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药输注装置安全规范专家共识
2023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护理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护理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完全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devices,TIVAD)又称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s,TIVAP),简称输液港,是全部植入体内并可以长期使用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由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和静脉导管系线组成,其用途包括输注各种药物、血样采集、营养支持治疗、输血等[1]。
TIVAD可以减少患者需要反复穿刺的痛苦,更具安全和便捷性。
由于港体埋植于皮下,减少了导管维护的频率,且TIVAD在体外无任何部件裸露,并能达到长期保留的目的,也降低了局部和全身感染的可能[2- 3]。
但目前国内TIVAD 植入的相关护理工作和循证研究都只聚焦于管路维护和并发症的护理,缺乏规范化全程护理管理的相关指南与共识,难以保证全国各地患者都得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严重降低了港体留置的效果乃至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推出标准化的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护理全程管理迫在眉睫。
为推动静脉给药装置植入患者护理管理的规范化,由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学组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护理及医学专家,总结临床实践进展和经验,在参考国内外同类指南、文献的基础上[4- 7],最终制定植入式给药装置护理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为我国输液港植入患者的护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共识的形成1.1 建立共识编写小组《共识》编写小组主要由全国多位介入科护士长组成,其中也包含2位护理管理专家和2位主任医师,共计12人。
组员中95%为硕士学历或具有高级职称,分管专家函询、文献检索分析和《共识》草稿的撰写等工作。
1.2 文献分析以“完全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or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or置入式输液港or输液港”and“输液治疗or循证指南or专家共识or护理or维护or并发症干预”;“TIVAD or TIVAP or Implant infusion port or Infusion port”and “Infusion treatment or Evidence- based guidelines or expert consensus or nursing or preserve or complication intervention”为主题词在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文献,以参考文献为理论基础,按照2021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循证依据分级强度划分证据等级[8]。
【全文】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护理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导致港座外露,太厚会增加穿刺的困难程度[20]
居家护理评估
居家照护支持和管路护理相关知识程度的评估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心
依据个体差异给予个体化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取得
理
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22](Ⅴ级,A)
护
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术前通过多模式的干预, 例如简易手术过程图谱、健康指导手册、多媒体宣教
《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021版中强调了无菌不接触技术(aseptic non touch technique, ANTT)的概念,是将标准预防措施整合的一种特定的技术类型,适用于 CVAD 的置入、管 理和输液[8] 标准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先进行 ANTT 风险评估,通过评估结果来选择无菌不接触技术的 类型[36-37] 评估内容:关键部分、部位的大小和数量,操作所处环境,操作所需时间,操作侵入性,操 作所需个人防护等级
完
辅助检查
善
术
立位 X 线胸片:是否存在上腔静脉阻塞,预估置入导管长度
前 检
血管超声检查:拟置入导管的血管情况,如上腔静脉阻塞、心脏大
查
血管变异和/或腋窝、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心电图:是否存在严重的心律失常
其他特殊情况检查
胸片怀疑纵隔转移,需行增强 CT 检查
术前护理
患者全身状况评估
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病情、治疗方案和过敏史等
患者整体情况: • 病情、年龄、治疗、过敏史、自理情况、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Ⅱ级,A)
患者局部情况: • 置港周围皮肤情况及皮下脂肪大致厚度 • 有无红、肿、热、痛、波动感等局部感染症状 • 有无溃疡、皮疹;轻触输液港判断注射座有无翻转 • 评估植入侧肢体活动度(Ⅰ级,A)
静脉用药输注装置安全规范专家共
静脉用药输注装置安全规范专家共识静脉输液作为现代临床重症治疗中的重要方法,尤其在国内,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药物与输注装置(输液器)的相容性是药物静脉输液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药物的理化特性正确选择输液器是药物有效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临床中,以需要用非PVC(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而没有用非PVC材质的输液器;需使用避光用输液器而没有使用;以及没有按药物对输液器的过滤孔径要求选择精密输液器等不合理使用情况最为常见。
为规范输液器的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广东省药学会有关专家达成以下静脉用药输注装置安全规范共识。
1.临床药物输注中选择输液器材质(PVC和非PVC)应注意的问题传统输液器多以PVC为原料制作,PVC是有氯乙烯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热塑性树脂。
普通的PVC树脂粉没有应用价值,必须加入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等方可使用。
临床上使用的PVC输液器具有价格便宜、体积小、重量轻、临床应用方便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PVC对某些药物产生吸附[1](或与药物反应);(2)PVC输液器在生产过程中为增加其柔软性和回弹性,需要加入35%-40%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osphate,DEHP),而塑化剂DEHP的对人体多个系统具有毒性作用。
含有吐温、聚氧乙基蓖麻油、环糊精衍生物、丙二醇、乙醇或苯甲醇作为增溶剂的药物可以加速DEHP溶出,从而诱发毒性反应。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中明确注明:“聚氯乙烯(PVC)常用的增塑剂DEHP与脂溶性溶液接触后容易浸出;以DEHP增塑的聚氯乙烯(PVC)作为原料的产品不宜贮存和输注脂肪乳等脂溶性液体和药物”。
从药物的输注安全性、有效性出发,本共识结合现有的药物说明书、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或药物剂型特征,对建议使用非PVC材质输液器输注的药物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详见表1。
静脉用药自动调配药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静脉用药自动调配药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静脉用药自动调配药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制定工作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药学分会;王家伟;李国辉;陈伟;范琳琳;耿魁魁;李玲;邵坤鹏;宋志华;田洁;汪丰;王冠元;王晓梅;夏宏;詹海容;朱九群【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24(24)2【摘要】静脉用药自动调配装置是一种智能化设备,旨在模仿人工配药过程,通过相应程序及机械结构实现静脉输液药品的配置。
该装置的应用加速了智慧化医院建设,提高了静脉用药配置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减少了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风险。
然而,与此装置的广泛应用趋势相比,相关的管理共识更新滞后,缺乏统一标准,且其操作的正确性和配置药物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可能存在潜在的临床风险。
为规范静脉用药自动调配装置的管理和使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药学分会在国家癌症中心的指导下联合全国多学科专家,基于现有药品临床使用领域的循证证据、药事管理相关法规和药学服务实践,采用德尔菲法和专家会议法制定了《静脉用药自动调配药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该共识拓展并延伸了静脉用药自动调配药学管理的内涵,构建了全方位的药学管理体系,为药师进行静脉用药自动调配药学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页数】8页(P129-136)【作者】静脉用药自动调配药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制定工作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药学分会;王家伟;李国辉;陈伟;范琳琳;耿魁魁;李玲;邵坤鹏;宋志华;田洁;汪丰;王冠元;王晓梅;夏宏;詹海容;朱九群【作者单位】不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药剂科;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剂科;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药学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省肿瘤医院药学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剂科;天津市肿瘤医院药剂科;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药剂科;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相关文献】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应急模式专家共识2.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3.糖尿病肾脏疾病肾性贫血认识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解读4.静配中心药学人员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系列解读(三)5.中国HIV暴露前预防用药专家共识(2023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专家共识
路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用药须知等均没有输液使用的明确指征,也没有系统的强调输液治疗所存在
的风险与危害,导致医患对静脉输液的知识极度匮乏,对输液隐患知之甚少,导致我国“有病就输液” 的现象长期存在。
(二)输液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5)临床使用缺乏循证药学研究 循证药学研究,是一种药学的循证实践过程,药师应在药学实践过程中,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 当前最佳证据,与临床技能和经验相结合,参考患者意愿,作出符合患者需求的药学服务过程。输液在 我国的广泛使用,追求的是快速起效,但其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与其他剂型的有效性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明其对
目标疾病及适用人群的临床获益(有效性)与风险(安全性),当 获益大于风险时,药品方能获得批准上市。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说明 书适应证批准滞后的局面,使得临床超适用人群用药比比皆是。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注意事项中提 示“18 岁以下未成年患者避免使用本类药物”。但国家药品不良 反应监测系统收到多例18 岁以下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导致 严重不良事件的病例报告。
慢病,输液给药方法几乎成为一些医生和患者首选给药方式,没有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能 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给药原则。 输液的质量标准、包装系统、配伍和操作环境等也会影响输液的疗效和安全性。科学认识和防范 输液的风险、合理使用输液是我国急需倡导和普及的重要工作。
为提高国内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公众对输液安全的重视、推动输液临床实践规范化,由中国健康促
(二)输液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1. 存在的问题 (1)过度使用和增长趋势 国内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有门诊输液室,门诊输液几乎成了中国患者的治疗首选,形成了“输液好、 输液快”的错误认识和就医习惯。2007年全国大输液产量共计71亿瓶(袋),与2006年相比增长超过
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说明书
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广东省药学会(2023年1月30日发布)目录前言 (2)一、静脉给药前需考虑的药物因素 (3)关注点1:药物过敏反应(皮肤试验) (3)关注点2:配伍禁忌 (6)关注点3:溶媒及溶媒量(稀释浓度)的选择 (8)关注点4:配置操作技术要求 (9)关注点5:配置后溶液的稳定性 (9)二、静脉血管通路与输液装置的选择 (9)关注点6:血管通路规划与选择 (9)关注点7:药物因素对输液器选择的影响 (11)关注点8:输液器过滤孔径的要求 (12)关注点9:输注过程中需要避光的药物与避光输液器 (13)三、给药注意事项 (14)关注点10:给药预处理 (14)关注点11:给药顺序 (14)关注点12:输注时间(滴速) (15)关注点13:药物渗出或外渗处理 (16)四、用药安全性监测 (18)关注点14:输液反应与药品不良反应 (18)参考文献 (20)附录 (23)附表1药物的皮试方法 (23)附表2常用溶媒pH (24)附表3说明书指定唯一溶媒的药物 (24)附表4说明书中有溶媒用量(浓度)要求的常用药物 (26)附表5说明书常见药物配置操作技术要求 (30)附表6常见药物配置后稳定性 (31)附表7常见pH小于5或大于9的药物 (34)附表8高渗透性药物 (35)附表9刺激性药物 (35)附表10发疱性药物 (35)附表11建议采用非PVC输液器输注的药物 (36)附表12临床需要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注的常用药物 (38)附表13需在输注过程中避光的药物 (38)附表14常用肿瘤药物预处理 (40)附表15常见化疗方案顺序汇总表 (41)附表16药品说明书对输注时间(滴速)有要求的药物 (44)附录参考文献 (50)前言静脉给药是临床药物治疗的一种给药途径,是患者治疗疾病、获得营养支持、平衡水和电解质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临床治疗中选用静脉给药的比例很高。
国家卫健委编制的《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输液使用率为80%~90%。
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
头孢菌素类 皮试要求: 当前尚无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头孢菌素给药前常规皮试的临床预测价 值,包括大多数的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须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 等均 未作具体要求,迄今为止无批准上市的头孢菌素皮试试剂,故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 (1)建议头孢菌素皮试限于以下情况: ①药品说明书明确要求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的; ②既往使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曾发生Ⅰ型过敏反应患者。 (2) 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 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其他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 肤过敏试验。 (3) 有既往过敏病史的患者,发生头孢菌素过敏的几率并不高于普通人群,应用前也无须进行常规的皮 试[2] 。但该类患者用药后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可能会更重, 应加强用药后观察。
推荐意见:抗肿瘤化疗方案的给药顺序应优先根据 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指南推荐,其次考虑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药物相互作用、细胞动力学原则、药物刺 激性。
11.1 药物相互作用 一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主要影响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如紫杉醇与 顺铂联用时,顺铂 会延缓紫杉醇的排泄,加重不良反应,联用时须先 给予紫杉醇。
在第九部分输液 治疗方法抗肿瘤治疗的实施细则中指出,选择外周静脉短导管进行发疱性药物给药时, 需将静脉推注或输注的时间限制在 30 分钟以内
关注点 7:药物因素对输液器选择的影响 推荐意见:输液器的选择应考虑其材质成分与药物之间的相容性,注意有无输液器增塑剂 析出隐患、是否会发生药物吸附等,故选择时应参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如无推荐的, 则结 合药物特性根据有关指导原则选择。
头孢菌素皮试液配制:
将拟使用的头孢菌素原药加生理盐水稀释至 2 mg/mL 浓度配制成皮试液。
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专家共识
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输液治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输液安全已成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输液过程中涉及的环节众多,包括药物配制、输液器具的选择与使用、输液操作的规范性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
为此,我们汇聚国内输液安全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专家共识》。
本文旨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输液安全操作规范,以提高我国输液治疗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我们将从输液前的准备、输液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输液后的观察与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推广,能够引起全社会对输液安全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输液安全水平的提高。
二、输液安全与防护的基本原则在医学领域中,输液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它也伴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健康,我们提出以下输液安全与防护的基本原则:严格的无菌操作:所有输液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医护人员在进行输液前,必须确保手部、输液器具以及操作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合理的药物配置与使用:药物的配置与使用应遵循医疗规范,确保药物的种类、剂量、浓度等准确无误。
同时,对于特殊药物,如化疗药物、抗菌药物等,应有专门的配置与使用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与核对:在进行输液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液的准确无误。
对于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等也应进行详细询问与记录。
输液速度的控制: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性质等因素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的不良反应。
输液过程的监测与记录: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同时,对于输液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输液量等信息应进行详细记录。
输液器具的处置:使用后的输液器具应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处置,以防止环境污染与交叉感染的发生。
静脉用药输注装置安全规范专家共识
静脉用药输注装置安全规范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年月日印发)静脉输液作为现代临床重症治疗中的重要方法,尤其在国内,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药物与输注装置(输液器)的相容性是药物静脉输液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药物的理化特性正确选择输液器是药物有效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临床中,以需要用非(聚氯乙烯)而没有用非材质的输液器;需使用避光用输液器而没有使用;以及没有按药物对输液器的过滤孔径要求选择精密输液器等不合理使用情况最为常见。
为规范输液器的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广东省药学会有关专家达成以下静脉用药输注装置安全规范共识。
1.临床药物输注中选择输液器材质(和非)应注意的问题传统输液器多以为原料制作,是有氯乙烯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热塑性树脂。
普通的树脂粉没有应用价值,必须加入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等方可使用。
临床上使用的输液器具有价格便宜、体积小、重量轻、临床应用方便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对某些药物产生吸附[](或与药物反应);()输液器在生产过程中为增加其柔软性和回弹性,需要加入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而塑化剂的对人体多个系统具有毒性作用。
含有吐温、聚氧乙基蓖麻油、环糊精衍生物、丙二醇、乙醇或苯甲醇作为增溶剂的药物可以加速溶出,从而诱发毒性反应。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中明确注明:“聚氯乙烯()常用的增塑剂与脂溶性溶液接触后容易浸出;以增塑的聚氯乙烯()作为原料的产品不宜贮存和输注脂肪乳等脂溶性液体和药物”。
从药物的输注安全性、有效性出发,本共识结合现有的药物说明书、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或药物剂型特征,对建议使用非材质输液器输注的药物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详见表。
2.临床药物输注中是否需采用避光输液器的相关要求临床上许多药物如:硝普钠、硝酸甘油、氟罗沙星等等,输注过程中如果受到光照、可加速药物的氧化,引起药物光化降解,不仅降低了药物的效价,而且可产生变色和沉淀,严重影响药物的质量,甚至增加了药物的毒性[]。
2021-7-21静脉用药输注装置安全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2021-7-21静脉用药输注装置安全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1. 输液器材质有哪几种 *
pvc(正确答案)
非pvc(正确答案)
pcc
2. 临床上的Pvc输液器有什么优点 *
价格便宜(正确答案)
体积小(正确答案)
重量轻(正确答案)
3. 我科室建议使用非Pvc材质器输注的药物有哪些? *
注射用美罗培南(正确答案)
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正确答案)
硝酸甘油注射液(正确答案)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及甲强龙(正确答案)
氯丙嗪及异丙嗪注射液(正确答案)
芬太尼注射液及脂肪乳(正确答案)
地西泮注射液及地塞米松(正确答案)
丙泊酚注射液及胰岛素(正确答案)
维生素k1注射液(正确答案)
4. 我科需要采用避光输液器的药物? *
注射用硝普钠(正确答案)
硝酸甘油注射液(正确答案)
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正确答案)
5. 2014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明确规定需要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的药物有? *
输注脂肪乳剂(正确答案)
化疗药物(正确答案)
中药制剂时(正确答案)
6. 我科需要用到精密过滤器输注的药物有? *甘露醇注射液(正确答案)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正确答案)
阿奇霉素(正确答案)
左氧氟沙星(正确答案)
7. 我院需要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注的药物? *紫衫醇注射液(正确答案)
丹参注射液(正确答案)
阿昔洛韦(正确答案)
果糖二磷酸钠(正确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用药输注装置安全规范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16年10月25日印发)静脉输液作为现代临床重症治疗中的重要方法,尤其在国内,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药物与输注装置(输液器)的相容性是药物静脉输液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药物的理化特性正确选择输液器是药物有效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临床中,以需要用非PVC(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而没有用非PVC材质的输液器;需使用避光用输液器而没有使用;以及没有按药物对输液器的过滤孔径要求选择精密输液器等不合理使用情况最为常见。
为规范输液器的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广东省药学会有关专家达成以下静脉用药输注装置安全规范共识。
1.临床药物输注中选择输液器材质(PVC和非PVC)应注意的问题传统输液器多以PVC为原料制作,PVC是有氯乙烯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热塑性树脂。
普通的PVC树脂粉没有应用价值,必须加入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等方可使用。
临床上使用的PVC输液器具有价格便宜、体积小、重量轻、临床应用方便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PVC对某些药物产生吸附[1](或与药物反应);(2)PVC输液器在生产过程中为增加其柔软性和回弹性,需要加入35%-40%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osphate,DEHP),而塑化剂DEHP的对人体多个系统具有毒性作用。
含有吐温、聚氧乙基蓖麻油、环糊精衍生物、丙二醇、乙醇或苯甲醇作为增溶剂的药物可以加速DEHP溶出,从而诱发毒性反应。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中明确注明:“聚氯乙烯(PVC)常用的增塑剂DEHP与脂溶性溶液接触后容易浸出;以DEHP增塑的聚氯乙烯(PVC)作为原料的产品不宜贮存和输注脂肪乳等脂溶性液体和药物”。
从药物的输注安全性、有效性出发,本共识结合现有的药物说明书、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或药物剂型特征,对建议使用非PVC材质输液器输注的药物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详见表1。
2.临床药物输注中是否需采用避光输液器的相关要求临床上许多药物如:硝普钠、硝酸甘油、氟罗沙星等等,输注过程中如果受到光照、可加速药物的氧化,引起药物光化降解,不仅降低了药物的效价,而且可产生变色和沉淀,严重影响药物的质量,甚至增加了药物的毒性[2]。
一些稳定性差的药物,常制成粉针剂避光密闭保存,溶解后,由于其稳定性低,加上光照作用,药品可发生氧化、分解、变色等反应。
因此,光敏性药品在生产、运输、贮存过程中需要避光,个别药物甚至在滴注过程也要求避光。
临床的传统药物滴注过程避光方法,是用旧的深色布或和塑料袋包裹避光,操作繁琐复杂,避光物易滑落,同时输注过程中不易观察输注液体的气泡、剩余液量等情况,费时费力。
目前,国家药监局批准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注装置,即在输注管路中加入避光剂,防止一定波长范围的光线透过,避免药物结构、成分的变化以致降低药效等不良事件。
本共识以药物说明书为依据,对临床常用输注过程需要避光的药物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详见表2。
3.临床药物输注对输液器过滤孔径的相关要求由于药物的特性以及输液生产工艺的局限性,微粒是输液不可避免的“成分”,只是不同品种所含的微粒数量和大小不同。
研究发现,药液中存在的微粒通过静脉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
如何避免或者减少微粒对人体的伤害,是医务人员必须考虑的课题。
使用终端带有过滤装置的精密输液器是减少大微粒进入人体的有效方法。
部分药物通过静脉输注方式给药,对输液器的过滤孔径是有严格要求的。
国内现有的普通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过滤膜仅仅能够过滤直径大于15微米的微粒,无法滤过直径小于或等于15微米的微粒。
随着新型药物的研发,对输液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需要能够过滤直径为5微米及更小的微粒的输液器。
根据行业标准《专用输液器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的规定,能够过滤直径为5微米及更小的微粒且滤出率大于90%的输液器称作精密过滤输液器。
《2014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明确规定:输注脂肪乳剂、化疗药物以及中药制剂时宜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另多篇文献报道中药注射剂微粒较多,建议使用精密输液器[3-7]。
我们收集整理了药品说明书及文献的相关信息,现把建议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注的常用药物归纳如下,具体内容详见表3。
表1 应采用非PVC输液器输注的药物列表表2 临床常见的需要在输注过程中避光的药物注:为了规范临床用药,保证药物的安全与疗效,建议输注上述光敏性药物时使用避光输注装置。
表3 临床需要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注的常用药物参考文献:[1] 张恩娟,刘同华,江敏等.输液用塑料制品对药物的吸附[J].中国药房,2003,14(11):694-695[2] 王春芳,常威.滴注过程中应注意避光的药品[J].中国药事,2008,22(1):77-79[3] 韩红梅,支英杰.采用精密输液器输注中药注射剂的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758-2759[4] 林慧,刘孟丽,付斌.精密过滤输液器在中药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21:21[5] 王丽珍.精细过滤输液器减轻中药制剂微粒所致疼痛[J].护理学杂志,2010,21(21):55-56[6] 孙娜.精密过滤输液器在中药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3,21(2):149-150[7] 钟亚春.精密输液器在中药静脉使用中的对比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2):65-66[8] 屈慧,史志华,赵永新.聚氯乙烯输液袋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吸附性的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1):63-64[9] 梁铟,董卫华.4种输液包装材料对注射用美罗培南吸附性的考察[J].西北药学杂志,2014,29(3):279-282[10] 于庆坤,阚淑月,王春艳等.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在4种不同包装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房,2006,17(5):375[11] 张恩娟,刘同华,江敏等.输液用塑料制品对药物的吸附[J].中国药房,2003,14(11):694-695[12] Beitz C,Bertsch T,Hannak D,et patibility of plastics with cytotoxic drug solutions-comparison of polyethylene with other container materials[J].IntJPharm,1999,185(1):113[13] 王丽,遇永娇.一次性输液器对莪术油的吸附[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11):697[14] 孙丽丽,鲁红,徐小薇等.3种不同材质输液容器对15种药物的吸着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32[15] 徐翠玲,贾铭婧,崔钰琪,魏岚等,PVC输液器与20种药物的相容性,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5,46(8):879-885[16] 张恩娟,陈琳,黄林清.PVC与TPE输液器对3种药物的吸附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7):508-510[17] 敖薪,李峥.PVC输液器对3种药物吸附作用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785[18] Airaudo CB1, Bianchi C, Verdier M,et parative sorption of clomipramine, viloxazine,and maprotiline hydrochlorides in polyvinylchloride bags and glass vials[J].Clin Ther,1992,14(2):192-195[19] 李大魁,刘文杉,诸明,等.氯丙嗪和异丙嗪输注时在输液管道中的损失[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1,11(11):496[20] 郑卫.PVC输液器与药物相容性研究综述[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8:68-70[21] Sattler A,Jage J,KramerI.Physico-chemical stability of infusion solution for epiduraladministration containing fentanyl and bupivacaine or lidocaine[J].Phar-mazie,1998,53(6):386 [22] 董振海,许红霞,董华军,聚氯乙烯输液器及玻璃制品对药物的吸附作用[J].中国医刊,2004,39(4):48[23] Seifi A,Mowla A,Vaziri MM,et al.Insulin adsorbance to polyvinylchloride(PVC) surfaces offluid container and infusion-set[J].Middle East J Anesthesiol,2004,17(5):975-81[24] Mcleod AG,Walker IR,Zheng S,et al.Loss of factor Ⅷactivity during storage in PVCcontainers due to adsorption[J].Haemophilia,2000,6(2):89-92[25] 张恩娟,刘同华,江敏等.输液用塑料制品对药物的吸附[J].中国药房,2003,14(11):694-685[26] Frenette AJ,MacLean RD,Williamson D,et al.Stability of levothyroxine injecion inglass,polyvinyl chloride and polyolefin containers[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11,68(18):1723-1728[27] Schneider JJ,Good P,Ravenscroft PJ.Effect of tubing on loss of clonazepam administered bycontinuo us subcutaneous infusion[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6,31(6):563-567[28] 吕承哲,张全英,王蒙.聚氯乙烯输液器对左旋丁苯酞的吸附作用考察[J].中国药房,2011,22(29):2764-2766[29] 丁召兴,褚爱武,李娟等.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的关系[J].中国药事,1995,9(6):372-373[30] Henton DH,Merritt RJ.Vitamin A sorption to polyvinyl and polyolefin intravenoustubing[J].JPAN Parenter Enteral Nutr,1990,14(1):79-81[31] 董振海,许红霞,董华军.聚氯乙烯输液器及玻璃制品对药物的吸附作用.中国医刊,2004,39(4):48[32] 陶源,孙国珍,龚婷,等.精密过滤输液器预防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江苏医药,2011,37(17):2093-2094[33] 林卓英,周金荣,陈丽珍.精密输液器预防左氧氟沙星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98-99[34] 李惠开.精密过滤输液器在减轻阿奇霉素所致疼痛及静脉炎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17-18[35] 黄亚丽,谌永毅,李旭英,等.精密过滤输液器降低长春瑞滨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5):739[36] 王珊.精密过滤输液器降低奥沙利铂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3):5181[37] 黎丽芸,孙宏慧,谢银均,等.精密过滤输液器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7):3368-3369[38] 姜燕,高绘.精细过滤输液器预防前列地尔致静脉炎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9,24(15):56-57.[39] 梁晓红.精密过滤输液器预防阿昔洛韦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0):1234-1235[40] 戢美英,汪建英,李润.一次性精细过滤输液器静脉滴注FDP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2011,9(11):384[41] 陈建平,精密过滤输液器对减少痰热清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705[42] 张琳.精细输液器预防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