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筝乐《幻想曲》创作技法中的民族元素
《幻想曲》的创作艺术鉴赏
《 幻想 曲》 是 中 国音 乐 家协 会
十级 考 级 曲 目。是 一 首 以 自由 变奏 来 组织 发 展 的抒 情乐 曲 ,此 曲为 王 建 民 先生 1 9 9 1 年 创 作 ,对 9 O 年代 初 期 古筝 的给 听 众 以
也 都 是 由此 主题 在 速 度 、音 区 、力
较柔 和 的音 色 ,似有 朦 胧 感 ;左 手 不宜 用假 甲触弦 ,建 议 用 手指 直 接 触弦 弹 出浑 厚 的 、近似 铜 锣 的音 响 效果 ,与右手飘逸 的旋 律形 成对 比 。
然后 B 段 的 变化 再 现D宫 最后 进 入A
“ 上方小二 度 ”的调式 色彩旋 律 。把
奏型 ,增 添 了一 种特有 的舞 曲风格 。 ( -) 肢体演 奏 的技 法 肢体 演 奏 即借 助 除手 指 外 的其 它身 体部 位 参 与演 奏 ,使 之 产 生新
的 色彩 和效 果 。 这种 技 法在 王 建 民 的筝 乐创 作 中 使用 较 多 ,并 产 生 了 不同反 响 的效果 。在 《 幺 丁 想 曲》 中 , 作者 让 手掌 参 与 演奏 ,创 制 了 “ 掌 击琴 弦低音 区”的 技法 。 ( 三) “ 自由演奏 ”技法
现 代 作 曲技 法 与 民 歌 素 材 相结 合 ,
创 造了全 新色彩 的音乐旋 律语 言 。 乐 曲 的第 二 大段 是 “ 活 泼 的 快 板” ,它从 不 同的侧面 描绘 了少数 民 族 群众 载 歌载 舞 的 欢乐 场 面 。从 中 我 们 可 以听 到 当地具 有 代 表性 的 乐 器 小 三弦 铿锵 有 力 的音 响 、芦 笙 委
四圈 圈
浅析古筝曲《幻想曲》的情感及技巧
浅析古筝曲《幻想曲》的情感及技巧作者:阴明娟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5期摘要:古筝曲《幻想曲》在创作筝曲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本文通过对《幻想曲》的创作背景、演奏技巧及情感表现三方面的分析,全面阐释了此曲较高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创作筝曲发展中的地位。
关键词:王健民幻想曲技巧情感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已经进入到了社会音乐的主流中,新的古筝作品也在不断的涌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王建民先生所创作的《幻想曲》,较之以往古筝曲的创作来说在技术技巧上有较为明显的突破。
这首古筝曲,以作曲家自己精心设计的人工调式作为基础,打破了以往古筝的以五声性音阶这种传统的递循办法。
人工调式为横向的旋律,调性和调式的变化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也拓宽了古筝的语言思维和模式。
此曲运用的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些民歌的音调,加上一些精心设计的、适当的的敲打琴弦或者拍击琴板、敲击琴盖等等一些组合,打击乐的一些组合,表现出五彩缤纷的节日场面,以及人们载歌载舞的生动场景。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古筝独奏曲《幻想曲》这首乐曲。
一、《幻想曲》的创作背景古筝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与1989年创作出古筝独奏曲《幻想曲》。
在当时我国涌现出的许多不同于传统音乐特征的新音乐语言,作曲家想要驾驭那种在语言上更新,在规则上寻求突破的“新音乐风格”实在不容易,既要独特又要合理地去构建这种音乐结构,那就更着实不易了。
新一代的作曲家,打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的定弦法则,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人工调式”。
使古筝乐曲在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还有与和声的语汇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他们将其现代的作曲技法与少数民族的音调或者是戏曲音调进行完美的融合,更加扩展了古筝曲的创作题材。
为了使乐曲的表现力有新的开拓以及对新音色的追求,作曲家们还借鉴了打击乐的演奏手法,例如拍击琴板等技法,用来表现舞蹈性的欢乐场面和节奏律动。
使古筝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展现出富有现代感的一面。
《幻想曲》是以西南苗族地区的歌舞风俗文化为素材,经过加工提炼创作而成的一首古筝独奏曲。
论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
论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作者:张敬飞来源:《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第02期前言古筝独奏曲《幻想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古筝曲,该筝曲创作于1989年。
王建民先生将西方的作曲原则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方音乐素材(民歌、舞蹈、打击乐等)相结合,民族色彩浓厚,而又极具现代性。
在演奏技法上有新的突破,转调技术的运用使得音乐丰富多彩。
《幻想曲》被创作出以来,一直作为各大古筝比赛的必弹曲目、音乐机构古筝考级曲目的经典之作。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两方面,对该曲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古筝曲《幻想曲》介绍(一)王建民简介王建民,江苏无锡人,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理论家。
自幼喜欢音乐,最先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专科,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
从事创作以来,谱写出大量优秀的极具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集中在古筝和二胡两方面。
主要作品有《幻想曲》、《戏韵》、《莲花谣》等筝曲,《天山风情》、《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二胡作品。
王建民先生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际艺术教育联合会副主席。
他曾多次赴奥地利、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座,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
王建民先生还是金钟奖、文华奖等各类比赛的评委。
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作曲领域的先行者,奠基人。
(二)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背景王建民先生音乐造诣极高,创作手法高超。
曾创作出多首古筝作品,幻想曲便是他在二十世纪的代表曲目。
该曲主题明确,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收放自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音乐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作曲家们积极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他们大多打破了古筝传统的五声调式定弦,加入了极具个人魅力特点的人工调式,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
王建民先生于1989年创作的独奏曲《幻想曲》便是这一时期古筝新作品的代表曲目之一,他采用了西南地区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大胆加入了西方音乐的创作风格,表现出作曲家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
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运用筝曲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筝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丰富了其创作和演奏技巧,使其具有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筝曲演奏技巧、曲式和题材以及音乐表现形式等方面,探讨民族民间音乐在筝曲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筝曲演奏技巧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筝曲的演奏技巧包括左手的按弦、右手的扫弦和指弹等。
在这些技巧中,筝曲创作中常常引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加入各种变化丰富的音韵,使筝曲的演奏更加具有特色和魅力。
筝曲的按弦技巧借鉴了许多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方法,例如古琴、古筝、柳琴等。
这些乐器在演奏过程中常常会运用泛音、滑音、装饰音等技巧,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美感。
而这些技巧也常常被引入到筝曲的演奏中,使得筝曲的演奏更加具有多样性和韵味。
筝曲的扫弦和指弹技巧也受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
筝曲常常使用双手扫弦的演奏方式,模仿击鼓、击鞭等打击乐器的节奏,以营造出悠扬的音韵和轻盈的韵律。
在指弹技巧中,筝曲也会引入许多装饰音等元素,使得演奏更加生动具体,让乐曲更加有情感。
在演奏技巧中引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不仅增加了筝曲的变化和表现力,同时也丰富了演奏者的表达方式和技艺,增加了筝曲的魅力。
筝曲的曲式和题材吸收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丰富了其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曲式方面,筝曲常常采用了许多古老的民间音乐曲式,如昆曲、秦腔、笛子曲等。
这些古老的曲式融入到筝曲的创作中,使得筝曲的音乐更加典雅古朴,深受喜爱。
筝曲也会引入一些新的曲式,如二胡、琵琶等,丰富了筝曲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内容。
在题材方面,筝曲的创作也广泛涉及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题材内容,如山水风情、田园牧歌、民俗风情等。
这些题材内容丰富多样,表现了中国各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使得筝曲更加生动有趣。
筝曲还引入了许多世界音乐、古典音乐等题材内容,使得筝曲具有了更开阔的音乐格局和表现力。
古筝幻想曲介绍
古筝幻想曲介绍
古筝幻想曲是一种以古筝为主要演奏乐器的音乐作品,其特点是曲调悠扬、音色清亮、节奏独特,常常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幻想般的感觉。
古筝幻想曲通常由数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演奏过程中,古筝演奏者使用指弹和琴鼓等技巧,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变。
音乐的节奏起伏、速度变化和音符的运用都能让人感到强烈的情绪和情感流动。
古筝幻想曲的创作灵感来源广泛,可以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山水风景、民族音乐等等。
在演出时,演奏者常常通过自由即兴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表演技巧。
古筝幻想曲已经成为中国音乐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深受爱好者的喜爱和欣赏。
它不仅能够传达出音乐的美感,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古筝这种传统乐器的神秘和魅力。
论现代筝曲《抒情幻想曲》中的民族音乐特色
论现代筝曲《抒情幻想曲》中的民族音乐特色作者:廖婧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1期【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因其音色亮丽、优美而备受推崇。
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乎于古筝特点的文学记载。
然而,筝乐在西方现代音乐的冲击下,很多的作曲思维与表现方式日趋西化,因此,如何保留与发展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筝曲《抒情幻想曲》便给与了启示,该曲为了保留中国音乐的特色,依然采用五声音阶,但将高音区的do移低半音变成si,以表现唯美的色彩,创造柔和的感觉。
作品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古典韵味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极具特色,意境悠远,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文章试图从创作特色以及演奏体会两大方面来分析现代筝曲《抒情幻想曲》中的民族音乐特色极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古筝;《抒情幻想曲》;民族音乐一、民族音乐特色在筝曲《抒情幻想曲》创作中的体现(一)筝曲《抒情幻想曲》的本土化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徐晓琳,1962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并在于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攻读作曲系本科作曲专业。
1983年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至今。
现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理论教授、北京音乐家学会会员、音乐教育系主任、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理事。
徐晓林女士的作品可谓独树一帜,不论是题材与音乐语素的选择,还是演奏技法的运用与创新,皆具浓郁的个人特色,她在筝乐创作中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保留中国传统审美中讲究空灵、要求物境、情境、意境三境俱佳的同时,又贯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其中,筝独奏作品《抒情幻想曲》便是这样一首典型作品,且于2007年被指定为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的必弹曲目。
(2)创作情境筝曲《抒情幻想曲》对于个人技巧及个人情感都能得到自由地发挥,因为作曲者在构思和创作这首曲子有很多的即兴成分。
作曲者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站在窗前,望着飘飘洒洒的雪花,一股思乡之情突然涌上心头,开始创作。
浅谈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
浅析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摘要:《幻想曲》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生动地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展示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气氛和欢乐的舞蹈场面。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精心设计的“人工调式”为基础,打破了传统的、以“五声音阶”定弦作曲的模式。
曲中“人工调式”为横向的旋律、调性和调式的变化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纵向的和声等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古筝的语言思维和模式。
关键词:《幻想曲》苗族民歌创作特点演奏技法Abstract“Fantasia” is a Guzheng solo created with folk songs as source materials in the Mao district of Southwest China by WangJianmin.This piece of music describes a leisurly,full of lyrical and enthusiastic artistic conception.Based on his own well-designed artificial mode,the author broke the tranditional Five-tone mod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With the means of lateral synthesis of the ateificial modes, the melody , harmony and harmonic progression has been developed a lot.In this way, Guzheng’s language thinking and mode was largely broadened.Key words:“fantasia”the Miao folk songs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Technique绪论作为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艺术在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传统,犹如一条滚滚流动的河流,每一个时代的古筝艺术家都将自己的创作和贡献注入在古筝艺术的长河里”①,而每个时代的古筝代表作品往往就是这个时期生活的真实反映。
浅谈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
浅析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摘要:《幻想曲》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生动地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展示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气氛和欢乐的舞蹈场面。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精心设计的“人工调式”为基础,打破了传统的、以“五声音阶”定弦作曲的模式。
曲中“人工调式”为横向的旋律、调性和调式的变化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纵向的和声等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古筝的语言思维和模式。
关键词:《幻想曲》苗族民歌创作特点演奏技法Abstract“Fantasia” is a Guzheng solo created with folk songs as source materials in the Mao district of Southwest China by WangJianmin.This piece of music describes a leisurly,full of lyrical and enthusiastic artistic conception.Based on his own well-designed artificial mode,the author broke the tranditional Five-tone mod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With the means of lateral synthesis of the ateificial modes, the melody , harmony and harmonic progression has been developed a lot.In this way, Guzheng’s language thinking and mode was largely broadened.Key words:“fantasia”the Miao folk songs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Technique绪论作为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艺术在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传统,犹如一条滚滚流动的河流,每一个时代的古筝艺术家都将自己的创作和贡献注入在古筝艺术的长河里”①,而每个时代的古筝代表作品往往就是这个时期生活的真实反映。
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听王建民《幻想曲》有感
、
串 泛音 和 轻 拍 琴 弦 技 法 演 奏 .力 度 渐 弱 . 使 音 乐重 归宁 静 二、 特 色 彰 显 f 一1 人 工 调 式 定 弦 人工调式具有随意性、 自定 义 性 等 特 性 . 这 种 调 式 定 弦拓 宽 了传 统 五声 音 阶调 式定 弦 方式 “ 突破 古筝 五声 性定 弦 的桎 梏 , 使 古 筝 也 可 以演 奏 七 声 性 的风 格 ” ① 通 过 新 的定 弦 方 式 对 弦 序 进 行 新 的 设 计 . 使 音 乐在 不 动 琴 码 的情 况 下 做 到 调 性 转 变 。《 幻想曲》 运用人工调式 , 因 而 产 生 特 性音升 r e和 降 l a .这 不 仅 加 强 乐 曲音 响 色 彩 变化 ,而 且 在 听 觉 上 给 人 以新 颖 性 由于 人 工 定 弦 . 筝 曲 中 不仅 出 现 了 同根 音 大、 小三和弦等协 和和弦 , 也 出 现 了不 完 全减 七和弦 、 增 大七和弦 、 增 三 和 弦 和 大 大 七和 弦等 不协 和 和 弦 . 甚至 还 出 现 了 二 度 叠 置和 弦 等 非 传 统 和 声 . 极 大地拓展了 古 筝 艺术 的和 声 语 汇 及 音 乐表 现 力
充分 吸 收消 化 了我 国传 统 民 族音 乐 的风 格 特 点和 创作理 念 . 而且把 握住 听众 的审 美期
板. 音 乐在 右 手 摇 指 弹 奏 和 左 手 固 定 低 音 伴 奏 形 式 下 展开 。 第一段 9 — 1 6小 节 音 乐 较为舒缓 . 为突出音 乐主题歌唱性 . 演 奏 应 保持 乐句 连 贯 性 和 旋 律 线 条 一 致 性 因 此摇指要密而细 , 力 度 均 匀 。 左 手 部 分 看
( 二) 演 奏 技 法 1 . 特 家借 鉴 打 击
《幻想曲》的创作艺术鉴赏
《幻想曲》的创作艺术鉴赏作者:赵亚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幻想曲》是以一种虚幻的旋律,给听众以遐想和任意遨游的空间以及给演奏者自由发挥的余地。
其中西南地区民间音乐特色的旋律占重要地位,而技巧则隐藏在优美的旋律之中,有力地表现了演奏者心灵中细微的感受。
关键词:音乐旋律演奏技法创作艺术《幻想曲》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十级考级曲目。
是一首以自由变奏来组织发展的抒情乐曲,此曲为王建民先生1991年创作,对90年代初期古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原曲以一种虚幻的旋律,给听众以遐想和任意遨游的空间以及给演奏者自由发挥的余地。
其中西南地区民间音乐特色的旋律占重要地位,而技巧则隐藏在优美的旋律之中,有力地表现了演奏者心灵中细微的感受。
一.全新色彩的音乐旋律《幻想曲》由一个主题发展而来的复三部曲,它的引子就是由D宫调式、D羽调式相互交替出现形成两种调式色彩的明暗交替主弦律,A段——如歌的慢板,它是D宫调式、D羽调式不停地发生调式调性的变换。
B段活泼的小快板是A主题旋律派生出来的,开始调式调性仍是D宫与D羽交替,节奏变为舞蹈性。
在多次变奏后,调性转入D宫——D羽——B宫,在进入B宫后,左手跳跃式固定音型及右手的旋律长摇,节奏拉宽,具有歌唱性的旋律与主题相互呼应。
此处右手的摇指宜采用距岳山稍远的位置,发出较柔和的音色,似有朦胧感;左手不宜用假甲触弦,建议用手指直接触弦弹出浑厚的、近似铜锣的音响效果,与右手飘逸的旋律形成对比。
然后B段的变化再现D宫最后进入A段的变化再现和尾声,调式调性仍是D宫和D羽交替出现。
《幻想曲》的整个调式进行是:D宫D羽交替——D宫——D羽——B宫——D宫——D宫D羽交替在这首乐曲中作者运用了同主音大小和弦色彩明暗交替,将因同主音调式交替而产生的小二度这一特性音程提炼发展。
创造出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旋律。
把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歌素材相结合,创造了全新色彩的音乐旋律语言。
从古筝《幻想曲》中窥见西方元素在现代筝曲创作中的体现
从古筝《幻想曲》中窥见西方元素在现代筝曲创作中的体现作者:丁润今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6期【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西方文化更加广泛的在中国传播,基于西方音乐体系的熏陶下,中国筝艺的创作及发展日趋多元化。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王建民先生创作的著名古筝独奏曲《幻想曲》,力求在其中窥见西方元素在现代筝曲创作中的体现。
【关键词】幻想曲;古筝;西方元素;借鉴筝,作为中国古老的汉民族弹拨乐器,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习筝爱筝之人加以改进,从而使筝乐器不断发展传播,更使蕴含在筝乐器中的美学思想及人文阐释日渐丰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各个领域都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以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研究领域得到发展。
在筝乐创作中也不例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西方作曲体系及其音乐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现代筝乐作品层出不穷,从而为传统筝乐的发展和传承带来新的视角。
在众多现代筝乐作品中,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古筝独奏曲《幻想曲》可谓是独树一帜,他将西方“幻想曲”的音乐体裁与传统筝曲相结合,不仅保留了传统筝曲的创作元素,又开拓了古筝艺术的发展空间。
下面我们就从古筝独奏曲《幻想曲》入手,窥见西方元素在现代筝曲创作中的体现。
一、古筝独奏曲《幻想曲》中浪漫幻想色彩的体现(一)音乐素材及定弦中的“幻想色彩”《幻想曲》以云贵地区的民歌音乐为素材,体现出苗族飞歌的音乐风格,描写了一种从容不迫、充满抒情气息,以及热情奔放、载歌载舞、回味无穷的深远意境。
音乐色彩时而明亮时而黯淡,乐曲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充分体现出“幻想曲”音乐体裁的特点。
在传统筝曲中,古筝定弦一般采用传统五声调式。
而在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的笔下,《幻想曲》大胆采用人工调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升高了Ⅱ级音,降低了Ⅵ级音。
这种定弦所体现的音阶的不稳定因素,更加体现出一种随心和即兴,丰富了音乐色彩和表现力,从而使本首古筝曲听起来更加动人心魄。
古筝曲《幻想曲》赏析·王中山讲解
古筝曲《幻想曲》赏析·王中山讲解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筝曲<幻想曲>,以一个核心音调为基础,并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渐变原则,以加强作品的结构性成为该作获得成功的关键.同时作曲家将其尊重传统又充满着现代意识的音乐思维引入筝乐创作.既考虑到了筝乐演奏的实用性,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求得平衡,在探索性与可听性之间寻求一种折衷,从而以其独特的创作观念反映了当代中国作曲家的审美追求。
这首乐曲以“幻想”标题,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间。
例如“如歌的慢板”段,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静谧的清晨,山寨中飘来少女的歌声,它是那么的悠扬柔美、富有韵味,使人禁不住驻足聆听;伴随着歌声的仿佛是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铜锣声,它低沉而富有律动的音响,衬托了优美动听的旋律。
此处右手的摇指宜采用距岳山稍远的位置,发出较柔和的音色,似有朦胧感;左手不宜用假甲触弦,建议用手指直接触弦弹出浑厚的、近似铜锣的音响效果,与右手飘逸的旋律形成对比。
这一段中接下去的几个部分在音乐进行上是递进式的。
歌声由远及近,由柔和转为明朗,力度变化由弱渐强,左手的伴奏音型由简单变得繁复,情绪由平静逐渐高涨。
演奏这几个部分时,右手各种技法的触弦位置宜*近岳山,奏出较明亮的音色,与前面的柔和音色有对比。
还要注意大量的摇指与其他指法频繁交替使用时,容易出现转换中在力度、音色的连接上不自然、生硬,影响音乐的流畅性。
乐曲的第二大段是“活泼的快板”,它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少数民族群众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小三弦铿锵有力的音响、芦笙委婉动听的旋律以及各种击奏乐器的组合节奏;也能感受到三五成群的舞蹈场景和一人领众人和的宏大场面。
这就要求演奏者在表现此段音乐时,要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使用多种触弦方法,模拟音乐中出现的不同乐器的音响效果,把它的特点之一--音色的多样和节奏的鲜明充分展示开来。
浅析王建民《幻想曲》的创作理念
浅析王建民《幻想曲》的创作理念晁艺文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王建民的《幻想曲》是一首充分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因素同时又进行大胆创新的古筝作品。
这首乐曲运用 了少数民族地区旋律风格特征、特殊的演奏技巧、独特的节奏节拍、灵活的转调技巧等特征,是现代筝乐创作 的经典之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运用音乐分析的方法,研究王建民筝曲创作的理念和艺术特征,同时探索其作品的古筝创作思路。
关键词:王建民 现代筝曲 创作理念 幻想曲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7-0052-0320世纪后期随着艺术文化的发展,民族器乐也开 始快速发展O 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古筝表演艺术家,同时 作曲家在学习新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技巧后,也开始在 作曲技法上尝试创新。
王建民就是现代筝曲的代表作 曲家之一,他的古筝作品创作技法娴熟,作品极具个人 的创作风格。
他的作品可以很好的融合现代作曲技法 和民族民间音乐的因素,一方面让演奏者可以很好地 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演 奏难度。
这让他的作品很快的在古筝演奏者中快速的 流传,也成为了古筝专业比赛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比 赛曲目。
王建民于1989年创作了这首《幻想曲》,是运用了 云贵地区苗族的音乐元素,通过提取其旋律和节奏特 征并运用非传统调式进行创作的古筝作品。
《幻想曲》 是王建民创作的一首非常优秀且有代表性的现代古筝独奏曲。
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可以拓展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作品中创新性的创作理念 及创作技巧。
一、王建民《幻想曲》的音乐本体分析(一)引子1〜2小节为乐曲的核心乐思,第3-4小节的音乐 走向是以之前两小节的核心乐思为单位,保持了原有 核心乐思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特点进行发展。
第5小节开始先是乐思的反复,这样也起到了强调音乐主题乐 思的作用,之后音乐速度渐快、力度加强音乐进入小高 潮,然后音乐又减慢减弱结束,并结束在主音上。
筝曲《幻想曲》的演奏分析
筝曲《幻想曲》的演奏分析1绪论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关筝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筝艺术哪怕时至今日仍具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璀璨光芒。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不仅保留了传统古筝音乐的古朴韵味和独特魅力,同时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创新元素和演奏技法,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
尤其是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作曲家纷纷将创作目光投掷于古筝作品,将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巧妙融合,对其展开了大量的、创作性创作,此举无疑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步伐。
王建民先生的《幻想曲》所呈现出得是一副少女伴随着动听的歌声由大山深处徐徐走近的画面。
在这首筝乐作品中王建民大胆突破了传统古筝乐曲中五声音阶定弦的使用方式,并选择我国云南区域的民族特色作为素材,同时结合具有民族性、独特性的音乐节奏使用非传统模式下的音位排列。
这一系列做法就使得这首筝曲不但是在演奏技法层面有所创新,同时也对现代音乐元素进行了巧妙融合,古筝艺术魅力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在这首筝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得展现,也使得我国现代古筝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突破与飞跃。
此次研究重点是就王建民先生古筝作品——《幻想曲》演奏要领展开论述及探讨。
一则,试图就此次研究深入了解这一筝曲中的创新技巧,进而有效强化古筝的表现力与艺术性。
二则是因为《幻想曲》中对西方表现手法的引入与使用,希望经过此次研究能够有效拓展古筝音乐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从而使得我国古筝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能够进一步提升。
2《幻想曲》的创作构成分析2.1创作背景在我国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处处得以窥见古筝艺术的身影。
时至今日,我国古筝艺术历经的重要节点主要可划分为传统古筝奠基、新秀兴起、全民普及三大时期。
从古至今,古筝作品也逐渐拥有了愈发广阔的创作空间,其演奏技法也由传统模式下的单一型逐步发展为技巧的多元化,古筝艺术也因此达到了全新的发展高度。
我国现代古筝曲的重要创作节点之一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浅析古筝作品《幻想曲》
浅析古筝作品《幻想曲》作者:叶宇杉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4期【摘要】古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凭着清脆悦耳的音色,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
随着古筝的不断发展,现代筝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筝曲的五声调式。
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对筝曲进行改革创新,或是改变原有固定的调式,或是融合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或是结合西方的作曲技巧等,形成了“现代筝曲”。
“现代筝曲”突破了“传统筝曲”的设定,让乐曲离开原有的牢固情势和套路。
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尊重传统的民族,所以我们的创新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的改良。
所以“现代筝曲”有了新的生命,更加的丰富,更新颖,拓展了古筝的音乐性与表现性。
《幻想曲》在笔者看来便是一个具备代表性的既沿袭传统又开拓创新了的“现代筝曲”的代表。
【关键词】古筝;《幻想曲》;“现代筝曲”【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引言《幻想曲》让笔者耳目一新的就是它的定名,“幻想曲”三个字没有具体的传达出所描述的事物,但是却让笔者对他有了了解的兴趣,给予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古筝作品《幻想曲》是著名作曲家王健民在1989年创作的古筝独奏曲,汇集了西南民族民间歌曲、风俗、歌舞元素和西方的音乐创作技巧。
整首作品,既有安静的片段,又有激情澎湃充满力量的片段,给予演奏者“自由”演奏的空间。
同时也给了听众无穷的施展想象力的空间。
正如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林黛玉与贾宝玉,每一个演奏者和每一个听众心中都有那一首自己的《幻想曲》。
一、演奏特点《幻想曲》既结合了西方音乐体系的慢-快-慢三部曲式,也结合了传统戏曲的散一慢一中一快一散结构。
每一个部分都有与传统古筝曲不同的演奏特点,既融合了传统民族音乐,又展示了独特性。
整首曲子既有慢板的柔美,又有快板的自由活跃,生动,热情,旷达。
音色清丽饱满,节拍动感多变,仿佛每个音符都在跳舞,每个节拍都是鼓点。
(一)自由的散板引子由两组琶音构成,第一组琶音音色柔美、梦幻、朦胧的。
简论王建民筝曲《幻想曲》的音乐特色
简论王建民筝曲《幻想曲》的音乐特色作者:王斌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4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筝作品加入了现代作曲因素,以新颖的演奏技巧、多样化的演奏形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幻想曲》的作者王建民从古筝的实际特点出发,在作品中注重民族性、继承性、情感性的表达,体现了其在继承传统曲目文化底蕴的同时所具有的创新精神这种对传统乐器新音色的追求,大大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令筝曲自然流畅、独具特色。
【关键词】《幻想曲》;民族风格;创新;音乐感觉著名作曲家工建民通过对苗族文化及苗族歌舞风俗的深入研究和切身体验,结合自己深刻的时代感受和对创作艺术的感慨热爱,写成r这首能够体现出诸多筝乐创作阶段特点和展现多元化古筝发展的作品——《幻想曲》:乐曲并没有采用民族乐曲所惯用的五声音阶,而是采用人工定调,使苗族飞歌的音调贯穿在主旋律巾,从而使乐曲充满r浓郁的民族色彩。
乐曲的引子是自由的散板,巾左右手相配合的四个分解和弦开始,听者仿佛进入了一个似熟悉又陌生的神秘地带。
动感多变的节奏、快慢对比强烈的旋律变化、演奏力度的张力展现出崇山峻岭间的云贵高原的撩人姿态。
与此同时,左手刮奏演奏上行音列时所带出的巾慢渐快的音符,令听众产生了朦胧、飘渺悠远的无限遐想。
加之运用新颖的敲击、拍打琴板的手法结合速度快慢的对比,更是将西南少数民族组间所特有的风土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义试图从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及对演奏技巧的把握等方面展现此筝曲的音乐特色,以此来加深对该乐曲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在演奏时表达出应有的情感。
一、民族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欲,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地方特色。
而保持每首作品的民族性是工建民创作特色之一。
在他的诸多筝乐作品中,像《长相思》、《西域随想》、《戏韵》等,都是从民族民问曲调和戏曲曲调巾汲取创作元素,为创作《幻想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筝曲《幻想曲》创作手法中的新元素
筝曲《幻想曲》创作手法中的新元素作者:陈奕平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3期【摘要】古筝已经有数千多年的历史,传统古筝演奏技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型曲目日益增多的趋势,王建民在吸收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同时融合了西方作曲技法,从而创作出《幻想曲》。
【关键词】《幻想曲》;创作手法;新元素“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创新,永远是创作中争论的话题”。
音乐在传承过程中必然离不开继承原有的音乐元素,而固守成规的音乐则终究会失去音乐的獨特魅力。
当然,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也不例外,古筝的形制、定弦、演奏技法、创作手法都在继承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理解和诠释。
古筝独奏曲《幻想曲》曾获文化部举办的1995年东方杯全国青少年古筝大赛优秀奖。
作者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奏音乐为素材,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描绘了具有从容豁达、充满抒情气息又蕴含欢腾热烈、载歌载舞的景象。
一、人工调式的巧妙构思“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是由旋律的调式音阶来支撑的,音阶的演变与发展,是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筝曲的创作过程中,通过人工调整调式音阶的方式,重新设计和弦序列,构建新的古筝调式音阶。
《幻想曲》就是采用人工调式定弦,这种定弦法仍然以八度为周期排列,是传统音阶定弦的规律,只改变了其中传统音名的音高,形成专门为《幻想曲》设计特定的音阶排列关系。
《幻想曲》的定弦是在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升高了商音(Ⅱ级音),降低了羽音(Ⅵ级音),与传统五声音阶相比,多了一个增二度(1-#2)和一个倍减五度(#2-b6),它们构成的音程极富少数民族风情,如在引子段落,加上琶音演奏技法使之披上朦胧梦幻之美,与其之后的摇指奏出一种仿佛置身在虚幻飘渺之中的意境,使这首曲子在具有传统民族韵味的同时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二、演奏技法的独到创新传统古筝的演奏讲究“音”“韵”相结合,即以右手抹、挑、勾、剔、提、摇,左手滑揉按颤的传统演奏技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筝乐《幻想曲》创作技法中的民族元素
古筝曲《幻想曲》是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在1989年创作的,它是一首具有云贵地区音乐风格的古筝独奏曲,也是王建民先生一系列筝乐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作曲方面,该作品不再局限于古筝乐曲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而是选用了云南地区极有特色的民歌音调与节奏作为素材。
在演奏方面,这首作品更是加入了一些拍打琴弦、敲击琴板的技法,使得作品节奏灵动有感染力,同时这些全新的演奏技法也极大地拓展了现代筝乐的艺术空间。
王建民先生在创作中,既保留了一些传统筝乐的音乐元素,在作曲与演奏技法上也有大胆创新。
正是因为作曲家秉承着“推陈出新”的创作理念,才使得该作品与众多优秀作品一起打开了现代筝乐的大门。
一、苗族民歌元素在《幻想曲》中的运用
苗族民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音乐发展上较为重要的分支,《幻想曲》以苗族民歌音乐“飞歌”为题材进行创作。
该作品既以苗歌音调为素材,又将这些整体乐思加以整合,发展了苗歌音乐元素,拓宽了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
坚持原素材,发展新素材,这正是《幻想曲》创作的思维模式。
(一)调式音阶苗族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极为重要的分支,而“徵羽宫商角”是苗族民歌流传最为广泛的五声音阶调式,这种调式音阶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正是运用了苗族民歌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进行创新與拓展,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变音偏音,形成了既带有民族风情又不失现代筝乐风格的特色弦序。
(二)声部织体。
在《幻想曲》中,苗族男女在对唱中形成了多声部织体的音乐结构。
例如《幻想曲》如歌的慢板这一部分中的第9小节至第12小节,就是多声部织体的体现。
这种恰到好处的卡农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一唱一和的呼应,在左右手灵巧配合下,赋予作品灵动的生命力与可唱性。
(三)曲式结构。
筝曲《幻想曲》是一首以中部为插部且带有尾声的三部曲式作品。
整首作品由散板、如歌的慢板、活泼的快板、激扬的广板四个部分构成。
作品的第一部分散板即引子,由两个乐句构成,简单松散但不拖沓。
作者巧妙运用了两组琶音来担任整首作品开场的重头戏,使得作品一开始便具有优雅梦幻、细腻干净的风格。
作品的第二部分即如歌的慢板共分有四个乐段。
第一乐段在右手细腻的长摇中展开,加入左手同音反复拨弦中音区的1,使得该部分如歌般的悠扬抒情。
在演奏第一乐段慢板时,节奏应随乐曲情绪的走向相应改变,不局限于拖沓的左手拨弦,也不束缚于右手规定的节奏,自由变换以呈现静谧、梦幻的意境。
第二乐段较第一乐段在情感上更为轻盈活泼,运用了双手的复调,使得左右手一唱一和,将该段推向了更为成熟的高潮。
第三乐段来到了如歌的慢板层次感递进的最高潮部分,此时右手的摇指应连贯细腻、拖劈弹性有力,使得音乐在听觉上更加诚恳、执着。
第四乐段又在右手的长摇中回归到柔和静谧的意境,在一组琶音中含蓄结束了该部分音乐。
作品的第三部分即活泼的快板,是整首作品最具表现力的一段。
进入时是一段低音热烈的小快板,彷佛充满号召性的锣鼓,使得乐曲的主题呼之欲出。
接着,通过敲击琴码、拍打琴板来模仿少数民族乐器的音响与节奏,使得作品由如歌的慢板的歌唱性转换成了活泼的快板的律动性。
当作品进行到第157小节时,调性转为F大调,随后在第176小节又将调性转为降B大调,最后回归到主调D大调上。
通常的转调都要依靠移动琴码来获得,但王建民先生巧妙运用作品一开始定弦所设计加入的变化来自然过渡转调,这也体现了作曲家成熟的技艺。
三次转调,音乐的灵魂与精髓始终围绕着主要乐思来进行,最后完美回归原调,使得该部分乐曲完整统一、层次感鲜明。
二、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在《幻想曲》中的拓展
(一)非传统五声定弦的带变化音定弦。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
器,筝乐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五声调性,随着音乐的发展,现代筝乐也在萌生与不断创新。
作为现代筝乐的代表性作品,《幻想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五声音阶,而是在演奏前通过移动琴码,将D调原有的do re mi fa so la中的re升高半音,la降低半音,排列出了全新的音阶。
其实这样的定弦是有意而为之,《幻想曲》是以云贵地区苗族音乐作为素材而创作的,定弦中的升re(即降mi)与降la其实是苗族音乐宽调式中产生的偏音。
由此看来,这样的定弦不仅保持了苗歌音乐的风格特征,也使得乐曲摆脱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充满了现代色彩。
(二)调性的多变。
在古筝演奏中,转调一般都需要依靠移动琴码才能完成,随着演奏技法的成熟,演奏中途如果多次加入移动琴码的转调,势必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性。
《幻想曲》的作曲家正是考虑到了这一关键点,才会在演奏最开始之前的定弦上花心思。
在演奏开始的人工定弦中,出现的升Re音与降la音正是整首作品三次转调不用移动琴弦的关键所在。
在原调D调中出现了降Ⅴ级,那么就导致了Ⅳ级到Ⅴ级形成了小二度,当转至新调F调时,Ⅳ级音为mi,以小二度推理至Ⅴ级,则恰到好处地在Ⅴ级上出现了新调式的特性音fa。
当然作曲家在谱曲时,因为没有移动琴码转调的缘故,所以原调定弦的升re音一直存在,由此可见作曲家心思之缜密,技巧之成熟。
第二次转调出现在第176小节,是由F调转至降B调。
降B调所出现的音,不论是与原调音还是与第一次转调的音相比对,调性和音都发生了全新改变,配合以右手细腻的摇指与左右跳跃的四点伴奏,将音乐带入一个全新的高潮,使得多次转调层层递进的感情完美释放。
作品的第三次转调是从降B调回归到原调,王建民先生采用了同音转调的方法,在紧密的节奏中回归到了主调,并完美地将乐曲推向了高潮部分激扬的广板。
(三)击打琴体的演奏技法。
传统的且使用较广的古筝演奏技法有摇指、左右手大小撮、快速左右手四点、琶音、轮指等,作为承接传统筝乐与现代筝乐的桥梁,《幻想曲》不仅成功运用了这些传统的
演奏技法,拓宽新的演奏技巧也是理所当然。
为了完美体现《幻想曲》所描绘的苗族歌舞热烈豪放的音乐风格,作曲家在作品情绪达到高潮的部分加入了全新的演奏技法——拍打琴弦、琴体。
这种在乐曲中用击打琴体、琴弦,以及琴码来模仿苗族特有的民族器乐鼓的节奏,且是长篇幅乐段的作曲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可谓是开山之作。
此段虽说是自由演奏,但击打琴体的各个部位颇有讲究。
它不是单一击打琴盒或是琴弦,也不是简单用手心或是手背拍打,而是要求演奏者在表演时通过切换击打位置与手部的自由发挥,来模仿苗族男女边舞蹈边用鼓棒击打鼓身或鼓边所发出的不同声响。
例如,右手握拳以手背击打琴盒,此时发生的声响如同鼓棒击打鼓边,肯定而饱满;当左手以空心击掌于琴码时,此时发出的声响沉闷绵长,如同山谷中悠长的回声,这种有实有虚、有强有弱的听觉感受,使得音乐更具有戏剧色彩,而演奏者也在自由发挥的节奏中不自觉加入舞蹈动作,听者在如此热烈的音响下放佛置身于苗寨舞会,具有豪放梦幻之感。
三、《幻想曲》在现代筝乐中“新音乐”的因素特征
为了将新的音乐与艺术风格引入到《幻想曲》中,势必要打破固有保守的五声定弦。
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巧妙地将五声定弦的音节打破,加入变化音重新排列,形成新颖的音阶调式,向西方不协和和弦完美靠拢,让《幻想曲》在一开始就插上了“新的筝乐”的旗帜。
随着音阶调式的刷新,筝乐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是利用简单的拨弦来形成优美的琴声,而是依靠作曲与演奏来丰富音乐的精神,作曲家们越来越注重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思想以及民族的特色。
王建民先生正是秉承着多元化、民族化的音乐创作思想,在《幻想曲》中进行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成功。
作为以云贵地区苗族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曲子,《幻想曲》中必然不能少了苗族的风土人情。
传统的苗族“飞歌”辅以新音乐中多声部织体,热情粗犷的舞蹈配合灵动的节奏,敲击苗鼓更是开创了古筝界击打琴体的演奏方法,这种既涵盖了西方多元艺术风格又承袭了中国民族特色的作曲、演奏风格,必然将筝乐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而作曲家首创的人工非
传统五声定弦、调性的多变,以及击打琴体的演奏技法,随着《幻想曲》打上了“新的音乐”“现代筝乐”的标记。
《幻想曲》是现代筝乐作品中的一颗明珠,正如王建民先生自己所说:“多元化的时代应该有多元的音乐创作手段,但民族化应该是更大的前提。
”正是具有了这样的创作思想,《幻想曲》才能将少数民族的音乐特征注入到现代筝乐中,承接着闪光的传统筝乐特征与鲜活的现代筝乐艺術风格,将国人对筝乐的审美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引领着作曲家、演奏家们追求更高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