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
• 给定个人能力难易观察,如何保证能力最高 的人经营企业?经营者选择问题
• 经营能力有先天的因素;
• 给定团队生产的特点,如何使每个企业成员 有积极性努力工作?激励问题
• 团队生产,测度贡献的困难 • 观察行为的困难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 分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 剩余控制权:难易用合约规定的权利;
经营者变成所有者
• 经营者最难监督; • 经营者最重要;
资本家变成所有者
• 越富有的人越不愿意高估自己的能力 • 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 • 风险资本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能力分布与财富分布的不对称; • 现代企业:能力与财富的合作:
• 经营者变成职业经理,制定经营决策; • 资本家变成股东,选择经理
企业经济理论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2
1.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什么问题? • 如何评价中国国有企Biblioteka Baidu改革?
为什么需要企业:企业家理论
• 两类活动:
• 经营活动:决定干什么,如何干。 • 生产活动:执行,将投入变成产出。
• 个人能力的差异:决策能力 • 企业的本质:不同能力的人的合作:
• 经营能力高的制定决策:经营人员 • 经营能力低的执行决策:生产人员
• 一、两权分离与企业经营目标变异 • 二、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机制
一、两权分离与企业经营目标变异
• 1、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
• 企业规模扩张、技术与管理的复杂化导致了所 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有钱的人并不一定有管理企业的能力 • 有管理企业能力的人又不一定有钱 • 当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的能 力就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制约 • 股份制的出现解决了这个矛盾,也就是实现了所有权 与经营权的分离
激励总经理的六种办法
• • • • • • 年薪; 奖金; 股票期权; 股票奖励; 影子股票(有股无权) 股票升值权。
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问题还是所有者的问题 ? • 激励机制:短期行为 • 经营者选择机制 • 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 • 产权改革 • WTO与国有企业
2.激励相容问题分析
• 完全合约和不完全合约;
• 剩余索取权:
• 合同收入与剩余收入; • 剩余收入与风险; • 剩余收入与激励。
激励机制
• 激励机制:如何让人不偷懒: • 三种安排:
• 合伙制:分享权利和剩余; • 经营者所有:古典资本主义 • 生产者所有:南斯拉夫工人自治
• 基本因素:
• 监督的难易程度; • 相对重要性
• 新古典经济理论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待企业
• 在标准的阿罗和德布鲁的竞争-均衡范式中,企业是被 作为生产函数来对待的 • 但新古典经济学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之一,它完 全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哈特,1998)
• 1932年,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出版了《现 代公司与私有财产》
• 提出著名的“管理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使传统 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理论受到严峻挑战。 • 自此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被传统经济理论所忽视的企业内 部管理效率问题,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
• 内部人控制
• 企业转变为公司制后,多数或相当大量的股权由企业内 部人拥有,从而在企业重大决策中内部人的利益得到强 调
二、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机制
• 1、什么是委托-代理关系
• 董事会是所有者的代表拥有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与支配权 ,有权把公司委托给别人经营管理,称为委托人。 • 总经理接受董事会的委托,代理行使经营管理的权力, 称之为代理人 • 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委托-代理关系
两权分离的原因
• 具体来说,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导致两权分 离的原因:
• 一方面在于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这种分散不 允许任何股东凭借有限的所有权而独揽企业的 控制权; • 另一方面,所有者并非均能胜任复杂的专业化 的经营管理工作
2、两权分离的后果
• 现代企业两权分离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 但是在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引起了机会主义行 为的出现
• 公司中并不是只有这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 往上追溯,股东是委托人,董事会是股东的代理人 • 往下看,总经理又成了委托人,部门经理成了代理人; 部门经理与职工之间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 所以现代公司是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激励问题的背景介绍
• 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之所 以取得成功,在于它们从制度上解决了两大问题:
• 就是经理人员的效用目标并不与股东利益自然 一致,其相对独立的目标取向势必影响甚至改 变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 在经营者掌控的企业里,经常会出现企业经营 目标的变异
3、企业经营目标变异
• 销售收入最大化
• 经理薪金与销售量的正相关关系 • 销售量与市场占有率密切相关
• 经理效用最大化
• 钱德勒:“经理革命”:现代企业日益被支薪经理掌控 • 经理人员有较大的自由决策权,更为关注自身效用的最 大化。 • 经理人员更多追求的是权力、声望和薪金
• 委托-代理关系的本质
公司治理结构
• 核心:职业经理与投资者的关系?
• 如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 法律手段: • 声誉机制:
用控制权保护投资者
• • • • 股东-董事会-经理人; 股东的投票权:股与票; 董事会的责任: 债权人的权利:破产权
对外部投资者的法律保护
•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 对内部交易行为的限制; • 对控股股东关联交易的限制;
企业激励理论的背景介绍
• 70年代以后,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在微观 经济学领域应用的,以及威廉姆森等人对交易费用 理论的发展,激励理论研究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 他们主要从剩余索取权、信息非对称、团队生产等几个 角度对于激励问题进行了研究。 • 1972年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将企业研究的重点从市场交易 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 上,他们强调了剩余索取权在激励监督者中的重要性 • 80年代以来,经济学将动态博弈理论引入委托-代理关 系的研究之中,充实了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理论的内 容,并印证了在多次重复代理关系情况下,市场上的竞 争、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能够发挥激励代理人的作用
• 一是激励问题 • 二是经营者选择和监督机制问题(张维迎,1999):要 使选择者有动力选择合适的管理者,必然要在企业产权 结构设计时给予选择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给予 一定的激励,所以经营者的选择问题实质上仍是激励问 题的一部分。 • 由此可见激励问题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
企业激励理论的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