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 让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真正有效

合集下载

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大误区

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大误区

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大误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效,表面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气氛活跃、高潮迭起,好象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

但当我们认真审视、研究、剖析我们课堂教学的某些教学行为时,不难发现存在着以下几大误区: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忽视“知识”目标的误区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了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填鸭式”教学。

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

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课堂教学如何使用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上,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增加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平台,但并没有否定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活动要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使三维目标能有效达成。

二、为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而走“形式”的误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

例如:角色扮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并不是问题越难越好,问题是进步的阶梯,并不是问题越多越好。

提问的随意、繁琐、平淡,或过于肤浅或过于困难,都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情境提问有效性“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开启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适时提问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提问也当如此,只有学生达到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一定情感的意境中去,在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时提出问题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促进思维。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一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人物或事件,二是近期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

教师通过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或提供新闻、社会热点等情境,适时提问。

如,在《角色与责任》时以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李隆(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多次深入余震中的废墟,解救幸存的生命,当主持人问到,在那种状况下,他以什么来抵御心中的怕惧时,他回答说:“是消防员的责任!”对每一个亲身体验5.12地震及余震的学生来说“李隆的责任”必将对学生心灵给予强烈的震撼,这时提出:什么是责任?责任的产生?履行责任有哪些积极意义?又有哪些付出?怎样做负责任的公民等问题,才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对所学知识产生内驱力,学生才能认识到责任的价值和意义。

二、启迪思维,适度提问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并不是问题越难越好,问题是进步的阶梯,并不是问题越多越好。

让中学思品课走出误区

让中学思品课走出误区

让中学思品课走出误区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其重要的地位,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

在目前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误区和面临的问题1.1 思想品德学科面临尴尬的局面,成为被学生忽视的学科。

目前,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所带来升学方面的竞争与压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重,这给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带来了极大挑战。

学生平时应付多门科目的作业、复习与考试,真正用于阅读书籍,拓宽知识面的时间相当少,这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影响了其全面发展,更对思想品德教学设置了诸多障碍。

不仅如此,升学的巨大压力,迫使学生采取抓大头、舍小头的方法,将某些升学中分值较小,不占重要地位的学科如同鸡肋般抛在一边,置之不问,思想品德学科通常会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学生自身的轻视态度加剧了思想品德教学的难度。

1.2 社会的轻视与偏见,加剧了思想品德教学的难度。

由于应试教育与升学压力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具有主科、副科的思维定势,思想品德无疑就被列入了副科行列中,视为末流。

同时,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资源稀缺,有些学校缺乏足够专业的思想品德从教人员,不得不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造成思想品德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社会的普遍轻视,势必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当然就无法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位置,也就得不到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充分的重视。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难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教学质量。

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随后利用“题海战术”布置大量的练习,学生忙于应付,很难领悟教学内容和提高能力。

2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2.1 创设教学情境,善用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浅议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浅议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浅议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刺激学生思维和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的深入和提高课堂效果。

以下是几条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技巧:
1. 开放性问题:在提问时,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

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从多个角度出发去探讨问题,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 追问法:教师在提问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追问,从而找到学生的真实认知和思考角度。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创造性问题:创造性问题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在提问时巧妙地结合课程内容,提出一些有趣的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4. 定向提问:针对某个学生或某个小组的提问,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情境化提问:将知识点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提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于国家危难之际要采取怎样的行动等等。

6. 评价性问题: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时,可以提出一些评价性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

走出误区 追求高效思品课堂

走出误区 追求高效思品课堂

走出误区追求高效思品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尝试,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纵观几年来浙江省嵊泗县的初中思品教学,可以发现,教师们越来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并努力使课堂生动、活泼。

但由于各种原因,也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一些误区,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下面,笔者仅就自己的所见所闻谈一些感想,与大家探讨商榷。

误区一:舍“近”求“远”案例:一位教师上“身边的侵害与保护”,她从网上搜集了很多视频资料,可谓图文并茂,动感十足,其中还有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让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

但在这节课上,教师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引导自己的学生思考自己身边是否存在各种侵害,以及由此采取的保护措施,而只是让学生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分析、思考问题。

分析:网络时代,人们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网上丰富多样的素材也为教师备课、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

但不管网上的信息素材多么生动,毕竟大多和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很难让学生感同身受。

所以,我们不仅要利用网络优势,更要注重挖掘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进行分析讨论,这样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觉得真实可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节课中,教师本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身边的侵害,以加强防范、侵害的警觉意识,提高应对侵害的各种能力,但由于出示的材料、所举的例子都来自网上,且远离了学生生活,所以学生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关注别人身边的侵害,或许还会认为侵害“与己无关”,因而不能引起他们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可见,“舍近求远”是不可取的,但是这种做法却并不鲜见。

比如,有的教师明明面对的是海岛渔村的孩子,却总是列举一些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事例,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或兴味索然。

又如,教科书上有的案例和插图非常有教育价值,也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却视而不见,不好好利用,一定要到网上找新奇的。

这样,多花费了时间却不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4-01方法交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当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求师生之间更多地沟通、理解与合作,而有效性地提问可以达到此目的。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力度。

一、导入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堂之初学生很难将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本上。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导入问题,课堂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本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笔者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教学时,先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碧海蓝天,森林矿产”等地球美丽的画面,紧接着笔者就开始问班级学生,“如果有一天外星人侵略地球,我们必须要割舍一样资源才能拯救地球的话,你们愿意舍弃哪样资源呢?”如此一来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住了,并积极融入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与讨论应该舍弃哪种资源,并且该资源舍弃后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灾难。

学生如此犹豫再三,很难割舍,从中自然而然地就悟出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一旦我们离开了其中的一样,都很难正常地生存与发展下去。

这样的思维观念给思想品德教师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教学基础。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掌握提问的艺术要想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提问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对于提问,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把握一下三个方面的原则:要有针对性的提问;提问要有条不紊;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

1.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换言之就是要切中问题的要害,把握住要点,精确提问。

提出的问题要紧扣课本与教材内容。

因此这也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余时间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思来提问,使提出的问题既切中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也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

走出思品课有效性教学的三大误区

走出思品课有效性教学的三大误区

走出思品课有效性教学的三大误区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彭兴奎 22651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再度成为人们议论和探索的焦点。

课改前,由于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过程与方法,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率一般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这样的教学往往是苦了学生、累了教师,不利于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课改后,由于课堂教学广泛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又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林林种种的形式主义误区。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思品课有效性教学试析以下误区,与同仁商榷。

一.重合作轻体验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一种潜能深厚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

这种良好的教学运作机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对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思想情操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合作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主动思考探究并积极发言,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要学会在配合他人、支持他人、认真倾听欣赏别人发言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沟通、协调。

其实,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实施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心智,唤醒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智慧生成。

但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为追赶时尚,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无论在遇到思维障碍后学生有没有深思熟虑都要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艺术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艺术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艺术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提问,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教和学信息,检查教和学的效果,发现教和学的成功与否,从而调整教和学的方法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通过提问,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乐群态度和合群性格;通过提问,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因此,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环节,提高课堂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能力。

这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和艺术。

现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问方法和如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一、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的误区:“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用到提问的教学技能。

当然,课堂提问是一项教学技能,也是一门复杂的艺术。

每位教师都能提问,但善问的又有多少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知识水平列举一些思想政治课中的课堂提问误区:1.课堂提问的密度过高、过频繁。

在思想品德课中,有的教师以提问复习所学知识、检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开始,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最后以提问结束整堂课,好像是问题提得天衣无缝,也得到了学生的正确答案。

但教师提问过度,易使教师自己成为课堂表演的主角,逃不了“填鸭式”教学的老套,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没有教师的问题就无法学习,结果是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

2.档次低,记忆性、封闭式提问过多。

比如“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犯罪”、“纪律与法律的关系怎样”等等,类似的问题,只要学生能重复记忆的答案或概念,不加过多的思考就能答出教师所提的问题,如此,学生也就成了记忆的“复读机”、“知识的容器”。

3.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提问

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提问

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提问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教学专家sterling.g.callahan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1)问题不明确,语意模棱两可,启而不发。

(2)课堂提问表面化,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简单的问题,看似课堂氛围热闹非凡,实则提问质量低下,流于形式。

(3)问题的难度控制不当,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

(4)问题单向,缺少互动。

推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

(5)问题过于收敛,缺乏发散性,教师只接受期待的答案。

针对以上问题,非常有必要提高课堂提问效率,让学生在被提问中有所思,有所得。

思想品德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

因其理论性较强,在学生心目中,思想品德课最没意思,课堂听讲状态不好,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提高课堂实效,上好思想品德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呢?其实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此作为知识的生长点来促进学生的形成,以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移和改造。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逻辑判断思维等高级思维活动,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资源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提出核心问题。

同时学习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形成的过程。

因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主动形成信息的主体。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中提问,使得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

2024年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有效提问”

2024年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有效提问”

2024年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有效提问”引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对道德观念、价值观的理解与内化。

因此,探讨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提问的重要性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在思想品德课上,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

提问的原则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目的性原则:提问应明确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避免无目的的随意提问。

针对性原则:提问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启发性原则:提问应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循序渐进原则:提问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提问的类型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类型的提问方式,如:知识性问题:针对课本知识点进行的提问,旨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理解性问题:要求学生解释、阐述或举例说明某个概念或观点,以检验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分析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个现象或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以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应用性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问的策略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以提高提问效果:提问前先思考:教师在提问前应充分考虑问题的目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后,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避免匆忙给出答案或跳过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应通过鼓励和表扬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回答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注重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失误与对策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失误与对策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失误与对策【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而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失误往往会影响教学效果。

本文从教师提问中常见的失误、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问中的有效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同时要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加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必要性,为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问、失误、对策、学生回答、策略、技巧、方法、学生参与度、教学质量、教师互动、学生互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感。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中的失误往往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研究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失误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接受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塑造。

有些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失误,比如提问不清晰、提问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提问不连贯等。

这些失误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理解不透彻,回答不到位,从而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研究提问中的失误并寻找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教师提问中的问题及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问中的有效策略和技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可能存在一些失误,导致学生回答不理想,影响了教学效果。

研究教师提问中的失误及对策,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教师提问中常见的失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分析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提问是教学的主要部分,同样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

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阶段,采取有效的提问,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生的总体素质。

因此,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提问,已经成为相关教师急需探究的方向,必须提高重视程度。

一、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努力发觉教材中隐含的部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除生活的实例激发感官。

老师需和课本教材的理念相结合,为学生们讲故事,提升课堂氛围和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初二思想品德上册中的《勇于承担责任》这一课,老师讲解“暴走妈妈”的故事,营造情感气氛:陈玉蓉暴走七个月,体重自66公斤将至60公斤,脂肪肝消失,最终实现了割肝救子,挽救了儿子的生命。

故事讲完之后提问:陈玉蓉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如果你作为她的儿子所承担的责任又是什么?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展示教学目的与独立学习大纲,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学习。

尽可能给学生充足时问,以主动学习,引导其找到问题的答案。

最后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分析陈玉蓉作为妈妈,对子女承担的责任,如果作为陈玉蓉的子女,对妈妈所需承担的责任。

抓住典型问题,合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分析并认识到故事的本质。

二、诱导启发学生思维课堂中提出问题是思维的前提与动力,教学阶段若想使教学更加高效透彻,激发学生情感和联想的时候,则需和课程内容相结合,使学生们带着疑问实行自主学习,借助教师合理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索与学习自主性。

比如,进行苏人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上册中“明辨是非,为人正直”的课程中,老师设立此类前提,小偷用偷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上学,那么提问:小偷是好人还是坏人呢?老师营造出这种交谈的氛围,使孩子将自身的感受和疑问带入课堂,并且畅所欲言,表达意见,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比如,进行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的第4单元热爱生活中第二十二课:认识自己我保护的重要性,老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者借助媒体,搜集与整理相关材料。

走出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误区

走出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误区

走出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误区走出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误区走出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误区思想品德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将近一年半,在全国各地铺开实施将近半年。

在这段时间里,我的足迹遍布县内外,深入基层,走进新课堂,听了近百节的思想品德课,包括台州市、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和教学观摩等。

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

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无视了“神动〞。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展过程。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沟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外表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

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泛,有的形式单调等。

例如,在xxxx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有一位教师上人教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有这样一个提问:“在我们的校园里,地球上有哪些生命?〞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像这样的设问,过于宽泛,答案是无边无际。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

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

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误区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无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失误与对策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失误与对策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失误与对策【摘要】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环节中常常面临一些失误,如提问过于抽象、简单、片面、武断或直接。

这些失误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停滞,难以有效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

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加强提问技巧,注重学生思维激发,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提问更具启发性和引导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思想品德。

提升提问水平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提问、失误、对策、抽象、简单、片面、武断、直接、提问技巧、思维激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而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失误,导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对提问中的失误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主要是探讨当前思想品德课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为教师改进提问方式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

而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提问环节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在提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更好地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本文将探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提问中的失误与对策,希望能够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思想品德课作为塑造学生思想意识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渠道,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发展。

而提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误区让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真正有效
审视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提问式温故,提问式导课,提问式讲授新知识,提问式小结,提问式巩固练习……整堂课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连一问,或浅或深,或有关或无关,或有用或无用,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一味求问,此问彼答,“是不是?” “对不对?” “好不好?”俨然一节问题教学探究课,表面热热闹闹,但教师究竟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课堂教学无定式,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各学科教师都面临着诸多质疑与挑战,尤其是思想品德课,大家都在不断借鉴和探索中。

新课标要求在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探究,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为此,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预设教学目标,就必须走出“满堂问”的误区,让思想品德课提问式教学法真正有效。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经历,提出如下几点拙见:
一、提问要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不是漫无边际的,教材是师生课堂教与学的蓝本和依据,思想品德课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三个问题,无论学习哪一单元哪一节,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从上述三个角度尝试设计和提出问题,并辅以“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相关链接”等栏目,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分析探究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如在学习“做自尊自信的人”这一课时,可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自尊自信?生活中自尊自信者有什么表现?自尊与虚荣、自信与自卑、自信与自负有什么区别?做人为什么既要自尊又要学会尊重他人?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怎样才能赢得自尊?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更自信?如何培养民族自信心?等等。

这些问题的设计既围绕了教材,同时又不局限于教材;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升华了学生的理性认识,达到了有效提问之教学目标。

二、提问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分”。

新课程教学倡导实践、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课堂应主要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只是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地发散和聚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这就要求更新观念,改变和丰富提问的方式,变以教师提问为主体为学生提问、生生发问为主,进而转化学生单纯被动接受提问,全方位感受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探究疑问中培养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成为课堂“战争”的发起者,提出一个观点或话题,展开师生间,最好是生生间面对面的思想交锋,让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效”果有效起来。

三、提问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一切学生”是落实教育新观念的关键,而在很多课堂教学中,却经常发现部分教师为了求证完美的答案,达到预想的效果,总是面向少数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演绎一场又一场独角戏,而忽略甚至扼杀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想说欲望和表达机会。

结果,提问或回答成了优生的专利,其他各层次的学生只是列席代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有观点不想说的局面,不利于师生的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

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营造积极民主的氛围,鼓励各层次的学生热烈参与,踊跃发言,放心大胆地从不同角度陈述或提出问题,以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心智交流。

特别是对于有情感障碍的学生,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战胜怯懦,树立信心,更要以鼓励的目光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通过降低难度等方式,提供平等或更多的锻炼机会,因为,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说出来就是最棒的。

四、提问要提高有效性
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提问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而当前的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两种误区:1、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过于机械、简单。

诸如:“是不是?”“能不能?”“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与“不是”,“能”与“不能”,“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就行,勿需经过大脑就可脱口而出;或从书本上直接能找到答案,也无所谓“引”和“导”,更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无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维。

2、设计、提出的问题内容过大,问题太难。

如:“你是如何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与能力?”、“如何学会对社会负责?”、“港奥台地区的一国两制有何区别?”等类似问题,忽略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实际,致使学生绞尽脑汁,无从下手或望而生畏。

一旦出现无话可说,有话难说,问题便成为了无效提问。

因而,提问不仅要有数量,而且要有质量,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欲说,有话能说。

总之,教法无定式,提问无对错,强化问题意识、参与意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贯彻新教学理念,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如何调动教师的探究意识,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课堂效果最大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