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变迁
6第六章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2)基岩海岸
岩石海岸。 海岸的特点是岸线曲折,水 深湾大,岬jiǎ湾相间,多天然良 港。 主要分布于杭州湾以南的浙 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沿 岸,北方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等地的海岸也属于这种类型。
(3)生物海岸
主要指由珊瑚礁和红树林构成的海岸。 珊瑚礁和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环境下 的产物,分布于我国南海及东海的部分岸段。
D、 1855年以后的三角洲
黄河决口铜瓦厢后又注入渤海,渤海湾黄河三角 洲又有所发育,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河口三角洲岸线。
(3)渤海湾西海岸线的变迁
A、贝壳堤 B、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及海岸线的变化
A、贝壳堤
什么是贝壳堤
贝壳堤是由贝壳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沿岸沙堤(或沿岸 堤),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贝 壳堤可作为海岸演变的标志。
(4)18中叶以后的北岸及崇明岛
北岸淤涨,崇 明岛面积扩大
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 主泓走南道,北面江岸淤 涨,海门县江岸有较大扩 展,同时启东地方也逐渐 淤积成陆。1954年时崇明 岛面积为600多平方公里, 到20世纪80年代时增加到 1083平方公里。目前崇明 岛仍在向海门、启东靠拢, 表现出逐渐与北岸并岸的 趋势。
第一道贝壳堤: 基本上与现在的海 岸线一致,北起北 塘北,南至贾家堡。
三、长江河口三角洲海岸的变迁
1、古长江的喇叭形河口 2、长江口南岸的变迁 3、长江口北岸及崇明岛的变迁
五六千年前长江河口在镇江、扬州一带。北岸沙嘴由
1 江都向东北延伸到海安李堡附近,南岸自江阴,沿常熟福 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外岗、黄渡、青浦盘龙镇、
(7)19世纪末 年以来的海岸线
19世纪末光 绪年间在钦公塘 外筑外圩(wéi) 塘。位置大致在 现在人民塘岸线 上。
如何进行海岸线的测绘与变迁分析
如何进行海岸线的测绘与变迁分析海岸线是指地球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交界线,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
海岸线的测绘与变迁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了解海洋地理变化、保护海岸资源、应对海洋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测绘技术、变迁分析方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海岸线的测绘与变迁分析。
一、测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测绘技术是海岸线测绘与变迁分析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测绘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传统的测绘方法主要依靠人工测量和地面测量仪器,效率低下且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
然而,随着航空摄影、遥感技术以及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测绘技术得到了巨大的突破。
航空摄影是一种通过飞机或无人机进行空中拍摄的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海岸线数据。
航空摄影利用高分辨率的相机和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提供精确的地形信息和海岸线特征,为海岸线的测绘与变迁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或航空器传感器获取地面物体信息的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取海岸线的地理信息。
遥感技术具有高效、宽幅、无接触等特点,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地理数据,对于大范围海岸线的测绘具有重要意义。
卫星导航系统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北斗导航系统,通过卫星与接收器之间的信号交互,可以实时测定接收器的位置和速度。
卫星导航系统能够提供精确的定位和测量,为海岸线测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二、海岸线变迁分析的方法海岸线的变迁分析是研究海岸线演变规律和原因的重要方法。
传统的海岸线变迁分析主要依靠地质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但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海岸线变迁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地形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地形图、海图以及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研究海岸线变迁的方法。
地形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形数据,通过对时间序列的地形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研究海岸线的演变趋势和变迁原因。
数值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型对海洋流动、沉积物运移和海岸侵蚀等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的方法。
海岸线变迁监测中的遥感测绘方法
海岸线变迁监测中的遥感测绘方法海岸线是陆地和海洋的交界线,是地球表面最活跃和变化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海岸线的变迁对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监测海岸线的变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遥感测绘方法在海岸线变迁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遥感测绘方法是利用卫星、航空器和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海岸线变迁监测中,遥感测绘方法可以通过获取海岸线的卫星影像和地形数据,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分析,实现对海岸线变迁的精确监测。
首先,卫星影像是海岸线变迁监测的重要数据来源。
由于卫星的全球覆盖能力和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可以提供大范围、高精度的地表影像。
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卫星影像进行比对分析,可以观察到海岸线的变化情况。
例如,利用多时相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观测到海岸线的侵蚀和退缩现象,评估海岸线的稳定性。
其次,地形数据对于海岸线变迁监测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地形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层析成像和激光雷达测量等。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海岸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信息,如海岸线的高度、斜坡和地势起伏等。
通过与卫星影像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分析海岸线的变迁情况。
例如,利用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可以获取高密度的地形数据,从而对海岸线的变迁进行精细的量化和分析。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也为海岸线变迁监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GIS将遥感数据、地形数据和相关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实现对海岸线变迁的空间分析和模拟。
通过建立合适的数据模型和分析算法,可以预测未来海岸线的变化趋势,并为海岸线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GIS技术可以模拟不同因素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等,为决策者提供合理的海岸线变迁管理方案。
在海岸线变迁监测中,遥感测绘方法还能够提供一些其他的信息。
例如,海洋环境监测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海洋水质、悬浮物浓度和海洋生态信息,为海岸线变迁的原因分析提供依据。
海岸线变迁的原因
海岸线变迁的原因
1.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使得大量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将大量的水源注入海洋,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
岸线的后退,尤其是低洼的沿海地区。
这种现象尤其增加了沿海城市的风险,使其更容易受到海水侵蚀。
2.河流沉积:河流是将陆地上的物质输送到海洋中的通道,河流会携
带大量的泥沙、矿物质和有机物质。
当河流流入海洋时,其速度会减慢,
泥沙和沉积物会沉降在河口附近的海底,逐渐形成沉积扇和海岸平原。
这
种沉积现象会导致海岸线的前进。
3.波浪侵蚀:海洋中的波浪是海岸线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波浪的冲
击和侵蚀作用会逐渐削弱海岸线,尤其是暴露在大海的一侧。
波浪变化的
频率和强度都会对海岸线的变迁产生影响。
4.风暴潮和风暴浪:风暴潮和风暴浪是由飓风、台风和暴风雨等气象
条件引起的海洋现象。
风暴潮是风暴引起的海平面暂时性上升,而风暴浪
是带有极高浪高的波浪。
这些极端天气条件会导致海岸线的变迁,尤其是
引起沿海地区的洪水和海水侵蚀。
5.人为活动:人类的活动也是导致海岸线变化的原因之一、填海造地、沿海开发、海底油气开采和沿海矿物资源开发等活动都会改变沿海地区的
地形和地貌,进而导致海岸线的推移和变化。
此外,过度的抽取地下水和
过度的河流水资源开采也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海岸线的稳定。
中国海岸线的变迁
中国海岸线的变迁来源:今日头条1.渤海湾海岸渤海湾海岸线的延伸同黄河入海口的变迁甚为相关。
西汉末年,黄河决口灌入开封汴渠。
后经东汉王景、王吴的治理(69年),黄河在今山东利津一带入海,此后800余年再未改道。
1128年-1885年是黄河南夺淮河入海阶段,1855年-1938年是黄河重新自利津入渤海阶段,此时期新的黄河三角洲极速向外拓展(速度大概是每年2~3km)。
2.苏北苏中海岸线北宋以前的苏北、苏中海岸线基本稳定在范公堤以东不远处。
范公堤属捍海堤坝,北起盐城阜宁县,南至启东吕四港镇,蔓延近300km,因纪念首倡者范仲淹而得名。
堤成后收益显著,“来洪水不伤害盐业,挡潮水不伤害庄稼”。
而堤坝以东渐成陆地则源于黄河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冲在滑州掘开黄河提防,致使黄河夺淮河入海。
初期黄河分由颍、涡、睢、泗等河水入淮,常迁徙不定,泥沙多在沿途堆积,故河口延伸并不明显。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潘季驯治河,黄河自此由泗水入淮而形成固定河道。
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两旁…”的治河方略,使泥沙聚积河口,不断推动海岸线向外延伸。
16世纪时黄河在云梯关入海,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在八滩入海,19世纪中叶已至大淤尖……。
此阶段苏中苏北海岸线的延伸可在以下示例中管中窥豹:一者1711年(康熙五十年)海州外的古称郁洲的海中大岛,因泥沙淤积已与大陆相接;二者盐城县距海距离,已自唐宋时不足1km,拓展至19世纪中叶的50km(盐城即因距海近,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原本穿苏北入海的黄河河道,因迅疾断流而化为遗迹。
自此原苏北河口处海岸线有不同程度的后退,然修造护岸工程后,内缩渐停。
3.长江口海岸长江口在北岸古沙嘴和南岸古沙堤的夹峙下形成了三角湾。
1)北岸古沙嘴春秋战国时期北岸古沙嘴南缘,约在今扬州、泰州以南,折向东北至如皋一线。
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
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
中国海岸的发育和演变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生代初期-中期(约4.5亿年前-
2.6亿年前):中国海岸并未形成,这个时期中国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
2. 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约2.6亿年前-1.4亿年前):陆地开始向海洋扩张,中国海岸出现了初步的形态。
由于板块运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中国海岸线在不断变化。
3. 中生代中期-晚期(约1.4亿年前-6600万年前):中国海岸线逐渐稳定,出现了许多大型海湾和海峡,例如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4. 第四纪冰期(约230万年前-现在):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海岸线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海平面下降,同时冰川活动也对海岸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的演变在这个时期加速,许多地区的海岸线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海岸线的发育和演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由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中国的海岸线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海岸线变迁
20200901手动选题组卷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枳、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列小题。
------- ----------------------- 现代1. 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甲B.乙C.丙D. T2. 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 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 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 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答案】【小题1】C【小题2】C【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根掳图例可知,不同时期海岸的变化方向,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沉积作用为主;甲、乙、丁海岸线均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丙向海岸推进为沉积作用,所以选C项。
【小题2] 4-12世纪海岸线向海里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 项。
考点:海岸线的进退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中纬度海岸线历史变 迁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C 【小题2】A【解析】【小题1】根据材料,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
有大河注入,泥沙沉积多,岸线向海洋推进。
没有大河注入,海水侵蚀海岸,岸 线向陆地收缩。
所以根据图中岸线的位苣和弯曲状态,可以判断有大河注入的时代。
甲、 乙都不是岸线凸向海洋最大的位巻,A 、B 错。
丁位于内陆,没有岸线形态,D 错。
丙 处是现代岸线凸向海洋最多的部分,所以最可能靠近现代大河,C 对。
【小题2】如果有大河河口存在,则A 处的岸线因泥沙沉积会向海洋推进,B 错。
红树 林保护海岸不被侵蚀,但可能会导致海岸向海洋推进,C 错。
海平而下降,岸线向海洋 延伸,D 错。
只有修建护海大堤,只要大堤在,岸线不会发生变化,A 对。
考点:影响海岸线变化的因素,外力作用的表现。
气候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各个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海岸线的变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海岸线是指海洋与陆地相接的边界线,是地球上众多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汇的地带,其变迁不仅引起了环境问题,也对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给海岸线带来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引起了地球气温的上升,由此导致冰川融化加快和海洋水温上升。
冰川融化和热胀冷缩现象导致了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
而海平面上升对于位于低海拔的海岸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大量沿海城市和岛屿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风险,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都受到了威胁。
例如,位于荷兰的鹿特丹市,由于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威胁,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城市并预防洪水。
其次,气候变化也引发了海岸侵蚀的问题。
气候变化导致了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台风等,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海岸线造成了严重破坏。
强烈的风暴潮和巨浪冲击海岸,导致海滩的严重侵蚀。
这不仅仅对沿海城市的人们构成了威胁,也使得海岸线上的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
许多沙滩和沿海湿地被冲刷走,岩石和植被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除了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蚀,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海洋酸化的问题,对海岸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其中一部分被海洋吸收,导致了海洋酸化的现象。
海洋酸化不仅威胁了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存活,也对于海岸线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许多沿海地区依赖于珊瑚礁、海草床等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例如近岸捕鱼和旅游业。
然而,海洋酸化会导致这些生态系统的退化,从而使得当地经济活动受到限制。
除了环境问题之外,气候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沿海城市的淹没、海岸侵蚀和生态系统破坏给当地居民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大规模的迁徙和经济的动荡使得许多沿海城市陷入困境。
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变迁监测与分析
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变迁监测与分析西沙永乐群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位于南海中部,是中国南海诸岛中的一个重要群岛。
西沙永乐群岛由11个岛礁组成,其中永乐岛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岛,也是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
作为南海诸岛的一部分,西沙永乐群岛的岛礁海岸线变迁监测与分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
一、岛礁海岸线的变迁西沙永乐群岛的岛礁海岸线是指岛屿周围海岸线的形态和位置。
随着海平面的升降、海浪侵蚀和海水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岛礁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1. 海平面升降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海平面的持续上升,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海平面的上升使得岛屿周围海域的水位上升,海水侵蚀的程度加剧,导致岛礁海岸线退缩,有的甚至被海水淹没。
海平面上升还会导致岛礁上的地质构造受到压力,加剧了岛礁的塌陷速度,影响了岛礁海岸线的形态和位置。
2. 海浪侵蚀的影响由于西沙永乐群岛所在的位置,受到季风气候和热带气候的影响,海域中的海浪较大,海浪侵蚀是岛礁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台风季节,海浪更是汹涌澎湃,对岛礁的海岸线造成了严重的侵蚀。
而且,长期以来人为的活动也会加速海浪对岛屿的侵蚀速度,加剧了岛礁海岸线的变迁。
3. 人为活动的影响西沙永乐群岛周围的海域常年有渔船和其他船只的进出,以及岛上的建设和开发活动也会对岛礁海岸线造成一定的影响。
渔船的进出和岛上的建设会导致海岸线的改变,尤其是在开发和利用海岛资源的过程中,对周边的海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而且,人为活动也会导致岛礁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岛礁海岸线的变迁。
针对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的变迁,需要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科学的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变化趋势和规律,做出相应的应对和保护措施。
1. 监测手段和方法为了监测岛礁海岸线的变迁情况,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一方面,可以利用无人机和卫星遥感技术,对西沙永乐群岛的海域和岛屿进行定期的航拍和遥感监测,获取海岸线的变迁情况。
海岸线的进退趋势
海岸线的进退趋势
海岸线的进退趋势是指海岸线在演变过程中的前进或后退方向。
海岸线的进退趋势主要受到海平面变化、波浪冲刷、沉积作用、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海岸线会在不断变动中呈现出进退趋势。
如果海岸线向海内部前进,也就是向陆地方向移动,被称为进趋势;如果海岸线向海外部后退,也就是远离陆地方向移动,被称为退趋势。
进退趋势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
海平面变化是影响海岸线进退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会使得海岸线后退。
而生态系统调整、河流冲淤等也会导致海岸线进退趋势的变化。
此外,波浪冲刷和沉积作用也是海岸线进退趋势的重要因素。
波浪的冲蚀作用会导致海岸线后退,而波浪的沉积作用则会使海岸线进前进。
地质构造的变化,如地壳运动、地震等也会影响海岸线的进退趋势。
最后,人类活动也对海岸线的进退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度的破坏海岸生态系统、大规模的河流堆积泥沙以及建设海堤等都会导致海岸线的消失或后退。
海岸线的进退趋势需要通过海岸地貌学的研究和监测来进行观测和评估。
这对于海岸带的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灾害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
微专题:海岸线的变迁
D 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向海洋推进 B.地壳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潮间带: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 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从海 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 始,到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的 水面,之间的范围。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 着在硬底物表面、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 夹层是因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的。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 区牡蛎礁分布(下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下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丁坝的作用:阻碍沿岸流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促进坝田淤积,形成新的海 滩,达到保护海岸的目的。
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 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 岛。“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2)分析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海移动的速度 变化,并说明其原因。(6分)
变动: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 原因: ① 黄河改道,不再夺淮入海,河口缺乏
新的泥沙来源(堆积减弱); ② 海岸线多河流沉积物,质地松散,易
受海浪侵蚀(侵蚀加强); ③ 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
10米等深线向陆 地移动,表明海 岸受到了侵蚀
点拨:材料中“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由1128~1855年期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 海所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表明该三角洲已经废弃,原因是1855年之后黄河改道,不再 夺淮入海,无法给该河口带来新的泥沙。
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
如何进行海岸线和海滩的测量和变迁监测
如何进行海岸线和海滩的测量和变迁监测海岸线和海滩是自然界中一处既美丽又脆弱的地质景观。
对于海洋地理学家和环境保护人士来说,了解海岸线和海滩的测量和变迁监测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技术,并探讨监测海岸线和海滩变迁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海洋管理的重要性。
一、测量海岸线和海滩的工具和技术1.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是一种高效且广泛应用于海岸线和海滩变迁监测的技术。
通过使用卫星传感器捕捉的影像数据,可以分析出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特征。
常用的卫星遥感技术包括RADAR(雷达)和LIDAR(激光雷达)。
这些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海岸线和海滩信息,并提供高精度的测量数据。
2. GPS测量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常用于测量地理位置和海岸线测量的技术。
采用GPS设备,可以获取到海岸线上不同位置的坐标信息。
这些坐标信息可以用于绘制海岸线地图和计算海岸线的长度、曲率等参数。
GPS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精度和实时性,同时也能够提供详细的位置信息。
3. 激光扫描技术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海岸线测量方法。
通过使用激光器释放出的脉冲激光,可以快速扫描并记录海岸线的地形和形状。
这种技术可以制作出高分辨率的海岸线地图,并提供详细的海岸线测量数据,如高度、坡度等。
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准确地捕捉到海岸线的细微变化,对于监测海岸线的变迁非常有用。
二、监测海岸线和海滩变迁的重要性1. 环境保护海岸线和海滩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
通过监测海岸线和海滩的变迁,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海岸线的侵蚀和海滩的消失将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监测变迁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自然灾害预警海岸线和海滩的变迁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
如海洋涨潮、风暴潮以及海啸等,这些灾害对海岸线和海滩产生巨大影响。
通过监测海岸线和海滩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并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
如何进行海岸线测量和变迁分析
如何进行海岸线测量和变迁分析海岸线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分界线,它的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海洋水位的变化、近岸波浪的冲刷和盖积过程,海岸线会发生不断的改变。
了解海岸线的测量方法和变迁分析技术对于沿海城市规划和海岸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海岸线测量和变迁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一、海岸线测量方法1.空中摄影测量法空中摄影测量法是一种通过航空摄影来获取海岸线信息的方法。
首先,利用无人机或航空器进行高空摄影,拍摄整个沿岸地区的照片。
然后,通过对这些照片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准确的海岸线位置和长度。
空中摄影测量法具有快速、高效、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大范围海岸线的测量。
同时,该方法还可以结合GIS技术,将摄影结果与其他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提供更全面的海岸线数据。
2.卫星遥感测量法卫星遥感是利用卫星传感器获取地面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从而准确判断海岸线的位置和变化。
卫星遥感测量法具有覆盖范围广、周期性观测的优势。
通过连续观测,可以监测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并及时进行分析和预测。
此外,卫星遥感还可以获取海岸线附近的环境信息,如潮汐、植被覆盖等,为进一步的变迁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地面测量法地面测量法是利用地面测量仪器对海岸线进行实地勘测和测量的方法。
常用的地面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和测量笔。
地面测量法适用于小范围海岸线的测量,可以提供精确的海岸线位置和长度信息。
但是,由于海岸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地面测量法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等因素,以提高测量精度。
二、海岸线变迁分析技术1.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空间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
通过将海岸线测量数据与其他地理数据进行整合,可以进行海岸线变迁分析。
通过GIS分析,可以显示不同时间段的海岸线位置,比较变迁情况。
同时,还可以对不同因素对海岸线的影响进行模拟和预测,为海岸线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海岸线变动的原因是什么
海岸线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地球表面上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海岸线,每天都在变化着。
住在海边的人都看到过,涨潮的时候,海水泛起白沫,呼啸着向海滩上涌来,淹没大片大片的沙滩,退潮的时候,海水又悄然无声地退回到海滩以外很远的大海里。
但是,这种因潮水涨落引起的变化毕竟太小,而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中,全球范围内的海岸线变迁却要大得多。
据科学家研究,最近二三百万年来,海岸线起码发生过3次全球性的大变动。
有时,海水渐渐退去,原来在海面以下的大片土地变为陆地;有时,海水又渐渐涨上来,使沿海大片土地沦为沧海。
海水就是这样时进、时退,几乎永不休止。
海岸线变动的幅度有多大呢?就拿距我们最近一次的大海退来说吧。
海水在距今大约7万年前开始下落,一直到离现在两三万年前,海面才退到最低点,持续时间达四五万年之久。
当时的海平面要比现在海面低100多米!那时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个什么局面呢?就拿我国沿海地区来说,现在渤海平均水深只有21米;福建和台湾之间的台湾海峡,广东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水深都不足100米。
因此,当海平面下降100多米的时候,渤海消失了,台湾和海南岛与我国大陆连成一块完整的大陆。
同样,由于中国东部的黄海海底大部分露出水面,朝鲜、日本和中国大陆之间没有了海水阻隔,也连接起来。
世界海陆分布形势当然也会发生惊人变化:白令海峡的消失,导致亚洲和北美洲相连;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的消失,使现在散布在海洋中的巽他群岛连成一片陆地,从而使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也连接了起来。
世界其他地方,凡是海水水深小于100多米的海区都变成了陆地。
科学家作出这样大胆的判断有没有科学根据呢?有的。
下面我们就举出几个有趣的例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几年以前,我国一艘轮船在离渤海海岸200多千米处作业,在那里的海底打捞起一块没有被水冲刷过的披毛犀化石。
披毛犀是一种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满身披挂着棕褐色的粗毛,生活在寒冷的草原上。
披毛犀的存在,说明在地质历史时期里,渤海确实曾经是陆地。
海岸线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海岸线变迁的原因有哪些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漫长而多样的海岸线。
从波涛汹涌的大洋边缘到宁静的海湾,海岸线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岸线的变迁呢?首先,海平面的升降是影响海岸线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冰架融化,大量的冰水流入海洋,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相反,如果气候变冷,大量的水以冰川的形式被储存起来,海平面则会下降。
海平面的上升会淹没沿海的低地,使海岸线向陆地推进;而海平面下降则会使海岸线向外延伸,露出更多的陆地。
这种变化的影响往往是广泛而持久的。
其次,地壳运动在海岸线变迁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地壳的上升运动可以使沿海地区相对升高,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后退;而地壳的下沉运动则会使沿海地区相对降低,海岸线向陆地移动。
例如,在一些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可能会引起地壳的快速升降,从而导致海岸线在短时间内发生显著的变化。
河流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河流源源不断地将大量的泥沙、砾石等物质搬运到入海口附近,并在那里沉积下来。
如果河流带来的沉积物足够多,就会形成三角洲,使海岸线向外延伸。
反之,如果河流的流量减少,搬运的沉积物减少,或者受到海浪和潮流的侵蚀,原本沉积的物质被带走,海岸线就可能会后退。
海浪和潮流的侵蚀与堆积同样会改变海岸线的形态。
海浪的冲击力可以破坏海岸的岩石和土壤,将其卷入海中,导致海岸线后退。
而在一些海湾和岬角处,潮流的作用可能会形成沙滩和沙坝,使海岸线向前推进。
此外,风暴潮等极端天气带来的强大海浪,也会在短时间内对海岸线造成严重的破坏。
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直接改变了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
为了建设港口、城市和工业设施,人们往往会填海造地,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同时,过度开采地下水、开采矿产等活动可能导致地面沉降,使得海岸线向陆地移动。
此外,沿海地区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能会改变水流和波浪的运动,影响海岸线的稳定。
海岸线的变迁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有 陆 桥 相 连
白令海峡成为地峡
全新世海浸
•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 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 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 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 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 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 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 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 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 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
• 进入历史时期辽东湾顶部的岸线位置,史无记载。近 年通过微地貌的观察,发现自盖县、大石桥向西北, 经牛庄至沙岭一线,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 北面陡峭(2‰左右)而南面平缓(5左右),钻孔资 料也发现在此线以北为河口或河流相物质,以南则为 浅海相沉积。根据以上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 史文献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石桥 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今海城东北)、 辽队(今鞍山市西)、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 也均在此线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 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它 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的。
天津南巨葛庄贝壳堤大约形成于数千年,是退 海成陆、不同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客观记录
• 五十至六十年代,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 队,在北起宁河南至黄骅的渤海湾西岸地 区,先后发现四条古海岸线贝壳堤。堤上 并散在着古代的居住遗址和文化遗存。从 这四条贝壳堤形成的年代,对照历史上黄 河改道时间的记载,就可以发现,当黄河 远离天津入海时,是渤海湾贝壳堤形成时 期,而黄河从接近天津入海时,则是贝壳 堤终止形成的时期。
• 黄河利津站1990-1998年平均年输沙量为4.14 亿吨,为近五十年来最少的时期。特别是九十 年代中期以来的断流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大大 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山东河务局资料,1992年9月到1996年10月平 均年净淤进13平方公里,其中1996年6月到 1996年10月净淤进21.89平方公里;1996年10 月到1997年10月净淤进为-10.44平方公里; 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净淤进10.89平方公 里。
海岸线变动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海岸线变动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海岸线变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面临的一大挑战。
海岸线的不断退缩和侵蚀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海岸线变动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资源开发、自然灾害风险等方面。
首先,海岸线变动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土地利用。
城市的发展通常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建设住宅、商业区和基础设施等,而海岸线的变动使得原本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受到限制。
海岸线的退缩导致原本位于海岸线附近的土地逐渐沦为失去开发价值的滩涂或海水淹没的区域,从而限制了城市的扩张空间。
此外,海岸线变动还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从而影响土地的可利用性,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用地的紧张局势。
其次,海岸线变动对城市资源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许多城市依赖海洋资源进行经济发展,如渔业、海洋旅游等。
然而,海岸线的侵蚀和海洋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海岸线退缩导致渔民失去了原本的渔场,海洋生态受到破坏,从而对城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海岸线的变动也可能威胁到城市的淡水供应,特别是那些依赖近海淡化海水供水的城市,如果海岸线退缩导致淡水水源被海水侵入,城市的水资源将受到严重威胁。
最重要的是,海岸线变动给城市带来了更大的自然灾害风险。
海岸线的变动加剧了城市面临海洋气候事件(如台风、风暴潮等)的风险。
海岸线的退缩和侵蚀使城市更加容易受到海水侵袭,增加了海啸和洪水的风险。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可能给城市带来人员和财产的损失,还可能削弱城市的抵御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城市建设和规划必须考虑到海岸线的变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自然灾害风险,保护城市的人民和财产安全。
为了应对海岸线变动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城市当局和规划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进行科学的海岸线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海岸线的变化情况,为城市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制定有效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合理选择和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依赖海岸带地区。
影响海岸线演变迁移的几大常见因素
伏大高加索山山斯罗托山士尔布尔厄脉脉脉里海海黑海中地尔加河河瑙多20°40°40°N图1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新题好题·7.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A.强烈的地震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D.汹涌的洪水8.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试题分析】该海域位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处,易受低纬热带洋面生成飓风的影响,同时也加强了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使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本题没有考查海岸线进退的原因,而考查了海岸线变化最快的原因,因此可推导出海岸线的变化应与飓风有关。
百年来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进,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与海岸沙堤隔离,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
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堤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
【参考答案】7.C 8.A【备考建议】地理要素盈余的思维考查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比如降水量的大小、泥沙量的多少、海岸线的进退、土壤肥力的升降、生物量的变化等,这类试题均可构建地理思维模型进行探究。
地理要素的盈余=增加的地理要素—减少的地理要素。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分别探究哪些原因会使地理要素增加,哪些原因会使地理要素减少,同时要关注特殊的地理成因,例如飓风对海岸线的影响,火山喷发对土壤肥力的提升,鼠害对草场密度的影响等。
三、内外力相互作用与海平面升降【例3】(2022·全国乙卷·37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0901手动选题组卷副标题题号一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列小题。
1.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2.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 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 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 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答案】【小题1】C【小题2】C【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图例可知,不同时期海岸的变化方向,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沉积作用为主;甲、乙、丁海岸线均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丙向海岸推进为沉积作用,所以选C项。
【小题2】4-12世纪海岸线向海里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项。
考点:海岸线的进退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中纬度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列各题。
3.图中靠近现代大河的地点最可能是A. 甲B. 乙C. 丙D. 丁4.图中A处的海岸线自15世纪至现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A. 修建有护海大堤B. 大河河口不断摆动C. 红树林保护了海岸D. 海平面不断下降【答案】【小题1】C【小题2】A【解析】【小题1】根据材料,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大河注入,泥沙沉积多,岸线向海洋推进。
没有大河注入,海水侵蚀海岸,岸线向陆地收缩。
所以根据图中岸线的位置和弯曲状态,可以判断有大河注入的时代。
甲、乙都不是岸线凸向海洋最大的位置,A、B错。
丁位于内陆,没有岸线形态,D错。
丙处是现代岸线凸向海洋最多的部分,所以最可能靠近现代大河,C对。
【小题2】如果有大河河口存在,则A处的岸线因泥沙沉积会向海洋推进,B错。
红树林保护海岸不被侵蚀,但可能会导致海岸向海洋推进,C 错。
海平面下降,岸线向海洋延伸,D错。
只有修建护海大堤,只要大堤在,岸线不会发生变化,A对。
考点:影响海岸线变化的因素,外力作用的表现。
陆地与平均海平面的交线称为海岸线。
海岸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如图示意2002~2012年间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据此完成10~11题。
5.2002~2012年间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利用A. 浅海水域和荒草地减少面积最小B. 一直以养殖场及盐田用地为主C. 受人类开发建设影响显著D. 变化速度总体上呈加快趋势6.2002~2012年间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①上游河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②黄河人海口流路的不断变迁③冬季风趋于加强,夏季风暴潮增加④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小题1】C【小题2】A【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利用,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图示显示的是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不是绝对面积变化。
海岸带土地利用一般以滩涂湿地和浅海水域为主,故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浅海水域和荒草地减少幅度不大,但减少面积较大,故A错误;养殖场及盐田等用地变化幅度大,但利用面积并不是最多,故B错误;人类活动明显的养殖场及盐田的变化幅度最大,油田次之,人类难以改变的浅海水域的面积变化最小,这说明人类开发建设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显著,故C正确;2005~2009时间段变化速度相对更快,即变化速度总体上呈先加快、后减慢的趋势,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难度适中。
读图可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利用总面积十年来整体是增加的,这主要由于上游河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形成,故①正确;黄河入海口流路变迁,使得河口区海岸带岸线的位置随之变动,土壤含水量、土壤湿度也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土地的利用类型,故②正确;冬季天气干冷,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雪,对河流补给影响较小,河流径流量小,河口泥沙沉积少,而冬季风推动波浪侵蚀海岸,使三角洲面积减小,故③错误;夏季风暴潮增加、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都使三角洲面积减小,和三角洲发展趋势不符,故④错误。
故选A。
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我国局部沿海海岸线变迁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7.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那么全新世以来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A. 逐步变暖B. 先冷后暖C. 逐步变冷D. 先暖后冷8.气候变化会对海岸线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A. 海水侵蚀能力的变化B. 极地冰川融冻速度的变化C. 河流泥沙沉积速度的变化D. 海岸地貌形态的变化【答案】【小题1】D【小题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
全球变暖,则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全球变冷,则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读图可知,海岸线自全新世以来先向陆地延伸,后向海洋延伸。
由此可看出气候变化是先变暖后变冷,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气候变化会对海岸线变迁产生影响的原因。
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海平面升高,海岸线向陆地延伸;反之,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海洋延伸,B正确;气候变化会影响海岸地貌形态、海水侵蚀能力、河流泥沙沉积速度,但这些因素的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程度较小,ACD错误。
故选B。
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9.距今6000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A. 陆进海退河流泥沙沉积B. 陆进海退海潮、海浪沉积C. 陆退海进河流冲刷D. 陆退海进海潮、海浪冲刷10.距今2500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A. 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B. 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C. 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少D. 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答案】【小题1】A【小题2】D【解析】本题考查读图信息获取能力。
由图示可知,距今6000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是陆进海退。
渤海湾地区华北平原地势低平,落差小,河流冲刷作用不大;其河流经过黄土高原地区,携带大量泥沙,而该地区地形平坦,泥沙易沉积。
A对,BCD 错。
故选A。
本题考查读图信息获取能力。
由图示可知,距今2500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D对。
其贝壳堤并不必与海岸线平行,南北部海平面是一样高的,贝壳堤的形成与海浪堆积有关,与河流入海泥沙关系不大,ABC错误。
综上,故选D。
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
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湖泊,此后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海平面的变化,使得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
如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过程中A. 向北推进B. 向南推进C. 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12.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过程中A. 古湖泊面积增大B. 古湖泊距海渐近C. 河流流程加长D. 河流流速减缓13.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A. 人为垦殖B. 河流改道C. 泥沙淤积D. 气候变化【答案】【小题1】A【小题2】C【小题3】D【解析】本题考查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
由题中可知,湖泊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由老河口的海湾和海岸沙堤演变成湖泊,后来湖泊与海洋隔开,退居内陆,反映了莱州湾海岸不断向北推进,湖泊距离海洋越来越远,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莱州湾南部海岸线变化过程中湖泊和河流的相关变化。
由上题分析可知,莱州湾海岸线不断向北推进,湖泊逐渐退居内陆,距海渐远,加上有河流流入,携带有泥沙不断淤积,湖泊面积不会增大,AB错误。
由于海岸不断向海洋一侧推进,该地区陆地面积扩大,河流流程加长,C正确。
图中没有信息能判断河流流速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
由题中可知,该湖泊形成于6000年左右,后来消失,由于那时人口稀少,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湖泊的形成、发展、演化、消亡符合自然演变的规律。
其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引起河流河道改变和河流泥沙淤积影响,所以ABC错误。
D正确。
故选D。
气候的冷暖变化可以影响海岸的变迁。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反之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
图为全新世以来福建省局部地区海岸线变迁示意图。
完成下题。
14.由图文信息可知,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的特征是A. 逐渐变暖B. 先变暖后变冷C. 逐渐变冷D. 先变冷后变暖15.图中四地中,在中全新世时期海拔最高的地点是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答案】【小题1】B【小题2】B【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气候冷暖变化的特征。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反之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
根据海岸线图例,全新世以来该地海岸线先向陆地退缩,后向海洋推进,气候冷暖变化的特征是先变暖后变冷,B对、ACD 错。
故选B。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中全新世时期海拔最高的地点。
根据中全新世时期的海岸线分布,图中四地中,在中全新世时期仍未被海水淹没的地点是乙地,说明海拔最高的地点是乙地,B对;甲地、丙地、丁地被海水淹没,海拔较低,ACD错。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