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研讨课教案_9
教学设计:苏幕遮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互助法”读通诗词。
2.依据“诵读为主,积累为主”的经典诵读教学原则,继续引导学生学习“看注释,悟大意”的文言阅读方法。
3.在“知大意,读正确”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多种形式赏读诗词、体会意境,并至大部分学生熟读成诵。
4.随诗词内容适度拓展,调动学生课外自主诵读古诗词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诵读一首描写“愁绪”的宋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读一读,看看作者是因何而愁呢?教师出示原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六个字写尽秋色,无穷意境;一句一景,且清旷辽远——纵目远望,芳草萋萋引无限乡愁]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难以入眠的思乡情怀,明月高楼的凄清孤寂]二、自主合作读通过程及要求:1.征求意见:个人独立读通;二人合作读通。
2.根据注音和字典,自主或合作正确读3-4遍。
3.自由诵读,检验自读效果。
2遍三、交流分享读好过程及要求:反复诵读,引导体会意境。
根据注释,大致了解诗词意思、感悟意境。
1.吟诵体味。
2.看注释,想一想:作者抒发的何种“愁思”“伤怀”呢?[默读,想想读懂了什么]3.看注释,说一说:你是从那句读懂的?[同桌说一说,并读原句]4.想象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绪,用你的诵读表达出来。
[读原句,全班交流所获;读全文,达个人所悟意境情感]四、欣赏品味读美1. 放录音诵读欣赏《苏幕遮》——为后边配阅读作铺垫,情绪预热。
2. 读好个别有困难的句子。
3. 诵读全文。
4. 配乐诵读(个人、集体)————古筝配乐,激发兴趣。
5. 配曲诗词演唱(欣赏;同学唱)。
《苏幕遮》教学案例(八年级下册)
选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诵读第十篇课题:《苏幕遮》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词的思想感情2)、背诵全诗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本首诗词教学难点:意象的分析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都有离家的经历,当你们久离家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当你们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呢?是的,在当今社会,通讯便捷,交通发达,选择的方式有很多,而在古代却不尽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一首词《苏幕遮》,共同感受词人笔下的思乡之情。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说明老师以前讲的没有白讲。
但又不是很全面,老师再来补充一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代表作《岳阳楼记》,《渔家傲》。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范仲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军事时,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念家乡,于是有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思乡的绝唱。
接下来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读两遍这首词,感受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1分钟后)好!就读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首词。
首先,我们来看上阕,“碧云天······斜阳外”我们读过了这首词,请同学们说一下上阕中有哪些意象?碧云、黄叶、波、烟、山、水、斜阳、芳草(板书)。
我们找完了上阕的这些意象,无论是云、山、还是水,同学们都可以很好的理解。
这里不好理解的就是“芳草”这一意象,老师就给大家讲解一下。
“芳草”化用了《楚辞》当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说啊,王孙远游不归,而家乡的芳草却丰茂的生长,所以“芳草”指的是“故乡”。
生答(类似思乡)同学们说是思乡,一定是根据老师讲解的“芳草”这一意象,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除了“芳草”可以看出思乡,上阕中的那一句也体现了思乡之情?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然后推举一个人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研讨课教案_7
《苏幕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苏幕遮》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科书课外古诗词的最后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较浓,通过近两年的阅读学习,也积累了一些古诗文。
能了解运用一些赏析古诗词的方法,但不是很理想。
这是课外古诗词,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品味诗词,理解作者情感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能力目标:2、合作交流,品味这首词,感受秋景的色彩绚丽、意境阔大,感受作者的思乡羁旅之情。
3、能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在朗诵中去体会意境,丰富想象,传情达意。
情感目标:4、感受作者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品读,感受作品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师:古人喜爱登高,据说登高一可以消灾避祸,二可以祈求步步高升。
是否果真如此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欣赏古人登高留下的经典诗词!陈子昂登幽州台,因怀才不遇而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曹操东临碣石,面对沧海,唱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歌。
年轻的杜甫登泰山,豪情万丈,慷慨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的经典诗词还有太多太多,比如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登飞来峰》(齐诵)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品味范仲淹的《苏幕遮》,去赏登高美景,去悟最纯之情!大屏幕展示:苏幕遮范仲淹2、作者简介师:《岳阳楼记》让我们认识了范仲淹,谁来说说你心中的范仲淹?(学生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让我们叹服不已。
八年级语文下册《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艺术手法或诗句进行深入讨论。
2.讨论主题:如“《苏幕遮》中的对仗手法有哪些?”“诗中的意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小组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阐述本组的观点和发现。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苏幕遮》中的美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
4.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苏幕遮》的初步认识和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详细讲解《苏幕遮》的诗意、文言知识以及艺术手法。
1.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苏幕遮》,分析诗句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文言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
此外,八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转变,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然而,在文学鉴赏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种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古典诗词可能存在不同的喜好和态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苏幕遮》,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苏幕遮》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文言知识。
2.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如对仗、象征、意象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味,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幕遮》的诗意画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意,降低学习难度。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苏幕遮》
《苏幕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掌握吟诵诗歌的方法。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感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体会这首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揣摩词的语言,感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环节:一、导入1.作者生平简单介绍,从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导入,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抱负。
课件展示: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他出将入相,文武兼备;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
2.范仲淹不仅有着这样的政治抱负,军事才干,在文学上也是颇有成就,留下了许多诗、文、赋等。
虽然留下的词作并不多,《全宋词》中仅收入5首,但每首读来都耐人寻味。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他的一首词,《苏幕遮》。
二、朗读1.读准字音:齐读(“追旅思.”sì)2.听读感知:听示范朗读,注意体会节奏、停顿和重读。
3.自由读,个别读。
4.齐读,读出诗词的韵味来。
三、赏美景1.自由朗读上阙,赏析词人描绘的这幅画面。
提示:可从景物选择的角度,可从色彩的角度,可从字词的角度,(如“连”、“映”、“接”、“更”等)…………2.交流过程中,体会上阙写景的层次感及景中含情的意味。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课件展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楚辞·招隐士》“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3.呈现教师赏析的几处示例,根据与学生的交流,简单小结上阙意境。
“碧云天,黄叶地”短短六字,色彩明丽,俯仰生姿,自然地创造了一个辽阔的空间,优美的意境。
寒烟雾霭本是一片朦胧,一个“翠”字,将上连碧天、下接秋波的空灵境界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明净通透的感觉。
“映”和“接”等几个动词将整幅画面带动起来,夕照远山,水天相连,浑然一体,好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开阔的景象。
范仲淹《苏幕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想一想,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上片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及远,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下片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主要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
2、分析这首词的写作技巧答:写作技巧①借景抒情,情境交融。
借“黄叶”“秋色”“寒烟”“斜阳”“芳草”等意象组成了深秋特有的景色,寄托情感,抒发的思乡年亲之情和愁肠悲伤之感。
②反衬手法:通过描写景物,表现词人胸怀开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反衬忧愁伤神的离情。
3、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做具体赏析。
答: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词人本来想借酒排遣思乡之苦,结果反而更加增加了苦痛。
该句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浓浓的乡愁和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答案:①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
②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那么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
这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5、“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
《苏幕遮》优秀教案
《苏幕遮》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特点,感受其意境之美。
3、学习并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4、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词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思乡之情,你们会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词——范仲淹的《苏幕遮》。
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思乡之苦。
2、作者及背景介绍范仲淹(989 年 8 月 29 日-1052 年 5 月 20 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期间所作。
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亲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研读词句,理解内容(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想象蓝天白云、黄叶满地、秋波荡漾、烟雾迷蒙的画面)“碧云天,黄叶地”这一对比鲜明的色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营造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氛围)(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几句中“山映斜阳天接水”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夕阳映照着山峦,水天相接,一望无际)“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中,“芳草”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着词人的思乡之情,它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斜阳之外的远方)(3)“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鉴赏词中的佳句。
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交流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可以怡情,可以让我们在内心彷徨的时候得到释放。
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邓丽君的《芳草无情》,听完之后,大家一起说着首词的作者平时谁?范仲淹比较起诗来,词显得不够厚重、宽广,但它的抒情,要更为细腻深微。
让我们通过美不胜收的词作,含英咀华,去具体感受在那逝去的漫漫封建长夜里,人们对自由爱情、美好理想、崇高人格、祖国命运等等的执著神往之情,领略、欣赏豪放、婉约的不同词风,在美的巡礼中,经曲感动,终至于收获一种情操上的陶冶,与精神上的洗礼。
二、词作赏析
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1、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的妙处。
明确: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2、“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与第一句在写景角度上什么变化?“秋色”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秋色”具体指“碧云天,黄叶地”。
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秋色”两句,落笔于高天厚土之间那浓郁秋色和绵邈的秋波,意境更显空邃。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碧蓝的高天、澄黄的广野,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
淼淼秋江。
放眼远眺,竟好像是一位画师肆意地将绚烂的色彩泼洒在天宇间,挥就的巨幅写意山水画。
在看似明媚、清艳的底色上,又蒙上一层轻纱。
“波上寒烟翠”,“翠”字下得极佳,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秋波,远望难辨,便与碧天同色,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这里的“寒”字,用的是通感,让人从肤觉感受着翠色烟霭。
唐代大诗人王维《山中》诗的“空翠湿人衣”一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碧天、黄叶、绿波、翠烟,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天接水”,再将青山入画,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斜阳”则点出所状摹的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让人心中油然而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与落寞。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草木原本无情,这里特意为“草木”补缀“无情”一词加修饰,似乎这无情的芳草,本应是有情之物。
埋怨草木无情,实则为词人主观之情于客观之物,益发增添了一种哀伤与落寞之感,体现出词人的多情、重情。
由眼前实景转为意中虚景,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
芳草的绵延无尽,遥接天涯,更在斜阳外,并不管人的情绪,更使望远怀乡的游子愈加痛苦。
无情的芳草尚且延伸至千里之外,而游子却身在他乡,有情之人不若无情的芳草。
词至此,则由写景引出乡思离情。
3、思考:“芳草”在古诗词中,历来是生发别离主题的重要意象之一,你能举出一些
例子吗?
明确:(1)“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2)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
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
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4、赏析这两句使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明确:“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
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整个上片写秋景,色彩浓丽,意境高远,毫无衰飒之味,更无悲秋伤春的陈腐之气,而悠悠怀乡之情,也从天涯芳草的景物中暗递,读来如羚羊挂角,浑然无迹。
下片“黯乡魂,追旅思”,运用互文的手法,紧承天涯芳草,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
“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
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成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计可消除”之愁了。
“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本词说“好梦留人睡”,而实际辗转难眠,并无好梦;说“明月楼高休独倚”,而实际却因无计消除的愁情,独自登高倚阑。
5、思考:登高凭栏,常常用来传达思乡之情,表达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你能
举出例子吗?
明确:“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
“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入百结愁肠,催生成无尽的相思之泪。
6、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
远而浓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