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矿区小窑破坏区资源复采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隶属关系及所在位置
1.项目名称
靖远矿区小煤窑破坏区资源复采
2.隶属关系
该项目建设单位为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交通位置
项目所在地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白银市平川区境内,矿区内有铁路专用线与包兰线相接,公路有兰银(兰州~银川)高速公路、国道109线和省道308线由矿区中心通过,距省城兰州150km,距白银市约66km,交通便利。

二、承办单位概况
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靖远矿务局基础上整体改制而成,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原靖远矿务局三方股东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授权经营的大型企业。

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已有四十多年的开采历史,自五十年代开发建设以来,为甘肃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司现有总资产近35亿元,原煤产量达到800万t以上,为甘肃省最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现已建成王家山煤矿、、魏家地煤矿、红会一矿、红会四矿等矿井。

已形成具有原煤生产、基本建设、多种经营与第三产业、地质勘探、科研设计、机械制修、供水供电、文教卫生、生活福利等配套齐全的煤炭生产企业。

主产
品“晶虹煤”已办理商品注册,并获出口免检殊荣,产品广泛应用于省内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和燃料等行业,并长期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编制依据
1.设计委托书;
2、《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3、《国家计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4、《中共白银市委关于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工作的指导意见》(市委发[2008]19号);
5、中共白银市委市政府印发《政策·机遇·问题·对策-<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的通知》(市委办发[2008]19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7、《靖煤公司“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
8、《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9、《煤矿安全规程》(2006年版)等。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靖远矿区小窑数量多,遍布全矿区,且开采年限较长,遗留的空棚、空巷内存有大量积水和有害气体,且积水范围不清,曾多次发生突水事故,小窑水患也对大矿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各矿井所开采煤层自然发火均比较
严重,自然发火期为3~6个月,最短为21天,加之小窑胡挖乱采造成自然发火更加严重、火灾频发,由于小煤矿破坏区严重的水、火安全隐患长期存在,难以根治,曾导致多次发生水灾、火灾、顶板等事故,造成停产数次,经济损失惨重,甚至付出了职工的生命代价。

由于小煤窑的超层越界胡挖乱采,使得大量煤炭资源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造成部分矿井资源迅速枯竭,服务年限严重缩短,其中原红会三矿已因小煤窑严重破坏、资源枯竭实行政策性破产。

据统计,矿区内小窑陆续破坏的煤炭资源多达近1亿t。

为积极响应国家“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政策精神,充分合理利用国家煤炭资源,并为靖远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及10万职工家属的生计考虑,有必要对靖远矿区小煤窑破坏区部分可回采或经过处理可回采的煤炭资源进行复采,从而一方面努力延长矿井寿命,另一方面使煤炭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回收,尽量避免煤炭资源的浪费,这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区和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矿产资源,维护资源枯竭型矿区的社会稳定,根据中共白银市委关于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工作的指导意见,我公司受靖煤集团公司规划发展部委托,于2008年6月编制了靖远矿区小煤窑破坏区资源复采项目建议书。

为使项目审批后便于实施,受靖煤集团公司规划发展部委托,现编制靖远矿区小煤窑破坏区资源复采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项目概况
一、编制原则
根据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要求,结合靖远矿区小煤窑破坏区资源条件、开采现状等实际,以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为原则,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小煤窑破坏区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安全隐患综合治理、改革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及巷道布置技术,实现小煤窑破坏区煤炭资源的复采,提高小煤窑破坏区资源复采率及资源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小煤窑破坏区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充分回收,延长矿井寿命,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主要内容
1、小煤窑破坏区资源地质勘探,包括地面打钻、井下打钻工程;
2、小煤窑破坏区安全隐患综合治理,包括探巷及小窑治理巷道,破坏区防水、防灭火、防治瓦斯等设备及设施;
3、配备先进的掘、支一体化设备,满足小煤窑破坏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掘进施工的需要;
4、配备小煤窑破坏区资源复采所需的大能力、高强度、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综放设备及配套设施,实现小煤窑破坏区资源的安全高效复采。

三、项目实施工期
由于小煤窑破坏的不确定性,改造工期暂时按24个月考虑,从2008年6月开始,2010年6月完成。

四、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22595.02万元,其中:矿建工程4494.12万元、地面建筑工程3143.23万元、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10268.55万元、安装工程费2359.9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1050.18万元、工程预备费1278.96万元。

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急-倾斜易燃厚煤层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已取得成功,为了实现小窑破坏区资源安全复采,提高矿井的生产能力,实现安全、高效、集中生产,必须不断优化改进综放面生产设备、工艺参数,加强管理,熟练操作,努力提高单产,增强该采煤方法对不同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其效能。

2、实现小煤窑破坏区资源安全复采的前提是进行破坏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质补充勘探及小煤窑破坏区安全隐患综合治理,必须在完全探明及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小煤窑破坏区资源复采工作。

第二章矿区概况及小煤窑破坏情况
第一节企业概况
一、地理交通位置
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1′-105°51′,北纬36°38′-36°58′,矿区东西长约50km,南北宽约30km,主要分布有王家山、大宝、红会三个独立的自然煤田,总面积约102km2。

靖远矿区原区划靖远县境内,1985年因行政区变更,改属白银市平川区,矿区内有铁路专用线与包兰线相接,公路有兰银高速公路、国道109线和省道308线从矿区通过,距省城兰州150km,距白银市约66km,交通便利。

附:靖远矿区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
矿区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地处祁连山地槽东段,陇西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地带,地形为沙川丘陵山地,海拔+1550~+2400m。

矿区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最高气温24.7℃,平均最低气温-9.27℃,年平均气温7.6℃,年降雨65.8~537.3mm,平均268.7mm,多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1449.1~1955.3mm,冻结深度0.6~1.0m。

三、企业基本情况
靖煤集团公司是在原靖远矿务局的基础上于2001年8月整体改制而成,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原靖远矿务局三方股东组成,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授权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

公司自五十年代开发建设以来,为甘肃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有王家山矿、魏家地矿、大水头矿、宝积山矿、红会一矿、
红会四矿共6个生产矿。

并已基本形成具有原煤生产、基本建设、多种经营与第三产业、地质勘查、科研设计、机械制修、供水供电、生活福利等配套齐全的煤炭生产企业,同时也是本省最大的电煤和出口煤基地,主产品“晶虹煤”已办理商品注册,并获出口免检殊荣,产品广泛应用于省内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并长期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依据靖煤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煤炭产量将突破1000万t/a,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人均年收入4万元,基本实现营业收入翻一番,利税翻两番,人均收入翻一番,打造出一个多元股东结构、多元产业体系的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现代新型能源企业集团。

靖煤集团公司在主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能源转化项目建设,已建成瓦斯发电站(2×2000kw二座),规划建设煤矸石发电厂(2×300MW),初步形成煤电一体化发展格局;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和矿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和水平,建设一批环境生态恢复项目(矿区废污水回用与雨水集流工程、煤矸石回用及生态环境恢复项目、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矿区供水供电系统改造等项目),使靖煤集团公司发展成为以煤为主、多业并举、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高度统一的现代化新型能源集团企业。

2007年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共生产原煤914.7万t,销售收入15.67亿元,实现利润1.59亿元,上缴税金2.5亿元,工业经营总值20.12亿元,企业总资产41.6亿元。

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甘肃省优秀企业、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靖煤集团公司有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成熟队伍及技术力量,积累了大量生产建设的丰富经验,现有在岗职工26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2500余名,涵盖了采掘、矿建、通风安全、机电、经济管理等专业,技术开发力量、
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均较强。

第二节矿区资源条件简述
一、煤层赋存条件
靖煤集团公司所开采煤田分别为大宝、红会、王家山三个独立自然煤田,均为下志留统中生界基底地层,上三迭统为正常煤系基底,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煤层赋存稳定,结构简单。

大宝煤田含煤l~3层,均位于中、下侏罗统中下部,一层煤为主要可采层,平均厚度13.06m,为近水平或倾斜煤层,倾角小于25°,埋藏稳定,是大水头矿、魏家地矿、宝积山矿的主要开采煤层,二、三层煤主要分布在魏家地矿井田,二层煤局部可采,三层煤为该矿井主要可采煤层。

煤层顶板直接顶大部分为灰、深灰色铅质泥岩(平均厚度3.57m),其上为灰白色砂质泥岩,粉、细砂岩、夹灰绿、紫红色砂质泥岩,薄层粗砂岩,见风后易破裂、冒落,难以管理。

局部地段有伪顶,以炭质泥岩为主,平均厚度0.13m,最厚0.48m。

煤层底板岩性以炭质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厚度0.5-21.5m,炭质泥岩平均厚2.75m,最厚可达6.9m,直接底较软,遇水易膨胀。

煤尘有爆炸危险性,经重庆煤研所测定,爆炸指数为34.52%。

煤层容易自燃,自然发火期为3~6个月,最短发火期21天。

红会煤田为中生界碎屑岩含煤沉积,属侏罗系中下侏罗统含煤地层,地层内含煤两层。

一层煤全区分布、赋存稳定,是红会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度0.8m~52.31m,平均13.38m,煤层倾角一般在15°左右,结构简单,是理想的高产煤层。

二层煤局部分布,主要分布在原红会三矿和红会四矿井田,二层煤厚度为0.42~9.27m,平均2.95m,倾角一般在16°~18°
左右,一层煤顶板以砂砾岩,粗、细砂岩为主,局部有碎屑岩或泥岩,底板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亦有遇水膨胀泥岩。

煤尘均有爆炸性,爆炸指数为25%,属易燃煤层,自然发火期为4~6个月。

煤层结构简单,赋存稳定,是原红会三、四矿的可采煤层。

王家山煤田含煤地层中含有七层煤,其中二层煤和四层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大,较稳定,且分布面积广,为急倾斜煤层和倾斜煤层。

二、四层煤平均厚度分别为14.1m和15.5m,倾角一般在25°~69°之间。

二层煤直接顶板一种是砂岩、砂砾岩或细砾岩等粗碎屑岩,另一种是砂质泥岩、粉砂岩或细砂岩,局部为炭质泥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粉砂岩、细砂岩,部分为炭质泥岩,个别为中~粗粒砂岩。

四层煤的直接顶板大多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细砂岩互层,个别钻孔为粗砂岩或炭质泥岩;直接底板大多含砾粉砂岩、含砾细砂岩或含砾砂质泥岩,Ⅻ勘探线及西部局部地段底板为不含砾的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偶有不厚的炭质泥岩或铝质泥岩作直接底板。

该区地层岩性较复杂,地质构造发育,煤层顶底板的力学强度低,大多为不坚固岩石~中等坚固岩石,工程地质复杂程度为中等。

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指数为24%~36.33%。

煤层易自燃,自然发火期为3~6个月。

靖煤集团公司所开采三个自然煤田,煤的工业牌号均为不粘煤或弱粘煤,灰分平均为12.43%,挥发分为31.4%,硫分为O.55%,属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用煤,亦可作为气化用煤,原煤发热量在34.39—29.67MJ/kg之间。

靖煤集团公司所属各矿井瓦斯等级依据年度瓦斯鉴定分别如下:红会一矿、红会四矿及王家山矿为低瓦斯矿井;大水头矿、宝积山矿为高瓦斯
矿井;魏家地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三、储量
靖煤集团公司开采红会、大宝、王家山三个自然煤田,总面积102km2。

公司现有6个生产矿井,8对生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66万t/年,2006年核定生产828万t/年,2007年实际生产原煤914.7万t。

截至2007年底,靖煤集团公司所属各煤田总保有工业储量79049.9万t,可采储量47187.3万t。

其中王家山矿区工业储量27604.7万t,可采储量15943.8万t;大宝矿区工业储量41054.4万t,可采储量28556.1万t;红会煤田工业储量10390.8万t,可采储量2687.4万t。

目前王家山煤田有一、二、四号井三对生产矿井;大宝煤田有宝积山、大水头、魏家地三个生产矿井;红会煤田有红会一矿、四矿两个生产矿井。

各矿井2007年期末煤田资源量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1-2-1靖煤集团公司所属各矿2007年期末煤田资源量分布表
第三节矿区小煤窑破坏情况
靖煤集团公司各矿井地处靖远、会宁两县交界处,周边小窑越界开采现象严重,其具体位置及范围不明,井下贯通点多,相互间通风控制混乱,易形成矿井突水、有毒有害气体溢散中毒窒息和火灾事故,矿区安全生产隐患极大,尤其对煤炭资源的完整性和可回采性造成极大破坏,其中红会矿区和王家山矿区遭受小煤窑破坏尤为严重。

王家山煤矿和红会矿区各矿井开采区域周边和中间均有小窑随意开采,使得各矿周边被挖掘得千疮百孔,导致采区、阶段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难以按设计正常开采,且其范围、位置不详,因而不但遭成煤炭资源的大量损失而且给矿井安全生产造成重大隐患。

经统计,王家山煤矿周围曾有小窑34处,致使矿井与小窑贯通点多,漏风现象严重,迫使二号井不得不采用正压通风,并发生安全事故多次,伤亡7人,更为严重的是,1995年8月16日,山洪通过小窑采动裂隙溃入井下,造成8人伤亡重大事故,红会矿区现有小窑45处,越界开采现象极为普遍,致使矿区发生突水事故3次,遭受小煤窑破坏的资源储量多达5000万t之多,经济损失巨大。

经统计,红会矿区自八十年代开始,各矿周边就有小窑开采,1992年开始数量剧增,1996年最多时曾达239个,绝大部分无划定资源,非法越界进行破坏性开采,红会矿区成为小煤窑破坏的重灾区。

至2000年,经清理整顿,关闭了大部分非法小煤窑,目前井田周边仍有地方小煤矿23处,小窑巷道错综复杂,空棚连片,存在大量积水和瓦斯等有害气体,破坏相当严重,同时小窑的破坏性开采使红会矿区可采资源储量锐减(近几年破坏的储量多达3000多万t),矿井服务年限大大缩短。

红会一、三、四矿在小煤窑破坏区实施采掘工程过程中,曾多次与小窑空棚、空巷贯通,在
实施掘进和探测工程时,发生了多起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事故。

靖煤集团公司各矿井由于小煤窑越界胡挖乱采造成大量优质煤炭资源的严重破坏,因其导致的水、火、有害气体等安全隐患。

尤其小煤窑巷道错综复杂,空棚连片,其老空积水,对靖煤集团公司各矿井构成特别重大的突水隐患。

近几年发生的多次突水事故便是充分证明,如王家山矿1995年发生突水一次死亡8人的重大事故,2004年红会四矿发生的突水造成34人被困的严重事故。

综上所述,由于小窑胡乱开采造成公司公司所属各矿井自然发火更加严重、火灾频发,经常侵入大矿引发火灾及有害气体事故;矿区小窑最多时达393家,且开采年限较长,遗留的空棚、空巷内存有大量积水,积水范围不清,曾多次发生突水事故,小窑水患也对大矿安全构成很大威胁;靖远矿区小窑数量多,遍布全矿区,近十几年来矿区始终遭受着小煤窑的疯狂破坏,由于小煤窑的超层越界胡挖乱采使得大量煤炭资源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造成部分矿井资源迅速枯竭,寿命严重缩短,其中红会三矿、宝积山矿已因小煤窑严重破坏、资源枯竭实行政策性破产。

根据各矿的原始地质资料及各矿历年来原煤产量及红会矿区小煤窑统计产量推算,再结合红会各矿实测资料的分析,各矿由于小煤窑破坏造成的呆滞煤量可简单估算如下:
红会一矿一号井一采区破坏区域达15万m2,一采区当时采煤方法采用炮采或机采,每一分层厚度一般2m左右,一采区煤层平均厚度17m,一采区煤层回采了3分层,由于小煤窑破坏无法进行回采,剩余煤层厚度平均约为10m。

小煤窑破坏造成的呆滞煤量达202.5万t。

二采区破坏区域达30万m2,由于二采区煤层除1209工作面外已经回采了3分层,二采区采煤方法当时都采用机采或综采,每一分层厚度一般2-3m左右,二采区煤层平均厚度18m,剩余煤层厚度平均约为10m(除1209工作面)。

1209工作面由于小窑影响仅
回采了一层,剩余煤量达293.6万t,二采区小煤窑破坏造成的呆滞煤量达502.9万t。

三采区破坏区域达45万m2,由于三采区煤层除1306工作面外已经回采了2分层,三采区采煤方法当时都采用综采,每一分层厚度一般3m左右,三采区煤层平均厚度20m,剩余煤层厚度平均约为14m(除1306工作面)。

1306工作面由于小窑影响仅回采了一层,剩余煤量达299.5万t,三采区小煤窑破坏造成的呆滞煤量达902.5万t。

五采区破坏区域达100万m2(包括1502、1504工作面29万m2),由于无采区煤层除1502、1504工作面已经回采了一分层外,其余均未回采,1502、1504工作面采煤方法都采用综采,每一分层厚度一般3m,五采区煤层平均厚度18m,1502、1504工作面剩余煤层厚度平均约为15m。

1502、1504工作面由于小窑影响仅回采了一层,剩余煤量达567.8万t,五采区小煤窑破坏造成的呆滞煤量达2293.1万t。

六采区除划拨地方后剩余可采储量1860.2万t,其中小煤窑破坏造成的呆滞煤量达900万t,七采区是红会一矿探明剩余的最后一个采区,虽然一矿还没有进行正式开采,但从红会一矿历年来对小煤窑测量资料分析,已有部分小煤窑在七采区回采,并对七采区造成了严重破坏,根据现有资料分析,破坏区域面积达20万m2。

并且都集中在厚度最大的区域,破坏煤层厚度平均厚度10m左右,造成呆滞煤量达270万t。

二井一坑破坏区域面积达25万m2 ,由于二井一坑大多区域已经回采了3分层,采煤方法为机采和炮采,每分层采煤高度为2m,二井一坑平均煤层厚度为16m,剩余可采煤层厚度10m左右,造成呆滞煤量达337.5万t。

二井二坑破坏区域面积达35万m2,由于二井二坑大多区域已经回采了3分层,采煤方法为机采和炮采,每分层采煤高度为2m,二井二坑平均煤层厚度为17m,剩余可采煤层厚度11m左右,造成呆滞煤量达519.8万t。

根据现有资料初步分析,红会一矿造成的呆滞煤量总共约为5928.9万t。

红会三矿各采区由于小煤窑破坏所形成的呆滞煤量资料不详,但从红
会三矿的可采储量及历年来红会三矿的实际产量及小煤窑的回采率推测:1650水平以上为500万t,1650水平以下(接替区)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和计算为200万t,全矿造成的呆滞煤量700万t,按破坏煤层平均厚度15m计算,破坏面积达34.6万m2。

红会四矿各水平由于小煤窑破坏所形成的呆滞煤量根据现有资料估算为:1712水平以上约为200万t,1612至1712水平约为500万t,1510至1612水平约为500万t,1510水平以下是红会四矿探明剩余的最后一个可采区域,虽然四矿还没有进行正式开采,但从红会四矿历年来对小煤窑测量资料分析,已有部分小煤窑在进行回采,并对该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造成呆滞煤量约600万t。

红会四矿全矿造成的呆滞煤量1800万t,按破坏煤层平均厚度15m 计算,破坏面积达88.9万m2。

红会矿区根据现有资料分析,造成的呆滞煤量为8428.9万t。

王家山煤矿各采区由于小煤窑破坏所形成的呆滞煤量资料不详,但从矿井可采储量及历年来实际产量及小煤窑的回采率推测:小煤窑破坏面积达120万m2。

按破坏煤层平均厚度18m计算,全矿造成的呆滞煤量至少为2500万t。

上述估算是在已掌握的资料基础上推测的,按最保守的预计,整个靖远矿区实际形成的呆滞煤量至少要在1亿t以上。

因此,对小煤窑破坏区的煤炭资源进行复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
一、运输条件及评述
靖远矿区距白银市66km,距兰州市150km,距银川市200km。

矿区铁路专线经长征站至白银西站与包兰线接轨。

矿区公路与国道109线、省道308
线及白—兰高速公路相接,交通十分方便。

二、电源条件及评述
矿区电源分别引自平川区的中区110/35kV区域变电所和长征110/35kV区域变电所,中区110/35kV区域变电所的双回路110kV电源分别引自白银地区的330线路和唐家台变电所,长征110/35kV区域变电所的双回路110kV电源分别引自白银地区的朱家台和西滩变电所。

中区和长征两座110/35kV区域变电所向靖煤集团公司内各矿供给35kV或6kV电源。

红会矿区、王家山矿区和大水头煤矿各建有一座35/6kV区域变电所,魏家地煤矿建有一座35/6kV变电所,两回35kV电源线路分别引自中区和长征110/35kV区域变电所。

大水头煤矿还有两回路6kV电源线路引自长征110/35/6kV区域变电所,宝积山煤矿的双回路6kV电源线路引自长征110/35/6kV区域变电所。

公司内各矿井的双回路电源(除宝积山煤矿外)均取自两座110/35kV区域变电所,电力供应充足、可靠,完全满足《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三、水源条件及评述
矿井水源来自黄河水,引自电厂取水口,靖煤集团公司已建成供水能力50000m3/d的主管网。

经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电处净水厂处理后输送至矿井。

水源条件优越,能够满足矿井生产及矿区生活要求。

四、迁村、征地情况及评述
井田范围内无农田、植被、常住人口及保护建筑。

本次小窑破坏区资源复采项目均在原有井田以内实施,不存在征地、迁村情况。

五、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条件及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