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
焦裕禄
一是弘扬和践行焦裕禄同志公仆情怀,大兴服务群众之风。
焦裕禄同志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求名利,不图报答,有一种骨子里的爱民情怀。
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这些话朴实真挚,生动体现了他对党的宗旨的执着。
如今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
特别在信访问题上,如果老百姓真不是有苦处、有委屈,是断不会费时费力的四处上访,因此,我们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中,就必须时刻树立“事要解决”的态度,不能一推六二五,真正将上访群众合理诉求第一时间给予解决,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实际行动彰显人民公仆本色。
探索民主管理新路径,_助力企业新发展
CULTURE 探索民主管理新路径,助力企业新发展冯婵娟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广大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共同富裕已成为更为紧迫的任务。
企业的民主管理是企业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企业内部职工群众民主权利意识进一步增强。
如何将民主管理融入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如何实现民主管理与完善相关工作机构机制的同步跟进,如何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成为探讨科学民主管理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让企业这艘大船乘风破浪、健康前行的重要议题。
文章从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全新的职工民主管理路径,以推动企业民主化的进程。
关键词 民主管理 企业创新 职工群众服务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3)21-025-04企业民主管理作为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推动企业民主决策、维护公正公平利益关系、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在凝聚人心、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企业民主管理路径,对于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步伐加快,民主管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亟须创新完善民主管理模式。
一、夯实民主管理基础,补齐组织建设短板,全面发挥职能作用1.强化职代会制度。
职工代表大会作为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监督干部、行使民主权利的权力机构,也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更是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要以工人阶级为中心,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以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可以有效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优化和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企业生态环境。
廉政格言警句
古今中外廉政名言警句集锦“骄淫矜侉,将由恶终。
”(《尚书·毕命》) “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易经·咸传》) “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礼记·哀公问》) “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
”(《礼记·表记》) “见利不忘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春秋·庄公二十四年》) “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隐公元年》) “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 “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
”(《庄子·渔父》)为政官员才能不够,政事办不好;品行不廉洁,百姓便荒疏懈怠;没有功勋实绩,官位和待遇就保不住;这是当大夫所担忧的事啊!“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墨子·天志中》) “不党(庇护)父兄,不偏(袒)富贵,不嬖(宠爱)颜包(女色),贤者举而上之。
”(《墨子·尚贤上》) 上述诸子百家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但他们在廉政爱民这一点上.往往是一致的,他们的廉政主张,值得从政者借鉴。
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贞观政要·贪鄙》守法度者最快活。
——朱元璋《明史杂俎》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须谅我;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
清·朱圭在浙江做主考官时自署大门联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
清代贵州巡抚署斋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自题挂于厅堂的对联廉吏无宦乐,达人不折腰。
古格言联人谁无过,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是亦足矣;我非爱财,来得明白,去得更明白,吾何慊乎!清·周凤楞再题学款经理处联仕于朝者以馈遣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人都为羞。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读后感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读后感县委书记为官之道关键在“为”习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要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笔者认为县委书记要争做新时期焦裕禄式好干部关键在“现为”,要学习他为官有义、为官有理、为官有德、为官有本的精神,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
一、县委书记为官之道在于为官有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
”教导县委书记要维护公正,伸张道义。
人民群众眼睛是雪亮的,时常会对领导干部察言观行。
因此作为县委书记,就要时刻牢记为官有义,明白只有“寸心不昧”,方能“万法皆明”,“明法”才可以去贪昧、养情操、守底线,将党纪国法内化为心中的“戒尺”,秉公办事、依法行事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规范,避免法度模糊、纪纲松懈,秩序混乱。
二、县委书记为官之道在于为官有理,“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在于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于担当负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作为县委书记,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事业发展为重、以百姓幸福为重,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推动发展改革的事业上,甘当“老黄牛”;要艰苦奋斗,以苦为乐,服务奉献、担当负责、干事创业这个价值本源,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三、县委书记为官之道在于为官有德,“为官之德在于清廉。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离不开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离不开强化道德教育和道德约束。
作为县委书记要坚定信念,严于修身,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追求骄奢浮华,终将逸豫亡身;要主动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带头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及时纠正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筑牢思想防线,在监督中不断成长,在监督中正确行使权力,在监督中全心全意为民办好事、实事。
四、县委书记为官之道在于为官有本,“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在3月17日举行的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会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讲述了个人心得:“在我个人的经历,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这九个字不是什么典籍的原话,是我的心得。
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李克强总理将自己个人经历总结为这九个字,从总理的履历看,可谓字字真言,发自肺腑;从新时期对为官者的要求上看,可谓字字箴言,发人深省。
行大道,对为官者来说就是要志存高远,要把自己的个人追求融入到13亿中国人的“中国梦”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己任。
行大道就是要求为官者,不能整日惦记自己的一己私利,不得成天追寻自己的一官半职,不得互相炫耀你有几套房、我戴几块表。
民为本,对为官者来说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当人民的公仆、群众的孺子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从现实看,民为本就是要求为官者要心系百姓,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之实事,帮助老百姓实实在在抓好生产、搞好生活,切实改善民生。
利天下,对为官者来说就是要坚持克己为公、勤政廉政,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为官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利天下就是要求为官者要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办实事上,切切实实增进人民的福祉。
领导干部发挥模范作用要带头做到“八个有”
领导干部发挥模范作用要带头做到“八个有”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高端声音]--张宝顺(山西省委书记)领导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班子、一个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形象。
加强党性修养、保持优良作风,既是每个领导干部的终生课题,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
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作用,必须带头做到“八个有”。
对群众要有深爱之情。
对群众的态度如何,是宗旨问题、感情问题,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
我们要从群众的呼声、意愿中把握推动发展的着力点,从群众的智慧、力量中汲取应对困难的好办法,从群众的实践、经验中寻找推动工作的突破口,多出一些亲民之策、为民之举,多办一些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也是领导干部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增强党性的过程。
对学习要有致用之道。
只需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战略思维能力;只有学以我用,才能不断深化学习与实践。
现在领导干部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关键是要在增强理论指导实践能力上下工夫。
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提高理论水平,又要提高实践能力,把学习的成效体现到推动发展改革稳定的实践中去,认真研究解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解决影响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开拓创新的本领。
对工作要有守土之责。
现在有的领导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遇到重任躲着走,或者怕承担责任,或者怕惹人丢选票,明哲保身,无所作为。
有的领导干部个人主义严重,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冷暖,重个人进退、轻事业发展。
还有的领导干部平时很少在岗,领导见不着,群众找不见,工作靠手机遥控。
这一现象启示我们,执政时间越长,越要防止脱离群众;信息渠道越多,越要防止漠视民生;通讯手段越发达,越要防止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交通越便利,越要防止不深入基层和群众。
对难题要有破解之策。
关键时候看干部,危难时刻见真招。
201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不懈惠民生展望“十二五”,一幅幅民生蓝图令人期待。
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
民生无小事。
“十一五”期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
但不可否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性依然突出,社会事业存在不少历史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须坚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真抓实干,常抓不懈,解决百姓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细处、深处。
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应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等方面的新关切新期盼,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民生诉求,积极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眼光放远,统筹兼顾,完善与民生相关的制度安排。
民生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头绪多、难度大;民生问题往往具有阶段性特征,处于发展变化中,原有的问题解决了,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基本的需求解决了,又会出现更高层次的民生需求。
只有加快民生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解决好民生问题提供坚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跟时代同步、与发展相随的渐进过程。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财力也有限,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既要全力抓民生、惠民生,又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自身条件和承受能力,将眼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改善民生中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协调、可持续。
警示廉洁从政教育电影引言
警示廉洁从政名句整理1.做人一生,道德是根本,为官一任,廉洁是根本2.诚实是做人的行为支撑,廉洁是从业的行为准绳3.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4.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求个人得失,只求问心无愧5.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6.念好“紧箍咒”,廉洁过佳节7.不矜细行,终累大德8.不留‘暗门’、不开‘天窗’9.廉洁奉公,勤勉尽责10.廉洁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诚信自觉11.公生明,廉生威12.守廉就是守信1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14.公私分明,秉公办事,不多住一寸房,不多拿一分钱15.一尘不染,两袖清风16.治国理财,重在节用17.坚持勤俭节约,倡导俭素为美18.抓好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19.廉洁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21.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22.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23.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24.大道至简,大美无华25.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26.艰苦朴素、廉洁奉公2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29.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耍特权30.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31.深藏在暗处的违法违纪行为终会暴露在阳光之下32.不廉者,政令难行33.要得到群众信赖、让人民幸福,就必须清正廉洁34.反腐倡廉,事关建设全局35.自重、自省、自警、自励36.清正廉洁,忠于职守37.严于律己,洁身自好38.不廉洁记录名单,腐败官员的坟墓39.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40.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41.不瞎子摸象,不花拳绣腿42.忠诚、为民、公正、廉洁43.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筑牢为民的宗旨理念,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严守廉洁的基本操守44.扬清风建千秋业,扶正气夯万年基45.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三个至上的含义
三个至上的含义三个至上是指: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三个至上”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人民利益是党的事业的根本,宪法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体现。
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必须坚决反对唯“法律至上”的观念三个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可动摇的重大政治原则。
“三个至上”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党的领导是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组织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党的事业至上,体现的是党的领导的原则。
它要求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必须自觉地把政法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不折不扣地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法机关的贯彻落实;必须全力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确保国家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人民利益至上,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保障民生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重点,时刻把人民赋予政法机关的权力用在维护人民权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上,时刻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政法工作的标准。
宪法法律至上,体现的是依法治国的原则。
它要求我们在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伟大进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治司法腐败,树立司法权威,增强司法公信力。
治理名言
执政者篇:(主体)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像无舵的航船;失去节制的私欲,就像决堤的洪水。
执政为民,民心所向;掌权为己,自取灭亡。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苏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希望你们完全把我忘记。
(吴仪)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以民为本篇:(对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党心是旗,民心是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失政者在朝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王充:论衡)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孟子)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温家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毛泽东)可怀以德,难屈以力。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文子:下德)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经:大雅:板)(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大学)对矿工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后代负责。
(温家宝)公平正义篇:(理念)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吴兢)(房玄龄:贞观政要)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
(拿破仑)公正不但必须做到,为了令人信服,它还必须被人看到。
(比奇科默)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
(吕坤)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傅玄)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
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
(明太祖宝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居安思危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凝聚民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2009年03月06日06: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3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又阐明了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民力的内在关系。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
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
民生不仅是百姓的生活问题,更是执政者安身立命的根基。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应当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
翻开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
因此,我们强调改善民生,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更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民生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轻视不得,忽略不得,淡忘不得。
改善民生不但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还要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不但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还要追求社会公平。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民生问题。
在当前民生被频繁提及、甚至有些听觉疲劳的时候,民生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生问题如此重要?本文着重从十八大的角度对探讨民生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度的影响,其中民生问题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学习的影响;民生问题对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2012年温家宝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的主要任务有九项,其中第六项就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民生问题解决与否以及解决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我们党执政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党长期执政、稳定执政的基础;再者,民生问题的产生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来说不全然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还应该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从政治的层面来解决。
所以,民生问题现在已经是一个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构建的重大政治问题。
关键字:民生问题十八大影响措施1、背景知识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对民生的看法由浅到深。
首先,民生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
专题8顺民意 解民忧 惠民生
专题8: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背景资料】:1.2009年8月18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2009年8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补助50%;确保同一地区参保农民将来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是相同的,以体现新农保制度的基本性、公平性和普惠性。
3.《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联合开展的“2010两会调查”显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前十名分别为:养老保险、依法拆迁、反腐倡廉、调控房价、贫富差距、司法公正、就业问题、医疗改革、民主监督、教育公平。
察民情、纳民意、聚民智,这些恰恰也是代表委员所关注的焦点,这在议案和提案上的集中呈现可以佐证。
4.2010年4月6日和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公布,新一轮医改正式起航。
随后,国家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
为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5.2010年9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发展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必须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相结合,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6.《食品安全法》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构筑起食品安全“新防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7. 2009年12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
植根群众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植根于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反复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奇迹的真正动力。
回望90年峥嵘岁月,我们党始终把“群众观点”作为不变的宗旨,把“群众立场”作为不变的要求,把“群众路线”作为不变的坚守。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奋斗史。
人们常说,延安革命根据地政权“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淮海战役“是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人民愿望、根据群众创造搞起来的”。
正因为如此,党把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之为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和土地。
实践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和执政之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能无往不胜,勇往直前。
“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领导干部始终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群众、为群众着想,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只要真心诚意为百姓做事,就能够被他们接纳和认同,只要我们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群众工作技巧和方法,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我们就能获得充分的营养和蓬勃向上的巨大能量。
善于做群众工作,是体现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方面。
六个着力 六个切实
六个着力六个切实
“六个着力、六个切实”
一是着力增强宗旨观念,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三是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强化责任意识,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兢兢业业完成组织上交付的工作任务。
四是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
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五是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
六是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在当前形势下,坚持艰苦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勤俭办一切事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用民心办民事 解民忧顺民意
用民心办民事解民忧顺民意作者:李春君范艳伟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1期了解陈燕萍法官的事迹后,我们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一个法官能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深深地关乎着民心的向背、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关系着社会能否实现公平正义。
陈燕萍法官用十四年的辛勤耕耘、秉公执法、热心为民,向我们诠释了杰出法官公平正义、勇于担当、奉献社会的时代风彩。
陈法官的高尚职业道德风貌,影响着全体法官道德水平的提高,她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践行者,成为法官中司法为民的楷模。
审判权是宪法赋予广大法官神圣而庄严的权利,中立是审判的固有属性,是审判的核心,缺乏中立的审判或者是没有中立的审判,就不会有公平和正义。
陈燕萍法官审判三千余件案件,无更审改判、无一投诉、无一上访、更无一件人情案,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她时刻将中立、公平和正义放在心间。
审判权的行使更是一种责任,是党和人民赋予广大法官的一份伸张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克服不负责任的就案办案思想,要更多地用真心诚意多做案件本身所涉及的外围工作,尽最大努力解决当事人的矛盾乃至社会矛盾,使人民解冤释结,促进和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做到象陈法官所期盼那样“天下无讼”,陈法官的愿望体现了法官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天下无讼”是所有法官乃至全体人民的愿望。
陈法官十几年如一日用真情、用热心了解民情,深入案件,解民忧顺民意,一桩桩感人的事迹,一次次不灰心的努力,让争端化解、邻里和睦、兄友弟恭,她用对审判事业的炽爱,撑起一片公平正义的湛湛青天。
一个法官之所以能实现案件审判的公平正义,这与法官本身良好的道德修养息息相关,陈法官时刻坚持自重、自警、自律,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群众,作人民公仆,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能及时处理群众争端,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疾苦。
在自身十几年的审判中虽然我一直坚持廉洁执法、秉公办案,创造了零涉诉上访的执法局面,但与陈法官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在自叹不如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思考是向模范学习,身体力行争创一流的业绩,在陈法官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中,我们感悟到作为一名法官:一、在审判工作中要从宏观着眼,从小事上做起,时刻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增强为民意识,针对每一起案件要准确认定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妥善处理维权,注重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弘扬苏区精神关键在于密切联系群众
弘扬苏区精神关键在于密切联系群众苏区精神,是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和培育出来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作为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如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继续弘扬苏区精神服务工作大局,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我认为,其关键仍在于密切联系群众。
一、苏区精神与密切联系群众的辩证关系密切联系群众是苏区精神的重要精髓,中共在苏区时期的实践就表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
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
”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歌,正是苏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真实写照。
弘扬苏区精神,就是为了在思想上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用伟大精神武装党员干部,使党员干部能更好的在实践中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二、当前密切联系群众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埠头乡为例,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下派中心工作多,特别当前苏区大道征地拆迁、工业园扩园、土坯房改造等等,工作任务都很重,在这些工作过程中,党员干部积极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在宣讲政策、信息咨询、产业发展、纠纷调解等方面与群众保持了密切联系,真正实现了全覆盖、常态化、见实效。
总体上看大多数的干部群众服务意识强、工作能力扎实,群众反响都很好。
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数党员干部不懂做群众工作,缺乏号召力。
由于平时不愿意加强学习,在知识、能力、经验上严重匮乏,不懂得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面对群众不会说话,面对问题没有办法,在群众面前丧失子话语权,群众不买他的账。
二是不愿做群众工作,缺乏凝聚力。
部分基层党员干部虽然对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知根知底,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是,受“管事越多,失误越大,板子越重”的影响,不愿做群众工作。
民主生活会五种意识
1、强化宗旨意识,着力解决群众观念淡薄的问题。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自觉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实事,坚决防止和纠正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里,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态度生硬、方法简单等问题。
2、强化民主意识,着力解决决策脱离实际的问题。
认真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坚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决策、重大项目和敏感事项,都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认真征求群众意见,把群众利益需求体现到实施决策的全过程,坚决防止和纠正不顾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等问题。
3、强化责任意识,着力解决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
牢记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和使命,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昂扬向上的锐气,积极作为、奋发有为,勇于干事、敢于担当,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完成组织上交付的工作任务,坚决防止和纠正见困难就退、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提出的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以至酿成严重后果等问题。
4、强化法治意识,着力解决违纪违规办事的问题。
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坚持把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贯穿于工作各个环节,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证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正确实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和纠正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城市管理等过程中违规操作、粗暴执法,甚至滥用强制手段,导致群众生活无着,引发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评论员: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回望“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惠民政策,一笔笔真金白银,传递着浓浓的民生情怀,展示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离开了这个核心,一切发展将会失去目标,没有任何意义。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践证明,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工作首位,实实在在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抓住执政的根本,才能把握发展的关键。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希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与此同时,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分配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还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下更大力气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促进团结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
不注重改善民生,经济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把促发展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
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加大民生投入,扩大公共服务,让老百姓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汇聚民心民智民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相互促进,抓民生就是抓发展。
改善民生,枝叶关情。
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各级党委和政府责无旁贷。
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冷暖为念,时刻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扎扎实实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加关注和重视民生,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在“十二五”期间绘就更精彩的民生画卷,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不懈惠民生展望“十二五”,一幅幅民生蓝图令人期待。
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
民生无小事。
“十一五”期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
但不可否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性依然突出,社会事业存在不少历史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须坚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真抓实干,常抓不懈,解决百姓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细处、深处。
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应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等方面的新关切新期盼,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民生诉求,积极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眼光放远,统筹兼顾,完善与民生相关的制度安排。
民生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头绪多、难度大;民生问题往往具有阶段性特征,处于发展变化中,原有的问题解决了,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基本的需求解决了,又会出现更高层次的民生需求。
只有加快民生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解决好民生问题提供坚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跟时代同步、与发展相随的渐进过程。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财力也有限,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既要全力抓民生、惠民生,又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自身条件和承受能力,将眼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改善民生中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协调、可持续。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国强民更富”,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十二五”期间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福祉,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甜更美更舒心。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共同建设文明诚信网络环境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企业提升形象、推广产品提供了新的平台。
不少企业和公关公司依法依规开展网络公关,促进了企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灌水公司”、“删帖公司”、“投票公司”等,采取形形色色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严重破坏网络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公众利益。
非法网络公关行为的出现,是利益驱动的产物。
一些人打着“网络营销”或“网络公关”的幌子,以经济利益为诱饵,雇佣大量人员,从网络舆论监控,前期策划,到组织发帖、跟帖、删帖,形成了操纵舆论的利益链条。
他们或制造噱头,虚假炒作;或隐瞒真相,转移视线。
由于发帖成本低,监管及追惩难度大,非法网络公关行为近年来愈发泛滥,呈现规模化、产业化的趋势。
非法网络公关行为的泛滥,是对互联网文明和社会诚信的严重侵蚀,也是对互联网开放、平等理念的亵渎。
“网络水军”利用虚假信息、偏激言论进行商业炒作,严重干扰网络舆论,危害网络秩序,损害互联网公信力,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如果任由其泛滥,必将损害中国互联网的长远发展,损害中国经济建设的舆论环境。
非法网络公关行为是互联网发展到特定时期的现象,是网络舆论环境尚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建设文明网络必须扫清的障碍。
开展专项行动,打击和治理非法网络公关行为,坚决切断背后的利益链条,是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期盼,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要求。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握政策、依法查处,对商业竞争领域的非法网络公关行为及其策划者、组织者进行精确打击,优化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舆论环境。
同时,要把集中整治行动和加强日常监管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好基础管理和源头治理,建立健全治理非法网络公关行为的长效机制。
打击和治理非法网络公关行为,要依靠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监督。
数亿网民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坚实依托,创造互联网的良好氛围,只有通过网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互联网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潮中十分活跃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知名互联网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行业自律和法制保障,为我国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切实保障。
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建设规范有序、文明诚信的网络环境。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新变化,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直接决定着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
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加速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落实好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普及民主法制观念,稳步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营造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程度;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习气的侵染;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经验告诉我们,依靠民力,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
为此,《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特别强调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将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群体纳入视野,以活动为抓手,以实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落脚点,为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拓展内容和渠道。
近年来,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加速建设,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文化渠道,“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在此基础上,《意见》进一步强调创新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载体提供了重要依据。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建立起坚强的机制保障。
资金、人才和制度,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只有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事要怎么干”的问题,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运行发展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获得充足的发展后劲。
为此,《意见》不仅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更将其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出国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必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
加快专利创造运用提高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创造、运用水平显著提升。
2010年我国内地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区)和前十位的副省级城市,201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前十位的内地企业,就是其中的典范。
仔细盘点位列201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位的省(市、区)、前十位的副省级城市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前十位的内地企业,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谁拥有的发明专利越多,谁参与制定的标准就越多,谁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谁在发展方式转变中迈出的步伐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