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长恨歌》教案范本

《长恨歌》教案范本

《长恨歌》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能够分析并欣赏《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3)能够解读并分析《长恨歌》中的主题思想,如爱情、忠诚、悲剧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

(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对《长恨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培养表达能力,将《长恨歌》中的主题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忠诚观和悲剧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3)《长恨歌》中的主题思想,如爱情、忠诚、悲剧等。

2. 教学难点:(1)《长恨歌》中的生僻字、古今异义词等的理解。

(2)《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等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其他类似题材的诗歌,进一步体会《长恨歌》的独特之处。

5. 主题解读:深入分析《长恨歌》中的主题思想,如爱情、忠诚、悲剧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互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长恨歌》的基本知识、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评估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长恨歌》的历史背景。

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背景。

采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展示《长恨歌》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关注。

简介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提问:同学们对《长恨歌》有什么了解和期待?组织学生讨论并分享。

第二章:《长恨歌》第一段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一段。

分析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一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一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一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一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一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三章:《长恨歌》第二段讲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二段。

分析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二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二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二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二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二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二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四章:《长恨歌》第三段讲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三段。

分析第三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4.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三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三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三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三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三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三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拓展知识。

《长恨歌》教案范本

《长恨歌》教案范本

《长恨歌》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历史背景;(2)能够分析《长恨歌》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3)能够解读《长恨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4)能够欣赏《长恨歌》的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2)通过分析、讨论,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热爱与追求;(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婚姻,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恨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2)《长恨歌》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3)《长恨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4)《长恨歌》的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长恨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2)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含义、句子翻译等;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悟;3.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恨歌》中的典型意象、象征意义;4. 朗读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语感;5. 背诵法:通过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长恨歌》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2. 学生准备:预习《长恨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参考资料、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长恨歌》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历史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内容;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分析诗歌形式、韵律特点;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5. 案例分析:分析《长恨歌》中的典型意象、象征意义,如“天长地久”、“水调歌头”等;6. 朗读展示: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7. 背诵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六、课时安排本课程共需15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 第二课时: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分析诗歌形式、韵律特点;3.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4. 第四课时:分析《长恨歌》中的典型意象、象征意义,如“天长地久”、“水调歌头”等;5. 第五课时: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6. 第六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7. 第七课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9. 第九课时:批改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进行针对性讲解;10. 第十课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长恨歌》的掌握情况。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

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5篇)长恨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音读、情读、研读、品读;讨论,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2.课前导学案布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你对《长恨歌》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抒情文字,一幅图画,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等。

上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或投影上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要完成这个题,得先看诗,读诗,品诗。

看诗,读诗,品诗,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整体感知的过程。

把学生直接引导到作品的面前,用他们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我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也一定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精彩品读。

二、导入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说明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这两首诗流传甚广。

一千多年后,它们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动人的魅力。

究其原因,主要在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们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对真情的向往和追求。

也许,唯有这绵绵“长恨”,才是真正的永远。

三、朗读感悟。

1.听多媒体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跟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1.我们要求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现在就请大家秀秀自己的风采。

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诗歌,有同学展现了他自创的画作,有同学来了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还有同学自编自唱了一首歌。

《长恨歌》教案(范本

《长恨歌》教案(范本

《长恨歌》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四单元《唐诗》章节,详细内容为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恨歌》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领会其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3. 通过对《长恨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长恨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重点:掌握《长恨歌》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诗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长恨歌》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课。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恨歌》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

(1)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矛盾加剧,诗人白居易借古讽今,通过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社会现实。

(2)情节:诗歌共分为四部分,分别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思念和重逢。

(3)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宫女、太监等,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4)艺术特色: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3. 例题讲解:分析《长恨歌》中的名句,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讲解其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长恨歌》中的其他名句,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各小组代表发言。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内容:(1)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2)情节:爱情、悲剧、思念、重逢(3)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宫女、太监等(4)艺术特色: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表现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表现手法:对比、象征、抒情等。

语文《长恨歌》教案

语文《长恨歌》教案

语文《长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长恨歌》。

(3)能够分析《长恨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长恨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恨歌》中所表达的爱情和人生哲理。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长恨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3)《长恨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长恨歌》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长恨歌》中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激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长恨歌》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长恨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长恨歌》中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哲理。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长恨歌》的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3. 学生对《长恨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学生对《长恨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长恨歌》中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长恨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长恨歌》的解析和评论等资料。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篇:《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长恨歌》教案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

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3、背景介绍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

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歌既成,使鸿传焉。

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

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

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陈鸿《长恨歌传》)三、赏析诗歌1、听朗读,梳理内容⇓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3、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语文《长恨歌》教案

语文《长恨歌》教案

语文《长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内容;(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体会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2)认识人性的复杂性,理解人类情感的深刻内涵;(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珍惜当下,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内容;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批判性思考;2.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长恨歌》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长恨歌》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相关诗歌等;3. 教学工具:PPT、黑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2)揭示《长恨歌》的历史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内容;(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美;(3)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 批判性思维:(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2)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人性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爱情悲剧;(2)探讨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五代诗歌鉴赏》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全诗共八百余字,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恨歌》的故事情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

3. 分析并评价《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美、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领悟。

教学重点:诗歌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注释、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宫廷画《长恨歌图》,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的背景故事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恨歌》。

2. 诵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长恨歌》主题相似的诗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注释,分析并评价《长恨歌》中的名句,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恨歌》2. 诗人:白居易3. 故事情节: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4. 人物形象:唐玄宗、杨玉环、宫女、太监等5. 艺术特色:韵律美、意象丰富、对比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看法。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语言流畅,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韵律美的感悟尚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如《琵琶行》、《问刘十九》等,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长恨歌》教案5篇

《长恨歌》教案5篇

《长恨歌》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单元《唐诗》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根据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本节课将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

详细内容:1. 第一部分: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美丽与奢华。

2. 第二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逃往四川,途中杨贵妃被迫自缢身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背景,了解唐代历史及诗歌创作特点。

2.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 体会诗人白居易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及对人生的感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3. 诗歌解析: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解读诗歌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短篇唐诗,分析其诗歌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长恨歌》中的某一小节。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背景及作者2. 诗歌结构分析3. 重点词汇解释4. 课后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你最喜欢的一节,阐述理由。

2. 答案:学生需结合诗歌内容、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次教学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结构分析2. 诗歌韵律与节奏3. 历史背景的理解4. 课后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结构分析1. 诗歌的起承转合:起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总领全诗,点明主题;承句详细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转句“渔阳鼙鼓动地来”,转入安史之乱,杨贵妃被迫自缢的悲剧;合句“此恨绵绵无绝期”,抒发诗人感慨。

2024年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2024年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2024年白居易《长恨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名著选读》第十五章,详细内容为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长诗,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与腐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夸张等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中的生僻字词、复杂的情节、艺术特色分析。

教学重点:《长恨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2. 诵读:学生齐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长恨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句子,如“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恨歌》2. 板书内容:故事情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宫女、太监等艺术特色:韵律、对仗、夸张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长恨歌》中的重点句子。

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

谈谈你对《长恨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答案:重点句子翻译:参照教材注释。

人物形象分析:结合诗中的描述,从性格、命运等方面进行分析。

艺术特色理解:结合诗中的具体例子,阐述《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长恨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2.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兴趣的提升。

长恨歌的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的公开课教案
重点和难点解析
重点:
1. 《长恨歌》的作者背景、诗歌结构和主要内容。
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
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
难点:
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情感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7.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人物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8.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
10.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拓展
1. 比较学习:推荐其他关于爱情的长篇诗歌,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探讨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 艺术创作:鼓励学生以《长恨歌》为灵感,进行绘画、音乐或戏剧等艺术创作,表达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资源
1. 文本资源:《长恨歌》原文及其注释版本,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恨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九、教学时间
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每个课时45分钟。
2. 课堂活动安排:第一个课时主要进行诗歌的朗读、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第二个课时进行分享成果、深入讲解和情感体验。
2. 情感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避免过度沉迷或误解。
十二、教学辅助工具
1. PPT: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具体内容为白居易的《长恨歌》。

该诗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诗歌共分为七个部分:叙事、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抒情、叙事。

详细内容涵盖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主题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恨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基础知识。

2. 领悟诗歌所表达的爱情悲剧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及主题理解。

难点: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注释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诗句解析:对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悲剧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恨歌》2. 作者:白居易3. 诗歌结构:叙事、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抒情、叙事4. 重点字词、句式、意象5. 主题:爱情悲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对意象进行分析,并表达自己对诗歌主题的见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培养文学兴趣。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设计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全文;(2)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2)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忠贞、忠诚、爱国等价值观念;(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长恨歌》;(2)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3)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体会;(3)对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介绍《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流传情况;(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深入理解诗歌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欣赏和品析;(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2)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忠贞、忠诚、爱国等价值观念;(3)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背诵《长恨歌》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长恨歌》;3. 调查了解《长恨歌》在当代的传播和影响,分享给同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程度,包括诗歌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的掌握;2. 学生对白居易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3. 学生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对诗歌欣赏的能力;4. 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热爱。

2024年长恨歌教案(5篇

2024年长恨歌教案(5篇

2024年长恨歌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汉语》第二册第七章《唐诗》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空虚,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音韵、格律分析;3. 诗歌内容的解读与分析;4.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2. 掌握《长恨歌》的音韵、格律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音韵、格律分析,诗歌意境的理解;2. 教学重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长恨歌》课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起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2. 新课内容展示: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恨歌》全文;3.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白居易及诗歌创作背景;4. 音韵、格律分析:讲解《长恨歌》的音韵、格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5. 诗歌内容解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6.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唐诗的音韵、格律特点;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作者:白居易;3. 创作背景:唐玄宗、杨贵妃;4. 音韵、格律特点:平仄、韵脚、对仗;5. 诗歌意境: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空虚;6. 艺术特色: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意象,并阐述其作用;2. 答案:意象如“长夜”、“孤灯”等,表现了宫廷生活的孤独与空虚,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音韵、格律分析部分掌握较好,但在理解诗歌意境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引导;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如《琵琶行》、《问刘十九》等,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

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

长恨歌教案设计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教案设计篇1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长恨歌》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选修)的第一首诗。

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难点:诗歌的主题把握。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长恨歌教案(5篇)

长恨歌教案(5篇)

《长恨歌教案》长恨歌教案(一):【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长恨歌》的主题。

2、学会树立正确的感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多主题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讨论【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新课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二、自主学习(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展示,教师纠错补漏)1、字音关:回眸(mu)粉黛(di)骊(l)宫霓(n)裳(chng)临邛(qing)鼙(p)鼓仙袂(mi)衣钿(din)千乘(shng)钗擘(b)马嵬(wi)阑干(ln)绰约(chu)2、知人论世: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好处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齐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著有《白氏长庆集》。

3、背景简介:《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讲授《长恨歌》这首古典诗歌。

我们将介绍诗歌的作者王之涣,以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然后,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包括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以及其艺术价值。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并正确地朗读《长恨歌》。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理解其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恨歌》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以及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长恨歌》全文打印稿3. 词典4. 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长恨歌》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讲解:(1) 介绍《长恨歌》的作者王之涣,以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2) 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包括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以及其艺术价值。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他们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感受。

4. 练习:让学生齐声朗读《长恨歌》,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长恨歌》作者:王之涣历史背景:唐朝诗歌结构:X韵律:X意象:X主题思想:X艺术价值:X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将《长恨歌》翻译成现代汉语。

2. 请学生谈谈他们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长恨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长恨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长恨歌》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诗歌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了解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诗歌的结构是指诗歌的整体布局和组织形式,《长恨歌》采用了严格的格律诗形式,遵循平仄、对仗等原则。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长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通过学习《长恨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掌握《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和深层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情节结构,理解人物形象,品味诗歌语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原文、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2. 诗词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白居易及《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3. 诗词原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情节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长恨歌》的情节结构,理解人物形象。

5. 艺术特色分析:讲解《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对仗、夸张等手法。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长恨歌》的相关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内容:作者:白居易背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情节结构:起承转合艺术特色:比兴、对仗、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长恨歌》的情节结构。

请举例分析《长恨歌》中的艺术特色。

2. 答案:情节结构:起承转合,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艺术特色: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比兴手法;“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的对仗手法;“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中的夸张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对《长恨歌》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诗词背景,掌握了情节结构,分析了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过程
方法与手段
组织教学
1分钟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学习委员点名并
学习委员点名并记入日志。
检查复习
3分钟
让学生介绍白居易
找几名学生回答
新课教学
41分钟
新课教学
44分钟
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
寄语之中有誓词,唯有他俩心里知。
当年七月七日夜,我俩相会长生殿;
夜半无人两私语,双双对天立誓言:
在天上,我们愿作比翼齐飞鹣鹣鸟;
在地上,我们甘为永不分离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总会有终了之时;
唯有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第四课时
1、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⑵、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生离死别远悠悠,至今已经过一年;
美人魂魄在何方,为啥不曾来入梦?
四川有个名道士,正到长安来做客;
能用虔诚的道术,招引贵妃的魂魄。
辗转相思好伤神,叫人对王表同情;
就叫方士去努力,专意殷勤去找寻。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
升天入地去寻求,天堂地府找个遍。
找遍了整个碧空,找遍了整个黄泉;
天茫茫来地苍苍,找遍天地没看见。
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长恨歌
课后评注
本节课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上课表现积极主动。
本节课课为《长恨歌》的第三和第四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掌握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并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昭阳殿里恩爱情,年深月久已断绝;
蓬莱宫中度时日,仙境幽幽万古长。
回头俯身向下看,滚滚黄尘罩人间;
只见尘雾一层层,京都长安看不见。
只有寄去定情物,表表我深情一往;
钿盒金钗寄你去,或许能慰藉君王;
金钗儿我留一半,钿合儿我留一扇;
擘金钗来分钿盒,一人一半各收藏。
但愿我们两颗心,有如钗钿一样坚;
不管天上或人间,终有一日会相见;
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3、划分层次
行文线索:重色--寻色--迷色--失色--思色--访色--盟誓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推开睡枕揽外衣,匆忙起床乱徘徊;
珍珠廉子金银屏,一路层层都敞开。
乌去发髯半偏着,看来刚刚才睡醒;
花冠不整都不顾,匆匆跑到堂下来。
轻风吹拂扬衣袖,步履轻轻飘飘举;
好象当年在宫中,跳起霓裳羽衣舞。
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纵横四处洒;
活象春天新雨后,一枝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
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41分钟
13分钟
15分钟
16分钟
作业布置
1分钟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⑴、《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是本诗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李隆基和杨贵妃,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忽然听说东海上,有座仙山蓬莱山;
仙山耸立在云端,云来雾去缥渺间。
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
天仙神女多无数,个个绰约又多姿。
万千娇美仙女中,有个芳名叫太真;
肌肤如雪貌似花,仿佛是要找的人。
方士在金阙西厢,叩开白玉的大门;
他托咐侍女小玉,叫双成通报一声。
猛然听到通报说:唐朝天子来使者;
九华帐里太真仙,酣梦之中受震惊。
章节及课题
二十八、(2)长恨歌(3-4课时)
时数与日期
两课时
班级:特招班
时间:
目的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
重点难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第三课时
翻译课文
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当年梨园的弟子,个个新添了白发;
后妃宫中的女官,红颜退尽人衰老。
夜间殿堂流萤飞,思想消沉心茫然;
终夜思念睡不着,挑尽了孤灯心草。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
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
冷冰冰的鸳鸯瓦,霜花覆盖了几重;
寒刺刺的翡翠被,谁与皇上来共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