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寓言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的寓言特点
摘要《庄子》被认为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也是庄子一生思想和学术的总结。

《庄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丰富而又奇特的寓言,意生尘外,怪生笔端,纵横恣肆,发想无端,瑰丽奇谲。

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在他的文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向我们传达了他高深莫测的“道”,从他的文章中,我们不仅能读到他的思想,同时,他关于语言和思想的独到论述,给后世的为文者莫大的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庄子寓言立言方法
庄子,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生活,他的思想,无不笼罩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但他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他的代表作《庄子》,集中了庄子思想的精华,被认为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超然而又孤独的身影,也可以看到他的善辩与睿智。

庄子的文在先秦散文中可谓是横空出世,借助实体的语言来表达出不可道不可名的哲理。

而《庄子》一书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寓言。


庄子自称他的书中是“寓言十九”,在他的书中确实也充斥了大量的寓言,几乎随处可见。

寓言,就是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比喻自己所要介绍的他人不知的事物,使人“知之”。

先秦诸子为了增强论辩的说服力、趣味性,经常选择寓言这种方式来说明。

如论辩气势磅礴的孟子就著有《齐人有一妻一妾章》,成功的以齐人的言行譬喻官场中那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

《韩非子》中寓言就很多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

韩非子的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如《荆刺母猴》一篇,燕王的昏庸,卫人的狡猾,冶者的聪明,都表现得单纯鲜明,生动逼真。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和《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不同,《庄子》中的寓言奇幻玄虚,怪诞神奇。

王景林先生认为:庄子的寓言寄托一种思想,使自己的理论完全以寓言的形式显现出来,而不像墨子、孟子那样,仅仅把寓言作为使理论通俗生动的工具①。

庄子的寓言更多的是理与寓、言与意、情与境“磅礴以为一”的混沌的象征性艺术,它模糊了工具性与目的性,使说理与寓意和而为一,不能单独地去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验去品

庄子所要表达的“道”是“无情有信,无为无形”的不可名状之物。

在庄子之前的老子就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②,道是天地间“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只有用极度寓言性的“象”才能表现这种恍兮惚兮的极度无形的“道”。

“中国的古代艺术都采用高度抽象化、极度寓言性的‘象’来规范人们的审美认同”,“从《易经》和《易传》提供的资料来看,其实象就是寓言。

”庄子的寓言有一层梦幻般的色彩, 创造了一种超现实的幻觉的艺术氛围,借以沟通天与人(如“混沌”)、生者和死者(如“骷髅”)、过去和现在(如“尧让天下与许由”)、醒与梦(如“庄周梦蝶”)的联系、交流与融合。

这是中国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带有神话性质的寓言的创作方法,也就是一般的文学史家、文艺评论家的所泛泛称道的所谓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在这一类作品中,人物和时间都以非逻辑性、超时空为基本特征,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它们,只有在超现实的意义上,它们才是真实的。

这种通过象征意象来传达的超现实意义上的真实是以清醒的理性认识和深刻的人生思
辨为前提的,所以,这非现实的虚幻描写并不使我们感到虚假丧真,相反,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

庄周为文,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用寓言来阐发旨趣也很有独到之处。

寓言大多是在表面的故事之外给人以启示和教育,因此,理和事就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庄子》中也处处体现了事理结合这一特点。

事与理相互依存,据事以论理,理因事而明,正是中国历代文人为文的传统。

《逍遥游》中说明“小大之辩”的道理时,开篇就依托了这样的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

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是“小知不及大知”,又以朝菌、蟪蛄与楚之南的冥灵和上古大椿来说明“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原本枯槁难以言说的道理,经庄子妙手,以如此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说明,非此,则绝对没有如此的感染力,令读者在为之心荡神驰之际,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观点。

在《庄子》中这种事理结合的例子俯首皆是,如《应帝王》中说明应当无为而治时,借无名人之口说出天下大治的至理:“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饿而问焉,曰:‘请问于天下。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而游于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

汝又何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

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关于天下大治之理,借无名人之口,纵横散漫,自然而然之间,就令
人不得不信服。

寓言大都以接近生活的趣味化的语言和故事来承载道理,引起阅读的兴趣。

庄子善于采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承载他的说理,虽然有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与物,但大部分取材于自然界与社会中最平凡最常见的事件,人物也大多是极普通的“身边人”,庄子追求的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将玄妙的“道”传于世人的人人都能明白知晓的下里巴人。

在说明合乎实际的行为虽小也有功用,不合乎实际的行为虽大也无用时,庄子没有空洞地去说明,而是选取了常见的鱼的故事:“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升斗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将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升斗之水而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索沃于枯鱼之肆!’”没有丝毫长篇大论式的说教。

有的只是通俗贴切的比喻,虽黄口小儿听之,也能博得其拊掌一笑吧?
《庄子》中的寓言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胜过空洞的连篇累牍的说教。

《山木》篇中,为论证只顾眼前的利益会令人闭塞聪明,给我们描述了一幕生动的故事:“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

翼广七尺,目阿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

庄周……执弹而留之。

睹一方蝉方得美
荫而忘其身。

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

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庄周怵然曰:‘噫,物故相累,二类相召也。

’捐弹而反走。

”螳螂、黄雀的得意忘形,栩栩如生,如此生动具体的事例,怎能不令人耳目一新,欣然接受呢?若是单纯地以理趣教训,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耐心地听你把这一大篇道理讲完吧?即使讲完了,也只是听一遍而已,遇事根本想不到自己是不是也当了一回螳螂或黄雀呢。

庄子的寓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夸张与变形,夸张与变形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寓言的象征意义以表现观念的抽象性。

不仅表现了现实社会本身的荒谬性,以显示人与自然融合的合理性,同时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也是庄子于象征性的体悟道理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庄子》中,不但有夸的极大的事物,如《逍遥游》中的鲲鹏;而杯水芥舟,朝菌蟪蛄,蜗角触蛮,又曲尽小之奥意。

还有一种夸张:“儒以诗礼发冢”,说大儒和小儒同去盗墓,大儒对进入墓穴的小儒说:“天快亮了,干得如何?”小儒答:“裙子和短衣没解下来,死人口里还有珠。

”大儒便说:“诗书上早说了:‘青青之麦,生于陂陵。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我抓着他的鬓发,揪着他的胡须,你用铁锤敲他的下巴,慢慢__地分开他的两颊,不要损伤了口里的珠子!”来盗墓居然还能引经据典,说的道貌岸然、振振有词,充分揭露了有的儒者虽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的行为却令人发指。

这样
一个又迂又坏的儒者,盗墓还借助诗书来替自己开脱,比那个掩耳盗铃的人坏得不知道哪里去了。

庄子的言语真是辛辣得很呐!再比如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异曲同工之效的“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样一个充满传奇与魔幻色彩的故事,庄子想要说明的是“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从根本上讲还是为了要说明要齐物我,也即达到无心,这个心与物齐的无为逍遥的大境界。


除了寓言,庄子通常运用重言言和卮言来丰富他的论证。

所谓重言,即历代先贤之言,是历代经验的积累。

“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与己则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是为耆艾。

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来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

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庄子引用重言,实际是通过先贤之口表达他的心中所想,增强作品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卮言其实就是庄子的无心之言,是庄子的个性之语,庄子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在运用这三言时从来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过,他们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

庄子用卮言连接重言和寓言,是它们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如在《至乐》中,庄子开篇即说:“天下有至乐无有哉?
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去?奚乐奚恶?”用三段话总结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的观点,然后用“庄子妻死鼓盆而歌”、“骷髅”等寓言加以形象化的说明,加上引用孔子的话来增加说服力。

这样一篇集趣味,哲理喻一体的文章,相信无论想从中获得什么的读者都能够有所得的吧?
庄子的文、庄子的精神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粲然一抹亮色,他的文风、他的精神、他对文学的独到理解影响了后世一大批文学家,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源流之一。

在今天,我们拿起《庄子》,仍然获益匪浅,从中看到很多东西。

注释:
①王景林.庄子寓言艺术的贡献.北京大学学报,1986 年第
1 期,
第32 页.
②老聃.老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年5 月版,第7 页.
③王杰.审美幻觉·中西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月刊,1991 年
第5 期,第17 页.
参考文献:
[1]庄周.庄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年5 月版.
[2]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 年1 月版.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4]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北京出版社,1990 年版.
[5]北京大学学报.1986 年第1 期.
[6]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版.
[7]老聃.老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年5 月版.
[8]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版. 学论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