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的译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文所安的译评

一、宇文所安与《文赋》

陆机(公元261―303)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结合前人的经验,以创作过程中的构思问题为中心,“论作文之利害所由”,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和《诗品》的作者钟嵘),有很大的启发,可以说《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继往开来的作用。近两千年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其中也不乏西方的著名的汉学家,宇文所安就是其中之一。宇文所安(StephenOwen)是当代美国著名汉学家,为哈佛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于该校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是以汉学研究而获此殊荣的极少数美国学者之一。他学识渊博,学术思想敏锐,很有才气。对中国古典文学文论情有独钟,造诣颇高,著作丰厚,如AnAnthologyofChineseLiterature(1996),TheEndoftheChineseMiddleAges(1996),TraditionalChinesePoetryandPoetics:OmenoftheWorld(1984),Remembrance:TheExperienceofthePastinChinese Literature(1986)等等。不少论著已有了中译本,如《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初唐诗》、《盛唐诗》、《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等。1992

年出版的ReadingsinChineseLiteratureThought可以说是他对中国文论研究与翻译的一部代表作。这本书中,宇文所安对《文赋》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进行了精心的译评,其中每篇分中文原文、英译以及评论三部分,使我们从西方文论这一外在语境找到了一个新的观点和角度,其中不乏富有见地之处。在他对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的双向阐释中,产生一种中西文化灵魂的碰撞,让我们发现过去未曾认识到的中西文论的许多新特色。

二、从翻译目的论看宇文所安的译文

翻译目的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在意图、意义、语言三者的关系上,意图赋予语言以意义,意义是意图和语言相结合的产物,语言则是联结意图和意义的中介或纽带,也是这两者的外化、物化手段。因此,要确定话语意义,就必须充分考虑说话人的意图、交际场合以及听话人的背景知识、信念、态度等语境因素。就翻译而言,它们是一种“三元关系”间(即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明示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既要通过原文语境关联推理认知原作意图和意义,与原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而构成交际的一方,又要通过译文将自己认知的原作意图及其相关信息与译文读者交流而形成交际的另一方,从而完成这种“三元关系”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但是由于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作意图及其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可能存在

着一定的差距,原语与译语的语篇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也难以一致。对于这种情况,继弗米尔(H.J.Vemmeer)之后,以莱斯(K.Reiss)、诺德(C.Nord)等为主的“目的论”学者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他们认为,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并且译者还可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翻译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宇文所安对《文赋》的精彩译评把翻译目的论所表达的技巧和意蕴发挥的淋漓尽致。透过他的译评,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学贯中西的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理解,体味到他译文中的哲思之美。宇文所安在ReadingsinChineseLiteratureThought的Introduction中写到“Thisworkisaddressedprimarilytotwoaudiences:first,toscholarofwesternliteratureswhowishtounderstandsomethingofatraditi onofwesternofnonwesternliterarythought,andsecond,tostudentsbeginningthestudyoftraditionalChineseliterature.”[3](这本书服务于两种读者:一是想对非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学者,再者就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初学者)。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学批评介绍给学习文学和理论的西方读者。中国古典文论不仅是古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而且还是古代文学家创作经验的结晶。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论已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

思想体系和话语系统。从文体学角度来看,文论典籍主要属于文学类体裁,尤其是散文体裁,具有叙议结合、重神明理的特点,并有其自身的常规性——“形趋简约”的语用规范、“言以文远”的审美原则以及“敷陈其事而道言之”的说理宗旨。因此,为了能让读者领悟到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宇文所安不仅需要传达古典文论的思想精髓,更要在翻译中体现其文体风格。为了达到向西方读者展现中国古典文论的思想精髓并保留其文体特点这一目的,宇文所安在翻译陆机《文赋》时如何做的呢?下面笔者将对其翻译进行分析研究。

1.增加信息以示译入语与原语区别

原文: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译文:Itmaybethatthepattern(wen)islushandtheprinciple(li)rich.Butintermsofconcept(yi),itdoesnotreallyhaveapoint.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将言、意、物矛盾关系引入创作过程并以理论探讨的是陆机。他在《文赋》中以“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作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这里陆机指出“文繁”、“理富”、“意不指适”矛盾关系,强调创作主体在构思中努力追求“意”、“言”之间的和谐。为了彰显陆机的这一文学理论思想,并让不熟悉中国文论的西方读者体会到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宇文所安在给出译文的同时采用添加括号的方式在译文中增加了“(wen)”、“(li)”、“(yi)”这三个信息,这并不是一般的音译,因为括号的增添正是要提示读者注意文中要表现的矛盾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增加信息的音译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