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成绩优异。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
对脑髓进行了重要研究,发现了可卡因的麻醉作用。
在夏尔科的影响下,她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
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
1895年,与步罗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认为被意识压抑的心理过程转换为躯体的症状而表现出来,则成为癔病。
他抛弃了古老的催眠术,代之以自由联想,也就是让患者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发现隐藏的病因。
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08年,在“心理学星期三聚会”的基础上,他发起成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
1910年发展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
他迅速蜚声全欧洲,其学说震动了医学界。
1911年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内部出现分歧,阿德勒、施特尔克和荣格相继与弗洛伊德分裂。
1912年,他系统的阐述了潜意识的理论,认为一种想法被意识所压抑时,仍存在于潜意识中,并可成为隐藏的动机。
1920年,他重申求乐——不求乐原则,即寻找快乐的冲动与外界严峻的现实之间的顺应过程,还重申内在稳定是一种心理活动,能使紧张降到最低水平。
1923年弗洛伊德患口腔癌症,并进行手术。
童年他发表《自我与伊德》,将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
本我是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本我被外界环境影响的那一部分称为自我,超我制约着本能活动,为人类说特有。
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
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
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