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到底活埋了多少人
历史上长平之战秦军伤亡多少人
历史上长平之战秦军伤亡多少人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是秦国和找过的战役,而对于在这场战役里,最后是秦国获胜而进攻占有昌平,而且也共斩首和坑杀了赵军约45万人,但是却有历史学家说这个人数量是被夸大的,而在当时冷兵器时代真的可以把45万人都坑杀吗,一起来看看历史上长平之战秦军伤亡多少吧。
长平之战秦军伤亡多少人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史学家往往把长平之战称为战国时代的分水岭,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全国的时间表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倒计时。
而史学家在描述长平之战的时候常常记述“赵国因长平之战而一蹶不振”。
要知道,长平之战的确让赵国损失惨重,赵国近40万的青壮年一日同死,这对人口只有500多万的赵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但是长平之战中赵括最后的临死一扑也让秦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太史公在《史记》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秦军的伤亡人数,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推断秦军的伤亡至少高达到25万人。
本人亦赞同这个数值,这所以这样说,详细分析如下:1、长平之战后,赵国所有的精锐几乎一夜全失,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
可是从秦国传来的却是退兵的命令。
原来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话,以秦兵暴师日久,应当让士卒休整为由,允许韩、赵割地求和。
赵国危机关头终于也开始使用离间计了,秦王调回了大军,赵国因长平之战所引发的亡国危机就此解除,本人觉的秦昭王之所以要调回军队,除了范雎离间白起以外,个中原因除了秦赵对峙三年引发秦国国内粮食紧张以外,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秦国兵力损失十分严重,虽然眼下可以灭赵,但是随之而来是抑制不了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军事威胁。
这从后面邯郸之战爆发后白起和秦昭王的谈话中就可以看出——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
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
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
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中国历史上较大的屠杀事件
中国历史上较大的屠杀事件1.长平之战秦国与赵国在山西长平决战,结局赵国惨败,赵括突围不成,被杀,40万士兵投降。
白起留下240名士兵回赵国报信,其余尽数坑杀。
2.《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六次大屠杀: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
据说没有任何人的命令,楚军开始放肆屠杀城中的秦军和百姓,无论男女老少,一个活口不留。
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屠杀,秦将章邯投降后,项羽杀秦降卒20万。
第四次咸阳大屠杀,项羽入关后,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
火烧秦宫室第五次齐城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逼反复辟后的齐国。
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好不容易放弃4.董卓屠洛阳;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部属的羌兵在阳城抢劫正在乡社集会的老百姓。
士兵们杀死全部男子,凶残地割下他们的头颅,血淋淋地并排在车辕上,令人触目惊心。
此外,他们还趁机掳走:大批妇女和大量财物。
回到洛阳后,他的手下将领把头颅集中起来加以焚烧,而把妇女和财物赏赐给士兵,却对外人宣称是战胜敌人所得。
一次,朝中许多官员被董卓邀请去赴宴。
官员们都莫名其妙,不知董卓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
宴会上,董卓兴致高昂,招呼大家不要顾忌,畅怀痛饮。
酒过三巡,董卓突然起身,神秘地对在场的人说:“为了给大家助酒兴,我将为各位献上一个精彩的节目,请欣赏!”说完,击掌示意,狂笑不已。
顿时,整个宴席变成了肃杀的刑场。
董卓把诱降俘虏的几百名北方反叛者押到会场正中央,先命令士兵剪掉他们的舌头,然后有的人被斩断手脚,有的人被挖掉眼睛。
其手段之残忍,令所有在场官员和士兵惨不忍睹,许多宾客手中的筷子都被吓得抖落在地。
董卓却若无其事,仍然狂饮自如,脸上还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
另有一次,董卓把俘虏来的数百名起义士兵先用布条缠绑全身,头朝下倒立,然后浇上油膏,点火活活将他们烧死,可谓残忍至极。
迁都长安时,为了防止官员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阳,董卓将整个洛阳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大批建筑物全部焚火烧毁。
白起真的活埋了40万人吗
白起真的活埋了40万人吗
白起真的活埋了40万人这个说法不成立的。
1995年,山西晋城高平市的一对农村父子,在地里耕种时,挖出了很多的人头骨和青铜箭头,而且越挖越多,父子两个吓得面如土色,立即向有关部门上报了这件事。
考古专家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勘查,竟发现有130具骸骨,而且这些骸骨上,都有青铜箭头或被兵器劈砍过的痕迹,有些则是被钝器受伤!经专家反复鉴定,这些骸骨正是当年长平之战中被白起坑杀的赵军,但专家奇怪的是,埋骸骨的土层只有一尺多,根本不能活埋一个人,因此专家得出结论,这40万赵军并是被白起活埋的!
在此之前,史学家经常将“坑杀”解释为活埋,其实并未如此,在战国时期,为了炫耀战功,常常将杀死的敌军堆积如山,再用覆土夯实,形成一个金字塔的土堆,这种现象就称为京官!
在长坪遗址被发掘前,后世都误认为是白起将40万赵军活埋,其实是错误的,在当时赵军饿了46天,已无力抵抗,最后被秦军射杀,长平之战的遗址,彻底揭开了历史的真相,白起活埋赵军的说法不成立,但40万的赵军惨遭屠杀,却是一段充满血腥惨烈的历史!。
长平之战的地点在哪里
长平之战的地点在哪里从长平之战的名字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发生的地点位于长平,现在位于山西省高平市,长平之战发生的地点在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在战国的时候这里才改为长平,它不仅是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发生之地,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
为了纪念长平之战,如今在长平还有长平古战场遗址,这个遗址宽度约10公里,长约30公里,属于重点保护的单位。
现在这里是旅游胜地,最著名的经典是骷髅王庙,据史料记载这里是秦国的手下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的地方,人数多达四十万人,因为有太多的人在这里被杀害,这里也被称为杀古,足以可见战争的残酷。
但是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现在这里也成了人们缅怀长平之战的地方。
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据今已有20__多年,但是它发生的确切的时间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说法,时间间隔也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发生在战国期间。
长平之战发生的地点在长平,长平之战也因此得名,现在长平还有了长平古战场遗址,以此来纪念长平之战这场意义深远的战役。
长平之战的时间是什么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262年,结束的的时间是公元前260年,但是对于这一时间是不准确的,因为长平之战中存在几个争议,时间争议就是其中一个,之前说的时间只是一种说法,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260年,经过了半年之后结束,还有一种说法是发生在公元前261年,经历了21个月,所以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存在争议的。
x虽然发生的具体时间有争议,但是不管在何时,长平之战发生的时候中国都处于战国时期,那时社会上存在多个诸侯国,其中七个最强的组成了战国七雄,秦国和赵国就位列于其中。
战国七雄为了争出胜负,彼此之间进行着战役,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取得了胜利,由此也加快了日后统一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活埋了多少人秦国在长平之战胜利后便把赵国的战俘活埋了,据说活埋的人数为40万,因此秦国的将领白起备受谩骂。
那么真的有40万人被活埋了吗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录到卒四十余万皆坑之,在这里坑是一个动词,曾经这个词被解释成活埋,但是史书中并没有明确地表明坑是活埋的意思,可是40万人不是一个小数目,倘若全部被活埋的话是很难做到的。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长平之战的旧址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境内。
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赵军参战人数就有45万人,双方大军加起来近百万人。
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因此秦统一中国的战争只剩下时间问题。
但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
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另有电视剧以此为名。
公元前262年,秦、赵为了争夺韩的上党郡,发生了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之战。
赵将廉颇考虑到秦远道来攻欲速战的情况,就采用坚壁高垒等到秦军疲困的时候,然后再反击的策略。
廉颇坚守三个月不出击,秦军不能进。
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雎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
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兵书是读了一些,但丝毫没有实战经验,是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赵王要任他为将时,赵括的母亲不同意,赵王不听。
赵括母亲要赵王保证其子失败后,不牵连她。
赵王也同意了。
赵括取代廉颇后,全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
秦国听到赵括已代替廉颇,于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绝对保密。
赵括到后,改守为攻,全线出击。
秦将白起兵分二路,一方面假装溃败引诱赵军深入,一方面切断赵军退路,使赵军粮道断绝,被困在长平。
赵括战死,四十余万降军被全部活埋。
长平之战使赵国国力大衰。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这场战争,由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亡过半,即双方死亡百万左右。
是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历史记载,两千多年前,秦国在长平...
历史记载,两千多年前,秦国在长平...历史记载,两千多年前,秦国在长平杀尽赵国40万投降士兵!1995年,山西高平一处尸骨坑,让这场惨烈战争,揭开血淋淋的历史面纱。
时间来到20多年前,这天高平永禄村平整土地,突然有人发觉不对劲,只见大量碎骨露出地面,凄惨景象映入双眼:折断的大腿骨、交错的头盖骨……不少留着劈砍的伤痕。
白骨累累之间,还散落着铜钱、簪子和带钩。
惊慌失措之下,村民赶紧向地方报告。
考古学家来到现场,勘察这片横空出世的尸骨坑。
不久发现几点蹊跷,逐渐揭开线索:首先,这片尸骨已存在相当长时间,出土的几枚钱币,经鉴定属于战国中晚期的直背刀和燕明刀,盛行于战国七雄的赵燕两国,距今已有2200多年。
其次,尸骨全部为青壮年男子,年龄在20-45之间,以30岁左右为最多,身高约为1米7,没有发现任何女性遗骸。
而最诡异的是,这些壮年男子全部死于非命,像是被残酷屠杀。
尸骨摆放一片混乱,距离地表不到半米,有的仰面,有的侧身,还有不少断头尸首,留着利刃或石块留下的砍伤,应是战争里草草埋葬。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晚期,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联想起当地“骷髅庙”的传说,翻阅《史记》,历史学家不禁打了个寒颤:回到战国,山西高平一带属于赵国边地,而恰恰就在战国晚期,一场震动天下的大战曾在此爆发!那便是:秦赵“长平之战”。
@史徒行者阿伦说,夜深翁仲语,月黑鬼车来。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打韩国上党,十万火急之际,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反而将上党献给赵国,希望得到赵王庇佑。
此时赵国兵强马壮,历经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唯一能与秦国较量高下的天下强权。
面对上党这块烫手山芋,尽管国内权贵反对,赵孝成王还是最终接纳,并派大将廉颇驻守长平。
此举立刻引发秦国暴怒,公元前260年,秦国派王龁带领45万大军攻打长平。
就这样,作为战国晚期实力最强的两大诸侯,上党这个火药桶瞬间引爆,秦赵两强肉搏在一起,长平变成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绞肉机。
话说赵国名将廉颇,素来以“善守”闻名。
如何评价长平之战
如何评价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战国时代的秦赵长平之战,秦胜赵败,赵卒被斩杀活埋者达四十五万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
从统一战争的角度看长平之战,此役是秦与东方六国的一次大决战,是促使历史转折的关键之战,秦胜赵败,基本奠定了统一的格局,反之,历史进程则不可估计。
司马迁评论说:“平原君风度翩翩,是乱世中的一位佳公子,然而不识大体,俗话说…利令智昏‟,他误听冯亭邪说,让赵国在长平损兵40余万,邯郸差点不守。
”司马迁“利令智昏”的批评是就事论事,单从利与害角度评说,做人不要贪无妄之利,天上不会掉馅饼。
无故受益是要遭报应的。
但从当时天下大势来看,这场统一战争的大决战不可避免。
从战争进程来看,长平之战并不是秦、赵两国事先谋划的一场大战,而是秦国统一战争必然要发生的一场大决战,是形势的发展使然。
公元前264年秦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是秦、韩两国的一场大战。
公元前263年白起断韩太行道。
公元前262年又攻拔野王,上党危急。
韩上党太守冯亭对官民说:“上党与韩国都城的联系已经断绝,韩国保不住上党了。
秦兵天天进逼,韩国无力反击,我们不如投降赵国。
赵国如果接纳了上党,秦国必然大怒,一定攻赵。
赵国遭到攻击,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为一,那就可以抵挡秦国了。
”赵国接受了上党,局势果然按照冯亭的预想发展,秦、韩之战演变成了韩、赵联合抗秦的大战。
秦国不惜倾全国之兵,连续三年攻韩,其战略目标是一定要拿下上党,上党入秦,不仅韩国遭到极大的削弱,而且赵国的门户洞开,邯郸就暴露在秦军的视野之下。
赵国接纳上党,也是为邯郸的安全保有一道屏障。
赵王与平原君,当然知道冯亭的打算,也明白接纳上党必然受祸。
如果不愿坐等待毙,眼看秦国各个击破,赵国必须冒险一战,这样既得上党,又得到韩国的同盟。
赵国不接纳上党,可以免去长平之祸,得到一段时间的安宁,但秦国缓过劲来,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攻打赵国。
形势逼使韩、赵联合,长平之战势不可免。
秦攻韩之战,与秦围邯郸之战,都可视为长平之战的组成部分,前后共八年。
长平之战遗址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 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 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 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 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 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 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 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长平之战遗址 - 背景
文物图册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过去 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杀赵卒40万,令人触目惊心的杀谷,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 氛,而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之胜地。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 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262年,秦国发动了 攻打韩国的战争,前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 垒,秦使反间计,赵孝成王换将易帅,白起暗使长平,赵括被围等几个阶段,最后以秦胜赵败 而结束。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0余万,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 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 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长平古战场 (一)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长平古战场(一)长平古战场--- 沉睡两千多年终见天日“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战国时,秦赵之间进行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后,赵国实力衰竭,从此,东方六国再没有哪一个国家敢同秦国争雄斗胜。
这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繁为时代特征的战国时代行将终结。
由于长平之战离我们过于遥远,传统认识中的战争与真实的历史到底有何差距?它到底发生在哪里?沉睡中的古战场经过两千多年最终是如何被发现的?一、一桩悬案在山西省长治市以南约50公里处,有一座美丽的小城--- 高平(古称长平,今属晋城市),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一次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史称“长平之战”。
正是这次战争,使“长平”二字从浩如烟海的史册中鲜活地跳跃出来,如刀一般锋利地刻在了赵国的“记忆”中。
“长平”是赵国的“滑铁卢”,它地处长治、晋城之间的分水岭南沿,浊漳水由分水岭北流,丹河出分水岭南流,分水岭实为天然屏障,丹水纵贯全境。
1. 三面环山的小盆地长平,战国时属上党郡。
这里沟壑纵横,地势险恶,素为兵家重视。
从层峦叠嶂的丹河河谷,到高平、晋城交界的界牌岭,南北约40公里。
以高平县城为中心,东西约25公里。
这里是一块东、西、北三面环山,状如箕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面坡度平缓的小盆地,也是当年长平战役的古战场遗址。
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战争来说,有险可凭,特别是西、北方有高平关(今高平、沁水交界)、长平关(今高平、长子交界)、故关(今长治、高平交界)等群塞依东西向山岭排列,向南呈俯冲之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丘陵地形则对军队运动无大阻碍,可以隐蔽迂,河谷平川则极宜大部队调度和辎重运筹转输。
长平古战场不止包括现代高平市行政辖区的主要部分,还包括临近的长子县,长治市部分区域以及沁水县,不过大战发生的主要地区在高平。
岁月流逝,高平县一带的古战场上如今建起了村庄。
当地村民经常捡到箭头之类的古兵器。
【秦朝历史】秦朝统一六国时的血腥屠城:总人口竟损失三分之二
【秦朝历史】秦朝统一六国时的血腥屠城:总人口竟损失三分之二这里记载了一组组血淋淋的数字。
每次战争,都有那么多无辜的百姓被杀,皇帝的宝座,确实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啊!中国历代皇帝,对于反抗者与被征服的异国、异族的屠杀,向来是极其残酷的。
这种屠杀,往往不限于失败的反抗者和被征服的异国、异族的首领、官员与军队,而是随心所欲地扩大范围,因此每一场战争中,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被杀。
记载皇帝的军队对无辜百姓野蛮屠杀的文字,虽时隔千百年,读来仍血腥四溢,令人惊惧。
自远古时代起,诸侯之间的攻伐、强国对弱国的吞并、皇室之间争夺帝位、外族的入侵、不同规模的农民暴动……几乎每个朝代都有频繁的战争。
而消灭敌对方的军事力量、占领对方的城市土地,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在交战双方的军队拼死搏杀、攻城略地的同时,必然祸及无辜的百姓。
而在古代农耕社会,敌对双方处于长期的战争对峙时,一方面通过战争手段获得敌方的人口和土地,另一方面又需要毫不留情地消灭敌方的青壮男子,以彻底地摧毁对手的战争潜力。
比如战国时期,胜利者对失败者所采取的办法,通常是“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屠杀百姓,被征服者作为一种削弱敌对国力量的必要措施。
上古时代的百姓在战争中如何惨遭屠戮,缺乏文字记载,到了战国与秦汉时期,开始有了屠杀百姓的记录。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说:秦国是一个摒弃礼仪、靠献上敌方首级立功的国家。
谯周在《集解》中解释说:秦国采纳商鞅的建议,将爵位制定为二十个等级,按照军士在战斗中斩获敌人的头颅多少授爵。
因此,秦军每次战斗获胜后,便将占领地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统统杀死。
因杀人有功而受赏的数以万计。
天下人都称秦国是靠献首级立功的国家,都因此而憎恨它。
秦国在吞并六国的战争中,究竟屠杀了六国多少百姓,史无可考,而被斩首的战败国的将士,史籍中却有一些记载。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秦国大将白起率军在伊阙击败韩魏联军,斩获首级24万,占领五座城池;率军进攻魏国时,俘虏魏国三员大将,斩首13万;与赵国大将贾偃交战获胜后,将对方的2万俘虏投入黄河。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古代史结课论文)《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纵观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可以知道老孟子的话没有夸张的成分。
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好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在战争中,秦军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们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先例。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国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260年),秦派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
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相持。
秦军散布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赵王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
赵括上任后,改变廉颇的作战方针,秦国听到赵括已经代替廉颇,于是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下令军中绝对保密。
赵军求胜心切,立即派兵出击,秦军佯装败走。
赵军追赶,陷入秦军包围。
秦昭王知道后,赐民爵一级,把十五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发到长平助战,用来堵塞赵国的援军和粮草。
赵军被围困46天,粮草断绝,赵军突围失败,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大败。
白起认为赵卒反复无信,于是将降卒全部活埋,只放走240人归赵报信。
这次战争,秦国先后斩杀赵卒45万,仅活埋就达40万,赵国精壮尽死于长平,国力大减,从此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
长平之战,双方大军近百万,这对后勤和粮草物资是极大的压力,因此这场战争也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秦国在孝公时代,任用卫鞅推行变法,从经济到政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
长平之战前,秦惠王时,北灭义渠,秦将司马错夺得巴蜀,秦国后方稳定,战略物资储备非常充足,且水利发达。
赵国地处冀州,农业资源不如秦,齐魏,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虽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和商鞅变法比起来,赵国改革局限于军事领域。
长平之战到底活埋了多少人
长平之战到底活埋了多少人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最后被白起下令坑杀的士兵人数其实是存在争议的,有学者认为人数应该不到四十万。
但《史记》中也曾提到这场战争最后卒四十余万皆坑之。
现今,赵军出兵约45万,战死者5万左右,被坑杀者40余万人,是普遍被世人承认的传统说法。
坑杀,在大多数人眼中,可能会以为是活埋的意思,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坑杀是指将敌军杀死后,把其尸体堆积起来的行为。
这个词多有谴责和屠杀无辜的意思。
当然,白起也因此事被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痛骂过。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表明活埋的说法并不成立。
在长平之战遗址的尸骨坑中,其出土的尸骨有刀砍、箭射的痕迹,还有的尸骨只有躯干而没有头颅,这些都能说明赵国降兵是在被杀后掩埋的。
最后,40万人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白起如果真的要活埋这么多人,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因此,长平之战中的赵国降兵不是活埋致死,而是在被杀死后掩埋的说法基本上是成立的。
但对于被坑杀的40万人数,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公元前260年,秦军占领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由此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其中,身为交战方的秦国与赵国都投入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比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赵国虽然在综合国力上要劣于秦国,但战争除了要看交战双方的综合国力外,还要看两方将领在战场上的实战与谋略。
赵军一开始领兵的将领是廉颇,一个非常勇猛果敢的战将。
长平之战中,由于秦军的攻势锐不可当,赵军数次与之交锋,皆以失败告终。
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这位老将慎重地分析了战场的局势以及敌方的劣势,制定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
无奈,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廉颇被撤下,转而换上了擅长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此人虽熟于兵法,但却非常缺乏实战经验,他改变廉颇的战术,贸然进攻,最终大败于秦军,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而秦军的将领是王龁和白起。
长平之战初期,王龁带领着秦军不断发起进攻,接连取得胜利,攻占了赵军的两个重要据点,并俘虏了不少尉官,逼得廉颇只能固守不出。
古中国最残忍的战争40万军人如何被屠杀怠尽
古中国最残忍的战争40万军人如何被屠杀怠尽往事导语: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激战早已化为司马迁笔下简约的描述。
40万受尽折磨后向秦军投降的赵军,被白起全体活埋。
引子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陷了大片韩国领土,韩国地方长官不但不降,反而将土地送给了赵国。
战火在秦赵两国之间就此被点燃。
在赵国一个叫长平的地方,两国集结了100多万人的军队,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这是古代战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将决定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
死生之地长平在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县,战争就发生在这个山谷。
即将投入战斗的秦军,一直是古代史学家几笔带过的模糊形象。
而今天,军事专家已经可以根据秦兵马俑去推测那支令人生畏的军队如何作战了。
长平之战,秦军主力在面对象波涛一样翻滚而来的赵军时,怎样发起攻击?他们的战斗队形是什么样的?这些一动不动的陶土战士,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在兵马俑主力部队的最前边,站着三排战士,可以设想,在长平谷地的秦军军阵中,他们最先与赵军接战。
考古发现,他们曾经装备的武器一律是远射用的弩。
这些弩兵分为三排,直面成千上万汹涌而来的赵军。
弓弩的射击有一条规律,因为临敌不过三发,敌人往前冲了,这一支箭装上去以后射出去,你再装一次,敌人还往前冲,三次箭射出去以后,敌人就冲到面前来了。
时空关系就是这样,所以古代射击的时候一定要轮番射击。
这是人们第一次亲眼看到秦军弩兵的作战队形。
专家认为,他们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
可以推测,当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
在战场上,密集的杀伤力最为致命。
在兵马俑博物馆,这是第二个被发现的俑坑,它至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黄土。
但是,电脑技术可以帮助考古人员模拟地下的壮观景象。
黄土下站立着一支独立的弩兵部队。
前排的士兵正在射击,后排的蹲着准备,一起一伏,配合默契。
这显然是秦弩兵作战的一个瞬间。
在秦军之后将近2000年,欧洲人还用类似的方法组织火枪手,秦军很有可能开创了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式。
长平之战简介
秦国背景
● 秦国位于赵国的西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天水市),在当时 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 秦昭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 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 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பைடு நூலகம்
时代背景
● 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其秦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 极推行,并任范雎为相。
● “远交近攻”策略即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 ● “远交近攻”这一策略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
长平之战简介
长平之战
● 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 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 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 45万。
●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 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 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 立。 [20]
两军换帅
●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内 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看人不准的例子
看人不准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赵孝成王:在战国时期,赵孝成王以言取人,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
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
2.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诸葛亮虽然素有知人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用了言过其实、不懂实战的马谡当大将,结果失了街亭,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3. 唐宣宗:在唐代,唐宣宗曾因听信别人的评价而拒绝任命一位有才干的官员李远为杭州刺史。
后来在令狐的建议下,唐宣宗改变了主意,任命李远为杭州刺史。
李远到任后,治理得很好,展现了他的才华。
4. 马谡:马谡是蜀汉著名谋士马良的兄弟,在蜀汉军中担任参军之职。
马谡喜欢研读兵书,“才气过人,好论军计”,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并在第一次北伐中放手重用。
谁知马谡却太不争气,导致重镇街亭失守,诸葛亮苦心经营的第一次北伐就此泡了汤。
5. 向宠:向宠在《三国演义》中没怎么露面,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却对向宠的才能给予高度评价。
然而实际上向宠并没有什么骄人战绩,在诸葛亮发起的六出祁山之战中,向宠不知是没有参与还是其他原因,没有留下任何战功记载。
直到公元240年,汉嘉地区发生蛮夷武装叛乱,向宠奉命带兵征剿。
向宠的对手不过是一群没有什么军事经验的山民,战斗力根本不足以和蜀汉正规军抗衡,向宠却莫名其妙打了败仗,在阵前殒命。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看人不准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评估和了解一个人,不能仅凭表面印象或者别人的评价就做出决定。
关于选择的反面名人素材
关于选择的反面名人素材
赵高出生于赵国,是赵国贵族的后代,可以说生活上无忧无虑,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28年,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大将白起带兵攻打赵国,赵高的父亲带着赵高的四个哥哥离开咸阳加入了赵军。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白起将40万赵军全部活埋,其中就包括了这父子五人。
赵高从此成了没爹的孩子,赵国的兵败,其父兄被杀,没有被杀的人包括妇女儿童,全部被带到了秦国,作为奴隶,这其中就包括年弱的赵高和他的母亲,从此三人相依为命。
在苦难的生活中,赵高的母亲又生了病,非但无钱看病,还得拖着病怏怏的身体干粗活挣钱。
不久母亲就离世了,赵高抱着弟弟哭着发誓,一定要颠覆秦国,为自己的亲人和千千万万的赵国人报仇。
带着仇恨的赵高一直未忘自己报仇的使命。
终于在秦二世三年,助刘邦、项羽,结果了二世的性命,并直接导致了乱世中的秦王朝轰然覆灭。
长平古战场中国最大的万人坑
长平古战场中国最大的万人坑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赵国45万军队在长平全军覆没――他们仅有数万人死于秦军战阵,更多的人是在投降后被砍头、活埋、枪挑、弓箭射杀……至今,这里依旧被视为中国最大的“万人坑”,人们经常会在古战场内发现被雨水冲出的人骨;明代诗人于达真曾在此地骷髅山下赋诗一首,写出了李隆基、白居易、陈子昂、朱元璋等人巡游此地后的心声:“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
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
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这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血腥故事: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具有统一列国的实力。
秦国在关中地区经过商鞅变法后,已日益强盛,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制之后,军力也盛极一时。
两国开战的原因也很简单:公元前261年,秦国大举攻韩,在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后,秦军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
孤悬于外的韩国上党郡〔今山西长治、晋城地区〕军民,在上党太守冯亭的带领下投靠赵国,赵国欣然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
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矛盾全面激化。
秦王乘机出兵攻赵,赵军在大将廉颇的率领下,在长平一线扼险而守,摆开阵势期待与秦军决战……当时的长平古战场,就是现在的山西高平市。
参军事地理视角来看,此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长平的地理位置,是上党郡乃至赵都邯郸的战略屏障,无论秦国从河东道进攻,还是从南路的太行道进攻,长平都是其军队的必经之路。
只要长平不失,秦就不能接近赵都邯郸……从空仓岭到百里石长城廉颇的三道防线与计谋从长平的地形来看,当地东,西、北三面环山,境内山峦绵亘,丹河从境内纵贯而过,又有五大支流呈网状遍布全境。
其地理环境在战争中极具价值――不仅守军在山地作战中有险可凭,在西、北方面又有高平关〔今高平、沁水界〕,长平关〔今高平、长子界〕、故关〔今高平、长治界〕等诸多要塞可以防守;当年廉颇进驻长平,可见是一位谙熟军事的战略家的精准选择。
初中历史教材中“死的别称
初中历史教材中“死的别称在古代,有许多人死于非自然的情况,从初中历史教材中可窥见一斑。
1.活埋。
在商朝,奴隶主死了,把奴隶活埋,用以陪葬,叫“人殉”;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与赵国进行了长平之战,40万赵军投降秦国后全被活埋;秦统一六国后,为禁锢,把460多名儒生活埋,这就是“坑儒”事件;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在南京大屠杀中就对中国军民采用了活埋这一极端残暴的手段。
2.人性。
就是奴隶主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时候,屠杀奴隶作为供品。
3.炮烙。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荒淫无道,对人民采用这种酷刑。
4.车裂。
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由于变法触动一局部人的利益,最终被车裂而死。
5.砍头、腰斩、夷三族、株连等。
为了防止人民对抗,秦朝的刑罚十分严酷,光是死刑就有上述的这些。
如“夷三族”,就是一人犯死罪,将其父族、母族、妻族的人都杀死。
6.自杀。
楚汉战争中,项羽在垓下惨败,最终在乌江自杀;又如明朝末期,由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见到大势已去,在煤山自缢。
7.就义。
文天祥被元兵所俘,拒绝劝降,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戊戌变法时期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末“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的鉴湖女侠秋瑾;在抗日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坚贞不屈,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李大钊、瞿秋白、刘胡兰等,都慷慨就义。
8.殉国、殉难、殉节、捐躯。
这些都是褒义词,就是仁人志士、爱国忠臣,白刃在前而宁死不屈,国家存亡之秋,毅然赴命,他们死得其所,受人尊敬。
如鸦片战争时期的关天培,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邓世昌、丁汝昌,抗日战争的张自忠、左权等等。
9.劈脑、火烧、集体射杀、毒杀、解剖、刺杀等。
如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就杀害中国人的方式挖空心思、极尽所能、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平之战到底活埋了多少人
现今,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里有着一处触目惊心的景观,那就是尸骨坑。
在长平之战中,投降的赵国士兵被秦军将领白起下令坑杀,而遗址中的尸骨坑就是坑杀之处。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长平之战活埋的人数,希望大家喜欢!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最后被白起下令坑杀的士兵人数其实是存在争议的,有学者认为人数应该不到四十万。
但《史记》中也曾提到这场战争最后“卒四十余万皆坑之”。
现今,赵军出兵约45万,战死者5万左右,被坑杀者40余万人,是普遍被世人承认的传统说法。
坑杀,在大多数人眼中,可能会以为是活埋的意思,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坑杀是指将敌军杀死后,把其尸体堆积起来的行为。
这个词多有谴责和屠杀无辜的意思。
当然,白起也因此事被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痛骂过。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表明活埋的说法并不成立。
在长平之战遗址的尸骨坑中,其出土的尸骨有刀砍、箭射的痕迹,还有的尸骨只有躯干而没有头颅,这些都能说明赵国降兵是在被杀后掩埋的。
最后,40万人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白起如果真的要活埋这么多人,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因此,长平之战中的赵国降兵不是活埋致死,而是在被杀死后掩埋的说法基本上是成立的。
但对于被坑杀的40万人数,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公元前260年,秦军占领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由此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其中,身为交战方的秦国与赵国都投入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比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赵国虽然在综合国力上要劣于秦国,但战争除了要看交战双方的综合国力外,还要看两方将领在战场上的实战与谋略。
赵军一开始领兵的将领是廉颇,一个非常勇猛果敢的战将。
长平之战中,由于秦军的攻势锐不可当,赵军数次与之交锋,皆以失败告终。
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这位老将慎重地分析了战场的局势以及敌方的劣势,制定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
无奈,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廉颇被撤下,转而换上了擅长“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此人虽熟于兵法,但却非常缺乏实战经验,他改变廉颇的战术,贸然进攻,最终大败于秦军,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而秦军的将领是王龁和白起。
长平之战初期,王龁带领着秦军不断发起进攻,接连取得胜利,攻占了赵军的两个重要据点,并俘虏了不少尉官,逼得廉颇只能固守不出。
后来,秦军主将又换上了白起这位赫赫有名的战国将领,他针对当时赵军主将赵括的弱点而制定了计谋,从而获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使赵国元气大伤,再难与秦国抗衡。
因此,无论是从综合国力来对比,还是交战双方的用人、计谋,都仍然是秦国略胜一筹。
长平之战大胜的将领是谁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使得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得赵国前后死伤约四十五万人。
而战争中的
几位将领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起,就是长平之战中使得秦军大胜的将领。
他又名公孙起,秦国人士,在秦王征战六国时,立下了累累战功。
他同时也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首,与他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还有廉颇、李牧和王翦。
长平之战开始时,秦军的将领其实是王龁,而赵国的主将是廉颇。
两人对战时,虽赵军接连失利,但由于有廉颇镇守,两军还是处于僵持状态的。
后来,秦国派人进入赵国实施反间计,赵王中计,将廉颇撤下,换上了赵括为主将。
与此同时,秦军也在秘密地调动白起为主将。
之后的长平之战,交战双方实际上都已更换了主将。
白起、廉颇虽然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将,但两人在长平之战中却并没有正面交锋的机会。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后,他深知赵括骄傲轻敌,只擅长“纸上谈兵”,遂根据其弱点定下了战术计谋。
白起带领秦军与赵括交战时,假装节节败退的样子,引诱赵括贸然带兵追击到了秦军阵地附近。
这时,白起派兵暗中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同时阻断其粮道,导致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
最终,赵军主将赵括被乱箭射杀,赵军其余士兵投降,秦军大胜。
但面对赵国的降兵们,白起只放回了240个年纪较小的人,其余士兵则均被坑杀。
不得不说,白起带领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获得胜利,这确实能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战将,但坑杀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的行为还是不免让人觉得太过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