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
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二,合作探究: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
2022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2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学的公理化方法实质上就是逻辑学方法在数学中的直接应用。
在公理系统中,所有命题与命题之间都是由严谨的逻辑性联系起来的。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2022年人教版五班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年人教版五班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展应用意识。
3、培育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前几天五班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讨论,下面就是五班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五班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
五班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1、讨论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老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学生阅读题目后,老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沟通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新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1 数与代数 2 空间与图形 3 观察物体与统计
1
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三)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
过观察简单物体,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 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 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以学生的实 践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使学生经历“观 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从不同 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使学生初步认识 整体和局部、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 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 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只有在 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 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 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 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 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 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应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 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 教案 (新教材 )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 (新版) 配 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 1 单元 观察物体(三) 第 2 单元 因数与倍数 第 3 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探索图形 第 4 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 5 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第 6 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 游戏。请用手中的 4 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 下你的摆法?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1) 第一章单元数学知识点•小数的认识与认读•近似数的认识•数学语言的运用•实际应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教学目标•能正确读写小数•能判断近似数•能运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小数的认识与认读•实际应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教学难点•近似数的认识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小数的认识与认读2节课近似数的认识1节课数学语言的运用1节课实际应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2节课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小数的认识与认读1.初步认识小数•探究小数产生的背景•通过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小数2.学习小数的表示法•介绍小数点的用法和读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快速理解小数的表示法3.练习小数的基本操作•加减乘除的实例演示和练习•初步应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二、近似数的认识1.初步认识近似数•探究近似数的产生背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近似数2.近似数的判断方法•给出多个数值,通过讨论判断哪个数值更接近实际值•理解判断近似数的方法和应用三、数学语言的运用1.数学语言的认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学语言的用法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规范使用方法2.数学语言的应用•针对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问题•通过实例演练和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四、实际应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1.实际应用问题的描述和分析•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2.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练习和演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评价与作业•设计小组讨论作业,讨论并撰写学习笔记•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参与度和表现•以实际应用问题测试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总结本章教学旨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小数的基本知识和近似数的判断方法,并提高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演练和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和应用技能。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4.1 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铺砖实际问题25-人教版
数学
年级/册
五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四章 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理解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1.全面读取问题信息、有效分析读取的信息,如对“整块、正好铺满”含义的理解并能转化为数学语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2.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难度较大。
用边长 6dm 的方砖,短边满足,长边不满足,不可以铺满。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巩固练习1:小明家厨房的地面是长3m、宽2.4m的长方形,要给它铺上整块正方形地砖,需要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方砖,最大是多少分米?
解: 3m=30dm 2.4m=24dm
30和24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是6
答:可以选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砖,边长最大是6dm。
解决问题:16 的因数: 1, 2, 4, 8, 16
12 的因数: 1, 2, 3, 4, 6, 12
16和12的公因数:1,2,4; 最大公因数是4。
所以,可以选边长是 1dm,2dm,4dm的正方形地砖,边长最大是4dm。
用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因数作为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一定能满足小明家的要求吗?验证一下。
巩固练习2:有三根长12cm,16cm,44cm的小棒,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能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
分析: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
所截得的小棒必须能被12、16、
44整除,也就是要找出这三4的最大公因数:2×2=4
因为,12,16和44的最大公因数为:2×2=4。所以,每根小棒最长4厘米。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六3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2.能够用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重点: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问题。
难点:用画图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三个杯子蓝色的水水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大家来做几道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进行通分?2.先计算,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1 2+14-1612+⎝⎛⎭⎪⎫14-16揭题: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乐乐留给我们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操作指导通过复习已学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的新知做好铺垫。
板块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活动1课件出示教材99页例3,明确题意一杯纯果汁,小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甜,就兑满了水。
他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
小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果汁?多少杯水?1.分析题意,填空:小乐喝了()次纯果汁。
第一次:一杯纯果汁,喝了()杯。
第二次:兑满水,又喝了()杯。
问题:()?()?2.实验操作,理解题意。
实验步骤:(1)每个小组的桌面上准备同样的三个杯子,一杯装满蓝色的水,代表纯果汁,一杯装满水,一个空杯。
(2)把代表纯果汁的蓝色的水倒出半杯,记录一下,喝了多少纯果汁,杯子里还剩多少纯果汁。
(3)往剩下的半杯里兑满水并观察,纯果汁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这时杯子里有多少纯果汁?多少水?(4)把兑水后的纯果汁再倒出半杯,讨论,倒出的半杯里都含有什么?各是多少?(5)把两次喝的纯果汁加起来,一共是多少?一共喝了多少水?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向班级同学汇报本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4单元第15课时 求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第15课时求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内容求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P70例3和练习十七第6-12题编写人学习目标能用多种方法熟练、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因数。
重难点用多种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本质联系。
导学流程自主空间【独立自主学习】1、什么叫做公倍数,最小公倍数?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2和3的最小公倍数。
3、阅读自学例3【合作互助学习】例3:一种墙砖长3dm,宽2dm。
现在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地面(用的墙砖必须是整块的),正方形地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的?最小是多少分米?(1)讨论:我们发现铺的地面边长既是3dm的(),又是2dm的(),最小的是边长是()分米的,边长是其它的行吗?那么“6、12、18、24……”与3和2到底有着什么特殊关系呢?(2)要求正方形地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的?(用砖必须是整块的)实际就是求3和2的,最长是多少分米?就是求3和2的。
可以用学具摆摆看。
(也可以画一画)交流:算一算验证一下。
【展示引导学习】1、展示自主学习、对学、群学中的内容,说一说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6=() 8=()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3、用短除法求6和8的质因数,说一说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评价提升学习】1、求最小公倍数:①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②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③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④7和21的最小公倍数是( )2、已知a=2×2×3×5,b=2×5×7,a和b公有的质因数有(),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用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纸,每张长12厘米,宽8厘米。
要拼成一个正方形,最小需要这种长方形纸()。
A、 4张B、 6张C、 8张D、10 张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8 7和9 12和24 8和10 9和155、完成P71和P72面练习十七第6-12题学案整理:本节课我学会了:还有疑惑的问题是: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探索和的奇偶性)-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解决问题(探索和的奇偶性)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
2.能够运用这个规律快速判断奇偶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的奇偶性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应用奇偶性规律快速计算。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桌面上的两堆石子或者图片或者文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两堆石子的数量,让他们说出数量是奇数还是偶数,并把它标记在黑板上。
2. 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1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如果两堆石子合在一起,数量是奇数还是偶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已标记的数字,判断两数相加后的和的奇偶性,并解释为什么。
3. 案例演示(15分钟)
1.教师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快速解答。
2.随后,将问题以及其解答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记忆答案。
3.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问题,并与同桌分享。
4. 巩固与拓展(15分钟)
1.将问题发到课堂软件群组,让学生在家里练习。
2.订做练习册,让学生自行独立完成。
5. 总结(5分钟)
回顾课上学到的知识点,总结奇偶性规律,并鼓励学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的奇偶性规律,并且通过练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各异,也出现了一些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
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
趣和信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
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
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
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
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
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
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认真写好每节课后的反思。
六、课时安排
(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1.6《解决问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1.6《解决问题》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2. 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3. 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让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 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环节,特别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部分。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4单元 (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
第课时解决问题1.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运用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学习方法。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若干张长3 cm,宽2 cm的长方形纸以及边长为5 cm,6 cm,…,15 cm,16 cm的正方形纸各一张。
师:请你们说出50以内5和3的公倍数。
预设生:50以内5和3的公倍数有15,30,45。
师用PPT出示: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316和247和9预设生:1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12;1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48;7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63。
师: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的给储藏室铺地砖的例子吗?已知储藏室的长和宽,要求用边长为整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储藏室的地面铺满,求选用地砖的边长,也就是求什么?预设生:求储藏室的长和宽的公因数。
师:现在我们反过来,如果已知一种墙砖长3 dm,宽2 dm,要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砖必须是整块数),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预设生:以前的问题是运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现在的这个问题应该是要运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是要运用有关公倍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老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回顾用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经过,为用公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做铺垫,使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很好地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拼图形的小游戏,现在发给每个人一些长方形的小卡片,要把它们组成一个正方形,你们知道最小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吗?老师引导学生拼图形的游戏,引出最小公倍数的话题。
(老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出新知的学习。
五年级数学书下册人教版教案
五年级数学书下册人教版教案作为一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
教案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书下册人教版教案,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书下册人教版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倒数的意义,掌控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进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视察、猜测、交换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进程,培养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知道“互为”;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四、教学方法:1、教法:发觉式教学法、启示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视察、会摸索、会交换。
五、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知道“互为”师: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刚才呢我们进行了彼此的问候,那你们称呼我什么呢?生:老师。
师:那我称大家什么?生:学生。
师:那我们是什么关系啊? 生:师生关系。
师:老师更想成为大家的朋友,你们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 生:愿意师:那我们现在就是朋友关系。
师:说到朋友,老师这里有一句话,“我是朋友”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意见?(ppt出示)生:师:板书“互为”。
师:这种现象我们数学中也有,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数学王国。
(二)、视察归纳——形成概念给数字找朋友师:课件出示几个分数,让学生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并列出乘法算式。
师生共同小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那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条件是什么?(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
) 师:板书倒数的概念。
(出示课题:倒数)(三)、视察比较——探究方法师:视察找出来的几组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变化?小组间相互讨论。
生: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了。
师:那我们怎么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小组间相互讨论。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案5篇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案1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具运用: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案2教材分析《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时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教案】】
第2课时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P70例3,完成教科书P71~72“练习十七”中第4~12题。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学生的相关阅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求两个数的公倍数问题的道理。
▷教学预备课件,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1.教科书P71“练习十七”第4题。
2.教科书P71“练习十七”第5题。
3.教科书P71“练习十七”第8题。
课件呈现问题,学生口答。
【学情预设】这些都是学生上节课学到的学问,都能快速地解答。
第4题要求学生说出对错的理由,可以举反例。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学习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学问把握得非常好。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设计意图】对上节课的学问进行回顾,加深理解,同时为今日的学习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形成策略。
1.课件出示教科书P70例3。
2.阅读与理解。
师:请认真看看铺正方形的要求,你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学情预设】学生能读出:墙砖是长方形的,长3dm,宽2dm;要满意用整块墙砖铺成正方形。
问题是:用这种墙砖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课件出示完整的数学信息。
3.分析与解答。
(1)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看多少块长3dm、宽2dm的墙砖能铺成一个正方形。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三道题都让学生自主解答,在口答时,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答方法。
想一想,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把相关数据填在表格中。
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学生4人一组,探究解决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用学具摆。
用纸剪一些长3dm、宽2dm的长方形纸,摆一摆。
预设2:画一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4.1 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22-人教版
《最大公因数例3(解决简单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2页的例3。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掌握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分析、推理、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能力。
3、问题解决: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巩固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直尺、铅笔等。
教学过程:播放“空中课堂”教学片头。
[宣传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师:大家好,我是陈老师,很高兴与同学们相遇在空中课堂。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最大公因数例3——解决简单问题。
师:请同学们首先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准备好学习用品:长方形纸、直尺、铅笔等。
师:同学们,阅读完成了吗?下面我们就开始上课了!同学们都知道,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谁善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以“帮人铺设地砖”激起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演示主题图和例3。
师:小明家最近正在进行装修,为铺设贮藏室选择什么样的地砖伤透了脑筋,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下怎么铺设地砖。
师:小明家贮藏室长 16 dm,宽 12 dm。
小明对于铺设地砖的要求是: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
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边长最大是几分米?[在创设“铺设地砖”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引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深入理解,分析问题。
师:你都知道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生1:我知道:贮藏室长16分米,宽12分米,那就说明贮藏室的地面是一个长方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2 解决旋转与平移问题-人教版
2解决旋转与平移问题教材的编排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如,解决问题的教学,利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小鱼图案,既需要学生利用图形的运动动手操作,不断尝试,同时也需要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判断和推理。
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在方格纸上平移或旋转的方式用七巧板拼组鱼图,加深学生对已学过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知识的理解,发挥空间想象力。
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探索未知问题的好奇心,享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感受并体会平移、对称、旋转在图形拼组中的应用。
【难点】能利用平移、对称、旋转等变换拼鱼图。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七巧板、进行创作常用的工具,如:剪刀、尺子、画笔等。
【学生准备】方格纸、七巧板。
方法一师:大家玩过七巧板吗?预设生:一年级时玩过。
师:你对七巧板有什么了解?预设生1:七巧板有七块图形。
生2:七巧板可以拼成好多图形。
师:七巧板除“七巧板”的名称外,还有不少名称:“益智图”“智慧板”“唐图”等都是七巧板的别称。
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它是由唐代的宴几演变而来的,原为文人的一种室内游戏,后在民间演变为拼图板玩具。
现在的七巧板是由一块正方形切割为7块形状不全相同的图形,将其拼凑成各种事物,如人物、动植物、房亭楼阁、车轿船桥等,可一人玩,也可多人进行比赛。
利用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几何关系,其原理便是古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设计意图]以一年级大家接触过的七巧板导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了解七巧板的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让学生们对这节课的所学知识充满期待。
方法二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哪些能让图形变化的方式?预设生1:旋转。
生2:平移。
生3:对称。
师:这节课我们将运用图形的变换知识解决有关用七巧板拼组鱼图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6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3.
1.能借助画图的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利用画图转化的解题方
法.
重点难点:
重难点:通过画图分析找准标准单位“1”,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进行转化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乐乐同学很喜欢喝牛奶,不过他在喝
二、互动新授
(1)教师出示教材第99页例3.
(2)阅读理解,喝了几次牛奶?第一次喝了多少?第二次呢?加了多少水?水全喝完了吗?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画图理解.
(3)分析:喝了两次,肯定用加法来解答.第一次喝完后,喝了
1 2杯,剩(1-1
2
)杯,加满水,纯牛奶不变,还是只有1
2
杯,又喝了
加水后的1
2,也就是把1
2
杯的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占
其中的1份.
把1
2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1
2
化成2
4
,其中1份就是1
4
,第二次
喝的牛奶是1
4杯,水是1
4
杯.
1 2+1
4
=2
4
+1
4
=3
4
(杯)
(4)答:一共喝纯牛奶3
4杯,水1
4
杯.
1.阅读与理解.
(1)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互相交流.
(2)集体反馈,并填写在教材上.
2.分析与解答.
(1)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问题.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牛奶兑水的过程.
①学生独立画图.
②指名上台投影展示画图作品.
问:把12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学
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把转化成.
③解决问题.
师: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中的问题.
a.学生独立完成.
b.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怎样检验?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利用了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借助画图找准标准量“1”,在画图分析中,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从而解决问
题.
完成教材第101页第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