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左上:男方遣媒 给女方的《求婚 帖》
右下:女方同意 后给男方的《允 婚帖》
纳征
就是指男家请媒人 向女家送聘礼。《礼 记· 士昏礼》孔颖达疏: “纳征者,纳聘财也。 征,成也。先纳聘财而 后婚成。”女家接受聘 礼后,婚约便告成立。
请期
即男家选择好成婚的良辰吉日,并派人通知女 家。《仪礼· 士昏礼》的《注》中曰:“夫家必先卜 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从字面上 看,“ 请期 ”是男方请女方长辈确定成婚佳期, 但实际上仍由男方确定。所以,“ 请期 ” 只是一 种礼节上的谦让。
金天翮在《女界 钟》里,从个性解放 的基本观念出发,宣 传爱情至上、婚姻自 由,认为“婚姻者, 世界最神圣最洁净的 爱力之烧点也”,主 张实行一夫一妻制的 自由婚姻制度。
《女界钟》金天翮 1903年
对旧式婚俗的揭露和批判,是民国时期婚姻制度 变革的一项主要内容。 进步人士对旧式婚俗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 面:一是揭露包办、买卖和强迫婚姻制度,指出旧式 婚姻有“六大通病”,即男女不想见、父母专婚、早 聘早婚、繁文缛节等;二是批判早聘早婚恶俗,把早 婚的害处归纳为损精神、伤身体、荒学问、败道德、 害国计、弱种族;三是抨击所谓贞烈、出妻与一夫多 妻制。
谭嗣同就义前写给夫人李闰的最后一封信,信 中充满对妻子的慰藉,表达了他对自己婚姻的恪守。
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新知识分子,如秋 瑾、金天翮 、何大谬、刘师培、何震、唐群 英、丁初我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出版了 一些书籍,提出了从改良婚姻、家庭革命到废 除婚姻家庭等异彩纷呈的思想主张,号召青年 们冲出旧式婚姻的桎梏,争取婚姻的自主选择 权。这些言论和主张,在青年一代当中产生很 大影响,对促进婚姻自由观念的进一步传播起 着重要意义。

中国婚俗文化

中国婚俗文化
于求偶,而极中意某家男孩时,为达到目 的,常常隐匿真实属相,否则就难以成功。
二、相亲
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 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 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 叫"相亲"。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 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 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 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 形,及经济状况。
事后,女家必将男家送来的龙凤喜饼 以及各种点心,分给亲友,借以宣扬女儿 待嫁有期。亲友们也都分宴待嫁姑娘,并 赠送一些胭脂、宫粉或衣料等物,俗语叫" 添箱"。
六、送嫁妆
送嫁妆是女家的事,大约都是在吉期前一两天 举行。有钱的人家嫁女儿,正好趁着"送嫁妆"的 机会以炫耀富有,并且还有陪送土地和店铺的; 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妆的行列里,由人抬着 几块土坯。要送店铺,就是把该店铺的招牌取下, 一并抬送到男家。男家收到这些嫁妆以后,新郎 要在当天去女家"谢妆"。谢妆要行磕头礼,但不 作停留,磕过头之后就回家。嫁妆中的每一箱匣, 都在四角上放上一个红包,有包铜元的,也有包 角票的,这并无客观标准,只是象征着一些喜意 而已。
八、拜天地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 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 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 再三请求始能开门。这种情形和女家对付 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没有送红包儿和 撒满天星之举。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 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 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 筵相款待。走火盆,这些关节过了之后, 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4、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 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 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 确立的必然结果。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 婚姻家庭。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 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

中国近现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现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现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就像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节和深刻的变革。

在近代以前啊,咱中国的婚姻那可是遵循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就好比把两个人的命运放在一个大盒子里,父母和媒婆就是那拿着钥匙的人,当事人呢,往往只能乖乖听话。

这种婚姻制度啊,有时候就像在黑夜里摸瞎走路,两个互不了解的人就被凑到了一起。

你说,这样的婚姻能幸福吗?可那时候大家都这么过来的,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这婚姻制度也开始慢慢动摇了。

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封闭的屋子,一些新思想开始萌芽。

人们开始思考,为啥自己的婚姻不能自己做主呢?一些有识之士站了出来,倡导自由恋爱。

这自由恋爱啊,就像是在花园里自己挑选花朵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找那个合适的人。

不过呢,这时候传统的婚姻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很多家庭还是不太能接受自由恋爱结婚的事儿。

到了民国时期啊,婚姻制度有了更大的变革。

法律开始承认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也逐渐被提倡。

这就像给旧的婚姻制度来了个大手术,把那些不合理的东西一点点切除掉。

但是啊,这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好比走路,虽然方向对了,可路上还是有很多绊脚石。

在一些偏远地区,旧的婚姻习俗还是顽固地存在着,童养媳、包办婚姻还是时有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呢,婚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时候的婚姻就像是被放在了阳光之下,光明正大且充满希望。

新的婚姻法规定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啊,是真真切切地保障了每一个人的权利。

人们不再被封建礼教束缚,男女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伴侣。

这就像打开了笼子的鸟儿,大家都可以在爱情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而且啊,现在的婚姻越来越注重感情基础。

以前那种只看家庭门第的观念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两个人在一起,是因为相互喜欢、相互理解,就像两个互相匹配的齿轮,能一起转动,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近代婚俗

近代婚俗

近代以来,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婚俗的猛烈冲击,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婚俗逐步流行起来。

本文主要从婚姻礼仪的角度考察民国时期婚俗的变化,并借以说明民国时期新旧婚俗嬗变的特点。

一、清末民初“文明结婚”的兴起中国传统婚礼,经历了从订婚到最后结合的繁琐礼仪程序(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步骤)。

旧式婚礼具有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幸福吉祥吉利的心态,具有维系家族、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同时,它也是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必要方式,即通过儿女婚礼这种形式,不仅将儿女双方家族连结起来,发展了家族的交往,而且利用儿女婚礼,将亲友们召集在一起,使他们得以聚会,加强了联系,巩固了一个家族内部的关系,并可以利用这样喜庆的机会,化解既存的矛盾,对封建式大家庭的稳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旧式婚礼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

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由父母包办,当事男女被剥夺了独立选择的机会,扼杀了青年男女的独立人格;二婚标准,多考虑家族或家庭的利益,即使一些开明的父母为儿女着想,也多是按照自己的幸福标准或择婚观念进行的,他们的观念和标准,未必就会被儿女认同;父母注重门第、财产等因素,忽视了作为婚姻基础的男女感情,从而使婚姻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男女往往成为婚姻的牺牲品。

至于其他方面,如整个婚礼过于冗长、礼仪繁芜,浪费资财、婚礼充满封建迷信等,更是旧式婚礼不可避免的弊端。

正因为有着如此多的弊端,西方新式婚礼才能在清末一些沿海大城市中流行起来。

新式结婚(即文明结婚),在清末已出现于东南沿海的大都会和商埠。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中国人行西方新式婚礼,最早出现在1859年左右。

据王韬日记载:“前日为春甫婚期。

行夷礼。

至虹口裨治文室,往观其合。

西人来者甚众。

裨妇鼓琴讴歌,抑扬有节。

小异亦在。

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化

• 但光绪年间的《大公报》上却登载了这样 一则具有现代气息的征婚启事: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 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 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 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 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 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 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 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受到“西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欧美近代的婚姻、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受到“西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欧美近代的婚姻、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逐渐传入上海,促使上海融合中西文化,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逐渐传入上海,促使上海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了独特 海派文化” 吴江紧邻上海, 的“海派文化”。吴江紧邻上海,震泽的丝商或盛泽的绸商最先去沪上开拓 业务,耳濡目染,率先将这种“海派文化”带回本乡本土,潜移默化, 业务,耳濡目染,率先将这种“海派文化”带回本乡本土,潜移默化,加以 仿效。而吴江知识界则又是最觉醒、最敏感、 仿效。而吴江知识界则又是最觉醒、最敏感、最先接受这种新时尚的社会阶 层。 晚清,自由恋爱之风初开,如盛泽镇之靓女俊男相见于香波长堤, 晚清,自由恋爱之风初开,如盛泽镇之靓女俊男相见于香波长堤,一旦钟 女方故意丢落手帕,乃落花有意也;男方如亦有情,则俯身拾起, 情,女方故意丢落手帕,乃落花有意也;男方如亦有情,则俯身拾起,趋前 归还,顺便问清芳名,家住何方?再央媒上门说合,以故同治九年( 归还,顺便问清芳名,家住何方?再央媒上门说合,以故同治九年(1870年) 年 重修的香波桥楹联上就镌有“人去横塘曾拾巾,客未题诗亦生香”之句。 重修的香波桥楹联上就镌有“人去横塘曾拾巾,客未题诗亦生香”之句。 此外,庙会活动和茶楼书场戏园等公共场所亦使妇女逐渐走出闺阁, 此外,庙会活动和茶楼书场戏园等公共场所亦使妇女逐渐走出闺阁,初涉 社交,如震泽镇的大贵楼茶馆在清末已成为“观一眼”的相亲场所。 社交,如震泽镇的大贵楼茶馆在清末已成为“观一眼”的相亲场所。 柳亚子在青年时代以“亚洲的卢梭”自命,认定人人生来平等,倡导人权, 柳亚子在青年时代以“亚洲的卢梭”自命,认定人人生来平等,倡导人权, 尊重女权,尤其反对妇女缠足,故而在寻求配偶时怀着“天足”之想, 尊重女权,尤其反对妇女缠足,故而在寻求配偶时怀着“天足”之想,也即 是要没有缠过足的女子。 是要没有缠过足的女子。 清末,盛泽少数有见识家庭和觉醒妇女不再缠足, 盛湖竹枝词》 清末,盛泽少数有见识家庭和觉醒妇女不再缠足,《盛湖竹枝词》谓:“香 闺无复束双缠,纤步休夸贴地莲。淡扫蛾眉摒脂粉,一般颜色自天然。 闺无复束双缠,纤步休夸贴地莲。淡扫蛾眉摒脂粉,一般颜色自天然。”作 者沈云祥曰: 自天足之风渐革,脂粉亦不御矣! 者沈云祥曰:“自天足之风渐革,脂粉亦不御矣!” 其时,盛泽镇首任商会会长、开明士绅郑式如有女佩宜初长成, 其时,盛泽镇首任商会会长、开明士绅郑式如有女佩宜初长成,十六岁那 年受天足解放思潮的激励,毅然放足。由于志趣相同,正合柳氏之意, 年受天足解放思潮的激励,毅然放足。由于志趣相同,正合柳氏之意,乃正 式提亲。光绪三十二年( 式提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十九日,在盛泽镇长庆坊郑宅举行一 年 十月十九日, 次别开生面的婚礼,新娘郑佩宜不上头面, 不穿命服, 次别开生面的婚礼,新娘郑佩宜不上头面,不戴方 巾,不穿命服,改着绯色 短袄及罗裙,新郎柳亚子亦仅穿长袍马褂,而非“官服” 短袄及罗裙,新郎柳亚子亦仅穿长袍马褂,而非“官服”。一对佳人以鞠躬 行礼代替了跪拜,礼仪简约质朴而不失典雅,庄严隆重而不减喜色, 行礼代替了跪拜,礼仪简约质朴而不失典雅,庄严隆重而不减喜色,是为近 代吴江县内首例新式婚姻, 代吴江县内首例新式婚姻,也是少数开明家庭和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封建婚 仪的首次冲击。当时,全县为之轰动,但褒贬不一。 仪的首次冲击。当时,全县为之轰动,但褒贬不一。 再则,柳氏既非入赘,按旧制度应将郑佩宜迎娶至黎里柳宅成婚, 再则,柳氏既非入赘,按旧制度应将郑佩宜迎娶至黎里柳宅成婚,而柳亚 子则迳往女家行婚礼,并住一周,亦属创举。 子则迳往女家行婚礼,并住一周,亦属创举。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研究背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常州婚俗演变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不仅代表了个体间的关系,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的缩影。

本文将从传统婚姻观念、改革开放以及当代社会等方面,探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一、传统婚姻观念中国传统婚姻观念源远流长,以“妻妾成群、夫权无限”为特征。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的目的是延续家族血脉、维护家族利益,男性在婚姻中拥有绝对的地位与权力。

婚姻的选择往往由父母和长辈决定,女性的地位被动且被动化,婚姻的幸福与否与她们的意愿无关。

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婚姻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二、改革开放的冲击改革开放的兴起使得中国社会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婚姻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开始接触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与传统婚姻观念相比,改革开放为婚姻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模式。

首先,改革开放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由于经济上的发展,工作和学业的机会不断增加,人们对婚姻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大大扩展。

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双方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的匹配。

这使得婚姻不再仅仅是一种面子或者利益的象征,而更多地强调双方的感情和共同目标。

其次,改革开放使得女性地位的提升成为可能。

过去,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经济上独立的女性较少。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女性开始积极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她们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这使得婚姻关系更加平等,夫妻之间的权力分配逐渐变得公平。

三、当代社会的新婚姻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当代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婚姻观念。

在这种观念下,婚姻不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婚姻,更多地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自由和幸福。

当代社会中的婚姻观念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和互动的平等性。

首先,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重视感情和共同目标。

婚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结合,而是建立在爱情和信任的基础之上。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问名
即男方请பைடு நூலகம்人以书信
的形式询问女方的姓名、 年庚及“八字 ”,然后 进行占卜、算命,从而判 断男女双方会不会相冲相 克,以及有没有其他不宜 结成夫妻的地方。“ 问 名” 也称为 “ 过小帖” 或“请庚贴”。
《八字贴》
纳吉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 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书有曰:“未卜 时,恐有不吉,昏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所以, 只有 “ 纳吉 ” 仪式完成了,才表明男女双方正式 进入订婚阶段。 “ 纳吉 ” 是男女双方决定缔结婚 姻的标志。
清末民初的婚礼仪式是对清代的延续, 旧式婚礼仍然很普遍,尤其在农村,结婚程 序还十分繁琐、冗长。 各地的婚礼仪式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 上都是按照“纳采”、“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 进行,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从 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纳采
“六礼”中的第 一礼,指男家遣媒妁前 往女家提亲。初议后, 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 媒人正式向女家送礼求 婚。
返回
近代的新式婚礼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西方近代 文明的影响日益加深,很多传统的社会 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婚姻礼俗方面就体现为一种新的结婚 礼仪,即当时称为“文明结婚”的西式 婚礼出现了。
文明结婚
“文明结婚”,是清朝末年对从西方 传入的西式婚礼的叫法,是相对于中国传 统的婚礼而说的。“文明”一词体现了当 时人们对西式婚礼的崇尚和肯定,同时也 反映出对铺张、繁缛、冗长的中国传统婚 礼的不满。
——中国近代婚俗的变迁
前言
在封建儒家礼教思想的指导下,中国 古代形成了一套程式固定的婚俗礼仪,并 一直沿用至近代。清末民初,随着西方近 代文明的传入,传统的婚姻制度和婚姻礼 俗受到冲击和挑战,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 婚俗逐步流行起来。

1898年-1919年间中国婚俗的变化

1898年-1919年间中国婚俗的变化

1898年—1919年间中国婚俗的变化摘要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风东渐,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婚姻家庭观念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对婚姻陋俗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直接引起了该时期国人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由古老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主要表现在:结婚、离婚自由的出现,婚姻法规和契约的颁行,结婚礼仪和服饰的改变,以及婚姻介绍方式的更新。

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但它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变的继续和拓展,也是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关键词:清末民初,婚俗,变化The change of China’marriage customs from 1898 to 1919Abstract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with the west wind east, west of the social life style and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family has a huge impact o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marriage custom of deep at the same time, directly caused the american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romoted by the ancient Chinese feud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transformation.Mainly displays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freedom of marriage or divorce, enac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contract of marriage, marriage etiquette and the changes of clothing, and the way the marriage introduction of updates. Although the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its practice, because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lack of universality, but it is in China's modern marriage customs rheologica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Before it is not only the reform period of qing dynasty "learning"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customs to continue and expand,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y fourth period marriage cultural change and the necessary links.Keywords: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marriage customs, change一、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着肆无忌惮的掠夺,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带来了西方社会的一些文明成果。

我国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古代婚姻制度古代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包办婚姻和宗法制度。

包办婚姻是指由父母或长者代为选配对象,双方并未经过了解和自愿,而是根据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进行结合。

在这种婚姻制度下,女性的地位较低,被视为财产或劳动力的一部分,没有地位和话语权。

而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为中心,通过选择婚姻对象来加强家族的地位和社会关系。

在宗法制度下,重视亲族的联姻,而不太注重个人的感情和选择。

二、封建社会婚姻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我国的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宗法制度的巩固和加强,同时加入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的因素。

在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女性的地位更加低下,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同时,宗法制度的作用也进一步放大,加强了亲族间的联系和地位。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选择婚姻对象的自由度较低,往往由家长和社会大环境决定。

同时,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较低,只能依附于丈夫和家族,没有独立的地位和权利。

此外,在封建社会中,禁婚等级制度也是一种常见现象,婚姻关系受到社会地位和血统的限制,导致了一些不正当的婚姻关系。

三、近现代婚姻制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思想观念的逐步更新,我国的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近现代,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结婚民法和婚姻法,保障了婚姻自由和个人权利。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该法规定了人们结婚自愿、男女平等、婚姻平等和家庭财产等一系列内容。

近现代的婚姻制度,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逐渐趋向平等,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不再是被动的被动接受者,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同时,结婚自愿的原则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个人的感情和选择成为了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

此外,近现代的婚姻制度也加强了对婚姻平等、家庭暴力和妇女权益的保护,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当今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今我国的婚姻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
婚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婚嫁风俗呈现出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婚嫁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1. 古代婚嫁风俗
古代婚嫁更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观念。

如中国古代有"娶妻纳妾"、"重男轻女"等风俗;印度则有"童婚"、"窒息新娘"等陋习。

这些风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分化和对女性地位的歧视。

2. 近代婚嫁风俗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些陈旧落后的婚嫁陋习逐步被废除。

如中国在20世纪初就废除了纳妾制度,印度也禁止了童婚。

同时,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婚姻更多建立在双方真挚感情的基础之上。

3. 现代婚嫁风俗
现代社会,婚姻更加注重个人自主权和男女平等。

同性婚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获得合法地位;单身生育、无性婚姻等新型婚姻方式也逐渐被接受。

与此同时,为了追求个性化,一些新型婚礼形式如海外婚礼、主题婚礼等开始流行。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折射出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未来婚姻将更加多元化、现代化,彰显人性尊严和个人价值。

只有与时俱进、包容多
样性,婚姻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封建礼教时代到现代社会,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选择,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婚姻文化的演变。

一、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婚姻观念受到封建礼教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中的“三从四德”观念约束着婚姻关系。

妇女地位低下,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

一夫一妻制被强调,离婚极为不容易,妇女地位卑微,被动接受家庭安排的婚姻。

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妇女在家庭中居于弱势地位,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权利。

二、近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变迁随着现代文明的涌入,中国的婚姻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新思想的传入带来了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冲击,婚姻开始更多强调爱情和平等。

女性地位逐渐提升,性别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关系也呈现出更多的平等和民主。

"三、婚姻观念的现代转型随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中国的婚姻观念得到了进一步革新。

性别平等、婚姻自由、家庭幸福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离婚率逐渐上升,再婚现象也逐渐增多,人们更加注重婚姻品质和幸福感。

传统的封建礼教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淡化,现代人更加强调个体的幸福感和自主选择权。

四、新时代的婚姻观念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婚姻观念将继续发生变革。

性别平等、婚姻幸福将继续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婚姻关系中的伴侣关系将更加平等和民主,双方在婚姻中的地位将更加均衡。

同时,婚姻关系也将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每对夫妻都将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婚姻观念的演变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选择,也塑造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

相信在新时代的中国,婚姻观念将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包容,为每个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美满。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主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婚姻多为父母之间的政治、经济等利益的交换,个人意愿较少被尊重。

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更加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婚姻联姻,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婚姻多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安排,个人意愿依然较少被重视,尤其是贵族阶层。

近代:随着现代思想的传入,中国婚姻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自由婚姻、男女平
等的声音开始出现。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的初期,也提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理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法
婚姻制度开始逐渐建立起来,旧的封建婚姻制度逐渐废除。

当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个人自由和选择权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自主婚姻成为主流,相亲、媒人等传统婚姻形式逐渐减少。

同时,中国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强调婚姻平等、婚姻自主,离婚率逐年增加。

总体来说,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变革,从家族利益至上到个人自由选择的转变,婚姻制度也日渐向着平等、自主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和意义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和意义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和意义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婚礼习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本文将从演变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变迁。

一、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1. 世代相传的习俗中国的婚礼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传统观念,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

例如,《礼记》中记载的婚礼程序,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在过去,人们多以农耕为生,婚姻的目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联姻,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因此承载了世代相传的婚礼习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演变。

2. 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在近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传统婚礼习俗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婚姻的认识和观念有了新的变化,传统婚礼习俗逐渐受到挑战和冲击。

现代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幸福感,这也导致了婚礼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3. 文化融合与创新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也在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近年来,西方的婚礼风格逐渐影响了中国,一些新的婚礼形式和仪式进入中国,和传统婚礼习俗相互融合并创新出新的形式。

例如,婚礼现场的音乐、婚纱摄影等元素都出现在现代中国婚礼中。

二、传统婚礼习俗的意义1. 礼仪和尊重传统传统婚礼习俗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礼仪和传统的尊重。

婚礼仪式中的各种流程,如迎亲、敬茶和拜堂等,都是以典型的礼仪形式展示,让参与者感受到传统婚礼的庄重和美好。

这体现了中国人重视礼节和家族观念,同时也是对古代文化的积极传承。

2. 家庭和社会的联结婚礼习俗作为家庭和社会联结的重要纽带,在中国文化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婚礼习俗中的亲友齐聚、互动礼品的交换等环节,强调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且彰显了家族的凝聚力。

通过婚礼习俗的举行,人们加强了社会关系、增进了亲情友情,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传统文化的传递传统婚礼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向后代传递中国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与意义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与意义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与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传统婚礼习俗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既保留着传统的基因,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1. 婚礼形式传统婚礼形式的演变是最直观的体现。

在古代,中国的婚姻往往是由父母为子女安排的,以婚姻为手段进行家族的联姻和社会地位的巩固。

一般而言,传统婚礼形式包括聘礼、婚宴、迎亲、过门等环节。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包办婚姻逐渐减少,代之以爱情婚姻的普遍流行。

现代婚礼形式更加注重新人的个性和创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比如户外婚礼、主题婚礼等。

2. 婚礼服饰婚礼服饰也是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中国婚礼中,新郎通常会穿龙袍,而新娘则会穿礼服和旗袍。

这种装束代表着古代皇室婚礼的繁荣和庄严。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新人对于婚纱和西装的选择更为普遍,西式婚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新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婚礼服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美感。

3. 婚礼仪式传统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天地、拜堂、敬茶等环节。

拜天地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感谢和祈祷,拜堂则是承认婚姻的合法性和家族的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宗教观念的多元化,一些新人选择在婚礼仪式中加入个人化的元素,比如宣誓、誓约等。

这种变化不仅使婚礼更富有仪式感,也更加能够反映新人的真实感受和意愿。

二、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传统婚礼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婚姻制度、家族观念、礼仪道德、美学理念等多层面的价值。

传统婚礼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演变,既能够使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

2. 传递家族血脉传统婚礼习俗强调婚姻的合法性和家族的延续,婚姻被看作是两个家族的联姻,通过结婚可以延续家族的血脉。

看中国—结婚礼仪大演变

看中国—结婚礼仪大演变

站着中国看世界,站着世界看中国——论结婚礼仪婚姻一直都是每个人最为关心的事之一,而对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我们,也渐渐开始关心这一方面的事。

虽然现在还是学业为重,但是对于婚姻,我们还是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采取正确的对待婚姻的态度。

下面我先对从清朝开始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关于婚姻的开始——结婚(成亲)和与之相关习俗文化的介绍解释,来上好第一堂课。

(一)清朝末期1.婚姻法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同时有禁止同姓婚、严禁良贱通婚等法律规定,并禁止寡妇再嫁,表彰守节妇女,而其中“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

在封建宗法制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广大妇不和谐的婚姻中丈夫有权休弃妻子而妻子无离异的权利,许多妇女成为守寡、殉节的牺牲品。

2.婚俗中的繁文缛节(1)清代婚俗对“六礼”的承继和变异我国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直至明代,一直延续此风。

到了清代,民间仍行“六礼”,只是名称上有些演变,风俗亦有些不同。

宫廷则只重纳采、亲迎二礼,并多了个女家“铺房”一礼。

《清史稿·志第六十四》:“凡品官论婚,先使媒妁通书,乃诹吉纳采。

”婚前一日,“女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陈衾帷、茵褥、器用具”。

届日,“婿承父命亲迎”。

(2)清代汉族民间婚俗清代汉族民间婚俗基本上包括说媒定亲、换帖纳彩、回奉、送彩礼、踩花堂、过嫁妆、嫁娶、闹房、回门等礼仪程序。

这种婚姻是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这里仅举山西南部地区的清代婚俗加以说明:说媒定亲是第一步。

婚嫁讲究门当户对。

儿女到了成婚年龄,媒人便到男女双方家里提亲。

提亲时,要介绍另一方的生辰八字、人品、属相及家庭情况。

若相合后没有什么可忌讳的,那么,亲事便可以定下,并与子女相说。

换帖纳彩是第二步。

之后,便要择吉日换帖。

男女家换帖时,男家还要随帖送给女方24块银元和10件物品。

回奉是第三步。

女家收了男方的物品,便要以礼相待,设宴招待男方,俗称“吃成饭”。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摘要: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

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

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婚俗;文化;演变正文: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

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

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

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

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六礼”(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

“六礼”的具体环节在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到婚礼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则逐渐被淡化。

由于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青年男女在配偶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现象已荡然无存;女性地位的上升与文明的开化,也使得很多女性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从被男性追求到主动寻觅幸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等,使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的形式多样、联络密切;古代婚礼的繁琐流程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的仪式甚至已被当代人遗弃。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这是一个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过渡时期,婚姻制度经历了许多变化,从传统的包办婚姻到相亲相爱的婚姻自由,从封建婚姻制度到现代婚姻法律的确立。

下面将从婚姻自由、男女地位、离婚问题和同性婚姻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

首先,婚姻自由是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方面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在过去,婚姻往往是由长辈安排,绝大多数婚姻都是包办婚姻。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婚姻自由。

现在,许多人通过相亲、恋爱甚至交友平台来选择自己的伴侣,他们更加注重婚姻的品质,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的尊重和爱情基础上。

其次,男女地位的变化也是中国传统婚姻制度演变的重要方面之一、在传统婚姻制度中,男性通常是家庭的主人,女性则被视为婚姻自身的附属品。

然而,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意识和价值观不断发展。

女性开始追求教育和事业,并更加注重自己的权益。

婚姻中的决策权也逐渐平衡,男女双方在婚姻中具有相等的地位和权利。

此外,离婚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婚姻制度演变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社会,离婚被视为一种耻辱,被社会所谴责。

女性离婚往往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歧视。

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离婚逐渐得到了法律保护,并被视为合法的行为。

离婚可以帮助夫妻解除婚姻关系,以追求更好的生活或寻找更适合的伴侣。

最后,同性婚姻也是中国传统婚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一种男女之间的关系,同性之间的婚姻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

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同性恋群体权益的认可和保护,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合法化了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不仅在法律上承认了同性伴侣的权利,也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和经济上的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经历了婚姻自由、男女地位、离婚问题和同性婚姻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摘要: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

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

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婚俗;文化;演变
正文: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

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

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

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

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六礼”(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

“六礼”的具体环节在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到婚礼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则逐渐被淡化。

由于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青年男女在配偶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现象已荡然无存;女性地位的上升与文明的开化,也使得很多女性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从被男性追求到主动寻觅幸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等,使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的形式多样、联络密切;古代婚礼的繁琐流程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的仪式甚至已被当代人遗弃。

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婚礼,是指结婚典礼,即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程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婚礼不断地变化,到近代,西式文化的进入,也使婚礼发生重大的变革。

现在,婚姻关系的确立的依据为结婚证,婚礼的仪式大体上由繁至简。

总体说来,婚俗文化的演变为一对男女由媒妁之言到自然相识,从相亲到自由恋爱的趋势,婚礼则由一个繁文缛节变得喜气盈盈,更加简单。

(一)婚俗形式的变化之婚礼环节的变化
(1)聘礼和嫁妆的变化
聘礼是男方赠给女方的礼物,是一种表明二人婚约关系的物品见证。

传统聘礼有三十样东西:雁、白酒、粳米、羊等,每样聘礼都有自己的寓意。

女方收到聘礼后就开始为女儿置办嫁妆。

嫁妆是女方娘家赠与新娘的礼物,既是对女儿结婚的祝贺也是日后生活中会用到的物品。

嫁妆的多少取决于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财力,并没有强制规定。

嫁妆一般是妆奁、被褥、衣服、金银首饰等。

因地域或民族的不同,嫁妆也有所不同。

聘礼和嫁妆的变化以20 世纪60 年代到现在的变化最大,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能呈现出一致性,故以此为例来说明。

到了七十年代,聘礼或嫁妆流行“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彰显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人们普遍认为有了这三样东西才“体面”。

七十年代后期,有些女方又提了收音机这个新要求。

八十年代,人们先是选择14 寸黑白的电视机作为聘礼或嫁妆,再是彩电、摩托车、洗衣机。

进入九十年代,则增加了电冰箱、电脑、金首饰等,而且对电器的性
能要求的也越来越高。

二十一世纪以后向“新三样”———房子、汽车、金钱迈进。

聘礼与嫁妆的变化,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2)婚礼服饰的变化
林语堂先生曾云:“下意识,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纱和婚礼的钟声。

”然而中国姑娘憧憬红色礼服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而今,婚礼服的中西并存也日趋流行。

白色的婚纱虽然是现代婚礼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婚礼服最典型的代表,但是很多人在婚礼上仍然兼顾并采用了民族的婚礼服饰。

现代婚礼庆典中新娘最起码会选择两套服装,一套白色婚纱,一套红色中式旗袍,有条件的还会再加一到两身小礼服。

正式西服或非正式西服对于新郎而言均可,但要注意与新娘礼服的搭配与协调。

二、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的原因分析
从政治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西文化相互冲撞和交融,之后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为婚姻提供法律保障。

从经济方面来看,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思想也与时俱进,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逐渐为大众所接受。

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内容的更新,使人们的消费观发生变化,也势必引起婚俗的变动。

婚俗的形成与演变常常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水平决定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支架。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

婚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带有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深深烙印,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当今婚俗已经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而无论婚嫁民俗如何演变,幸福一直是所有人永恒的追求。

因此婚礼本质上还是一种人们美好祝福的寄托与表达,需要夫妻双方的坦诚相待、无私奉献与相濡以沫。

参考文献
[1][ 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M].卢晓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17.
[2] 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236-237.
[3] 聂代毛,阮风宝.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农村婚姻制度变革[J].福建党史月刊,2010,
[4] 姚舞艳.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1912-1949)[D].扬州大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