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过年的那些事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中过年的那些事儿

淡淡的记忆

(声明:本文存属个人观点,过完年过完节逗个乐子,请任何观看此文的朋友不要对号入座,看过您笑了我很开心,看过您没笑我不多心,说明我的文字功夫有待提高。谢谢!)

过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已经历了许多年。对年的感受是从渴望兴奋到逐渐看淡无所谓再到害怕。

一、小时候渴望过年: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烟酒肉食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是过节才有的奢侈品。年跟前,每家去供销社买2斤大肉、半斤红糖、一包香烟、2斤盐、2斤散酒(有柿子树、拐枣树的生产队也集体酿酒,然后按劳日值分给农户,那就比较多一点儿),一封五百头初一早晨迎新春出行放的炮仗(村干部可能是一千头的),吃年夜饭是没钱买炮仗的,不过老百姓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家家都到坡上砍些山竹,吃年夜饭前烧火吓年时把竹子点燃,这样竹节燃烧时发出的劈劈啪啪响声也挺像炮仗的。茶叶是可以省略的,其他调味品供销社也没有,各家泡酸菜的浆水代替了醋。大人一般是不做新衣服的,从牙缝挤点儿钱给家里的大儿子或最疼爱的孩子做件新衣服,再将哥哥姐姐们穿旧的衣服给弟弟妹妹们改一下变成浑全衣服,人们年前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年货办齐了吗?”。除夕夜吃一顿米饭,初一早晨吃一顿饺子(反正皮是面粉的,馅儿就是五花八门的了),从初一下午开始便是年三十的剩菜剩饭,就这样还要将年三十的米饭留一碗放到初五“破五时”才吃,预示有余粮。非走不可的亲戚从初一下午开始象征性的去拜个年,礼品是二十个蒸馍再拼点儿别的东西,亲戚们聚在一起就是东家长李家短拉家常,既没有麻将也没有扑克牌,更

别说灌酒醉汉了。但人们很会找乐,尽管没有电,每家每户还是要点门灯,门灯是用竹编白光纸糊成的,然后用洋红洋绿画的红红绿绿的,喜欢热闹的就在大门上挂两只灯笼,绝大部分都只点一盏门灯,灯芯是用漆籽油浇成的蜡烛,到晚上小孩子们就提着竹篾编的小灯笼,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耍,一直玩到初三晚上,所有人过年后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年过得好吗?”,人虽穷社会稳定,就为了过年能吃饱饭,所有人都渴望过年。那时过年真可谓是“穷快活了”。

二、青年时期愿意过年:改革开放之初,农民能填饱肚皮了,尽管那时还不太富裕,青年人好出风头的天性,使的青年人愿意过年。那时所有商品都放开了,因农村未通电,除电器外只要有钱其他啥都可以买到,因此从腊月初开始一些年轻人就开始操办年货,大肉、鱼肉、牛肉、羊肉、烟酒和其它副食品,有的甚至于要买够吃半年的东西,那时人们见面都是自豪的语气“办年货啊”。请位先生写对联还要请几个人作陪,写罢喝半夜酒将先生敬的酗酗大醉才放手。除夕吃年夜饭家家户户都能听到高喉喉咙大嗓门的酒话,饭后全家老少一律穿着崭新的衣服除当家人在家熬年根(三十夜的火---生炉大火)外,其他成员到处串门互致新年的问候。待到初一早晨吃罢饺子,一些年轻人提着大包小包走亲访友拜新年。这阶段蒸馍已被烟、酒、茶、饮料代替,拜年其实是为了显富,整酒醉汉。那时麻将、扑克牌还不太时兴,亲朋相聚就是喝酒,每到酒桌谁都想放倒几个酒醉汉,因此过年时田间、地头、路旁边、厕所内、牲口圈都成了吐酒的地方,导致许多家庭的猪猫羊狗鸡鸭等动物误食秽物而醉酒不醒,空气中弥漫的都是酒气,年轻人见面说的是“今年把人喝着了”。

三、中年时候看淡过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富裕,朝朝暮暮都过着过去过年时的生活。电通了电视走进千家万户,过年已经不再是

人们盼望的日子而成为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人们办年货的热情已大大不如以往,办年货只买紧俏商品其余物品随用随买。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亲朋只要相聚,那便是四人围在一起小打几圈,人多了的时候就“飘三页、挑红4”,办年货还精打细算,但只要往麻将桌一围,一个比一个大方,过年走亲访友,给小孩子的压岁钱,一个比一个多。年前熟人相见不再问“年货办齐了吗”而是“您也下街?”,年后相见则说的是“这个年我赢了多少”。这阶段三十夜一家之主也会一边看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熬年跟,拜年只是亲朋之间相聚的一种借口,拜年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找个机会亲朋聚在一起娱乐娱乐。

四、现在对过年没了感觉甚至怕过年:日子过得好,亲朋之间的关心随便了,年味也就不那么浓了,腊月24前街道和平时没什么两样,25之后才陆续有村民进街购买年货,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买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时令新鲜蔬菜,为了节约时间买对联成为现阶段办年货的主要内容,物质拜年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移动电话兴起后先是电话拜年,接着是短信拜年,这还能说的过去,因为总花费了一点儿话费,心中还是踏实的。近几年微博微信成为时尚,过年了认识不认识的朋友都在网上发一些祝福短信,年轻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时髦,而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却总感觉缺点儿啥,仔细想想其实是对虚拟的新生事物的一种抵制,所以我们这代人依然坚守着那点可怜的自尊,过年了给亲朋发条信息,即使花了一毛钱也算是给自己良心的一个安慰。但现在认亲戚却成为年轻人、小孩子之间的一项重要内容。年轻人新婚后过年要认新亲戚,所谓“一门亲满门转”。更有甚者,现在大人心疼孩子,有的家长竟然通知亲戚说“某天某时到某地孩子结婚后要认亲”,搞得跟团拜似的,亲戚们除了拿足给“新贵人”的红包钱,还得掏腰包乘车赶去让人家认亲。家庭添了小孩必须给孩子拜个干亲,

开亲头三年孩子必须在干亲家过年,所谓“生身父母放一边,养身父母大如天”,干爹干妈要给孩子上下全新,过年还要给孩子压岁钱。新春上门发红包是必不可少的,多则不限,最少也是200元起价,且不能给400元(4同死谐音),除此之外要增加必须成倍加,不能增加单数,增加单数被视为不吉利。年前年后无论在哪儿相见,都是一句话“最近手气咋样?”。此时熬年跟变成了看春晚,等到零点的钟声一敲响,把出行的炮仗一放,几乎家家户户都休息了。过年的任务似乎就是“聚在一起耍耍和发压岁钱”两项了。

人老了喜静不喜动,年前便买几个红包,提前包好压岁包,等待着本门的晚辈们来拜年,年过完了,本门中该来的晚辈都来了,但参加工作之后的晚辈们不仅不要大人给的红包,反倒还要送老人一个装200元钱的红包。另外还来了几对认新亲戚的,搞得我们手忙脚乱的。应付完一切再回头数数年前买的红包,红包没了,晚辈们孝敬的红包也没了,好像自己留的烟钱也没有了,还真是有点儿怕了这过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