安全管理:安全意识、环境(光线、设施)防跌伤、防烫伤、防
儿童医疗机构设置与护理管理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
一、小儿医疗机构的种类 1.综合医院中的儿科 2.妇幼保健院 3.儿童医院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
儿科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
儿科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儿科护理服务的质量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许多医院和医疗机构为儿童提供了更加细致专业的护理服务。
本文将阐述儿科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从医护人员、家属、医疗设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儿科领域更是如此。
优秀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温暖、细致、耐心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医护人员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1、提高医疗技能:儿科医生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案,以提高儿童的治疗成功率和减少治疗风险。
2、提高儿科护理技能:医护人员应该注重提高自己在儿科护理方面的技能和知识,以提供更加细致、专业的服务。
3、与家长积极沟通:家长是儿童的最佳陪护者,医护人员应与家长积极沟通,向家长提供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二、家属家属在儿童住院期间的陪护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优质护理服务离不开家属的配合和参与。
以下是家属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1、配合医生治疗:家属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按时给药、更换敷料等。
2、细致的护理:家属应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儿科护理方法和技巧,并落实到实际护理中。
3、营造温暖环境:家属应该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在家庭氛围中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三、医疗设施医疗设施是提供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条件,好的医疗设施能够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有效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医疗设施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1、改善环境:为了让孩子感到轻松和舒适,医疗机构应该为儿科病房进行环境改善,如增加儿童玩具、卡通壁画等。
2、设备升级:医疗设施需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并不断升级,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风险。
3、规范化管理: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儿科护理管理的规范化,如完善护理制度、护理记录、护理诊疗等。
综上所述,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需要医护人员、家属、医疗设施等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儿科病房管理制度一、病房环境管理1、清洁与消毒病房应每日进行清洁,包括地面、桌面、窗台等表面的擦拭。
定期对病房内的设施设备,如床栏、呼叫按钮等进行消毒。
患儿出院后,对其使用过的病床、床头柜等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2、通风与温度控制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一般保持在 22-26℃。
3、噪音控制医护人员应尽量保持动作轻柔,避免大声喧哗。
限制探访人员的数量和时间,提醒探访者保持安静。
4、安全设施检查病房内的设施是否安全,如门窗是否牢固、电器是否正常运行。
确保地面干燥,防止患儿滑倒。
二、医疗护理管理1、医疗操作规范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各种医疗护理操作,如静脉穿刺、采血、输液等。
操作前向患儿及家长解释操作目的和注意事项,争取其配合。
2、病情观察与记录定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
及时、准确地记录患儿的病情变化和护理措施。
3、护理计划与实施根据患儿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
对特殊患儿,如病危患儿、新生儿等,给予重点护理。
4、药物管理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确保患儿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向患儿家长讲解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三、患儿管理1、入院管理患儿入院时,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史等信息,并进行登记。
为患儿安排合适的病床,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
2、日常管理鼓励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洗脸等。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年龄,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时间。
3、心理护理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安慰。
采用适合患儿年龄的方式进行沟通,如讲故事、玩游戏等,缓解其紧张和恐惧情绪。
四、家长管理1、入院宣教患儿入院时,向家长介绍病房的环境、规章制度、探视时间等。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指导家长如何配合护理患儿。
2、沟通与协作医护人员定期与家长沟通患儿的病情和治疗进展,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鼓励家长参与患儿的护理过程,如协助患儿翻身、喂食等。
3章住院患儿的护理
否认
父母离开时不反抗 表现得很愉快,对每个人都满意
不能建立密切的关系
可能发育迟缓
幼儿对住院的反应
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易被误解和忽视,而感到苦恼 对母亲的依恋十分强烈,对住院误认为是惩罚,由此产生分离性焦虑
反抗阶段
哭闹,打、踢、跑 寻找父母 拒绝他人劝阻
失望阶段
体格检查的方法
一般测量
颈部:有无斜颈 胸部:有无胸廓畸形,心肺情况
腹部:有无脐炎、脐疝,有无压痛
脊柱和四肢:有无畸形,“X”、“O”腿,手镯、脚镯、脊柱 侧弯等 会阴肛门及外生殖器:有无无肛、肛裂,有无鞘膜积液、隐睾 及腹股沟疝 神经系统:神志、反应、前囟等,有无脑膜刺激征,神经反射
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出现退化现象
否认阶段
把对父母的思念压抑 下来,克制自己的情感 满不在乎地对待父母 的探望或离去
(2)不同年龄心理反应与护理
年龄
6个月 以下 6个月 以上
对住院的反应
护理要点
满足其生理需要和 多 抚 摸 、 拥 抱 、 亲 近 解除疾病痛苦即可 患 儿 , 满 足 患 儿 的 情 安静 感需求 分离性焦虑,寻找 有固定的护士对患儿 母亲,哭闹、拒绝 进行连续护理,增加 陌生人,甚至抑郁、 感情的交流,尽量保 退缩 持原有的习惯 分离性焦虑具体表 允许其发泄不满,为 现为三个阶段:反 患儿创造表现其自主 抗、失望、否认 性的机会
第三章 住院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 儿科医疗机构的设施与护理管理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 儿童专科医院 妇幼保健院 综合医院中的儿科
儿科是什么样子的?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 -小儿门诊
• 预检:是小儿医疗机构特有的部
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儿科病房管理制度一、引言儿科病房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科室,主要负责治疗和护理儿科患者。
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儿科病房需要有严格的病房管理制度,以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本文将介绍儿科病房的基本管理制度,以供参考。
二、病房环境管理1、病房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每天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头柜、床栏杆等。
3、病房内禁止吸烟,严禁点燃明火。
4、病房内的医疗设备、器械、药品等要摆放整齐,不得堆放杂物。
5、每个病房设有独立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及时清理医疗废物。
三、患者入院管理1、患者入院需由医生开具住院证,并经过病房护士的核实。
2、患者入院后需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患者及家属需遵守医院的规定,不得在病房内擅自使用电器设备。
4、患者及家属需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四、治疗与护理管理1、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医嘱和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3、医护人员要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4、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5、医护人员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和药物,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6、对于需要特殊治疗或护理的患者,医护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并严格执行。
7、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及时组织抢救,并通知相关科室和上级医生协助治疗。
8、对于需要心理干预的患者,医护人员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9、对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医护人员要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和建议。
10、对于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医护人员要根据医嘱提供合理的饮食指导和建议。
11、对于需要进行疼痛管理的患者,医护人员要提供专业的疼痛评估和治疗方案。
12、对于需要进行睡眠干预的患者,医护人员要提供专业的睡眠指导和建议。
病房管理制度_标题:病房管理制度一、引言病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患者接受治疗和恢复健康的重要场所。
儿科护理
第一章绪论1.儿科护理学概念: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小儿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学。
2.儿科护理学的护理对象: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3.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诸方面来研究儿童,对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强儿童的体质,降低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
第一节儿科护理学的范围1.儿科就诊年龄范围:出生至14周岁的儿童第二节儿科护理学的特点1.儿科护理学的特点:①儿童生理功能特点:解剖特点生理特点免疫特点②儿童心理社会特点③儿科临床特点:病理特点疾病特点诊治特点预后特点预防特点护理特点第三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1.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成为胎儿期,约40周(此期应加强孕妇的营养)。
2.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至生后满28天,称新生儿期(此期发病率、死亡率高)。
3.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成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此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在6个月后易患各种传染病)4.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成为幼儿期(此期应加强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入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好奇心重,爱发问,喜模仿,易患免疫学疾病)。
6.学龄期:自6-7周岁始至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为学龄期(此期要合理用眼,注意口腔卫生,坐,立,行姿势要端正,以防近视、龋齿及脊柱畸形的发生)。
7.青春期(少年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岁-14岁开始到18-20岁称青春期(此期生殖系统发育增快)。
第四节我国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1.最早在《皇帝内经》中对儿科病症已有记录;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比较系统地解释了小儿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小儿喂养和清洁等方面的护理原则;19世纪下半叶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护理事业和儿科护理学;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和农业发展纲要里都特别提出了保护母亲和儿童的相应条款;90年代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儿科护理专业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儿科护理学已逐渐发展成为有独特功能的专科学科。
儿科护理学第三章住院患儿的护理
第三章住院儿童护理第一节儿科医疗机构的设置与护理管理一、小儿医疗机构目前,我国儿童医疗机构大体有三种: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中的儿科门诊与病房,他们共同担负着我国儿童的医疗和保健工作。
(一)小儿门诊设置1.预诊室预诊室是儿科病人就诊的第一服务窗口,故应设在儿科门诊的入口处,其出口应设有两条通道,一条通向门诊候诊室,另一条通向隔离室,目的是预防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隔离室为诊治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患儿时使用。
(1)预诊目的通过预诊,可以达到减少患儿交互感染、及时抢救危重患儿、指导家长正确就诊等目的。
(2)预诊处设备检查台、压舌板、手电筒、紫外线灯、隔离衣、洗手设备等(3)预诊方式主要为简单扼要的问诊、望诊及体检,根据季节及疾病流行特点,抓住关键的病史、症状及体征,迅速做出判断。
预诊护士一般由经验丰富、决断能力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
2.测体温处就诊前给每个小儿测量体温。
该处设有候诊椅。
3.候诊室由于儿童就诊多由家长陪伴,候诊室要宽敞、明亮、空气流通,有足够的候诊椅,便于容纳就诊的患儿及家长。
护士应将患儿的挂号条和病历按顺序排放,并通过显示屏和扩音器按先后顺序安排就诊。
候诊大厅应设有小儿娱乐玩具,如滑梯、木马、跷跷板等。
通过电视、显示屏播放卡通片、介绍医院情况,或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4.诊查室数量不限,最好设为单间,避免因小儿哭闹相互干扰。
诊查室内备有检查床、检查桌椅、洗手设备等。
5.治疗室应备有诊疗床、各种治疗设备、器械及药物,能进行常规治疗,如各种注射、穿刺、雾化吸入等。
门诊部还设有饮水处、厕所等。
各室的布置应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如:室内放置玩具、张贴图画等,以消除小儿的紧张与不安。
护理管理1.做好就诊前的组织管理工作小儿门诊的特点是陪伴家属多,人员流动量大。
护理人员要做好就诊前的准备工作及患儿家长的解释工作,合理安排患儿依次就诊,使门诊的就诊秩序有条不紊。
2.病情观察小儿病情变化快,门诊护理工作人员要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态等变化,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儿科病房 建设 管理制度
儿科病房建设管理制度一、儿科病房建设目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科病房的建设已经成为医院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儿童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舒适度,儿科病房的建设目标应该是:为患儿提供安全、舒适的诊疗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二、儿科病房建设要求1.合理布局:儿科病房应该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段和疾病特点进行分区,保证患儿的安全和隐私。
同时,要合理设置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配套设施,方便医护人员的工作。
2.舒适环境:儿科病房要保持整洁、明亮、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空气质量,避免感染传播。
同时,要配备儿童友好的家具、玩具、书籍等,营造宜人的就医环境。
3.设备设施:儿科病房应该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以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安装防护设施,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4.人员配置:儿科病房应该配备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医师、护士、康复师等专业人员,确保患儿得到及时、全面的诊疗和护理。
5.质量管理:儿科病房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监测医疗服务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儿科病房管理制度1.儿科病房的组织管理(1)设立领导小组,成立儿科病房管理委员会,负责病房的日常管理和发展规划。
(2)制定儿科病房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职责和责任。
(3)定期召开例会,评估病房的运营情况,及时调整工作计划。
2.儿科病房的人员管理(1)招聘专业医师、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保证病房的运营需要。
(2)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3)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奖励表现优秀的医护人员,激励其发挥潜力。
3.儿科病房的医疗管理(1)建立患儿的医学档案,记录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和护理情况。
(2)负责患儿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工作,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
(3)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4.儿科病房的护理管理(1)负责患儿的日常护理工作,保证患儿的生活起居和身体健康。
儿科病房管理制度修订
儿科病房管理制度修订儿科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医疗场所,承担着救治和护理患病儿童的重要任务。
为了提供更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保障患儿的权益和健康,我们对儿科病房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
一、病房环境管理1、清洁与消毒增加病房清洁消毒的频率,特别是在传染病高发季节。
每天至少两次对地面、桌面、窗台等进行擦拭消毒。
定期对病房内的空调滤网、通风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空气质量良好。
2、温度与湿度控制严格控制病房内的温度在 22-24 摄氏度,湿度在 50%-60%,以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
配备温湿度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并记录,如有异常及时调整。
3、噪音管理提醒医护人员、患儿及家属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
限制探访人数和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噪音干扰。
二、医疗护理管理1、病情观察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儿,增加观察频率,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2、护理操作规范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流程,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导尿等,确保操作安全。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技能水平。
3、医疗记录要求医护人员如实、准确、及时地记录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医疗信息。
完善医疗记录的审核机制,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患儿及家属管理1、入院宣教患儿入院时,责任护士应向患儿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房的环境、规章制度、作息时间等。
发放患儿及家属须知手册,使其了解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
2、心理护理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对于因疾病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的患儿,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抚。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儿的心理护理,提供家庭支持。
3、家属陪住制度明确家属陪住的条件和要求,如陪住人员需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等。
规定陪住家属的活动范围和职责,如协助护理、遵守病房秩序等。
四、医疗安全管理1、跌倒与坠床预防对新入院的患儿进行跌倒与坠床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患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加床档、使用约束带等。
儿科安全管理制度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儿科安全管理,保障患儿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提高儿科服务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儿科病区、门诊、急诊等科室,以及其他与儿科相关的部门。
三、组织机构1.成立儿科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儿科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儿科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设立儿科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落实儿科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决策,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3.各科室设立安全管理员,负责本科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四、安全管理制度1.人员管理(1)儿科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2)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儿科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3)严格执行请假、出差、进修等手续,确保儿科工作正常运行。
2.药品管理(1)药品采购、储存、使用、报废等环节严格执行《医疗机构药品管理规定》。
(2)药品储存条件符合要求,定期检查药品质量。
(3)严格执行“五查十对”制度,确保药品使用安全。
3.医疗设备管理(1)医疗设备采购、安装、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管理规定》。
(2)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质。
(3)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维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环境与设施管理(1)儿科病区、门诊、急诊等场所应保持整洁、舒适、安全。
(2)定期检查、维修、更换消防设施、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等设备。
(3)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5.护理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确保患儿护理安全。
(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患儿用药、治疗、护理等环节安全。
6.感染防控管理(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加强感染监测、报告、处理。
(2)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3)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儿科护理学住院患儿的护理
观察室
3
治疗室
4
小儿手术室
二、儿科急诊的设施要求和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做好急诊抢救的组织工作
执行急诊岗位责任制
2
3
4
加强急诊文件的管理
建立并完善常见小儿急症的抢救护理常规
三、儿童病房的设施要求和护理管理 病房
设施要求
护理管理
设施要求
三、儿童病房的设施要求和护理管理
卫生设施
病室
抢救室
活动室
设施要求
混合溶液
(1)2:1等张含钠液:等张液体,常用于休克时的快速扩容 (2)1:1溶液:1/2张液体,常用于轻、中度等渗性脱水补
充累计丢失量,尤其适合于呕吐引起的脱水 (3)1:2溶液:1/3张液体,常用于轻度等渗性脱水,或重
度脱水补充继续丢失量
(4)1:3溶液:1/4张液体,常用于脱水纠正后补充生理需
钾及钙平衡紊乱
(1)低血钾
(2)高血钾
(3)低血钙
脱水性质
按脱水性质分类
临
床 最 多
等
低
渗
渗
高 渗
见
性
性
性
脱
脱
脱
水
水
水
脱水性质
等渗性脱水
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血清钠130~150mmol/L,脱水后仍呈等渗状态, 丢失的体液主要是细胞外液。多见于急性腹泻、呕吐、胃肠液引流等所 致的脱水。
血清钠<130mmol/L,电解质的丢失多于水分的丢失。多见于营养不 良患儿伴慢性腹泻或摄入钠盐极少时。
儿科护理学住院患儿的护理
本章内容提要
1
第一节 儿科医疗机构的设施特点及护理管理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引言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为确保儿童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能
够获得高质量的护理和治疗而制定的一项规范和指南。
儿童患者的
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医疗过程中的需求与成人不同,因此,为儿科医疗服务制定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目的和范围
1. 目的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
- 提升儿科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以确保儿童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 规范儿科医疗操作流程,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
- 加强团队合作,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2. 范围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提供儿科医疗服务的机构,
包括儿科门诊、儿童呼吸科、儿科内科、儿科外科等。
二、基本原则
1. 以儿童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为第一原则:在任何儿科医疗决策中,儿童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应放在首位。
2. 以科学和证据为基础: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医疗技术。
3. 全员参与,责任共担:所有从事儿科医疗服务的人员都应对质量管理负有责任,包括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三、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要素
1. 组织管理
- 设立儿科质量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和权限。
- 制定儿科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 建立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
2. 人员培训和评价。
儿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儿科门诊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提高儿科门诊护理质量,保障患儿及家属的就医体验,特制定本管理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儿安全。
2. 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患者满意度。
3. 培养高素质护理团队,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三、具体措施1. 强化护理质量管理(1)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
(2)加强护理质量监控,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自查、互查和抽查。
(3)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2. 优化服务流程(1)简化挂号、就诊、缴费、取药等环节,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2)加强导诊、分诊工作,提高分诊准确率。
(3)加强医护人员沟通,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
3. 提升患者满意度(1)加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2)设立患者意见箱,及时收集患者意见和建议。
(3)开展满意度调查,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4. 培养高素质护理团队(1)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2)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拓宽知识面。
(3)开展护理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
5. 加强安全管理(1)完善儿科门诊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安全措施。
(2)定期对门诊环境、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安全。
(3)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工作计划实施1.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2. 定期召开工作总结会议,分析工作进展,及时调整工作计划。
3.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4. 定期对工作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五、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管理工作计划,预计达到以下效果:1. 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明显提升。
2. 儿科门诊护理团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得到优化。
3. 儿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动脉波动点内侧0.3-0.5出垂直刺入,然后慢慢向上提针,边提边抽回血。有回血时 固定针头,抽取所需量,拔出针头。 5.棉球压迫针眼处5分钟预防出血。 6.整理床单位。
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如在髂前上棘 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联线,股动脉走向和 该线的中点相交,股静脉在股动脉的内侧
0.5处。
物品准备 治疗盘、碘酒、酒精、棉签、胶布、10注射
器一支、试管、无菌棉球
操作方法
1.患儿仰卧,用小沙袋垫高穿刺侧臀部,尿布包裹好会阴部,以免排尿污染穿刺点。 2.助手约束患儿躯干及上肢,使穿刺侧髋部外展45o并屈膝90o角,助手固定不穿刺侧的
1疾病本身及各种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 2治疗限制李日常活动 3对疾病的认识有限而产生情绪反应 4对陌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 5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 6中断学习 7父母的不良情绪反应
减轻住院患儿心理反应的护理措施
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2 减轻分离焦虑
3 提供适当感官刺激 4 减少控制感的丧失 5 减轻疼痛反应及不适
三 预防异物与窒息 1 玩具 2 饮食习惯
出院计划及家庭护理
出院计划
评估
疾病的严重性、住院经历、护 理患儿的能力、环境设置、需 要的支持
内容
休息、睡眠、服药、病情观察、 疾病预防、育儿知识
家庭护理 掌握基本护理技能
儿科护理技术
护理配合 护士职责: 1 知情同意 2 心理准备 3 备好用物和仪器设备 4 陪伴患儿 5 保护患儿隐私 6 评估反应并给予护理 7 收集标本,整理用物 8 观察患儿操作后的反应
小儿病房
1 病房设置 病室、重症监护室、护士站及医生办公室、
治疗室、配奶室、游戏室、厕所与浴室 2 护理管理 环境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防止交
叉感染
患病和住院对小儿的影响
各年龄段小儿对疾病的认识有不同特点 1 运筹前期2~7岁 2 具体运筹期7~11岁 3 形式运筹期11岁~成人
住院患儿的主要压力源
准备
1 护士准备 2 用物准备
全身约束法:大毛巾 或床单
手或足约束法:约束 带
沙袋约束法:2.5沙 袋、布套
约束法
注意事项:
1 松紧适宜,避免过紧损伤患儿皮肤, 影响血运,而过紧则无意义,
2 保持患儿姿势舒适,定时给予改变, 减少疲劳。
3 注意观察皮肤颜色、温度。
采血法 股静脉穿刺法
穿刺部位: 股静脉在股三角区,位于股鞘内,在腹股沟
小儿用药护理
药物剂量计算
1 按体重 剂量(每日或每次)
= 患儿体重()*每公斤
体重需要量(每日 或每次)
2 按体表面积 3 按年龄
给药方法
1 口服(最常用) 2 肌肉注射法(痛
苦)
3 静脉给药(难度 大)
4 其他给药法鼻饲、 灌肠、吸入、含剂
约束法
目的
1 限制患儿活动 2 保护躁动患儿以
免发生意外
★★★注意事项★★★
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此法,以免引 起出血。
2.若穿刺失败,不宜在同侧反复多次穿刺。
3.如抽出鲜红色血液,提示穿刺误入动脉,立即拔 出针头,压迫10分钟至不出血为止。
4.除垂直进针外还可斜刺,即在腹股沟下方1-3处, 以30-45o角刺入,向搏动点内侧刺去,然后缓缓 向后退针,边退边抽回血,见回血可固定针头取血。
与患儿家长沟通 鼓励交谈、集中主题 、倾听 、移情 、避
住院患儿的健康评估
健康史 目的 :识别护理问题
一般情况 现病史 既往史 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免疫接 种史、既往健康史、过敏史、日常活 动、心理-社会史
家庭评估
结构评估 :
家庭组成、家庭 及社会环境、 家庭成员的职 业及教育状况、 文化及宗教特 色
功能评估 :
家庭成员的关系 及角色、家庭 中权威及决策 方式、家庭中 的沟通交流
体格检查原则
1 环境舒适 2 恰当解释 3 系统地检查 4 顺序灵活 5 技术熟练 6 保护和尊重小儿
体格检查方法
1 一般状况: 2 一般测量 体温:口温37.5 腋温36~37 肛温36.5~37.5 3 呼吸、脉搏:年幼儿以腹式呼吸为主 4 血压 :血压计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2/3 正常值:收缩压80+(年龄*2) 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5 皮肤和皮下组织:看 触摸 6 淋巴结 7 头部 : 头颅 、面部 、眼耳鼻、 嘴唇、口腔 、颈部 8 胸部 : 胸廓 、肺 、心 9 腹部 10 脊柱和四肢 11 会阴 12 神经系统
住院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小儿住院的心理反应 焦虑 恐惧 减轻心理反应的护理措施 1为家庭成员提供支持 情感 物质 2提供信息 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患儿对疾病和住院的反应、
家庭成员对危机的情感反应
住院患儿的护理
沟通交流 与小儿沟通根本原则 尊重、主动介绍 、耐心倾听和交谈 、诚
信 、保护隐私 、尊重情绪和情感变化 、 循序渐进 、体态动作平等尊重
小儿门诊
护理管理
1、保证就诊顺序有条不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预防院内感染发生 4、杜绝差错事故 5、提供健康教育
小儿急诊
一 急诊设施 抢救室 观察室 治疗室 小手术室 二 小儿急诊的护理管理 1 急诊抢救的五要素 人、医疗技术、药品、仪器设备、及时间 2 执行急诊岗位责任制度 3 建立并执行各科常见急诊的抢救护理常规 4 加强急诊文件管理
5.穿刺后观察局部有无活动性出血。
6.腹股沟处易被大小便污染,穿刺前应充分消毒皮 肤
头皮静脉输液法
1 血管选择 2 光线的强弱 3 针头的选择 4 进针手法 5 针头的固定
注意事项
1 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2 保护血管
住院患儿的健康教育
原则 : 量力性 、直观性 、启发性 、督导性 方法 : 直观形象法 、游戏法 、示范法 、提问法 、
练习法
应注意的问题 : 教育应有计划性 、教育时机应恰当 、教育
方法应得当 、教育应有艺术性 、满足特殊
住院患儿意外和损伤的预防
一 预防中毒 1 食物 2 妥保管药物
二 预防外伤 1 场所 2 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