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教学设计一

合集下载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 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 了解作者岳飞的生平和爱国精神。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及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岳飞生平简介。

4.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2. 岳飞的爱国精神和生平事迹。

3. 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岳飞生平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内容、翻译、作者生平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岳飞的爱国事迹,引导学生感悟爱国精神。

4. 实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教案内容请参阅下文:一、诗歌原文及翻译岳飞(南宋)满江红·小住京华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满江红·小住京华》表达了岳飞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诗中描绘了作者面对国家的危机,内心的愤怒和壮志。

诗人以“怒发冲冠”形容自己的愤怒,表达了对靖康之耻的仇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中还流露出诗人对复国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

三、岳飞生平简介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南宋名将。

他曾参与抗金战争,屡建战功,被封为鄂国公。

由于秦桧等人的诬陷,岳飞被冤枉叛国,最终被杀害。

岳飞以忠诚和勇敢著称,被后人尊为民族英雄。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歌。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等,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简介满江红1.1 词的背景解释满江红是一首宋代著名的词,作者是岳飞。

讨论满江红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2 词的文学特点分析满江红的结构和韵律。

探讨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第二章:词的分析和解读2.1 词的词牌和词题解释满江红的词牌和词题的含义。

分析词牌和词题对词的整体意义的影响。

2.2 词的词语和意象分析满江红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探讨这些词语和意象在词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词的背景和创作意图3.1 岳飞的生活和思想介绍岳飞的生活背景和思想倾向。

分析岳飞的思想如何影响满江红的创作。

3.2 满江红的创作意图探讨岳飞创作满江红的意图和动机。

分析满江红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词的翻译和演绎4.1 满江红的翻译给出满江红的现代汉语翻译。

讨论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和选择。

4.2 满江红的演绎介绍满江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绎形式。

分析不同演绎方式对满江红意义的影响。

第五章:满江红的教学应用5.1 教学目的和意义讨论满江红在教学中的目的和意义。

分析满江红对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理解的影响。

5.2 教学方法和活动给出满江红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建议。

包括阅读、分析和创作等不同教学活动的设计。

第六章:满江红的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6.1 词的语言特色分析满江红中使用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探讨宋代词的语言特色如何体现在满江红中。

6.2 修辞手法的运用识别满江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词的表现力和美感。

第七章:满江红的文化意义与影响7.1 满江红与宋代文化讨论满江红如何反映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

分析满江红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7.2 满江红的影响探讨满江红对后世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分析满江红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和演变。

第八章:满江红的解读与批评8.1 满江红的不同解读介绍学术界对满江红的不同解读和观点。

分析这些解读如何揭示满江红的深层含义。

8.2 满江红的批评分析进行满江红的文学批评分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满江红》这首词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 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首词中的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词牌《满江红》的来历和特点。

2. 词的内容和意境。

3. 词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重点:1. 词牌《满江红》的来历和特点。

2. 词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四、教学难点:1. 词牌《满江红》的来历和特点。

2. 词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牌《满江红》的来历和特点,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词的内容和意境,分享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满江红》的词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词牌《满江红》的来历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内容】1. 讲解《满江红》的词牌特点,如句式、韵律等。

2. 分析词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练习与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词的内容和意境,分享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模仿《满江红》的词牌创作。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满江红》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业】1. 背诵《满江红》。

2. 完成练习题,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词牌《满江红》的来历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满江红》的词牌特点,如句式、韵律等。

分析词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词的内容和意境,分享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模仿《满江红》的词牌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满江红》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5. 作业:背诵《满江红》。

完成练习题,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词牌《满江红》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这首词被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最后一首,和《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并列出现。

前三首词作者皆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豪词人,虽然秋瑾的文学成就相对而言并不如前三者所达到的高度,但她推动了中国男女平等,鼓励女性主动走出被禁锢、被压抑的生活,李银河称赞她为中国女权运动第一人,也是第一个觉醒的现代女性。

【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3)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1、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并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2、赏析诗词写景句子以及理解词中典故。

【教法学法】1、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点拨法2、学法:“知人论世”、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一.课程导入师:你知道历史上哪些名垂千古的女性?生:穆桂英、花木兰、文成公主、李清照……师:为什么相对于男性,能够青史留名的女性那么少呢?生:因为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思想束缚了女性的行为。

师:封建制服对女性如此奴役的情况下,仍然有女性能够脱颖而出,比如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秋瑾。

那么我们先通过她的字、号,猜一猜她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她应该是一个锄强扶弱,能够帮助别人的人,因为她别署“鉴湖女侠”。

生:她应该是一个不服输,不怕输,敢于和男性竞争的人。

因为她号“竞雄”。

生:她应该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人,因为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女侠,是能够在国家危难,民族兴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人,请大家把自己当做鉴湖女侠,带一身豪气,大声朗读这首诗词。

二、读词品韵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精选2024)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精选2024)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精选2024)教案:满江红(小住京华)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教材中的古诗《满江红(小住京华)》进行教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岳飞的作品,主要描绘了作者在京华的短期居住中所感受到的离别之情和思乡之苦。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以及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中的《满江红(小住京华)》诗文;3. 白板笔和白板;4. 诗歌创作纸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2. 讲解: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对《满江红(小住京华)》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与背诵:学生跟读并背诵诗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实践:学生分组合作,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诗歌创作。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满江红(小住京华)岳飞离别之情思乡之苦意象:江、山、风、云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并尝试背诵;2. 请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3. 请学生运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文,同时也能够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024年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精彩教案

2024年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精彩教案

2024年初中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写、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秋瑾。

2.简要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满江红·小住京华》,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生僻字词。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词牌、格律、意象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歌的亮点在哪里?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小住”、“京华”、“残阳”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满江红·小住京华》,感受诗歌的韵味。

2.学生默写诗歌,检验记忆效果。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的朗读技巧和重点词语。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歌的审美价值在哪里?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鉴赏方法,如把握主题、分析意象、品味语言等。

2.分析诗歌中的审美元素,如意境、情感、结构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结合注释,深入解读诗歌的内涵。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审美感悟。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的鉴赏方法和审美元素。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歌对你们有什么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寓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掌握词的基本创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园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略诗词中的美好景象,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2. 词的结构和韵律。

3.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词的创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满江红·小住京华》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诗词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岳飞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岳飞诗词,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词:(1)学生齐读《满江红·小住京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翻译诗句:(1)学生自行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和寓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1)学生观察词的结构,了解词的格式。

(2)教师讲解词的结构特点和韵律规律。

5. 品味意象和修辞:(1)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6. 创作练习:(1)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锻炼词的创作能力。

(2)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8. 布置作业:(1)学生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 满江红 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 满江红 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教案

《满江红》教学目标1. 充分朗读词作,仔细品味推敲,读出词的情境;2. 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3.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朗诵讨论点拨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初一学过一首汉乐府《木兰诗》,认识了一位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

这节课的作者也是位巾帼英雄。

(引出作者——秋瑾)解题:《满江红》是词牌名,之前岳飞也写过,一首什么样的词?(生答)二、读词,识秋瑾1.读准字音,请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拭、蛾眉2.读出句读,无标点朗读。

八年风味/徒思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3.读出词的情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小住”表明时间之短,只有几个月;“又是”中秋本该团圆,毫无欣喜,寄寓他地;“黄花开遍”表明菊花盛开,点明时令。

“秋容如拭”写出明净秀丽的自然景观。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渐。

“四面歌残”用典故“四面楚歌”,表明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如同被汉军包围的项羽。

(国家破败)“八年”“徒”结婚八年,白白地蹉跎青春无可奈何;“徒思浙”写出她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

(个人孤寂)4.小结从诗的上阙部分,得知秋瑾是一位深居在封建婚姻和家庭中的苦闷彷徨的贵妇形象。

三、读词,懂秋瑾1.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封建家庭中做一位衣食无忧的贵妇不好吗?“蛾眉”“身不得,男儿列。

”——词中寻找“鉴湖女侠”——注释与资料辅助进一步引导理解“竞雄”“女侠”——注释资料2.理解秋瑾的“男儿志”。

“强派”“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等句。

——回归词句3.秋瑾为何想做男儿呢?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资料,列一个秋瑾大事年表。

1875年出生1896年结婚1903年寓居北京1904年留学日本1907年去世从这个大事年表中你得出哪些信息?①秋瑾年仅32岁。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教案一、学情分析在进行《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学情分析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历史人物和革命精神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和历史分析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有限,他们可能对秋瑾的生平和晚清社会背景不够了解,对词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阅读和鉴赏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特别是对于《满江红》这样情感丰富、语言凝练的词作。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取适当的策略,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词汇解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初中学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秋瑾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有着天然的共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秋瑾的个人经历出发,联系当代社会,思考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秋瑾的革命精神。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秋瑾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词句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秋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背景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清代女词人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讨论宋代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

分析《满江红》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情感。

1.2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岳飞的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迹。

探讨作者的政治立场和忠诚精神。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形式2.1 诗歌结构分析《满江红》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韵律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2 诗歌形式讨论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如忠诚、抗争等。

分析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3.2 诗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讨论如何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

第四章:诗歌解读与赏析4.1 诗歌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2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价值。

讨论如何评价和欣赏一首诗歌。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表达5.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模仿《满江红》的风格。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5.2 诗歌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讨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个人经历和感受。

第六章:诗歌与音乐的关系6.1 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探讨诗歌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了解传统诗词音乐的特点。

分析《满江红》诗歌在音乐上的表现形式,如古代词牌、曲调等。

6.2 诗歌演唱与表演引导学生尝试演唱《满江红》或其他相关诗词。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体验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魅力。

第七章:诗歌与文化传承7.1 诗歌与文化分析《满江红》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诗歌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7.2 诗歌教育意义讨论诗歌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章: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8.1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探讨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关系,分析诗歌在绘画中的表现。

2023年《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2023年《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围绕着作者秋瑾“鉴湖女侠〃这一别号进行教学设计,由“侠〃字分析词作表达的不甘于女儿身,想要冲破封建婚姻家庭束缚,寻求匡国济世的道路的家国情怀。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课程教育根本理念,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表达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结合情境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等方法,品读“鉴湖女侠”在献身革命事业前夕的挣扎与思考,使学生走进作者,走进词作,体会作者的爱国心和爱国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材分析单元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增加的古诗文之一,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中的最后一篇。

该单元是以“家国之思”为主题,每篇文章都是在不同角度阐述深刻而有意义的思想内涵,能够让学生获得感情鼓舞,在自己的人生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课文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清代女词人、革命烈士秋瑾在1903年中秋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寻求民族和妇女解放的道路,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本色,表达出了她崇高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词人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课标分析: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课程根本理念,应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表达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这篇(满江红(小住京华))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把握古诗文的意蕴,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三、学情分析知识能力状况分析: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而且在学习(满江红(小住京华))这一篇词作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词四首)中的前三首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肯定的了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满江黄(小住京华)教案教学设计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满江黄(小住京华)教案教学设计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满江黄(小住京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杨洪基的《满江红》这首翻唱经典歌曲的原作《满江黄》- 研究分析和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技巧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教学准备- 《满江黄》原作课文和杨洪基的翻唱版本音频- 课堂展示设备- 听力练题和朗读练题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杨洪基的《满江红》音乐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探讨歌曲的背景和来源。

2. 展示原作课文《满江黄》,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3.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段落、押韵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4. 分析诗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引导学生探讨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5. 听力练:播放杨洪基的翻唱版本音频,让学生通过听歌理解原作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6. 朗读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重把握节奏和情感表达。

7. 总结:让学生总结诗歌的结构和意义,反思诗歌对人们情感的表达和思考。

教学拓展- 邀请学生翻唱《满江红》或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参与度- 个别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表达- 组织学生参与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的评选活动- 学生课后写一份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的作文简要总结: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杨洪基的《满江红》和《满江黄》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到翻唱歌曲的背后也有原创作品,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满江红(小住京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课程内容
这一课程主要是围绕文学作品《满江红》展开的。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领悟到文学作品对于历史的承载和记录,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
2.理解文学作品对于历史的承载和记录;
3.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1.诗歌《满江红》学习;
2.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事件。

2. 教学方法
1.阅读理解法;
2.课堂讨论法;
3.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法时间
导入学生讲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课堂讨论法5分钟
学习一学生听老师朗读《满江红》阅读理解法10分钟
学习二学生分小组讨论《满江红》课堂讨论法20分钟
学习三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照片多媒体教学法15分钟
总结老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内容课堂讨论法10分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满江红》;
2.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
1.掌握诗歌的韵律和含义;
2.理解历史事件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课后作业
1.朗读《满江红》;
2.总结《满江红》的主题。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历史事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学习一个文学作品,了解了诗歌所承载的历史信息。

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不够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强。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背景及词牌的特点;(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提高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满江红》的意境及情感;(2)掌握词牌的特点及古典诗词的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的深刻理解;(2)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满江红》的作者及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词牌的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词牌的特点及词的结构;(2)深入剖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

5.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的短文;2. 选取一首古典诗词进行欣赏,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3. 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中的奥秘;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满江红》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3.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验诗词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乐等;2. 准备诗词鉴赏的相关资料,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了解《满江红》的背景及词牌特点;2. 第3-4周: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3. 第5-6周: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4. 第7-8周:进行课后作业的指导和评价。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精选6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精选6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学设计篇1《满江红》是一首词。

作者秋瑾在词作中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教读本文,即以词的文体特点入手,以声律、物象、意格作为读词的根本,以吟词调、读画面、品心怀为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教学重点1.吟诵词作,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教学思路?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预习要求?1. 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 朗读课文。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 (5分钟)?1.由《满江红》词导入: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古今许多人都写过《满江红》,很少有岳飞这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词作《满江红》。

2.同学们都知道秋瑾是个女英雄,为革命献身。

针对这首词,我们再做一下补充。

知识卡片1:(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别号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

出身诗书之家。

(2)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3)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理解词中的典故和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使命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立志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理解词中的典故和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内容和背景。

(2)收集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词的注释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满江红·小住京华》。

(2)了解作者岳飞的相关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岳飞的歌曲《满江红》,引起学生兴趣。

(2)简介岳飞和《满江红·小住京华》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满江红·小住京华》,感受词的韵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词中的典故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 情感体验(1)学生扮演岳飞,朗读《满江红·小住京华》。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2)强调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创作一首以“爱国”为主题的词。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环节的参与程度、表现和理解程度。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一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作于1903年。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研读课文,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题导入。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首《满江红》的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作者介绍。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满江红》这首词的背景和意义,感受作者的心情和情感。

2. 通过对词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词的背景介绍:《满江红》是岳飞在抗金战争时期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抗金的决心。

2. 词的文本分析:分析词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解读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3. 词的意境感受: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让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重点:1. 词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岳飞和《满江红》的历史背景,理解词的意义和价值。

2. 词的文本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词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3. 词的意境感受: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感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难点:1. 词的文本分析: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词中的隐喻和象征,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2. 词的意境感受: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词中的情感和意境,需要教师创造适当的情境和氛围。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词的背景和意义进行讲解,对词的文本进行分析。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4. 想象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进入词中的意境。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满江红》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词的文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岳飞的图片和简介,引出《满江红》这首词。

2.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词的文本进行分析,解读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3. 感受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进入词的意境。

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部编九下语文[精1]《满江红》教案 (1)教学设计资料

部编九下语文[精1]《满江红》教案 (1)教学设计资料
别号是鉴湖女侠
C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近代有一位女侠,她的牺牲让无数革命者惋惜。孙中山、周恩来曾为她题词。猜猜她是谁?
秋瑾。
准备课堂笔记课堂导入,激发 Nhomakorabea趣讲授新课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歌词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1891-1904
后期:1904-1907
前期主要是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之作。
后期主要是抒发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充满了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
下片: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作于1903年。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研读课文,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导入。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首《满江红》的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
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作者介绍。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

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

3.介绍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往。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复杂心情。

5.理解升华。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

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苦闷忧愁: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三、课堂小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地摆脱世俗,走向革命道路的决心。

四、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思考下列问题。

(1)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蛾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
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
(1)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牢笼的喜悦心情。

(2) 女子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