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师生双边互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师生双边互动师生互动地过程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课堂之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堂上的互动过程。但是学生地一个学习发展过程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前的预习,课后的练习,复习巩固等活动过程中也存在师生的交互活动。

1、课前的师生“互动”

课前的“互动”主要是教师的“动”,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地发挥。课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进行信息资源的准备。这种引导互动结合了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特征,主要体现为引导学生进行资源的搜索,以及整理。

学生在获取、整理、以及创新升华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学生人数众多,信息来源渠道广,只要一发动,他们在信息获取方面可能比教师还多还快。但是在信息资源的整理、创新升华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多数学生无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往往在交流过程中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朗读,抓不住重点地问题。无法准确获取与本课教学相关的重点内容,有些内容往往是超出学生目前学习范围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方面,教师的准确引导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获取、整理、创新升华信息资源时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信息资源要从多渠道获取搜集,图书馆、纸媒体、电脑网络等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只有信息来源广,数量大,才能筛选出与教学最贴切的精华材料。

其次,整理、创新升华信息资源的基本要求:1、选取的信息应紧密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去粗取精。2、信息知识方面,要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处理课前与课内相关知识的分类与连接,真正起到对知识的导入、引起思考、释疑的作用;能力方面,要注意信息材料呈现的层次性,既要符合思维运行的一般规律,能充分培养学生从一般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综合与分析的能力,又要适应教材层次的展开,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样”,不仅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方面,信息材料的出现,要么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要么能产生情感的认同,要么是情绪上的激昂振奋,要么是觉悟上的潜移默化。总而言之,教学诸要素通过教师的设计不只是要素简单的相

加,而是既具有教师的创造性,又符合科学性、实效性的特点。3、信息材料应符合教学过程所需的要求,授课过程中,信息资料的交流比较集中于授课开始和授课结束因两部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授课开始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材料应该具有导入效果,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启动学生的思维,直接进入主题,集“导趣、导向、导思、导疑”的功能于一体;授课结束时的信息材料要能对整堂课有一个前后照应,既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内容,又能把学生情感推向高潮,使学生觉得课已了,意未尽,既有学到了新知识的喜悦,又有对下次课的渴求。

在教师给予引导之后,学生的“动”则主要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对新课的预习和相关信息资源的搜集、积累。教师应指导好学生的“活动”,并把学生活动后反馈上来的信息一起纳入教师的“活动”中来。

2、课中的师生“互动”

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成为了师生互动的核心。课堂上,学生的“动”与教师的“动”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思考、交流、操作等过程获得知识,在与教师的配合互动过程中,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新科标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应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学校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技能的主渠道。那么,学生在课堂学到什么,又用怎么样的方式去学,教师用什么方式教会学生学,不但决定了学生今天获得课本知识的程度,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他今后是否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问题。

在课堂的“互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部分“动”起来,这是课堂师生“互动”的最基本要求。

这些互动经历,包括了导入过程中的互动:有情境互动,游戏互动,谈话互动,媒体展示互动,练习互动等方式。包括了探索过程中的互动:有问答互动,交流互动,小组讨论互动等。包括了教学总结过程中的互动,有师生共同总结,谈话总结,问答总结,以及拓展延伸等互动方式。这些阶段中的互动,需要教师详细思考,努力组织引导学生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是直接影响着自己的

学习效果。

其次,要努力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效率。

对学生而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良好习惯。对教师而言,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的搜集资料,选取有用材料,为自己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激发,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再次,要及时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调整教学环节,甚至教学内容,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最后,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研究、解决问题。教师的参与程度,以及引导的层次度,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

3、课后的师生“互动”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集引导,探究,巩固为一体的有效集合体。课后的师生互动,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过程,又是一个加深巩固的过程。一个有效的课后互动过程,不但能够巩固教学内容,还能引去学生共鸣,起到拓展延伸的作用。课后师生互动,主要是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修正补充、应用甚至创新。这一过程包括了作业对改,问题讲解,拓展练习,整理总结等过程。

在作业对改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帮助学生排疑解难。及时地讲解,及时地批阅,使学生的问题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尽量使学生不遗留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需要相应的练习巩固的过程,在一个阶段的教学完结部分,给予及时的补充练习,测验考核,既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巩固,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学习整理与总结,是对学生一个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与升华,有效地单元整理不但能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弊病,又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使其融会贯通。

总之,师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双边互动中都在于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师是师生互动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为师生互动过程的主体,师生互动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过程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中心”。师生互动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一个集“探索,交流,参与”与一体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