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 让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真正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误区让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真正有效

审视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提问式温故,提问式导课,提问式讲授新知识,提问式小结,提问式巩固练习……整堂课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连一问,或浅或深,或有关或无关,或有用或无用,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这种课堂教学中,一味求问,此问彼答,“是不是?” “对不对?” “好不好?”俨然一节问题教学探究课,表面热热闹闹,但教师究竟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课堂教学无定式,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各学科教师都面临着诸多质疑与挑战,尤其是思想品德课,大家都在不断借鉴和探索中。新课标要求在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探究,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此,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预设教学目标,就必须走出“满堂问”的误区,让思想品德课提问式教学法真正有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经历,提出如下几点拙见:

一、提问要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不是漫无边际的,教材是师生课堂教与学的蓝本和依据,思想品德课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三个问题,无论学习哪一单元哪一节,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从上述三个角度尝试设计和提出问题,并辅以“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相关链接”等栏目,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分析探究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如在学习“做自尊自信的人”这一课时,可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自尊自信?生活中自尊自信者有什么表现?自尊与虚荣、自信与自卑、自信与自负有什么区别?做人为什么既要自尊又要学会尊重他人?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怎样才能赢得自尊?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更自信?如何培养民族自信心?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既围绕了教材,同时又不局限于教材;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升华了学生的理性认识,达到了有效提问之教学目标。

二、提问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分”。新课程教学倡导实践、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应主要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只是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地发散和聚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更新观念,改变和丰富提问的方式,变以教师提问为主体为学生提问、生生发问为主,进而转化学生单纯被动接受提问,全方位感受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探究疑问中培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成为课堂“战争”的发起者,提出一个观点或话题,展开师生间,最好是生生间面对面的思想交锋,让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效”果有效起来。

三、提问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一切学生”是落实教育新观念的关键,而在很多课堂教学中,却经常发现部分教师为了求证完美的答案,达到预想的效果,总是面向少数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演绎一场又一场独角戏,而忽略甚至扼杀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想说欲望和表达机会。结果,提问或回答成了优生的专利,其他各层次的学生只是列席代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有观点不想说的局面,不利于师生的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营造积极民主的氛围,鼓励各层次的学生热烈参与,踊跃发言,放心大胆地从不同角度陈述或提出问题,以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心智交流。

特别是对于有情感障碍的学生,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战胜怯懦,树立信心,更要以鼓励的目光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通过降低难度等方式,提供平等或更多的锻炼机会,因为,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说出来就是最棒的。

四、提问要提高有效性

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提问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而当前的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两种误区:1、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过于机械、简单。诸如:“是不是?”“能不能?”“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与“不是”,“能”与“不能”,“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就行,勿需经过大脑就可脱口而出;或从书本上直接能找到答案,也无所谓“引”和“导”,更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无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维。

2、设计、提出的问题内容过大,问题太难。如:“你是如何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与能力?”、“如何学会对社会负责?”、“港奥台地区的一国两制有何区别?”等类似问题,忽略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实际,致使学生绞尽脑汁,无从下手或望而生畏。一旦出现无话可说,有话难说,问题便成为了无效提问。因而,提问不仅要有数量,而且要有质量,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欲说,有话能说。

总之,教法无定式,提问无对错,强化问题意识、参与意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贯彻新教学理念,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如何调动教师的探究意识,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课堂效果最大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