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之李鸿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 19 世纪下半叶的历史无法回避的人物。1876 年的
中英《烟台条约》、1885 年的《中法新约》、1895 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 年的《中俄密约》、1901 年的《辛丑条约》都是他签订的;而其中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因此,他也成了“卖国贼”的代称。
然而,标签式地给李鸿章下断语,似乎不够客观公允。在甲午海战 120 周年、《辛丑条约》签订及李鸿章逝世 113 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对这个历史人物作出准确的评价。所谓盖棺论定,并不适用于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最早对他作出评价的人,是他的政敌梁启超。梁启超在李鸿章撒手人寰 49
天(恰为民俗七七忌辰)时著成的《李鸿章传》,以其“元气磅礴,锐思驰骤,奔砖走石,飞眉舞色,使人一展而复不能自休”(近代史家张荫麟语)的文字激荡人心,更因其对李鸿章的评
价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公正客观、入木三分而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李鸿章的崛起,内倚其坚忍之品格,外藉曾国藩之提携,创建淮军,荡平苏南、浙北及
上海境内骁勇强悍的太平军,肃清横行江淮齐鲁十余年的捻军,军事上的成就一时无二。他是
洋务运动的开拓者,北洋军阀的祖师爷,晚清第一重臣。“自同治元年(1862)以迄光绪二十
七年(1901),凡四十年间,李鸿章无一日不在要津”,“世界之人,殆知有李鸿章,不复知
有北京朝廷”。
梁启超一方面高度评价李鸿章,“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
之肩背者”。另一方面,批评李鸿章“不学无术”。说李鸿章“不学”,是批评他昧于世界大势,
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舍弃其根本,洋务运动只学其皮毛。“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
政治之本原”,“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
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
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
批评李鸿章“无术”,是李鸿章在开发民智、推动洋务、办理外交、经军御敌等方面举措失当。
“以彼之地位彼之声望,上之可以格君心以臂使百僚,下之可以造舆论以呼起全国,而惜乎李之不能也”,“当国三十余年,政治毫未改良,贪婪昏愚仍如其旧,人民闭塞不减于昔,虽有北洋洋务之称,然皮毛改造,非特无益,且可招祸,遂致国势日衰,属地尽失”。李鸿章办理外交,耍弄小聪明,“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而所谓联者,又非平时而结之,不过临时而嗾之,盖有一种战国策之
思想,横于胸中焉。观其于法越之役,则欲嗾英德以制法;于中日之役,则欲嗾俄英以制日;
于胶州之役,则又欲嗾俄英法以制德。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概言之,其于军事则以任人不当,贪婪无度败;于洋务则以皮毛改造,借手于官吏败;而于外交则以不明
天下大势,不知世界公法,以昧于从事败。因此,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
时势之英雄也”。
甲午之败,虽由国家积贫积弱所致,但李鸿章也难辞其咎。任人唯亲,以亲属、淮籍及淮军系为用人之标准,“裨将故吏,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要津,委以
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事偾机”。平壤之战“所以致败之由,一由将帅阘冗非人。其甚者如卫汝贵克扣军饷,临阵先逃;如叶志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以此等将才临前敌,安
得不败?一由统帅六人,官职权限皆相等,无所统摄,故军势散涣,呼应不灵”。至于平壤陷落后第三天爆发的黄海海战,激战 4 小时 40 分钟,北洋水师精锐尽失。失败之由,一因日军的战舰吨位
与战力均已超过北洋水师,总体实力已此消彼长;二因李鸿章治军不严,军备废弛,军纪涣散,
用人不当,指挥无方,战机错失,是最根本的原因。甲午惨败,梁启超归纳李鸿章的过失有十二条。
战败之后,割地赔款自不可免。自晚清以来,签订条约者,都难逃脱卖国的恶谥。李鸿章
签订马关条约,自然是举国切齿的卖国贼。就李鸿章的内心而言,难道愿意割地赔款?难
道愿意丧权辱国?但弱国无外交,在战场上失去的东西,不可能在谈判桌上挽回。这条约李
鸿章不去签,别人也得去签,而且结果肯定不会比李鸿章签更好。梁启超说:“当夫乙未二
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当此之际,虽有苏张之辩,无所用其谋,虽有贲育之力,无所用其勇。……或者因是而丛垢于李之一身,以
为是秦桧也,张邦昌也,则盍思使彼辈处李之地位,其结局又将何如矣!” 甲午战败的影响至
为深远,朝鲜不再是中国的藩属国,我国失去东部的屏障;台湾与澎湖列岛被割让,辽东也成为
日本的禁脔。两万万两白银赔款于马关条约签订后的三年内悉数解付日方,日本藉此办教育、整军备,国力迅速膨胀,中日之间的力量差距进一步拉大,成为以后日本全面侵华的祸根。满清政府为偿付战争赔款而向列强借款,使俄、英、德、法等殖民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遂使神州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细究起来,今日台湾的孤悬海外、钓鱼岛的争端,都与甲午战败有关。甲午之殇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痛。
但梁启超认为“鸿章才虽中上,而清末叶若无其人,则或不免于覆亡,且其设施多有影响于后世,故鸿章亦清之柱石、华夏之功臣也。”李鸿章生当满清末世,其悲剧命运,半由内治之失政,半由外交之无谋。作者不由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在李鸿章作古十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轰然倒塌。作为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的晚清三杰之一的李鸿章,本就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物,可贬
之处甚多,可褒之处也不少。对褒贬尺度和比例的把握,百余年来,尚无出梁启超之右者。且梁氏文章酣畅淋漓,激情洋溢,纵横恣肆,变化多端,气势如虹,一泻千里,读来令人不忍释卷。文质兼美的 20 世纪四大传记之首的《李鸿章传》,堪称传记文学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