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美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美复习笔记
一、前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古今中外各种经济学学说的总结和批判。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认识和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和把握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必备思想武器。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 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剖析和批判,其基本内容包括: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波动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
2. 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把经济问题放在社会历史和阶级斗争的总体框架下来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经济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阐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确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
三、价值论
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
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一、自然经济(一)定义: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庄、奴隶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二)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二、商品经济(一)定义: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考研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考研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政治经济学是考研政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规律,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刻。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政治经济学这一科目,下面将对考研政治经济学的复习要点进行整理,以助您更好地备考。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1. 生产要素(1)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2)物质资料是劳动产品的物质载体,包括土地、劳动工具等。
2. 价值与价格(1)价值是商品在交换中所体现出来的劳动时间的量度,它具有客观规律性。
(2)价格是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交换比率,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3. 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的表现,包括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结构性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应对。
4. 剩余价值(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所获得的超过所付出的劳动价值的部分。
(2)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大于其交换价值。
二、政治经济学核心内容1. 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
(2)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关系。
2. 国民经济核算(1)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基本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总消费等。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了解和分析一个国家经济总体情况的重要工具。
3. 经济增长理论(1)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原因的理论体系。
(2)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观点。
4.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是资本所有者占据主导地位,追求利润最大化。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应用1. 国际贸易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驱动力是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
(2)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驱动力是某一国家在某种产品上的绝对优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解决之道。
本文将重点回顾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要点。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能力,而交换价值是在市场交换中表现出来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为我们理解商品的制度属性和经济交换提供了基础。
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剥削现象的深刻剖析。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的一部分被资本家占有,这部分价值被称为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矛盾,以及这种剥削关系如何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通过购买和控制劳动力来实现剥削。
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社会不平等和经济危机的问题。
四、资本积累与资本循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马克思将资本积累分为绝对积累和相对积累两个方面。
绝对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资本积累,而相对积累则是指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削减劳动力成本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积累方式。
资本循环是指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流动的过程,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
五、资本主义危机与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包括繁荣、危机、衰退和复苏等阶段。
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
导论一、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因为: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为两类:a.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b.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即原材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1)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表现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时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②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③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①含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结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导 论)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因为: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为两类:a.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b.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即原材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1)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表现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时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②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③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①含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结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归纳导论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而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
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关系。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它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一章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其中,使用价值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由自然属性决定,也可以兼具多种自然属性,同时也受到约定俗成的影响。
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是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
因此,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包括具体劳动又包括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是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则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劳动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与具体劳动是对立统一的,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差别和矛盾在于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而抽象劳动则是人类体力和脑力支出。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生产者所有,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生产商品的劳动完全是私人行为,产品也归生产者占有和支配,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而社会劳动则是指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商品生产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研究方法包括抽象法、矛盾分析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主要任务是揭示各种生产关系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理解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用经济观点和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形式,普遍的形式和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是一种普遍等价物,是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
货币流通规律是货币作为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中的流通规律。
1.绵羊的价值和斧子的价值绵羊作为一种使用价值,通过斧子的表现来展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而斧子作为一种价值,是被动作用的,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的角色,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2.商品的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但是,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因此价值表现不完全。
3.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 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考点
1.经济学不等于政治经济学,经济学范围更大2.劳动: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3.劳动对象:在劳动中被采掘和加工的东西。
它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加工过的原材料4.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5.生产力:指人类在物质生活中创造新财富的能力6.生产关系:指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7.生产方式:指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8.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9.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10.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11.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12.经济体制指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包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政府调控体系、产权制度等)13.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区别:社会制度包含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的具体体现1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任何从事经济活动都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15.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为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为几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3)某一个人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某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质16.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1)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2)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17.什么叫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18.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1)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性作用(3)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19.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区别:社会制度是以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总和。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整理
2-10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1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12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2-13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成反比。
2-1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2-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三章3-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2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v+m 。
3-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经济范畴是:剩余价值率。
3-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5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3-6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3-7资本集中:是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3-8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3-9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3-11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3-1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13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剩余价值。
3-14资本有机构成是指: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3-16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3-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随着资本的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1.经济全球化.概念: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地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能力超越出一国或地区的范伟而互相联系和紧密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①人的劳动,是指人改变外界自然的物体,使之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②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指人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件.③劳动对象,是指人类的劳动加予其上的一切东西.3.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资料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③人们在分配交换和消费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生产关系的制度化.4.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态,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经济,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特点: ①自然经济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②每个生产者是分散的,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具简陋,劳动生产力低下; ③生产者各自闭关自守,相互之间很少发生经济关系;④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财富匮乏. 商品经济是直接地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特点: ①生产者之间和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分工和协作的关系②各生产者各自从事某种产品和产品的某些部分的专业化生产,形成相互联系相互独立,又相互竞争的社会生产体系.③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经济运行的开放自由,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所谓商品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所谓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时量的比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统一性表现为:一个物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才是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没有价值.反之,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商品只能是一般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互为依据和条件,不可分割. 二者矛盾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别人生产的,价值才是为生产者自己创造的,但生产者要想获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使用价值并使它出售出去才能获得价值.因此,二者又是矛盾的,这个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6.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音速,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不是指两种劳动也不是两个劳动的过程,而是指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所谓具体劳动就是为创造某种使用价值而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一般的人类劳动,它是永恒的,永远存在于各种劳动之中.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它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基础.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包括:劳动这的生产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工具及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劳动组织与管理的合理性,自然条件以及其他相关条件.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其联系表现为:没有私人劳动就没有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是各个私人劳动的总和.其矛盾表现为:各个私人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的根源,也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内的各个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8.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其本质就在于它是商品交换中固定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其顺序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此基础上,随着生产与流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流通的商品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 通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需求量,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持续地大幅度上涨现象.9.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①作为一种客观的力量,自动调节社会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刺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强化竞争,促进优胜劣汰. 价值及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市场机制表现出来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10.货币转化为资本: ①G—W—G’称为资本总公式[G货币 W商品 G’=G+△G △G剩余价值],因为它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基本特性.价值规律中告诉我们商品流通或商品交换不产生价值增值,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则.因此,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似乎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也被称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②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所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维持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延续后代,不断再生产出新的劳动者③维持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11.资本主义社会的工资并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根本不存在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它体现了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价值和价值增值. 资本的本质是是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的一般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①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这一内涵表现了资本的社会本质特征②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这一内涵反映了资本最典型最与众不同的经济特征. ③资本是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权和支配权. 资本的特殊属性主要表现为资本总是同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因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社会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结合方式不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地位和关系不同,生产的动机与目的不同,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资本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就有所不同.1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把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之为不变资本.把资本家勇于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称之为可变资本.资本的这种划分表明剩余价值只能由可变资本带来,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是资本金增值的根本原因. 雇佣工人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 商品的总价值w=c+v+m. 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13.无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以工作日绝对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七起点的,所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榨取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称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 ①如果把剩余价值视为预付资本的产物,它就称为利润. ②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结果会导致利润的平均化趋势,最终形成平均利润. ③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揭示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表明①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本企业资本家和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整个资产阶级共同剥削整个无产阶级②不仅是个别工人与个别资本家的对立,是两大阶级的对立.14.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①商业资本就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在流通流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商业资本是用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以获得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资本形态.商业利润痛产业利润一样,也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的闲置货币资本.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③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贷款利息总高于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加上其他业务的收入再减去经营的开支就是银行资本家的利润.它也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④资本主义地租的是指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及分割形式.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形式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限,并有优劣之分,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从而使价值大于生产价格,这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农产品必须按照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就转化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土地价格=地息/利息率15.所谓垄断,就是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企业联合起来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它们在经济条件上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操纵下保证获得垄断高额利润的一种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包括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产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或价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在收购原材料或其他产品使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或价值的价格. 垄断利润的来源: ①垄断企业内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②通过垄断价格占有非垄断企业工业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③通过对外扩张资本输出和不等价交换等形式,掠夺其他国家人民一部分财富④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与信贷,对国民收入做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16.产业资本循环统一运动的基本条件: 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②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依次继起.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17.资本的周转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和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流通时间是资本处在流通过程的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两部分. 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成正比例关系. 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按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预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资本总额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叫物质磨损,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 固定资本磨损的两种情况:①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同样性能的机器设备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来的机器设备的价值发生贬值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新机器设备投入使用,使原来的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而引起的贬值. 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①资本周转速度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资本周转速度快,维持相同规模生产所需要的预付资本量就少.②资本周转速度对固定资本的影响③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1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通过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和两大部类内部的交换来实现的.而这些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又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就是必须具备一定条件:Ⅰ (v+m)= Ⅱc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Ⅰ(v+△v+m/x)=(c+△c)19.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因而又叫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①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20.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关系密切表现在:①在资本和业务上互相渗透②组织人事上互相结合.2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人事联合制”的方式来控制国家机器操纵政府政策的制定.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形式:①国有垄断资本②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③与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2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的高低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③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④不变资本的节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
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一门学科。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经济结构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创立,到列宁、斯大林时期的发展,再到毛泽东时代的继续完善。
它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不断推进和深化。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原则。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等实际经济现象,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详解1.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的价值来源和利润的实现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剥削的本质。
2.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
3.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如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原则,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第1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建议】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主要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本章小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精心梳理的,很实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政经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1 )历史背景是: 19 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要求无产阶级科学理论的指导。
( 2 )主要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关系做了原则性的预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2 )列宁根据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建立了垄断资本主义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深刻论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 3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政经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 2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 ( 直接生产过程 ) 、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选择1.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加经济的学说。
P42.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的因素。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完成。
P6 3.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凡是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但不是都具有科学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P9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P1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重点)劳动对象的两类:自然物(天然存在的:矿藏等),原料(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等)。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P127.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
P13广义的生产关系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9.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工具。
10.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
11.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P1613.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4.经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1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P20答题1.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记住)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导论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过程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一、自然经济(一)定义: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庄、奴隶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二)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二、商品经济(一)定义: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三、市场经济(一)定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阶段所形成的,以市场为基础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二)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4.宏观经济间接化5.市场体系完善化6.交易关系平等化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两个因素1、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两因素:①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二、劳动的二重性(一)具体劳动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二)抽象劳动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3.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三、商品价值量(一)商品价值量决定——劳动时间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价值实现就是经营成功: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二)价值量变化规律○a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2、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劳动自然条件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批判了资本、土地、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指出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进行价值转移,并不能创造新价值。
新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人的因素和社会结合的因素,这些不同因素与价值形成有不同的关系。
1、概念: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2、条件: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1、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矛盾解决:交换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二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价值形式演变:1、简单的价值形式2、扩大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历史:“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3、货币形式的发展:实物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1、货币职能A、价值尺度: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观念货币数量上比较)*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B、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现实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包含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C、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使之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具有蓄水池的作用,不会发生上货币过多是现象D、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的职能(产生的前提:商业信用)作用和后果:1、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藏危机的可能。
E、世界货币: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2、五种职能的关系: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派生职能3、货币流通规律○1概念: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2决定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Q(2)商品的价格水平P(3)货币流通速度V○3公式:○4关系:(1)M与PQ 成正比;(2)M与V成反比调整公式: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M= —————————————————————————V4、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紧缩A、纸币:是由金属货币衍化而来的,它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特点:没有价值,国家强力支持,以金属货币为基础,B、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纸币流通导致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
C、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1、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a、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B、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1、一般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2、资本主义作用特点:a造成社会财富浪费;b 有利和不利生产技术提高的双重作用;c两极分化。
3、社会主义作用特点:a不是唯一的调节者;b自觉利用。
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一实质得到了充分反映。
1、资本: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商品流通公式:W—G—W 资本流通公式:G—W—GB、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
2、劳动力成为商品:A、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必须有劳动力所有权。
B、劳动者没有生活及生产资料。
C、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维持和发展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A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他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本质: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3、资本的主要特征: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是一种运动;c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A划分标准: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
B内容:C意义:a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b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5、剩余价值率:a定义: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
b表示方法:(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而比其它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三)资本主义工资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工资的形式: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其他形式(奖金;津贴)3、资本主义工资和社会主义工资的国民差异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