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
长平之战历史资料
长平之战历史资料战国后期秦赵60万对50万在长平大战,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长平之战以秦军获胜而结束。
秦军伤10亡15万。
赵军被灭45万。
赵国村村戴孝,城城披麻。
赵廷禁军宫女暗自流泪。
赵王痛哭。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长平之战决定中国走向战国后期秦赵60万对50万在长平大战,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3],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
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长平之战--韩国公元前262年,秦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
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赵王召开会议议上党郡的事。
蔺相如为首的大臣力主不受地,以防和强秦对战。
赵胜为首的大臣力主受地,增加赵国国力。
赵王最终决定接受上党郡为赵国领土。
秦王大怒,在公元前260年派王龁帅20万秦军攻上党。
赵王不甘示弱派廉颇帅20万赵军抵抗。
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
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王龁得胜。
赵军怯,廉颇筑垒坚守。
此时,秦军伤亡5万。
赵军伤亡8万。
长平之战--反间计廉颇想,秦是外线作战,赵算是内线作战,只要坚垒不出,秦军无法决战,自然会撤退。
《史记·长平之战》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D.赵军主力在长平作战,燕趁赵兵力空虚之机入赵,廉颇再次被起用,大破燕军,得到赵王封赏,门客又纷纷来投靠他。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14.赵母认为赵括不能胜任将领,她是依据赵括的哪些表现作此判断的?参考答案:10.B划线句的意思是“唉!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11.D项,“代理官职也可以称为:权、署、摄、辟、知、下车等”错误,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知:主管;下车:官吏到任。
12.D项,“赵军主力在长平作战,燕趁赵兵力空虚之机入赵”错误,第三段“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意思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末长大成人”13.(1)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
(2)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
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
14.赵括热爱功名,摆官架子,自私自利,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不能够做到爱护将士,礼贤下士,公而忘私。
参考译文: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
”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
”赵王没有听从,还是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秦赵长平之战的一点个人看法
秦赵长平之战的一点个人看法长久以来,纸上谈兵成为我们讽刺别人夸夸其谈的标准用语,而这一词汇的来源却在于秦赵长平之战的赵军主将赵括,由于错误的认识,我们一直认为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军降卒40万被坑杀而惨败,赵国自此由盛而衰。
但历史却并非此,赵国虽败,却犹荣,秦虽胜,实则惨胜。
关于整个长平之战,因为始皇帝焚书坑儒,导致史料记载不详,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空白,为这场重大战役添加了一层迷雾。
一、长平之战的时间范围: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有2种说法,第一种是3年,即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这个时间段的计算是冯亭降赵开始的一直到赵括全军覆没;还有一种说法是半年,即公元前260年四月秦赵开战至九月赵括突围失败止,准确时间是5个多月,近似半年。
但我根据史料的记载,个人认为整个战役持续的时间应该是9个月,前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纰漏,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下史料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
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
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
赵被兵,必亲韩。
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因使人报赵。
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
平阳君曰:“不如勿受。
受之,祸大于所得。
”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
”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
上党民走赵。
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四月,龁攻赵。
赵使廉颇将。
另外还有赵世家记述: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
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王曰:“善。
”乃令赵胜受地,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
”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入之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
长平之战简介
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长平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长平之战分析中文名称:长平之战参战部队:秦国赵国战争结果:赵国惨败时间:前262年-前260年地点: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人物:白起王龁廉颇赵括长平之战详情攻占上党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一路军队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接应上党的百姓。
廉颇固守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
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音:加,裨将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赵军失利,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里不出去应战。
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
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因此,赵孝成王认为廉颇坚壁不出是胆怯的表现,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实际上,廉颇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
而两军长期相持,对于远征千里的秦军来说,实际上意味着走向失败。
秦军历来善于突进急击,只有速战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势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导致士气的凋败和进攻实力的摧折。
秦军主将王龁长期求战不得,秦军所面临的高山夜寒,粮草不继,士卒病伤等不利条件,都使他为久困长平而深深忧虑。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的一场大规模野战。
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这场战役,以秦军战胜,赵军战败而告终。
据载秦军前后赵军40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战后,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
统一中国的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 背景公元(45年),秦国出兵攻伐的(古地名)。
野王投降秦国。
韩国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
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
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
韩桓惠王于是派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
冯亭也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献郡于,接受,封冯亭为同时仍任上党郡守,派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
,秦国进攻韩国的、,进一步震慑韩桓惠王,孤立韩国上党郡。
[] 战役进程[] 第一阶段公元4月,秦国派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
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
廉颇以至一线的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裨将(姓不祥)前出搜索迎敌。
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
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军中。
秦军(王龁)与赵军(廉颇)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谷。
混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
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
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
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一线构筑长垒防御。
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
赵军战败向东退入,坚守百里石长城。
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
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
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
居高临下抵御秦军。
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
赵军拒不出战。
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秦军攻战数月毫无进展,因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太大。
为扭转局势,秦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其他诸侯国惧怕秦赵媾和于己不利不敢支援赵国;同时使用,在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秦将白起
秦将白起一、个人简介:白起(?—前257年),郿(mei)(今陕西宝鸡眉县)人,姬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
春秋时期楚君僭(jian)称王,大夫、县令僭称公,白起为白乞丙(家谱误作白公胜)之后。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号称“人屠”,为秦昭襄王征战六国,功勋赫赫,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jian)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
大破楚军,攻入郢(ying)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伊阙(que)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先例。
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路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yan)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xing)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整的杀人账单。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龁(he)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
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
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
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二、经典战例(一)伊阙之战1、简介:伊阙之战是周赧(nan)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击败魏、韩、东周三国联军,擒杀联军主将公孙喜的战役,此战秦国共斩首敌军24万。
2、背景: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死后,秦国主动调整与诸侯之间的关系。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长平之战是古代战争中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此战后赵国一蹶不振,秦国士气高涨,向一统六国又迈进了一步。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希望你喜欢。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介绍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
关于: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白起、王龁和廉颇,后来交战双方就是白起、王龁和赵括。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长平之战双方实力对比首先看参战方兵力:赵国约45万人,秦军约60万。
再看参战方士兵装备值:在秦孝公之时,秦孝公采用了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使得秦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装备就更不用说了,有钱干嘛不用好的。
三看参战方士兵武力值:其实双方的武力值都差不多,毕竟所处的时代摆在那里,顶多因着秦国的经济发达,有更多余力锻炼士兵。
长平之战深度解析长平之战让赵括落了个“纸上谈兵”的耻辱名讳,后世更是对其嗤笑不已。
身为一国主帅的赵括,赵国战败他自然要负相应的责任,但是将长平之战的战败全部归咎于他是否正确?赵括因长平之战而让他变成纸上谈兵的代名词,但是在南宋之前的史书很少有骂赵括的,南宋后特别是明一代对赵括持贬低态度的特多,但是我们现在现次分析长平之战的经过过程,也不难发现,赵括的性格虽然有缺陷,但他仍然不失为战国的名将之一。
当初换将,虽然说有秦国的离间计。
但是赵王是问过乐毅的,乐毅推荐的就是赵括。
说赵括少年就在军中,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而且他治军严整。
在阏与和父亲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阳,军中都敬畏他,愿意听从他的调遣。
而且长平之战拖到后面赵国撑不下去(缺粮),赵王举行御前会议,商议更换前线主帅廉颇,到场的赵国全体精英,一致同意,唯一表示反对是蔺相只是认为赵括也不能担此重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点:第一、赵括,至少他的治军素养是得到赵国上下一致认可的。
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旳包围 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旳秦 赵两国。战役前后耗时3年(前262—前260),以 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 被后人以为是战国形势旳转折点。
战国秦赵长平之战,是几千年中国古代史上规 模首屈一指旳战役,是由春秋、战国五百年列国林 立、割据混战,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旳决定性 战役。
•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 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 验旳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久下去,就怕 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 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 自此战后,其他旳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旳实 力。秦统一中国旳战争从而只剩余时间问题。
• 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旳影响,它 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封建集权旳大帝国。
• 长平之战是相当残酷旳,尤其是对于赵国, 那今后两国停息战火,休养生息了吗?
• 答案是没有,第二年(前259)两国便又开 战火,那就是著名旳“邯郸保卫战”。这 一年,中国历史上旳一位风云人物在赵国 出生了,他就是 秦始皇:
范雎说:“让我来想措施。”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 轻力强旳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括
•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 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要求旳一套制 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 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序、前言序早在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剑拔弩张之际,晋文公还有点踌躇,其臣下就曾提到晋国的表里山河,用不着有所顾虑。
后来晋平公还曾把国险作为晋国三不殆之一。
这些都是论晋史者所熟知的往事。
其所以被人称道,正是由于符合晋国的山川形势,特别是太行之西,王屋之北,更是如此。
晋国和其东南的诸侯列国也曾动过干戈,主要重大战地却都在太行之东、王屋之南。
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鞍之战,就都是在远离晋国之地进行的。
齐桓公固曾登上太行,而且还西至卑耳山,可是在登太行时,却要束马悬车,旅途维艰。
如果要进行战阵,看来还是不容易的。
寝假至于战国,三家分晋,都城先后向外移徙,韩都南郑,魏都大梁,赵都邯郸,仿佛皆与表里山河无关。
虽然如此,在这战乱频仍的年代里,表里山河之地也未能免除更多的兵争,秦赵长平之战就是最为巨大的一次。
长平之战不仅是秦赵之间最为巨大的兵争,就在整个战国时期也是少有的大战。
正是这样巨大的兵争,引起了其后历代学人的关注,特别是军事学家的重视,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可是这样一些研究成果却难得把这一次少有的大战具体情况源源本本说得详细清楚。
为什么如此?其中最关重要的一点,乃是虽然关注和重视,却非亲临战地,从事实地考察的工作。
虽然多费心力,只是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如何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不佞还是略有体会的。
70年代,不佞和几位学侣承皮定钧将军的雅命,从事陕西军事地理的研究。
陕西也是历来多次发生战争的地区。
有关的文献记载相当繁多,有的过于简略,难得具体,有的相互参差,未能一致。
这就不能不亲自前往,实地考察。
正由于实地考察,才能把事情廓清。
这里有很多例证。
可以略举两则,稍作说明。
北宋时,与西夏为敌国,时有兵争,而以永乐城之战最为剧烈。
这一战役,北宋自主帅以下损失20万人。
永乐城何在?自来记载皆说是在米脂县西南,迄今舆周上米脂县西南尚有永乐村。
不佞前往考察,路过米脂县,当地人士见告,现在永乐村就是以前的永乐城,路远难行,何必再事奔波。
从长平之战坑杀降卒论军事规律的蜕变
从长平之战坑杀降卒论军事规律的蜕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公元前262 年起,前后耗时三年的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秦国上将军白起率军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中获得全歼赵军主力40 余万人的决定性胜利,确定了秦国军事实力已经无敌于天下的强权地位,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然而,自古以来,秦军坑杀赵军40 万降卒的事件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抨击秦军残忍者有之,认为秦军此举合理者有之,今天我们仅从古代军事规律蜕变的角度再做点讨论。
战争,从来就是血腥而又残酷的,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厮杀。
然而在中国早期的战场上,除了铁血残酷的一面以外,还存在为数不少的比较温和的、体现出“仁”和“义”的一面,诸如师出有名、师不伐丧、不伤国君、不杀厉、不禽二毛,不犯田稼等等,可称之为“贵族战争”。
在早期兵家所留下的兵书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我们这里所谓的早期兵家,从时间上来划分,应当指的是春秋中期以前的兵家。
中国最古老的兵书应该产生于周代,据史载可知有《军志》《军政》等,可惜今已不存。
流传至今的最早兵书当为《司马法》,据《史记》记载,《司马法》成书于战国时的齐国威王时期,但它之中却有威王使大夫所追论的《古司马法》,并附有春秋时齐国的大将军司马穰苴的兵法,它是西周时期所确立的礼乐文明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即所谓的“军礼”。
《司马法》所代表的早期兵家的确是以讲求“仁”和“义”作为兴师用兵的出发点和所追求的目标的,这是中国兵学文化最早发展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贵族战争”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至于后来出现的以《孙子兵法》为首的,以讲求“谋略”、“诡诈”为特点的兵法,则代表着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成熟与高峰,同时也标志着贵族战争的终结和军事规律的蜕变。
长平之战的故事
1章
第
PART ONE
战争背景
战争背景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国君的祖先原为赵侯,战国初期, 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 分晋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赵国自周赧王九 年(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 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赵武灵王更亲自 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 攻灭秦国。 秦国位于赵国的西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 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 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逐步成为 战国七雄之一。秦昭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垂沙之战,大败楚军 ;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扫平秦 军东进之路 ;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华阳之战, 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计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
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
3章
第
PART ONE
战争过程
战争过程
01
攻占上党
06
秦国获胜
02
廉颇固守
6章
第
PART ONE
战争评价
战争评价
赵任马服,长平遂阬。 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蚩尤之乱,不过於此矣。 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单元练习题(解析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一、选择题1.历史上“公天下”开始变成“家天下”的事件是()A. 禹传启B. 尧传舜C. 舜传禹D. 启传桀2.我国远古时期民主推选首领的办法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3.“退避三舍”的典故家喻户晓,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A. 齐桓公B. 晋文公C. 宋襄公D. 楚庄王4.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①牧野大战②城濮大战③围魏救赵④长平之战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5.右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生肖纪念币,该生肖(属相)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下列历史文物中着力体现该动物形象的是( )A. 司母戊鼎B. 四羊方尊C. 虎耳铜鼎D. 青铜立人像6.《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征是()A. 由周天子亲自实施B. 为了兼治天下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 奖励有功之臣7.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在长江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参考如图,你认为最准确的说法是()A. 防洪排水B. 水运C. 防洪灌溉D. 蓄水防旱8.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A. 商朝B. 西周C. 夏朝D. 东周9.被后代称作殷的朝代是()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10.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是()A. 齐桓公B. 秦穆公C. 楚庄王D. 晋文公11. 图1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1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别是()A. 商朝、秦朝、三国B. 秦朝、隋朝、唐朝C. 商朝、秦朝、隋朝D. 隋朝、宋朝、明朝12.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③④D. ①②④13.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A. 尊王攘夷B. 退避三舍C. 卧薪尝胆D. 纸上谈兵14.西周建立后,今天潍坊一带除齐国外,还有纪国、莱国和杞国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A. 缴纳租税B. 治理郡县C. 镇守疆土D. 监察百官15.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 自然灾害严重,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B. 王朝后期国王昏庸残暴C. 爆发平民大起义D. 少数民族入侵16.“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里的铜指的是()A. 铁器B. 青铜器C. 纯金兵器D. 纯银兵器17.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A. 牛耕B. 灌溉C. 施肥D. 选种18.“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二、材料分析题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输了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输了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
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失去联系。
韩国国君为了能让秦国息兵,于是让郡守冯亭将上党郡进献给秦国。
冯亭不愿,他转而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想要求得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
赵国国君接受了上党郡,由此引起了秦国的不满。
两年后,秦国攻占上党,继而向长平发起进攻。
赵孝成王派遣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出战,廉颇在数战不利后,利用有利的地形固守不出,想要用以逸待劳的方式挫杀秦军士气,再寻找时机出击。
秦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采用了反间计,散布谣言,使得昏庸的赵孝成王认为廉颇胆怯不敢战,遂撤下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赵军主将。
赵括随即改变了廉颇的战术,率军大举攻向秦国。
而秦国这时候的主将早已秘密地换上了骁勇善战的白起。
白起带领秦军假装战败溃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的营地,然后包围了赵军,切断其后路和粮道,赵军被围四十多天。
最终,赵括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军降秦。
白起放了年纪较小的240名赵国士兵回去,而将其余的降兵全部坑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时间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
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体时间,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三年说”,二是“半年说”,三则是“二十一月说”。
那么这三种时间说法到底有什么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先来看时间为三年的说法,这个时间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从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使得上党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开始计算,一直到赵括率兵贸然出击,最终全军覆没为结束。
战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简介
战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简介小编将带领大家了解一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次着名战役——长平之战。
赵国与秦国在长平对垒,秦国使用反间计使赵国临时换将,致使赵国40万大军全部被坑杀。
长平之战简介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以白起为将攻打韩国。
秦军很快攻占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国都之间的联系。
韩国想割让上党郡向强秦求和,但是驻守上党郡的守将冯亭不愿投降强秦,他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
公元前260年,秦以左庶长王龅为将攻打韩,占领上党。
上党的百姓都逃到了赵国,赵国出兵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驻守,以镇抚上党的百姓。
四月,王龅攻打赵国。
赵国派出大将廉颇率军抵抗。
六月,赵军初战失利。
七月,赵军修筑营垒。
秦军再次攻打赵军营垒,攻克赵军西垒壁,大败赵军。
当时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不足,加之好战嗜杀的恶名(即“虎狼之国”的名声),在上党地区不得民心。
而赵军补给却源源不断,又有上党军民的支持。
所以秦军想速战速决。
赵军主将廉颇根据敌强我弱又初战失利的情形,就决定采取了坚守营垒、以逸待劳的正确方针。
秦军多次在阵前挑战,赵军都不予以理睬。
赵王不明事理,还几次责备廉颇。
秦将怕长期相持秦军粮草不济,就据实禀告秦王。
秦王采用应侯范雎的计策,派人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并散步谣言说:“秦国最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老了很容易对付,他很快就要投降了。
”赵王本来就埋怨廉颇战事接连失利,致使兵力损失,又责怪他坚壁不出不肯迎战。
因此他相信了流言,就以“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将,派赵括率兵迎战秦军。
赵括就任后,一反廉颇的做法,改坚壁固守为主动出击。
不仅如此,他还阵前改变军制,临时撤换大批将领,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秦国见赵国中计后,又悄悄地以身经百战的白起为将。
秦国大将白起面对骄傲轻敌的赵括,决定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法。
他下令前沿部队在赵军进攻时,假装战败后撤,主力组成袋状阵形,另外派出5000精兵,伺机割裂赵军阵形。
历史故事-长平之战
历史故事-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故事-长平之战吧!长平之战战国时,秦大将王龁率数十万兵马像滚滚乌云一样笼罩住韩国上党城(今山西省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城以东地区),城中一将拼死杀出一条血路逃到赵国哀哀求救,赵王立刻派遣大将军廉颇率20多万兵马前往解围。
不料,赵秦两军在长平遭遇,廉颇将军在马上一声呐喊,只见战马兵车卷起漫漫黄尘,鼓声阵阵,热浪翻滚,两军混战一起,杀得天昏地暗。
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廉颇见无法解救上党之围,为保存实力,只得鸣金收兵,兵退十里,筑起数十座营垒坚守不出,以逸待劳。
秦军日日攻打赵军营垒,都被廉颇的弓箭手射了回去,一连打了四个月,还是攻不破。
真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嘴,急得秦将王龁坐在马上泼口大骂。
王龁为什么这样急呢?因为他知道秦国离长平太远,粮草运输十分困难,一旦粮草供应不上,士兵们吃不饱肚子,军心就会动摇,若廉颇到那时率师反攻,秦军必然大败,所以他只有速战速决才是上策。
正当王龁急得火烧眉毛的时候,忽然探马来报告说:赵国又派20万人马,由赵括率师前来换廉颇守阵,廉颇已回老家邯郸去了。
王龁猛听得又来了这么多敌军,心头怦然一惊,又一听来的是赵括,不禁仰天大笑:“哈哈,是那纸上谈兵的赵括呀!”这王能为何大笑?原来,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了。
秦军知道廉颇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有他在,就别指望攻下赵军防线,为迅速扭转战局,秦国暗派奸细潜进赵王的官中,用一箱箱黄金收买贿赂赵王身边的几个谋臣,要他们在四下里散布谣言,说廉颇的坏话。
这招真灵,几天之内,赵国王宫内外、街头巷尾谣言四起,都在传说秦国人最害怕赵奢,听说赵奢的儿子赵括精通兵法,又有谋略,武艺高强,秦兵一听他的名字就吓得屁滚尿流,要是他当元帅攻打长平,秦兵早吓跑了。
还有的说,廉颇那老头已不行了,越老越胆小,秦兵在阵前骂阵,他都不敢出来答话……总之,廉颇远不如赵括,此次秦赵一战,非赵括出征不可。
白起坑杀40万降卒是在哪一场战役
20XX年白起坑杀40万降卒是在哪一场战役白起,又名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白起为秦昭王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坑杀40万降卒是在哪一场战役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
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1/ 3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
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
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白起作战特点白起的作战特点有四个: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
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
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资治通鉴长平之战》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长平之战》原文及译文原文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
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某某某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某某某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某某某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
”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某某某而王龁为裨将,令某某某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某某某,悉更约束,易置某某某吏,出兵击秦师。
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某某某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
赵某某某分而为二,粮道绝。
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
齐人、楚人救赵。
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某某某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
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某某某,上某某某民不乐为秦而归赵。
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参考译文秦某某某屡屡打败赵某某某,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
长平之战遗址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 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 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 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 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 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 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 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长平之战遗址 - 背景
文物图册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过去 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杀赵卒40万,令人触目惊心的杀谷,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 氛,而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之胜地。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 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262年,秦国发动了 攻打韩国的战争,前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 垒,秦使反间计,赵孝成王换将易帅,白起暗使长平,赵括被围等几个阶段,最后以秦胜赵败 而结束。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0余万,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 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 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即使廉颇一直领兵,结局一样,长平之战还是输素材
即使廉颇一直领兵,结局一样,长平之战还是输大秦帝国之崛起,长平之战演完了,出现了很多为赵括洗白的文章,其实长平之战不是赵括的责任,那是谁的责任呢?战场上的将军,打了败仗,当然有责任,而且是首要责任,但归根结底是赵王的责任。
即使廉颇一直领兵,依然会失败廉颇带领20万赵军在长平与秦军对峙,长达三年之久,期间大小阵仗打了无数次,也并不是坚守不出,根据史记记载,廉颇在这三年里,也一直在伺机出击,只可惜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廉颇还继续对峙的话,赵国的国力拖不起。
两国交战,打的是国力,赵国明显弱势虽然战国末期,能与秦国抗衡的就只有赵国了,但相比之下赵国国力还是比较弱的。
赵国长期和匈奴交战,即使在赵武灵王改革后,国力大增,依然不是秦国的对手。
与匈奴交战,不断的消耗国力。
与秦军对峙三年,二十万军队消耗不少。
而秦国也是举国之力在战斗,秦国拥有巴蜀富饶之地,关中肥沃之地。
又打了韩国得到了韩国的强弓劲孥,武装了不少,比起赵国,无论人力物力财力都有优势,能打得起消耗战。
合纵已经不可能了,其他国家都被打怕了当时的魏国已经被秦国打怕了,韩国被灭,楚国经过焉莺之战,也不敢与秦国交兵,齐国被五国伐齐后,对各国都恨之入骨,压根不会来帮忙。
至于燕国吗?一直都是弱国,而且和秦国的关系比较好。
从这点来说,统一已经是趋势了,至于很多人说的,廉颇坚守,赵王合众五国伐秦,根本是不可能的。
到战国末期,各国之间欺诈连连,一点信任感都没有了,打不起仗了。
更何况当时是因为上党地区引发的长平之战,秦国打下了韩国,韩国上党地区的守将不服气,不愿意投降秦国,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国欣然允许,两年后长平之战开始,人家辛辛苦苦打下了韩国,你一毛力没出,白白得一个上党那么大的地方,理亏在先,各国也没理由救。
赵王决策主动出击要背罪名,完全是战略布局失误谗言只是一部分,佞臣往往是把君王心理的话说出来了而已,但具体做法还是有问题的,问题不再于主动出击,而在于战场和主帅的选择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战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
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
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另有电视剧以此为名。
目录1长平之战背景1.1 过程及后果1.2 秦赵实力对比2战争经过2.1 战争起因2.2 相持阶段3战后分析3.1 胜败因素3.2 历史地位4管理新思路5相关史料5.1 经过5.2 《史记》记载5.3 典故6遗址7白话解疑7.1 白起称病7.2 坑杀赵兵40万7.3 邯郸城史实7.4 赵括死于何处7.5 背景介绍7.6 老背坡出土佩剑7.7 赵括死地7.8 老背坡7.9 老背坡遗物7.10 扁型三菱秦箭1长平之战背景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
其第一目标便是邻近的韩国。
4cctv10-百家讲坛《战国七雄》截图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
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
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
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
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昭襄王亲至河内,悉发成年男子到长平助战,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拼死突围,马服子赵括被射死,白起收赵降兵四十余万,白起认为赵兵不忠,夜里坑杀之,赵国继而衰落。
过程及后果秦昭王听从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
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韩,取少曲(今河南济源市东北少水弯曲处)、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
四十三年攻取韩的陉(今山西曲沃东北)。
四十四年攻取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企图截断韩的上党与本土的联系。
四十五年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等10城,把韩国的上党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了。
韩王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息兵。
冯亭不听,却决定把上党郡17县献给赵国。
此时赵国的惠文王已死,由其子孝成王继位。
孝成王想得到这片土地,征求臣下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主张不受,因为会引起秦国来攻,平原君赵胜与赵禹主张接受。
结果赵国接受冯亭献地,赵封冯亭为华阳君,食万户城3座,封县令3个千户城,官民赐爵三级。
赵国于是派军队取上党,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这样战国时期最大最残忍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点燃了起来。
秦国截断上党与韩本土的联系,目的是要夺取上党,恰如赵臣赵豹指出"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
现在上党地入了赵,秦当然不甘心,于是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赵长平。
赵将廉颇知秦远道来攻,欲速战,就采用坚壁高垒以待秦军疲困,然后再反击的策略。
廉颇坚守3年不出击,秦军不能进。
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马服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
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兵书是读了一些,但无实战经验,是位只会纸上谈兵之徒。
赵王要任他为将时,赵括的母亲不同意,赵王不听。
赵括母亲要赵王保证其子失败后,不牵连她。
赵王也同意了。
赵括[1]赵括取代廉颇后,全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
秦国听到赵括已代替廉颇,于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绝对保密。
赵括到后,求胜心切,立即派兵出击,秦军佯装败走。
赵军追赶,陷入白起设置的包围圈中。
秦军把赵军包围后,将其粮道断绝。
赵军只得在包围圈中筑工事坚守,以待援军。
秦昭王听到后,赶到河内,赐民爵一级,把15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发到长平助战,用来堵塞赵国的援军及粮道。
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赵士卒"阴相杀食"。
赵军分为4队,轮番向外冲击,都不能突围。
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于是大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白起认为赵士卒反复无信,于是将降卒全部处死,只放走240人归赵报信。
这次战争,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卒达45万,坑杀降卒40余万人。
赵国这次壮者尽死长平,国力大损。
它继齐国之后,也从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了。
秦赵实力对比双方大军近百万,这对后勤和粮草物资是极大的压力。
因此这场战争也是双方综合国力的长平之战比拼。
对比战前双方的经济实力,秦地处《禹贡》之雍州,土地属上上等。
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
之后几世经营,兵强国富。
长平之战将发生时,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
且水利发达,常以水道运送军需。
赵国地处《禹贡》之冀州,农业资源不如秦、齐、魏等国。
赵“地薄人众”,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
虽然战国中期经赵武灵王改革,一度国力大盛,然而比之秦国商鞅变法,赵国改革局限于军事领域,政治经济改革则相对薄弱,之后又发生了沙丘宫变,赵国内乱,实力再度下滑,而赵惠文王继位后一直没有时机推行赵国的二次变法,于是赵国在战国后期“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不再适应连年大规模争雄战争的需要”,战争储备并不充足,无力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
再比较两国军事实力,秦军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
地近西北,民风凶悍尚武,秦马优良,秦车迅猛,称得上是超级军事大国。
且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在战场上的秦军士兵所向披靡。
赵国有“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以弩弓骑兵见长,赵组建骑兵部队较早,故赵骑兵训练有素,军事素养较高,经验丰富。
如此看来,赵国军事实力略弱于秦,至多与秦持平。
综上所述,赵国之综合国力要劣于秦国。
2战争经过战争起因各国疆域图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制定正确的兼并战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国势如日中天;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外交连连得手;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军事胜利捷报频传。
100余年中,蚕食缓进,重创急攻,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山东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
在秦国的咄咄兵锋面前,韩、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顾不暇,东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
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尚可与强秦进行一番周旋。
此时,秦要统一六国,首先就要扫除三晋,打通东进的道路。
于是秦赵间一场大战即将发生。
秦昭王根据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怀(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亲附于己。
接着又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济源西)等地。
并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
消息传来,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赶忙遣使入秦,以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秦求和。
然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献上党之地于赵的选择。
他的用意当然清楚:转移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
赵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欣然受地,派赵胜前往接受上党,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
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
范睢遂建议秦王乘机出兵攻赵。
秦王便于公元前262年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西南),直趋荥阳,威慑韩国,同时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扑向赵国,攻打上党。
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相持阶段长平之战地图秦赵进军路线赵王闻报秦军长驱东进,只好兴师应战,派遣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开往长平,企图重新占据上党。
公元前260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
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
是年七月,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一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赵军退守丹河,秦赵隔河相峙。
赵军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
此后,“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就这样,他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实力强而急于一战的王龁却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
至此,战争进入不分胜负的胶着阶段。
战争进行了三年,秦国的经济已不堪重负,而赵国面对庞大的军事开支也渐渐吃不消。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白起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吕氏春秋·应言篇》亦有“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索”的记载。
而赵国也“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于是双方都谋求速战以求摆脱困境。
秦国的战争指导者毕竟棋高一着,他们运用谋略来打开缺口,为尔后的战略进攻创造条件。
一方面他们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陷于被动和孤立。
另一方面,又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拔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
四处散布流言:廉颇不足畏惧,他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
终于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
他上任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于是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
他还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国听说赵国任赵括为将,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加军队,征调骁勇善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
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久经沙场,曾大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南破楚国,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
只会背吟几句兵书的赵括哪里是他的对手。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造成了“以石击卵”的强大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