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4海岸线的变迁汇总
海陆的变迁 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2024)人教版
一张报纸,拼合 地Fra bibliotek以后的印刷文字 和行列也一一对 应。
层 的 对 应
大陆漂移假说例证之三:
③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的分布
海牛、鸵鸟生活在 陆地上,而且不会 远飞。它们却同时 生活在大西洋两岸 的同纬度地带。
三、板块的运动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 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 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 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 不断地运动着。
一、沧海桑田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 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同时,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的证据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了什么问题?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 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全国1/4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荷兰人构建围海大坝,为了抽出海水 又建了许多风车,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第
海陆变迁
海平面升降
二
人类活动
人为原因
节
提出人:魏格纳
海
大陆漂移学说 内容:大陆在不断漂移
陆
证据:轮廓吻合、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动物的相似性
的
变
1、六大板块
迁
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不断运动(张裂拉伸运动/碰撞挤压运动)
3、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交界处活跃
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C.大西洋
D.北冰洋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B )
海岸线变迁的原因
海岸线变迁的原因
1.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使得大量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将大量的水源注入海洋,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
岸线的后退,尤其是低洼的沿海地区。
这种现象尤其增加了沿海城市的风险,使其更容易受到海水侵蚀。
2.河流沉积:河流是将陆地上的物质输送到海洋中的通道,河流会携
带大量的泥沙、矿物质和有机物质。
当河流流入海洋时,其速度会减慢,
泥沙和沉积物会沉降在河口附近的海底,逐渐形成沉积扇和海岸平原。
这
种沉积现象会导致海岸线的前进。
3.波浪侵蚀:海洋中的波浪是海岸线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波浪的冲
击和侵蚀作用会逐渐削弱海岸线,尤其是暴露在大海的一侧。
波浪变化的
频率和强度都会对海岸线的变迁产生影响。
4.风暴潮和风暴浪:风暴潮和风暴浪是由飓风、台风和暴风雨等气象
条件引起的海洋现象。
风暴潮是风暴引起的海平面暂时性上升,而风暴浪
是带有极高浪高的波浪。
这些极端天气条件会导致海岸线的变迁,尤其是
引起沿海地区的洪水和海水侵蚀。
5.人为活动:人类的活动也是导致海岸线变化的原因之一、填海造地、沿海开发、海底油气开采和沿海矿物资源开发等活动都会改变沿海地区的
地形和地貌,进而导致海岸线的推移和变化。
此外,过度的抽取地下水和
过度的河流水资源开采也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海岸线的稳定。
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
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
中国海岸的发育和演变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生代初期-中期(约4.5亿年前-
2.6亿年前):中国海岸并未形成,这个时期中国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
2. 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约2.6亿年前-1.4亿年前):陆地开始向海洋扩张,中国海岸出现了初步的形态。
由于板块运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中国海岸线在不断变化。
3. 中生代中期-晚期(约1.4亿年前-6600万年前):中国海岸线逐渐稳定,出现了许多大型海湾和海峡,例如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4. 第四纪冰期(约230万年前-现在):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海岸线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海平面下降,同时冰川活动也对海岸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的演变在这个时期加速,许多地区的海岸线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海岸线的发育和演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由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中国的海岸线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
辽东湾顶部海岸 线的历史变迁
• 根据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 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 石桥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 (今海城东北)、辽队(今鞍山市西)、 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也均在此线 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 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 探讨,但它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 的。
7、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
•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 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 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 津。
•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 皖、鲁、冀、津五省市基本 解决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港 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 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 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 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 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 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 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有 陆 桥 相 连
全新世海浸
•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 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 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 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 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 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 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 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 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 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黄河夺淮入海-苏北海岸线伸展
• 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 夺淮入海以后,带来大量泥沙,填高了淮河河槽、 淮河两岸洼地和海岸外海底后,苏北海岸线就开 始向外伸展。
• 同时,黄河的泥沙也因决口漫滩而大量沉积在泻 湖地区,加高了里下河地区的地面,使成为范围 辽阔的肥沃的耕地。但它并未能彻底改变整个里 下河地区古泻湖的地貌。至今射阳、兴化、溱潼 一带还留下大片广阔的湖荡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课程名称:海陆变迁授课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湘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能够描述其地理位置和特点。
2.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
3.掌握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了解海岸侵蚀和堆积的原理。
4.学习海洋的主要类型,如海湾、海峡、海峡和海平面等。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了解自然界的变迁和地理演变。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2.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
3.海洋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和影响。
2.海洋的生命形成和演变。
教学方法:1.讲授法:针对知识点,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2.探究法: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2.利用问答的方式,引领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二、讲授(40分钟)1.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和影响。
(1)板块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演变。
(3)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海洋温度的上升等。
2.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
(1)海岸线的概念和类型。
(2)海岸线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海平面的变化、长江河口的侵蚀和堆积等。
(3)海岸侵蚀和堆积的原理和影响,如海蚀平台和海蚀崖的形成等。
3.海洋的主要类型。
(1)海洋的概念和类型。
(2)海洋的生命形成和演变,如海洋浮游生物、珊瑚礁等。
(3)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渔业、石油等。
三、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总结学习成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作业(5分钟)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自己找一些图片或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海陆变迁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海陆变迁展开,讲解了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板块运动、全球气候变化、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海洋的主要类型等知识点。
2023年新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与考点精解和例题讲解:海岸线形态的变化含答案
思维导图:海岸线形态的变化【思维导图】[考点精析]1.海岸线的进退从自然角度看,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取决于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对比,如果陆地河流泥沙来源广、输沙量大河流沉积作用显著,或者说海水侵蚀较弱,使海岸沉积大于海岸侵蚀,那么海岸线会向海洋方向推进。
如果受水库工程建设、植树造林、过度引水,甚至无序挖沙的影响,河流泥沙来源少;或者海平面上升、台风、风暴潮等影响,海水侵蚀作用加强,导致海水侵蚀大于海水沉积,则海岸线会发生向陆地方向的后退。
从人为角度看,不合理的海岸开发和建设,比如围海造陆、养殖围塘、红树林遭破坏、城市和港口建设等,都会引起海岸线的破坏和变迁。
2.影响海岸线的主要因素(1)直接因素:入海河流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海岸带性质。
(2)间接因素: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构造运动(海平面相对升降)、天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导致入海河流沉积作用占优势)、入海河流的河道迁移(也是对沉积作用产生影响,比如黄河)。
【典题精研】位于大西洋北部的冰岛是一个火山岛,地质活动频繁,有数百座火山,其中活火山几十座;同时岛上约八分之一的面积被冰川覆盖,被誉为“冰与火之岛”,下图是冰岛简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冰岛西北沿海的海岸线与其东南沿海的海岸线相比更加曲折,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纬度B.河流C.西风D.冰川2.苔原带是冰岛的典型地带性植被,但岛上不少地方也分布着斑块状的草甸,其最可能分布在()A.温泉处B.海岸边C.火山顶D.悬崖上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之后的700多年间造就了苏北古黄河三角洲。
1855年黄河北归。
下图左为苏北黄河故道所在区域图,下图右示意了苏北古黄河三角洲淤积的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①的形成顺序应为()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4.河水与海水性质不同,河流入海常形成河口锋(如图),近岸海面形成“泾渭分明”现象。
黄河夺淮入海期间,该处河流入海口()A.河口锋倾角逆转,河水下沉海水上浮B.河口锋活动频繁,阴雨天气明显增多C.泾渭分明线随季节更替的变化更显著D.泾渭分明线因河水含沙量增大而消失5.1855年后,导致该区域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原因包括()①陆源泥沙沉积减少①全球气候逐渐变暖①海水侵蚀作用突出①地壳上升运动为主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二、综合题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湾海岸线变迁
• 15世纪60年代岸线逼近金山卫南面,几无 滩地。1制,塘外滩地稍有扩展。大致与今 日相同。
• 杭州湾南侧的姚江平原成陆较晚。20
世纪70年代在河姆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 址距今约7000~6000年,就同时发现的古 生物而论,当时这一地区仍处于湖泽分布
的水乡泽国环境。说明成陆不久,地势低 洼,距海甚近。
一线,即大古塘所在。向北呈弓形突出。
以后不断向外扩展,修筑了一系列土塘
(从后塘至七塘)。从中也可看出海岸线 发展的大致趋势。
• 从后海塘至今海岸约15公里,为近600多年
所涨出的土地。第四塘筑于明成化年间, 即15世纪中后期,从四塘至海边为8公里。 可见16~18世纪外涨较缓慢。
• 19世纪又开始内坍。20世纪开始基本稳定。 近几十年逐渐外涨约6公里。50年代以来修 筑了八塘、九塘。
时代遗址和春秋至秦汉时代的村落。乍浦 南1.5公里许海中在17~18世纪特大低潮时 曾裸露出古代遗址,史称故邑城。据记载
应为东汉海盐县故址。据上所述,说明这 条岸线稳定了很长时间,直至4世纪的东晋 时,王盘山仍为滨海要塞。
• 随长江口南岸沙嘴的延伸,杭州湾南岸加 积,改变了海水的动力条件,引起杭州湾
• 故春秋战国时代遗址多分布在平原和山麓 交接地带。平原的北部成陆更晚。今临山— 浒山(慈溪县)—上林湖一线北侧的古海塘
(大古塘),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 (1041~1048),其北的慈溪平原都是以 后形成的。
• 12世纪以后海岸向外推进很多,涨到大古 塘(又称后海塘)以北。13世纪发生内坍, 至14世纪坍至蟹浦、观城、浒山(慈溪)、 临山、麦盖山北麓,直至松夏镇(崧城)
成员: 张建兴 张玉斌 戴冲 李卫 任一廷
• 杭州湾海岸公元4世纪以前,杭州湾北侧海 岸线,大致由大尖山向东,经澉浦至王盘 山,折东北与柘林、奉贤一带冈身相连。 现今从金山卫至王盘山之间为大海,在当 时却为滨海平原。
微专题:海岸线的变迁
D 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向海洋推进 B.地壳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潮间带: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 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从海 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 始,到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的 水面,之间的范围。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 着在硬底物表面、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 夹层是因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的。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 区牡蛎礁分布(下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下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丁坝的作用:阻碍沿岸流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促进坝田淤积,形成新的海 滩,达到保护海岸的目的。
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 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 岛。“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2)分析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海移动的速度 变化,并说明其原因。(6分)
变动: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 原因: ① 黄河改道,不再夺淮入海,河口缺乏
新的泥沙来源(堆积减弱); ② 海岸线多河流沉积物,质地松散,易
受海浪侵蚀(侵蚀加强); ③ 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
10米等深线向陆 地移动,表明海 岸受到了侵蚀
点拨:材料中“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由1128~1855年期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 海所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表明该三角洲已经废弃,原因是1855年之后黄河改道,不再 夺淮入海,无法给该河口带来新的泥沙。
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的变化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的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温上升所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效应加强。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冰川和冰盖融化速度加快,海水的温度也上升,这些都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海平面上升会引起海岸线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后退: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水进入内陆,海岸线向内陆方向后退。
这将导致海岸线上的沙滩、礁石等地貌被海水侵蚀,沿海地区的土地受到威胁。
2. 沿海地区的海岸侵蚀:海岸线后退不仅会导致内陆地区受到海水侵蚀,也会加剧沿海地区的海岸侵蚀现象。
海岸线后退后,原本保护沿岸的沙滩、礁盘等地貌消失,使得内陆地区更容易受到浪涌的侵蚀。
3. 沿岸地区的地下水淡化: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水渗透到沿岸地下水层中,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海水渗透会使得地下水的盐度升高,降低了淡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4. 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变化:海平面上升会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广泛影响,例如沿海湿地、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海洋生物也会受到威胁。
这将对渔业、旅游业等沿海地区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采取行动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沿海地区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海岸线,例如建设海堤、植树造林、监测海岸侵蚀等。
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changes of coastline in Chinesehistory)中国东部大陆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
各具体岸段的历史变迁各具特殊性。
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来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辽东湾海岸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
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
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
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12 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
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
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
但当时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今已无考。
通过微地貌分析和钻孔资料,有人认为,自盖县、大石桥(今营口县)向西北,经牛庄达沙岭一线为公元前开始形成的古海岸线。
这条古岸线在很长时间内无明显延伸。
大约至10 世纪契丹兴起,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来的汉人进行开垦,草原变成农田,使辽河含沙量渐增,海岸伸展逐渐显著。
明代辽河河口在梁房口关,即今营口附近的大白庙子。
岸线由此向西,经沙岭以南约25 公里,至吴家坟附近。
营口在明末清初原为辽河口外一沙岛。
以后泥沙淤积,至19 世纪20~30 年代与大陆相连,辽河口才延伸至营口之外。
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
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北面至闾下辽河平原海岸历史变迁图阳今北镇县西南的浅海湾,现名盘锦湾。
海湾以北的沼泽,后来一直存在。
隋时大凌河口为望海顿,即今锦县右屯卫,岸线大约在此附近。
明代后期三角洲岸线已推进至今锦州东南的蚂蚁屯、四合浦、文字官一线。
六章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3.辽东湾滨海平原的变迁
辽东湾滨海平原的主要入海水道辽河及大、小凌 河。汉魏时,以游牧为生的乌桓和鲜卑居其上源,原 始植被未遭破坏,水土保持良好,河流来沙很少,海 岸线曾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汉时大辽水安市入海, 当时安市县在今海城东南营城子。辽时,东京道所属 海州治今海城,其附廓县称为临溟,仍频临海边。
3.入海河流的泥沙影响。当河流将大量泥沙带入海 洋时,泥沙在海岸附近堆积起来,长年累月,沉积为 陆地,这时海岸线就会向海洋推移。如黄河每年海泥 沙多达16亿吨,使黄河河口每年平均向大海伸长2~3 公里,即每年新增加约50平方公里的新淤陆地。由于 河水带来的泥沙沉积,使海岸线也不断地向海洋推进。
15
主要的变化的海岸线有:辽河三角洲海岸、渤海 湾海岸、苏北海岸、长江三角洲海岸、杭州湾海岸、 珠江三角洲海岸等。
30
渤海湾南部海岸,自70年黄河改在今滨州市、利津 间入海后,三角洲推展迅速。
9世纪河口在今滨州市东70公里。12世纪黄河夺淮 后,原先三角洲海岸受波浪的侵蚀,有所后退。1855 年黄河又改由山东利津入海,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扩展, 河口沙洲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海中伸展。近百年 来黄河在这一地区造陆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海口的 泥沙又由海流向北搬运,在渤海湾西岸第三条贝壳堤 外堆积了广阔的淤泥滩。
9
砂砾质海岸 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平原海岸。以台湾
的海岸最为典型。大陆砂砾质海岸多呈零星分 布,其中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海 南和广西分布稍多。
砂砾质海岸的特征是:岸滩组成物质以砂、砾 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类型多 ,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 的水深和掩护条件。
6
(1)基岩海岸
杭州湾以南的华东、华南沿海分布较多,杭州湾 以北,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岸。我国的 基岩海岸长度约5000公里,约占大陆海岸线总长的30%。 此外,在台湾岛和海南岛,其基岩海岸更为多见。
海岸线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海岸线变迁的原因有哪些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漫长而多样的海岸线。
从波涛汹涌的大洋边缘到宁静的海湾,海岸线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岸线的变迁呢?首先,海平面的升降是影响海岸线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冰架融化,大量的冰水流入海洋,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相反,如果气候变冷,大量的水以冰川的形式被储存起来,海平面则会下降。
海平面的上升会淹没沿海的低地,使海岸线向陆地推进;而海平面下降则会使海岸线向外延伸,露出更多的陆地。
这种变化的影响往往是广泛而持久的。
其次,地壳运动在海岸线变迁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地壳的上升运动可以使沿海地区相对升高,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后退;而地壳的下沉运动则会使沿海地区相对降低,海岸线向陆地移动。
例如,在一些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可能会引起地壳的快速升降,从而导致海岸线在短时间内发生显著的变化。
河流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河流源源不断地将大量的泥沙、砾石等物质搬运到入海口附近,并在那里沉积下来。
如果河流带来的沉积物足够多,就会形成三角洲,使海岸线向外延伸。
反之,如果河流的流量减少,搬运的沉积物减少,或者受到海浪和潮流的侵蚀,原本沉积的物质被带走,海岸线就可能会后退。
海浪和潮流的侵蚀与堆积同样会改变海岸线的形态。
海浪的冲击力可以破坏海岸的岩石和土壤,将其卷入海中,导致海岸线后退。
而在一些海湾和岬角处,潮流的作用可能会形成沙滩和沙坝,使海岸线向前推进。
此外,风暴潮等极端天气带来的强大海浪,也会在短时间内对海岸线造成严重的破坏。
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直接改变了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
为了建设港口、城市和工业设施,人们往往会填海造地,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同时,过度开采地下水、开采矿产等活动可能导致地面沉降,使得海岸线向陆地移动。
此外,沿海地区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能会改变水流和波浪的运动,影响海岸线的稳定。
杭州湾海岸线变迁共20页PPT
• 随长江口南岸沙嘴的延伸,杭州湾南岸加 积,改变了海水的动力条件,引起杭州湾
北岸的内坍。王盘山首当其冲,最先坍入 海中.
• 唐前期的岸线西起澉浦,东北经望海镇 (海盐东7.5公里)、宁海镇(县东)至金 山东南约5公里处,折东北与自奉贤、柘林
南来的岸线相接。唐后期金山附近岸线严 重内坍,唐末五代时海潮直逼金山脚下。
• 海盐一带岸线在县东2.5公里望月亭,乍浦 岸线在故邑城以南,这条岸线保持到南宋 初年。以后海岸又迅速内缩。12世纪50年 代金山始沦入海中,元时海盐城外宁海镇 也被海水吞没。海岸距海盐城约1公里,明 时仅及半华里。
• 15世纪60年代岸线逼近金山卫南面,几无 滩地。15世纪70年代以来屡修海塘,坍岸
SUMMER TEMPLATE
杭州湾海岸线变迁
•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金山卫滩地和戚家 墩海滩及大金山山腰上,陆续发现新石器
时代遗址和春秋至秦汉时代的村落。乍浦 南1.5公里许海中在17~18世纪特大低潮时 曾裸露出古代遗址,史称故邑城。据记载
应为东汉海盐县故址。据上所述,说明这 条岸线稳定了很长时间,直至4世纪的东晋 时,王盘山仍为滨海要塞。
有所控制,塘外滩地稍有扩展。大致与今 日相同。
• 杭州湾南侧的姚江平原成陆较晚。20
世纪70年代在河姆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 址距今约7000~6000年,就同时发现的古 生物而论,当时这一地区仍处于湖泽分布
的水乡泽国环境。说明成陆不久,地势低 洼,距海甚近。
Hale Waihona Puke • 故春秋战国时代遗址多分布在平原和山麓 交接地带。平原的北部成陆更晚。今临山— 浒山(慈溪县)—上林湖一线北侧的古海塘
(从后塘至七塘)。从中也可看出海岸线 发展的大致趋势。
中考地理复习名师指导资料:海岸线变化-文档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名师指导资料:海岸线变化时间过得很快,放松了一个暑假的同学们就要回到学校开始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了。
新学期就要做好全新的准备。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提供了中考地理复习名师指导资料,希望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大家。
中国东部大陆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
各具体岸段的历史变迁各具特殊性。
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来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辽东湾海岸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
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
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
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12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
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
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
但当时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今已无考。
通过微地貌分析和钻孔资料,有人认为,自盖县、大石桥(今营口县)向西北,经牛庄达沙岭一线为公元前开始形成的古海岸线。
这条古岸线在很长时间内无明显延伸。
大约至10世纪契丹兴起,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来的汉人进行开垦,草原变成农田,使辽河含沙量渐增,海岸伸展逐渐显著。
明代辽河河口在梁房口关,即今营口附近的大白庙子。
岸线由此向西,经沙岭以南约25公里,至吴家坟附近。
营口在明末清初原为辽河口外一沙岛。
以后泥沙淤积,至19世纪20~30年代与大陆相连,辽河口才延伸至营口之外。
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
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北面至闾阳今北镇县西南的浅海湾,现名盘锦湾。
海湾以北的沼泽,后来一直存在。
隋时大凌河口为望海顿,即今锦县右屯卫,岸线大约在此附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黄河三角洲的变迁
• 近代黄河三角 洲范围内,自 1855年开始的 百余年间,黄 河尾闾的决口 改道达五十余 次。其中较大 的摆动改道有 十二次之多。 三角洲上废弃 的河道,鳞次 栉比,从而形 成放射状的入 海水系,发育 成典型的扇形 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淤积扩展与黄河来水 来沙,以及入海流路的变化有关
• 黄河利津站1990-1998年平均年输沙量为4.14 亿吨,为近五十年来最少的时期。特别是九十 年代中期以来的断流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大大 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山东河务局资料,1992年9月到1996年10月平 均年净淤进13平方公里,其中1996年6月到 1996年10月净淤进21.89平方公里;1996年10 月到1997年10月净淤进为-10.44平方公里; 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净淤进10.89平方公 里。
2.海岸线-沙岸与岩岸
• 由于原始地貌的不同,我国在大海浸以后 形成的海岸线,有沙岸与岩岸的不同。沙 岸系海水淹没从前低平的河流冲积平原而 成,岩岸则是海水浸淹从前的基岩山地而 成。它们的分布范围大体上是北部为沙岸, 南部为岩岸。沙岸大致分布在杭州湾以北, 但杭州湾以南的闽江口、珠江口,电白以 西的雷州半岛和钦廉一带,也有局部的沙 岸。
• 江河泥沙在河口区形成 三角洲海岸。三角洲堆 积海岸向海伸展很快。 长江三角洲近2000年向 海伸展过程中,造陆 7500平方公里。现代黄 河三角洲每年向海推进 33米。珠江三角洲每年 向海伸展70-130米。美 国的密西西比河也是造 陆能手,三角洲平均每 年向海推进75米
古海岸线 贝壳堤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有 陆 桥 相 连
白令海峡成为地峡
全新世海浸
•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 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 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 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 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 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 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 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 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 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天津南巨葛庄贝壳堤大约形成于数千年,是退 海成陆、不同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客观记录
• 五十至六十年代,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 队,在北起宁河南至黄骅的渤海湾西岸地 区,先后发现四条古海岸线贝壳堤。堤上 并散在着古代的居住遗址和文化遗存。从 这四条贝壳堤形成的年代,对照历史上黄 河改道时间的记载,就可以发现,当黄河 远离天津入海时,是渤海湾贝壳堤形成时 期,而黄河从接近天津入海时,则是贝壳 堤终止形成的时期。
2-4海岸线的变迁
1.冰期海退
• 七万多年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最后一 次冰期——玉木冰期,地球上发生一次大 海退,到近两、三万年前,海面降到最低 点,约比现在的海面低120米。由于海面的 下降,使很多为海水分隔的陆地连接起来。 日本列岛、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等都与 大陆相连,那时我国的海岸线在台湾岛以 东,通过钓鱼列岛向朝鲜的济州岛一线伸 延。
3.渤海湾滨海地区的成陆
• 据近代的深钻资料证明,渤海海底及河北 省滨海平原直至最近地质时期,仍在缓慢 下沉,其沉降量约为每年一厘米。但是, 由于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挟带来的 泥沙不断在海底堆积,对渤海来说,它的 沉降与堆积两者相抵,大体上保持平衡。 目前渤海的平均深度不过二十一米,在沿 岸及河口附近水深往往只有几米,是我国 沿岸四大海区中最浅的一个。
• 第四纪冰期后期,辽河下游发生规模较大的“盘 山海浸”,约在距今五至六千年以前,海面上升 到最高位置,根据辽河下游平原50—60米深处海 相地层和海相化石的分布,海浸达到盘山以北地 区。
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
• 进入历史时期辽东湾顶部的岸线位置,史无记载。近 年通过微地貌的观察,发现自盖县、大石桥向西北, 经牛庄至沙岭一线,南北地面的坡降有着显著的差异。 北面陡峭(2‰左右)而南面平缓(5左右),钻孔资 料也发现在此线以北为河口或河流相物质,以南则为 浅海相沉积。根据以上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 史文献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石桥 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今海城东北)、 辽队(今鞍山市西)、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 也均在此线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 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它 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的。
三角洲-江河搬运的沉积物堆积
• 我国主要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山地带,向东流入大海, 这些源远流长的河流,上下游地形高度相差很大,随 着流速的不同,上游水流急的地方对河床及两岸冲刷 力强大,再加上人类的活动,即因扩大耕地面积对森 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促使水土流失,因而挟带到下 游来的泥沙很多。不仅黄河以泥沙量巨大著称,黄河 以北的海河水系及辽河等浸蚀作用也很剧烈,黄河以 南的淮河、长江、珠江等著名的巨川输沙量虽不敌黄 河,但是水流的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也同样很显著。 各条江河搬运来的沉积物,大量在河口附近的海底堆 积,逐渐构成近海三角洲平原,并不断地向海外伸展。
的 从 渤 海 湾 鸟
鸟 瞰 老
地 图
瞰
塘
沽
-------1900 ,
天 津
年
选自《600岁的天津》一书
海辽
变 迁
岸 的 历
东 湾 顶
史部
辽东湾顶部-海浸
• 辽东湾顶部,介于辽东千山和辽西医巫闾山之间, 东起西崴子(盖平角),西至小凌河口的滨海平 原,在地质上原属于渤海凹陷的组成部分,即燕 山运动中构成的辽河中新断陷带,新生代时期继 续处于沉陷之中。
岩岸
• 我国岩岸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沿海地区, 但北方如辽东半岛的大东沟到盖平间,渤海西 北小凌河口附近的连山到北戴河间,以及山东 半岛掖县虎头崖到苏北连云港间,也有局部的 岩岸。
沙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我国六千年前大海浸以后形成的海岸线,属于 岩岸部分,历史时期变化不大;所有沙质海岸,
则由于河流、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的差异, 在历史时期曾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