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经济经济区域变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及黄河谷地,冀西南及豫北黄河下游平原,豫东北 与鲁西济水两岸平原。坦荡的地势为先民提供了一个 从事农耕和进行交往的方便条件。
4.河湖众多,交通便利 西部有渭河、泾河和北洛河,东有汾河、伊河、洛
河和济水。湖泊有荥泽(今河南荥阳)、大陆泽(今 河北束鹿,巨鹿境内)、菏泽(今山东定陶)以及雷 夏泽(今山东菏泽)等。众多的河湖,既能蓄容洪水, 减少水患,又有灌溉和舟楫之利,自然极利于农业生 产和先民生活的改善。
第十章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
历史经济地理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之一。它从 地理学的角度,运用区域和综合的观点,从自然、 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历史时期的区域经 济,包括生产布局、地区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发展 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按历史部门分类,主要包括 历史人口地理、历史产业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 史城市地理等。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可为当代科学地 设立经济区划、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提供 有益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一)南北经济同步发展时期 石器时代遗址表明在我国原始人时期的经济状况
大致上处于同步发展阶段。北方和南方在特色农业、 生产工具和居住条件等方面形成了本地区的特色。
这表明,南方地区的石器文化是自然生长的,不 是由黄河流域传播过来的。两大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 摇篮。
(二)夏商周春秋时期北方农业区的扩大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远古时 期就有适合先民们生活和生产的优越的自然条件,自 新石器时代以来,就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北方的主要 农业区。 1.气候温润,林草繁茂。
省北界,经山西、河北的长城,至辽西努鲁儿虎山, 此线以南为农业区;另一条是由贺兰山、阴山、乌拉 山至大兴安岭南端,此线以南为半农半牧区或农牧交 错区以及零星的农业区(河套平原、银川平原),以 北则是畜牧区。东北地区则以柳条边(老边)和新边 为界,此线以东为农业区,以西为畜牧区。
Leabharlann Baidu
一、原始农业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
农牧交错带的环境变化与位置移动式中国北方环 境演变的“指示器”。它的生态环境特征有:1.气 候属半干旱区;2.自然植被上属森林草原带;3.经济 上属农牧交错。
殷周之际,农业区的北界大约位于泾渭中游—汾 水下游—易水流域一线。
《史记·货殖列传》:“龙门—碣石以北,多马、 牛、羊、旃裘、筋角。”战国时期农牧分界线在龙
元代中书省辖地被称为“腹里”,腹里北部以畜
牧业为主,南部则以农业为主。陕西行省北部由于杂 居着许多游牧民族,属于半农半牧地区。四川西北部、 甘肃以西地区均以畜牧业为主。云南也是一个农牧杂 错的地区。
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祁连山麓。长城实 际上就是明代的农牧分界线。
清代北方的农牧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由陕西
(一)原始农业的起源
1.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采集、狩猎经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 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种植经济(男女 分工)——农业 2.地理(土壤)条件 农业首先起源于河流两岸台地 3.农业技术的发展 刀耕火种
程道平 鲁峰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学习图集》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2
据考古学研究,西周前,黄河中下游气候温润, 雨量充沛,呈亚热带气候特征,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 2.土壤疏松,宜于种植
黄河中下游地区为黄土地带,黄土属第四纪陆相 沉积物,含有丰富的易溶盐和钙质结构,土性肥沃而 疏松多孔,便于简陋农具耕耘和农作物根系的深入。
3.地势坦荡,利于农耕 自西向东有关中平原,汾河平原,伊河、洛河平原
东汉时期,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相继内
迁沿边诸郡。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土地成为半农半牧或 农牧交错地带,原来的农牧分界线迅速内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北部山区,畜牧业
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耕地与放牧地错居杂处,农牧 分界线进一步内缩,大致位于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至汾 水中游一带。
唐前期的农牧分界线大体上还是碣石—龙门及其 延伸线。安史乱后,陇右等地被吐蕃占领,牧监的分 布出现了由西北向内地移动的趋势。
北宋继续置监养马,牧监集中分布在今河南、河
北、黄河下游一带成为农牧交错地区。受汉族文化影 响,辽、金也重视农业生产。今松辽平原中北部发展 为当时重要的农业区。为了保护这个农业区,金国沿 大兴安岭东侧,直到大青山以北,挖掘了一条长达 3000余里的界壕。这条界壕实际上就是当时松辽平原 和蒙古高原之间的农牧分界线。
冀朝鼎著,朱 诗鳌译《中国 历史上的基本 经济区与水利 事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1年 6月第1版p3
农牧业分界线的推移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是原始社会晚期发生的第
一次社会大分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区 与畜牧区之间的界线发生过多次变迁。由于受自然 条件的限制,这些变迁主要发生在北方。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经济开发、经济重心的 分布和转移等是中国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主线。
我国是—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现在 地区差距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呈 不断扩大趋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 大问题。这一问题既是一个大国在经济起飞特定阶 段所表现出来的非均衡发展的客观特征,也与现代 政策有关,同时也是历史、自然、区位等多方面因 素的结果。其中历史因素是一重要条件。
程道平 鲁峰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学习图集》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2
程道平 鲁峰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学习图集》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2
一.从南北经济同步发展到经济重心在北方地 区的确立
从远古到西晋,是我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第一 阶段。此阶段,南北经济区的经济从同步发展到北方 经济迅速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同在北方。 这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门山以西的延伸,应该是由龙门斜向西南,沿关中 平原北部的北山南麓西行,直到陇山之下。
秦汉时期,这条农牧分界线发生了变化。公元前 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占领了河南地 (今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高原)。秦朝在这里设置郡 县、修筑长城,并且大规模移民实边,从而将当时农 业区的北界推倒了阴山一线。汉武帝以后,农牧分界 线大大地向北推进,农业区的北界大致位于湟水流 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阴山以及长城一线。
4.河湖众多,交通便利 西部有渭河、泾河和北洛河,东有汾河、伊河、洛
河和济水。湖泊有荥泽(今河南荥阳)、大陆泽(今 河北束鹿,巨鹿境内)、菏泽(今山东定陶)以及雷 夏泽(今山东菏泽)等。众多的河湖,既能蓄容洪水, 减少水患,又有灌溉和舟楫之利,自然极利于农业生 产和先民生活的改善。
第十章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
历史经济地理为历史人文地理的分支之一。它从 地理学的角度,运用区域和综合的观点,从自然、 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历史时期的区域经 济,包括生产布局、地区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发展 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按历史部门分类,主要包括 历史人口地理、历史产业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 史城市地理等。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可为当代科学地 设立经济区划、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提供 有益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一)南北经济同步发展时期 石器时代遗址表明在我国原始人时期的经济状况
大致上处于同步发展阶段。北方和南方在特色农业、 生产工具和居住条件等方面形成了本地区的特色。
这表明,南方地区的石器文化是自然生长的,不 是由黄河流域传播过来的。两大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 摇篮。
(二)夏商周春秋时期北方农业区的扩大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远古时 期就有适合先民们生活和生产的优越的自然条件,自 新石器时代以来,就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北方的主要 农业区。 1.气候温润,林草繁茂。
省北界,经山西、河北的长城,至辽西努鲁儿虎山, 此线以南为农业区;另一条是由贺兰山、阴山、乌拉 山至大兴安岭南端,此线以南为半农半牧区或农牧交 错区以及零星的农业区(河套平原、银川平原),以 北则是畜牧区。东北地区则以柳条边(老边)和新边 为界,此线以东为农业区,以西为畜牧区。
Leabharlann Baidu
一、原始农业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
农牧交错带的环境变化与位置移动式中国北方环 境演变的“指示器”。它的生态环境特征有:1.气 候属半干旱区;2.自然植被上属森林草原带;3.经济 上属农牧交错。
殷周之际,农业区的北界大约位于泾渭中游—汾 水下游—易水流域一线。
《史记·货殖列传》:“龙门—碣石以北,多马、 牛、羊、旃裘、筋角。”战国时期农牧分界线在龙
元代中书省辖地被称为“腹里”,腹里北部以畜
牧业为主,南部则以农业为主。陕西行省北部由于杂 居着许多游牧民族,属于半农半牧地区。四川西北部、 甘肃以西地区均以畜牧业为主。云南也是一个农牧杂 错的地区。
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祁连山麓。长城实 际上就是明代的农牧分界线。
清代北方的农牧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由陕西
(一)原始农业的起源
1.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采集、狩猎经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 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种植经济(男女 分工)——农业 2.地理(土壤)条件 农业首先起源于河流两岸台地 3.农业技术的发展 刀耕火种
程道平 鲁峰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学习图集》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2
据考古学研究,西周前,黄河中下游气候温润, 雨量充沛,呈亚热带气候特征,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 2.土壤疏松,宜于种植
黄河中下游地区为黄土地带,黄土属第四纪陆相 沉积物,含有丰富的易溶盐和钙质结构,土性肥沃而 疏松多孔,便于简陋农具耕耘和农作物根系的深入。
3.地势坦荡,利于农耕 自西向东有关中平原,汾河平原,伊河、洛河平原
东汉时期,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相继内
迁沿边诸郡。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土地成为半农半牧或 农牧交错地带,原来的农牧分界线迅速内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北部山区,畜牧业
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耕地与放牧地错居杂处,农牧 分界线进一步内缩,大致位于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至汾 水中游一带。
唐前期的农牧分界线大体上还是碣石—龙门及其 延伸线。安史乱后,陇右等地被吐蕃占领,牧监的分 布出现了由西北向内地移动的趋势。
北宋继续置监养马,牧监集中分布在今河南、河
北、黄河下游一带成为农牧交错地区。受汉族文化影 响,辽、金也重视农业生产。今松辽平原中北部发展 为当时重要的农业区。为了保护这个农业区,金国沿 大兴安岭东侧,直到大青山以北,挖掘了一条长达 3000余里的界壕。这条界壕实际上就是当时松辽平原 和蒙古高原之间的农牧分界线。
冀朝鼎著,朱 诗鳌译《中国 历史上的基本 经济区与水利 事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1年 6月第1版p3
农牧业分界线的推移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是原始社会晚期发生的第
一次社会大分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区 与畜牧区之间的界线发生过多次变迁。由于受自然 条件的限制,这些变迁主要发生在北方。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经济开发、经济重心的 分布和转移等是中国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主线。
我国是—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现在 地区差距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呈 不断扩大趋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 大问题。这一问题既是一个大国在经济起飞特定阶 段所表现出来的非均衡发展的客观特征,也与现代 政策有关,同时也是历史、自然、区位等多方面因 素的结果。其中历史因素是一重要条件。
程道平 鲁峰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学习图集》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2
程道平 鲁峰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学习图集》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2
一.从南北经济同步发展到经济重心在北方地 区的确立
从远古到西晋,是我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第一 阶段。此阶段,南北经济区的经济从同步发展到北方 经济迅速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同在北方。 这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门山以西的延伸,应该是由龙门斜向西南,沿关中 平原北部的北山南麓西行,直到陇山之下。
秦汉时期,这条农牧分界线发生了变化。公元前 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占领了河南地 (今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高原)。秦朝在这里设置郡 县、修筑长城,并且大规模移民实边,从而将当时农 业区的北界推倒了阴山一线。汉武帝以后,农牧分界 线大大地向北推进,农业区的北界大致位于湟水流 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阴山以及长城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