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概述: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特征为患者情感波动幅度较大,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以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管理的水平。
一、定义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患者在生理、情感和认知等多个方面出现异常变化,交替表现为抑郁和躁狂的周期性情感状态。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CCMD-5)的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1. 抑郁期症状:- 持续的抑郁心境- 对平日感兴趣或愉悦的事物明显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失眠或过度睡眠- 负罪感或自责感-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困难- 意欲降低或疲乏感- 减少或增加食欲2. 躁狂期症状:- 持续心境持高或愉悦- 高度自信或自大- 思维跳跃或话语过多- 躁动不安或过度活跃-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冲动- 失眠或减少需要睡眠- 不适当或过分增加的活动三、治疗原则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以提高疗效和预防复发。
3. 早期干预:在症状出现早期尽早进行干预,有助于减轻病情和改善预后。
四、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中,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具体选择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病程以及患者个体化的因素而定。
五、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插入治疗(IPSRT)和家庭治疗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管理情绪、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战胜心理困扰。
六、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远离不良嗜好、进行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等。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2)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引言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是根据中国抑郁症患者的状况和需求,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而制定的。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详细的抑郁症防治指导,帮助患者了解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抑郁障碍的定义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为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愉悦感、缺乏活力和动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下降等。
抑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抑郁障碍既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根据《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5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1.必备条件:–持续抑郁、丧失兴趣或愉悦感持续降低,至少持续2周以上–这些症状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明显的困扰和影响2.辅助条件(至少包括以下两个):–食欲改变或体重增减–睡眠障碍–精力下降或疲劳–自我价值观念减低或过度自责–注意力或集中力下降–思维或行动迟缓–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抑郁障碍的防治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抑郁障碍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援助性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抑郁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
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遵守用药剂量和间隔的要求。
3.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生活方式是抑郁障碍防治的重要方面。
患者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等来改善心身健康,缓解抑郁症状。
4. 应对策略学会应对抑郁障碍是患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积极面对问题、寻求社会支持、参加心理支持小组等来应对抑郁症状,提高抗逆能力。
抑郁障碍的预防抑郁障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1.减少心理压力,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基本版
在复发风险的附加因素(如存在残
内
留症状、早年起病、有持续的心理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应激、有心境障碍家族史、共
病)等; 16
■ 方法: 急性期及巩固期有效的方法
药物治疗原则
1、充分评估与监测原则 2、确定药物治疗时机原则 3、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 4、单一使用原则 5、确定起始剂量及剂量调整原则 6.换药原则 7、联合治疗原则 8、停药原则 9、加强宣教原则 10、治疗共病原则
系统综述/Meta分析;至少2项RCT研究
2级 至少1项足够样本量的DB-RCT,包含安慰剂或 活性药物对照组,和/或具有广泛置信区间的 荟萃分析
3级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报告或高质 量的回顾性研究
4级 专家建议/共识
单项RCT研究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报告, 回顾性研究 专家建议/共识,普通综述,指南(指南 中无出处的专家意见)
CMCC
等数据库近10余年关于抑郁障碍的重要文献
5
5
循证证据分级文献汇总结果(490篇)
2篇动物实验 1篇德文文献
循证证据分级文献汇总结果
1级证据比例=211/490=43%
6
6
修改后的证据分级标准
分级 加拿大指南(第四次会议确定)
需要负责各章节的老 师, 自行修改等级
修改后
1级 至少2项足够样本量的重复双盲(DB)-随机 对照试验(RCT),最好是安慰剂对照试验 (RCT),和/或具有高质量的荟萃分析
1.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hird Editi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0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困扰和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对抑郁障碍进行预防和治疗,本指南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什么是抑郁障碍、抑郁障碍的症状、抑郁障碍的原因、抑郁障碍的种类、抑郁障碍的防治方法。
什么是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长期或反复出现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意志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睡眠障碍等症状。
抑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情感体验和日常功能。
抑郁障碍的症状抑郁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情绪低落、对事物兴趣减退、疲倦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食欲改变和自杀念头。
这些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抑郁障碍的原因抑郁障碍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
家族史、生活压力、丧失重要的人际关系等也会增加患抑郁障碍的风险。
抑郁障碍的种类根据临床表现和症状特点,抑郁障碍可分为轻度抑郁障碍、中度抑郁障碍和重度抑郁障碍。
轻度抑郁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活动减少,但不影响正常生活;中度抑郁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社交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重度抑郁障碍表现为严重的情绪低落、伴有自杀念头和实际行为。
抑郁障碍的防治方法1.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抑郁障碍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和解剖心理学等手段,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负面的想法和行为模式,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于抑郁障碍的疗效显著。
选择合适的抗抑郁药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3.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对于抑郁障碍的防治非常重要。
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走出抑郁症状。
4.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预防和治疗抑郁障碍起到积极的作用。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等都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总结: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简介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
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 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突触前5-羟色胺能神经 末梢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而获得疗效。
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 SNRI)
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作用机制:具有5-HT和NE双重再摄取抑制 作用
舒肝解郁胶囊:是由贯叶金丝桃、刺五加复方制成的中成药胶囊制剂。
治疗轻、中度单相抑郁症属肝郁脾虚证者。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 ,与盐酸氟西汀相当[271, 272],优于安慰剂[273]。
巴戟天寡糖胶囊: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辨证属于肾阳虚证者[274, 275]
。
舒肝颗粒组方抗抑郁机制研究进展
13
基于评估的治疗
• 自评&他评 • 症状严重程度、疗效、自 杀、转躁风险、不良反应、 依从性等多维度评估
• 国际疾病与分类第10版 •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 册第5版
常用评定量表汇总
评估方向 评估内容 推荐工具 性质
诊断 症状
诊断正确性,避免 DSM-IV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研究版,SCID-I)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 他评 误诊,漏诊 (MINI) 他评
苯二氮卓类药物(BZD)
作用机制:主要作用于抑制性神经体制氨 基丁酸系统(GABA),因其抗焦虑作用强 、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安全可 靠等特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
中医诊断
①临床症状:情志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善太息, 或饮食不佳,失眠多梦,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等。 ②多有郁怒、多虑、悲伤、忧愁等情志内伤史。
段性物理治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12种新型抗抑郁药物的荟萃分析
可接受度排名的可能性
安非他酮
艾司西酞普兰
舍曲林
氟西汀
西酞普兰 米那普伦
米氮平
度洛西汀
文拉法辛
瑞波西汀
氟伏沙明 帕罗西汀
Adapted from Cipriani et al. Lancet 2009;373:746–758
有效性排名可能性
可接受度=中断治疗率; 有效性=有效率
性期的一种治疗方法
巩固期治疗目标
• 目的——预防复燃
• 急性期治疗未完全缓解者, 其复燃风险更高
• 未完全缓解的患者在这一 时间单独使用心理治疗, 其复燃的可能性也较高
巩固期治疗选择及原则
• 预防复燃治疗选择
• 评估监测复燃可
• TCAs及新型抗抑郁药物均有效
能的指证
• 症状
• CBT合并治疗(1/A)
终止治疗
• 尽量不在以下情况 终止治疗
• 假期前
• 终止治疗方法 • 不要突然停药
• 重大的事件(比如结 婚)
• 在旅行或外出时随身携带 药物
• 需要在几周内逐步减药
停发止后• 治寻应疗求激前治性,疗事应的告件计知划发患。生者复时存发在机抑率郁最症•高状停时复药点发后是的仍在潜需结在要束危随治险访疗,数后并月2个确月定内复
选择抗抑郁药物需要考虑的因素
• 患者因素
• 药物因素
• 症状特点 • 年龄 • 是否有共病 • 之前的治疗
• 半衰期 • P450酶作用 • 药物耐受性 • 潜在的药物间作用 • 治疗成本
1st 2nd 3rd 4th 5th 6th 7th 8th 9th 10th 11th 12th
1st 2nd 3rd 4th 5th 6th 7th 8th 9th 10th 11th 12th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 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它躯体疾病和物质依赖
12
抗抑郁药的选用
• 抗抑郁药的选用,要考虑下列因素: - 既往用药史 - 药物遗传学 - 药物的药理学特征
- 可能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 患者躯体状况和耐受性 - 抑郁亚型 - 药物的可获得性,药物的价格和成本问题
13
抗抑郁药物治疗策略
全程治疗
急性期 巩固治疗期
5
• 4.1.2 体格检查 • 4.1.3 抑郁评定量表 • 4.1.4 实验室测检
6
4.1.4 精神检查
• 4.1.4.1 精神检查的一般原则 • 4.1.4.2 交谈技巧 • 4.1.4.3 精神检查的主要任务
7
4.2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与 分郁障碍的治疗
• • • • 5.1 治疗目标 提高抑郁障碍的显效率和临床治愈率 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预防复发
-
尽可能单一用药,足量、足疗程治疗。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抗
抑郁药
治疗前向患者及家人阐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 对策,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能遵嘱按时按量服药
11
药物治疗(3)
• 原则
-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 根据心理 - 社会 - 生物医学模式,药物治疗合并
心理治疗
22
• 适应症: – 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非典型 抑郁 – TCAs无效或不能耐受TCAs不良反应的老年、躯体 疾病患者 – 焦虑症 – 强迫症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主要禁忌症: – 对药物过敏者 – 严重肝、肾病及孕妇慎用 – 禁与MAOIs、氯咪帕明、色氨酸联用 – 慎与锂盐、抗心律失常药、降糖药联用
•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 2001年10月~2002年12月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治疗反应 依从性
功能状况
维持期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 目的——降低复发风险
• 痊愈后6个月,有20%的患者可能复发
• 50%~85%的抑郁症患者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复发
• 每人复发时间不一致,通常在2~3年内 • 每多发作一次,其复发风险增加16%
• 复发可能是与药物预防作用不佳有关
复发危险因素
• 残留症状持续存在
3.2.1 急性期治疗 3.2.2 巩固期治疗 3.2.3 维持期治疗 3.2.4 终止治疗 3.3.1 药物治疗 3.3.2 心理治疗 3.3.3 物理治疗 3.3.4 其他治疗
• CFDA批准抑郁障碍的适应 证的治疗方法 • 取消教科书式介绍 • 增加疗效评价 • 增加证据分级/推荐分级 • 简介中草药治疗 • 简介光照疗法、运动疗法 等其他治疗方法
3.3治疗方法
急性期治疗
主要治疗目标
• 临床治愈 • 症状严重程度 • 是否有残留症状,包 括社会功能及生活质 量 评估 • 对自己或他人的“危 • 症状严重程度和进展 险”程度 • 既往药物和其他治疗 • 转躁的线索 方式 • 其他精神障碍,包括 • 既往治疗的疗效 酒依赖或其他物质依 赖 • 躯体状况 • 对治疗的反应
• 之前多次抑郁发作史
• 慢性躯体疾病
作及后续发作症 状重 • 持续的心理社会应激或 功能缺陷 • 起病年龄早 • 负性的认知观念 • 共病其他精神障碍 • 持续的睡眠障碍
复发还可能是与药物预防作用不佳有关
维持期治疗选择
• 继续使用在急性期及巩固期有效的抗抑郁药,在维持期 应当继续使用足剂量的治疗(1/A) • 三环类药物或新型抗抑郁药物(1/A)
巩固期治疗目标
目的——预防复燃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抑郁障碍在我国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别制定了《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旨在提供科学和系统的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预防和治疗抑郁障碍。
本文将围绕该指南展开论述。
一、抑郁障碍的定义和分类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长期、强烈的低落情绪和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的明显减退。
根据严重程度和症状特点的不同,抑郁障碍被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亚型。
轻度抑郁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中度抑郁障碍患者在情绪低落的同时,丧失对日常活动的兴趣;重度抑郁障碍患者情绪低落严重,对所有活动丧失兴趣。
二、抑郁障碍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抑郁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可以使个体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而生物化学因素则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和个人应对方式等,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抑郁障碍的预防和干预策略预防和干预是有效管理抑郁障碍的关键。
指南提出了多种预防和干预策略,包括心理教育、心理支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心理教育是普及抑郁障碍知识,提高大众对抑郁障碍的认识和了解的重要途径。
心理支持包括家庭、朋友和社会的支持,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升其自尊心。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人际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习惯。
药物治疗则适用于重度抑郁障碍患者,通过调整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症状。
四、抑郁障碍的康复管理抑郁障碍的康复管理是指导患者有效应对疾病、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措施。
康复管理主要包括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规律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定期随访和评估。
患者在康复管理期间,应定期复诊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参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等。
五、社会支持与抑郁障碍防治社会支持是预防和管理抑郁障碍的重要保障。
我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基本版讲义
充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级 不建议
1级或2级证据但缺乏疗效
9
指南的框架
前言
1.抑郁障碍总述
2.抑郁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2.1 概述
2.2 抑郁障碍的评估
2.3 抑郁障碍的诊断:以ICD-10为主,并介绍DSM-5相关的内容
3.抑郁障碍的治疗:采用以治疗分期为主、与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编写
3.1 概述
3.2 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终止治疗
14
自评
第三章:抑郁症(MDD)的治疗
3.1概述(评估抑郁症治疗及预后的5“R”标准;APA)
3.2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
3.2.1 急性期治疗 3.2.2 巩固期治疗 3.2.3 维持期治疗 3.2.4 终止治疗
• CFDA批准抑郁障碍的 适应证的治疗方法
• 取消教科书式介绍 • 增加疗效评价
3.3治疗方法 3.3.1 药物治疗 3.3.2 心理治疗 3.3.3 物理治疗 3.3.4 其他治疗
杀、转躁风险、不良反应、 依从性等多维度评估
• 国际疾病与分类第10版 •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
册第5版
13
常用评定量表汇总
评估方向
评估内容
推荐工具
性质
诊断 症状
诊断正确性,避免 DSM-IV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研究版,SCID-I)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 他评
误诊,漏诊
(MINI)
严重程度,药物疗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循证证据分级文献汇总结果 1级证据比例=211/490=43%
6
(一)
修改后的证据分级标准
分级 加拿大指南(第四次会议确定)
需要负责各章节的老 师,自行修改等级
中国抑郁症防治指南
药物治疗(1)
原则
- 诊断确切 - 全面考虑病人症状特点,个体化合理用药 - 剂量逐步递增,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使不良反
应减至最小,提高服药依从性
- 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
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用足够长的疗程(>4~6周)药物治(2)• 原则-
如无效,可考虑换药(同类另一种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 应注意氟西汀需停药 5 周才能换用 MAOIs,其它SSRIs需 2 周。 MAOIs 停用 2 周后才能换用SSRIs
其他药物
• 达体朗
• 腺苷甲硫氨酸 • 路优泰
5.2.3.10
其他药物 (达体朗)
• 噻萘普汀(Tianeptine 达体朗)结构上属于 三环类抗抑郁药,但并不同于传统的三环类抗 抑郁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增加突触前 5-HT 的再摄取,增加囊泡中5-HT的储存, 且改变其活性,突触间隙5-HT 浓度减少,而 对5-HT 的合成及突触前膜的释放无影响。在 大脑皮层水平,增加海马锥体细胞的活性,增 加皮层及海马神经元再摄取 5-HT 。对皮层下 的 5-HT 神经元(例如网状系统)无影响。
5-HT2受体拮抗剂/摄取抑制剂新型抗抑郁药
• 5-HT2受体拮抗剂 /摄取抑制剂
(SARI)。这类药
物具有双重作用, 如Trazodone和 Nefazodone等。
5-HT再摄取增强剂: 新型抗抑郁药—达体朗
• 达体朗(有效成分:噻奈普 汀)是一种新型抗抑郁剂, 其药理学特性与其它抗抑郁 剂截然不同,即:增强五羟 色胺在突触间隙的重吸收。 而无论是在动物的行为研究, 还是众多的临床试验都明确 证实了其抗抑郁活性和临床 疗效。可以讲,达体朗的出 现为抑郁的病因病理和治疗 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途径。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简介.ppt
中医治疗-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 1.普通针刺:选取主穴: 印堂、百会、神门、三阴交、足三里。肝气郁结证
,加太冲、合谷;痰湿阻滞证,加丰隆、阴陵泉;心脾两虚证,加心腧、脾 腧;肾阳亏虚证,加肾俞、命门。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2 耳针疗法: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将王不留行籽压于耳穴,用胶布固定,嘱 患者定时按压,每日3次,每次3~5分钟。能疏通气血,安神定志。取穴:心 、肝、脾、肾、内分泌、交感、神门等。 3推拿:经穴推拿疗法:开天门24次,分推坎宫24次,拿五经5次,双拇指自 上而下按揉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次侧线穴位5次,手法宜轻柔和缓。 取内关、神门、人中、印堂、涌泉,每穴依次用指按揉法各按揉2分钟。 在百会穴用拇指按揉法操作3分钟,以轻微酸胀感为度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
充分)
D级 不建议
1级或2级证据但缺乏疗效
5
指南的框架
前言
1.抑郁障碍总述
2.抑郁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2.1 概述
2.2 抑郁障碍的评估
2.3 抑郁障碍的诊断:以ICD-10为主,并介绍DSM-5相关的内容
• 抑郁障碍的治疗:采用以治疗分期为主、与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编写
3.1 概述
3.2 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终止治疗
终止治疗
缓慢停药(1-2个月) 定期随访,尤其是2个月内
方法:急性期及巩固期有效的方法继续 使用足量治疗
常用的抗抑郁剂推荐
• A级推荐药物(五大类12种):氟西汀、帕罗西汀、 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文拉 法辛、度洛西汀、米氮平、米那普仑、安非他酮 、阿 戈美拉汀
• B级推荐药物: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塞、丙咪嗪 、马普替林、米安色林、曲唑酮、瑞波西汀、噻奈普 汀
抑郁治疗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二)发表者:常余善3804人已读4.2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与分类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有关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32抑郁发作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32.1轻性抑郁症除了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外,发作符合32抑郁发作的全部标准。
32.2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除了在32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
32.3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除了在32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了“有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
32.4复发性抑郁症[诊断标准](1)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抑郁标准中,并在间隔至少2个月前,有过另一次发作符合某一型抑郁标准。
;(2)以前从未有符合任何一型躁狂、双相情感障碍,或环性情感障碍标准;(3)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抑郁发作。
32.4l复发性抑郁症。
目前为轻抑郁符合32.4复发性抑郁的诊断标准,目前发作符合32.1轻抑郁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1抑郁障碍的概念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
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区(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
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
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
由于ICD-9及DSM-Ⅲ的问世,修订了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
国内调查也显示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WHO(1993)的多中心全球合作研究中,上海调查表明,在综合医院内科门诊的抑郁症患病率为4.0%,恶劣心境为0.6%。
台湾、香港等地华人的抑郁症患病率也较低,台湾人群中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1.5%(Myra,1996),远低于其他亚洲地区(韩国2倍于台湾地区)。
在对中国台湾老年抑郁症患者的23项横切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显示,抑郁症的患病率为 3.86%,农村的抑郁症发病危险率为5.07%,高于城市的2.61%,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患病率(Chen,1999)。
2.3我国抑郁障碍防治现状和任务2.3.1抑郁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的影响抑郁障碍可显著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
抑郁障碍患者与无抑郁障碍者相比,前者对自身总体健康状况的评价较低,躯体功能受限程度严重。
评估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两项为期16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有25%和11%的患者存在躯体及社会功能的减退。
抑郁障碍相关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包括:不能上班,工作能力下降、婚姻不和谐以及亲子关系问题等。
最重要的是,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自伤、甚至杀害亲人的危险性增高,2/3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15%~25%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
自杀在青年及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认为可能与酒精和药物滥用率的增加有关。
目前研究证实,自杀死亡者中90%~93%患者死前至少符合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断,其中主要是抑郁症,占全部自杀患者的50%~70%。
美国的资料显示,抑郁症人群中的年自杀率为83.3/10万,它是一般人群自杀率(11.2/10万)的8倍,中国的年自杀率已达22.2/10万(1993年),并且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3~4倍,尤其是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达40~55/10万,其中相当部分系抑郁障碍所致。
国内最近的一项研究,对571例自杀死亡者做心理解剖,发现63%有精神疾病,40%为抑郁症(Dhillips,2002)。
2.3.2抑郁障碍的疾病负担WHO(1993)的全球疾病负担(GBD)的合作研究,分析了1990年、并预测了2020年各国的疾病负担。
发现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的前5位排序为:下呼吸道感染、围产期疾病、腹泻、AIDS、抑郁症,抑郁症列第5位;而在15~44岁年龄组的前10位疾病中,有5项为神经精神疾病(抑郁症、自杀与自伤、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和酒/药物依赖)。
全球的神经精神疾病负担中抑郁症、自杀分别为17.3%、15.9%,高居榜首;抑郁症占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的4.2,抑郁症和自杀占5.9,提示抑郁症、自杀/自伤是精神障碍中导致疾病负担损失最大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研究还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
预测从1990年至2020年中国的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从14.2%增至15.5%,加上自杀与自伤,将从18.1%升至20.2%,占全部疾病负担的l/5。
精神障碍与自杀所占疾病负担将名列第1、2位(20.2%),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列第3~5位。
抑郁症、自杀与自伤,以及老年痴呆的疾病负担明显增加,而抑郁症仍是精神疾病负担中的最主要问题(1990年为44%,预测2020年将为47%)。
抑郁障碍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每年抑郁障碍给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咋舌。
美国(1994)总的健康费用中4%用于治疗抑郁障碍,高达430亿美元;其中仅90亿美元(28%)是直接医疗费用,其余340亿美元则是因患者致病或致残后所造成的各种损失。
Kir培及Sorensen(1993)在英国所调查的结果显示,抑郁障碍所带来的间接损失高达30亿英镑,占总经济损失的88%.;而直接治疗的花费,如住院费、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的就诊费用及家庭看护费等,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
2.3.3我们面临的任务近年来,抑郁障碍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抑郁障碍如给予及时恰当的治疗,则能提高临床治愈率,但目前诊治的情况不容乐观,对抑郁障碍的总体识别率较低,尤其是在综合医院。
WHO的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15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内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平均为55.6%,中国上海的识别率为21%,远远低于国外水平。
大多数抑郁症状并未引起患者、家属及医生的重视,大多数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障碍被忽视,而抑郁障碍引发的自杀自伤和药物、酒精依赖问题等的治疗/干预率则更低。
抑郁障碍具有高复发的特性,近期研究显示其复发率高达80%。
因此临床医师要充分认识,及时予以识别和处理,提高对抑郁障碍的识别率,提供不同途径使他们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改善其预后,降低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
对抑郁障碍的治疗要有针对性,自始至终、全面改善或消除抑郁的核心症状,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工作、学习、生活),最大限度的减少复发。
同时应提高人群对精神健康的重视意识及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纠正不正确的看法,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促使患者主动就医治疗。
全社会应争取不断改善抑郁障碍的防治,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担。
3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抑郁障碍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在有的病例中某方面的因素对于抑郁障碍的发生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另一些病例中许多因素对于抑郁障碍的发生共同产生影响。
认识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开展对抑郁症的预防及做到早期识别,同时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并判断患者的预后。
应注意,抑郁障碍所具有的负性情绪往往又会促发其他精神和躯体障碍,而后者又会反过来加重抑郁症状或使抑郁障碍的治疗及预后复杂化。
3.1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3.1.1遗传因素抑郁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素质密切有关。
家系研究发现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
血缘关系越近发病一致率越高,父母兄弟子女发病一致率为12%~24%,堂兄弟姐妹为2.5%。
双生子研究发现双卵双生的发病一致率12%~38%,单卵双生为69%~95%;寄养子研究发现患者的亲生父母患病率31%,养父母仅为12%,提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40%~7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即大约将近或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可有抑郁症家族史。
因此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特别是一级亲属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关于其遗传方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基因遗传。
3.1.2性别因素成年女性患抑郁障碍的比例高于男性,其比例约为2:1。
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性激素的影响、男女心理社会应激的不同以及对付应激的行为模式的不同有关。
女性往往较男性生活更为艰难,遇到应激事件更多,常处于负性体验之中,又缺乏有效的应付对策。
另外,妇女分娩后由于内分泌的影响也容易引起抑郁障碍。
3.1.3儿童期的经历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调查发现,以下一些经历与成年后患抑郁症关系密切:①儿童期双亲的丧亡,尤其是在学龄前期;②儿童期缺乏双亲的关爱(例如在儿童期由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父母分居两地、由于父母的工作或其他原因使儿童本人长期寄养在祖父母处或全托幼儿园或寄读学校等);③儿童期受到虐待,特别是性虐待;④儿童期的其他不良经历(如长期生活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父母过分严厉、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3.1.4人格因素人格特征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的个体易发生抑郁障碍。
具体表现为过分疑虑及谨慎,对细节、规则、条目、秩序或表格过分关注,力求完美,道德感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交往,过分拘泥于社会习俗,刻板和固执;或表现为持续和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或在社交场合过分担心会被别人指责或拒绝;或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限制;或回避那些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等。
3.1.5心理社会环境不利的社会环境对于抑郁障碍的发生有重要影响,这些不利的环境可以归纳为:①婚姻状况。
婚姻状况的不满意是发生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离异或分居或丧偶的个体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婚姻状况良好者,其中男性更为突出;②经济状况。
低经济收入家庭中的主要成员易患抑郁症;③生活事件。
重大的突发或持续时间在2~3个月以上的生活事件对个体抑郁症的发生构成重要的影响。
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或失恋等情况可以作为导致抑郁障碍的直接因素。
3.1.6躯体因素躯体疾病,特别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躯体疾病可成为抑郁障碍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常见的与抑郁障碍发生相关的躯体疾病有:3.1.6.1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患者中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