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五年级上册科学

合集下载

河北人民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河北人民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河北人民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1、小苗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1、小苗的诞生适当的水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阳光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一、教学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小苗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从“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这个问题开始研究活动,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建议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阅读科学在线。

如果有时间可以开展拓展活动。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4.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2.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1.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

2.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一粒种子就能发育成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那么,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呢?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二)新课教学◆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问题激趣,学生讨论教师:我们已经有了种茄子的经验,想一想,根据经验猜想一下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学生回答。

(温度、空气、水)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P2,看书中的小朋友和大家想的一样吗?“在自然界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教师: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雨后种子容易萌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根的生长、茎的生长和叶的生长。

- 能够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使用科学术语进行解释。

- 能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2. 学会使用科学术语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种子、花盆、土壤、水、放大镜、浇水壶等。

2.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一张有关植物生长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二、探究植物的种子发芽过程(15分钟)1. 展示种子,并引导学生观察种子外观、形状和颜色等特点。

2. 分发一些种子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并描述种子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将种子放在湿润的纸巾上,放入透明的容器中,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

4. 学生观察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种子发芽的条件和过程。

三、了解植物的根的生长过程(15分钟)1. 展示植物的根部,并引导学生观察根的形状、颜色和长度等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根的作用是什么?根是如何生长的?3. 分发一些植物的根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并描述根的特点。

4. 引导学生完成根的生长实验:将一颗种子种在花盆中,观察并记录根的生长过程。

5. 学生观察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根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四、探索植物的茎的生长过程(15分钟)1. 展示植物的茎部,并引导学生观察茎的形状、颜色和高度等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茎的作用是什么?茎是如何生长的?3. 分发一些植物的茎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并描述茎的特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冀教版教案标题:探索光的传播与反射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特点;3. 能够观察和描述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2.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特点。

教学难点:1. 能够观察和描述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投影设备;2. 实验器材:凸透镜、平面镜、光源、白纸等;3.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过哪些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二、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通过课件和简单的实验展示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2. 讲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三、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特点(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利用凸透镜和平面镜,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特点。

四、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特点;2. 提问:你们觉得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什么应用?五、拓展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2.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提问:你们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什么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索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拓展练习,巩固了学生对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年级上册冀教版科学

五年级上册冀教版科学

五年级上册冀教版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是一门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

通过学习科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人科学与生活人科学与生活是一个引导学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单元。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 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通过探究人体的构造和器官的功能,我们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例如,我们将学习心脏的作用是什么,肺的功能是什么,等等。

2. 健康与运动:保持健康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学习如何正确饮食和锻炼身体,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3. 火灾预防与逃生:火灾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危险,学习如何预防火灾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如何逃生将是我们在这个单元中学到的知识。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探索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性质。

以下是这个单元的几个重要内容:1. 物质的分类:我们将学习如何将物质分成不同的类别。

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我们常见的物质状态,了解它们的特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

2. 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转化:通过做实验,我们将观察到物质在加热、溶解、冷却等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并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能量转化原理。

3. 物质的性质:我们将学习到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比如,金属的导电性能,石油的用途等。

第三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探索生物的分类以及它们的特点。

1. 动物的分类:我们将学习到各种动物的分类方式。

比如,按照脊椎和无脊椎动物进行分类,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2. 植物的分类:植物也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式。

例如,按照是否开花进行分类,了解它们的特点和适应环境。

3. 生物的适应性: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适应性。

通过学习生物的适应性,我们将更好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以上就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界万物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探索和解释世界的方法。

在五年级科学上册中,我们将学习一系列有趣的科学知识和实验,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第一章:天与地天空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部分,但你知道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吗?这是由于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导致的。

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会将太阳光中的蓝光散射得更多,使得我们看到的天空为蓝色。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决定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简易的日晷和指南针来观察和感知这些变化。

第二章:水的奥秘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

我们会学习到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的汽化、凝结和冷凝过程。

同时,探究水的浮力原理,水的浮力可以使物体浮起来,这是由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其自重。

我们可以通过水的沸腾实验来观察水的汽化过程,同时了解水的沸点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将进行一些关于水的实验,如水的密度实验和水的颜色实验,以深入了解水的特性和奥秘。

第三章:空气的奥秘空气是我们无形中接触的物质,我们会学习到空气的质量、气体的压强和空气的膨胀性。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简易的风力车和风筝来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力量。

另外,我们还将学习到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的比例,了解二氧化碳的存在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空气的压强和容易被压缩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的构成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我们将学习到物质的三态、混合物和纯物质。

通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颗粒模型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我们还将学习到常见物质的分离方法,如过滤和蒸发。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制作食盐和矿泉水。

第五章: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一种能够传播的机械波,我们将学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感知。

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声音的频率。

同时,我们还将探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如空气、水和固体。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一、生物生长与环境1. 种子发芽的条件- 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例如,把绿豆种子分别放在常温湿润、低温干燥、常温干燥的环境中,常温湿润环境中的种子会率先发芽,这说明温度、水分对种子发芽有影响。

而如果把种子完全浸泡在水中,隔绝空气,种子也不能发芽,证明空气也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2. 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除了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外,植物生长还需要阳光、土壤中的养分等。

不同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像向日葵是喜光植物,而人参是喜阴植物。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氮、磷、钾等养分来维持生长。

3. 动物的生活环境- 动物依赖特定的生活环境生存。

例如,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用鳃呼吸水中的氧气;蚯蚓生活在潮湿、阴暗、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们靠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如骆驼的驼峰储存脂肪,适应沙漠干旱少水的环境;北极狐的皮毛厚且毛色白,有利于在北极寒冷的环境中保暖和伪装。

二、光1.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证明这一点,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在小孔成像实验中,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蜡烛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倒立的烛焰像,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在墙体的下部,烛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在墙体的上部。

2. 光的反射- 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

反射规律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例如,镜子能反射光,我们可以利用镜子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就是利用两块平行的镜子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在水下观察到水面上的情况。

3.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例如,将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筷子好像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案标题: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科学上册所涉及的知识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动物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 教材: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 教具: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实验器材、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植物和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能够生长?动物有哪些特征?二、知识讲解与学习(2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2. 通过实例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3. 向学生介绍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有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不同动物的特征等。

三、实验与探究(2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例如水的供应、阳光的照射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3. 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和阳光?它们是如何生长的?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师生互动问答:复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动物的特征。

2.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总结,与同学分享。

3. 提出拓展问题:除了植物和动物,还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植物或动物的小作文,并附上相关图片。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多观察和思考。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3.阅读科学在线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科学在线,学习究竟什么样的才是植物的茎。

学生汇报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节”和“芽”,节是指茎上长叶的地方。

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4.出示杉树、牵牛花、爬山虎、西瓜等植物的挂图,观察、比较: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5.交流讨论。

6.教师即时简单板画不同类型的茎,取名。

重点区分攀缘茎和缠绕茎。

(缠绕茎本身不能直立向上生长,必须螺旋缠绕于其它物体上才能向上生长;攀援茎也不能直立向上生长,而靠卷须攀援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上升,如豌豆的茎(叶卷须)、葡萄的茎(茎卷须)、爬山虎的茎(吸盘)等)。

7.小结:植物的茎形态各异,每一种形态的茎都是与植物的本身的特点及生长环境等相适应的。

三、探究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1.思考、讨论:植物如果没有根和茎可以不可以?为什么?生:不可以没有根和茎。

没有根怎么生长在土里,没有茎怎么长叶子,怎么支撑啊。

2.提问:植物的根和茎分别有什么作用?根据书上的图,你认为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根据刚才的图片,你认为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学生把联想到的作用说出来即可。

3.质疑:你可以用什么来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1)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装置。

水面上为什么滴一层油?(2)评价各组实验装置。

(3)完善方案,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实施。

(4)观察:(前两天)放置在阳台上的“植物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装置,烧瓶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汇报。

(水量减少)讨论:烧瓶里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你为什么这样认为?(5)小结:由于水面有一层植物油,它阻止了水分蒸发,因此减少的水不可能是蒸发掉的。

我们看到烧瓶里的水下降了,这就说明水分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将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吸收进来供植物生长。

4.讨论:植物的茎是如何传输水份和土壤中的养料的?你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茎传输水分的过程吗?(1)(出示课前20分钟老师将一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器中)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芹菜的茎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

2. 掌握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 植物模型或图片。

3. 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阳光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并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怎么生长的吗?”2. 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思考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二、呈现(15分钟)1. 利用植物模型或图片,介绍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特点,让他们发现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三、讲解(10分钟)1. 讲解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如光线、水分、土壤和适宜的温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这些条件,如光线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水分和土壤提供养分等。

四、实验(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份实验材料。

2. 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如给一些植物提供充足的阳光,而另一些植物只给予少量阳光。

3.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归纳(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会有所不同。

六、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思考它们的生长需要的条件。

2.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过程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观察并记录自己家中的植物生长情况,并写一篇观察报告。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带回学校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课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

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

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

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

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教案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教案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教案
课程介绍
本教案是针对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编写的全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该教案共包含多个单元,涵盖了丰富的科学主题,包括生物、物理、地理等。

使用说明
- 教案适用对象:五年级学生
- 使用方式:教师按照教案的指导进行教学
- 教案内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等
内容概要
教案共包含以下单元:
1. 单元一: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2. 单元二: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3. 单元三:天地人和环境
4. 单元四: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传递
5. 单元五:感光器官与光的传播
6. 单元六: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呼吸
7. 单元七: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
每个单元的教案内容都经过精心设计,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在探索中研究、在实践中提高。

教案中还列举了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结语
通过使用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教案,教师可以根据教案的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希望本教案能对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冀教版教案标题: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沉淀和过滤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2. 物质的溶解、沉淀和过滤3. 实验仪器的使用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理解2. 物质的溶解、沉淀和过滤的实验方法掌握教学难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概念理解2. 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1. 教材《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 实验器材:玻璃杯、滤纸、漏斗、烧杯等3. 实验物质:食盐、糖、沙子等4.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物质的三态吗?能举例说明吗?二、讲授(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向学生介绍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概念。

2. 教师讲解物质的溶解、沉淀和过滤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质的溶解实验。

a. 将一些食盐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b. 观察食盐是否溶解,记录实验结果。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质的沉淀实验。

a. 将一些糖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b. 静置片刻,观察糖是否沉淀,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质的过滤实验。

a. 将一些沙子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b. 使用漏斗和滤纸进行过滤,观察实验结果。

四、讲解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

2. 教师讲解物质的溶解、沉淀和过滤的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提问:除了溶解、沉淀和过滤,还有哪些物质的变化你们知道?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并展示自己了解的其他物质变化。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课空气的成分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

2.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3.实验: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集气瓶将其中一支蜡烛罩起来。

实验方法:A.把一支蜡烛粘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中;向水糟中加入大约5厘米深的水,水不宜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芯。

B.不点燃蜡烛,用集气瓶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进入杯子吗?C.点燃蜡烛,用集气瓶罩在蜡烛上,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熄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并高出水槽中的水面。

现象解析:A.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瓶子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B.为什么集气瓶中的空气会减少?是空气跑了吗?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为什么?答:因为蜡烛燃烧会消耗一部分空气。

C.集气瓶中还有没有空气?是不是都用光了?为什么?答:集气瓶中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占据瓶内的全部空间。

结论:蜡烛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4.实验: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气体还能不能支持燃烧。

实验方法:A.用一块玻璃片在水下把集气瓶盖好,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集气瓶,倒扣过来放在桌面上。

B.把瓶口的玻璃片推开一条小缝儿,将燃着的木条伸进集气瓶里,观察有什么现象?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只有这种气体存在燃烧才能进行;另一种气体是不能支持燃烧的。

第二课燃烧的秘密1.物体在燃烧时有什么现象?燃烧时会发光、放热,闻到特殊气味,物体燃烧后有灰烬产生。

2.物体燃烧前后有什么不同?燃烧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体燃烧后,有新的物质生成,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

3.实验: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实验方法:A.把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焰上方,大约15秒钟,观察烧杯内壁产生什么现象。

B.往烧杯中加入10毫升澄清石灰水,将蜡烛点燃,放入烧杯中,5秒后盖上盖子,等蜡烛自然熄灭后从瓶中取出,摇晃烧杯,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注意事项:A.点燃蜡烛时要注意安全。

B.如果现象不明显就找找原因,再做一次。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在冀教版教材中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以下是本学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1. 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学生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以及开花结果等阶段。

此外,还要掌握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例如不同植物对光照、水分和土壤的需求。

2. 动物的生命周期:本单元将探讨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繁殖、孵化、幼体成长和成体的各个阶段。

学生将学习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特点,以及它们如何适应环境。

3. 物质的性质:学生将学习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如何影响物质的用途。

此外,还将探讨物质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

4. 力和运动:本单元将介绍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和弹力等,并探讨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5. 能量的转换和传递:学生将学习能量的不同形式,如热能、电能、光能等,并了解能量如何在自然界中转换和传递。

此外,还将探讨人类如何利用能量,例如发电和供暖。

6. 地球和宇宙:本单元将介绍地球的构造和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这些运动对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学生还将学习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和彗星等。

7. 环境保护:学生将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资源消耗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此外,还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个人和社区如何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五年级的学生将建立起对自然科学的基本认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科学(河北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河北版)

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使植物长得更好
1、本课研究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温度、水分、土 壤、人类活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课本内容:2个活动,重点放在第一个活动 3、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实验了解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能用对比实验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能够坚持、是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学 分享。 4、重点和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外界条件对植 物生长的影响
《生物生长的需要》单元课题
1、小苗的诞生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4、根和茎 5、动物的食物
小苗的诞生
1、本课核心目标。 科学知识:能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 要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空气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 进行完整的研究——做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合作、坚持完成实验研究 2、探究实验是关键,通过实验去达到知识目标,体 现前面的核心概念:生物生存的基本需要;体现 科学态度和精神
动物的食性
能根据动物的牙齿和爪子的结构特点推断 出动物的食性 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能推断不同种类动物的牙齿和爪子对他们 捕食的好处 能意识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珍爱环境的重 要,能自己行动起来
动物的食性
4、重点和难点: 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 动物一些器官的结构功能于生活习性、环 境相适应 5、教学建议: 1、了解多种多种动物的食性 2、收集相关的图片、录像 3、采用多种活动方式:游戏、猜谜等
根和茎
教学建议: 做根的实验:葱、绿萝、白蝴蝶等适宜水养 的植物为佳,容易看出结果 做茎的实验:可以用百合、白玫瑰花、白康 乃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现象明显
动物的食物
1、课本研究动物的生存需要食物,不同的动 物食性不同 2、内容安排:2个活动 动物的食性 捕食的帮手 3、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草食、肉食、杂食动物 的概念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篇一: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十课人对环境的需求1、人类的生存同样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

2、人类所吃的各种食物,几乎全部来自植物或动物,如(食物里米、面、蔬菜、植物油等来源于植物,鸡蛋、牛奶、牛肉、猪肉等来源于动物。

)等。

3、许多学习用具也是直接来自植物或动物,如(铅笔、书本、桌椅、书包)等。

4、人们为了自身的健康,吃的许多药品、保健品都来自植物或动物,如(鹿茸、人参、甘草)等。

5、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呢?(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答: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能从多角度分层面去分析问题;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终身学习,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第十一课人对环境的影响1、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

2、遮盖后的草地可能会出现小草(变黄)、小昆虫(减少)或(死亡)等现象。

第十二课和谐相处1、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自然)。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危害人类自身。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1、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冷热程度),并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以(摄氏度)或(华氏度)作为单位。

1、曲线图能告诉我们什么?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答:热传递的现象,热从热水传向冷水,最终热水和冷水达到相同的温度。

第十四课传热比赛1、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2、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

3、金属等传热能力强的物体称为热的(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

4、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有不同的用途,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利用它们的?答:炒菜的锅是金属的,是热的导导体,能很快把菜炒熟。

河北省五年级上册科学

河北省五年级上册科学

1、小苗的诞生一、填空:1、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2、种子萌发需要(水、温度、空气、光照)等。

3、我国的“神舟三号”飞船带着从地面培育的(葡萄)(树莓)和(兰花)的试管种苗在太空遨游一周后,于(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4、科研人员发现,返回地面的种苗在10天内的生长速度是正常情况的(5-7)倍,平均长幅高达(3-5 )厘米。

5、实验: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

实验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

实验材料:黄豆10粒,培养皿2个、卫生纸或棉花。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实验步骤: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粒黄豆的种子。

2、保持1号瓶内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适量的水。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同一个地方。

4、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2号瓶中的种子发芽了,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水。

6、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阳光实验假设:种子萌发不需要阳光实验材料:两个带盖的瓶子,纸盒子、卫生纸、豆子。

实验步骤:1、在瓶子里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卫生纸,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粒用水泡过的种子。

向两个瓶中洒一些水。

2、把两组同时放在窗台上,把2号瓶用纸盒子扣住。

实验现象:两个瓶中的种子都发芽了。

实验结论:种子萌发不需要水。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2、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透气性能)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3、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黏质土)(壤土)(沙质土)。

4、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

理由:(壤土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较好)4、5、谷子、水稻在(黏质土)中长得好;西瓜、花生在(沙质土)中长得好;茶适合生长在(壤土)中。

二、实验:渗水比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苗的诞生一、填空:1、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2、种子萌发需要(水、温度、空气、光照)等。

3、我国的“神舟三号”飞船带着从地面培育的(葡萄)(树莓)和(兰花)的试管种苗在太空遨游一周后,于(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4、科研人员发现,返回地面的种苗在10天内的生长速度是正常情况的(5-7)倍,平均长幅高达(3-5 )厘米。

5、实验: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

实验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

实验材料:黄豆10粒,培养皿2个、卫生纸或棉花。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实验步骤: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粒黄豆的种子。

2、保持1号瓶内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适量的水。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同一个地方。

4、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2号瓶中的种子发芽了,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水。

6、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阳光实验假设:种子萌发不需要阳光实验材料:两个带盖的瓶子,纸盒子、卫生纸、豆子。

实验步骤:1、在瓶子里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卫生纸,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粒用水泡过的种子。

向两个瓶中洒一些水。

2、把两组同时放在窗台上,把2号瓶用纸盒子扣住。

实验现象:两个瓶中的种子都发芽了。

实验结论:种子萌发不需要水。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2、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透气性能)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3、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黏质土)(壤土)(沙质土)。

4、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

理由:(壤土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较好)4、5、谷子、水稻在(黏质土)中长得好;西瓜、花生在(沙质土)中长得好;茶适合生长在(壤土)中。

二、实验:渗水比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实验假设:我认为,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壤土次之,黏质土最差。

实验材料:塑料瓶、纱布、支架、烧杯、三种土壤。

实验过程:1、取三个同样大小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壤土次之,黏质土最差。

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1、“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而影响。

2、(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如(温度、水)等应保持(相同)。

4、“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半夏)(苔藓)就是喜阴植物,而(樟树)是喜阳植物。

二、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1、浇水、施肥。

2、除草、除虫。

3、为攀缘植物搭架。

4、松土。

三、实验题。

实验目的: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条件下长得更好。

实验材料:8株豆苗、硬纸盒、黑色纸袋、线绳。

实验方法:1、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

2、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

实验结论:植物生长需要光照。

4、根与茎1、根的共同特征是(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

)2、在外形上,(茎)有节和芽,(根)没有节和芽。

马铃薯、莲藕、姜都是(茎),甘薯、萝卜、胡萝卜、地瓜都是(根)。

3、根的作用是:固着,吸收,输送水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

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作用。

4、植物茎的作用:输导,支持,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5、动物的食物1、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称为(肉食性)动物;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

2、草食性动物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性动物需要在(茂密的森林)中和(草场上)捕食其他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中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

3、肉食性动物具有(尖利)的牙齿,足有(锋利)的爪子和(肉垫)。

6、葵花向阳1、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阳性)。

2、植物除了具有向阳性以外,还具有(向水性)(向地性)。

3、一般情况下,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

4、我们把植物根向下生长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这是植物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5、“飞蛾扑火”“灯光诱虫养鱼”等实例,说明昆虫具有(趋光性)。

6、实验内容: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实验假设:植物具有向光性。

实验材料:豆苗、纸盒、剪刀。

实验过程:1、选两株大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的豆苗,同时放在向阳处。

2、将盒子一侧剪出约2厘米的窗口,把盒子扣在一株豆苗上。

3、几天后,将盒子取走。

实验现象:被盒子遮住的豆苗向窗口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7、设计一个装置,能方便捕捉有害动物。

设计原理:利用蚊子蛾类及其他对人类有害的飞虫类、爬虫类昆虫的趋光性,对其进行诱杀。

装置名称:胶粘灭蚊纸所需材料:自发光透明粘胶层、发光层、薄膜层预期效果:自发光材料的发光层在接受10-20分钟的自然光或灯光的照射后,即可在黑暗处7、燕子南飞1、生物学家们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鸟类会有规律地停下来(休息)和(进食)。

如(燕子)和(大雁)。

2、像鸟类一样,一些鱼类有(洄游)行为。

有些鱼平日生活在海里,到生殖季节,它们会逆着河流返回淡水中去产卵,如(鲑鱼)和(大马哈鱼)。

有些鱼类大部分时间栖居淡水,只是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如(鳗鲡)。

3、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4、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

冬眠使动物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生存下来。

冬眠时,动物的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如(蛇)和(青蛙)。

二、问答:1、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生活习性?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由此引起的食物短缺。

2、除迁移和冬眠以外,动物和植物还有哪些过冬的方法?一些动物在冬天皮毛增多,脂肪增厚,体表颜色变深。

植物叶子落下。

8、仙人掌的刺1、仙人掌的刺,其实就是它的(叶子),是由于(炎热干燥的环境)造成的,它的茎(肥厚),能储存(水分)。

2、莲的茎内有(空洞),有利于(吸收空气)和(水分运输),叶子(宽大),有利于(水分散失)。

3、鱼身体长有(鳞片)(鳍)(腮),所以鱼合适在水中生活。

4、骆驼适于沙漠环境生活的身体结构有(长有驼峰)(蹄肥有肉垫)(身长棕黄毛)(唇厚牙舌利)(双排睫毛)(鼻有瓣膜)(耳生密长毛)。

5、自然界里的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所依赖的(环境)动植物就不能生存。

6、连线。

北极狐热带沙漠华北赤狐北极热带狐温带雨林9、奇妙的护身术1、像(蝗虫(甲虫)这样,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

像(竹节虫)和(枯叶蝶)那样,(体色)和(形态)都和环境中的(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叫(拟态)。

2、每一种生物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由于(环境)不同,它们的(身体形态)和(生活习性)也会有很大差异。

二、连线:竹节虫放臭气青蛙拟态眼镜蛇蜇刺蜜蜂变色臭鼬保护色变色龙喷射毒液10、人对环境的需求1、(法)国工程师(乔治·麦斯特罗)从(芒刺)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尼龙搭扣)。

2、人类的衣食住行需要(动物)和(植物)提供。

3、人类的生存依赖(环境),离不开(环境),还要适应(环境。

4、人类所处的环境,按环境要素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怎样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山区的人们利用矿产、林业等生活;住在江海边的人们利用渔业、运输业等生活。

2、如何适应社会环境?(1)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2)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终身学习,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4)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5)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1、人对环境的影响1、人类的生存(依赖)环境,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

2、人类的有些行为会使环境遭受破坏,例如:(多度放牧)(滥伐树木)(围湖造田)(工业污染)12、和谐相处1、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自然)。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危害人类自身。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应该做到:(使用无铅汽油)(加强城市绿化)(加强家庭绿化)(骑车或步行上下班)(建立自然保护区)。

13、冷水和热水1、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并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以(华氏度)或(摄氏度)作为单位。

沸腾的水的温度是(100℃)人体的温度是(37℃),生长成熟的鸡的温度是(41.5℃),结冰的水的温度是(0℃)。

2、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玻璃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最终会(一样高)。

这说明热是从(热水)传向(冷水)的。

3、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要(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

二、实验:冷水和热水实验目的:在冷水和热水中,温度是怎样传递的?实验假设: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

实验材料:烧杯、锥形瓶、2支温度计、冷水、热水、纸板实验过程:1、向烧杯中加入热水,向锥形瓶中加入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只温度计分别插入小孔中。

4、观测并记录水中温度变化。

实验现象:烧杯中的热水逐渐变冷,锥形瓶中的冷水逐渐变热,最后水温相同。

实验结论:热从热水传向冷水的。

、14、传热比赛1、把铝勺放入热水中,用手捏住勺柄的一端,1分钟后,感觉(勺柄热了),说明(金属能传热)。

2、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3、(金属)等传热能力(强)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

4、用一块棉布裹上一枚硬币,把一支燃着的香烟按在棉布上,直到香烟熄灭为止。

观察棉布(没有被烧焦),因为(硬币是热的良导体,香烟很快会熄灭)。

把硬币换成木片,棉布(烧焦了),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香烟不会很快熄灭)。

5、当我们赤脚分别踩在瓷砖地板上和木地板上时,踩在瓷砖地板上比踩在木地板上觉得(凉),因为(瓷砖是热的良导体,脚上的热很快被传走;木地板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