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石砚铭

合集下载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九校2024年中考语文模试卷含解析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九校2024年中考语文模试卷含解析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九校2024年中考语文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B.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C.目前,网络文学界已拥有约1400万名写作者、超1600万种作品、近3.8亿左右读者。

D.石榴性味甘、酸涩,是一种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梨要高出一两倍。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在他们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B.《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作者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C.“我在人群中看到千万个人,像你的眼,像你的头发,却不像你的脸。

”该句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D.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句子的主干是:身躯是“加工厂”)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浮躁三部曲目眩神迷轻歌漫舞B.油馍水龙头人情世故震耳欲聋C.推崇文绉绉重岩叠障销声匿迹D.愁怅挖墙脚雕梁画栋诚惶诚恐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掺.杂(chān)狡黠.(xiá)憎.恶(zēng)戛.然而止(jiá)B.旌.旗(jīng)雕镂.(lòu)溯.流(sù)摩肩接踵.(zhǒng)C.诓.骗(kuāng)羁绊.(pàn)沉吟.(yín)血.气方刚(xiě)D.颓.唐(tuí)溺.爱(nì)旭.日(xù)殚.精竭虑(dān)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曹冲智救库吏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

②自归:自首。

③县:同“悬”,悬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B.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C.是以忧戚/杞人忧天D.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结合选文,说说曹操为什么没有怪罪库吏。

【答案】(1)B(2)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

【解析】【分析】(1)A. 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认为);B. 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见:被/看见);C. 是以忧戚/杞人忧天(忧:担忧,忧愁/担忧,忧愁);D.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不久,一会儿)。

故选B。

(2)语句“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的意思是: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谎称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脸色上显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曹操刚劝慰儿子曹冲衣物被老鼠咬,所谓的“其主不吉”是“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短文二篇》随堂训练(解析版)

《短文二篇》随堂训练(解析版)

训练09 短文两篇【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qǐng)夕日欲颓.(tuí)B.遂.至承天寺(suí)沉鳞.竞跃(lín)C.藻,荇.交横(xìng)能与.其奇者(yù)D.盖竹柏.影也(bái)相与.步于中庭(yǔ)【答案】C【解析】A.寝qǐn;B.遂suì;D.柏bǎi;故选C。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康肃忿然.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反溯流逆上矣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答案】D【解析】A.……的样子;B.于是;C.只是;D.快要/欲望;故选D。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①⑤②C.⑤③④①②D.⑤①③④②【答案】B【解析】答题时先找出本段中的总领句——“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南朝游记小品名作”扣住“文苑奇葩”,故第④句应紧跟其后,同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第①⑤句(两句分别对应“游记”“小品”);第②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

故选B。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天石砚铭文言文翻译解析

天石砚铭文言文翻译解析

天石砚铭文言文翻译解析故其高不极于天,下不穷于地,大不过太山之一抔,小不尽于芥子之一粒。

上比星辰,下比川岳,中比人物,沉比金石,扬比云霞,其重惟地,轻惟羽,泽及群生,功在王室。

夫岂知其理之然哉?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言者,是以君子不知为之容也。

吾何爱于是石?呜呼!虽知之,谁当而知我?将以共游于名山巨室之间乎?余不敏,亦曷敢让焉?铭曰:经查《古文观止》,没有“故其高不极于天”的注释,我猜测应是错误的。

【翻译】先贤已有许多佳砚,为何对一方大不过太山的石头如此青睐呢?这种好砚,上可以见到星星和月亮;下可以探到浩渺的深海;中可以见到山峦、江河、城池、动植物;沉则埋入泥土,浮则漂荡于水面。

真是集大成啊!我何德何能,竟有幸拥有这样一块美石?唉!即使有人知道它的用处,又有谁来与我共同遨游在这些著名的名山巨室之中呢?我自己不是很愚笨吗?既不聪明,更不该谦让给别人呀!只是写了篇铭文来记载这件事罢了。

砚台背面刻的是关于这块砚的文字。

铭文大意是说:自从这块石头产出以来,还未曾到过高不及天、广不达地、大不过太山一抔的地方。

它象征着那巍峨壮丽的华山;它象征着黄河源头的龙门山;它象征着腾跃而起的鱼耳山;它象征着古长安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

它的外表十分光滑平整,洁白细腻,天下少有。

它这种精美无瑕的品质,难道不是十分值得赞叹称奇吗?这种好砚,虽然能够发掘山川的精英,雕刻人物,装饰风景,潜伏山崖,移入水中,它都不会因此感到自己的渺小;它满载着五彩斑斓的颜料,负着山川精气,集纳宇宙灵光,抒情发志,挥洒作诗,歌咏乐曲,纵论历史兴亡,上比尧帝,下比商周,用它承载的内容超过九天玄女,用它承载的形体超过昆仑山,用它承载的功绩超过大禹治水,用它承载的才智超过李斯和曹操,承载的珍宝超过越王勾践和秦始皇的宫殿,它承载的仁德超过武丁和神农氏的田亩,承载的才艺超过王羲之和颜回,天下万物都归于它。

既然他们难以预料它的用途,那就把这不凡之处作为给它取名的缘由吧。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模拟综合试卷带答案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模拟综合试卷带答案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模拟综合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轼从旁窃观(偷偷地)B.则能诵习其词(通晓)C.则已私识之矣(认识)D.读之至流涕(眼泪)(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念拥覆(《送东阳马生序》)B.童子何用知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C.既葬,而墓碑出/云归而岩穴瞑(《醉翁亭记》)D.且日/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

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2处)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②说:谈论。

③化:融为一体。

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则商也日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水陆草木之花一老河兵闻之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陈康肃公善射(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2.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九年级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试卷含解析1

九年级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试卷含解析1

九年级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试卷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

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

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⑩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注】①滑稽:能言善辩。

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

③比:近来。

④惩艾:惩治,惩戒。

⑤曩:从前。

⑥寻绎:推求探索。

⑦省:记住。

⑧孙搴:人名。

⑨勒:此处译为编辑。

⑩庶几:或许,差不多。

(1)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主人日再食子墨子起,再拜B.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C.久而乃和而聪明衰耗D.然负此自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②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

上海延安初级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上海延安初级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上海延安初级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

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②转转不已________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2.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砚、书香、阳光—读文章“天石砚铭”

天砚、书香、阳光—读文章“天石砚铭”

天砚、书香、阳光——阅读苏轼的文章“天石砚铭”国网山东莒南县供电公司张梅荣(一)天砚我习惯于上班路上的车里听书。

今天听“苏轼童年偶得天砚”,很被感动。

苏轼与小朋友在空地上游戏,发现一块美丽奇石,颜色似鱼鳞般,有着闪烁浅碧的色彩,石质细润光滑,微显道道脉络,敲之发出悦耳的声音。

他将石块细心雕磨成砚台,并用此砚台磨墨写字,且写起字来很爽心,后来经过他勤奋努力,形成了集各家之长的“苏体”。

听过故事,我赶紧找苏轼的“天石砚铭”来阅读。

“天石砚铭”写道“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他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

物品或内品德好,或许外形好,这两者我要取砚台的德行。

”苏轼由这块砚石联想到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像这块砚石一样,注意内修自已的品德。

从“天石砚铭”到“东坡洗砚池”,从“大江东去浪涛尽”到“老夫聊发少年狂”,从“城东垦坡地”到“东坡肉”,苏轼就像砚石那样做人,一生刚正不阿,认真做事,勤政为民,政绩蜚然。

天砚告诉我们要内修品德,要有朴实内涵,要认认真真做事。

“精选种子”如同“喜得天砚”,好的“种子”首先要有优秀品质、理想信念、奉献精神、服务意识,懂得感恩,并回报社会。

(二)书香听“天砚”故事,读《天石砚铭》,我油然想起苏家的书香。

苏家真可谓真正的书香门第。

“门前万竿竹,堂前四库书”,这是苏家的书房,名为“来凤轩”。

竹林优雅的环境,里面很多藏书,且都经父亲亲自校读过,再加上母亲日夜陪伴与人格教育。

如此浓郁的书香,怎能不显眉山苏家的风采。

从祖父苏序到伯父苏涣,从父亲苏洵到母亲程夫人,从姐姐苏八娘到弟弟苏辙,再到长子苏迈,苏家人无论文声还是到官声,都是有很好的贡献、很好的称赞、很好的传诵。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这是《三字经》里的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

这是一个关于苏洵的故事,看到苏洵的两个哥哥都很年轻就中了进士,而他却整天游荡不归时,同村人着急的对苏洵父亲苏序说“你不管管他?”而苏序却在笑着说“非忧其不学也”。

【最全制作】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强化练习优质推荐

【最全制作】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强化练习优质推荐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按要求完成题目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

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

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

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

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

乃诣河阳,归其母。

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

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

举进士,殿试第四。

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

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

②适:女子出嫁。

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

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7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父早卒,遗腹生公故余虽愚,卒获有所B.会山水暴至闻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D.尝至济源尝贻余核舟74.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

75.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行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答案】73.D74.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

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

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

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75.示例1:能。

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

文言文阅读《天石砚铭》

文言文阅读《天石砚铭》
“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给儿 子时的郑重与期待。
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4.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 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形”不全,但它 色泽、质地、发墨俱佳,这是砚的“德”,苏轼称之 为天砚,极为珍爱,这和刘禹锡重德不重形的观点一 致。 示例二:不同。天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他认 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 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 无足轻重的。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且为铭曰 ( 雕刻 ) (2)明年至黄州( 第二年 ) (3)求砚不复得( 寻找 ) (4)发书箧( 翻开 )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 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 感恩。
珍爱
雕刻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改变 以…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保全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
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
本来
有。
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 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主, 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 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本来就有很多。”
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

空地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
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天石砚铭。苏轼对于德与行的看法

天石砚铭。苏轼对于德与行的看法

天石砚铭。

苏轼对于德与行的看法苏轼对于德与行的看法,我想最能体现在他这篇文章《天石砚铭》中了,里边也提到了他处世的观点,我觉得非常值得大家借鉴学习!古往今来,从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到历代帝王将相、名人志士;可以说,“德”是道之根本,不论你是君主、还是平民、还是贫者、亦或是富豪,只要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赢得别人信任和尊重,如此才会拥有美好的生活。

而德则是分为内外两层意思,既指“内在品质、内心修养”,又包含着与外界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宽容、礼让等特征。

当然,无论哪种情况都需具备优良的品德作为基础。

但是“德”与“行”并不完全是互斥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德”能够促进“行”的发展,同时,“行”也是检验“德”的标准。

第一点:天石砚铭。

天石砚铭。

公元1080年的春天,即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正月十八日夜,四川眉山县仁寿宫大火,烧毁了许多珍贵的书籍字画。

宋神宗急令调查起火原因。

其实,早在前几天,宫廷御用监掌印太监李彦贵便已派遣人员去寻找那些被焚毁的字画,可惜却没有结果。

据记载,当晚皇上还亲自过问了那场失火案件的善后事宜,可见神宗对这次失火极为关注。

但他仍然未能彻底排除皇位继承人问题,甚至连钦定储君的候选人都不知道是谁。

按照惯例,新皇帝登基后,先由翰林院编撰一份《皇帝登极宝训》,向臣民宣布,再颁告天下。

但此时的宋朝,已经形成了文人政治,且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臣民们更愿意接受一个温文尔雅的新皇帝。

此刻的苏轼也身陷困境,被贬黄州已达三年之久。

由于苏轼为官清廉,俸禄微薄,仅能维持家庭开支,甚至不足以糊口。

第二点:王文诰天石砚铭。

王文诰,明朝初期著名的学者,博通群书,擅长诗词,与唐伯虎齐名,时称“江南二绝”。

他喜欢收藏奇异的古玩,一生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古玩,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也曾写过一篇铭文——《天石砚铭》。

这块天石砚,就是他收藏的一块古砚台,因砚背面凹凸不平,像大小不一的斑纹,所以取名叫做“天石砚”。

天石砚铭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天石砚铭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天石砚铭原文及翻译和注释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

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

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

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

”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

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

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

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

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

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

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原文: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

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戒,而不可更。

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抓到监狱,贬至黄州,先父送与他方砚不知丢到什么地方去了。

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方砚,苏轼大喜过望,连忙将两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这方砚的故事,也告诉他们爷爷的那番话语。

从一方砚台引出道德文章的话题,可见苏洵、苏轼对子女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

北京市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北京市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北京市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③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①本:根。

②虚受:虚心接受。

③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③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④空以体道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阅金经(________)③有仙则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②食马者(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

②蹊田:践踏田地。

③策:通“册”。

④恬:心神安适。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已而复如初(________)②冕因去(________)(2)文中写佛像“狞恶可怖”,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王冕是一个青春励志的典型。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呢?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带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带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带解析1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

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①,望之如偃蹇②老儒。

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魏问相见何意。

曰:“适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

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

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

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

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④,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迂缓:迂腐迟缓。

②惬赛:高耸,引申傲慢。

③针黹(zhǐ):针线活。

④昏聩僻谬:糊里糊涂,怪癖荒谬。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下列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老河兵闻之”的“闻”与成语“闻风丧胆”的“闻”意思想同。

B.“适在枯水井前”中的“适”与成语“适可而止”的“适”意思不同。

C.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过了十多年,未被河水冲到下游,反而到了上游数里外处。

D.傅显知书达理,他看到小孩子有险情,急忙去找小孩子的父亲,小孩子才平安无事。

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②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③竟不可得________ ④恒独步庭阶________(2)下列加下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惟此六字惟手熟尔B.一老河兵闻之何陋之有C.几为所擒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古人岂欺我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3)翻译下列句子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②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4)(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配套K12】[学习]浙江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3文言文阅读

【配套K12】[学习]浙江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3文言文阅读

03文言文阅读杭州姚长子墓志铭[明]张岱姚长子者,山阴王氏印也。

嘉靖间,倭f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

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

被檎,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之舟山放侬”。

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

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

自计曰:“也△■接.货嚴曼水.断.煎庭两.桥.亂疼惠矣羞诱倭入? ”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檎矣。

”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姚长子,筑土城自卫。

困之数日,饥甚。

我兵穴舟窒枷@以诱之。

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之,百三十人尽歼焉。

乡人f姚长子,裹其所磔肉齑,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者,,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矣。

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醢®—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

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

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

悲夫!【注】①脔(luan):切割成小块。

②穴舟室铷: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

铷:败絮。

⑧蹙(cu):逼近。

④主后:此处指继承人。

⑤去一锸(cha):挖走一锹土。

⑥几希:很少。

⑦醢(Mih 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

⑧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山阴王氏也(被雇用的人)B.倭寧绍兴(盗贼)C.乡人冬姚长子(以……为义)D.f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答案】B【解析】“倭寇绍兴”一句中“寇”为动词,意为“侵犯”。

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答案】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解析】断句题主要考察两点,一是语感,二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句主要从理解的角度去翻译。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5分)①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檎矣。

上海进才实验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上海进才实验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上海进才实验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

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②转转不已________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石砚铭并序断句

天石砚铭并序断句

天石砚铭并序断句天石砚铭并序断句是一种古代文学艺术形式,通过将砚台上的铭文分行断句,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以天石砚铭并序断句为题的例子,并加以解析。

1. 春风拂面,花开满园。

砚中有墨,心中有诗。

这句砚铭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喜悦,通过砚台中的墨迹和诗歌,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与创作的灵感。

2. 鸟鸣山谷,水流溪涧。

砚影斑驳,岁月留痕。

这句砚铭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砚台上的斑驳痕迹,寓意着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痕迹。

3. 书香浸润,文化传承。

砚台记载,古人智慧。

这句砚铭强调了书香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砚台记录下的文字,传承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4. 岁月如梭,不忘初心。

砚台见证,信念坚定。

这句砚铭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们对初心的坚持,砚台作为见证者,见证着人们的信念和执着。

5. 门外梧桐,窗前花香。

砚台墨香,诗意盎然。

这句砚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场景,通过砚台上的墨香和花香,表达了诗意的氛围和作者的创作灵感。

6. 星月交辉,夜色如墨。

砚台之上,诗篇流光。

这句砚铭描绘了夜晚的美丽景象,通过砚台上流动的诗篇,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7. 雪花飘落,世界一片银装。

砚台上书,心中寄托。

这句砚铭表达了冬天的美丽和纯洁,通过砚台上的书写,寄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愿望。

8. 风雨如晦,心境安宁。

砚台映照,思绪万千。

这句砚铭表达了作者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内心平静和坚定,砚台作为映照物,反映出作者思绪的丰富和多样。

9. 云卷云舒,山水无边。

砚台之上,诗意流淌。

这句砚铭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通过砚台上的诗意流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绪。

10. 一花一木,皆有生机。

砚台见证,蕴藏智慧。

这句砚铭强调了自然界的生机和智慧,通过砚台作为见证者,传达了作者对智慧和人生的思考和敬畏。

以上是我列举的以天石砚铭并序断句为题的例子,每句都通过砚台上的铭文,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对自然、时间的感悟。

这些砚铭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生哲理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

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先君:这里指苏洵。

祥:吉祥之兆。

主:以……为主,着重于。

当涂:地名。

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苏轼12岁时,一天在纺织后院的空地上,与小朋友挖地做游戏。

忽然,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

他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

他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于是,当即把这块砚头送给了苏轼,苏轼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

”于是,苏轼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

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

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还少吗?”
元丰二年(1079)秋七月,我获罪,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

第二年赶赴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

七年(1084))七月,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

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

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先父亲手雕刻的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