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与处置计划”述评及启示

合集下载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处置性的新发展及启示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处置性的新发展及启示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处置性的新发展及启示
王 敏
( 中 国 人 民银 行 西 安 分 行 , 西安 7 1 0 0 7 5 )

要: 可处置性是 2 0 0 8年 金 融危 机 后 为 解 决 系 统 重 要 性金 融机 构 ( G — S I F I s ) “ 大 而 不 能倒 ” 问题 提 出的 一 个 新概 念 。提 高
T h e Ef f e c t i v e Re s o l u t i o n h a s ma ny r e l a t e d c o n c e p t s ,s p e c i i f c c o n t e n t a s we l l a s d i f e r e n t r e q u i r e me n t s . Eu r o p e , Ame i r c a a n d C h i n a a l s o ma k e he t d i f e r e n t wo r k t o i mp r o v e t h e r e s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G- S I F I s . Cu r r e n l t y , i n C h i n a t h e r e a r e ma n y r e s t r i c t i n g ma i n f a c om t t o c a r r y o u t t h i s w o r k , a n d i t n e e d s t h e a p p op r ia r t e p o l i c y me a s u r e s t o e n h a n c e t h e r e s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G- S I F I s . Ke y wo r d s : i f n a n c i a l s t a b i l i t y ; G — S I F I s ; e fe c t i v e r e s o l u t i o n

浅谈我国银行业灾难恢复系统建设

浅谈我国银行业灾难恢复系统建设
成。
3 1 自建 自建就是指银行自主建设灾难恢复系统 并且 自 主对灾难备份的所有环节、所有系统、 所有数据和 日常事务进行维护。自建方式具 有贴合银行自身实际需求、 投资巨大、 建设周 期长、技术与实施难度大、管理与维护要求 高 运营维护成本大等特点。例如, 工行,农 行和建行各自在北京、上海自建了两个数据 备份中心, 实现了南北两大数据中心的生产、 灾难恢复格局。交行将香港分行业务系统为 墓础的海外数据处理中心作为总行数据中心 的异地灾难恢复中心。兴业银行也是在福州、 上海构建了两个互为备份的现代化数据运行 中心, 建成了远程容灾系统。
皿 邃 皿
& C aEINC C AN 20N .2TCOOWMO C E& 07N L Y RP I O F
浅 谈 我 国银 行 业 灾 难 恢 复 系统 建 设
学 术 论 坛
1 灾难及灾难恢复
1.1 灾难的范圈 尽管我们一再小心谨慎 , 但是, 不可避免 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灾难。在这里, 灾难的定 义主要是指 自 然的和人为的灾难, 包括火灾、 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和设备故障、软件错 误、网络中断等业务运行所需的服务中断, 此外, 人为的因素往往也会酿成大祸 , 如操作 员失误和黑客攻击等。 1.2 灾难恢复的作用及灾难恢复系统的组成 灾难恢复是指利用技术和管理的手段, 确 保在灾难发生后 , 银行的关键数据、数据处理 系统和业务可以恢复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保 证在灾难发生后的指定时间内恢复既定范围 的银行业务。灾难恢复系统一般由数据备份 系统、备用基础设施、备用数据处理系统、 备 用网络系统、完善的灾难恢复计划等部分组
的建设 。
2 灾难恢复系 银行的重要性 统对
据统计, 1 年的 “ . 11. 事件中, 200 9 蒙 受毁灭性打击的企业共有1000多家, 傲了异地 备份的当天就在其他地方恢复了办公, 没有做 灾备的, 有的当时消失了 有的已逐渐倒闭和 消亡。至少有一半以上没有做灾备的公司经 过这场灾难后完全垮掉了。由此我们可以看 到灾难恢复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它的重要 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护数据的完整性, 使数据损失最少甚 至没有数据损失。数据是银行最为宝贵的财 产, 是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 , 是银行向公众提 供服务以及进行内部管理的重要前提, 灾难甚 至意外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数据丢失 而灾难备 份系统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够对数据进行实 时备份 , 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以及 可 蠢性。 (2)t : 速恢复运行, 使业务停顿时间最短甚 至不中断业务 确保应用系统运行的连续性。 在没有灾难备份的系统中, 用户的服务请求在 灾难中可能会中断, 灾难备份系统却能使备用 生产系统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接管生产系 统的工作, 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 让客户的 服务请求能够继续运行, 保证信息系统提供的 服务一致,完整、 可靠, 从而保证银行业务的

浅析商业银行灾难恢复系统的有效实施

浅析商业银行灾难恢复系统的有效实施

浅析商业银行灾难恢复系统的有效实施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都面临着越来越多复杂的安全风险。

随时可能出现的网络攻击、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故障,当其引起金融机构的关键业务系统(如支付系统、转账系统、核心银行系统等)失效、中断时,十分令人担忧。

而这时商业银行的灾难恢复系统就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有效的灾难恢复系统,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灾难事件发生后,尽快恢复业务运营,保护客户资产安全,并维护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发展。

一、灾难恢复计划建立的必要性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业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现实中,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受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威胁,如病毒攻击、黑客攻击、系统崩溃、自然灾害等。

当出现灾难事件导致业务系统瘫痪时,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以保护客户安全和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

此时,灾难恢复计划就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灾难恢复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公司能够尽早获得恢复信息处理服务的能力,因此,客户的利益得到保障,公司在竞争市场中不会失去优势。

二、灾难恢复管理的基本策略灾难恢复计划的制定应该基于一些基本政策和策略。

首先是运作团队的组建。

在组建工作队时,必须确保所有核心人员都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以协助业务的快速恢复。

其次是商业银行要建立镜像系统和激活备份措施。

镜像系统是指在首要业务系统中独立的区域运行一些重要的业务以获取系统程序和数据的副本,为恢复主系统提供设施。

而激活备份措施则是指在非业务时间通过快速安装备份系统以替换失效的系统,加速恢复正常工作。

三、灾难恢复管理的实施过程灾难恢复管理的实施过程包括预防、检测、响应、恢复和评估五个阶段。

其中,预防阶段是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灾难事件的发生,采取安全的措施保护信用卡数据等敏感数据的安全;检测阶段是发现灾难事件和确立紧急状态,比如设置温度警报和设备故障检测;响应阶段是快速把握情况,采取合理的应急措施,对相关的客户进行通知和警示;恢复阶段是加快恢复受损的数据,要迅速启用备用系统以使业务能够重新开始;评估阶段则是为鉴定灾难恢复计划的有效性而设计的,揭示系统接受灾难的程度,并重新评估计划。

商业银行恢复计划方案

商业银行恢复计划方案

商业银行恢复计划方案概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金融市场的运作中,商业银行的交易量和存储量非常庞大,因此银行的系统安全和运作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旦系统遭受破坏,将给银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会影响到客户的利益,进而损害银行的声誉,甚至导致其倒闭。

因此,建立银行恢复计划出现故障的方案显得特别必要,并做好一系列应急预案,以便能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危机。

建立商业银行恢复计划的必要性1.保障银行过程的稳定性以及客户的利益。

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必须要保证自己的过程稳定性,避免由于一些小失误或者挑战性的环境导致危机爆发,所以要寻求保护方式并建立相应的计划。

这样,即使何时出现故障,都能通过有效的应对措施完成银行的修复工作,并避免恶劣影响发生。

2.提升银行的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能力。

建立商业银行恢复计划能更好地提升银行的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能力,针对性更强的制定应对措施,提高灾难发生时对危机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技术水平,让银行的服务更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3.增强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商业银行恢复计划能更好的保障银行安全,在发生危机时,银行能够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银行稳定运营,进而提高银行的信誉和业务效益,增强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商业银行恢复计划流程预备阶段为发生危机时顺利开展受灾银行恢复工作奠定基础。

社会各界和组织及时了解灾情,对情况介入及时,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实施。

1.建立受灾银行信息收集和核查应急管理体系,与当地市场监管、食品药品部门及相关科研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指导受灾银行科学实施收集与核查工作,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纸外应急机构,以便及时动态地进行严格的预警与预案制定。

2.做好预定的人员指派,从银行内部、银监会机构和外部独立机构等方面借鉴人员,建立由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协调小组组成的应急工作专班,确定行之有效的指挥体系。

3.建立信息备份与复旧专项工作组,组织体系,制定信息安全备份与保护机制,制定复旧计划,开展信息采集工作等。

银行恢复与处置计划

银行恢复与处置计划

银行恢复与处置计划一、背景介绍银行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储蓄、贷款、结算等重要职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银行也有可能面临危机或破产的风险。

为了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客户利益,银行需要制定恢复与处置计划。

二、恢复计划1.制定恢复计划的目的银行制定恢复计划的目的是在危机发生后尽快恢复业务运营,保障客户资产安全和金融体系稳定。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关键业务和系统;(2)建立应急响应机制;(3)建立紧急联系机制;(4)建立紧急备用设施;(5)建立应急预算。

2.关键业务和系统银行需要确定关键业务和系统,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

例如,支付结算系统、储蓄存款系统、贷款审批系统等属于关键业务和系统。

3.应急响应机制当危机发生时,银行需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成立应急响应小组;(2)制定应急响应计划;(3)启动应急响应系统。

4.紧急联系机制银行需要建立紧急联系机制,确保在危机发生时各部门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协调。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联系人员和方式;(2)建立联系流程;(3)进行定期演练。

5.紧急备用设施银行需要建立紧急备用设施,以备不时之需。

例如,备用数据中心、备用服务器等。

6.应急预算银行需要制定应急预算,以保证在危机发生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业务运营和恢复工作。

三、处置计划1.制定处置计划的目的银行制定处置计划的目的是在面临破产或清盘风险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客户利益和金融体系稳定。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破产或清盘程序;(2)评估资产负债情况;(3)采取合理措施处理资产负债问题;(4)通知相关方并公开信息。

2.破产或清盘程序银行需要制定破产或清盘程序,以确保在面临破产或清盘风险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破产或清盘程序;(2)成立破产或清盘小组;(3)启动破产或清盘程序。

3.资产负债情况评估银行需要评估资产负债情况,以了解自身资产和负债的情况。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进行资产和负债的分类管理;(2)评估各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3)制定处置方案。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分结果分析及对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分结果分析及对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摘要:2019年11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了新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及评分结果。

入选银行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及中国。

除中国的银行外,前十名的银行2019年评分大多较2014年下降,以避免资本附加过快上升。

中美银行业经营模式差异较大,中国入选银行的规模居世界前列,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同质化较高,复杂度较低,国际活跃度较低;美国入选银行数量较多,业务模式更加多元化,与金融市场关联度更高,复杂度较高,全球活跃度也较高。

建议中国的银行借鉴国际同业经营,将下阶段发展战略由“全面扩张”转变为“有选择地扩张”。

为控制系统重要性评分增长速度,应适当控制表内外资产的增速,进一步丰富业务模式和产品线,在支付清算、资产管理、有价证券承销、国际业务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银行;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一、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背景及评分规则二、为吸取2008年次贷危机的教训,防范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负责识别和认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并按年对名单进行更新。

每年的11月份,金融稳定理事会将根据银行上一年度的数据进行评分。

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银行根据评分结果将面临1%~3.5%的附加资本要求、更高的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及其他更高的监管标准。

目前,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分体系是巴塞尔委员会2013年发布的。

该评分体系主要包含五大类指标,即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复杂度和全球活跃度。

五大类指标的权重相同,均为20%。

每个大类下面包含若干个具体指标。

其中,规模由一个具体指标构成,即表内外资产余额;关联度包括金融机构间资产、金融机构间负债、发行证券和其他金融工具三个具体指标;可替代性包括支付、托管资产和有价证券承销三个具体指标;复杂度包括场外衍生品、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证券、第三层级资产三个具体指标;全球活跃度包括跨境债权和跨境负债两个具体指标。

五大类合计共12个具体指标。

银行系统工作心得体会

银行系统工作心得体会

银行系统工作心得体会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作为一名银行系统工作人员,我有幸参与到银行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和系统升级的工作中。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我对银行系统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银行系统工作的认识银行系统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编程和维护,更涉及到对银行业务流程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在银行系统中,每一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实现,都需要紧密结合银行的实际业务需求,确保系统的高效、稳定和安全。

二、银行系统工作的重要性业务支持:银行系统是银行业务运行的基础,它支持着银行的存款、贷款、支付、清算等核心业务。

风险控制:通过银行系统的风险管理功能,可以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业务风险,保障银行资产的安全。

客户服务:银行系统通过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提升了客户体验,增强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决策支持:银行系统积累的大量业务数据,为银行的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工作中的挑战与应对技术更新迅速: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银行系统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业务需求多变:银行业务需求不断变化,这对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提出了挑战。

我通过与业务部门的紧密沟通,及时了解和响应业务需求的变化。

系统安全压力:银行系统安全关系到银行的声誉和客户的利益。

我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定期进行系统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

四、工作心得持续学习:在银行系统工作中,持续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是非常重要的。

我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培训和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注重细节:银行系统工作要求高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

我在工作中注重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团队协作:银行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

我重视团队合作,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推进项目进展。

用户思维:在设计和优化系统功能时,我始终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力求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的服务。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计划:深化专业技能:继续深化对银行业务和金融科技的理解和应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处置性的新发展及启示[精品资料]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处置性的新发展及启示[精品资料]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处置性的新发展及启示-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可处置性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大而不能倒”问题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提高G-SIFIs的可处置性是目前金融稳定理事会加强G-SIFIs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处置性具有诸多相关概念、具体内容以及不同要求。

欧美及我国在提高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处置性的进展方面情况有所差异。

目前,制约我国开展此项工作主要因素有许多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强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金融稳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处置性F831.2 A 1673-9973(2013)04-0086-06The New Developments of Effective Resolution to G-SIFIs and Its EnlightenmentWANG Min(Xi’an Bra nch of PBC,Xi’an 710075, China)Abstract: After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e Effective Resolu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and a new concept comes up to solve the importance of (G-SIFIs). It is also important part and method for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to strengthen the G-SIFIs supervision. The Effective Resolution has many related concepts, specific content as well a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Europe, America and China also make thedifferent work to improve the resolution of the G-SIFIs. Currently,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restricting main factors to carry out this work, and it needs the appropriate policy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resolution of the G-SIFIs.Key words: financial stability; G-SIFIs;effective resolution金融危机后加强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lobe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G-SIFIs)监管已经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

恢复和处置计划说明

恢复和处置计划说明

恢复和处置计划说明恢复和处置计划说明1. 引言恢复和处置计划是组织在面临各种紧急情况或严重事故后恢复正常运营的关键文件。

它为组织提供了应对危机、恢复业务持续性和保护利益的详细步骤和指南。

本文将深入探讨恢复和处置计划的重要性、制定过程、关键要素以及如何实施和测试计划。

2. 恢复和处置计划的重要性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制定对于任何组织来说都至关重要。

它有助于组织在遭遇重大事故、系统故障、人为错误或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的情况下迅速应对和恢复正常运营。

恢复和处置计划可以减少损失、保护公司声誉、确保客户服务的持续性,同时也能提高组织的业务风险管理能力。

3. 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制定过程(1)评估风险和脆弱性:组织需要识别并评估可能对业务运营造成实质性影响的风险和脆弱性。

这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如系统故障、供应链中断、恶意攻击、天气灾害等。

(2)制定策略和目标: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组织需要确定恢复和处置策略,明确恢复目标,并为各种情况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

(3)编写计划文档:编写详尽的恢复和处置计划文档,确保包含关键的流程、责任分配、沟通和协调机制、备份和恢复策略等内容。

(4)培训和测试:组织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测试,以确保员工熟悉计划,并能在需要时快速有效地执行。

测试可以是模拟演练、桌面演习或全面的实地演练。

4. 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关键要素(1)事故响应团队:组织应组建一个专门的事故响应团队,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协调和实施恢复和处置计划。

团队成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过培训。

(2)业务影响分析:在制定计划时,组织需要对不同情况下的业务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关键业务功能和流程,并优先处理。

(3)灵活性和可更新性:由于业务环境和威胁的不断变化,恢复和处置计划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可更新性。

组织应定期审查和更新计划,以确保其始终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4)沟通和协调机制:在紧急情况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至关重要。

组织需要明确沟通渠道、责任人和流程,以确保信息流动和决策的快速执行。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思路及实践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思路及实践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思路及实践即使是尽力预防,仍难以完全排除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倒闭的概率。

单个金融机构倒闭一旦发生,必须要使之尽快恢复正常或尽快处置,避免出现系统性危机。

在倒闭发生前建立好恢复和处置的程序框架也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道德风险。

第一,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在的国家建立处理危机的法律框架,设置有权处置处于倒闭状态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当局,行使处置权力,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损失,防止金融危机蔓延。

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处置、可以使用自救和其他处置工具的过程和条件、股东和债权人承担的后果、自救权利覆盖的范围等问题都要求在国家的立法中清晰化。

美国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处置进行了规定。

定量方面,一旦银行有形股权比例低于2%,90天之内银行监管机构可以任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作为接收方;定性方面,一旦监管机构认为银行违法、不安全或不稳健、管理失效,即使有形股权比例超过2%也可以启动处置措施。

第二,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必须向监管机构详细地显示恢复和处置计划,而且要求持续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

明确发生危机时银行可以采取的恢复措施和处置机关可以采取的有序处置措施。

第三,要求建立跨境危机管理机制。

金融稳定委员会建立同行评估委员会(Peer Review Council),负责评估不同国家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政策上的充分性和一致性。

同时建议自救由母国监管当局发起。

当母公司和附属公司还接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监管时,要求东道国监管当局与母国监管当局充分协调。

提升监管要求鉴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特殊影响,国际社会的共识是各国的监管机构有权根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给本国和全球金融体系造成的风险,提出差别化的监管要求,并采用差别化的监管强度。

为此,金融稳定委员会建议各国监管机构获得适当的授权,以保证有独立性和足够的资源,审议监管方法,提升监管技术,及早干预,保护金融体系稳定。

当多个监管机构监管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其联营公司(Affiliates)时,监管框架应充分考虑不同监管机构监管职责的模糊性,及其对信息汇集和评估的损害程度,保证进行有效的并表监管。

银行恢复计划范例

银行恢复计划范例

银行恢复计划范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银行恢复计划的概念和重要性二、银行恢复计划的基本要素三、银行恢复计划的制定流程四、银行恢复计划的实施与监管五、银行恢复计划的案例分析六、总结正文一、银行恢复计划的概念和重要性银行恢复计划,是指银行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严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制定的一套详细的应对措施和方案。

其目的是在危机情况下,能够迅速恢复银行的正常运营,保障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银行恢复计划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银行恢复计划的基本要素银行恢复计划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恢复目标:即在危机情况下,银行希望恢复到的状态或目标。

2.恢复策略:即银行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承担等。

3.恢复资源:即银行在危机情况下可以动用的资源,包括现金、储备金、借款额度等。

4.恢复时间表:即银行恢复计划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三、银行恢复计划的制定流程银行恢复计划的制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风险识别:银行首先需要识别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2.风险评估:银行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制定恢复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银行制定具体的恢复计划。

4.审批和更新:银行恢复计划需要经过内部审批,并在必要时进行更新。

四、银行恢复计划的实施与监管银行恢复计划的实施需要银行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确保恢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同时,监管部门也对银行恢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管,确保银行恢复计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五、银行恢复计划的案例分析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许多银行因为风险管理不善,陷入了严重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这些银行因为没有制定有效的恢复计划,或者恢复计划无法有效实施,最终导致了银行的破产或被兼并。

与之相对,一些制定了有效恢复计划的银行,如美国的摩根大通银行,则成功地应对了金融危机,保持了稳健的经营。

银行恢复和处置计划

银行恢复和处置计划

银行恢复和处置计划银行恢复和处置计划是银行业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旨在确保银行在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和灾难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处置。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任何潜在的财务和声誉损失,并保护客户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银行恢复计划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紧急响应团队,由具有相关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成员组成。

这个团队负责监测和评估银行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他们还负责与监管机构、业务合作伙伴和其他相关方保持密切联系,以确保及时获取必要的支持和信息。

在灾难发生后,银行恢复计划应包括以下关键方面:1. 业务连续性:确保银行的核心业务能够继续运作,以保障客户的利益和满足监管要求。

这可能包括备份数据中心、实施灾难恢复测试和建立备用工作场所等措施。

2. 风险管理和资本保障:确保银行能够应对各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这可能涉及到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框架、制定应急资金计划和获得充足的资本储备。

3. 通信和危机管理:确保银行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地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

这可能包括建立紧急通讯系统、制定危机管理流程和培训员工应对危机。

4. 政府和监管机构关系:建立良好的与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以确保及时获取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这可能需要与监管机构保持定期的沟通、参与行业协会和组织以及参与紧急演习和会议。

银行恢复和处置计划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和监管要求。

此外,银行还应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计划的认识和理解,以确保他们在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行动并采取恰当的措施。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有效的计划,银行才能在面临不确定的未来中保持弹性和稳定性。

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计划触发机制经验借鉴

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计划触发机制经验借鉴

金融改革《西部金融》2020年第1丨期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计划触发机制经验借鉴谢华军(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西安710075)摘要:恢复处置计划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处置“大而不能倒”问题机构的重要监管创新之一,其中触发机制是恢复计划的重要内容。

本文系统总结了美国、英国、欧盟恢复计划触发机制的具体实践,特别是对触发指标和触发升级进行了详细比较,从制度安排、指标设定、触发层级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构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恢复计划触发机制的思路=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恢复计划;触发机制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17-2020(11)-0062-06 2〇〇8年金融危机以后,解决“大而不能倒”问题成为各国防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和负外部性的重要内容,监管部门在考虑自救、他救等选项外,逐渐将恢复处置计划作为自救的主要措施之一。

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制定了有关恢复计划触发机制的相关指引文件,为有效实施恢复计划提供了保障。

一、恢复触发机制的国际监管规定恢复触发机制国际监管规定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核心要素》(以下简称《核心要素》)(FSB,2〇l l,20M)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恢复处置计划:恢复触发机制和压力情景指引》(FSB,2013)(以下简称《触发指引》)两个文件中,后者是对前者恢复触发机制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一) 《核心要素》规定。

《核心要素》中有关恢复计划触发机制的内容主要在第十一节《恢复处置计划》和 附件3《恢复处置计划的核心要素》中。

《核心要素》规定,为了能够快速执行恢复计划,制定恢复计划时要明确触发恢复计划的相关定性定量标准和各种充分必要条件、触发实施恢复计划和执行相关措施的职责分丁.,且一旦达到触发条件,兜底措施和升级措施也应当明确。

《核心要素》提出了触发机制应当作为恢复计划的要素之一,但并未就如何设定触发机制、触发指标和触发条件应当包括哪些、触发升级等作更详细的规定。

金融机构评定及对中国的启发

金融机构评定及对中国的启发

金融机构评定及对中国的启发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对G-SIFIs监管的主要措施,就是采用更加严格的资本金要求、信息披露以及恢复处置计划来管理。

1.更加严格的资本金要求。

2011年巴塞尔委员会依据FSB所确立的监管思路,当认定家金融机构是G-SIFIs时,就要选用分段法来决定该金融机构应具有的附加资本要求。

分段法是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分成五个分数区间,每个分段值对应相应的附加资本,分段值越高的机构,它所需的附加资本要求就越高。

如表3所示。

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资本充足率是考察银行杠杆率的最关键性指标,因为它能够约束银行过度的市场参与,同时还可以增强对潜在损失的吸收能力,从而更好地避免系统性问题的发生。

鉴于此,要求G-SIFIs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达到4.5%,而一级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6%,另外,在这个基础上要增加2.5%的资本留存缓冲,同时,还要追加0-2.5%的逆周缓冲来作为选择性措施。

为更好地增强G-SIFIs的抵御风险能力,巴塞尔委员会对29家G-SIFIs提出1%-3.5%最低附加资本的要求(见表4)。

对于那些没有达到附加资本要求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就要求其制定相应的资本补充计划,如果2014年被认定的G-SI-FIs将从2016年起其附加资本要求将在3年内逐步实施,到2019年1月时完全生效,如果在规定时间段内未能达标,监管当局就会采取限制其利润分配等众多监管措施。

—73—2.信息披露。

凡是入选的G-SIFIs首先要按照表1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各项指标信息,同时还要按年度及时更新。

其次,要提供机构与机构相互依存关系、金融体系与机构间的依存关系、系统重要性和结构性数据、临时需要的特定数据等。

再次,入选的G-SIFIs要准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必要的有关信息,诸如机构内的支付清算、内部运营数据、法律框架以及机构运营的监管等。

鉴于此,需要建立交易、风险管理、财务以及业务等多维度数据系统,方能达到监管要求。

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

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

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
银行和保险机构进行恢复和处置计划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保障客户权益和机构稳健发展。

该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制定预警标准和机制,以便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及时发现和预警,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业务恢复计划:制定业务恢复计划,包括业务系统的备份和恢复、紧急通讯和数据恢复等方案,确保业务平稳运行。

3. 规避和缓解风险: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措施,确保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4. 内部机制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机制,提高机构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

5. 外部资源协调:与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合作,包括政府、监管机构和其他有关方面,以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 情况通报和应急响应:确保及时进行情况通报和应急响应,包括启动机制、调配资源和组建应急小组等。

7. 应急演练和评估: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评估,发现和改进不足之处,提高机构应对危机的整体水平。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监管的开题报告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监管的开题报告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监管的开题报告
题目: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监管
背景:
2010年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各国纷纷加强了对银行的监管和评估。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虽然在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但也加强了对国内银行的监管和评估。

其中,系统重要性银行被认为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

因此,如何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评估和监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研究内容:
1.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和特征
本部分主要探讨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和特征,包括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总结。

进一步分析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影响力和困境,引出对其评估和监管的必要性。

2.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框架和方法
本部分主要探讨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框架和方法,包括对国家有关文件和规定的解读,和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和总结。

进一步研究现行评估方式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案和完善建议。

3.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机制和措施
本部分主要探讨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机制和措施,包括对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解读,和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和总结。

进一步研究现行监管机制和措施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案和完善建议。

预期成果: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监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通过探讨其概念和特征,并制定评估框架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同时,通过探讨监管机制和措施,并提出改进方案和完善建议,进一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预期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和相关统计数据、制度文件等。

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和处置计划”:国际实施进展、基本要素与政策建议

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和处置计划”:国际实施进展、基本要素与政策建议

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和处置计划”:国际实施进展、基本要
素与政策建议
王刚
【期刊名称】《金融监管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是危机后国际社会完善处置框架,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可处置性,防范和控制其“大而不能倒”所引发的负外部性和道德风险的重要举措.2011年下半年以来,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和美国、英国监管当局陆续出台监管政策,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具体要求.本文回顾了恢复和处置计划的诞生背景,梳理了国际上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的最新进展情况,分析了恢复和处置计划的构成要素,并对如何通过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置框架、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可处置性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总页数】11页(P40-50)
【作者】王刚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与处置计划”述评及启示 [J], 康书生;周懋
2.区域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恢复和处置计划探析 [J], 刘璐
3.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和风险处置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J], 许开国[1];王东[2]
4.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计划触发机制经验借鉴 [J], 谢华军
5.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实施暂行办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银行恢复和处置方案范文

银行恢复和处置方案范文

银行恢复和处置方案范文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业也充满了风险,一旦遇到危机,必须及时采取行动,制定出恢复和处置方案,以保护银行和客户的利益。

本文将提供一份银行恢复和处置方案的范文,供银行机构进行参考。

1. 恢复方案在银行遇到危机时,经营团队必须立刻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护银行和客户的资产。

下面是针对银行恢复方案的一些关键步骤:1.1 恢复计划首先,要制定一个完善的恢复计划,指定恢复小组和恢复协调员,明确任务分工,确保恢复计划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1.2 维护流动性流动性是银行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恢复银行必须要保持足够的流动性。

为此,可以采取调整资产负债表、削减费用、开展非核心业务等多种措施,以保护资金。

1.3 增加资本储备一些银行可能会面临资本不足的危机,为此,恢复计划需要优化资本化,增加资本储备,充分发挥股东的作用,支持银行资本积累。

1.4 坚实的银行文化并非所有的危机都可以轻易处理,因此,恢复方案还需要重视银行文化的建立。

鼓励员工相互学习和提高,加强内部约束,确保银行遵循合规的运营方式。

2. 处置方案一旦银行陷入危机,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以避免银行爆发风险。

下面是一些采取的关键步骤:2.1 暂停非必须的活动当银行遇到危机时,首先要采取的措施是暂停不必要的活动。

例如,暂停营销活动、削减花费以增加流动性等等,以保护银行活动的核心。

2.2 管理商誉商誉在银行的运作中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借贷业务当中。

因此,银行要对其商誉进行管理和评估,及时发现风险,减少负面影响。

2.3 透明度与公正性危机时期,银行需要增加与客户间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加大对各项业务的监控,努力保护客户的资产,减少恶意行为。

2.4 处置风险资产为了化解风险,银行需要及时处施措施处理高风险资产。

例如,可以采取悉数转让、挂账等多种处理方式,以减轻风险并尽量避免损失。

结论银行遇到危机时必须采取行动,制定出恢复和处置方案来应对各种情况。

本文所提供的银行恢复和处置方案范文可供银行机构参考,以便银行在遭遇危机时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银行和客户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与处置计划”述评及启示作者:康书生周懋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03期摘要:恢复和处置计划又称为“生前遗嘱”,是由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的在危机时期如何应对相关问题的实施计划。

恢复和处置计划是保证系统重要性银行在面对危机时能够持续性提供关键金融服务;或在终止这些服务时,确保不对系统造成负外部性影响,从而实现系统稳定的一系列措施。

我国应关注外资银行RRP实施方案对在华子行的影响;探索中资银行RRP,为其海外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破产处置机制。

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和处置计划;合同式自救;问题机构救助;市场失灵;金融稳定论坛;金融服务;外资银行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3-0062-04一、恢复和处置计划(Recovery and Resolution Plan——RRP)的理论基础——市场失灵理论由于存在垄断、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以及外部性等问题,市场自身无法高效地配置资源,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这就是市场失灵理论。

①当市场出现失灵的情况时,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针对性地干预,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实质上明确了政府干预市场的调控边界。

广义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除了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其他像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这类不能靠市场自身解决的问题也必须由政府出面,这使得政府的干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领域而大大扩张。

这一方面说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管理调控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又要求必须对政府的行为加以规范,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②可以说“大而不能倒”机构所引发的负外部性和道德风险也是市场失灵的一种产物,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灵活的手段进行干预,也就是所谓的救助和处置,这种方法不是确保让市场机制达到帕累托效率理想状态,而是如何让市场机制合理地发挥激励和资源配置作用。

二、RRP产生的背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的纳税人承担了本应由银行自己承担的“责任”,为银行的冒险行为“埋单”。

此类非对称责任行为,激起了纳税人的强烈抗议。

为此,各监管当局不断研究探索消除系统重要性银行(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IFI)“大而不能倒”道德风险的机制。

2009年4月,金融稳定论坛第一次提出了RRP概念,并且要求各监管当局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构停业等情况,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应急计划及程序,并开展定期审查,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充分性。

2009年9月,在匹兹堡召开的G20峰会上,几个主要成员国承诺将采纳金融稳定论坛关于RRP的建议。

2011年下半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和美国、英国监管当局陆续出台监管政策,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具体要求。

三、RRP的总体内容(一)RRP的目标RRP的终极目标是:确保SIFI能够确保关键性金融服务的持续性;或在终止这些服务时,确保不对系统造成负外部性影响,从而实现系统稳定。

其具体目标是:降低SIFI的负外部性影响,制定由市场主导的恢复计划,最大限度地为政府处置银行提供有利空间。

在危机中,要确保能维系关键性服务,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利益。

切实消除SIFI“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让银行为自己的冒险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惩罚,将广大纳税人的损失降至最低。

③(二)RRP的适用范围“金融稳定论坛”版的RRP要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SIFI必须适用,各国也可以根据金融发展水平和监管环境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实施RRP。

同时,由于系统性风险源的不确定性,也可以考虑针对不具系统性重要影响的中小机构使用RRP。

欧盟已经考虑对所有信贷和吸收存款机构以及部分投资银行实施RRP,并且规定银行可结合自身业务复杂程度,融合已有的资本、风险和危机管理框架,制定RRP实施规划,减少执行成本。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英德法意荷等国初期仅限于本国大型银行集团以及在本土市场有重要影响的机构,在法律框架确定后将逐步推广和扩大实施范围。

(三)RRP的主要内容RRP分为恢复计划、处置计划和自救机制三个组成部分。

1. 恢复计划。

是由相关金融机构按照监管当局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业务复杂程度,并融合已有的资本、风险和危机管理框架制定的。

恢复计划随着金融环境、经营环境和监管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当目标机构经营出现困难,但仍然具偿付能力且无需开展破产处置时,可以触发恢复计划。

此时,虽然监管当局可以要求金融机构实施恢复计划,但是该机构仍继续由其管理层负责和控制。

具体措施包括:降低风险、强化保全资本、业务拆分、债务重组、提高融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触发条件、前期准备和执行方案。

2. 处置计划。

是在目标机构按要求准备和提供充足信息的基础上,由监管当局依据立法授权负责制定的。

当目标机构由于流动性出现问题,以至于经营出现困难,不能维持关键性服务的情况下,监管当局根据其提供的充足信息,实施有效措施,保证目标机构的有序退出。

金融机构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处置计划的潜在障碍,确保处置计划的顺利实施。

该计划具体内容包括:触发条件、前期准备、干预措施、处置程序、稳定性保证、透明度保证和跨境合作。

3. 自救机制。

从性质上讲是损失吸收机制,也是处置计划的补充;从具体形式上讲是经监管当局认可的债务冲销或债转股方法;当目标机构处于由恢复计划向处置计划转换的临界点时,就可以触发自救机制。

该机制有合同式自救和法律式自救两种。

前者是根据金融机构与投资者在合同中的约定,后者是根据法律规定,目的都是在特定情况下完成债转股或冲销。

合同式自救能否达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上是否有足够多的投资群体接受这种具有特殊目的的投资工具。

合同式自救是在既有合同法下自愿达成的行为,一般不需要专门立法或修改法规。

法律式自救需要专门立法或修改法律,以便授权监管当局强制实施自救安排。

由于不是合同双方的自愿行为,因此,在法律式自救安排下,对于什么样的债务可以纳入尚无定论。

一般认为,已得到保险的存款和有担保的债务及回购协议类债务不应划入自救债务工具范畴,其他类型债务,如衍生工具和高级短期债务工具更有可能划入自救债务工具范畴。

从这一点上看,法律式自救涵盖的债务工具种类可能要多于合同式自救。

四、RRP的影响分析(一)强化风险管理要求RRP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SIFI能够确保关键性金融服务的持续性;或在终止这些服务时,确保不对系统造成负外部性影响,从而实现系统稳定。

因此,金融机构必须要合理平衡风险和收益,根据RRP的具体要求,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出强化。

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具体职责,确保RRP的有效实施。

④(二)影响银行的模式架构在RRP中包括“业务拆分”这一具体措施。

当这一措施被触发时,监管当局将对目标银行复杂的业务模式进行拆分,甚至出现法人的多元化,以确保风险的透明和可控。

这意味着RRP 的实施和执行将从内部引起银行自身的改变。

(三)提高IT系统的技术需求RRP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是建立在目标机构提供充分信息基础上的,这对信息披露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机构整个IT系统提出了新的技术需求。

为此,目标机构必须加大信息系统投入,切实满足RRP的各项信息需求。

(四)对于全球化经营银行的潜在影响由于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并未对RRP形成全球统一的监管标准,因此,各个不同的监管当局会对RRP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

这将大大增加全球化经营银行的协调成本,并将对RRP的有效执行产生相当影响。

同时,这也为银行的监管套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五、RRP的评析目前,RRP概念比较新,金融稳定论坛和欧盟尚未发布正式的指导文件,国际实践主要集中在一些拥有复杂的全能银行或金融集团的国家,如英国、德国和美国等。

此外,监管基础建设中一些关键性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或有资本和自救安排、子行化(或运营简单化)和隔离措施、跨境处置安排等,需要在RRP框架下审慎地考虑。

(一)RRP和资本管理(监管)之间的关系1. 与资本管理(监管)的思维方式不同。

资本管理(监管)强调的主动防御,通过主动确定风险因子,科学划分风险权重,审慎计算所需资本,用资本防御风险,缓释风险。

但是在实践中,银行风险管理手段欠缺,风险表现形式多样,银行能否准确地识别风险,合理划分权重还是一个未知数。

同时,银行由于其存在道德风险以及逐利性的本质,可能诱发其故意掩盖风险的情况,这更加重了审慎计算资本的不确定性。

而处置计划却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形式,其向银行表明“一切皆有可能”,无论你的规模有多大,只要激活了相应的触发条件,都有可能退出。

这就倒逼其从主观上审慎经营,合理充足地计算资本,重视资本约束,从而有效制约银行的道德风险。

⑤2. 与“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相辅相成。

“巴塞尔协议”在其第二支柱“监督检查”中,明确表示“监管者有责任为银行提供每个单独项目的监管”。

对于在第一支柱中没有包括的如集中度风险和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或者包括但未妥善解决的操作风险可以提出具体要求。

正如上文所述,RRP本身就是在监管当局的指导下由金融机构完成的,其资本、流动性等内容可以完全融入到第二支柱中,因此,RRP与“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相辅相成。

(二)RRP组成部分的角色分析1. 处置计划。

从RRP的预期目标角度出发,RRP的重点应是第二个“R”,即处置计划。

一个完善的处置计划将有力地消除银行的道德风险,不论对监管,还是对银行,处置计划都是重中之重。

尽管处置银行在全球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动荡表明银行道德风险破坏力之大完全值得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共同订立有效的处置计划。

2. 恢复计划。

银行的处置毕竟十分复杂,普遍看法是万不得已不轻易走向处置。

因此,第一个“R”也很重要,不但可以降低触发自救机制的可能性,还可以间接地减轻对处置计划的压力。

3. 自救机制。

自救机制属于处置计划的范畴,但同时又含有让银行回到可生存状态的内容,因此,自救机制构成连接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的桥梁,但又偏向后者。

自救机制运用的好坏决定着是否必须启动处置计划,是启动处置计划前的最后缓冲器。

处置计划就像“箭”,在恢复计划和自救机制的缓冲作用下,“箭在弦上,引而不发”,不论对银行,还是对监管机构都是最佳做法。

(三)关于自救机制的应用问题1. 自救机制的风险补偿。

自救机制的实质是通过债转股或冲销债务改善资本状况,让债权人承担吸收损失的责任。

但对作为投资人的债权人而言,这种债务工具的风险实质上含有一个不利于投资人的“被动”期权,其风险要明显高于普通债务工具。

单靠收益率补偿这种风险似显单薄,如何定价也很困难。

因此,要想自救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对投资者有相当吸引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