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离子通道异常引发的肌强直(一)解读
先天性肌强直疾病PPT演示课件
使用呼吸辅助设备如呼吸机、 吸氧等,同时加强呼吸肌训练 。效果评价:多数患者呼吸困 难症状得到缓解,呼吸功能得 到改善。
调整饮食结构和进食方式,如 采用软食、半流质食物等,同 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效果评 价:部分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得 到改善,误吸风险降低。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 建设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与实践经验分享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家族史和肌电图检查可确诊。肌电图检 查显示肌肉持续兴奋,插入电位延长,肌强直电位等。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先天性副肌强直症、僵人综合征等疾病进行鉴别。主 要通过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和基因检测等手段进行区分。
02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离子通道异常学说
氯离子通道异常
先天性肌强直患者肌肉细胞中的氯离子通道存在异常,导致氯离子内流减少, 肌肉细胞兴奋性增高。
运动功能受限
肌强直症状可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 ,表现为动作笨拙、步态异常等。 严重者可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 。
03 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调整
01
02
03
首选药物
美西律是治疗先天性肌强 直的首选药物,可有效缓 解症状,改善肌肉强直。
辅助药物
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药 物可作为辅助治疗,与美 西律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 。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肌肉萎缩
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和使 用,肌肉会逐渐萎缩, 导致肌肉无力和功能障
碍。
关节僵硬和畸形
肌强直会导致关节活动 度减少,长期下来可能 引发关节僵硬和畸形。
呼吸困难
胸部肌肉受累时,可能 导致呼吸肌无力,引发
呼吸困难。
吞咽困难
咽喉肌肉受累时,可能 导致吞咽困难,增加误
大黄素增强结肠近端平滑肌细胞钙离子依赖氯离子通道的表达(1)解读
大黄素增强结肠近端平滑肌细胞钙离子依赖氯离子通道的表达(1)】目的:研究大黄素对结肠近端平滑肌细胞钙离子依赖氯离子通道(ClCa channel)的作用。
方法:采用RM6200四道仪记录黄体酮对平滑肌的等长收缩活动作用,相对定量的单细胞RT PCR法检测平滑肌细胞ClCa通道mRNA的表达。
结果:大黄素显著增强离体结肠平滑肌肌条和单个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并可使ClCa电流显著增强,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
DIDS和NFA可阻滞大黄素的作用。
豚鼠近端结肠平滑肌细胞有ClCa1和ClCa2基因的mRNA表达,ClCa1基因的mRNA表达强度是ClCa2基因的mRNA的5.3±0.71(n=5,P<0.01)倍。
50μM大黄素孵育可以使ClCa1基因的mRNA表达增强(n=5,P<0.01)。
结论:大黄素可通过兴奋氯离子通道电流引起结肠平滑肌收缩,大黄素对氯离子通道兴奋作用可能与增强结肠平滑肌细胞ClCa1基因表达有关。
【关键词】结肠;平滑肌细胞; ClCa通道;膜片钳;豚鼠大黄素(emodin) 是大黄(Rhubarb)有效成分蒽醌类衍生物之一,已被证实可增强肠道蠕动,促进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活动[1,2]。
钙离子依赖氯离子通道(Ca2 activated Cl- channels, ClCa Channel)是平滑肌组织中非常重的,与收缩密切相关的离子通道。
而大黄素对ClCa通道的作用,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
本研究利用全细胞膜片钳和相对定量的单细胞RT PCR等技术研究大黄素对大鼠近端结肠ClCa通道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大黄素促结肠动力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制备健康成年清洁级豚鼠,250~300g,雌雄不拘,卒击枕部至昏,断颈放干血液,剖腹取6cm 左右长的近端结肠,迅速放入充以95 % O2 和5 % CO2的混合气的Tyrode 液中,沿肠系膜纵行剪开,将去黏膜的组织剪成宽3 mm、长15 mm 的结肠带肌条和环行平滑肌肌条。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随州中学高三4月月考生物试题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随州中学高三4月月考生物试题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物质是蛋白质B.RNA聚合酶在核糖体中催化氨基酸合成蛋白质C.DNA和RNA彻底水解的产物中,有3种产物是相同的D.RNA聚合酶能参与所有酶的合成,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协助物质进出细胞的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载体蛋白协助物质进出细胞时可能消耗能量,也可能不消耗能量;通道蛋白协助物质进出细胞时不消耗能量。
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转运蛋白参与的物质进出细胞方式都是自由扩散B.Na +能通过通道蛋白的协助逆浓度梯度运出细胞C.通道蛋白与被转运物质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亲和性D.肾小管上皮细胞依靠水通道蛋白重吸收水分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3.血管紧张素是由肝脏分泌的前体物质血管紧张素原(一种血清球蛋白)水解形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
血管紧张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用于各种原因的虚脱、休克所引起的低血压症。
下列关于血管紧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肝脏细胞中含有血管紧张素基因B.血管紧张素原合成时有水分子的生成C.给低血压症患者口服血管紧张素进行治疗D.血管紧张素通过参与细胞代谢来调节血压4.丝瓜果肉中邻苯二酚等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PPO)的催化下形成褐色物质,褐色物质在410nm可见光下有较高的吸光值(OD值),且褐色物质越多,OD值越高。
已知底物分子在温度升高时所具有的能量提高,PPO的最适pH为5.5。
科学家用丝瓜果肉的PPO 粗提液、邻苯二酚、必需的仪器等探究温度对PPO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PPO在35℃和40℃时降低的活化能相同B.测定PPO的最适温度需要在30~40℃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C.应先使用缓冲液分别配制PPO提取液和邻苯二酚溶液,然后再混合D.丝瓜果肉PPO粗提液可以在0℃和pH为5.5的条件下保存5. M蛋白参与蛋白质的囊泡运输,它们有两种状态,结合GTP的活跃状态和结合GDP的不活跃状态。
氯离子通道异常引发的肌强直(一)解读
氯离子通道异常引发的肌强直(一)【摘要】细胞膜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正常是细胞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
钠、钾离子通道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一直受人关注。
最近的研究表明,氯离子通道在肌肉收缩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比钠、钾通道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关键词】肌强直;CLC;突变骨骼肌的收缩的整个生理过程是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动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不同的离子通道共同完成这一过程(兴奋-收缩偶联)。
肌强直是因为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它的特征是突发自主收缩后肌肉松弛延缓。
这是因为离子通道的功能障碍影响了细胞膜的静息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纤维浆膜过度兴奋,造成了动作电位的重复产生。
由两种基因独立编码的电压门控氯离子通道和钠离子通道的突变是形成单纯遗传性肌强直的基础。
氯离子通道和钠离子通道对细胞膜的作用是相反的:氯离子通道主要是抑制细胞膜的兴奋,稳定静息电位,而钠离子通道主要是兴奋细胞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1〕。
事实上,肌强直的诱发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可以是氯离子通道失去性功能突变降低了氯离子的电导;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钠离子通道获得性功能突变导致的多余的离子通道的开放。
本文仅就氯离子通道异常所引发的肌强直做一总结论述。
1 CLC氯通道氯离子在体内含量极为丰富多种细胞存在氯离子浓度梯度。
CLC是氯通道家族的一大类,Mw 约75~110kU, 均有12个跨膜区和相同的离子选择顺序(Cl->Br->I-) 及较低的单位电导值。
CLC基因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生物体中,在哺乳动物中发现了9种CLC同源体。
根据它们简单的序列将CLC通道分成三组,其中CLC-0、CLC-1、CLC-Ka和CLC-Kb属于细胞跨膜通道,其他两组可能构成细胞膜内的通道〔2〕。
氯离子通道在功能和结构上与其他离子通道有很大不同,它独一无二的结构特征是双筒型构造〔3〕,CLC可能是由两种完全相同但是相互独立的protopore构成,它们能在开放一段时间后不约而同的关闭。
先天性肌强直罕见病诊疗指南
先天性肌强直罕见病诊疗指南概述先天性肌强直(congenital myotonia)是一种幼儿至儿童期起病的遗传性骨骼肌离子通道病。
临床表现为横纹肌主动收缩后不能及时放松,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收缩。
根据遗传方式不同,先天性肌强直可分为Thomsen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Becker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常Becker型较Thomsen型临床表现更重。
病因和流行病学先天性肌强直是由氯离子通道基因(CLCN1)发生突变所致。
表现为横纹肌上氯离子通道功能减弱或丧失。
在这种情况下,肌肉主动收缩时,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及时通过氯通道介导的氯离子跨膜流动重新回到静息膜电位,最终导致肌肉过长时间持续性收缩。
先天性肌强直男女均可罹患,患病率约为1/100 000。
我国尚无本病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先天性肌强直的临床特点如下:1.通常婴幼儿期至儿童期起病,少数患者成年后起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Thomsen型起病略早于常染色隐性遗传Becker型。
但Becker型通常病情重于Thomsen型。
2.全身横纹肌,包括肢体骨骼肌、面肌、眼外肌、舌肌均可出现肌强直现象。
Becker型上肢和面部症状明显,而Thomsen型下肢症状明显。
3.肌强直在休息后突然运动时明显,反复动作后减轻,称之为“热身(warm-up)”现象。
可在突然启动时出现短暂肌肉无力。
病程较长的Thomsen型的患者,可有持续性肢体远端无力,甚至累及肢体近端。
4.查体可见患者常肌肉发达,呈运动员体型。
大力握拳后,手指不能及时展开;大力闭目后,不能立即睁开。
叩击手部大鱼际肌、舌肌等部位,可引起肌肉持续性收缩(叩击性肌强直“肌球”现象)。
辅助检查1.肌电图针极肌电图表现肌强直放电,且不合并肌源性损害和神经源性损害,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血清肌酶谱检测肌酸激酶(CK)可轻度升高,一般在正常上限的3~4倍。
3.肌肉活检肌肉活检对先天性肌强直的诊断没有特殊意义,一般不要求完成。
2021重庆市高考压轴卷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1重庆市高考压轴卷一、选择题: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非生物界的元素在生物界都能找到,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B. Fe、Mn、Zn、Cu、B都是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C在各种有机物中都存在C. 划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标准是元素的含量D. 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但它们既参与细胞结构组成也参与细胞的代谢调节2、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
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B. 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C. 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的流动现象D. 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主要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3、下图为细胞内葡萄糖分解的过程图,细胞色素c(CytC)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多肽。
正常情况下,外源性CytC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但在缺氧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外源性CytC便能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提高氧的利用率。
若给相对缺氧条件下培养的人体肌细胞补充外源性CytC,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 补充外源性CytC会导致细胞质基质中〖H〗的增多B. CytC在临床上可用于组织细胞缺氧急救的辅助治疗C. 进入线粒体的外源性CytC参与②过程中生成CO2的反应D. 进入线粒体的外源性CytC促进②③过程4、下列有关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B. 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 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D. 果脯在脆制过程中慢慢变甜,是因为细胞在腌制过程中主动吸收糖类5、下列有关细胞中酶与A 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剧烈运动消耗大量的A TP,但ATP/ADP的值相对稳定B. 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C. 植物黑暗环境下合成的ATP不能用于C3的还原D. 温度和pH都能影响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6、小鼠体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现细胞分为3种类型:甲类细胞核DNA量为4C,乙类细胞核DNA量为2C,丙类细胞核DNA量为2C~4C。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肌肉症状与特征性血清学指标分析
•论著.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肌肉症状与特征性血清学指标分析向栩莹*孙洲*陈晓露*孙沁*钟玉馨*曹非嗨【摘要】目的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DM)患者的肌肉症状及特征性血清学指标,发现其目前较少关注的临床特征,为DM1与其他肌强直性综合征疾病的的初步鉴别提供线索。
方法对武汉市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间经DMPK基因检测诊断DM1的患者,采取随机抽样法得到21例进行症状的分析,对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住院,并诊断为DM1的11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搜集,讨论临床患者肌肉症状特点,探究DM1患者的血清学检测中较其他肌病相对特异的指标。
结果21例基因检测患者中,首发症状为肌强直者11例,肌无力者10例,肌萎缩者3例;住院患者11例,行血电解质检测10例,其中血钠或血钾水平异常6例;行血免疫球蛋白G检测5例,其中血免疫球蛋白G 降低者4例。
结论肌强直是DM1较为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血免疫球蛋白G水平降低,血钠及血钾升高为DM1特征性血清学指标。
【关键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肌强直血电解质血免疫球蛋白【中图分类号】R746.2【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muscle symptoms and characteristic serological evidences of myotonic dystrophy type1.XIANG Xuying,SUN Zhou,CHEN Xiaolu,SUN Qin,ZHONG Yuxin,CAO Fei.Department of Neurology,Union Hospital Affiliated with 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Hubei Province, 430022.Tel:************.[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uscular symptom,the characteristic sexological index and neglecte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patients with the myotonic dystrophy type1(DM1)to provide a clue to preliminarily differentiate the DM1and other myotonic syndrome.Methods The symptoms of21patients diagnosed with DM1by DMPK gene detection in Wuhan from January2018to November2019were analyzed by random sampling.The clinical data of11 patients diagnosed as DM1in Union Hospital Affiliated with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January2013to November2019were collect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cle symptoms of patients diagnosed by gene were delineated and the relatively characteristic indexes in serological detection of DM1patients compared with other myotonic syndromes were explored.Results Eleven of total twenty-one DM1cases had myotonia;six of ten cases with blood electrolyte test had abnormal blood sodium or potassium and four of five cases with plasma immunoglobulin G test had a decrease in plasma immunoglobulin G decreased.Conclusion The myotonia is a common first—episod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DM1.Decreased plasma immunoglobulin G level,elevated blood sodium and potassium can be used as characteristic serological indexes of DM1.[Key words]Myotonic dystrophy type1Myotonia Blood electrolyte Plasma immunoglobulindoi:10.3969/j.issn.l002-0152.2020.08.0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22)@通信作者(E-mail:***************)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D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全身性疾病,其中,DM1型是最常见的成人型肌营养不良,其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可累及骨骼肌、心脏、眼、胰腺等多处,还可表现为白内障、不孕不育、早秃等叫主要肌肉症状为肌强直、肌无力、肌萎缩,患者症状可以有多系统症状的组合,亦可因疾病轻重程度不同、病程长短的不同影响临床诊断,个体间临床表现差异大,因此其诊断存在一定难度。
气道中氯离子转运通路的研究概况
气道中氯离子转运通路的研究概况晏斌林(江西医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06)关键词:氯离子;转移通路;气道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94(2005)01-0117-02 Cl-是体内最为丰富和常见的阴离子,它参与了细胞的多种活动和功能调节过程,如细胞电活动调节、容积调节、跨上皮物质转运、细胞内PH调节,在细胞免疫应答、细胞迁移、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凋亡中都发挥一定的作用[1]。
近年来关于氯离子转运通路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多种疾病与Cl-转运通道的功能改变或缺失有关,因此氯离子转运通路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气道中与氯离子跨膜转运有关的通路主要有氯通道,其他则为细胞膜上的阴离子交换蛋白及转运体如:Cl-/HCO3-离子交换系,Na+-2Cl--K+共同转运体等。
本文将着重介绍气道上皮细胞膜上表达的多种通道的特点以及可能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1 呼吸道氯离子通道及其临床意义1.1 CF T R Cl-通道囊性纤维变性(CF)是上皮细胞对Cl-不通透引起的疾病。
CF是CF T R突变引起的,CF T R还可调节外向整流氯通道,N a+通道,用cA mp刺激CF T R会导致上皮细胞N a+通道的关闭[2]。
其基因已克隆,相应的蛋白CF T R(cy stic fi-bro sis transmembra ne co nductance reg ulato r)是一种氯通道[3]。
CF T R是一种磷酸化依赖性上皮细胞Cl-通道。
Rior-dan等于1989年最早克隆得到其cDN A基因编码。
CF T R 主要位于气道上皮顶侧膜,在跨上皮盐类转运,水分流动和离子浓度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CF T R由1480个氨基酸组成,它有两个六次跨膜区(T M D)。
两个核苷酸连接区(N BD)和一个调节区。
跨膜区参与孔道的形成。
CF T R门控特征可能受到A T P的调节[4],在第一个N BD上被水解可打开通道,在第二个N BD 上结合使通道稳定于开放状态,水解则使通道关闭,有趣的是去掉CFT R的C端(第二T M D和第二个N BD)通道的基本性质不变,这说明此突变体以二聚体的形式完成其功能,也说明第一个T M D对孔道的形成有关键性作用。
先天性肌强直
先天性肌强直一概述先天性肌强直是一种离子通道病。
肌强直是肌肉高度兴奋的一个症状,特征为骨骼肌肉收缩后不能立即放松,重复收缩后肌肉松弛、症状消失,受冷加重、温暖后减轻。
二病因先天性肌强直与Cl-通道异常使K+在肌细胞横管的浓度增高,导致过度去极化而再度激活Na+通道,引起肌细胞重复放电,产生了临床和电生理上的肌强直。
三临床表现肌强直可于出生时或青春早期发现,表现为肢体活动僵硬,动作笨拙,静止休息后或寒冷环境中症状加重。
患者常因吃饭时第一口咀嚼后张口不能,久坐后立即站起不能,握手后不能立即松开,发笑后表情不能立即终止而引起旁人惊异。
严重者跌倒时不能用手去支撑,酷似门板倒地。
上述症状均在重复运动后减轻或消失,休息或寒冷刺激后加重。
体格检查可见全身骨骼肌肉肥大,酷似运动员体魄。
叩击肌肉可出现持久凹陷或肌球。
四检查1.血清肌酶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血清电解质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肌电图呈典型的肌强直电位,婴儿早期肌电图可见肌强直放电,1/3的本病患者有心电图改变。
4.肌活检可见肌纤维肥大,受累肌肉易发生中央成核作用,增大的肌纤维含较多正常结构的肌原纤维,电镜观察未发现明显形态学改变。
五诊断根据家族史,且临床表现为婴儿期或儿童期开始出现肌收缩后强直性痉挛,全身骨骼肌均受累,反复运动后症状可减轻,伴肌肥大,伴肌萎缩,肌无力可不明显,动作笨拙,起动困难,寒冷加重肌强直,叩击腹肌出现叩击性肌强直等,以及肌电图表现,可进行诊断。
六治疗1.本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只能针对其肌强直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由于相当一部分轻症患者已能适应肌强直状态,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因此不需特殊治疗。
对肌强直严重的病例,已影响生活和工作时可给予药物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在病程中通常无明显加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可缓慢加重,并可伴有一过性肌无力。
2.先天性肌强直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相同,对局麻药、抗心律失常药反应较好,这类药物主要对钠通道起抑制作用,对氯通道的作用尚不清楚。
离子通道病临床表现
离子通道病临床表现离子通道病是指因编码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所导致的一组疾病。
其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本文将详细阐述离子通道病的临床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一、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病1. 癫痫:癫痫是离子通道病在神经系统中的常见表现。
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可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异常,从而引发癫痫发作。
临床表现包括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等,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2. 周期性瘫痪:周期性瘫痪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肌病,与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患者可出现四肢无力、瘫痪等症状,发作时血清钾浓度可正常、升高或降低。
3. 神经痛:离子通道基因突变还可导致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
患者表现为剧烈的神经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刀割样、烧灼样或电击样等。
二、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病1. 心律失常: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可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颤、长QT综合征等,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2. 心力衰竭:部分离子通道病可导致心肌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患者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3. 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是离子通道病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严重并发症。
由于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患者可能在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三、肌肉系统离子通道病1. 肌强直:肌强直是一种肌肉收缩后松弛延迟的现象,与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
患者表现为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2.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是一组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部分类型与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
患者表现为出生后或婴幼儿期出现的肌无力、肌张力低下等症状。
四、其他系统离子通道病1. 肾脏离子通道病:肾脏离子通道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功能障碍,如Bartter 综合征、Gitelman综合征等。
骨骼肌离子通道病的研究近况
离 子 通 道 病 是 近 年 新 兴 的一 门交 叉 型 前 沿 学 科 。 谓 离 子 通 道 病 (o hn e ptyIP O o 所 i canl ah , rin n o C
2 骨骼肌离子通道病
目前 在 所 有 的离 子 通 道 病 中骨 骼 肌 离 子通 道
canl i a , D 是指当编码离子通道亚单位的 hn e d es I ) s eC 基 因发生突变/ 达异常或体 内出现针对通 道的病 表 理性 内源物质时 ,使通道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 的削 减或增强 , 从而导致机体整体生理功能 的紊乱 , 导致
极化 ; 相反 , 、 通 道 开 放 , 外 流 , l内流 , 钾 氯 C一 膜超
的表面传播 , 并进入横 管 , 从而激 活 了骨骼 肌 2种 主要类 型 的钙通 道 : 于横管膜 的双 氢吡啶受 体 位
( HP 和 位 于 肌 质 网 终 池 的植 物 碱 raoie受 D ) yndn
都 肌 肉疾 病 。
21 钠 、 . 氯通 道成 孔 亚 单位 突 变 引起肌 强直 正 常
肌细胞膜去极化引起钠通道短暂快 速的开放 , 大量 N ̄ a内流 , 同时氯通道缓慢打开 , l c一 进入细胞 内使膜 电位 回到 静 息状 态 。 通 道 突变 引 起 N + 复进 入 , 钠 a反 重复引起去极化 ; 氯通道突变使 c一 l 进入减少 , 复极
某些 先天 性 和后天 获得 性疾 病 [ 1 1 。
病是了解最为清楚 的。 已经发现 的与各种离子通道 病变有关的骨骼肌疾病见表 1 。 脊髓 运动神经元伸 出的轴突至外周 支配肌纤 维, 信号从神 经到肌膜再 到肌 肉收缩 装置的整个过 程, 离子通道均起 了重 要作用 。 当动作 电位到达神 经末梢后 , 活了电压 门控钙通道 , 得 c 2 激 使 a 进入 + 末梢, 导致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释放的神经递 质 乙酰胆碱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 此为配体 门控 的离子通道 ,引起N a进入肌细胞 内并使终板
离子通道与肌肉疾病的关系研究
离子通道与肌肉疾病的关系研究肌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常导致肌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肌肉功能的正常运作需要依赖于离子通道的正常功能。
离子通道可以帮助细胞内外离子的传递,从而确保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的稳定。
然而,离子通道的异常功能会导致肌肉疾病的发生。
离子通道与肌肉疾病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科学家们通过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手段,对离子通道与肌肉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在肌肉收缩中,离子通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肌肉细胞受到刺激时,离子通道会打开并释放钙离子,钙离子的释放可以使肌肉细胞的蛋白质结构产生变化,进而引发肌肉收缩。
如果离子通道受到损伤或者突变,就会影响肌肉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从而导致肌肉收缩功能异常。
研究发现许多肌肉疾病与离子通道的异常有关。
例如,核心肌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肌肉疾病,它的发生与钙离子释放通道的突变相关。
另外,发作性共济失调和小鼠震颤是由于钠离子通道的突变所导致的疾病。
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对离子通道与肌肉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发现一些神经肌肉疾病在离子通道的突变后可以通过改变离子通道功能来治疗。
例如,一些钠离子通道抑制剂已经被应用于治疗条件一般的神经痛以及其他疼痛症状。
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膜钙离子通道激动剂可以增加肌肉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从而促进肌肉收缩,提高肌肉力量。
总的来说,离子通道和肌肉疾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深入了解离子通道的作用和功能,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肌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因此,进一步研究离子通道与肌肉疾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钙离子激活的氯离子通道-1与呼吸疾病的气道黏液高分泌
!!作者单位"6#!!T#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
万方数据
基和一组约为R$%T#ZH的蛋白#后者源 于单 链多肽 的不同糖基化( BCE!钙离子激 活 的 氯 离 子 通 道 # 的 活 性 调 控 ! 研
子通道$.0.*&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多种组织#其 与卵 细胞受精%上 皮 组 织 的 跨 膜 体 液 转 运%细 胞 复 极%嗅
子激活的 C.0.*#*#+(
名称
N.0.*# N.0.*U J.0.*# J.0.*U J.0.*R C.0.*# C.0.*U C.0.*R C.0.*T
表B!@J@0 的组织分布
! "RS !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U!!"年!第U"卷!第$期!13IAV3@G=D1K@9<D3=B> :3F1I=#WH/OU!!"#X</OU"O%<O$
钙离子激活的氯离子通道(#与呼吸疾病的气道黏液高分泌
王!可!文富强!冯玉麟
!!氯离子通道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重 要的作用(它 可 以 维 持 细 胞 膜 的 稳 定 性#并 且 参 与 离 子 和 体 液 的 转 运( 氯 离 子 通 道 在 肌 强 直 $JK<A<>=&&%肺囊 性 纤 维 化 $.9&的 发 病 中 起 着 重 要 作用#并且已经得到广泛 的研究(在 这 两 种 疾 病 中# 分别存在电压依赖性氯离 子 通 道$.0.&和 肺 囊 性 纤 维化跨膜传 导 调 节 体 $IK@A=IE=N<@=@AD&>@J3JND&>3 I<>FHIA&>I3D3BH/&A<D#.9+V&的 缺 陷( 近 年 来 研 究发现了一个新的蛋白家族 钙离子激活的氯离
遗传学课件疾病的单基因遗传
先证者(proband)
是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研 究者发现的罹患某种遗传病的患者或具有 某种性状的成员。
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 or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 are very powerful techniques for detection all kinds of mutations responsible for inherited diseases, particularly when large pedigrees are not available.
X连锁隐性遗传病举例
色盲 鱼鳞癣 Lesch-Nyhan综合征 眼白化病 Hunter综合征 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Fabry病(糖鞘脂贮积症)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G-6-PD缺乏症 肾性尿崩症 慢性肉芽肿病 血友病B
…
Y连锁遗传病的遗传
Majorly caused by mutations in FBN1.
主 动 脉 畸 形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举例
短指症 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急性间歇性卟啉症 成骨不全 神经纤维瘤 多发性家族性结肠息肉 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肌强直性营养不良 …
A
B
C
D
E
F
G
C
G
Basics of sex chromosomes
• The human X chromosome: is a large chromosome, ~5% of the nuclear genome’s DNA (ca.155 Mb), ca. 1100 gen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离子通道异常引发的肌强直(一)【摘要】细胞膜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正常是细胞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
钠、钾离子通道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一直受人关注。
最近的研究表明,氯离子通道在肌肉收缩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比钠、钾通道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关键词】肌强直;CLC突变骨骼肌的收缩的整个生理过程是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动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不同的离子通道共同完成这一过程(兴奋-收缩偶联)。
肌强直是因为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它的特征是突发自主收缩后肌肉松弛延缓。
这是因为离子通道的功能障碍影响了细胞膜的静息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纤维浆膜过度兴奋,造成了动作电位的重复产生。
由两种基因独立编码的电压门控氯离子通道和钠离子通道的突变是形成单纯遗传性肌强直的基础。
氯离子通道和钠离子通道对细胞膜的作用是相反的:氯离子通道主要是抑制细胞膜的兴奋,稳定静息电位,而钠离子通道主要是兴奋细胞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1〕。
事实上,肌强直的诱发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可以是氯离子通道失去性功能突变降低了氯离子的电导;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钠离子通道获得性功能突变导致的多余的离子通道的开放。
本文仅就氯离子通道异常所引发的肌强直做一总结论述。
1 CLC氯通道氯离子在体内含量极为丰富多种细胞存在氯离子浓度梯度。
CLC是氯通道家族的一大类,Mw约75〜110kU,均有12个跨膜区和相同的离子选择顺序(CI->Br->l-)及较低的单位电导值。
CLC基因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生物体中,在哺乳动物中发现了9种CLC同源体。
根据它们简单的序列将CLC通道分成三组,其中CLC-0 CLC-1、CLC-Ka和CLC-Kb属于细胞跨膜通道,其他两组可能构成细胞膜内的通道〔2〕。
氯离子通道在功能和结构上与其他离子通道有很大不同,它独一无二的结构特征是双筒型构造〔3〕,CLC可能是由两种完全相同但是相互独立的protopore构成,它们能在开放一段时间后不约而同的关闭。
最近的克隆CLC实验证明,这种双筒构造实际上是同源蛋白的两种形态的分化传导通路〔4〕。
相比而言,钠通道是一种蛋白四聚体,四个亚单位沿中央的孔道对称分布,其中每个亚单位在其中行使相同的功能,通道直接垂直于细胞膜表面。
而氯离子通道没有这种对称性,既不垂直于膜也不弯曲于膜内。
一种更远的关于不对称的推测是一些在空间上相互接近但是在蛋白质一级结构上相隔甚远的区域构成了孔道。
这种特殊的构造决定了它在细胞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CLC g离子通道和其他常规通道的不同点是在通透和门控上的相互影响。
阴离子的通透需要通道的开放,这个通透过程又反馈性的调节通道的开放〔5〕。
2氯离子通道与相关疾病2.1肌强直较多见的氯离子通道肌强直症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先天性肌强直又称Thomsen病或Thomsen性肌强直症。
Thomsen本人就患有这种疾病并于1876年对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6〕。
隐性先天性肌强直又称Becker型肌强直。
这两种肌强直症的明显特征是儿童期多发。
其中,隐性先天性肌强直发病率要比显性先天性肌强直高,发病比例在23000: 1到50000: 1之间〔7〕。
2.2氯离子通道与肌强直2.2.1 CLC-1突变造成肌强直的一个原因是基因突变。
在相关的动物实验中,Shirley Bryant 在它的早期研究中,通过对显性肌强直山羊模型的研究证实显性肌强直的根本诱因是骨骼肌细胞氯离子通道导电性的减弱,人类的隐性肌强直症也被证明是由此原因引起的。
而隐性肌强直小鼠试验则进一步证明了CLC-1基因突变与此症状有关〔8〕。
相对较普通人群的变异情况而言,这类普通变异没有表现出频繁地激活某种机制的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隐性突变被发现,它们几乎遍布于蛋白中。
而事实上,错义突变和粘联突变在半数的蛋白编码中都存在(并不一定是功能蛋白)。
这证明了突变基因数达50% 以上并不足以引发肌强直〔9〕。
在实验中,小鼠50%勺正常基因就足以补偿整体功能水平上的缺失。
药物诱发肌肉氯通道50%^变亦不能引发肌强直。
这表明在肌强直预防发病方面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10〕。
2.2.2突变部位研究表明一些基因突变能在某些部位上强行改变异源突变体通道的性质,这些变异主要作用于双筒结构和亚单位上。
但这一假说很难直接用实验论证,因为CLC-1只有一个信号传递渠道〔11〕,然而已有证据证明它在膜上的作用与假说相一致。
还有一些变异是同时具备此类性质的,这在家族遗传病和隐性性状中都被发现过。
同时也发现这些变异通道的动作电位起伏不是很大,而且也不仅仅是特定的通道作用产生的。
由于氯通道的双筒结构蛋白几乎完全相互独立(人们认为二者中一方的变化不会在综合征中引发明显的效应),这种机制对于单节的钠通道则是不可能的。
应该明确的是,这些因素不是钠通道突变引发肌强直的证据。
一些隐性突变所显示的另一种表型是电压依赖性的改变,是离子通道变成较强的内在校正系统。
类似的现象在CLC-0和CLC-1构造功能引发机制的研究中也被观察到。
这表明,这类变化是由一些相关的通道参数的改变引起的。
CLC-1基因突变引起的通道功能的全部丧失,通道电压依赖性改变或单通道电导的减小均会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肌强直疾病。
但显性遗传性肌强直可能是由于通道蛋白的显性蛋白的显性失活引起。
几乎所有的显性突变体都会引起通道电压的依赖性大幅度的向正的方向移动,使得CLC-1不再对动作电位的负极化有贡献。
共同表达突变体和野生性基因会导致一种异聚体通道并有电压依赖性的正方向移动,这种电压依赖性的改变与突变体的种类有关〔12〕。
3肌强直的治疗氯离子通道型肌强直主要是由CLC-1功能异常引起的。
若是隐性突变,其功能只是部分减少,尚有残缺的功能,这样就可进行直接的处理试验。
如M485V突变就降低了信号通道的传导系数;此外一些药物可增大通道开放的几率,并增强骨骼肌细胞对氯离子的通透性,终止其超兴奋状态。
有实验证明CPP和ALS09A可能是离子通道开放阻断剂。
药理学试验同样目的在于增强肌肉对氯离子的非特异性通透性,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试剂。
在临床中,很多患者可在没有药物辅助治疗的情况下病情好转。
试验中美西律等其他相关药物可通过对电压依赖性钠通道进行抑制,可小度补偿性提高肌纤维的兴奋性。
4展望目前对于CLC家族与肌强直关系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全,甚至对CLC本身的研究也不是很彻底。
临床上的一些治疗方案也仅是从钠钾离子通道入手。
希望我们以后能更进一步的揭示出氯离子通道与肌强直的关系,从而在基因、蛋白水平上寻求更好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1Cannon SC. Spectrum of sodium cha nnel disturba nces in the non dystrophic myot onias and periodic paralyses. Kidney In t,2003, 57:772-779.2Jen tsch TJ, Friedrich T, Schriever A, et al. The CLC chloridecha nnel family.Eur J Physiol,2000, 437:783-795.3Michael Pusch. Myot onia Caused by Mutatio n in the MuscleChloride Channel Gene CLCN1. Human Mutation ,2002,19:425.4Ludewig U, Pusch M, Jen tsch TJ. Two physically disti net poresin the dimeric ClC-0 chloride channel. Nature ,1996, 383:340-343.5Chen TY, Miller C. Non equilibrium gati ng and voltage depe ndenceof the ClC-0 Cl- cha nnel. J Gen Physiol ,1996, 108:237-250.6Thomsen J,Tonische Kr.Mpfe in willkurlich beweglichen MuskeInin Folge von ererbter psychischer Dispositi on. Arch Psychatrie Nerv ,2004, 6:702-718.7Lehma nn-Horn F, Jurkat-Rott K. Voltage-gated ion cha nn els and hereditary disease. Physiol Rev ,1999,79:1317-1372.8Stei nm eyer K, Klocke R, Ortla nd C, et al. I nactivatio n of muscle chloride cha nnel by tran spos on in serti on in myot onic mice. Nature,2001,354:304,308.9Che n MF, Niggeweg R, laizzo PA, et al.Chloride con ducta nee in mouse muscle is subject to post-tra nscripti onal compe nsati on of thefun ctio nal Cl- cha nnel 1 gene dosage. J Physiol ,1997,504:75-81.10Furma n RE, Barchi RL. The pathophysiology of myot onia produced by aromatic carboxylic acids. Ann Neurol,1998,4:357-365.11Pusch M, Ludewig U, Rehfeldt A, et al. Gat ing of the voltage-depe ndent chloride cha nnel CIC-0 by the permea nt anion .Nature , 1995, 373:527-531.12张晓东,臧益民,周士胜.CLC心脏氯离子通道研究进展.心脏杂志,2000,12:47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