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2023年,我国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一个丰富而长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的国家制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演变成为一个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
中国最古老的国家制度是封建制,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时间段。
在封建制度下,君权至高,地位居高不下的官僚集团则是组成国家的最主要力量。
封建制度的缺陷和弊病导致了十九世纪末以来的“百年屈辱”,中华民族曾一度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孙中山北伐,国共合作,终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1949年新中国宣布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的国家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积极探索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制度逐渐走向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形成。
这种制度体系正是以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族化等等。
近年来,中国的国家制度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创新,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出发,逐步打破了一些长期存在的旧有观念和体制,推动各项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和法制化。
新创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条例,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行为法、反家暴法等都对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法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在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也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
比如,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如腐败、造假、欺诈,等等,都是对中国制度优化和完善的挑战。
为避免“巨大的制度漏洞”还需进一步加强各种监管体系和制约机制,全力加强制度执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
总之,中国的国家制度历经岁月洗礼,逐步发展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特色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在未来,我们还会在不断改革中探索出更加符合中国潜力和发展态势的新型国家制度。
总结我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发展历程的史实
总结我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发展历程的史实1、秦朝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西汉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汉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3、隋唐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
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4、北宋加强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5、元朝新发展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中书省制度。
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近几十年来经历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和。
以下将对其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发展历程:1.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不存在。
当时的重点是解决战争后的经济困难,大部分资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较为薄弱。
2.计划经济时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
1960年代开始,养老保险等制度开始建立,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3.开放初期:1978年以后,开放引入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面临重大挑战。
此时,需要适应经济变革的需要,进行逐步的和完善,以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4.开放后期:19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涵盖范围扩大,待遇水平也有所提升。
此时开始建立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5.21世纪: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深化,特别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
二、特点:1.全国统筹: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以全国统筹为基本特点,实行“五险一金”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政策和标准。
2.多层次和多层面: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由基本保障和补充保障相结合,基本保障由政府提供,补充保障由企业和个人参与,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
3.覆盖面不断扩大:随着制度的不断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农村地区和城镇非户籍居民等群体。
4.均衡性: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致力于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待遇水平的确定和调整上追求一定的均衡,避免出现过大的贫富差距。
5.灵活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灵活性,允许个人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例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允许个人将养老金进行个人投资或选择缴纳更高的个人养老保费。
总的来说,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建国初期到开放后期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01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 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的体制环境。
0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激发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03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 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指导。
科学发展观推动了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其更加符合经济社 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03
CATALOGUE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
01
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
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 效率和竞争力。
公平竞争环境
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民营 企业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突破 关键技术,推动科技进步 。
人才培养与引进
如何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 才,为创新驱动提供智力 支持。
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鼓励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02
03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正面临由传统制 造业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转型的压力。
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是当前 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
中国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 距,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市场化改革
完善市场机制
中国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从封建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以下是中国制度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古代中国的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
在商、周、秦、汉等朝代,封建制度起到了统治社会的作用。
这一时期,君主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代表,官员被任命来管理地方,世袭制度使得统治阶级的地位得以保持。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而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民主时期,建立了一个以民主制度为基础的共和国。
然而,这一制度很快就陷入了混乱和动荡,各种内外因素导致政府的权力被削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控制和调节。
政府在国有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农村被组织成了人民公社。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制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并逐渐放开和扩大私营经济和外国投资。
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竞争,实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度发展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分散和限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逐步开放了更多的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当前,中国的制度发展正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中国正在努力构建法治社会,加强司法独立和人权保护。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腐败问题等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封建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中国的制度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为全体公民提供保障和福利的体系。
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发展历程1.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
虽然制度还比较简单,覆盖人员有限,但打下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础。
2.1980年代至19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这一时期,中国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在养老保险方面,逐步推行个人账户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医疗保险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为贫困农民提供了关键保障。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加强。
3.2000年代至今: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扩大。
医疗保险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了城乡居民的一体化,提高了医疗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的也在不断进行,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特点1.公共性和普惠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共性和普惠性。
即通过国家的统筹、参保、补贴等措施,实现对全体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保障。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公务员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员工,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2.多层次和多元化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领域,每一个领域中都会有不同的覆盖对象和政策措施。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还兼顾了公共和商业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基本保障的需求,又能保证市场的多元竞争。
3.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引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演变历程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
这一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治理智慧与实践,也反映了古代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从分散到集中的历史趋势。
萌芽阶段(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典型。
商鞅在秦国推行县制,初步打破了传统的分封体系,建立了以君主为核心的官僚体制,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萌芽。
确立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他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创立了“皇帝”称号,并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从而废除了周代的分封制,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统治。
巩固阶段(西汉)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削弱了地方王国势力;汉武帝则通过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了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工具。
完善阶段(隋唐)隋唐两代,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隋朝初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善,通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牵制,有效地避免了宰相专权,同时也制约了皇权滥用,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高度成熟。
此外,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兴起和完善,使得选官用人逐渐摆脱了门阀世族的影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后续发展与强化(宋元明清)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省六部制更趋成熟,而地方行政上通过路、州、县三级管理以及文官任地方长官等措施,大大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一次重大变革。
明清两朝,特别是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皇权达到了空前的集中,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极致阶段。
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几千年,其实我们只经历三种不同制度的社会。
第一个是秦汉以前,从周朝到秦统一的这段时间。
这是分封制的时代,那是欧洲是十八世纪后才慢慢结束和改变的政治体制。
欧洲人可以说是从分封制直接通过文艺复兴,借助希腊的各种政治思想,在工业革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上,直接进入了现代社会。
之所以不说夏商两个朝代,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朝代无论是国家还是中国人的观念都不太明确,他们更多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的人而已。
他们和今天的中国人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当时的人从学术上来说,并严格等同于现代的中国人。
在儒家的眼中,那时上古圣王统治下的乐土,但实际在如此原始的时代,所谓的乐土,也只是儒家梦想的家园而已。
第二个阶段就是从秦汉一直到满清时期的帝制时期,这是一个明确中国人和中国国土的长达两千年的时间。
按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或者是欧洲社会的发展速度来比较,这段长达两千年的时间,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来说,差不多可以说是停滞的。
所以才有一段时间我们是如此的鄙视帝制时代,差不多被中国人誉为最落后的制度了。
第三个阶段就是现代社会了,现代社会是一个比较丰富多彩的社会,社会制度也比较多。
从出现到现在也只是连三百年而已。
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出现的时间到现在,还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时间长度进行对
比,这么短的时间都不能让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分出高下优劣。
更何况现代社会的无论是技术、文化、制度、人类的思想都在高速的发展中。
到最后能发展出什么,谁能胜出还真的不好说。
最关键的是谁家的制度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前进,一直在往更文明更自由的方向发展。
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历程2023年了,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县制到现在的省制,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完善,已经成为世界上备受瞩目的一种行政制度。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县制时代早期的中国是以县为单位进行地方行政管理的。
在这个时期,县长是地方最高的行政长官,他们的职责包括财政管理、司法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县级行政机构也是一个县的全部行政管理机构,它的职责范围包括文物管理、档案管理、宗教管理等各个方面。
县制时代的行政机构简单而粗放,很难满足复杂的管理需求。
二、省制时代的初步形成在清朝末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进入了省制时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发布《省行政规程》,规定了省、府、州、县等行政级次的权责范围,并且逐步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
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全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已经逐步形成了省制,同时围绕省级政府逐渐建立了府、州、县、区等地方行政机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地方政府按照省、市、县的体制依次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务院在1978年开始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全面改革,逐步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和权利进行了划分,形成了现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改革前,地方政府的一切都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
而在改革后,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和资源环境来制定更为细致、适宜的地方政策。
同时,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也进行了进一步细分,越来越多的城市成立了区一级机构,加强了对城市管理的层次化管理。
四、地方分权与鉴权改革在近年来的改革中,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更加注重分权、鉴权。
地方政府可以将大量事务分解到更加细致的管理层次,以便提供重要的地方性服务。
因此,政府的分级管理体系变得更加清晰、透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
1.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端。
该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以天子为中心的封建制度,由君主统治,分封诸侯,形成了一个以王权和贵族阶层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随着各个诸侯国的兴起和削弱,国内出现了许多新的政治思想和学说。
例如,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韩非子提出了法家思想。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集权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而汉朝则采取了丞相、太尉等官职来限制皇帝的权力,并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分封制度。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动荡时期。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治动荡,政权频繁更迭,政治制度也不断变化。
建立了帝国和世袭制度,以及地方豪强的割据现象。
5. 唐宋元明清时期(618年-1912年):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巅峰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官僚体制逐渐完善。
特别是明清时期,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文武官员。
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和学说,如儒家、道家、佛教等,对政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从封建制度到集权制度,再到科举制度,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影响。
这些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核心,实行君主专制,由君主统治全国。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臣民奉行尊卑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多次变革。
首次变革发生在秦朝,在其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集权的秦制,将地方行政区划改为郡县制,并实行严苛的法令。
在汉朝的时候,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重要的革新,即推行了文官与武将分立的制度,并设立了吏、卿、令等官职。
此外,兴办学校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形成了一套世界上最早的官僚主义体系。
随着中国历史的推进,政治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例如在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的考试并进一步改良,增设了进士科,形成了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巅峰,并持续影响了数百年。
宋朝在文官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在地方治理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自元朝以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各个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制度调整。
明朝采取了很多限制君主权力的措施,大力发展官僚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并强调君主权威。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彻底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但是,在国民党的带领下,中国政治制度仍然保持着集中式权力,并长期存在腐败和不稳定的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大陆实行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开展了选举、议会和司法等制度的试验,以加强法治和民主建设。
总体来说,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封建社会、帝国时代、民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代的演变,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将继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2.特点: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治不断加强。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引言概述: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发展
1.1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2 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1.3 建立现代化国家管理体系
二、经济发展
2.1 实行计划经济
2.2 推动市场经济改革
2.3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三、社会发展
3.1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3.2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3.3 提高民生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科技发展
4.1 加强科技创新
4.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五、文化发展
5.1 传承和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2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5.3 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
结语: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奋进、不断探索的过程,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大约公元前2100年的夏朝开始,到公元1912年的清朝末年结束。
整个历史时期包括了封建时代、分封制、中央集权制、世袭制、授爵制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在早期的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以封建制度为主导的。
夏朝时期,在大约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夏王朝的政治制度是以炎帝传承的封建制度为基础,实行了世袭制和祭祀制,国家权力掌握在王室手中。
商朝和西周时期,政治制度逐渐演变成以君主为中心的分封制度,朝廷将土地划分给贵族宗族,并让贵族担任各个地区的官职和军事职位。
贵族族长作为封地的统治者,同时也是君主统治的代表,享有世袭的特权。
经过多年的演化,中国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统一战争,逐渐向中央集权制度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诸侯争雄,君主的权威逐渐削弱。
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国家力量高度集中,但对地方的控制也非常严格。
秦朝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迈向统一集权的奠基之一。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汉朝的时代。
汉朝延续了中央集权制度,但加强了君主和儒家士人的统治地位。
在东汉后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退,各地地方州郡开始形成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分立,开始了三国时代。
三国时期结束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再次恢复了中央集权制度。
晋朝在建立时推行了“九品中正制”,通过官僚考核来选拔官员,但由于晋朝的衰落,政治制度没有能够持续下去。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分裂成了多个政权,南方则有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相对动荡和混乱的状态。
隋朝和唐朝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新高度。
隋朝以大统一政权的方式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唐朝则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鼎盛时期。
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中国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作为一种传统的家族氏族组织,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其影响深远,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历史。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中国封建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部落联盟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部落为了生存和发展,采用了家族氏族组织,通过亲属关系结成一个个部落联盟。
这些部落联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盟关系,如宗法制度、血缘制度、封建制度等。
其中,封建制度是以属地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通过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或主仆之间的双重契约,建立了一个封建的土地制度,并建立了封建的社会秩序。
到了商周时期,这种形式逐渐发展为世袭的土地制度,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
二、封建制度的发展从周朝到明清,中国封建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具体的内容和实施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
1. 周朝封建制度周朝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开端。
周朝以两个通行制度: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为主。
周人以酋长制组织,对于周天子的权威,周人尊崇地祇,讲究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周制度封建等级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并在后来的朝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 秦汉封建制度秦汉封建制度期间,中国封建制度不断完善,正式确立了皇帝的中央集权制。
地权大量集中于皇权,士族衰落,地方上重新兴起的少数民族地主。
隋唐时期封建贵族地主尤其强大,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富裕了起来。
3. 五代十国、宋金元封建制度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制度处于分裂和削弱的状态。
但宋金元时期,封建制度得到全面恢复,又出现了商业和农业的繁荣。
宋宗室和官僚将领家族贵族逐渐形成士大夫成为社会的权贵,政治上权力集中,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市场形式逐渐形成。
如今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封建制度已经不存在,但是封建制度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封建制度对中国的影响1. 封建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塑造出了一个以权利和地位为核心的等级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权益而建立的一种制度体系。
在近代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下面,将介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
第二阶段: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
第三阶段:经济时期(1990年-2024年)
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进行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试点,为具备独立工作条件的个体工商户提供养老保障。
此外,国家还开始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试点。
1998年,国家成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03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开,覆盖了农村居民。
第四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4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24年,国家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
2024年,全国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024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开,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此外,国家还推行了大病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制度,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
总结起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建国之初的基本保障到现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层级逐步提高,保障范围
逐渐扩大。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将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中国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以君主专制为主,皇帝拥有绝对权力,国家政权高度集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改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出现。
这一制度在秦朝灭亡后延续至汉朝,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儒家思想主张天命之人,君主应该拥有天赋的统治权力,并以仁义为中心治理国家。
在这一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分为皇帝、官僚和民众三个层次。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然而,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自身的内乱使得中国的封建制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这个时期,一些思想家开始反思中国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和现代化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它的目标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然而,在1980年代,中国面临了经济和社会的严重问题,迫使中国政府进行了一场综合性的改革。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并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
这一改革政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使得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中国的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中国制度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鼓励创业创新,并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
尽管中国的制度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然而,中国的制度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决心。
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和国情的制度模式,是中国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国后的发展历程中国建国后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建国初期,中国通过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集体化运动,打破了封建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 实施经济建设: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建设战略。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下,中国发展了一系列重要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等。
到了60年代初,中国又提出了实行大跃进政策的口号,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建设,但由于一些政策措施不当,导致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
3.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建国后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
该运动始于1966年,由毛泽东发动,以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为目的。
然而,这场运动导致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和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大破坏,直到1976年才结束。
4.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探索开始。
该政策的目的是引进外来资本和先进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外国投资,中国的经济逐渐实现了快速增长。
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中国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
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中的一员。
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总体来说,中国建国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和经济改革开放等阶段。
这一过程中,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古代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以下是中国古代制度的主要发展阶段: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封建王朝。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君王拥有绝对权力,但也与贵族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封建王朝。
商朝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君主权力得到强化,同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制来管理国家事务。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封建时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以君主制为主,建立了以诸侯为基础的分封制度;东周时期,由于内外压力的增大,封建制度开始瓦解,郡县制度逐渐形成。
4.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秦朝的制度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5.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封建王朝之一,延续了秦朝的一些制度,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汉朝建立了丞相制,设立郡国制来管理地方,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6.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了分裂割据的时代。
政治制度趋向于封建化,世袭化,君主势力不断削弱。
封建官僚制度逐渐形成,地方豪强势力得到加强。
7. 隋唐宋:隋唐宋三个盛世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巅峰期。
制度上继续延续魏晋南北朝的一些特征,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封建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至高无上,贵族地位得到稳固。
8. 元明清: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制度变革,实行了蒙古贵族的世袭制。
明朝恢复了汉族的统治,实行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并推行了一些改革。
清朝建立了满洲贵族统治的封建制度。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制度发展经历了从夏商周的封建制度到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封建混乱时期,随后隋唐宋的封建制度繁盛,最后元明清的封建制度持续到清朝灭亡。
古代中国制度的发展足迹,见证了中国政治制度在漫长历史中的变迁和发展。
中国古代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制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了多种制度,并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制度体系。
最早的中国古代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这一时期的制度以封建制为主导,即君主统治下,以封地来维系宗族和贵族的关系。
周朝形成了分封制度,君主将周边的郡县分封给宗族成员作为封地,以巩固统治。
这一制度的发展为日后的分封制度埋下了伏笔。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时期,兼并各国后采用郡县制来统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国家统一的行政制度。
郡县制以县、乡、村三级制度为基础,实行地方自治,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到了东汉时期,废除了郡县制,采用州县制,将原来的郡变为州,县仍然沿用。
这一制度在东汉末年因为腐败而荡然无存。
隋朝统一后实行了州县制,并进一步加强了地方行政,设立了州、县、乡三级政权,使行政机构更加完善。
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州县制度,包括乡级行政机构改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了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使得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到了宋朝,实行了郡县制,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国家设立了很多县,也使得地方政权的力量得到加强。
元朝统一后,设立了州、县、乡三级制度,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农田水利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繁荣。
明朝时期,设立了州、县、邑三级行政制度,并进一步加强了县级行政机构的权力,使得农民的经济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清朝统一后,实行了朝廷中央集权的制度,取消了州的行政,实行了县、乡两级行政制度。
清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到了现代中国,实行了城乡统一建制,以乡政委员会和村委员会为基础的农村自治制度得以发展,并且得到了大力推广。
城市中的行政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以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封建制、郡县制、州县制等多个阶段,每个制度在不同的时期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制度,发展历程篇一: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央银行学》课程作业题目: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摘要】自17世纪中央银行的出现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金融活动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央银行的作用日益突出。
目前,中央银行制度已成为一国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关键字】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与发展一、产生历程清末(1905年)由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
然而依据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山西商人于清朝年间在归化城设立的宝丰社,无论从职能作用还是制度结构来看,都具有现代中央银行的特征,可以被认为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雏形,为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
明清时代随着山西货币经营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金融机构,为了行业协调和管理,他们自发创造了很多同业行会,或地域、乡谊性的会馆,归化城(呼和浩特)的宝丰社即为其一。
《绥远志通稿》记载:“清代归化城商贾有十二行,相传由都统丹津从山西北京招致而来,……银钱两业遂占全市之重心,而操其计盈,总握齐权,为百业周转之枢纽者,厥为宝丰宝。
社之组设起于,今无可考,在有清一代始终为商业金融之总汇。
”可见,晋商行会——宝丰社,在当时的归化城金融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清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户部银行是1905年清末官商合办的银行,它是模仿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而建立的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
1908年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
(2)孙中山创立的中央银行1924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创立中央银行。
1926年7月,国府移迁武汉,同年12月在汉口设中央银行。
(3)国民党时期的中央银行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总行设在当时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行使中央银行职责。
(4)革命根据地的中央银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建立根据地以后,就成立了人民的银行,发行货币。
1932年2月1日,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成立,苏维埃国家银行还在各地设分支机构。
1948年12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
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至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的背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
华北人民政府当天发出布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在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
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市迁入北平。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赋予其国家银行职能,承担发行国家货币、经理国家金库、管理国家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恢复和国家重建的任务。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一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境内流通的本位币,与各经济部门协同治理通货膨胀;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三是实行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国货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四是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为迎接经济建设做准备。
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终结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银行,建立了全国垂直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统一了人民币发行,逐步收兑了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全部清楚并限期兑换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很快使人民币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充分运用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实行现金管理,开展“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运用折实储蓄和存放款利率等手段调控市场货币供求,扭转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市场混乱的状况,终于制止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
同时,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配合工商业的调整,灵活调度资金,支持了国营经济的快速成长,适度地增加了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贷款;便利了城乡物资交流,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银行的性质(1)、1953—1978年。
与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相适应,1953年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即全国的信贷资金,不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运用,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掌握,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职能,统一经营各项信贷业务,在国家计划实施中具有综合反映和货币监督功能。
一直延续到1978年,期间虽有几次变动,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2)、1979—1992年。
1979年,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形势,改革了中国银行的体制,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并具体规定了人民银行的10项职责。
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总量的控制和金融机构的资金调节,以保持货币稳定;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和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制度,初步确定了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在此阶段,我国的银行从国家银行体制过渡到中央银行体制。
四、银行制度的完善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职责,划转政策性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
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标志着中央银行体制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是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1998年,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改革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撤销省级分行,设立跨省区分行。
20xx年,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有关金融监管职责调整后,人民银行新的职能正式表述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同时,明确界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
”这些新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山西票号史料[d].山西人民出版社90年版,山西财经学院,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合作[2]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d].中国金融出版社,98年版[3]曹龙骐.中央银行概论[d].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99年版篇二: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封建社会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
同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社会作为一个阶级社会的本质。
封建社会中往往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也是如此完善的,通常领主的爵士不会再对国王效忠,也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然而这种统治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来的,就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融入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汇集成,其中也含有一些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最典型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特点: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
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
资本主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却不是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所共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
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发展趋势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两种社会制度在权利上是平等的;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等。
这种与当时的上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舞台。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同时得到发展。
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人信服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有力地指导并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地运动。
当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根本对立美好的价值追求第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
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第四,当代社会可以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