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的一点个人看法

秦赵长平之战的一点个人看法
秦赵长平之战的一点个人看法

秦赵长平之战的一点个人看法

长久以来,纸上谈兵成为我们讽刺别人夸夸其谈的标准用语,而这一词汇的来源却在于秦赵长平之战的赵军主将赵括,由于错误的认识,我们一直认为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军降卒40万被坑杀而惨败,赵国自此由盛而衰。但历史却并非此,赵国虽败,却犹荣,秦虽胜,实则惨胜。

关于整个长平之战,因为始皇帝焚书坑儒,导致史料记载不详,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空白,为这场重大战役添加了一层迷雾。

一、长平之战的时间范围:

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有2种说法,第一种是3年,即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这个时间段的计算是冯亭降赵开始的一直到赵括全军覆没;

还有一种说法是半年,即公元前260年四月秦赵开战至九月赵括突围失败止,准确时间是5个多月,近似半年。

但我根据史料的记载,个人认为整个战役持续的时间应该是9个月,前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纰漏,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下史料

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

另外还有赵世家记述:

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赵胜受地,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入之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

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么几个问题:

1、秦国攻占野王后,由于冯亭向赵国献上党郡,由此引发秦国不满,但慑于赵国当时相对强大的军力和济济人才,秦军并未敢度过沁河北上攻取韩国的上党地区(在此期间秦国发动了其他攻势,之后我们在交代),而此时的韩上党地区应该算是赵国属地,而秦赵双方并未因此开战。那么第一种说法的开战时间“公元前262年”就不成立了。

2、根据史书记载,秦国在整个战役中属于最先发起攻势,其首要目标为属于韩国上党郡地区,而此时该地区虽没有部署赵军,但冯亭已然降赵,接受赵国封爵,虽然史书记载的是“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但从本质来说,已经属于入侵赵国领土,那么秦赵双方开战的真正日期我想应该是公元前260年初,而非四月。

3、而我之所以认定开展时间是公元前260年初,更是从秦国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来说的,一般来说,如果秦国仅仅是以攻占韩国上党郡为目标,那么秦国完全可以在公元前262年即发兵攻城,但为何延迟了2年整?

从史料记载来看

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也就是说,秦国在公元前261年发兵缑氏、蔺等地区,以解除韩魏的威胁,那么我想秦军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准备从西侧和南侧两面先行攻占韩国上党郡,进而进攻赵国上党地区做准备,也就是说,秦国进攻韩国上党郡(实际上属赵了)其目的在于发动一场进攻赵国的战役,那么这个时间段就不能仅仅从4月开始算起了,虽然赵国此前没有任何准备,但秦国是有备而来,而且从其进军方向来说,也是符合其战略部署,即使赵国没有准备,既然秦国动手了,那么这个时间段非要卡死在秦赵两军交锋吗?

二、长平之战双方兵力考:

首先我们来看赵国的兵力,赵军的组成在长平之战中应该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冯亭带来的韩国上党军,另一部分才是赵国援军。而赵国援军也应该分成2

部分,即前期廉颇统帅的部队和后期赵括率领的援军。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冯亭的兵力,冯亭在上党郡的兵力主要是原韩国驻军,作为韩国重要的地区之一(剩下的就是国都附近的本土)上党郡必然有重兵部署,按照韩国当时的国力,约有兵30万人上下,而上党地区驻军应该不会超过10万,加之公元前262年秦韩交战和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击上党的损失,估计冯亭拥有的兵力不会超过5万人。

我们再看下赵国出兵情况,当时的赵国可以算是“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以赵国中等国力的情况,其人口约300-400万上下,极限兵力动员能力可以达到80-90万,而正常情况下,兵力上限约在60万上下。廉颇驰援的时候率兵有说25万左右,我觉得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靠谱的,也就是说汇合了冯亭军的赵军总人数约在30万上下,而随后的空仓岭之战中,赵军屡屡败绩,直到廉颇被赵括接替也没有取得胜利,虽没有大的损失,却小损不断,那么赵括接替之前的赵军兵力是多少我们先不说,一会再做计算。

赵括接替廉颇后,也是率领一支援军出发的,如果按照赵国正常兵力上限60万人计算,除去北疆李牧统帅十几万的部队和邯郸几万守军外,能给赵括使用的兵力也不会超过20万人,而事实上,秦赵双方当时都没有极限动员,所以没必要考虑极限兵力。

由赵国长平之战决战中兵力来看,我们不难推测出赵括接替廉颇是,廉颇统帅的兵马不会超过25万。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晋阳、皮牢、陵川等地驰援的赵军,按照计划,他们也是应该参战的,把这些地方部队折算下,也能有个5-6万吧。

这样一来,我们得出两个值:公元260年4月秦赵对峙时赵军兵力约30万左右,而决战时赵括统帅的赵军总兵力约50万左右,其中赵括直接统帅的部队约45万上下,基本与主流看法相吻合。

其次我们来看下秦国的兵力,根据历史记载,秦国属于“带甲(或作奋击)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国家,作为一等一的大国,秦国的总人数口约500左右,因此百万军属于正常的情况,而其极限动员能力我想至少可以达到150万以上,不过这样计算的意义并不大,毕竟秦国兵力远超过赵国,除非赵国出倾国之兵,否则秦国是没有必要进行极限动员的,而事实上,秦国在长平之战决战

中的极限动员仅仅局限河内地区。

目前史学界公认的秦军长平之战的兵力约60万人上下,虽然没有具体史料佐证,但我们从赵军和秦国自身情况来看,也是可以判断出来的。首先是秦将王龁统帅的与廉颇对峙的秦军,考虑到赵军兵力在30万左右,而秦军战力又比赵军略强,那么王龁率领的秦军至少也要25万左右,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了,王龁在从空仓岭与廉颇对峙之前,还率军攻占了韩国上党地区,考虑到冯亭的兵力和之后留守的军队,我想王龁应该统帅约30万的秦军,而在高阳一带驻军可能约5万。此外,秦国后期极限签发河内兵力,考虑秦国的总人口和郡的数量,河内地区的总人口不会超过60万,极限签发的新军恐怕也不过20万,那么也就是说,剩余白起统帅的援军应该有约15万。

这样一来,我们不难推断,与廉颇对峙的王龁部秦军约25万,而与赵括对峙的白起统帅的秦军约35万,同时在丹水南侧的高阳应该还有秦军约5万,而秦昭王签发的秦新军兵力在约20万,决战时总计兵力约60万。

三、长平之战双方的战略意图

首先我们从秦国来看,在前边我们曾有交代,秦国进攻赵国绝非仅为了夺回韩国上党,而是为了侵吞赵国土地,并寻求与赵军主力进行决战,其中在决战之前,秦国的主要意图应该是吞并赵国上党地区,为什么呢,因为韩国上党背靠丹朱岭,如果占据长平地区,不仅可以保证占据的韩国上党郡的安全,也有利于东击赵国上党郡,过了丹朱陵的赵国上党郡是一片平原,无险可守,而赵都邯郸将处于请过兵锋的威胁下,此外,攻占长平也有利于北击晋阳,从而全面撕破赵国西部的防线。考虑以当时的赵国实力,秦国应该没有考虑能够将赵国主力进行全歼的计划。这一点我们从秦昭王紧急征招河内新军也可以看出,当得知白起军实现了对赵军的合围之后,秦昭王才对河内进行极限动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王龁统帅秦军时期,秦军的战略意图是攻占韩国上党郡,并寻求与赵军主力决战,削弱赵国实力,摧毁赵国西部防线。而白起上任后,秦军战略意图应该是寻求全歼赵括军。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赵国的战略意图,完全可以说一塌糊涂,公元前262年,冯亭献上党郡降赵,在随后的2年的时间里,赵军竟然毫无动作,既没有派军驰援,也没有在赵上党郡进行有效的战略部署。假使赵国驰援韩国上党郡的冯

亭,陈兵沁河下游北岸,与南岸野王秦军对峙,则秦军很难渡河北上。再假使赵军如能早些布防空仓岭,则对峙初期秦军决不能轻易突破高平关、二鄣城与光狼城,那么战局就会是另一种情况。而廉颇统帅赵军初期,本意是为了驰援冯亭,但没想到未到长平,冯亭已然兵败,上党虽然完全失守,但秦军兵锋已经直至沁河上游,所以只能陈兵长平,构筑三道防线,与秦军进行对峙。因此,赵军的正题战略部署依然是防守为主,廉颇的战略意图是通过三道防线来迟滞秦军的进攻,从而迫使秦军退兵。而赵括统帅赵军时期,赵军的战略意图应该是寻求战略决战,消灭空仓岭以东的秦军,迫使秦国求和,从而东进解决威胁赵都邯郸的魏冉。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只是偶然的情况下变成了命运攸关的决战。

四、长平之战的过程

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长王龁攻韩上党,赵派廉颇领军25万驰援。但廉颇未到达时,秦左庶长王龁已击败冯亭。于是,廉颇驻军长平,收拢冯亭军,并进行兵力部署。

王龁率领的秦军最终选择西路从端氏东渡沁河过空仓岭攻击赵军,由此战场重心正式转移到空仓岭一线。多罗嗦一句,总有人问,为啥不从南边进攻,在我看来,很简单,跟路线神马没有一毛钱关系,就是因为为了攻占韩国上党郡,南线区区一个高都,即使打了,占了,也不能占据韩国上党全部地区,反而有可能被赵军来一个关门打狗,给赵军时间加固空仓岭,甚至突进到侯马一线。而从西侧进攻,一方面是把沁河西侧的韩上党地区全部拿下,进而东击空仓岭,去上党余部,也有利于北上威胁赵国晋阳。插一句伏笔,秦军的战略部署我认为有着致命的弱点,这一点在后边会提到。

再让我们看一下廉颇的应对之策,根据廉颇的构想,以空仓岭和高平关为抵挡秦军的第一道防线,其中高平关是空仓岭防线的核心,而二鄣城与光狼城则是空仓岭后援,既可以在高平关失守后抵挡秦军继续东进,也可以为空仓岭防线的赵军提供补给保障。空仓岭防线之后就是丹水,而廉颇在丹水东岸了第二道防线,依托丹河迟滞秦军的进攻。最后,为了保险,廉颇又在丹朱岭布置了第三道防线,也就是百里石长城,第三道防线依托有利地势,将成为抗击攻破两层防线的疲惫秦军不可逾越的障碍,多说一句,在百里石长城防线上,关键的两个点分别是故关和长平关,他们将在日后对战局起到决定性作用。总结一下,如果廉颇的上述

设想能够成功实现,那么秦军将被有效的阻挡在空仓岭以西,而空仓岭和沁河狭窄的平地又不足以展开秦军主力,那么秦军主力将被有效的遏制在沁河以西,而沁河以西还有尚未失陷的皮牢,北部也有赵国重兵防守的晋阳,从而可以实现对秦军的有效合围。

当然事情的发展并未按照廉颇的预想发展,毕竟缺乏准备,空仓岭防线并不是牢不可破,而王龁也不傻,从西侧进攻必然是看到空仓岭的重要性,因此,谁先争夺到空仓岭竟成为决定战局的第一个转折点。

从之后的记载看,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很明显,还是赵军首先占据了空仓岭防线以及二鄣城与光狼城,但不幸的是,赵军很快就被秦军击败,即“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另外,在《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有这样的记载“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日:“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卷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日:“无益也,不如发重使而为媾”。无论是二鄣城与光狼城都没有死一尉的情况,那么这里提出的亡一都尉我想一定说的是斩赵裨将茄的事情,最后,为什么亡一都尉赵王就急于求和呢?答案也就揭晓了,那就是高平关失守,空仓岭防线已经门户洞开。

也就是说,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廉颇构筑的第一道防线就被突破了。而空仓岭的易手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无论是高平关还是二鄣城与光狼城,在双方争夺的过程中赵军并没有做好防守的准备,这就是为什么秦军可以快速攻破易守难攻的苍空岭防线,而却不能击破进攻相对容易,但准备充分的丹水防线。

瓦解了赵军空仓岭防线的秦军兵锋直至丹水西岸,再次与廉颇统帅的赵军对峙,战争的天平向着有利于秦军的方向倾斜。

我们再分析一下两军防线,赵军的丹水防线沿丹水东岸布置,背靠丹朱岭的百里石长城防线,而丹水东岸有两座山,分别是韩王山和大粮山,这两座山地势较高,可以实现对战场的俯瞰,东看百里石,西看空仓岭。其中大粮山相传是廉颇粮草囤积之所,而韩王山相传是赵括幕府所在地,事实上,其得名很可能来源于冯亭。

大粮山东北是小东仓河谷,此谷直通故关,而大粮山西侧的泫氏则是直通光狼城最近的点,也是连通故关与小东仓河谷的关键点。韩王山东北有一条永禄河谷,河谷附近即为长平,最后补充说明的是,尽管大家都认为廉颇的屯粮点在大粮山,但我认为,在失去空仓岭后,廉颇不会将如此重要的大营囤积在前线,更何况他还有第三道防线,如果将屯粮点移至百里石长城之后才更为可靠,也更能突出小东仓河谷的作用,这一点在后文将提到。

相比较之下,秦军的防线相对简单,以丹水东岸为第一道防线,而以二鄣城与光狼城为核心,背靠空仓岭防线。秦军在对峙期间主要任务是寻机突破廉颇丹水防线。

由于准备充分,且占据有利地势,廉颇最终还是守住了丹水防线,成功的阻拦秦军的深入,但很不幸的是,赵王很快的撤换了廉颇,代之以赵括。

从这里开始,历史就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疑团,没有太清楚的史料来说明长平之战决战的具体经过,只有现代人对长平遗址的发掘,不过我们还是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首先是赵括出击的数量,现在人都认为赵军出击是倾巢而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无脑的想法,除了原始人和丧心病狂之人,大家都会在作战时留下预备队,更何况是所谓的“赵括幕府”韩王山和重要的河口泫氏和大粮山。

其次,秦军防线的核心其实是二鄣城与光狼城,只要攻破此三城,即可切断空仓岭秦军和丹水西岸秦军的联系,实现对秦军的半包围,而秦军只有南下一条路可以走。

综上所述,赵军主力绝不会尽出,除去百里石长城、韩王山、大粮山和泫氏的守军,赵括决战前期统帅出击的赵军总人数绝不会超过35万人,其实还是处于劣势的。而且在重兵防御的泫氏,秦军5000奇兵即使是精锐,也难以被渡河攻破。

除此之外,也有人提到赵括命晋阳和皮牢、陵川的赵军出击配合作战,其中晋阳和皮牢军将成为阻止秦军北上,扫清沁河西岸、威慑秦朝河西的重要棋子。那么赵括的进军路线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幅图

首先,在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从谷口村到王报村的这条线,长约10公里,据报道,这里曾有大量遗骸的出现,一方面是汉魏一来历代地方将周边发掘的骸骨移埋在此(金代高平知县王庭直所说:“旧宋运判马城,经过此地,移檄县僚,收拾遗骸。于谷口凿坑深阔,以左右前后沟壑数十里暴露之骸,毕集而掩葬,仍于所掩地启坟祭之,使后人不践履尔。),另外本身也能说明,该地曾为秦赵两军交战的地点。我们再看下永录乡,这里现在是长平之战遗址所在地,也就是所谓“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被认为是赵军最后被秦军包围的地方。

其次,在图片上,我们可以找到二鄣城与光狼城,这里是秦军幕府所在地,也是秦军丹水防线的突破点,只要攻破三城,即可斩断空仓岭秦军和丹水秦军的联系,秦军只有南下高阳才能脱身。

最后,我们再看,距离泫氏最近的位置是谷口村

综上我们是不是能发现些什么呢?

隐藏在这幅图下边的就是我所认为的长平决战的真相,那真相是什么呢?

我们将长平决战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赵括率领赵军率先发起攻击,为了引诱赵括主力脱离泫氏,为奇兵突袭故关创造机会,白起详装败退。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泫氏处于赵军重兵防守之下,5000奇兵就是嗑药我想也不能奇袭故关,所以,只有诈败引诱赵括脱离泫氏才能实现奇袭。而赵括军方面,本意是集中主力突破二鄣城与光狼城,但实战中却遇到向北溃败的秦军,所以赵括改变了进攻方向,北进追击诈败的秦军。从而导致泫氏和大粮山的空虚。

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秦军是向北诈败而非向南呢,虽然这幅图没有显示,但图示的永录村以北是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的长平关,也就是说,追击向北败退的秦军将实现对丹水西岸防线北秦军的合围。此外,大粮山以南是秦国占据的韩上党郡高阳和野王,也就是说,南下是不可能实现歼灭秦军计划的,即使秦军诈败,在赵军眼中是可以逃离的,赵军追击的意义不大。

那么白起为什么要突袭故关呢?

别忘了,我前边曾经提到,我不认为大粮山在空仓岭失守后仍然是赵军的屯粮之所,风险太大,不仅处于前线,而且南边是秦军占据的高阳,更何况还有第三道防线,所以赵军屯粮之所应该后撤到百里石长城以后,这样一来,小东仓河谷对于赵军保证补给就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赵军发动突击的突破口泫氏也在该河谷上,如果切断了小东仓河谷,赵军撤离的唯一方向将是通过永禄河谷北进长平关。

好了,我们来看一下秦军实际的部署情况。

那我们再看一下赵括的部署

由此可知,秦赵双方的计划都是计划要歼灭对方主力的。

然而实际的发展是按照白起的方向进行的。

首先,赵括首先发起攻击,从泫氏突破了丹水西岸的秦军防线。在这里我还有一个看法,就是所谓的全线出击纯属杜撰,几十万军队在几十里的河道上玩突破?除了白痴我想没谁会这么干。同时,白起的诱敌之策成功的实施了,赵括率领的35万赵军被成功的吸引到了丹水西岸的北部,虽然赵军在丹水东部的防线还在,但泫氏因赵括主力的离开已经很薄弱了。与此同时,秦军的两只奇兵分别绕道沁河和突破泫氏穿插到百里石防线和小东仓河谷。(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于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我认为这里的赵军后指的就是百里石长城后,如果是丹水东岸防线,那么着一万五千人是站在丹水里?其次,赵壁也是百里石长城,那么这个“间”就是百里石长城,因为我曾推断过,赵军的屯粮所应该不会放在大粮山。

接下来,赵括率领的赵军对丹河西岸北部秦军的进攻是不顺的,而晋阳和皮牢的守军并未按计划行动,所以实现对空仓岭地区秦军的合围已经不可能了,而泫氏至故关的小东仓河谷又被秦军的五千奇兵切断,位于百里石长城后方的赵军不能实现对赵括的补给。赵军反而面临这危险。

当然,秦军的计划并不是万无一失的,首先,两支奇兵人数太少,虽然百里石长城易手,一旦赵军回师,不仅两关不保,而且那5000奇兵估计也会被数十万赵军踩成粉。

发现情况不妙的赵括渡河回到丹水东岸,这里就有疑问了,为什么赵括不率军向故关突破呢?我们还是来看一幅图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支秦新军沿丹水北上,虽然图示只是到高平,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赵括选择从小东仓河谷突围,则西线有追击的白起军,南线有北上的秦新军,而北上的秦新军也可以实现对小东仓河谷秦军的支援,突破反而不易,另外,我认为选择长平关突围的理由还有韩王山,如果秦军攻占韩王山,则赵军的行动会被秦军看的一清二楚,也正是基于此,有人认为赵括的幕府位于韩王山,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绝对,最起码韩王山一定是赵军的重要防守点。

故而败退的赵军只有从永禄河谷到长平关逃出生天。

由此可见,赵军主力被分割在韩王山为中心,丹水东岸北部和小东仓河谷东北的三角形地带。而另有南线的赵军被来自河内的秦新军牵制在大粮山一线。

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粮道被切断,主力被包围,为何赵括依然选择原地坚守呢?我想有两个原因,其一,赵括还是寄希望与晋阳、皮牢、陵川和邯郸援军能突破秦军的包围,毕竟秦军的包围圈特别是东北方向并不是十分牢固;其二,赵军退回丹水东岸的时候秦新军尚未签发赶到,尽管形势不利,但情况并非恶化,毕竟赵括本人是无法预料到秦昭王会紧急签发河内新军来援。

至此,赵军的命运基本已经被决定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军(主力都被你带出来了,赵国内部被你打成空城计了),还不断白起突击,包围圈不断缩小,战局不断恶化,最终赵括在老背坡村被秦军连弩从后方射死。(这是根据老背坡村出图的赵括遗体推断的)而失去了主帅的赵军也很快投降了。

写到这里,还剩下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秦赵两军伤亡分别是多少呢?

首先,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由此可知,白起统帅的35万秦军至少有15万以上的阵亡(毕竟空仓岭等地还有驻防,一线投入包围的兵力不会超过30万),而河内签发的20万新军是不会有太大的伤亡,毕竟他们没有直接投入战斗。

其次,如果按照太史公所著,“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那么这就与赵括统帅的赵军主力兵力有出入,即使按照主力45万人计算,赵军仅仅以阵亡5万人的代价就杀伤了白起15万以上的兵力,交换比例达1:3,这个比例太过匪夷所思了,秦军本身就是防守方,而赵军突围属于攻方,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伤亡大于秦军。

最后,太史公又写到了“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这个应该是正确的。

那么真相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被包围在赵括主力我想兵力应该不会超过40万人,毕竟南部大粮山还有一些部队,而赵括在渡河西击的时候还应该有一定损失。

其次,如果秦国的兵力损失都会达到15万人,那么赵军在战斗过程中至少也要损失20万以上的兵力。

再次,赵军被围,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除去战斗减员外,更应该有大批饿死,自相食的损失。

综上,赵军在赵括死后向秦军投降时,兵力不会超过15万人,加上南线大粮山投降的部队,投降总人数不会超过20万人,至此45万大军可谓全军覆没。

但是历史还有留下疑问的,根据对长平之战遗址的科考,已经确定秦军没有坑杀赵军的行动。首先,挖掘的埋尸坑埋尸数量都不大,并不满足几十万的数量。其次,掩埋的赵军或多或受都曾受伤,或中间,或砍头,或刺穿,其死法也非秦军的“坑杀”(活埋)。那么投降的赵军去了哪里?在未发现大规模的埋尸坑前,

我这永远是个迷。

史记导读论文_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赵国没落之始 摘要: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国力日渐强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之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色。然而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邯郸之战,赵国国都被围,几近投降。可以说,长平之战是赵国没落之始。 关键词:赵国长平之战没落之始 一、赵国之强盛 赵国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养马,后赐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其孙赵衰事晋公子重耳,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自赵衰以下至赵籍(赵烈侯)这期间,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智氏,先后被灭,为赵、魏、韩三家所瓜分,晋哀公死后,晋国剩余国土继续为三家所瓜分。赵北有代,南并智氏,为三家最强,周威烈王始命赵籍为侯(前403年)。 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娄烦。北辟了云中、雁门、代三郡,筑长城。 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后妄自尊大,遭到列国一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遭到五国讨伐的沉重打击,齐国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赵武灵王薨后,赵惠文王继位。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 二、长平之战前奏 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并有可能发展成为秦国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与军事宿敌。秦国不会看着他的对手一步步的壮大从而威胁自身地位,必然会伺机削弱并沉重的打击赵国。秦赵两国统治集团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交锋是越演越烈。 赵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重大外交事件的发生,就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现。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受辱与赵国大臣蔺相如而对其无可奈何,实是迫于赵国实力,不敢轻起战端,迫不得已。这一轮政治外交上的较量,秦国外厉内荏,赵国针锋相对,秦国没有讨得任何便宜。 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也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献郡于赵国,赵孝成王接受,封冯亭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 一场耗时三年,耗尽交战双方几乎全部国力人力、旷日持久之战,最终以秦的惨胜告终,赵国付出的,却是四十万降卒的性命。秦赵两国为此战,皆是倾其所有,举一国之力,真可以算作是一战而赌国运!无论谁获胜,都将是战国最后的终结者。这场战役堪称是战国后期规模最大,最考验战争智慧与决断的一场战略大决战;它不仅决定了战国后期命运的走向,更是秦赵两国作为这一阶段的,最为强大的两个军事力量间的一次雌雄对抗! 长平之战,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由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括所率领的赵国军队之间进行的一场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赵军最终全军覆没,秦军以伤亡十五六万为代价而获的惨胜,攻占长平、坑杀赵国40万降卒。赵国经此一战已经无力再与强秦对抗,至此,秦国统一六国道路已毫无障碍,统一时间,指日可待。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是最早、且规模最大、最为彻底的一次围歼战。秦赵皆是征发年满十五六岁以上所有男丁不断作为后续补充,全员参与于这场战役之中。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桓惠王令上党郡郡守冯亭将上党之地献与秦国,以祈求秦国息兵。上党民众与郡守冯亭皆不愿降秦,于是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来对抗秦国,将上党郡十七座城邑尽数献于赵国。赵国君臣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接受上党之地,随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赴上党接收;同时,派廉颇率赵军驻守长平,以备秦军。 赵国接受了上党之地,引起秦国强烈不满,眼看唾手可得之地落入他人之手,秦国怎能善罢甘休。于是,秦国决定出兵攻打赵国。上党之争,可以说是秦赵长平之战的导火线,但深究其原因,秦赵间的确是时候需要一场战役来一决高下,决定谁来成为战国后期一统天下的主宰者;所以,上党之争只能作为战争诱因,而非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崛起于西方,通过秦孝公,秦惠文王,和昭襄王前期的不断努力经营,其国力、军力已经远远超出六国。到了秦昭襄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伊阙之战,战胜韩、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 中国古代战争 长平之战,是周赧(nǎn)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坑杀赵国40万降兵。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伤亡情况赵兵前后被斩杀45万人,秦军过半。主要指挥官秦国:白起,赵国:赵括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国君的祖先原为赵侯,战国初期,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分晋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 赵国自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 争胜多秦国、赵国位置地图负少。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秦国位于赵国的西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昭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垂沙之战,大败楚军 ;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 ;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战争起因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将赵奢大败于瘀与(今山西和顺西北) 。这时,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

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

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战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另有电视剧以此为名。 目录1长平之战背景 1.1 过程及后果1.2 秦赵实力对比2战争经过 2.1 战争起因2.2 相持阶段3战后分析 3.1 胜败因素3.2 历史地位4管理新思路 5相关史料 5.1 经过5.2 《史记》记载5.3 典故6遗址 7白话解疑 7.1 白起称病7.2 坑杀赵兵40万7.3 邯郸城史实7.4 赵括死于何处7.5 背景介绍7.6 老背坡出土佩剑7.7 赵括死地7.8 老背坡7.9 老背坡遗物7.10 扁型三菱秦箭1长平之战背景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其第一目标便是邻近的韩国。 4 cctv10-百家讲坛《战国七雄》截图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昭襄王亲至河内,悉发成年男子到长平助战,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拼死突围,马服子赵括被射死,白起收赵降兵四十余万,白起认为赵兵不忠,夜里坑杀之,赵国继而衰落。过程及后果 秦昭王听从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 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韩,取少曲(今河南济源市东北少水弯曲处)、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四十三年攻取韩的陉(今山西曲沃东北)。四十四年攻取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企图截断韩的上党与本土的联系。四十五年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等10城,把韩国的上党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了。韩王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息兵。冯亭不听,却决定把上党郡17县献给赵国。此时赵国的惠文王已死,由其子孝成王继位。孝成王想得到这片土地,征求臣下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主张不受,因为会引起秦国来攻,平原君赵胜与赵禹主张接受。结果赵国接受冯亭献地,赵封冯亭为华阳君,食万户城3座,封县令3个千户城,官民赐爵三级。赵国于是派军队取上党,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这样战国时期最大最残忍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点燃了起来。 秦国截断上党与韩本土的联系,目的是要夺取上党,恰如赵臣赵豹指出"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现在上党地入了赵,秦当然不甘心,于是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赵长平。赵将廉颇知秦远道来攻,欲速战,就采用坚壁高垒以待秦军疲困,然后再反击的策略。廉颇坚守3年不出击,秦军不能进。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马服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兵书是读了一些,但无实战经验,是位只会纸上谈兵之徒。赵王要任他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长平之战的旧址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境内。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赵军参战人数就有45万人,双方大军加起来近百万人。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因此秦统一中国的战争只剩下时间问题。但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另有电视剧以此为名。 公元前262年,秦、赵为了争夺韩的上党郡,发生了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之战。 赵将廉颇考虑到秦远道来攻欲速战的情况,就采用坚壁高垒等到秦军疲困的时候,然后再反击的策略。廉颇坚守三个月不出击,秦军不能进。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雎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兵书是读了一些,但丝毫没有实战经验,是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赵王要任他为将时,赵括的母亲不同意,赵王不听。赵括母亲要赵王保证其子失败后,不牵连她。赵王也同意了。 赵括取代廉颇后,全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秦国听到赵括已代替廉颇,于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绝

对保密。赵括到后,改守为攻,全线出击。秦将白起兵分二路,一方面假装溃败引诱赵军深入,一方面切断赵军退路,使赵军粮道断绝,被困在长平。赵括战死,四十余万降军被全部活埋。长平之战使赵国国力大衰。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这场战争,由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亡过半,即双方死亡百万左右。是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就要临降了。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长

2019年整理--长平之战遗址

长平之战遗址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过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杀赵卒40万,令人触目惊心的杀谷,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而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之胜地。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 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 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 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垒,秦将白起使反间计,使赵孝成王撤换了战争经验丰富的赵国名将廉颇,而启用了善于“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长平一带双方摆开了决战的架势。赵括一到长平,就改变了廉颇原定的战略,反守为攻,主动攻击。白起装着败退,诱赵军深入,尔后断赵军退路,将赵军分割包围,然后吃掉。赵军被围40天,粮绝无援,奋力突围,伤亡很大,没有成功,赵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赵军45万人被俘,被秦军全部坑杀在长平一带。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

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古长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距今虽然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弃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蜿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

长平之战到底活埋了多少人

长平之战到底活埋了多少人 现今,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里有着一处触目惊心的景观,那就是尸骨坑。在长平之战中,投降的赵国士兵被秦军将领白起下令坑杀,而遗址中的尸骨坑就是坑杀之处。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长平之战活埋的人数,希望大家喜欢!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最后被白起下令坑杀的士兵人数其实是存在争议的,有学者认为人数应该不到四十万。但《史记》中也曾提到这场战争最后“卒四十余万皆坑之”。现今,赵军出兵约45万,战死者5万左右,被坑杀者40余万人,是普遍被世人承认的传统说法。 坑杀,在大多数人眼中,可能会以为是活埋的意思,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坑杀是指将敌军杀死后,把其尸体堆积起来的行为。这个词多有谴责和屠杀无辜的意思。当然,白起也因此事被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痛骂过。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表明活埋的说法并不成立。在长平之战遗址的尸骨坑中,其出土的尸骨有刀砍、箭射的痕迹,还有的尸骨只有躯干而没有头颅,这些都能说明赵国降兵是在被杀后掩埋的。 最后,40万人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白起如果真的要活埋这么多人,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长平之战中的赵国降兵不是活埋致死,而是在被杀死后掩埋的说法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对于被坑杀的40万人数,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公元前260年,秦军占领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由此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其中,身为交战方的秦国与赵国都投入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比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赵国虽然在综合国力上要劣于秦国,但战争除了要看交战双方的综合国力外,还要看两方将领在战场上的实战与谋略。 赵军一开始领兵的将领是廉颇,一个非常勇猛果敢的战将。长平之战中,由于秦军的攻势锐不可当,赵军数次与之交锋,皆以失败告终。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这位老将慎重地分析了战场的局势以及敌方的劣势,制定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无奈,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廉颇被撤下,转而换上了擅长“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此人虽熟于兵法,但却非常缺乏实战经验,他改变廉颇的战术,贸然进攻,最终大败于秦军,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而秦军的将领是王龁和白起。长平之战初期,王龁带领着秦军不断发起进攻,接连取得胜利,攻占了赵军的两个重要据点,并俘虏了不少尉官,逼得廉颇只能固守不出。后来,秦军主将又换上了白起这位赫赫有名的战国将领,他针对当时赵军主将赵括的弱点而制定了计谋,从而获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使赵国元气大伤,再难与秦国抗衡。 因此,无论是从综合国力来对比,还是交战双方的用人、计谋,都仍然是秦国略胜一筹。 长平之战大胜的将领是谁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使得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得赵国前后死伤约四十五万人。而战争中的

长平之战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靳生禾、谢鸿喜:《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王树新:《战国长平之战新考》.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郭沫若:《中国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国历代史话·春秋战国史话》.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 武汉部队司令部军事资料研究组:《中国古代战争一百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张景贤:《长平之战时间考辨》,《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 张景贤:《长平之战时间再辨》,《历史教学》,1982年第11期. 杨宽:《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历史教学》, 杨宽:《再谈长平之战的时间》,《历史教学》, 郝良真、侯廷生:《冯亭献上党与赵国实为诈降辨》,《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刘润堂《长平之战不是纸上谈兵》,《百科新说》,2008年第9期. 唐根希:《长平之战再研究》,《南京邮电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宋裕:《白起坑赵卒有四十万吗》,《晋阳学刊》,1983年3期. 宋裕:《长平之战真象》,《河北学刊》,1990年第6期. 邵服民:《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兵力质疑》.邯郸市、河北省历史学会:《赵国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张箭的:《战国长平之战赵降卒被秦坑杀数新探》,《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舒咏梧:《“长平之战活埋赵卒四十万”质疑》,《文史杂志》,1990年第3期. 马美珍:《长平之战的杀戮》,《语文世界》,2001年第10期.《文明的碎片》2001年第10期 王志远:《赵括的悲剧,不仅在纸上谈兵》. 李晓光、张蕾.对赵括的再评价[J].历史研究. 侯英梅、温耀刚.评长平之战中赵括的启用及赵国的决策得失[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武铁城、郭孟良:《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原因辨析》,《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孙乾博:《秦赵二国农业文明决定长平大战的胜败》,《国农学通报》2010年. 李民等:《纵横战争与长平、邯郸两役的成败》,《历史教学》,1988年第4期. 郭一峰、张广善:《高平县出土“宁寿令戟”考》,《文物季刊》,1992年第4期. 山西省考古所:《长平之战遗址永禄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6期. 常四龙.秦坑在何处——长平之战永禄村尸骨坑的发掘与探讨[J]. 张颔:《古长平战场资料研究》,《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2期. 褚良才.《白起的军事艺术》.作者:《先秦军事研究》,金盾出版社,1990. 石泉:《秦赵长平之战与邯郸保卫战的历史教益》,《》. 余准的:《长平之战谁是谁非》.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 “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30公里。遗址东西两面皆是山,两山之间的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为遗址范围。“据《泽州总论府志》,《山西通志》记载;‘赵括乘胜至秦壁,即今山西省冤谷也(古称杀谷,长平之战战场)其谷四周皆山,唯前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括自出搏战为秦射杀之’[摘自网络]。”冤谷也就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万的地方[此地建有骷髅王庙]。当地老百姓曾经把这里称之为杀谷。后来唐代的玄宗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命官员在此地修建骷髅王庙,即;择其骷骨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建庙宇贡奉,借以祭奠40万被坑杀士卒之先灵。又把庙南面的山改称之为骷髅山,更杀谷为冤谷。明代的诗人于达真经此提诗曰;“此地由来古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今英灵古庙荒。赵将空遗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语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吏上最著名的一场战争,也是我国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余万人,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头颅堆积成山,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吏上最残酷最大规模屠杀投降士卒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至今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 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局 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韩,孤立了韩国的上党郡,把上党郡与其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王自知韩国的国力和兵力无法与秦国的国力和兵力匹敌,为了自保,就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向秦国求和,以求秦国息兵。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又加上上党郡的百姓也纷纷逃往赵国。赵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除了秦国外,只有赵国的宗合国力最强,也只有赵国是秦国的强劲对手。于是上党郡郡守冯亭谋划后,决定利用赵国的力量抗秦,于是就把上党郡十七城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了上党十七城,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向赵国发动攻击。赵国派廉颇为将带兵40万抵抗,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一带]。双方交战了一段时日,赵军损失巨大。于是赵军主将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式,又分析到;秦军60余万远道攻赵,几百里长的运输线,后勤粮草物质的供给对秦国将是极大的压力,秦军利在速战。于是就决定采取依托有利地形,坚守营垒,以逸待劳来拖垮秦军的策略。秦兵屡次挑战,赵兵坚守营垒不出,秦兵无可奈何,就这样两军僵持了两年多。如果两军这样长期相待下去显然对秦军不利。秦相范睢就对秦王说;“要战胜赵军,必须用计策,使赵国把赵军带兵主将廉颇换掉,”于是秦王就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使用离间计,挑拨赵王与廉颇的关系,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和畏惧的将领是赵括,而廉颇很容易对付,他很快就会投降”。赵王听到这些流言,以及得过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的具体介绍

秦赵长平之战的具体介绍 下面是分享的秦赵长平之战的具体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赵长平之战的详细介绍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 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 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 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 公元前260年爆发的长平之战无疑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秦、赵两国都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 虽然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来说,赵国都要稍逊于秦国,但是这场战争,赵国也并不是必败无疑的。 两方实力在那儿摆着,如果正面迎战一定不是其对手的话,就应该从其它方面着手想办法。 赵国的主将原本是大将廉颇,他将这一问题想得非常透彻,于是决定不要贸然进攻,而是采取了拖延时间的方法。 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想要等拖得秦军士气低迷、攻势受挫时再出击。 但是这样的战术,世人终究无法看到它得出结果的那一天了。 秦国深知自己军队的弱点,遂派遣人员进入赵国实施反间计。 昏庸的赵孝成王中计,解除了廉颇的职位,换上只会“纸上谈兵的

赵括,这也注定了赵军的败局。 这场长平之战的最终结果是赵军大败,前后死伤约45万人。 秦军虽然胜利,但是也有着不小的伤亡。 总之,这场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可谓是异常惨烈。 这场战争也由此改变了天下局势,为秦加快统一六国的野心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 现如今,根据历史上发生的战争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但长平之战被呈现在荧幕上的数次其实并不多,有关于它的电影更是少之又少。 吴宇森导演曾经准备拍摄一部《长平挽歌》,但后来却没了消息,至今也没有上映。 另一部与长平之战相关的电影大概就是2009年上映的《麦田》了,由范冰冰、黄觉、王学圻等人主演,导演是何平。 这部电影没有主要讲述战争,而是以长平之战为背景发生的故事,地点在赵国的小城潞邑。 影片中,范冰冰饰演的女主角在刚刚完婚后,她的丈夫就带领着部族的男人去参加长平之战。 后来赵军大败,秦国的两名逃兵在偶然中一起踏上了回乡之路,却辗转身陷赵国潞邑。 当时赵军全军覆没,秦国逃兵暇和辄虽然知晓赵国降兵早已死在坑杀中,但为了活命,他们还是编造了赵国胜利的谎言,从而被全城

《史记·长平之战》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D.赵军主力在长平作战,燕趁赵兵力空虚之机入赵,廉颇再次被起用,大破燕军,得到赵王封赏,门客又纷纷来投靠他。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14.赵母认为赵括不能胜任将领,她是依据赵括的哪些表现作此判断的? 参考答案: 10.B划线句的意思是“唉!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 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11.D项,“代理官职也可以称为:权、署、摄、辟、知、下车等”错误,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知:主管;下车:官吏到任。 12.D项,“赵军主力在长平作战,燕趁赵兵力空虚之机入赵”错误,第三段“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意思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末 长大成人” 13.(1)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 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 (2)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 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 14.赵括热爱功名,摆官架子,自私自利,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不能够做到爱护将士,礼贤下士,公而忘私。 参考译文: 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从,还是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 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

秦赵长平之战的一点个人看法

秦赵长平之战的一点个人看法 长久以来,纸上谈兵成为我们讽刺别人夸夸其谈的标准用语,而这一词汇的来源却在于秦赵长平之战的赵军主将赵括,由于错误的认识,我们一直认为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军降卒40万被坑杀而惨败,赵国自此由盛而衰。但历史却并非此,赵国虽败,却犹荣,秦虽胜,实则惨胜。 关于整个长平之战,因为始皇帝焚书坑儒,导致史料记载不详,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空白,为这场重大战役添加了一层迷雾。 一、长平之战的时间范围: 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有2种说法,第一种是3年,即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这个时间段的计算是冯亭降赵开始的一直到赵括全军覆没; 还有一种说法是半年,即公元前260年四月秦赵开战至九月赵括突围失败止,准确时间是5个多月,近似半年。 但我根据史料的记载,个人认为整个战役持续的时间应该是9个月,前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纰漏,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下史料 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 另外还有赵世家记述: 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赵胜受地,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入之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

长平之战的另类解读

长平之战的另类解读 一个被冤屈2300年的战国名将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 长平之战的另类解读 们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战国转折性的大战――在壮阔、血腥的长平大战,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那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中,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决定,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地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尤其,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的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赵军已经说彻底的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然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时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赵国的战争潜力远远要低于秦国,由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序、前言 序 早在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剑拔弩张之际,晋文公还有点踌躇,其臣下就曾提到晋国的表里山河,用不着有所顾虑。后来晋平公还曾把国险作为晋国三不殆之一。这些都是论晋史者所熟知的往事。其所以被人称道,正是由于符合晋国的山川形势,特别是太行之西,王屋之北,更是如此。晋国和其东南的诸侯列国也曾动过干戈,主要重大战地却都在太行之东、王屋之南。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鞍之战,就都是在远离晋国之地进行的。齐桓公固曾登上太行,而且还西至卑耳山,可是在登太行时,却要束马悬车,旅途维艰。如果要进行战阵,看来还是不容易的。寝假至于战国,三家分晋,都城先后向外移徙,韩都南郑,魏都大梁,赵都邯郸,仿佛皆与表里山河无关。虽然如此,在这战乱频仍的年代里,表里山河之地也未能免除更多的兵争,秦赵长平之战就是最为巨大的一次。长平之战不仅是秦赵之间最为巨大的兵争,就在整个战国时期也是少有的大战。 正是这样巨大的兵争,引起了其后历代学人的关注,特别是军事学家的重视,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可是这样一些研究成果却难得把这一次少有的大战具体情况源源本本说得详细清楚。为什么如此?其中最关重要的一点,乃是虽然关注和重视,却非亲临战地,从事实地考察的工作。虽然多费心力,只是纸上谈兵。纸上谈兵,如何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效果? 在这一方面,不佞还是略有体会的。70年代,不佞和几位学侣承皮定钧将军的雅命,从事陕西军事地理的研究。陕西也是历来多次发生战争的地区。有关的文献记载相当繁多,有的过于简略,难得具体,有的相互参差,未能一致。这就不能不亲自前往,实地考察。正由于实地考察,才能把事情廓清。这里有很多例证。可以略举两则,稍作说明。北宋时,与西夏为敌国,时有兵争,而以永乐城之战最为剧烈。这一战役,北宋自主帅以下损失20万人。永乐城何在?自来记载皆说是在米脂县西南,迄今舆周上米脂县西南尚有永乐村。不佞前往考察,路过米脂县,当地人士见告,现在永乐村就是以前的永乐城,路远难行,何必再事奔波。路确实难行,三数十里的途程,竟要更换三位引路人,才到了永乐村。永乐村是个小村,在一条沟壑口内,只有三户人家。当年几十万人参预的兵争,不要说作战,就是排队站立,怎么站得下?后来南宋和金国也多次在秦岭南北争战。其中仙人关少战,赖吴蚧、吴磷兄弟力,才保障巴蜀不至于沦陷。仙人关何在?说者不一。其实就在陕南略阳县宝成铁路白水江车站东北嘉陵江西岸。当地方志和《宋史》所记载的相符合,而月还有当时为安丙所立的生祠碑。安丙即继吴蚧兄弟之后,镇抚当地的统帅。此碑久埋土中,修建宝成铁路时掘出,弃置路侧。这就使仙人关所在地得到确实的证据。如果当时不去实地考察,这样的疑案是难于解决的。 靳生禾和谢鸿喜两位先生从事山西历史地理的研究和山西历史地图的编绘已有多年。他们不仅勤于翻检文献记载,还不顾艰辛从事实地考察,黄河之东,太行山西,汾河上下,长城侧畔,无不有其足迹。这样以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不佞多年以来摸索出来的研究历史地理学较为有效的方法,很得到谭季龙(其骧)先生的称道。靳生禾和谢鸿喜两先生能踵而行之,我是十分欣愉的,特别是对于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战于羁马的战场所在地的考察,具见功力,宜其受到国内外学人的称道。羁马之战为秦晋两国之间较为重要的战争,论其规模虽不能和长平之战相比拟,战地也久未确定。靳生禾和谢鸿喜两位先生在探索羁马之战战地的基础上,进而探索长平之战的战地,自然是游刃有余。羁马位于黄河和中条山之间,行军道路具体明确。长平在上党,土党是山地,这就难得和羁马相似了。上党东距赵国邯郸百有余里,东阳的道路其时已经成为大道,赵国军力的行进应该没有多大的困难。可是由秦国去到长平就不那

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简介

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简介 介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有关这场战争的典故大家爱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

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简介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失去联系。韩国国君为了能让秦国息兵,于是让郡守冯亭将上党郡进献给秦国。冯亭不愿,他转而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想要求得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赵国国君接受了上党郡,由此引起了秦国的不满。 两年后,秦国攻占上党,继而向长平发起进攻。赵孝成王派遣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出战,廉颇在数战不利后,利用有利的地形固守不出,想要用以逸待劳的方式挫杀秦军士气,再寻找时机出击。 秦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采用了反间计,散布谣言,使得昏庸的赵孝成王认为廉颇胆怯不敢战,遂撤下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随即改变了廉颇的战术,率军大举攻向秦国。而秦国这时候的主将早已秘密地换上了骁勇善战的白起。白起带领秦军假装战败溃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的营地,然后包围了赵军,切断其后路和粮道,赵军被围四十多天。 最终,赵括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军降秦。白起放了年纪较小

高平长平之战遗址

高平长平之战遗址 长平之战遗址,故址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古长平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 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66年,秦相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

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垒,秦使反间计,赵孝成王换将易帅,白起暗使长平,赵括被围等几个阶段,最后以秦胜赵败而结束。秦将白起屠杀赵卒40余万,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永录尸骨坑 1995年,晋城高平市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有许多重大发现,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一号坑中重垒交错的尸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应系刀砍)。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这些均说明他们是被杀死后掩埋的。另外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由此而对几千年"白起坑赵"之说提出异议。 骷髅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