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人物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人物
1.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湘军缔造者、最高统帅。
以进士从戎而成一代军事统帅和晚清军事近代化奠基者之一。
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方武装——湘军。
其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500人。
在此基础上,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
鼎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人。
作战指导上,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为基本原则;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稳定后方、保障粮运为克敌制胜之必备条件。
其人学问深厚,见识高远,文武兼擅,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曾得其提携,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之祖师级人物和超一流儒将。
其人生道路与思想学问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影响甚大。
2.胡林翼湖南益阳人,湘军统帅。
进士出身,经历与曾国藩极似。
善治军,亦善作战。
治军首重选将,认为将领得人,兵少可战;军无良将,终归于败。
而良将必智勇兼备,有智无勇,有勇无智,均非良将。
重水师、马队建设,认为马队可以一当五,水师可以一当十。
用兵主张水陆结合、步骑协同,每战必留强大预备队,以为应变之兵。
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善用围城打援战法,主张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得土地、城池次之。
这一杰出思想后被毛泽东继承吸收,用于同蒋介石的较量,卓有成效。
后人蔡锷将曾、胡二人之治军作战思想合编为《曾胡治兵语录》,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军事著作,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3.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湘军统帅。
早年曾为私塾先生,后入湘军而成为统帅之一。
年轻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后又自许“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委实有些自夸。
然其人的确才学杰出,视野远大,颇具战略眼光,主张“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反对放弃新疆只重海防,力主海防、塞防并重。
作战重视战前准备、战略构划、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
用兵善区分轻重缓急,胆大心细,决心坚定,力避冒险深入,主张“宁肯缓进,断不轻退”。
一生战功卓著,收复新疆一战堪称经典之役、代表之作。
时人评曰:“历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
”
4.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由湘军起家而为淮军创始者、最高统帅。
选将不重出身,唯才是用,善以功名利禄激励士气;但治军欠严,军纪甚坏。
在同辈中,见识出众,事功突出,为梁启超所推崇。
倡导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创办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较早提出持久战思想,主张以持久战对日本速战求成之诡计。
然其作战指导思想消极保守,甲午战争中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招致该舰队全军覆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综观其人,魄力与曾国藩相当,学问、修养则逊之。
与沙俄订立卖国密约,并收受巨贿,为其一生最大之污点。
5.李秀成广西藤县人,太平军统帅。
出身雇农,文化不高而才智出众。
以士兵位跻统帅,作战经验丰富,且善于团结友军,协和诸将。
用兵稳健多谋,注重策略。
1857年天京内讧之后,东王杨秀清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李与陈玉成同掌军令,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帅,受封为忠王。
其得意之作为二破清军江南大营和全歼湘军李续宾部的三河之战。
在与湘军的交战中,互有胜负。
然短于
攻坚,不善硬仗。
1861年春,领兵30万开抵武昌外围而骤然东撤,不救安庆,为其一生最大失策。
1863年12月,苏州失守,浙江告急,天京危殆。
李秀成向天王建议“让城别走”,遭拒绝,遂困守天京。
天京陷落后,李被俘,终被处死。
6.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北洋军创始者、最高统帅。
其军事业绩主要不在作战,而在建军。
早年投淮军,派驻朝鲜期间初显军事才能。
因清军在甲午战争的惨败而痛感整肃军政、改革军制之必要。
1895年开始在天津小站以西法练兵,仿照德国陆军模式创建新式陆军,定名为新建陆军,后改称武卫右军。
1901年袁氏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为基础编练北洋常备军,至1905年北洋常备军达6镇(相当于师)7万余人。
袁氏由此成为北洋军阀首领,拥兵自重,权倾朝野。
北洋军系由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组成的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诸兵种合成军队,战斗力超越湘、淮两军。
此为袁世凯军事上最大之功业,袁氏也因此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主要奠基者,堪称中国军队近代化之父。
后来的国民革命军军制模式,多由北洋军沿袭而来。
袁氏为人处世老谋深算,手段阴毒,野心极大。
1915年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复辟帝制,遗臭万年。
7.蔡锷湖南邵阳人,护国军统帅、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
为梁启超之得意门生,才华卓绝。
曾与蒋百里一起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绩优异。
在军队与国防建设方面有卓越主张,如:军队应编成野战军、守备军、补充军、国民军和特种队,以便于平时、战时遂行不同任务;义务兵役制必须实行征之能来,来之能教,教之能归,归之能安,临战即至的“五要件”;军事训练应做到人与器、兵与兵、军与军、军与国的四个一致等等。
针对英法列强觊觎我西南地区,曾主持制订《五省边防计划》。
对曾国藩、胡林翼治军用兵思想推崇备至,曾编辑《曾胡治兵语录》。
其人风流倜傥,而思想进步,爱国心极强。
袁世凯称帝后,毅然起兵反袁,以近战和迂回包围战术屡胜北洋军。
病逝时年仅34岁,为时人所惜。
8.吴佩孚山东蓬莱人,北洋军直系统帅,追赠陆军一级上将。
秀才出身,早年因纠纷杀人,被迫离家从戎,逐级晋升为直系首领。
其人多谋善断,用兵大胆果决,尤善用夜战奇袭战术打击敌方枢要,以较少兵力速战速决。
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采用侧翼迂回战术,大败皖军。
1922年又在直奉战争中适时捕捉战机,击败奉军。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而惨败,后一度东山再起,终为北伐军所败。
思想守旧,个性刚强,重气节操守,一生奉行“三不主义”:不入租界、不占地盘、不攒钱。
抗战爆发后,严拒日本诱降,克保晚节。
1939年,因牙疾经日本医生施行手术后暴卒。
9.蒋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革命军最高统帅、军事教育家,特级上将。
早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曾任黄埔军校校长。
靠军事起家,故极重军权,喜着戎装。
个性甚顽强,一生屡仆屡起,从不轻易言败。
军队建设上,眼光开阔,强调精神建军,重视军官培养,注意吸收外国先进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发展空、海军和机械化部队,开中国军队现代化先河;战争指导上,主张军事与政治手段并用,对弱敌采取速战速决方针,对强敌实行持久消耗战略,重视战略后方建设;战役指挥上,动辄赴第一线,好越级指挥,随意插手,时常导致混乱,效果甚差。
观其一生,政治能力较军事能力为强,军队建设较战争指导为强,战略指导较战役指挥为强。
10.蒋百里浙江海宁人,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
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同窗蔡锷分别以第一、第二名毕业,获天皇颁授军刀。
此成绩引起日本同学嫉视和校方不安,从此将留学生与日本学生分堂就读。
后赴德国实习军事。
曾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和陆军大学代理校长,桃李遍天下。
在国防建设、国防教育、国防战略方面,均有卓越见识。
抗战爆发前,曾预
测中日大战不可避免,两军将在湖南一线形成僵持;抗战爆发后,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所言均一一被战争进程所印证。
一生著作宏富,代表作为《国防论》。
11.冯玉祥安徽巢县人,西北军统帅,陆军一级上将。
早年投淮军、北洋军当兵,逐级晋升。
后另立门户,自成一路诸侯。
其人身躯高大,声若宏钟,豪爽激昂,质朴诙谐。
治军极严,重军纪,爱百姓。
长于练兵,以传统武术和军体操施之于训练,所部官兵体格强壮,善搏杀能吃苦,战斗力不在中央军黄埔系之下。
弱在不善用兵,中原大战中因用兵过于谨慎而错失生擒蒋介石之战机。
所部西北军一度发展至40万,叱咤风云,睥睨一时;但因家长作风过甚,动辄喝斥罚跪,为部将所惧所厌,从而埋下解体之祸根。
爱国心极强,力主抗战,为国民党内最坚定之抗日派。
旧部张自忠、吉鸿昌、孙连仲、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均为抗日名将,对抗战贡献甚巨。
与蒋介石为结拜兄弟,是国民党内少有的敢于当面批评斥责蒋介石之人。
解放战争后期与蒋决裂。
1948年由苏联归国参加新政协会议,途中在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事故原因至今不明。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美,不要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懈,守诚守拙……”这是近代军事家、爱国将领冯玉祥(1882年— 1948年)写的一首诗,题目是《我》,镌刻在泰山脚下他的墓园的一座石碑上。
他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人,贫苦农民出身。
父亲是淮军中的下级军官。
清末时他也到淮军中当兵。
后来投奔北洋军,因身材魁梧,能勤学苦练,三年后升为排长。
受协统陆建章赏识,陆将内侄女嫁给他。
不久升为管带(营长)。
辛亥革命时参加滦州(今河北滦县)起义,失败后被递解回原籍。
1912年又被陆建章起用,任营长,招募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佟鳞阁、冯治安、孙连仲等入伍。
1914年围剿河南的白朗起义军后任旅长。
冯玉样治军时注重严格训练,造就将才,加强纪律,教官兵救国爱民,厉行俭朴,与士兵共甘苦,赏罚严明,用人惟贤,以主义(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启迪官兵。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
1920 年直皖战争后,直系和在东北地区发展起来的奉系军阀控制了北洋政府。
冯玉祥奉令进攻驻陕西的皖系军阀陈树藩部,占领陕西,部队扩编为师,任师长,不久又接任陕西督军。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冯玉祥率部讨奉援直。
河南督军赵倜倒向奉系,冯率部击溃赵部,任河南督军。
10月,调北京任陆军检阅使,率部驻南苑。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五祥率部由热河(今河北承德一带)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驱逐博仪出故宫。
他毅然脱离直系军阀,改所部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并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国家大计。
不久,皖系军阀段祺瑞联合奉系执政,冯玉样被排挤到张家口任西北边防督办,将国民军第一军改称为暂编西北陆军。
1926年赴苏联考察回国后,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整顿部队,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后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平定陕西、甘肃,出兵潼关,同由武汉北上的北伐军会师中原。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一度附和蒋清党反共。
次年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
随后因同蒋介石在整编遣散部队等问题上发生利害冲突,于 1930年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举兵反蒋,爆发蒋冯阎大战。
失败后下野,其部队为蒋介石收编。
“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3年 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 (今河北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率部收复多伦等四县,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
蒋介石诬蔑他“破坏整个国策”,以重兵相逼,他被迫辞职,隐居泰山。
1935年,在蒋介石答应抗日的条件下,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战开始,他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受蒋介石的排挤而离职,但仍多方奔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6年,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
在美国发表演说,揭露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反对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1948年 7月,应中国共产党
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归国途中,因轮船失火,不幸遇难。
冯玉祥戎马一生,好学不倦,生活简仆,为政清廉。
著有《冯玉祥自传》、《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冯玉祥演讲集》等。
12.李宗仁广西临桂人,桂军最高统帅,陆军一级上将。
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爱国人士李宗仁(1891 年—1969年)。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临桂人。
早年就读于广西陆军小学堂、广西陆军速成学校。
清宣统二年(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6年在护国军第六军任排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1919年参加孙中山发动的护法战争,升营长。
1920年参加粤接战争。
曾受系统军事教育,早年由护国军、粤桂边防军基层军官迅速崛起而自成气候,尔后联络黄绍竑、白崇禧等,先后击败旧桂系陆荣廷部和滇军唐继尧部,统一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
所部桂军战斗力颇强,曾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建功。
其人头脑敏捷,处事乐观,个性平易,善用人,善团结友军。
用兵灵活,不拘一格,善以不同作战形式结合运用,尤以迂回包围战术见长。
得意之作为北伐之龙潭大捷和抗日之台儿庄大捷。
轻估困难、言大而夸为其缺点。
13.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回族,桂军统帅,陆军一级上将。
在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中有一位以足智多谋著称,号称“小诸葛”。
他就是白崇禧(1893年—1966年),字健生,广西桂林人。
在广西省立初级师范读书时,辛亥革命爆发,加入广西学生军,开赴湖北,随后相继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 1916年毕业后回广西,在接军中任连长、营长。
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早年由桂军连长起任,逐级晋升,终成新桂系首领之一,与李宗仁并称李、白。
治军、练兵、作战均有所长。
曾提出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寓政策,深得李宗仁赞同,巩固了广西势力地盘。
主张军事训练内容由战场需要而决定,应融讲堂、操场、战场于一体。
用兵重运筹,讲韬略,素有“小诸葛”之称。
抗战期间,颇为重视游击战之作用,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指导思想,为蒋介石所采纳。
代表之作为北伐之龙潭大捷和抗战之昆仑关大捷,后者为抗日战争首次攻坚作战的胜利。
14.薛岳广东乐昌人,国民革命军战区司令官,陆军一级上将。
肄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早年由粤军起家,后在蒋介石麾下晋升至高级将领。
曾率部尾追长征之红军,由湘而黔,而滇,而川,以追击路程最长而获蒋介石表彰。
抗日战争中,曾亲历淞沪、武汉、长沙、豫湘桂等重大会战,功勋卓著。
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用兵以逐次抗击、诱敌深入、侧翼包抄为特色。
代表作为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者一战歼灭日军15万人,为中国抗日战争少有之大捷。
15.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最高统帅,军事战略家。
早年书生闹革命,后被蒋介石屠刀逼上井冈山,开始军事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打跑蒋介石,自己坐江山。
其人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胆识超群,气魄盖世,乃中国历史上数百年一遇之人物,堪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肩。
毛泽东生于1893年,从小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
毛泽东的母亲在韶山一带以善良、谦和、公正和乐于助人而著称。
他说:“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
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
”毛泽东非常敬爱他的母亲,为人处事受母亲很大的影响。
有一年秋收时节,农民们把稻谷打下来后在场地上晾晒,忽然下起雨来,毛泽东不收自家的谷子,却先帮助一家佃户去收,父亲生气地责怪他。
他回答说:人家家
里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就不得了;我们自己家里的,自然不大要紧。
又有一年旧历年底,父亲要他去收一笔猪钱,在回家的路上,他遇见几伙衣衫褴褛的穷人,他便把收到的钱统统散给了他们。
相反,他的父亲却是个十分吝啬的人,有一年,韶山地区因严重粮荒而发生穷人“吃大户”的事情,他父亲是个米商,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本乡缺粮,他仍然运出大批粮食到城里去。
为此,毛泽东对父亲十分不满。
毛泽东从17岁进入省立师范读书开始,就关心政治。
他从表兄文运昌处看到郑观应著的《盛世危言》等书后,就激发起强烈的富国强兵爱国主义思想。
后来,他读到一本《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的小册子,受到很大的刺激。
其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子里,终身不忘。
他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从而树立起“确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政治观念和改造社会、建立新国家的伟大抱负,并在平时与朋友谈话、通信和自己的日记与读书笔记中,强烈地表现出来。
平生以“老子不信邪”自许,敢向“蒋匪”、“美帝”、“苏修”叫板。
每逢重大历史关头,常冒极大之风险,顶巨大之压力,谋惊天动地之计,出力挽狂澜之策。
所创“毛泽东军事思想”,博大精深,纯系中国气派之军事理论。
用兵之秘诀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指挥风格与蒋介石相反,擅长运筹帷幄,极少亲赴前线。
综观毛泽东一生,涉猎甚广,成就非凡,功高盖世,而军事成就为其功业中最过硬和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部分。
自称得意之笔为四渡赤水,代表性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入选人类十大军事名著。
16.朱德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
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
其人和蔼宽厚,德高望重。
对红军创建和早期军事斗争贡献甚大,誉称“红军之父”,地位与毛泽东相埒,故有“朱毛红军”之说。
富有游击战争经验,与毛泽东共同提出游击战“十六字诀”。
在军事战略上卓有建树。
后期军事作用每况愈下,决策圈内难觅踪影,几近一象征性人物。
有人据此认为其不懂军事、不会打仗,实为误解。
公平而论,朱为中共军事领域阅历极丰之内行人物,在政治、经济领域亦有卓越见识;后期参与军事决策和战役指挥较少,乃其他因素使然。
代表性军事著作为《论解放区战场》。
17.彭德怀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
毕业于湖南陆军讲武堂。
出身贫苦,为人刚正,胆识超群,勇冠三军。
用兵能攻善守而犹擅攻击,善打硬仗、恶仗、险仗。
遇事举重若轻,有雷霆万钧之势,为毛泽东最倚重的将领之一。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将帅中,战功居首,无出其右者。
红军时期所创之红五军、红三军团,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与红一军团同为红军之绝对主力。
克长沙一役,创红军攻克省会城市之先河,震动海内。
如今人民解放军王牌部队第三十八军之主体即由该部发展而来。
抗战时期,屹立太行,鏖兵华北,堪称中共抗日第一将,被日酋冈村宁次视为“生平未遇之强硬对手”。
解放战争时期转战西北,以少胜多,说明其谋略亦有超人之处,堪称智勇兼备的帅才。
抗美援朝战争,横刀立马,力挽狂澜,使麦克阿瑟成为手下败将,足证其可与世界任何名将匹敌。
难怪斯大林赞曰:“彭德怀是当代天才军事家。
”毛泽东所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诗,实为对彭德怀形神兼备的写照。
18.林彪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
林彪(1907-1971)湖北黄冈人。
1925年入黄埔军校,在校转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营长、团长,
第1纵队司令员,第4军军长,第1军团总指挥。
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八路军第115师师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林彪(1907-1971)湖北黄冈人。
1925年入黄埔军校,在校转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营长、团长,第1纵队司令员,第4军军长,第1军团总指挥。
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八路军第115师师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毕业于黄埔四期,后在毛泽东麾下逐级晋升至军团长、野战军司令员,与彭德怀同为毛泽东最器重之将领。
其人沉默寡言,城府甚深。
用兵深思熟虑,细致周密,谋定后动,胜算甚大。
抗战初期,因被晋军士兵误伤,转赴苏联治疗,未能发挥更大作用。
善作经验总结,每战过后均留有作战详报和检讨,解放战争时期之“一点两面”、“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一系列战术原则,均出自其手。
得意之作为平型关大捷和辽沈战役。
与彭德怀相比,谋稍过之,勇则不及,有时因思虑过重而迟疑不决,如:辽沈战役时在攻打锦州问题上瞻前顾后,举棋不定,险些贻误战机;抗美援朝,毛泽东本欲以林挂帅出征,然其称病不出,实有怯战之嫌。
军事家。
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
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
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
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
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
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
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
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
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
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
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
1942年2月回国。
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
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
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19.刘伯承四川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
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
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
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
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
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早年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乃人民解放军一流儒将,苏联军事理论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
对游击战术、运动战术和司令部建设理论有深入研究,著述甚丰。
在战略上亦有成就,抗战时期曾提出“敌进我进”方针。
处事风格与彭德怀相反,举轻若重,带兵用兵均细致缜密。
作战重谋略,讲技巧,善用伏击战术和运动战术,善以较少消耗取得较大战果。
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等伏击战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为其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