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口腔医学院重点讲义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p1)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
(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不适者淘汰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p2)(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p2)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a.温度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º 嗜冷菌<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25 ~ 37 ℃b.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5.0~8.0e.营养物质的利用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三)细菌因素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1. 粘附(attachment)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n)b.细菌间作用(四)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4.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口腔医学-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课程笔记绪论大纲要求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讲义精要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
口腔生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口腔生理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口腔生理学概述口腔生理学是研究口腔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包括口腔内的牙齿、牙龈、口腔黏膜、唾液腺、舌头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口腔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口腔内各种生理过程,如吞咽、咀嚼、味觉、唾液分泌、牙齿生长和再生等。
口腔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牙齿结构和功能:牙齿是口腔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包括牙齿的结构、生长发育、营养供应、牙齿的感觉和运动等。
2. 口腔黏膜和唾液腺:口腔黏膜是口腔内覆盖着的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也参与进食和说话等功能。
唾液腺主要负责分泌唾液,润滑口腔黏膜、促进食物的消化和保护牙齿等作用。
3. 唾液分泌和功能:唾液包括由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唾液液体成分、细胞外的成分和细胞内的成分。
唾液具有保护口腔黏膜、促进食物消化、保护牙齿和口腔清洁、帮助咀嚼和吞咽等多种功能。
4. 咀嚼和吞咽:咀嚼是口腔内食物被咀嚼成小块并与唾液混合的过程。
吞咽是将嚼碎的食物通过食道送入胃内的过程。
咀嚼和吞咽是口腔内食物摄入的重要环节。
第二部分:口腔生理学知识点详解1. 牙齿的结构和功能(1)牙齿的结构:牙齿由牙冠、牙颈和牙根组成。
牙冠是牙齿的上部,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
牙齿的牙釉质是牙齿最硬的部分,主要是由磷酸钙组成。
在口腔内的部分称为牙齿的根部,与骨质相连,称为根骨。
(2)牙齿的功能:牙齿主要的功能是咀嚼食物、保护口腔黏膜、帮助发音等。
咀嚼食物是牙齿的主要功能,通过咀嚼可以将食物咬碎,促进食物的消化。
同时,牙齿还可以保护口腔黏膜,预防食物碰伤机。
2. 口腔黏膜和唾液腺(1)口腔黏膜的结构:口腔黏膜是覆盖在口腔内表面的一层薄膜,由上皮细胞和基底膜组成。
口腔黏膜有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外界物质对口腔黏膜的侵害。
同时,口腔黏膜还参与延长食管和胃的消化功能。
(2)唾液腺的结构:唾液腺包括大唾液腺、颌下腺和颌骨颌舌下的小唾液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润滑口腔黏膜、促进食物的消化和保护牙齿等作用。
口腔生物学复习资料
口腔生物学复习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名解)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生态连续: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
小生境(niches):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
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
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保持宿主的健康是重要的。
嗜温微生物:为在25-37℃中适宜生长的微生物。
绝对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发酵生长,氧可抑制或杀灭的细菌。
兼性厌氧菌: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的细菌。
微嗜氧菌:这类细菌的生长需氧,但所需氧的浓度比正常低,对需氧菌生长合适的浓度,对这类细菌抑制。
牙菌斑(老概念):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
牙菌斑(新概念):在牙和修复体上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非白垢,它是能够容纳多种多样菌丛生存的生物膜。
生物膜(biofilm):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um,龈缘区较厚而牙尖区较薄,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对细菌有选择性吸附能力。
点隙裂沟菌斑:存在于牙硬组织沟窝点隙内的菌斑。
附着性龈下菌斑:附着于牙根面或牙结石表面,可能系龈上菌斑在龈沟或牙周袋内的延续。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面,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的菌斑。
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包含常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上的菌属,如在龈上菌斑或舌表面。
口腔生物学复习用
b) 直接参与消化作用 c) 维持味觉 d) 提供各种营养来维持口腔软硬组织的代谢平衡 3. 唾液的保护功能 a) 润滑作用 b) 维持黏膜的完整 c) 软组织修复功能 d) 清除作用 e) 调节口腔菌群平衡 f) 维护口腔缓冲能力 g) 维持牙齿矿化 4. 唾液的诊断作用 a) 诊断口腔疾病 b) 诊断全身性疾病 c) 药物监测 d) 测定激素水平 e) 检测体内的环境毒物 龈沟液的组成: 1. 细胞成分: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2. 电解质:Na+,K+随时间波动 3. 有机成分: a) 蛋白:IgA,IgM,IgG,C3,C4 b) 血清蛋白:清蛋白,纤维蛋白 龈沟液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 1. 抗菌防御作用 2. 龈沟液成分变化可作为牙周病的评判指数 EMP 途径的特点: 1. 葡萄糖进入细菌后,被磷酸化作用激活,生成 6-p-G。如果葡萄糖是通过细胞膜上磷酸 化(PTS)方式进入细胞,则葡萄糖从胞外进入胞内时生成了 6-p-G,此时磷酸直接来自 胞内的 PEP。 2. 催化 6-p-F 生成 1,6-p-F 的磷酸果糖激酶是 facultative anaerobes EMP 途径中唯一不涉及其 它糖类降解的酶, 因此在 G 的利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也可能是 EMP 的速度限制因子。 3. 1,6-p-F 醛缩酶是 EMP 途径第二个关键酶,它催化 1,6-p-F 裂解成两个可以互变的磷酸 丙糖,即…。只要 EMP 途径运行着,反应就向着 3-p-甘油醛的方向进行。 4. PEP 是关键的中间产物之一 5. 1 分子 G 经 EMP 途径生成 2 分子 ATP 和 2 分子 NADH+H, 他们可在丙酮酸进一步降解时 分别用于生物合成和作为氢供体。 四条糖分解代谢途径的特点: 1. EMP 途径可以供给更多的 ATP,但不能提供生物合成嘌呤、嘧啶等所需的重要前体 5-p核糖和 4-p-赤藓糖。
口腔生物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4.按细菌在生物氧化作用中不同的受氢体进行细菌分类。
5.熟悉3个细菌黏附学说的理论基础。
6.从哪些特性证明牙菌斑是典型的生物膜?7.变链菌胞外酶在细菌对酶的合成与代谢中起到作用。
8.比较变链菌与乳杆菌在生物学行为中的异同。
9.在细菌黏附和菌间搭桥中黏性放线菌的作用机制。
10.比较卟啉单胞菌属于普雷沃菌属生物学特性的异同。
11.名词解释:龋病和牙周病的替代治疗、菌群的演替、米勒氏链球菌、口腔正常菌群、牙菌斑。
12.变形链球菌为最重要的致龋菌的依据。
13.简述从牙周病患者的牙周袋中可能分离到的4种黑色菌落细菌的主要特性和鉴定区分方法。
14.简述韦荣氏菌和奈瑟氏菌的主要特性和鉴定区分方法。
[思考题]一、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二、何谓牙菌斑?三、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其双重作用。
四、比较口腔变形链球菌和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它们在龋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五、防龋疫苗有多少种?比较它们的防龋效果。
六、根尖周病的发病机制。
七、划分牙周生态区的意义。
八、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致病基础。
第二章口腔生物化学复习思考题15.从釉质晶体理化性质说明其表面特性。
16.以蔗糖为例说明菌斑内的糖代谢过程。
17.试述菌斑-牙面矿物质转换与pH的关系。
18.简述牙菌斑内糖转运途径的特点。
19.试述氟对牙齿发育的影响。
20.填空:牙釉质蛋白在牙齿发育时期的主要作用是诱导矿化和调节结晶的形成和方向。
防龋用氟化物使用的最佳时期是牙齿生长发育期。
龈沟液的氟化物主要来源于血浆。
糖酵解的终末产物是丙酮酸。
牙菌斑矿物质离子浓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pH。
葡聚糖有两种糖苷键一种是a-1,3,另一种是a-1,6。
21.从矿物质转换的角度叙述龋病的概念及主要病理变化。
[思考题]一、牙菌斑内糖的分解代谢途径。
二、菌斑pH与龋病的关系。
三、氟化物的防龋机制。
医学口腔考前复习重点
1.口腔颌面部的常用检查器械包括:口镜、镊子、探针。
2.牙齿的组织结构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
3.牙周的组织结构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龈。
4.恒牙名称,从中线起向两旁,分别是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5.龋病(dental caries/tooth decay)的病因:细菌、食物、宿主、时间。
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蔗糖等适宜的细菌底物,敏感的宿主,在口腔滞留足够的时间。
6.龋病根据病变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深龋。
7.龋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浅龋:窝沟龋的龋损部位色泽变黑,用探针探查时有粗糙感或能钩住探针尖端。
平滑面龋一般呈白垩色、黄褐色或褐色斑点。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对冷、热、酸、甜刺激也无明显反应。
X线片检查有利于发现隐蔽部位的龋损,还可采用荧光显示法或氩离子激光透射法辅助诊断。
2)中龋:龋坏达牙本质浅层形成龋洞,洞内牙本质软化呈黄褐或深褐色。
有主观症状,刺激后有酸痛感觉,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颈部牙本质龋的症状较为明显。
3)深龋:龋洞深大,达牙本质深层。
位于临面的深龋,外观略有色泽改变,洞口较小而病损破坏很深。
无自发性痛,若食物嵌塞于洞中,可出现疼痛症状。
遇冷热和化学刺激是,产生较为剧烈的疼痛,去除刺激后症状立即消失。
8.急性牙髓炎(acute pulpitis)的临床表现:(特别是疼痛特点)1)剧烈疼痛:自发性阵发性痛,夜间疼痛加剧,温度刺激疼痛加剧,疼痛不能定位。
2)患牙可查及极近髓腔的深龋、充填物、深牙周袋或外伤等。
3)探诊常可引起剧烈疼痛,有时可探及微小穿髓孔。
4)患牙对温度刺激极为敏感,刺激去除后,疼痛持续。
进行牙髓活力电测时,患牙在早期炎症阶段,反应性增强,晚期炎症则表现为迟钝。
5)晚期炎症的患牙有垂直向径叩痛。
9.急性牙髓炎的应急处理方法:开髓引流:局麻下直接进行牙髓摘除,完全去除牙髓后,放置无菌小棉球暂封。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历年口腔生物学结业考试题及复习资料
XX大学口腔医学院99本口腔生物学结业考试试题时间:2003年5月30日上午: 学号: 分数:一、名词解释1.口腔生态系2.兼性厌氧菌3.Proteomics4.束状骨5.中心法那么二、填空题1.牙菌斑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
2.采集龈上菌斑的目的多为别离培养菌。
采集龈下菌斑的目的多为别离培养与疾病相关的细菌。
3.糖蛋白氨基己糖含量占4%以上者称,小于4%者为。
4.根据蛋白的来源不同,将牙本质非胶原蛋白分为、、、四大类。
5.口腔第一道防线由、、、等组成。
6.免疫球蛋白在体内具有的生物活性功能包括①与特异性结合;②激活;③结合;④可穿过;⑤抗体的作用;⑥抗体的免疫原性。
7.破骨细胞来源于,主要功能是吸收骨、和。
8.聚合酶链反响〔PCR〕是通过反响在体外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
三、问答题1.试述成熟菌斑的标志及构造。
2.唾液中的主要蛋白质及其生物学意义。
3.试述釉基质蛋白在釉质发育中的作用。
4.试述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5.试述你所了解的免疫防龋。
四、论述题论述题论述题论述题:1. 请问normal flora有何作用?2. 釉质晶体生物矿化的机制和过程是什么?3. 试述固有口腔屏障的组成。
4. 常用的免疫疫苗包括哪几类,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5. 试述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方法。
6. 试述Embden-Meyerhof-Paras(EMP)途径的特点。
7. 试述釉质及牙本质的生物矿化步骤。
8. 试述变形链球菌GTF特性、种类及与致龋性的关系。
五、附加题附加题附加题附加题:1. 列举你所知道的细胞因子名称。
2. 简述前列腺与骨吸收的关系。
3. 列举你所知道的口腔特有的成体干细胞。
XX大学口腔医学院2000本口腔生物学结业考试试题时间:2004年11月17日下午: 学号: 分数:一、名词解释〔5×4分〕1.转录2.plasmid3.non-collagenous proteins4.中心法那么5.细胞因子二、填空题〔27×1分〕1.口腔链球菌属包括、、和菌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生境niches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
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
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生物间的共生关系有互生、共栖、寄生、无损共生、双方受损共生。
口腔菌丛的主要成员为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
血链菌最先定植,乳杆菌是龋标志菌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根据微生物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生长,可分为嗜冷微生物、嗜热微生物、嗜温微生物。
嗜热微生物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在45°以上能生长的微生物WalterJ.Loeshe将口腔菌丛划归为固有菌丛、增补菌丛、暂时菌丛三种类型。
增补菌丛supplemental flora包含常居的,但是以低数量(少于1%)存在的菌属,当环境改变时可以成为固有菌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包含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的菌群与宿主呈稳定的相互关系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态影响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制因素normal flora作用正常菌丛对机体有双重作用,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但在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导致菌群失调,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影响口腔生态系的宿主因素有哪些?宿主的全身状况和口腔各部位的解剖形态以及组织结构均对口腔生态系有一定影响,宿主唾液和龈沟液中许多成分均能影响寄居的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或阻止细菌在口腔内生存1.抗体:唾液中的抗体主要为SIgA,有凝聚口腔细菌的能力,使菌细胞较难键合在口腔黏膜表面或牙硬组织表面。
龈沟液中抗体主要为IgG,在保持龈下菌丛的稳定和抑制其他细菌的定植上起调节素的作用2.唾液蛋白质:防御细菌、真菌和病毒侵袭,调节微生物对牙合软组织表面的定植,粘膜上的唾液膜可抵御病毒感染,某些唾液蛋白能减弱HIV感染力。
唾液对口腔细菌起选择性培养及作用根据胞壁多糖抗原的血清学反应,变形链球菌可以分为8个血清型,根据细菌菌体中DNAG+Cmol%含量的不同被分为7个菌种。
变形链球菌至少能产生GTF-sd、GTF-I、GTF-si三种GTF,控制它们的基因为gtfD、gtfB、gtfC,分别合成水溶性葡聚糖、非水溶性葡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葡聚糖口腔链球菌属包括变链菌群、唾液链球菌群、咽峡菌群和轻链球菌菌群。
变链菌组群分类: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仓鼠链球菌、野鼠链球菌、猕猴链球菌、汗毛链球菌变链菌的血清型:c、e、f变链菌在MS培养基的特性:菌落呈0.5-1mm淡蓝色,嵌入琼脂,质硬。
颗粒型菌落表面粗糙,中央有粘液状水滴出现,为胞外多糖;粘液型菌落呈直径1-2mm的淡蓝色半透明的黏性状态变形链球菌GTF和FTF的特点和功能固有酶,胞外糖基转移酶;对蔗糖高度特异性;广泛pH适宜度,最适5.5;参与细菌对获得性薄膜的黏附、细菌的聚集;促进菌斑形成;为细菌产酸提供物质变链菌群产生的胞外酶及其作用。
葡糖基转移酶GTF:对细菌的黏附和支持细菌的营养起重要作用果糖基转移酶FTF:综合高分子量水溶性和不溶水果聚糖,有些能综合葡聚糖蔗糖酶:催化蔗糖的葡糖苷键的水解酶,蔗糖被水解成等分子比的葡萄糖和果糖葡聚糖酶:水解水溶性葡聚糖,释放异麦芽糖和葡萄糖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又称为表面蛋白P1、AgⅠ/Ⅱ、PAg、SpaA、SA等,是一类结构和功能十分相似的蛋白质家族,是致龋变链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在细菌对牙面的初始粘附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为什么变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之一变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粘附、聚集和对牙面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菌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此菌群的产酸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牙菌斑中细菌进行糖转运的途径有EMP、HMP、ED、PK。
采集龈上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致龋菌。
采集龈下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与牙周组织疾病相关的细菌。
牙菌斑的成分:牙菌斑由细胞核非细胞成分组成,其中80%为水分,20%为固体,细胞成分主要为细菌和蛋白质,非细胞成分为糖、脂肪和无机物牙菌斑的形成过程:牙面上获得性膜的形成、细菌附着、菌斑成熟菌斑附着的过程获得性膜覆盖牙面后,漂浮在口腔内的细菌即陆续附着其上,最早定植在获得膜上的细菌为先锋菌,多为血链菌。
先锋菌定植后出现快速生长态势,链球菌生长成链并开始于牙表面垂直,导致牙表面环境的改变,从而允许新的不同种属的细菌进入发育着的菌斑,即为生态系延续。
成熟菌斑的标志及结构。
纤毛菌定植于菌斑替代了原先栖息在菌斑深层的链球菌并与压面垂直排列呈栅栏状结构,使菌斑内氧含量减少,氧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厌氧菌生长,致密的菌层日益增厚。
成熟菌斑的标志是栅栏状结构,月出现在菌斑形成的第5-6天,可看到谷穗样结构,在成熟菌斑内细菌数量和组成比例都趋于稳定的极期群落状态成熟牙菌斑在光镜下的组织结构成熟菌斑的标志是栅栏状结构,可看到谷穗样结构,数量或组成比例趋于稳定的极期群落状态1.基底层为无细胞的均质结构,HE染色为粉红色,由获得性膜组成2.细菌层位于中间,含球菌、杆菌、丝状菌,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压面垂直呈栅栏状,其中堆集有大量的球菌和短杆菌3.表层主要含松散在菌斑表面的G+或G-球菌和短杆菌,脱落的上皮和食物残屑以及衰亡的细胞口腔细菌粘附的机制的学说有钙桥学说、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及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识别系统学说、细菌粘附的机制1.钙桥学说:牙表面覆盖的获得性膜中脂磷壁酸带负电荷,唾液中含有丰富的Ca2+,使细菌与牙面亲和2.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基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菌体表面的脂磷壁酸和葡聚糖可能是葡糖基转移酶的受体3.识别系统学说:娿牙或黏膜表面与细菌附着器起作用的分子为受体,细菌细胞附着的部位称为结合部位牙本质非胶原蛋白NCPs 牙本质基质中约占10%,带负电荷,富酸性,根据蛋白的来源不同,将牙本质非胶原蛋白分为成牙本质细胞源性和非成牙本质细胞源性分为牙本质磷蛋白、牙本质涎蛋白、牙本质涎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骨涎蛋白、骨钙素牙本质胶原以I型胶原为主,牙周组织的胶原蛋白以I、III型胶原为主,口腔黏膜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基底膜带的胶原蛋白以IV型为主。
牙本质胞外基质的成分与种类。
牙本质中90%是胶原纤维,大部分为I型胶原,矿物质构成以羟磷灰石为主牙本质无机成分主要是碳、磷酸矿物盐和少量的钠、镁、氯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有机成分约占20%,主要包括胶原、非胶原蛋白、枸橼酸盐以及脂类牙本质有机成分及特点功能牙本质有机物主要包括胶原、非胶原蛋白、枸橼酸盐及脂类牙本质约90%为胶原,主要为I型胶原,由成牙本质细胞合成特点:1.胶原原纤维对矿物盐有较大的吸引力,其表面有一层硫酸粘多糖,能吸引矿物盐到牙本质基质中;2.牙本质胶原比软组织胶原稳定,不易溶于酸和中性溶液牙本质有机成分中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的特点是什么?胶原:1.胶原原纤维对矿物盐有较大的吸引力,表面有一层硫酸粘多糖,能吸引矿物盐到牙本质基质中2.牙本质胶原比软组织胶原稳定,不易溶于酸和中性溶液非胶原蛋白:牙本质磷蛋白的显著特征是高度磷酸化,酸性最强,有强阴离子特性,等电点为 1.1,对钙离子有高度的亲和性。
唾液中的主要蛋白质及其生物学意义。
根据糖蛋白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组成特点将其分为富脯蛋白、富组蛋白、富酪氨酸、富半胱蛋白等。
它们构成唾液蛋白的主要成分,参与牙面获得性膜的形成,覆盖口腔粘膜的表面,对于维持牙和粘膜的完整性,对微生物在口腔组织表面上粘附定居与清除,细菌间的共集与集聚,调节口腔菌丛平衡、牙的再矿化与牙结石形成均有重要影响。
酸性富脯蛋白的功能1.结合Ca2+,维持唾液的钙磷稳定,抑制唾液中磷酸钙盐的形成及其在牙面上羟基磷灰石的沉积,为牙釉质提供防御和修复环境2.参与唾液获得性膜的形成,对牙釉质和羟基磷灰石有很高的亲和力,易于吸附在牙面上3.协助细菌粘附,选择性的促进细菌粘附在牙矿化组织,对于细菌在牙面上粘附和定居牙菌斑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唾液富组蛋白、富酪蛋白的作用富组蛋白与羟基磷灰石有很强的亲和力,吸附于牙釉质表面,参与获得性膜的形成。
还可抑制磷酸钙结晶形成富酪蛋白:能竞争性抑制富脯蛋白在牙面上吸附,参与获得性膜的形成。
能促进放线菌在牙面的粘附,有良好的润滑作用,能抑制羟磷灰石晶体的生长,抑制磷酸钙沉积唾液的免疫成分浆液性腺泡分泌蛋白主要包括富脯氨酸蛋白、糖蛋白、富组蛋白、富酪蛋白、a-淀粉酶;粘液性腺泡分泌粘蛋白;导管上皮及基底细胞分泌乳铁蛋白、溶菌酶、SIgA、唾液过氧化酶唾液蛋白参与牙面获得性膜的形成,覆盖口腔粘膜的表面,对于维持牙和粘膜的完整性,对微生物在口腔组织表面上粘附定居与清除,细菌间的共集与集聚,调节口腔菌丛平衡、牙的再矿化与牙结石形成均有重要影响粘蛋白mucins 唾液一组含糖类的特异蛋白,是唾液中的主要有机成分,具有黏滑性质。
分为高分子量的MGI和低分子量MGII,参与牙面获得性膜形成糖蛋白氨基己糖含量占4%以上者称粘蛋白,小于4%者为糖蛋白。
牙髓细胞和牙周膜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
波形丝蛋白呈阳性反应,角蛋白、神经丝蛋白、结蛋白、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呈阴性反应,表明牙髓细胞和牙周膜细胞为间质细胞或中胚层来源的细胞牙周病中牙龈胶原的改变1.胶原含量的减少主要为酸溶性胶原的下降,机制包括胶原的破坏增加和产生抑制2.胶原类型的变化V型胶原含量明显上升,出现I型胶原三聚体,III型胶原的含量下降,原因包括不同类型的胶原对胶原酶的敏感性不同,炎症部位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行为的改变3.胶原的破坏参与破坏的因素:内毒素、胶原酶、挥发巯基复合物生物矿化的结晶过程包括成核、晶核成长、集聚、固相转化。
均相成核:离子结晶必须先形成晶核,初始晶核从无任何颗粒或表面存在的情况下由均匀溶液产生牙釉质生物矿化的过程1.在成釉细胞顶端分泌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2.HA晶体开始形成,晶体被紧包在非釉原蛋白中,其外是连续性的釉原蛋白3.上述过程在釉牙本质界处发生,而晶体长轴与釉牙本质界呈垂直延伸4.成釉细胞后退,留出空隙,这些细长的空隙与基质接触5.釉柱在空隙中形成,长轴与空隙方向平行,组装有序化6.釉原蛋白减少,晶体长大成熟,最后基本只留下非釉原蛋白作为基质牙本质生物矿化的过程1.在成牙本质细胞层的顶端分泌胶原蛋白,成为牙本质的前身,为矿化做准备2.合成磷蛋白并把它直接分泌在矿化前沿的胶原蛋白层上3.部分磷蛋白与胶原蛋白结合,部分降解4.磷酸钙的微晶或钙离子与磷蛋白结合5.在结合的钙离子或晶体上形成HA晶体,而且按胶原纤维排成有序结构氟对生物矿化的作用增加晶体结构的稳定性降低牙釉质的溶解性改善牙的形态发育增强釉质晶体的防御能力促进釉质的再矿化影响发育期釉质晶体的矿化影响釉基质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影响釉原蛋白的移除唾液分泌有静态分泌和动态分泌静态分泌是指无刺激状态下涎腺的基础分泌,其中分布在唇、颊腭、舌等部位粘膜下的小唾液腺分泌是其主要来源,也是形成唾液薄膜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