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

【doc】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神州民俗2011牟第16o期

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意义

徐艺乙

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跟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的朋友一起来讨论关于民俗学的

问题.现在的民俗学界

面临着很多问题,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刘志文会长出的题目是"民俗博物

馆的建设及其意义".这个题目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有着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结合我本人在这些方

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问题,民俗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民俗博物馆是以展示民俗和民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博物馆.民俗是人民群众创造并享

用的生活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过去的民俗文化已经与

今天的民众相分离,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历史.因此,当代民俗博物馆的责任

就是要将这些已经成为历

史的民俗文化保存起来,选择其中经典的部分进行展示陈列,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推广和宣传,让今天的

民众通过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来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这就是当代民俗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和任

务.

从全国来看,民俗博物馆的整体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建设得不错,有的发展得很好,有的善于经营,

有的长于推广.虽然如此,依然觉得放不开手脚,找不到方向:博物馆界认为民俗博物馆是搞民俗的,而

民俗学界又以为民俗博物馆是属于博物馆系统的.搞得民俗博物馆的从业人员里外不是人,这是很不正常

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问题,似乎在近期内不太容易解决.但我们要有信

心,通过加强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水平来确立民俗博物馆的地位. 民俗博物馆的事业在中国几乎是与民俗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北京大学从1918年成立歌谣征集处开始

征集歌谣,两年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歌谣研究会,隶属于研究所国学门.到1923年国学门成立风俗研究会,

开始对民间风俗物品进行征集,并且在在北京大学开始设立风俗物品陈列室.到了1926年前后,北京的一

大批学者对北洋军阀在政治上的压迫极为不满,相继南下到福州,厦门,广州等地的高校任教,继续着他

们的事业.当时,广东中山大学在校长朱家骅教授,文科学长傅斯年教授和顾颉刚教授以及其他许多学者

的共同努力下,在语言历史研究所设立民俗物品陈列室.此前,厦门大学已经在国学研究院中设立了风俗

物品陈列室.这些陈列室的面积都不大,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大概都不会超过一百平米,陈列的空间非

常有限.而且基本上都是高等院校的内设机构,虽然也向社会大众开放,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俗博物

馆.到了1937年,在河南中州博物馆工作的荆三林先生发表了《民俗博物馆在现代中国之重要性》一文,

呼吁设立"完全的民俗博物馆".(已故的荆三林先生这个名字比较陌生.解放以后是郑州大学历史系考

4一

古专业教授,其学术研究曾经涉猎多个领域,后专门研究古代生产工具,有多本专着传世.)

荆三林先生是1930年代第一个在中国提出要建立民俗博物馆的,然而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俗博物馆却

很晚,1985年成立的苏州民俗博物馆是在全国第一个成立的民俗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利用苏州古建筑

贝家祠堂作馆舍,(贝家祠堂是贝律明先生家族的祠堂,解放以后归文物部门管理.)似乎为古建筑找到

个很好的利用途径.开馆的日期记得是在1985年的中秋节,来自全国的民俗学家和博物馆工作者,一起

在那里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秋.开馆的活动很热闹,研讨会上有赞同的,有否定的.此后的连续几年中,

与之相关的讨论意见纷纷.但是,就在争论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了很多家民俗博物馆.

这些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基本上沿袭了苏州民俗博物馆的模式:一个婚礼厅,两个蜡人,中问牵一个红绣

球;还有一个拜寿厅,八仙桌,然后一对老寿星坐在那里展示给大家看.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都是婚礼

厅,祝寿厅,有的还对外租赁,年青人可以到那里租服装办结婚,整个的变成了一个旅游项目.这样的陈

列展示方式的确有很多问题.

当时的博物馆界对民俗博物的出现基本上没有思想准备,对民俗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也都说不清楚.

即就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博物馆卷》中,也没有民俗博物馆的专门词条,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在讨

论,而且分歧很大.我觉得这些问题的形成,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我们自己身上.由于缺少专门的民俗博

物馆理论研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俗博物馆定位于何处?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发挥多大的作

用?成为困扰大家的主要问题.定位问题不解决,也就无法找到最适合展览,展示和

展演的内容,以及行

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所以,建设民俗博物馆,首先要加强研究工作.当然,研究的方式和途径有多种,是

可以在实践选择的.

地方的文化,地方的民俗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中国有一句俗语是大家都知道的:百里不同风,十里不

同俗.一个外地人到一个新的地方,想要去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民俗就要去博

物馆,过去主要是参观历

史博物馆,现在更多的是参观民俗博物馆.如果一个人到佛山或广州看到的,都

是和苏州一样的模式,恐

怕他就不要看了,而且会觉得民俗这个东西很没有意思.所以,民俗博物馆的工

作人员需要加强研究,熟

悉业务,找出真正的民俗,真正的地方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说,要

通过研究比较找出相互

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在策划某个民俗展览时,要把这种地区民俗之间的差异性在形式上放大,在陈列

展示时强化,才能让人家看到地方文化的特色.在佛山和广州看的不会一样,在

中山和珠海的又不一样,

应该做到这个程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在座的各位都不是很困难的,因为各位都是在第一线工作

的,对地方上的民俗文化都非常有研究.在多数情况下,"不识庐山真面El,只缘

身在此山中",自己不

知道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是因为缺少参照和对比.所以在策划民俗展览之前,有必要将本地区的民

俗文化和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比对,从中找出差异,找出最有价值的内容,

以此为基点来进行铺陈,

这样才有可能让你策划的民俗展示陈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 最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一大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

有效保护.据文化部的领导介绍,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一百个地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览展示展演中心.我想其中应该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民俗类的博物馆.也就是说,

在今后的五六年问,民俗

博物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根据这样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同时,也要有基础

理论的准备.

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座的各位都没有问题,昨天晚上来的时候,会务组送来

几本杂志,刊登的文

章写得很好,研究得很深,有珠海的民俗,还有广州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民俗.但是如何把这些研究成果

转化为民俗博物馆的展览,变成自己的特色,应用在的展览,展示和陈列中,在这些方面一定要多下功

夫.所以说要加强基础理论和业务工作的研究,要在相互比较中找出自己的特色;找到具有差异性的特色

之后,自己的特色也就找到了.如果说所有民俗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展演的面貌都不一样,那么我们也

就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提倡文化的多样性,提倡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如何去发

展?我想在实践方面给民俗博物馆的业务人员所留的空问是巨大的. 第二个问题,民俗博物馆要重视民俗资料和民俗文物的工作.

一3一

民俗资料和民俗文物的工作是民俗博物馆的基础业务工作.国内的许多民俗博

物馆并没有自己的工作

规范,很多都是按照一般博物馆的分类方式,把民俗资料,民俗物品作为杂项文物放在一起.从工作程序

上来讲,在博物馆中所有的杂项类文物都是放在一起的,但是事实上,杂项类文物虽然与民俗有一些关

系,却不能用来说明什么是民俗,是怎样的民俗.所以,民俗博物馆要研究民俗资料和民俗文物的分类问

题,以及在库房中的分类收藏和保护问题.

中国的知识体系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文字来记叙和传承的知识体系.现在国学大行其道,然而

很多在媒体上大讲国学的专家却讲得很业余.但是没有问题,因为有文字印刷的典籍存在,如果他讲得业

余,其他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去纠正他们的谬误.还有一种类型是没有文字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

系主要是指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过去老百姓的社会生活,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与国家的历史和社会同步发

展.到了近代,中国开始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国家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按照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在2020年全

国要在总体上达到中等国家的发展水平,这样的总体目标让人振奋.但是,国内的许多地方在这个发展过

程中,和所有的发达国家一样走上了同样的道路:以牺牲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代价.这个代价

是非常巨大的,以至于国家不得不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对濒临灭绝的,或是有消亡危险的传统文化进行

抢救.从近几年来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

以及传统记忆保护工程等一系列的工作来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历史拉回去,历史也不可能回到从前.所以,民俗博物馆所肩负的责任非常之

大,要把已经脱离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民俗资料和民俗用品都收罗到民俗博物馆中,

并通过研究,陈列,宣

传等方式让今天的人们了解民俗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阶段的民俗博物馆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对

民俗起到了维持,延续,庇护的作用.

今天建设民俗博物馆,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将来让民俗博物馆不再存在.这当然是一个相当长远的目

标,而且看来在近几十年中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当民俗再次完整地回到了民众的中间时,民俗博物馆才不

再有存在的必要.所有的民俗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我们身边的文化,是我们身在其中的文化.随

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民俗文化逐渐脱离了人们的生活,被放进博物馆里,成为人们保护

的对象,收藏的对象,研究的对象,展览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把过去传统的民间文化对象化了,

这是迫不得已的,在目前似乎也只有这一条途径.可是在将来,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

应该回到我们的身边,成为我们身在其中的文化.要让民俗回到民众中问,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同时也需

要时间来支撑,这个过程也许相当漫长,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就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尽一切可能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大家现在住的是公寓

楼.住进了公寓楼,原来的庭院没有了,庭院的格局没有了,庭院的风水摆布阵势没有了,那么,原来和

庭院相适应的家具也就没有了.现在大家都愿意到宜家去买家具,或者是买一些其他的与公寓相配套的家

具.其实,过去的家具摆设,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讲究的,特别是在岭南,完全体现出一种精致的文

化,但是这样的精致文化现在都看不到了.中国人都愿意请人看房子,世界各地的华人也是这样,远方来

的朋友,几十年不见了,都愿意请客人去看看他的房子.特别是一些发了点横财的朋友,十分愿意让你去

看:他的别墅,他的家具,他的装饰和陈设.但是看来看去就会有一个感觉,这些房子和东西似乎都不是

你的家,不是在中国,而是离人们很远的东西.家具按照维多利亚式或者歌特克式摆放,放起来就像是宾

馆,感觉是在外国.中国人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恐怕现在大家都说不清楚了.一般人说不清楚或许不要

紧,但是作为民俗学家,作为从事民俗博物馆工作的人一定要说清楚.即就是现

在说不清楚也没有关系,

可以通过学习研究再来说清楚.所有的民间物品在摆放时相互之问都是有联系的,多数是和某种观念,某

种习惯,某种风俗,某种活动有关系.

过去我们曾经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完全是以无形的方式来传承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需要全程记录

的,但是有一些技术就可以通过物品来解读.现在就碰到问题了,像长沙马王堆

出土的西汉时期的漆器,

6一

按照有关领导的意见在1970年代复制了一套,但是过了三十多年问题就出来了:原来出土的漆器原件现在

拿出来还像新的一样,跟刚出土时有没什么区别,而后来复制的颜色已经发乌陈旧,可见技术上的差距.

还有一个漆纱冠,是用真丝编织后髹漆制成的,冠上有细微的孔洞,夏天戴在头

上通风透气,非常舒适.

但这件东西现在谁都不敢动,曾经想要进行复制,但却无从下手.知道是什么样

的结构,什么质地的材

料,但就是不知道是采用什么工艺来做出这样的形态的.所以,有时光对着物品

研究是行不通的,必须要

将物品与有关的活动和习俗放在一起研究.

钻木取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个项目的实物资料是钻木取火的工具.如果放在博物馆里

陈列,就是一块木头几根树枝,即就是加以说明观众还是看不明白,不知道如何操作才能生火.如果没有

在实地进行田野调查,如果没有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恐怕弄上半天也取不了火,更何况还有三种的方式.

所以在陈列时这个项目时,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先要把这个过程学会,要对相关的物和风俗进行研习,

这也是民俗博物馆的业务工作.

第三个问题,民俗博物馆要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现阶段的实际状况是,自古以来的民俗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或者是沉淀在历史的进程中,或者被放

进博物馆中.但是,民俗博物馆的工作并不是无所作为,应该想办法让民俗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以什么方式进行?这就是民俗博物馆所要做的工作之一,并且要做很长的时间.只有

把民俗还给人民,还给生活,还给社区,让所有的人都对自己的民俗,对自己的文化有所认识的时候,传

统民俗才能正常延续下去.这样的案例是很多的.

田野调查是民俗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的民俗学田野调查不一

定重视民俗物品的收集,这样的情况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形成了习惯.民俗学是从国外引进的学科,在

中国落地的时候,是先天营养不良,后天发育不足.早期的中国民俗学受欧洲和日本的影响,1950年代以

后又被前苏联的民间文艺学所左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民俗学都是以口头传说,戏曲,曲艺,民

歌,舞蹈等表现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忽视了民间的物质文化.如今这一部分的缺

陷,我想可以通过民俗

博物馆的业务工作来进行弥补.

民俗博物馆的田野调查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到各个地方去进行采风和征集.在现阶段,民俗文物

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场景复原中很重要的部分,需要大量的民俗文物进行支撑.民俗文物的征集是

有要求的,还有一定的工作规范和程序.200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馆藏文物的一二级文物的定级标准和近

现代文物征集标准,从其条文来看,很大一部分都是民俗文物,在定级标准中也提到了风筝,蜡染,剪

纸,年画,刺绣等民间工艺品.基层的民俗博物馆可以参照这个标准开展工作,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注

意发掘那些其他地方没有的民俗文物,也就是说要特别注意民俗文物在风格特征上的差异性.

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一样,各个地方的民俗文物也不会一样,这已经被事实所证明.比如说民间玩

具,中国从南到北都可以看到,像过去广东,福建的民间玩具往往都是以红色打底,用金银色进行描绘,

显得富丽堂皇,别致有趣:在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民间玩具基本上都是白粉打底,然后用各种水色进

行渲染;在黄河流域,则是把泥土造型后放在火里烤一烤,用黑色和灰色打底;而在黄河以北的许多地

区,很多都是布质或皮毛的玩具,仅一个民问玩具就有这么多的风格类型.同样,其他品类的民间工艺品

也可以在造型风格上找出很多差异.

征集民俗文物时要特别相关的知识.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陶瓷鉴定专家在去台湾参访时,有一个台湾

收藏家拿来了一个瓷牌一一大约是手掌这么大的瓷牌一一请他作鉴定,这位陶瓷鉴定专家拿过来也不细

看,在手上掂了一下就开始引经据典说了一大堆,说了很长时间,忽然想起来主人还在旁边,就问他所说

的怎么样,那个收藏家就说了一句:这个呢,是过去宫廷里面宫女来月事时挂在门口的.只说了一句,就

把他前面所说的全部都否定掉了.所以说专家有时候也不是很专.在做具体研究的时候,对民俗物品的研

究要尽量地从物品本身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而不要随便听信他人,就象孟子说的,"尽信书,

不如无书."

在中国,由于官本位体制的影响,往往把某个领域的专家认为是全能大专家,其实这些专家有时候说

一,一

的话(也包括我说的话)都是废话,就在谈专业问题时才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是不是有作用还有待于实践

的检验.但是现实往往就是这样,专家比较随意的一句话,在某些人的眼中就变成权威的说法,北京专家

说的,x国专家说的,联合国专家说的,似乎牌子越大越权威.其实不是这样,专家的话也是可以推翻的,

前提是你要通过深入研究,拿出强有力的证据.

另外,各种类型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也属于民俗博物馆的藏品范围.广东佛山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是非

常有名的,特别是在解放以后,通过出口民间工艺美术品换取了大量外汇,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当时,国

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汇,主要用来支持科学事业,支持尖端研究,支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要

进口药品为国内的一些危重病人服务,总之用途很多.可是在1950年代,反共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人

民共和国实行经济封锁,当时只有两个外贸渠道:一个是通过苏联到东欧,但是交易很不公平,一个车皮

的猪肉只能换回来一个履带式拖拉机的轮子;还有一个渠道就是经过广东到香港,通过香港转口到其他地

区,为国家换取外汇.一般的工业产品和农牧业产品的换汇率很低,而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换汇率则比较

高,而且还不会有质量问题.所以在当时,国家把工艺美术生产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1953年在北京召

开第一次全国手工业代表大会时,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邓小平书记等中

央领导全体出席,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很重要的讲话.这样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由于国家的产业

结构调整,工艺美术的地位一降再降,甚至于萎缩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刚才跟赵维英局长还在讨论佛山的民间工艺问题.佛山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很辉煌

的,但是现在佛山其他工业产品的产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在地方的GDP当中几乎不占比

例,所以才会萎缩.如果要去振兴佛山的工艺美术,就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佛山民间工艺社原来的主打

产品是彩扎,剪纸,各种,灯彩,狮头等,过去这些民间艺术的样式都是为佛山飘色而制作的,可以说是

个文化整体.现在却要把完整的东西剥离开来,成为纸扎工艺,雕刻工艺,剪纸工艺,脱离了原来生存

的土壤和环境,变成一个对象化的,观赏性的事物,变成可以卖钱的产品,这就很容易出问题.过去鲁迅

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文人有一个习惯,喜欢把竹枝词变成诗歌,把小家碧玉变成姨太太,现在民间文化

的情况在本质上与鲁迅说的差不多.

民俗博物馆的调查研究工作更要重视物品本身的研究,要把民俗物品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才能进行下

步的工作.比如一盏油灯,为什么要做?用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样的工艺?形态上有怎样的特色?这

些都是与物品本身有关的问题.还有就是这一类的民俗物品,用途是什么?如何使用?和其他物品相互之

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要搞清楚.佛山剪纸在当代美术界非常有名,但佛山剪纸过去多数是用铜衬

料制作的,铜衬料剪纸可以用在纸扎上面,可以飘色上使用,也可以用来装饰彩灯.把民俗文物的来龙去

脉搞清楚,是民俗文物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好了,才能通过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来确定

民俗博物馆的地位,才能够做好民俗文物的征集收藏工作,才能够在恢复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把

握好尺度,才能真正做好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一

理)

注:(2010年11月5日上午在佛山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的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年会上的发言.谢丽华记录整

作者简介:徐艺乙(1956一),男,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

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8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