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长周期地震动灾害预测及防灾对策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1.05•【字号】辽政发[2005]1号•【施行日期】2005.01.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辽政发[2005]1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做好我省的防震减灾工作,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社会安全保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意义辽宁省是一个地震较多的省份,历史上我省及其邻近地区共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13次,其中最大的是1975年发生在海城的7.3级地震。
我省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目前已经查明的活动性断裂有20多条,沈阳、鞍山、大连、营口、朝阳等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监视防御区,经专家认定6级以上潜在震源区有17个。
近十年来,全省平均每年发生2级—2.9级地震163次,3级—3.9级地震23次,4级—5级地震3次。
2004年我省的辽蒙交界地区被列为2004—2006年全国11个重点危险区之一,我省仍面临地震灾害的威胁。
近年来,我省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综合防震减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按照国务院新时期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地震监测能力总体不高,我省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大城市监测设施监测效能下降,沿海地带和海域地震监测存在盲区;农村民居普遍不设防;防震减灾工作进展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差距明显,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和群测群防工作面临突出问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不强,综合防灾能力亟待加强。
这些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辽宁省东港市地震应急预案
辽宁省东港市地震应急预案
一、地震预警与响应
1. 当接到地震预警时,立即启动地震应急响应,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2. 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立即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3. 加强对可能出现的地震灾情的监测和预警,全力抢救受灾人员,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二、应急救援
1. 地震发生后,各部门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力量进行灾情勘察、群众疏散和救助工作。
2. 做好伤员救治和医疗救援工作,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减少次生灾害。
3. 加强与上级地震灾情应急救援指挥部的联系,及时报告地震灾情,申请支援。
三、灾后恢复重建
1. 地震发生后,相关部门应立即评估灾情,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2. 组织开展受灾群众的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3. 做好灾后心理疏导工作,关心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减轻其心理负担。
四、社会动员与宣传教育
1. 加强地震防灾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地震安
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指导群众进行自救互救。
3. 加强社会力量的动员和组织,提高地震灾害应对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
辽宁省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及综合减灾对策研究
・ 研 究方 法 ・
辽宁省城市自 然灾害风险评价及综合减灾对策研究
姜乃力 , 冯 晓琳 , 高 航
( 1 . 沈阳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 院, 辽宁 沈阳 1 1 0 0 4 1 ; 2 . 辽宁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 )
摘要 : 在 全 球 自然 灾 害 频 发 的 背景 下 , 城 市 自然 灾 害 风 险 研 究 引 起 国 际 社 会 和 国 内 外 学 者 的高 度 关 注 。 在 大 量 数 据 与 文 献 资
关键词 : 自然 灾 害 ; 风险评价 ; 减 灾 对 策
中图 分 类 号 : X 4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8 1 4 1 ( 2 0 1 3 ) 0 5— 0 4 7 5 —0 3
Re s e ar c h o n Ur ba n Na t u r a l Di s a s t e r Ri s k As s e s s me n t a nd Co m pr e h e n s i v e Cou n t e r me a s ur e s o f Di s a s t e r Re du c t i o n i n Li a on i ng Pr o v i nc e
料的基础上 , 借 鉴 国 内外 自然 灾 害 风 险研 究 的 成 果 , 对 辽 宁 省 城 市 自然 灾 害 强 度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 划分风 险等级 , 最终利 用 A r c G I S技 术 绘 制 风 险评 价 图 , 以期 为 辽 宁省 政 府 风 险 管 理 决 策 、 城 市综合减灾降险工作提供科学依 据和技术支撑。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与方法
预防地震灾害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会详细介绍一些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一、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1. 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建设遍布全国的地震监测台站网络,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收集地震数据,提供准确的地震信息。
2. 发展地震预警系统:利用地震监测数据和预警算法,及时发出地震预警信号,提前几秒到几十秒警示公众,使人们有更多时间采取逃生和防护措施。
二、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震设计1. 加强抗震设计标准: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抗震设计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2. 加固和改造老旧建筑: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建筑,进行加固和改造,增强其抗震能力。
3. 设计和建设抗震设施:在关键基础设施如桥梁、隧道、水坝等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地震影响,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三、地震教育与宣传1. 加强地震知识普及:通过学校、媒体等渠道,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2. 组织地震演习和模拟演练:定期组织地震演习和模拟演练,让公众熟悉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逃生程序和技巧。
四、社区和个人防护措施1. 安全居住选择:在选择住房时,优先考虑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避免居住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高危地带。
2. 室内安全措施:在室内设置固定家具和用具,避免在地震发生时受到伤害。
制定家庭应急预案,包括逃生路线、应急物资等。
3. 应急物资准备:准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医疗用品等,以应对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断水断电等情况。
4. 善用科技手段:使用地震监测和预警APP,接收实时地震信息和预警提示。
参与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和受灾地区提供支援。
五、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1. 加强国际地震科学合作:与其他国家共享地震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
2. 经验交流与技术支持:与地震频发国家和地区开展经验交流,分享抗震建筑设计和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共同提高地震灾害防范能力。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工作方案及措施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工作方案及措施地震是地壳变动造成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和损失,提高社会抵御能力,地震灾害防范成为各国政府和地震科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地震预测、地震监测、灾害评估和应急响应等方面,详细介绍地震灾害防范应对的准备工作方案及措施。
一、地震预测与预警地震预测是指通过观测、监测和分析地震活动现象,利用地震规律和特征,预测未来时间、地点和强度的地震现象。
地震预测的核心是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和地震活动的特征。
通过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地震活动规律、地震断层构造、地震云电学等信息,可以预测地震的概率和可能发生的区域。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通过传感器设备对地震波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出警报,提供给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或相关机构,为人们提供逃生和防护的时间窗口。
地震预警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社会的防护能力。
为了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开展以下工作:1.加强地震观测和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站网络,布设地震传感器、地震仪器和监测设备,实时获取地震活动信息,以便对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监测和分析。
2.建立地震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
各地区、各国家的地震监测机构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实施地震数据共享和交流,共同分析和研究地震活动,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预警的有效性。
3.加强地震规律和特征研究。
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回顾和分析,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和地震活动的特征,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加强地震科普宣传。
通过地震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预测和预警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的地震应对意识和自救能力。
5.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在地震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包括地震发生时刻、地震震级和预计震害范围的预警信息,及时发送给受影响的地区和相关机构,为人们提供逃生和防护的时间窗口。
二、地震监测与防控地震监测是指利用科学设备和技术手段,对地震活动进行实时观测和记录,以便及时掌握地震发生的情况和趋势,为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辽阳-鞍山地区典型区域地面沉降现状及其机理研究.doc
辽阳-鞍山地区典型区域地面沉降现状及其机理研究绪论0.1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地表沉降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地下岩(土)体应力状态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地表缓慢的或突发的垂直下降现象。
从诱因上,地面沉降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的升降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地下液体、气体或者固体资源的人为开采所导致的地层岩性载荷变化。
从地面沉降特点上来看,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沉降,往往具有范围比较大、延续的时间比较长、沉降速率小等特点;而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往往沉降强度大、范围较小、沉降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比较密切,其结果直接影响了人类日常的生产和生活[1]。
据资料显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到地面沉降的影响。
在美国,地面沉降影响了多达45 个州,破坏面积超过一万七千平方英里,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2.50 亿美元。
我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黄淮海、松辽盆地及内陆河谷等平原地区。
据2010 年资料显示,共有96个大中型城市受到地面沉降的影响,沉降影响总面积达48655km2;其中,年累计沉降量超过200mm 的地区,沉降面积约为7.9 万km2;目前,比较严重的地区包括上海、天津、西安、苏州、台北、宁波等地区,地面沉降累计量在460~2780mm 之间,年沉降速率在10~56mm/a 之间,沉降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上千万。
辽阳-鞍山地区,特别是首山水源地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开采,目前,已形成了大规模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并在局部地区产生了地面沉降的现象,摸清楚地面沉降的现状,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更好的减灾防灾做准备。
.0.2选择InSAR 技术的必要性对于地面沉降监测,常规的方法包括GPS 络技术监测、高等级水准测量、地下精细观测方法分层标、基岩标等手段)等方法,这些方法精度可达5-10mm左右,虽然能够满足地表形变观测精度,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测量周期较长。
铁岭地震_精品文档
铁岭地震引言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作为一个位于活动地震带的国家,经常发生地震事件。
本文将以铁岭地震为题,探讨该地震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相关应对措施。
一、地震的背景铁岭地震发生在中国辽宁省铁岭市附近,该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铁岭市地处于辽宁省的中部地区,地形多呈平原或者山丘,是辽宁省人口较多的城市之一。
地震在这个地区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
经过历史记录和科学研究,这一地区的地壳活动性比较活跃,处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运动交界线上。
因此,铁岭地区经常会有地震发生。
二、地震的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其原因可以是地质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或沉降等地球内部力学变化。
铁岭地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国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构造运动。
中国板块以及与它相邻的各个小板块都处于快速运动之中,这种运动形成了辽宁地区的构造运动带,使得地震在这一地区相对频繁。
此外,铁岭市附近也位于活跃的断层带附近,地壳的变形和断层的活动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地震的影响1. 人员伤亡和生命安全地震一般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破损等情况,从而引发人员伤亡。
根据历史记录,铁岭地震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不幸的是,一些人还失去了生命。
2. 经济影响地震的破坏不仅会对人员带来伤亡,还会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建筑物的倒塌会导致企业的停工或无法正常运营,从而导致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中断。
此外,交通设施的破坏也会阻碍物资的流通和人员的流动,对当地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
3. 精神和心理影响地震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地震会给人们带来恐慌、不安和焦虑感,特别是地震发生后的余震会增加人们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
四、地震的应对措施地震无法预测,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1. 建立地震监测系统地震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地震仪、测震台和地震预警系统等,实时监测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这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让当地人民和相关部门能够提前得知地震的到来,并进行适当的应对。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及措施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及措施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极大,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破坏,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和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及措施。
一、地震灾害的概念与危害分析地震是指地球地壳上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它是由地震波的传播产生的地质灾害。
地震的震源是地球内部的岩石中发生的破裂或变形,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波传播到地球表面。
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灾害的危害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破坏,包括建筑物的坍塌、人员伤亡和死亡、交通中断等;二是间接影响,包括水电站和核电站的破坏导致的环境污染、社会秩序的混乱导致的人民生活问题等。
因此,制定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
二、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1. 地震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包括地震台网、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大数据中心等,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提前掌握地震灾害的发生和破坏程度。
2. 地震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建设地震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做好防护准备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3. 建立应急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建立应急机制,包括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和培训、物资储备和调度等,以应对地震灾害的发生和应急处置。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5. 地震科学研究: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发展规律,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灾害评估的科学性,为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震灾害防范应对措施1. 建筑物抗震设防: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施工,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同时,加强对老旧建筑物的加固和整治,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都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摘要:辽宁省自然灾难发生频繁,是阻碍经济进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本文对辽宁省的孕灾环境进行了调查,对辽宁省自然灾难的要紧类型、自然灾难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阻碍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针对我省自然灾难的进展趋势和目前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计策。
关键词:辽宁省;自然灾难;孕灾环境;计策一、辽宁省的孕灾环境分析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38°43′至43°26′。
西南与河北省临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东北与吉林省接壤,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临黄海、渤海与山东半岛成犄角之势。
〔一〕气候辽宁省位于欧亚大陆东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特色。
由于地势、地势、距海洋远近的阻碍,省内各地气候互有差异,要紧特色是: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冰冷期长,春秋季短,东湿西干,平原风大。
全年降水量在450~115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减少;气温年平均在5~11℃之间,由南向北减低,中部平原略高于东西方山地;无霜期约125~215天,沿海最长;年日照时数在2300~3000小时之间,西部最多;四季分明,各有特色。
〔二〕地势地貌我省地势自北向南,由西东向中部倾斜。
山地丘陵大致分列于东西两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部为宽敞的辽河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东西部山地丘陵一样海拔在500米左右,只有少数山峰在千米以上。
中部的辽河平原由巨厚的冲积层构成。
平原南部地势低洼,海拔均在50米左右;平原北部因下降幅度较小,且受第四纪松辽分水岭上升的阻碍,形成起伏平缓的漫岗丘陵。
辽东半岛由于长期处于构造下沉,占全国海岸线长度的12%。
岛屿岸线700公里,占全国岛屿岸线长的5%。
大小岛屿计506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8%。
海岸类型由堆积岸和腐蚀岸两种。
【地震办法】辽宁省防震减灾办法
【地震办法】辽宁省防震减灾办法防震减灾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省、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卫生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定人员,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防震减灾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省、市、县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由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
第五条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应急救助知识的普及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工作,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第六条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支持开发和推广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第二章防震减灾规划第七条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一级防震减灾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各级防震减灾规划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其他各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资源配置,确保防震减灾任务和措施的落实。
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
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法规类别】公安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0号【发布部门】辽宁省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11.03.30【实施日期】2011.06.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四十号)《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已由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11年3月30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本条例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1年3月30日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2011年3月30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省、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卫生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定人员,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防震减灾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省、市、县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由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
第五条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应急救助知识的普及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工作,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东港市地震预测信息化建设趋势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东港市地震预测信息化建设趋势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东港市位于辽宁省南部,是辽东半岛上的一个港口城市。
该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震灾害发生风险较高。
因此,加强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报告从信息化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东港市地震预测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对此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
一、现状分析目前,东港市地震预测系统采用的是传统手段,主要是地震传感器、地震台网、人工观测等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获得地震发生的基本信息,但存在着信息精确度、数据收集速度、监测范围等诸多问题。
同时,人工判断存在偏差,不能全面反映地震的真实情况,导致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受到了很大限制。
二、未来趋势1.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应对地震预测带来了新的机遇。
虚拟化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地震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防范地震灾害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2.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地震波数据,同时结合卫星遥感、GPS等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为地震灾害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3.全民参与与应急响应:全民参与、协同防灾,加强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设,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
借助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技术手段,普及地震预警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促进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
三、投资可行性据了解,东港市政府已经重视地震预测信息化建设,对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然而,在目前的信息化建设背景下,仍需要进一步的投资才能够支持这些新技术的应用。
因此,本报告建议,政府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投资:1. 建设地震预测信息平台:完善地震预测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等基础设施,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数据管理效率。
2. 推广公众参与:加强地震预警知识的普及和防震减灾意识的增强,借助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工具,实现全民参与、协同应急响应的目标。
3. 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地震预测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培训更多能熟练掌握新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
地震灾害研究及应对措施
地震灾害研究及应对措施地震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人类历史上经常发生的灾害之一。
每年全球都会发生大量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地震灾害的研究和应对措施也越来越成熟。
本文将从地震的成因、地震灾害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结果。
地球的外层由几个板块构成,它们不断地相互运动,一旦发生相对运动,就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成因有很多种,如火山喷发、地幔对流等。
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力量非常强大的运动,它会对人类社会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二、地震灾害的影响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城市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
地震灾害可以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毁坏,甚至会导致城市供水、供电、通讯等系统瘫痪。
地震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产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
三、应对措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地震灾害的研究和应对措施不断完善。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强地震预警的建设。
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专门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各种手段对地震进行预报和警示的系统。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无线电波、手机短信等形式向公众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措施。
这种系统已经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地震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也是一种重要的应对措施。
地震建筑工程是一种专门用于抗震的建筑结构设计,它采用了一系列特殊的结构材料和的工艺技术,可以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建筑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的建设,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提供尽可能多的救援支持。
最后,地震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地震的成因,还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地震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生活。
通过加强科技研究和建设,以及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带来的威胁,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辽宁地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
第51卷第1期 2021年1月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C P'arth Science Edition)Vol.51 No.lJan. 2021曹凤娟,贾丽华,李梦莹,等.辽宁地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21,51(1):286 - 295. doi :10.13278/ki.jjuese.20200010.Cao Fengjuan, Jia Lihua, Li Mengying,et al.Activity and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of Main Faults in Liaoning Area.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2021, 51 (1):286 - 295. doi :10.13278/ki.jjuese.20200010.辽宁地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曹凤娟,贾丽华,李梦萤,王松阳辽宁省地震局,沈阳110034摘要:基于辽宁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几何特征和空间展布,对1980年以来辽宁地区地震的累计频次和1900年以来JM,>5.0地震的年发生率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活动断裂构造背景关系进行研究,获得了基于地震学的辽宁省内主要断裂和构造区(带)的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的初步评估结果。
辽宁地区主要断裂活动性较高的有海城河断裂、金州断裂九寨_盖州北段、朝阳一北票断裂等;辽宁地区未来3年发生M s>5.0地震危险性较高的断裂依次有海城河断裂、金州断裂、熊岳一庄河断裂、鸭绿江断裂及赤峰一开原断裂与柳河断裂交汇处等。
在判定区域地震危险性和城市地震风险时,除了依据前兆异常的空间分布,还应充分考虑区内主要构造(断裂)的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
关键词:活动断裂;地震频次;空间分布;危险性评估;辽宁地区doi:10.13278/ki.jjuese.20200010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志码:AActivity and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of Main Faults in Liaoning AreaCao Fengjuan,Jia Lihua,Li Mengying,Wang SongyangSeismological Bureau o 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034 y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geometric featur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jor active faults in Liaoning Province,the earthquakes with frequency of M L ^ 2. 0 in Liaoning since1980 and the earthquakes with annual occurrence rate of M s^5.0 since 1900 were studied,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tectonic settings of the active faults were analyzed,and the preliminary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seismicity and seismic risk of the main faults and tectonic zones were obtained.The main tectonic faults with high activity are Haicheng River fault,Jiuzhai-Gaizhou north section of Jinzhou fault,Chaoyang-Beipiao fault,etc.;the faults with relatively high risk of M s^5.0earthquake in the next 3 years are Haicheng River fault,Xiongyue fault,Jiuzhai-Zhuanghe fault,Yalu River fault,the intersection of Chifeng-Kaiyuan fault,and Liuhe fault,etc.It is suggested that not on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y anomalies,but also the activity and seismic risk of the main structures in the region should收稿日期=2020-01 -10作者简介:曹凤娟(1970—),女,髙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学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攻关及产业化项目(2017231013);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8IEF010203)Supported by the Social Research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ject of Liaoning Province C2017231013) and the Special Items of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Business,Institute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C E A(2018I E F010203)第1期曹凤娟,等:辽宁地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287be fully corivsidered in the regional earthquake risk and hazard assessment.Key words:active fault;earthquake frequency;space distribution;risk assessment;Liaoning area()引言以往研究表明,华北地区前兆异常和中强以上地震沿各地震构造带集中发生,华北地区90%以上 的iW s>5.0地震发生在断裂带及其附近[1—3]。
辽宁省朝阳市地震应急预案
辽宁省朝阳市地震应急预案
一、地震应急预案的目的与意义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发生时可能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朝阳市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采取措施应对灾害,减少损失。
二、地震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朝阳市各地震灾害应急工作单位和有关单位,以及各类地震应急救援力量。
三、地震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
1.地震应急指挥部
地震应急指挥部是由市政府成立的,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市级各应急救援救灾力量,组织应急救援和救灾工作。
2.各级地震应急办
各级地震应急办负责各自辖区内地震应急救援和救灾工作的统一协调和指挥。
四、地震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地震预警和监测
2.地震灾害应急救援
3.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与服务
4.地震灾害事后应急处置和重建工作
五、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施步骤
1.地震发生前的预案制定和演练
2.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响应和救援
3.地震发生后的灾害评估和重建工作
六、地震应急预案的监督和评估
市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应急预案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定期组织演练,及时修订和完善预案内容。
七、地震应急预案的附则
本预案未尽事宜由市政府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以上为朝阳市地震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各级地震应急办、应急救援力量和有关单位应严格按照本预案的要求,做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和管理工作。
辽宁营口连续发生多次有感地震,系1975年海城余震活动
辽宁营口连续发生多次有感地震,系1975年海城余震活动据中国地震局测定2020年9月9日01时35分在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发生2.9级地震,震源深度为7千米。
据辽宁省地震局测定2020年9月9日01时42分在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发生2.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
据辽宁省地震局测定2020年9月9日01时53分在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发生2.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4千米。
据辽宁省地震局测定2020年9月9日02时08分在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发生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千米。
这一系列地震发生时辽宁省盖州市,营口市均有震感,这一系列地震震中位于营口市东南和盖州市以北的区域。
初步判断这一系列地震属于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市7.3级地震的余震活动,1975年海城强震之后余震主要分布在海城-大石桥市-营口-盖州一线的区域。
从目前我方收集到的各项地震前兆数据来看近期辽宁营口暂无5级或者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目前我方的判断认为9月9日辽宁营口发生的2.9级,2.4级,2.2级,2级地震属于1975年海城大地震余震区内一次稍有起伏的余震活动,一般而言每年海城余震区大约会发生10次至30次2级或者2级以上的余震活动。
余震活动往往距离主震间隔时间越久余震活动频率越低【发生较强或者强余震概率也越来越低】,官方查询的数据显示1975年2月5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海城余震区共发生2级至2.9级地震2344次,3级至3.9级地震441次,4级至4.9级地震54次,5级至5.9级地震7次,最大余震为1978年5月18日辽宁营口-海城之间5.9级地震。
我方根据对国内几次强震后余震活动判断认为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有感余震活动至少会持续到2040年左右【1937年8月1日山东省菏泽市发生7级地震和6.75级地震,其较强余震活动甚至发生在1983年11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发生5.9级地震,较强余震和主震相距近46年】。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1、2020年9月9日辽宁营口发生的4次2.9级至2级不等地震活动属于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余震区域余震活动。
地震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措施
地震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措施自古以来,地震灾害就是人类最为害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突然发生,常常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地震原理的了解逐渐加深,地震的预测与防治措施也越来越成熟。
1. 地震预测的方法地震预测的方法众多,但目前主要借助地震监测和地震学研究来进行。
地震监测通过安装在地壳中的地震仪,实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从而获得地震的数据。
地震学研究则通过对地震活动性质和地球物理参数的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可能性。
2. 预测地震的难题尽管地震预测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但地震仍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预测地震的难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震的发生是难以预料的,即便在离地震发生时间非常接近的情况下,仍然难以精准预测。
其次,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由于地震的复杂性,预报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
最后,地震的频率很低,长时间内很难积累足够的数据进行分析。
3.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震预测模型近年来,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震预测模型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遗传算法是从进化和遗传思想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算法。
研究者通过对地震历史数据和地震前兆现象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遗传算法构建出一个有效的地震预测模型。
该模型通过模拟地震的演化过程,预测地震的时间、强度和发生地点。
4. 地震的防治措施地震的防治措施包括地震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灾后救援等方面。
首先,地震建筑设计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一环。
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减少人员伤亡。
其次,城市规划也是地震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布局城市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避免高强度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
最后,灾后救援也是地震防治的重要环节。
在地震发生后,快速、有序的救援行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地震预测与防治的局限性尽管地震预测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仍然有待提高。
目前的地震预测模型仍然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发生概率,对具体的时间和地点预测还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
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txt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
你的手机比话费还便宜。
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如我们打的吧。
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2011年04月22日 17时05分 59主题分类: 资源能源“防震减灾”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0号《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已由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11年3月30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本条例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二○一一年三月三十日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2011年3月30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省、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卫生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定人员,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防震减灾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省、市、县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由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
第五条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应急救助知识的普及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工作,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长周期地震动频谱特性与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长周期地震动频谱特性与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长周期地震动频谱特性与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于高层建筑结构来说,地震作用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
长周期地震动频谱特性与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成为了当前结构工程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地震是地球上地壳运动的结果,它有着多种震动周期。
地表和结构震动一般分为两种:短周期地震动和长周期地震动。
短周期地震动主要指波长在1秒以下的地震动,而长周期地震动则指波长在1秒以上的地震动。
长周期地震动频谱特性研究主要是探索地震动在不同周期下的能量分布情况,以及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高层建筑结构是指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受到影响的建筑物,因此其抗震性能研究尤为重要。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和破坏机理,为结构设计和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对于防震减灾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长周期地震动频谱特性主要受到地震波类型、震源和传播路径等因素的影响。
地震波类型通常分为体波和表面波两种,其中体波包括P波和S波,表面波包括Rayleigh波和Love波。
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的散射和衰减效应会导致波形变形,从而影响长周期地震动频谱特性。
此外,震源和传播路径也会对震动频谱产生影响,例如不同震源的地震动频谱特性可能存在差异,而传播路径的地形和介质条件也会对震动的传播和衰减产生影响。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中,人们常常关注地震动频谱特性与结构破坏机理之间的关系。
由于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具有较大的周期,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振动和破坏。
因此,研究长周期地震动频谱特性与结构的抗震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长周期地震动频谱特性与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之间的关系,目前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9 8 5年 9月 1 9日墨西 哥 巴 尔 萨 斯 河 口附 近的太平洋近海发生 8 . 1 级 地 震 ,接 着 于 9月
2 0日发 生 7 . 5级 余 震 ,这 两 次 地 震 使 墨 西哥 格
雷 罗州等 1 0个 州遭 受严 重 损失 ,但 破坏 最 为严
地震 波 向 四周 传 播 ,随 着震 中距 的增 加 ,地 震
加而 减 轻 。例 如 1 9 7 5年地 震 时 ,Ⅷ 度等 震线 距
震 中约 3 0 k m,V I I 度 等震 线 距震 中最 大 的距 离 约
1 2 0 k m。 1 9 7 6年 唐 山 7 . 8级 地 震 Ⅷ 度 等 震 线 距
震中约 6 0 k m。V I I 度 等震 线 距 震 中约 1 3 0 k m。值 得 指 出 的是 ,一 些 大 地震 发 生 后 ,震 害并 不 随
的 液体 晃 动外 溢 ,酿成 火 灾 。另 一个 值 得 注 意
般称 为烈 度 异 常 。近 代 一些 大 地 震 的震 害资 料 证 明 ,在 城 市 这 种 奇 异 的震 害 现 象 并 不 少 见 ,
下面 举几 个 实例 加 以说 明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2 0 修订 E l 期 :2 0 1 3 — 0 6 — 1 5
震 裂甚 至 倒 塌 ,墨西 哥城 附近 特 奥 蒂 瓦 的一 座 桥梁 被震 塌 。
大 量 生命 财 产 损 失 最 主 要 的原 因 ,根 据 对 大 量
国 内 外 破 坏 性 地 震 调 查 资 料 的 统 计 ,至 少 有 9 0 %以 上 的人 员 伤 亡 和 建 ( 构 )筑 物 破 坏 是 直 接 由强 烈地 震 动 造 成 的。此 外 ,强烈 地 震 动 也 是 其 它 地震 破 坏 作 用 ( 如地 基 失效 、边 坡 滑 移 等 ) 的外 部 条 件 。一 般 说 来 ,地 震 发 生 以后 ,
强 烈 地震 动 引 起 的结 构 破 坏 和倒 塌 是 造 成
近太平洋海岸发生 7 . 9级 地 震 ,瓦 哈 卡 州 受 灾
极 为严 重 ,许 多城 镇 几乎 被 夷 为 平 地 ,附 近几
个 州 的损 失 也 相 当严 重 。 然 而 不 可 思 议 的是 , 与 震 中相 距 4 0 0多 公 里 的墨 西 哥 城 严 重 受 损 , 全 市有 7 5 0栋 建 筑 物被 破 坏 ,市 内一 些 大楼 被
第2 9卷 第 3期
2 0 1 3年 9月
防
灾
减
灾
学
报
V01 . 2 9 No . 3
J OURN AL OF DI S AS T E R P RE VEN TI ON AND RE DUC T I ON
S e p . 2 0 1 3
辽宁地 区长周期地震 动灾害预测及 防灾对策
中 图分 类 号 :P 3 1 5 . 9 ;T U 3 5 2 . 1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4 — 8 5 6 5( 2 0 1 3 )0 3 — 0 0 0 5 — 0 4
1 9 7 8 年 1 1月 2 9 日在 墨 西 哥 瓦 哈 卡南 部 附
1 减 轻 长 周 期 地 震 动 灾 害 是 城 市 防震 减 灾 面 临 的 新 课 题
波 能 量逐 渐 向外 衰 减 ,地震 破 坏 随震 中距 的增
重 的却 是 远 离震 源 4 0 0多 公 里 的墨 西 哥 城 ,该
市 的 老城 区和 商业 区损失 十分 严 重 ,市 中 心约 3 5 %的建 筑 物遭 到破 坏 ,全 部倒 塌 的建筑 有 3 0 0 多 栋 ,部 分 破 坏 的建 筑上 千 幢 ,其 中多 数是 高
震 中距 的加 大 而 减 轻 ,反 而加 重 ,这 种 情 况 一
层 建 筑 ,四层 以上 的楼体 几 乎 完 全 倒 塌 或者 拦
腰 截 断 ,上 半 截被 抛 落在 地 上 。 由于 市 内各 种
设 施 遭 受 破 坏 ,使 整 个 墨西 哥 城 的城 市 功能 受 到重 创 。2 0 0 3年 日本 十胜 近海 8级地 震 时 ,在 距离震 中 2 5 0 k m处 的苫小 牧 石 油罐 , 由于罐 内
作者 简介 :董晓燕 ( 1 9 7 8 一 ) ,女 ,辽宁省沈阳市人 ,工程师 ,大学本科 , 现 主要从事城 市震害预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工作。
Hale Waihona Puke 6 防灾减
灾
学
报
2 9 卷
的现 象 是 ,新 加 坡 是 一 个 几 乎 不 发 生地 震 的城 市 国家 ,7 5 %的 国 民 生 活 在 高 楼 内 。与 其 相 邻 的 印度 尼 西 亚 多 次发 生 强 烈 地 震 ,使 高楼 林 立 的新 加坡 屡 次遭 受 损 失 ,从 2 0世 纪 8 0年代 开 始 ,无 震 的新加 坡 成 了地震 的受害 国 。 长 周 期 地 震 动 的 危 害 性 在 国 内 一些 大地 震 中也 有 所 体 现 。例 如 ,1 9 7 6年 唐 山 7 . 8级 地 震
董 晓 燕 , 范 晓军 ,索 锐
( 1 . 辽 宁 省 地 震 局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3 4;2 . 辽 宁 省 地 质 勘查 院 ,辽 宁 金 州 1 1 6 1 0 0 )
摘 要 :减 轻 长 周 期 地 震 动 灾 害 是 城 市 防 震 减 灾 面 临 的新 课 题 。本 文在 分 析 长 周 期 地 震 动 灾 害 产 生 条 件 的基 础 上 ,对 辽 宁 地 区 的地 震 环 境 、长 周 期 地 震 波 的传 播 途 径 及 地基 条件 作 了分 析 ,认 为 在 下 辽 河 平 原 及 周 边 地 区城 市 有 产 生 长 周 期 地 震 动 灾 害 的可 能 ,文 章 最 后 提 出了 防 治 和减 轻长 周 期 地 震 动 灾 害 的 对策 。 关 键 词 :长 周 期 地 震 动 ;地 震 灾 害 ; 防灾 对 策 ;辽 宁 地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