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问在激发学生数学课中思维积极性的作用
浅谈设问在诱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中的作用
有 的教 师 没有认 真揣 摩 学生 的思 路 ,径直 提 出连结 E 如 F(
图 1, ) 强行 让学 生证 明 aE G AB G。 样 , 师就 可能 脱离 F C 这 教
了学生 的实 际 , 没有 与学 生 的思维 同步 , 有经 验 的教师在 备课 时 , 认 真揣 摩学 生 的心理 , 计学 生可 能发生 的各 种情 况 ,先将 不正 估 确 的思 路排 除 ,再 将学生 引人 正途 。对于 这道 例题 ,学 生可 能会 去 证 明 aB F和 aC E相 似 ,教 师要让 学生 讨论 ,先 说明这 两 G G 个 三角 形不一 定相 似 ,即使相 似 ,也 不符合 求证 的要 求 ,这就 为 学 生释 去 了疑虑 , 时学生 不须 启发 , 会利 用 E F分别 为 A 这 也 、 C、 A 的中点 的条件 ,想 到连 结 E 。 B F
+1 ( ) a一1 ,从而 达到 了化 简 的 目的。 )
教 师在创设 问题时 , 衡量 问题 情境 设计 的标 准有 两个 : ①有 利 于激 发学生 思维 的积极 陡 ;②直 接有 利于 教学 目的。
二 、启发 引导 ,保 持思维 的持 续性 。
问题 是教 学 的心脏 ,是 教学 思维 的动 力 。且是思 维 的方 向 ; 数 学思 维 的 过程 也 就是 不 断 地提 出问 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 过程 。因 此, 在数 学课 堂学 习 中 , 师要不 断地 向学 生提 出新 的数学 问题 , 教 为更 深入 的数 学思 维活 动提 供动力 和 方 向 , 使数 学思 维活 动持续 不 断的 向前发 展 。合适 的数 学 问题必 须符合 下列 条件 : 问题要 ① 有方 向性 。这是 指 问题要 有 明确 的 目的 , 使学 生 的思维趋 向于 要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和引导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和引导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和引导的重要意义现在的数学课堂注重的是启发探究,通过课堂中有效的设问和引导,建立起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调节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成为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因此,教师的设问、引导要以激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根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
(一)设问和引导能够激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就其基本属性和主要特点而言,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与实践。
其特殊性的主要表现是: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本知识(间接经验)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和组织学生本身积极地活动,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方面取得效果。
课本知识对学生而言,潜在许多需要加以解释、发现规律性、解决课题的问题。
这些问题与学生知识、能力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学过程之所以会发生、发展的潜在动力。
但是,当这些问题还不能被学生自己发现或意识的时候,也不能构成教学的动力。
这些潜在的有意义的问题真正变成为教学动力的契机,便是依靠教师的有效地设问。
设问引起学生的思维,但学生被设问所唤起的意识内容与思考,仍然潜在存在各种差别与意见分歧,并激化它,借以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紧张的思考,去辨别是非、评价优劣;有时则仅仅点拨一下思考的方向或者思考的策略,为学生的思维定向;有时是接二连三的层层设问,为学生的思考铺设层次,逐步引到问题的核心。
象这样,组织学生本身积极、深入而且有效的认识活动,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
在引导的基础之上,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基本知识的领悟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并且能够深刻的理解数学中基本概念的实质,更灵活的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设问和引导能够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学数学要多思考。
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往往在于不知从何处思考起,也就是不会发现问题。
【浅谈设问在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中的作用】13种思维方式
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性。如分式的化简,可设计如下的诱发过程: 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索时间,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当学生
化简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不能立即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 BGF 和△CGE 相像,教师要让学生议论,先说明这两个三角形不肯定相像,
求证:
教学目标。
有的教师没有仔细揣摩学生的思路,图〔一〕
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肯定的
径直提出连结 EF〔如图一〕,强行让学生证明△EFG∽△BCG。这样, 坡度。
教师就可能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有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有阅历的教师在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索,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
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
不要强制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索问题,喧宾夺主。
在实施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众多教
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一〕有利于
师探究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更是提高课堂 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二〕要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效率的有效手段。那么,学生的思维是怎样发生的?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 二、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待续性。
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索,"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索,外 即使相像,也不符合求证的要求,这就为学生释去了疑虑,这时学生不须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一、引言数学是一门理性和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数学教学中的设问是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设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而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设问的定义、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及设问的策略和技巧等方面进行浅析。
二、设问的定义设问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
设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一种方式,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知识消化的有效手段。
通过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
三、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让学生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设问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2.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设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中来。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培养起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起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通过设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设问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并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设问,学生能够在积极互动中进行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应,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引导学生思考的初中数学课堂设问探究
基于引导学生思考的初中数学课堂设问探究一、设问的重要性1. 引导学生思考设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快速掌握知识点。
同时,不同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 提高课堂效率设问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
并且,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误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3.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尝试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如何设置设问1.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置问题。
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经验,教师需要通过调查、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合理地设置问题。
2. 拓展思维,引发探究问题的设计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有多样化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掘问题,拓展思维。
例如,在学习代数方程时,可以设计从几何角度出发思考方程的解法;也可以从实际应用中引发学生对方程的探究。
3. 开放式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放性问题的特点是不确定性高,需要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方式,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可以设计求解实际问题中的三角函数应用问题。
三、设问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果学生没有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
例如,在学习计数思想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排列和组合问题。
2. 激发兴趣,提高活跃度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时通常存在抵触情绪,而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活跃度。
3. 打破单一性教学针对当前很多数学课堂存在的单调性教学,通过问题的设计可以打破单调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并充分发挥个体差异的特点。
分析如何发挥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分析如何发挥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摘要】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设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师生互动和交流,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的认知和兴趣。
在未来的教学中,设问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加个性化的问题设计和针对性的引导将成为教学的趋势。
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设问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将继续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思维能力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激发思考、引导学习、师生互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介绍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的重要性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设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数学的本质。
通过设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解题思路,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和学习成绩,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通过合理设计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更高效地应对数学考试。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
1.2 概述设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引导他们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设问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设问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设问是教师
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课堂设问进行浅析。
课堂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数学课堂常常被认为是枯燥
乏味的,容易产生学习厌烦的情绪。
而通过巧妙的设问,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实际生
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讲解平面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提
出以下问题:“如果一个足球场是矩形,而另外一个足球场是正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
那么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课堂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学科。
而
设问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讲解三角
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如何证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几何分析和推导,发现面积公式的原理和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设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巧妙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促进合作学习和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设问这一工具,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和互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初中数学课堂巧设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巧设提问激活学生思维初中数学课堂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是每位数学老师都面临的挑战。
巧设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巧设提问,激活学生思维,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巧设提问需要老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有深刻的理解。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不同,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数学老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和难度,既不能让学生感到过于简单而缺乏挑战,也不能让学生感到无法应对而失去信心。
老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通常会认为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种认知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发散和创造力。
数学老师需要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发散性地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且乐于接受多样化的答案。
当老师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背景和意义,然后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比较,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巧设提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提问要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挑战和成就,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或者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四、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策略选择在巧设提问的过程中,数学老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策略选择,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解题思维方式和方法。
初中数学课堂巧设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巧设提问激活学生思维1. 引言1.1 介绍文章主题及意义在数学课堂中,巧妙地设置提问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探索欲。
提问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巧设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度与自主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是一个常用的教学策略。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提问还可以促使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分享不同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从而在合作中学习、相互促进。
巧设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探索不同解决方法、分享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来探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巧设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在亲自探索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内容结束】2. 正文2.1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巧设提问,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问题可以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一些具有思考深度的抽象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进行推理和分析。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欲望。
通过多种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可以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初中数学课堂设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探讨的一种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
设问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
一、设问的作用及意义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在理解某些概念和定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加愉悦地学习数学。
2.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设问能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他们将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将知识理解到更深层次上。
3.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问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延伸思考问题的方向,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4.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设问,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的交流与探讨,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设问技巧与方法设问的技巧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的设计:设问需要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维性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问题的引导:教师要通过引导和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问题的反馈: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问题的归纳总结:教师在讲授一定的知识后,可以通过设问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点并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通过自主归纳总结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5.问题的联想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贯彻设问方法,将所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相联系,通过问题的联想拓展,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三、设问策略及应用1.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一种让学生自主回答的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或答案不唯一。
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要有积极的探究精神、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广泛的知识面。
浅谈数学问题设置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浅谈数学问题设置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
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动力,占有充足而必要的具体材料,这仅是为了开展思维活动的条件,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积极开展,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且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立即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
如何才能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呢?这应考虑到设置问题的“四性”和“四度”。
设置问题的“四性”1.准确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
2.具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
3.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
4.趣味性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
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
设置问题的“四度”1.难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
“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跨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
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
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初中数学课堂设问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如何进行有效地课堂设问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课堂设问进行浅析,包括设问的目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设问的基本目的设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设问的基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积累知识、增进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领悟数学知识。
合理的设问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设问的原则1.问题具有启发性。
设问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问题具有多样性。
设问的问题应该具有多样性,既包括引导性的问题,也包括拓展性的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问题设计合理。
设问的问题应该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逐步拓展。
4.问题引导明确。
设问的问题引导应该明确,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明确目标,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发展自己的想法。
5.问题变化灵活。
设问的问题变化应该灵活,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问题的引导方式和问题的深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设问的方法和技巧1.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应该简洁明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
2.问题的引导。
问题的引导应该灵活多样,能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提示,自主探索,发现问题。
设问在激发学生数学课中思维积极性的作用
2011.NO29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三、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首先,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
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其次,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数学教育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沟通,使学生通过各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让各科知识融汇贯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让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得以整合,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数学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教学和其他活动所反映出的一种意识形态和表现形式。
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数学教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利用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初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问题。
而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地设计问题,以达到有效、持续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引出一节课的中心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每节课的引入阶段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十分重要的。
分析如何发挥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分析如何发挥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摘要】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学习动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通过设问可以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设问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有效地运用设问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设问,高中数学课堂,重要性,学生思维,学习动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学生参与度,学习效果,教学质量,促进发展。
1. 引言1.1 介绍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设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设问还可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设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有效地运用设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传达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1.2 探讨设问对学生思维和学习的影响设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更是引导学生思维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
通过设问,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提出有针对性、引人思考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
通过设问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设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初中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课堂设问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的研究。
一、设问的目的和意义1、促进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通过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
2、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在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枯燥乏味的情况下,问题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逻辑化的思考能力。
二、设问的种类及应用1、探究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是一种让学生探索性学习的问题。
教师提出这类问题时,通常会给出一定的背景信息,让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推理、猜想、实验等,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题方法。
2、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是一种带有引导作用的问题。
教师提出这类问题时,目的一般是帮助学生建立解题思路,找到解题端点,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设问与学生思考能力培养除了教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也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设问作为数学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如何在教学中利用设问帮助学生培养思考能力呢?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应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2、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美妙,从而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初中数学课堂设问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来源。
良好的课堂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设问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问题设置不当、提问简单化等,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初中数学课堂设问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设问的作用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设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通过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得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设问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和解决,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巧妙的设问,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讨论时,他们往往会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二、设问的原则1. 问题要针对性强设问要有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
问题要与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相契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思考。
2.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设问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探讨。
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而不是简单的回答。
设问应该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问题既要有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研究,又要有闭合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和举一反三。
4. 问题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设问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能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问题设置应该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巧设数学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巧设数学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摘要】在数学课堂中,巧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实际问题,利用多种方法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巧设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通过巧设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实际运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思维能力,巧设问题,学生兴趣,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思维视野,讨论合作,学生互相学习,思维能力提升,实践探索,数学知识运用。
1. 引言1.1 介绍数学课堂中提问的重要性在数学课堂中,提问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巧妙的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欲望。
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还可以促使他们建立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提问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概念和发展数学技能的有效工具。
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教师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时,学生自然会被吸引,想要去寻找答案。
这种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提问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
通过巧妙设计的问题,学生需要动脑筋去思考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效率。
1.2 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变得愈发重要,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作为数学教育的一部分,巧设数学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初中数学课堂巧设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巧设提问激活学生思维【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设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巧设的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和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
开放性问题和闭合性问题各有不同,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而闭合性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除了提问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做课堂展示等。
提问是教学中的有效手段,巧妙设计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重要性、巧设、案例、实际问题、开放性问题、闭合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教学效果、结论。
1. 引言1.1 初中数学课堂巧设提问激活学生思维初中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巧设提问则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巧妙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建立数学概念,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方式和内容,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
通过巧设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巧妙设计的问题既可以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推理,又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帮助他们建立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思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课堂中,巧设提问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
通过利用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区分开放性问题与闭合性问题,以及运用其他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正文2.1 提问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提问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数学课堂设问重在对学生思考起引导作用
初中数学课堂设问重在对学生思考起引导作用初中数学课堂设问重在对学生思考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是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核心任务. 在当前“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里,引导学生思考是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让学生通过思考达到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提高思维层次的有效手段. 这里的“学为中心”指的是以学生及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要组织、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思考,尝试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为学生自主地学、理解地学设计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思考. 笔者在近两年里,着手开展“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在研究中初步归纳整理了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设计策略,现整理成六个方面和同行们探讨.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回忆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因此,在新知识学习前,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和经验,是十分重要的. 引导回忆不能简单地用“我们上节课学过什么?小学时学过什么?”或者简单地复述概念、法则等,而是要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知识的生长点上用适当的问题唤醒旧知,包括相关的知识、研究方法、学习策略等.案例1:在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2. 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时,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性思考.1. 七(1)班举行科普知识竞赛,将加10分记作+10分,则扣20分记作 . 第1小组先后回答两个问题分别加了10分和扣了20分. 根据经验,第1小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结果被扣了10分,扣10分应记作 .2. 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负方向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负方向移动7个单位长度,这时点所对应的数是 .上述问题1、2是为有理数加法的学习提供生活和数学背景,为从生活和数学两个方面归纳、抽象加法法则进行铺垫. 其中问题1,一方面让学生回忆负数的意义,另一方面回忆生活中进行加减运算的经验. 问题2,引导学生回忆有理数的数轴表示,并为两个负数相加提供数轴上直观表示的背景. 在这个基础上用下面的问题揭示新课“加法运算是最基础的运算,若有负数参与加法运算,如:(+10)+(-20);(-3)+(-7),又应该怎样计算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理数的加法”,这样的问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案例2:在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2. 1二元一次方程”教学时,设计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性思考,并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 请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出它的解,然后说说“一元”和“一次”的含义.2. 某市中学生篮球比赛,规定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比赛结束后阳光队积16分,如果阳光队赢的场次比输的场次多2场,那么阳光队赢、输各几场?(1)在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吗?请试试.(2)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时,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x,需要将另一个未知数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如果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即设赢x场,输y场,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呢?列出几个?列出的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3.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新的方程,它也是刻画相等关系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研究.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你觉得需要研究哪些问题?把想法写下来.上面问题1,通过具体可操作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解的概念,在这基础上通过思考感悟“元”和“次”的含义,为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铺垫. 问题2通过一个学生熟悉的,并且用已学知识已经能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研究的习惯和探究欲望. 问题3一方面揭示接下来要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寻找研究方向.案例3:在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3. 1同底数幂的乘法”第1课时教学时,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性思考,尝试类比学习.1.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哪些运算?学习这些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2. 在七年级上学期第四章代数式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哪些运算?类比有理数运算的学习,你觉得接下来我们要研究整式的哪些运算?通过上述问题1、2的回忆与思考,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尝试自己提出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培养按照数学研究规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习惯.二、在学生思路受阻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联想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联想当前学习内容和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地思考,由此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对新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而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案例4:在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2. 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材有如下“合作学习”:在解决合作学习中的(1)(2)两个问题时,有不少学生会用小学学过的算式表示共运进、运出的水泥和库存改变量,如第(1)小题列出5+3和2+4,第(2)小题列出5-2和4-3,这时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考重新建立当前内容和相关经验的联系:1. 求两天共运进多少吨或共运出多少吨水泥用什么运算?求一天仓库中一共增加了多少吨水泥用什么运算?2. 观察根据问题(1)(2)列出的算式:①这些算式中,哪些是以前学过的?哪些是以前没学过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②问题(1)中的算式两个加数的符号有什么特点?问题(2)中的算式呢?上述问题1是基于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已经获得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求一共增加了多少也用加法的经验. 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小学数学中加法学习的经验,列出(+5)+(+3),(-2)+(-4),(+5)+(-2)和(+3)+(-4)的算式. 问题2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找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案例5:在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2. 1二元一次方程”中有如下例题:从例题分析中可以看出,第(1)问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可以把x看成常数,然后将含有字母x的项和常数项都移到右边,再将含y项的系数化为1,即相当于解含字母x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的问题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多数学生有困难,特别是一些中等及以下程度的学生,这时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启发学生联想.1. 已知方程3x+2y=10,求当x=-2时,对应的y的值,你会怎么做,把过程写下来.2. 将例题(1)解答中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的过程和上面已知x=-2时求对应的y值的过程相比较,有哪些相同之处?上述问题1为学生学习新知铺垫,问题2让学生感悟两者其本质是一样的,帮助学生轻松完成从数字到字母,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从而达到理解.三、在似懂非懂时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在概念、法则、定理的教学中要达到理解,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也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例如,对于有理数加法的运算,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运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理;对于尺规作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因此,在一些概念应用、运算、操作的地方,当学生知道怎么做,但不完全理解时,教师应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思考达到理解,实现意义建构.案例6: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4. 1字母表示数”有如下例题:这题看似简单,但这是从具体的数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字母的起始课,从认识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一些学生似懂非懂,这时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1. 例1中的字母a可以取哪些数?如果练习簿的单价为0. 5元,那么a是多少?100a又是多少?如果练习簿的单价为0. 8元呢?2. 如果例1中练习簿的单价用b表示,那么100本练习簿的总价应怎样表示?其中问题1帮助学生建立字母a与练习簿单价间的具体联系,问题2一方面是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说明练习簿的单价可以用a表示,也可以用b表示,还可以用c表示,表示数的字母选择具有任意性.案例7: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2. 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有如下例题:这是一道有理数加法法则应用的例题,着重让学生巩固新学知识并作解题思路和书写步骤示范,教材已给出解答过程和答案,学生学习时一般会模仿,知道怎么做,但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的算理和解题规范是什么不清楚,这时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1. 4个小题的计算分别分几步完成?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2. 每一小题的运算依据是什么?通过问题1的思考,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及解题规范,通过问题2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达到对新学知识的掌握.四、在学生已经知道结果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再探探究有两个方面,根据情况预测结果,根据结果探究成因. 教材已为学生设计了很多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实验、观察、猜想,但教材为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往往在探究后面就给出结论. 这对一些学习不太自觉,或没有思考性阅读习惯的学生,可能会跳过过程,只看结果,或者看了过程不会探究. 结论已经知道,这时,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成因,一方面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探究积累经验.案例8:浙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5. 1多边形”第2课时,有如下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后给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n≥3).教师上课时如果仍按预测结果的思路设计探究,让学生在研究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的基础上猜想n边形的内角和,那么已经预习过的学生会不假思索,很快说出结果. 但他可能并未真正掌握,这时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成因.1. “合作学习”,通过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线将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这是多边形研究的常用方法,你还有别的画线方法将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求出内角和吗?请试一试.2. 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的计算中寻找规律,推测 n边形内角和的计算,这是数学中常用的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发现规律的思想方法,你感受到了吗?猜测出一般结论后别忘了验证,请用如图1所示的七边形加以验证.3. 你能结合图形解释n边形的内角和是边数减2乘180°即(n-2)×180°吗?与同伴交流.问题1是合作学习探究方法的变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拓宽研究思路,另一方面这样设问对已经掌握课本方法的学生具有挑战性,不会因为已看懂教材而怠慢. 问题2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研究方法的感受. 问题3引导学生从数学结合的角度,借助几何直观研究公式,帮助学生对公式达到本质理解.五、在知识的延伸点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拓展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还要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学中要寻找知识和方法的延伸点,在知识的延伸点处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拓展.。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设问研究数学课堂设问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
合理的数学课堂设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设问的角色设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够起到多种作用。
首先,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其次,设问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问题,从而能够准确理解问题,并有效地进行推理和证明。
最后,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问时,教师需遵循以下原则:(1)合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等,设计出合适的问题,以便学生理解和回答。
同时,问题的难度也不宜过高,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和信心。
(2)引导:设问应该具有引导性,可以让学生从问题中发掘数学知识,并且可以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进行思考和阐述。
(3)有用:设问应具有指导性,即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4)多样:设问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设计出有效的数学课堂设问:(1)启发式问答: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答案,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扮演某些角色,例如数学家、研究员、数学问题的创造者等,来引导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
(3)情景设问:通过一些实际情境的设问,使学生关注数学的实际应用,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4)思维训练:通过设计较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推理、证明和思考,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设问时需遵循合适、引导、有用、多样等原则,并采用启发式问答、角色扮演、情景设问、思维训练等策略。
通过合理的设问设计,教师能够在数学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设问在激发学生数学课中思维积极性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问题。
而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地设计问题以达到有效、持续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出一节课的研究课题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每节课特别是引入阶段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十分重要的。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与解决当前问题的需要之间发生认知冲突,这种冲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效率,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思维能力和性格情感也获得很好的训练和培养。
例如在进行“拆项法分解因式”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
我先让学生利用他们已经学过的方法对多项x6-1进行分解因式,这时往往会出现如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x6-1=(x3+1)(x3-1)=(x+1)(x-1)(x2+x+1) (x2-x+1)
解法二:x6-1=(x2-1)(x4+x2+1)=(x+1)(x-1)(x4+x2+1)
当上面两种方法出现在黑板上时,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种正确解法的分解结果是不同的,而且按照学生们现有的认知水平两个结果都已无法再继续分解了,这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促使学生开始积极地思考和猜想,有一个同学更是提出如下大胆的推测:多项式
x4+x2+1应该能够分解为(x2+x+1) (x2-x+1),这样就生动巧妙地引出了“拆项法分解因式”这个要研究的课题,在之后的学习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恰当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能够对它进行思考和研究;二是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利用已有的知识轻易地解决。
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对要解决的问题似乎挺熟悉,但一下子又难以找到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的情境之中,即所谓“不愤不启”。
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识别方法”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全等三角形识别方法的意义
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玻璃给打
碎成了两块(如图所示),
现在该同学要去某玻璃店再配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问是否需要该同学把两块碎玻璃都
带去?如果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那么应该带两块中的哪一块?根据是什么?
这是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实际问题,问题中出现的几何图形也很简单,同学们也不难进
行一些推测,但想清楚其中的道理并指出其数学根据可就不那么简单了,而这正是本节课要
研究的课题,这样创设问题对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的激励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
二、循循善诱,保持学生坚决思维的持续性
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让学生这种思维的积
极性保持下去并真正转化为好的教育效果呢?
1、设问启发要与学生的主体思维相吻合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研究讨论,必要时教
师才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
教师的设问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因为最重要的往往不是问
题的结论,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不畏艰难的探求结论的过程,这时学生在智力情
感等方面才会有真正的提高和收获。
例如:初中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识别”这一内容时,教师常常会选用如下的例题:
已知:BE 和CF 是△ABC 的中线,它们相交于G ,
求证: BG=2GE
有些教师在学生一时没有解题思路时往往会急于引
导学生想到连结辅助性EF ,然后证明△EFG ∽△BCG 。
这
样一来教师就可能限制和干扰了学生独立的思维过程,没有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有经验的教
师在备课时,总是会事先认真揣摩学生的思维心理,估计学生思维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先
将不正确的思路排除,再将学生引入正途。
对于这道例题,学生可能会去证明△BGF 和
△CGE 相似,教师要让学生议论,先说明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即使相似,也不符合
A B C
E F G
求证的要求,这就为学生释去了疑虑,这时不须启发,学生也会利用E,F分别为AC、AB 的中点的条件,想到连结EF。
2、不断为学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不断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问题要有方向性。
②问题要有启发性。
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如前面“用三角形玻璃被打碎成两块来引入三角形全等识别”的例子中,若学生无法自己找到解答方法的话,教师就可以这样设问来为学生思维搭台阶:“若带第一块碎玻璃去,则带去了原三角形边角中的几个元素?若带第二块碎玻璃去,则又带去了原三角形边角中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巧妙地不断为学生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恰当问题,对于激发与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研究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会起到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