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下人家》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下人家》优质教案

《乡下人家》优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围绕乡下人家的生活展开,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农村生活的一些场景和人物,培养学生对农村的了解和尊重。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准备
•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乡下人家》
•工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乡下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和人物。

•注重讲解生词和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乡下人家的生活特点,产生自己的见解。

4. 课文赏析
•针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或段落展开深入的讨论和赏析。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
组织学生展开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农村生活。

四、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和纠正。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探究更多关于乡下人家生活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六、教学总结
通过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乡下人家的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以上是本文对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下人家》的优质教案分享。

希望能对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材的第一单元主题为“同伴与交往”,共包括三课。

第一课“我们的好朋友”从朋友交往中积极正面的友谊话题切入,引导学生回顾与好朋友相处的过程,懂得什么是真友谊,学会珍惜和维系友谊。

第二课“说话要算数”着重培养学生的守信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说到做到,对自己和他人守信的养好品质。

第三课“当冲突发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交往中的冲突与欺负问题,认识冲突产生的原因,学会避免和化解冲突的方法,面对校园欺负问题,本课从受欺负者的角度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欺负行为,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应对校内外的欺负。

教师在引入话题时通过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唤醒学生对友谊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交朋友的原因。

在趣味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好朋友推介会”和“读朋友诗悟真挚情”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互相介绍和朗诵诗歌来体验和感受友谊的美好。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友谊的美好,认识友谊的可贵,学会结交朋友,珍惜和维系友谊,不做有损友谊的事;掌握解决冲突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调解冲突,知道什么是欺负,懂得欺负的危害,学会成为保护者、调节者,掌握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交往中的冲突与欺负问题,认识冲突产生的原因,学会避免和化解冲突的方法,面对校园欺负问题,从受欺负者的角度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欺负行为,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应对校内外的欺负。

教学策略包括通过引入话题和趣味活动来唤起学生对友谊的感受和体验,以及通过讲解和实践来掌握解决冲突和应对欺负的方法和技能。

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朋友的特点,并讨论朋友对自己的帮助。

教师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鼓励学生品味不同朋友带给自己的快乐。

播放音乐《秋日的私语》,师生共同读诗。

教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介绍图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认识到看法不同、观点不一致很正常,不能强求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一样。

教师让学生各抒所见,讨论春游的行程安排。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例1及P5做一做1、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

(课件出示)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2、交流、反馈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28+85=113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太湖春晓》优质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太湖春晓》优质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太湖春晓》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太湖春晓》这首音乐作品的基本信息和背景知识。

2. 分析并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 研究演唱《太湖春晓》这首曲子,加强音乐技巧和歌曲节奏的掌握。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太湖春晓》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并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使其能够准确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含《太湖春晓》的歌曲解析和演唱指导。

2. 学生练册和乐谱,用于学生的实践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太湖春晓》的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展开讨论。

带领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研究内容。

2. 研究曲调和歌词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研究《太湖春晓》的旋律和歌词。

通过齐唱和分组练,帮助学生熟悉曲调和掌握歌曲的节奏。

3. 分析音乐特点教师通过PPT展示《太湖春晓》的歌曲解析和音乐特点。

帮助学生理解曲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曲调、音色、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讨论。

4. 演唱实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实践。

通过多次练,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5. 音乐欣赏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太湖春晓》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让学生感受不同演唱者的表达方式和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6. 总结和展示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研究的内容,分享感受和收获。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歌唱成果,共同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太湖春晓》这首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学生通过实践演唱,提高了音乐技巧和表现力。

同时,通过音乐欣赏,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精神,使其在音乐研究中得到全面发展。

以上为《太湖春晓》优质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分数的乘除法1.1 分数的乘法1.2 分数的除法2.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1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2 梯形的特征3. 第三单元:小数的乘法和除法3.1 小数的乘法3.2 小数的除法二、教学目标1. 掌握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能够识别和应用。

3. 学会小数的乘除法运算,提高计算准确性和速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小数的乘除法运算。

2.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小数的乘除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挂图、模型。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引入分数的乘除法,如让学生分组,每组有若干物品,要求平均分配,引发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好奇心。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以购物情境为例,引入小数的乘除法运算。

2. 新课:详细讲解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结合实际例题进行讲解。

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深入讲解小数的乘除法运算方法,并进行例题讲解。

3. 课堂练习:设计分数乘除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识别和应用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回答。

设计小数乘除法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课堂小结: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提醒学生注意区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章节和内容要点,突出重点和难点。

2.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关键信息和易错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数的乘除法练习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识别和应用题。

小数的乘除法练习题。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分数、小数和几何图形,学以致用。

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Unit 1 My school教案

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Unit 1  My school教案

Unit 1 My school一、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是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单元话题是“My school.”本单元重点学习学校、校舍;场馆的名称及相应的位置。

共三个版块:A 部分,B部分和C 部分。

A、B部分呈现新知识点,C部分是以讲故事形式巩固或延展知识面。

共分六课时来学习。

本单元A,B部分的Let’s learn 主要学习学校功能教室的名称。

Let’s talk. 以对话的方式引出重点句型。

read and write 部分呈现了本单元的四会单词及句型,从中学会了正确的书写格式。

Let’s spell 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听音、跟读,理解字母组合“er”的正确发音。

此外Look,ask and answer,Let’s do,Let’s play,Let’s sing,Let’s check 和C部分的story time 则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与School 串联起来,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整体把握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了解学生学情。

然后围绕本单元主题“My school”展开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相关,在组织语言教学时要注意设计生活化,充分利用教材已经设定的情境开展活动,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和任务型学习中正确表达所学句型。

鼓励学生自编歌谣巩固所学知识。

本单元所需要掌握的询问功能室的位置的句型“Where’s the …? It’s on the ….”在前面的教材中没有集中涉及,但是对于疑问代词“Where”同学们并不陌生。

询问某人来自哪里的句型“Where are you from?”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过。

这个句型的表达对本单元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二、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听、说、读三会单词teachers’ office;library;playground;computer room;art room;music room ;first floor;second floor。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如《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
单元解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5.悟诗情
三、比较探究
填表比较《忆江南》与《望洞庭》的异同之处
指导朗读
单人读古诗,后全班齐
答: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也可以画一画。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第一单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第一单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会说认识本单元生词:…
2.能够正确朗读本单元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4.了解本单元课文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 生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理解与朗读。

3. 相关练习的完成。

难点: 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2. 生词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准备
1.课文教材:《…》
2.教学课件:…
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图片、单词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 Warm-up(热身)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Presentation(呈现)
•教师通过读课文或语音录音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3. Practice(练习)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理解练习,如填空、选择题等。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展示学生表达能力。

4. Production(表达)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强表达能力。

•学生撰写课文总结或感悟,提升写作能力。

5. Homework(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复习课文内容。

•自觉背诵课文,在课堂上进行背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主备人:张建华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

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

4、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三、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4、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四、教学措施: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3、丰富语言积累,精彩的语段引导熟读成诵。

4、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课外作品。

5、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五、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7—8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具体安排:1、古诗词三首 3课时2、桂林山水 2课时3、记金华的双龙洞 3课时4、七月的天山 1课时语文园地一 5课时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教法:引导感悟。

学法:质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认识生字,读熟三首诗,理解《独坐敬亭山》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语言。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1、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三、分步解读,感悟诗情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⑷、理解“尽”和“去”。

⑸、品析: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四、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⑵、理解“看不厌”: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⑶、品析: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

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五、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⑵品析: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六、表情朗读,升华诗意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七、回顾总结,受之以渔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表面)独(内心)不独第二课时《望洞庭》课时目标:通过想象,感受《望洞庭》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

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1、解题,了解诗人:⑴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二、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三、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⑴“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⑵“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⑴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⑵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方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示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有兴趣的同学无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作业布臵: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板书设计:望洞庭远白银盘湖近镜望洞庭山远青螺第三课时《忆江南》课时目标:通过想象,感受《忆江南》所表现的意境及表达方法,感受节奏美,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一、吟读、理解《忆江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忆江南》这首词,(圈出“江南”两字),“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

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

“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二、读出词中美景读通词句感受节奏美1.练习读通。

(读古诗词,首先要读通顺,请同学读两三遍,把词读顺,并注意它的节奏。

(自读——指读——正音——齐读)2.把句子读通还不够,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

这首词很短,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它划分为几个部分。

请大家好好读,用你的停顿,告诉老师,这首词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读后,说理由——再读。

)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三、四两句有点特别。

请大家好好读,边读关注这两点,第一,字数;第二,相对应的位臵上的词语)(字数相等,上下相对)这样字数相等,相应位臵词语对应的写作方法,叫对偶,古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

这样的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注意这两句的节奏。

4.练读对偶句。

5.整首连起来读。

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1.读得真不错,请大家轻轻地再读读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指名两个学生说,这个过程中注意“谙”和“蓝”的意思。

)2.这词啊,我们懂得了它的意思,就会越读越有味。

来,我们一起再读:师——江南好,生——风景旧曾谙。

师(加重语气)——江南好,生——风景旧曾谙。

3.读着这个“好”字(板书),同学们会想起了哪些江南的美景?(这好字让我想起了……学生说说关于江南的生活、风景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归纳)(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溪边浣洗、小桥流水、茶园风光、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读着这个”好”字,你还会想起哪些歌咏江南的诗句?4.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有人说,中国的汉字,就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