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学习资料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一集

孝篇
一、【虞舜耕田】
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原文】 虞舜、姓姚名重华。父瞽瞍顽。母握登贤而早丧。后母嚚。弟象傲。常谋 害舜。舜孺慕号泣。如穷人之无所归。负罪引慝。孝感动天。尝耕于历山。象 为之耕。鸟为之耘。帝尧闻之。妻以二女。历试诸艰。天下大治。因禅焉。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故不知其他。只求可得父母之欢心。故始终不见父 母不是处。人伦之变。至舜而极。然能尽爱敬之诚。则至顽如瞍。尚能底豫允 若。况顽不如瞍者乎。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魯國裏有一箇展禽。名叫獲的。表字叫做季。住在柳下的地方。 所以人家把他叫做柳下季。有一年、齊國裏的人來攻打魯國。要求那一隻寶器 岑鼎。魯國裏的國君。就把別的鼎送了去。齊侯把這隻假岑鼎回了轉來。並且 說道。一定要叫柳下季來說、這是真的岑鼎。我纔相信了。魯國的國君就向柳 下季那兒去請求。柳下季就對答道。我君上所以要把假岑鼎充作真岑鼎。是因 為要避免國家的災禍。可是丟掉了我的信用。來避免我君上國家的災禍。這也 是我所為難的呵。魯公聽了。纔把真的岑鼎送到齊國裏去。
【白話解釋】 三代時候。商朝的湯王。就是契的後代。起初是在夏朝做着諸侯。居住在 亳的地方。差了人、用了聘禮、去聘請伊尹三次。伊尹纔到湯王那兒來了。湯 王就把伊尹薦到桀王那邊。打從亳的地方到 夏 朝裏。前後一共走了五次。把古 時代唐堯虞舜做人君的大道理、告訴桀王。桀王終於不肯聽他的話。反而愈加 暴虐了。湯王不得已、纔發了誓、與兵去攻打鳴條地方。把桀王流放到南巢地 方去。湯王既然流放了桀王。自己以為這樁事。未免有傷德性。很為慚愧。說 道。我恐怕後世的人。把我當做話柄。於是仲虺就做一篇誥文。來表明他。
【白話解釋】 周朝初年閒時候。有箇周公的兒子。名叫伯禽。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見 周公三次。就被他的父親痛打了三次。伯禽就去問商子。這是為了什麽緣故。 商子道。南山的陽面有一種樹。叫做橋木。北山的陰面有一種樹。叫做梓木。 你何不去看一看呢。伯禽聽了商子的話。就去看了。只見橋木生得很高。樹是 仰着的。梓木長得很低。可是俯着的。就回來告訴商子。商子就對伯禽說道。 橋木仰起。就是做父親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兒子的道理。到了第二天。 伯禽去見周公。一進門就很快的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稱許他受了 君子的教訓。
《弟子规》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德目

《弟子规》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也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
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
我们看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
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师弟”。
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
《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
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
”忠诚就从这里出来。
“信”,诚信,这也是从对父母的诚信来的。
“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
留名青史的圣哲人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
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枝干。
“礼”,当然也是对父母的恭敬开始的。
“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自然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
“义”,《弟子规》里面讲:“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也是从孝道来的。
“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耻”,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小时候最怕哪句话?“真没家教!”别人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
“德有伤,贻亲羞”,怕让父母蒙羞,这是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
仁爱和平是花果。
“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jump则凊”,体恤得很细微。
“爱”,“亲有疾,药先尝”。
“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
要劝到什么程度?劝到“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点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到“平”。
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著怎么做才能真正劝诫父母,这个人才有和、平的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所以,推行礼义廉耻是治国,一个团体一定要有礼义廉耻才能维系。
仁爱和平的精神,可以让天下相互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十二字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十二字精髓!
展开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十二字精髓!
2015-04-19 14:28 中国/文化/世界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十二个字,十二个字真正做到了,你能够打九十分,你就是圣人,你能够打七十分就是贤人,你能打五十分就是君子。
这十二个字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中国千万年老祖宗传下来的精髓,世世代代相传,不会传错。
这个不要说,它不多,多怕你记不住,搞错了,它少,字字都是精髓。
老祖宗传下来的五伦,五伦就二十个字,能传错吗?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传十万年、传一百万年都不会传错,它就二十个字。
五常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四维四个字,礼义廉耻;八德八个字,孝悌忠信、仁爱和平。
它怎么会传错?不会传错的。
所以我们今天把它合起来,我们再把它精减,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如果我们中国人把这十二个字做到了,中国就是全世界的示范国家;全世界做到了,世界就大同。
这十二个字,无论是哪个宗教、哪一种族群,你跟他谈他都要,他都喜欢,没有一个字是他反对的。
所以我们就有信心,这十二个字能够帮助全世界,回归到和谐、回归到稳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扎根教育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扎根教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八德”的一种讲法,还有一种讲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我们把这两种讲法合起来,去掉重复的,就是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中国古圣先贤有智慧,找到了做人的根本,把它归纳成这十二个字。
这十二个字便是我们的扎根教育。
中国古时候,国家最重大的事就是教学,《礼记·学记》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是古老的教育指导方针,里面很清楚、很明白地写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国家如此,家庭也是如此。
家庭里面什么最重要?教学。
人如果不能接受圣贤教育,实在讲,跟禽兽有什么差别?可能比禽兽还狠、还要毒。
而古圣先贤教学的总纲领,只有四个项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于后代的四库全书,说了什么?没有离开这四科十二个字的范畴。
中国几千年的教学,祖宗世世代代的承传就是这四个科目,从来没有改变过。
而这十二个字,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经典涵义完全贯通。
十二个字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爱。
而这个“爱”是智慧、是理性,不是毫无理智的感情用事。
爱是性德的核心,一切贤德都是从这里发源、光大的。
十二个字每个都是爱的拓展和延伸。
所以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懂得这个道理,才会懂得中华文化,才会懂得中华民族。
许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文化,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汤恩比博士是英国的历史哲学家,谈到中华文化,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证明中国人有智慧,中国人懂得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经验,有教育的成效。
假如一个家有孝、有悌,这个家还乱吗?一个团体里面,成员忠诚,讲诚信,这个团体还会乱吗?讲礼,会有这么多言语乃至肢体的冲突吗?会有这么多告上法院的事情吗?讲道义,人与人很有安全感。
现在很麻烦,结婚都不讲情义。
结婚以前,先要财产公证,分清楚。
还没结婚就先想离婚要怎么样,你说还经营得下去吗?动不动就说,我怕你呀,大不了离婚。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PPT课件

1:入则孝 ------〈感恩〉 2:出则悌 ------〈友爱〉 3:谨 ------〈规范〉 4:信 ------〈诚信〉 5:泛爱众 ------〈善待〉 6:余力学文------〈勤奋〉
⊙总叙
dìzǐguī shèng rén xùn
弟子规,圣人训。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 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 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使父母生气、伤心。
故事2: 郯 子 鹿 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 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 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 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 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 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 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 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中华传统教育必读
弟 子 规
天天落实多多收益
《弟子规》概说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 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 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 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 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 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 子规》。清中叶以后,此书最为流行,一度成为私 塾的必读课本,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 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 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 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 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四维,我们知道管仲说的,管仲跟孔子同时代,比孔子早。
「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这就是说明什么?这四个字,他那个时候完全是从政治上说的,一个国家从最高的领导人到下面的村长,各级领导人必须要遵守四个字,国家会兴旺。
礼是规矩,今天讲法律、宪法,这都属於礼,礼属於规矩,人人必须要遵守,不能不遵守,不遵守它社会就乱了,维系社会良好的秩序一定要守礼。
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你看情理法面面顾到。
中国人立法非常严格,叫你不敢犯法,但是犯了法怎么样?犯了法,审判要从宽,如何能把你的罪减到最轻,这就是所谓天理、国法、人情它面面都顾到,它不刻薄人。
所以立法的时候考虑,希望你不犯法,犯法之后要从宽来处置,总希望人你能够回头,你能够觉悟,你能变成好人。
廉是廉洁,不能贪污,不应该得到的决定不要起心动念,廉洁。
最后知耻,做一切不善是耻辱。
这四个字是管仲说的,是对於政府各级领导来讲的。
虽然对治国这四个标准,四个德目,这四个德目同时可以修身、可以治家,你真正懂得会用上,所以也把它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
最后演成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是管仲之后,应该是在秦汉的时候,这个时候八德出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巩固起来了。
世世代代把它整个再整理,变成就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民,就这十二个字把中国人就教好了,把这个社会就能打造成太平盛世。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课件

在社会中,悌的观念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 和稳定性。
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悌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家庭中,虽然兄弟之间的关系可 能不像古代那样紧密,但是悌的观念仍 然可以引导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
解和支持。
在学校和职场中,悌的观念同样适用。 同学、同事之间的尊重、互助和支持有 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氛围。
PART 05
礼
礼的含义
礼的含义
礼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它代表着尊 敬、礼貌和规矩。在古代,礼是维护 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 范和仪式。在现代,礼依然是我们日 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有助 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礼的重要性
礼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增强个人的道 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遵守礼的 规定,人们可以展现出自己的文明素 养和良好的道德风范,这对于社会的 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家庭中,悌是维护兄弟和睦 的关键因素,也是儒家伦理中 的重要内容。
悌的观念在古代中国家庭中有 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培养家庭 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具有重要 意义。
悌的重要性
悌有助于培养家庭和睦
在家庭中,悌的观念有助于兄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从 而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
悌有助于塑造个人品德
通过践行悌的观念,个人可以培养出尊重长辈、关心兄弟、友爱互 助的良好品德。
通过培养悌的观念,现代社会可以促进 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
定性。
实践悌的观念的方法
01
02
03
尊重长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 尊敬和关心长辈,听取他 们的意见和建议,尽自己 所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2019-忠义孝悌礼义廉耻-范文模板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忠义孝悌礼义廉耻篇一:“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课程背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
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让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王岐山课程内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结构第三、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第四、“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先师孔子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1、孝:(1)孝的含义(2)孝对父母的标准(3)孝对国家的标准2、悌:(1)悌的含义(2)悌对兄弟姐妹的标准(3)悌对他人的标准3、忠:(1)忠的含义(2)忠对组织工作的标准(3)忠对祖国和人民的标准4、信:(1)信的含义(2)信对朋友的标准(3)信对祖国和人民的标准5、礼:(1)礼的含义(2)礼的标准(3)礼的价值和作用6、义:(1)义的含义(2)义的标准(3)义的价值和作用7、廉:(1)廉的含义(2)廉的标准(3)廉的价值和作用7、8:(1)耻的含义(2)耻的行为表现有哪些(3)如何做到“知耻近乎勇”,篇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在每一个喷绘大图底下加上这个)孝:是孝顺。
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
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
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出处一前两句是古时候的成语,“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
“其”指的是孝悌,它是仁的根本。
“与”通“欤”,表示语气不那么肯定地说出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与,在语末是舒缓的感慨,且有前言中事物间互相参与比较义,即与字本义,验之孔门旧籍,可通释。
与“语气不那么肯定”不搭界。
欤,晚出,俗字,加画限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出处二一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
[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释义孝:是孝顺。
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
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
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
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
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
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
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
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
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
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是义气。
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
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
(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已。
)廉:是廉洁。
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课件

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在当今社会,信誉度不仅 是个人高素质的一种展示,也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银行贷款 需要信誉度,个人应聘也要有高的信誉度,信誉度对我们越来 越重要!
二、要志存高远 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仅做到诚信不够,
总结:
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用“孝”感恩我们的父 母,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师,因为老师 对我们进行谆谆教导;最后,我们还要用“信”感 谢朋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甚至,我们 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予了我们新鲜的空气, 温暖的阳光,滋润的雨露。
“人生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目录
人生八德的含义 如何做一个“大 写的人”
总结
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议一议
头脑风暴:如何做一个大写 的人?
“大写的人”
做一个大写的人,“人”字怎么写?一撇,然后一捺,谁都 知道。但是,这简单的一撇一捺,在书法家们眼里,确实很难 把握的,“撇”短了,“人”倒了,捺分家了,“人”就不是 “人”了,撇捺都短了,“人”小了,也失去了“人”字那种 特有的美感。唯有写成一个大写的“人”,才能有端正威严的 “人感”。
总而言之,面对生活,我们要谨记“人生八 德”,并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感谢聆听
希望大家 谨记“人生八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好好生活每一天!
人活在世,必须有生存的动力,前进的方向, 而这就需要远大的志向。 三、要恩德如山
一个人,即使功名成就,但是没有亲情、 友情和爱情,那他也是孤独的,他的人生还 是不健全的,那么也不会是一个大写的人! 一个大写的人,是有情的,是会感谢那些帮 助自己磨练自己的人的!。” 深处,那里任 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弟子规》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弟子规》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弟子规》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孝心开百善皆开,这个“入则孝”就可以谈清楚了。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一个人的忠诚,一个人的尽心尽力,从哪里来的?孝,“亲所好,力为具”。
这是我们从自己父母,上一代的身上,看得太清楚了。
为了让父母早一点过上好日子,读书、工作不用人操一点心,尽心尽力、尽忠。
信,对谁诚信?一定是先对父母诚信,所以“父母命,行勿懒”。
“礼、义、廉、耻”。
礼,“父母呼,应勿缓”,对父母有礼,对他人就有礼。
一个人对人无礼,一回到源头,他对父母一定不恭敬。
真的,一个人假如在跟人相处的时候,觉得有一些习气出现了,马上想,我怎么傲慢?对妈妈也傲慢;我怎么脾气这么大?对父母脾气也大。
所以《孝经》讲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道启发人的性德,孝心开,性德就开始流露了。
所以爱敬是一个人本有的性德。
假如爱敬没有办法提起来去对待他人,一定是孝道还有亏。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一个修身之人怕的就是不知道问题在哪,甚至于是道理听了,我们还不承认、还自欺,那就提升不上去了。
跟人相处有对立、有冲突、有情绪,马上提醒自己,我对父母是不是也有这些错误的心态?这从根本去掉我们的习气。
所以礼。
义,对父母有道义。
以前的人可贵,父母都去世了,一想到父母就流泪,“父母对我的恩德太大了”,“丧三年,常悲咽”。
廉,“物虽小,勿私藏”,你看,都在“入则孝”里面。
耻,“德有伤,贻亲羞”。
仁,设身处地叫仁,“冬则温,夏则凊”,体贴入微,设身处地。
爱,爱是用心去感受,“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和,我们现在年轻人跟人讲没几句话火就上来了。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对父母、对长辈讲话还会大小声,那我们对不起孔老夫子,对不起圣贤的教诲。
柔和恭敬。
一人在团体里面,对领导、对长辈还非常傲慢,言语还粗暴,那真的要好好忏悔、反省,离这个明德、离恢复本善那是愈来愈远。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以现代通俗易懂的话语,将中国字的由来形象地描绘出来,从中领悟到字的意境,从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孝孝,是一枚书签,夹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大典。
孝,是善良的起源,被祖先纳入经典的开篇。
孝,是一点星火,众人拾柴火焰高,燃烧成的燎原之势,能够融化雪山和冰川。
孝是象形文字,意思是儿子背着老子,肩负着赡养的义务,任重道远。
孝顺是一张红红的笑脸,是一颗撒在笑容里的种子,孕育的幸福让全家人都幸福。
孝,这儒家道德理念,与现实牢牢地焊接,铸造了美满的人间。
挖掘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龙之传人正吮吸孝之智慧琼浆,并将其美德,马不停蹄地相传……【历史人物】沈云英明朝女子沈云英,其父亲是位将军,在率军抗击敌人时战死,沈云英得知父亲死讯后,凛然走上城楼,振臂高呼:“在下虽是女儿身,但为了完成父亲抗敌的遗志,我不惜战死沙场!”众人听后感动不已,军士们发誓要击退敌军。
在沈云英的带领下,大破敌方主力。
战后,沈云英在战场上找到了父亲的尸体,不禁失声痛哭。
看到这一幕,全体将士自发穿上白袍白甲,以示悼念。
悌Ti,同根的结,就是一根藤上的几个瓜。
历经多年风雨,从未偏离。
Ti就是亲近自己的兄弟,爱护他,尊重他,真心对待他,不离不弃,不忘仁义,哪怕为兄弟赴汤蹈火。
悌,是一种精神,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在家敬畏父母,在外悌敬兄弟,言辞不要过激,收敛伤情的话语,用谦虚抵御狂妄,努力修剪自己,远离睚眦必报、锱铢必较的格局,必能更好地提高修养和情操,形成风清气正、天地人和的安定大局!【历史人物】许武汉朝的吴旭早年丧父。
家里有两个弟弟,吴旭亲自教他们读诗和书。
当弟弟们犯了错误时,吴旭跪在祖先的牌位前道歉。
忠忠诚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释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任务名称释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几乎涵盖了人类应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些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引导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和态度。
1. 孝孝是指对父母尽孝的道德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视为最高的美德,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关心和孝顺。
尽孝的行为包括听从父母的教诲,关心照顾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
2. 悌悌是指兄弟间互相尊敬和友爱的道德准则。
在这个价值观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的关系。
悌的行为包括尊重长辈,帮助弟妹,以及共同努力家庭的荣誉和利益。
3. 忠忠是指对国家、国君和职位忠诚的道德准则。
忠诚是一个人对于权力和责任的敬畏和奉献精神,是公司、机构和团队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忠的行为包括维护国家和组织的利益,遵守法律法规,努力为国家和职位做出贡献。
4. 信信是指遵守诺言和对他人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维持关系的基础,也是商业交易和社会合作的重要前提。
信的行为包括言行一致,履行承诺,以诚实面对他人和社会。
5. 礼礼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的道德准则。
礼尚往来,彰显了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
礼的行为包括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礼仪,守规矩和秩序,以及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6. 义义是指对他人有所奉献和帮助的道德准则。
义以行善为核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共同发展的力量。
义的行为包括关心社会公众利益,关爱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和困难。
7. 廉廉是指廉洁自律、清正克己的道德准则。
廉洁是对财产和权力的正当使用,清正是指对待他人和社会诚实正直,克己是指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和纠正。
廉的行为包括廉洁从政,廉洁经商,坚决抵制腐败和不法行为。
8. 耻耻是指对道德败坏和违背社会公德感到羞愧和不安的道德准则。
耻是道德的防线,是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的保障。
耻的行为包括正视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和惩罚,以及积极改正错误和缺点。
忠孝礼仪廉耻信义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忠孝礼仪廉耻信义篇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不是古代常说的八德,要看时期。
在宋代以前不是,宋代以后提出的新“八德”是的。
宋代以前: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
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宋代以后: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是要吞掉一个个的"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血和泪中领悟了"国破"必然"家亡"的真理。
因而,各国人民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不断强化。
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对世界,顺乎历史潮流,将"忠",也就是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首位,建构"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
这"八德",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
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教学内容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儒家经典美文欣赏中国人道德品质修养的精神领袖净空师语录精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孝:是孝顺。
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
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
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
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
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
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
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
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
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
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是义气。
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
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
(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以。
)廉:是廉洁。
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是羞耻。
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
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耻”也是自尊自重。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仁爱: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爱人就不会害人。
和平: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中国老祖宗的教导,归纳起来,就是上面十二件事情。
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身动念,言语造作,不可超越这个范围。
遵照这个标准去做,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人的这一生就真的过得是幸福美满的生活。
陈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陈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陈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条山客编辑陈氏家族,遵从道德,崇尚礼仪,忠孝传家,诗书继世,以耕读为世业,以仁义为家法。
仁亲为重,轩冕为轻,读陈氏祖训家规可知也。
家之有规,犹国之有法也。
国有法,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理一也。
或曰:圣贤遗教,备载经典,又何必家训?家训也者,所以济圣训之所不及也。
盖经典惟通达古文者知之,而今国学衰微,人心不古,礼崩乐坏,莫谓愚夫愚妇不知秦汉,即使读书人又有几人能知六经?若无圣教,则不知伦理,此世风所以浇漓、道德所以沦丧也。
家训正可为六经注脚,泽被子孙后代,匡正世道人心也,故不可不传、不可不遵也。
又必每年春分、冬至祭祖以后宣讲一次,后世子孙慎勿视为具文,皆明是非,弃恶向善,则庶可修身齐家,光前裕后也!这里编辑的是颍川陈氏的“八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1、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如孝。
事亲必孝,待长必敬。
2、悌。
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你尖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
3、忠。
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依,弄得钱来转眼空,当知忠。
4、信。
一诺千金人所敬,譬如约人到午时,不到未时终是信,若是一事不践言,下次说来人不听,当知信。
5、礼。
循规蹈矩无粗鄙,先生长者当尤尊,子弟轻狂人不敢,况我侮人人侮我,到底那个饶了你,当知礼。
6、义。
事大遇幼无不及,譬如一事本当为,有才也要留余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无男子气,当知义。
7、廉。
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饮盗泉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巧人诈得痴人谷,痴人终买巧人田,当知廉。
8、耻。
好汉原来一张纸,含羞忍辱骗得来,那知背后有人指,寄语男儿当自强,甘居人下何无耻,当知耻。
2021年11月3日星期三,上阳书院。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解释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解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解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包含了社会道德和个人品行的要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分享我对这些价值观的观点和理解。
一、孝悌1. 孝的含义孝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视为理应尽的道德责任。
孝顺父母不仅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家庭价值观的延续。
2. 悌的含义悌是对兄长的敬爱和顺从。
在兄长和弟弟之间,悌的实践可以创建一种和谐的兄弟关系,并加强家庭的凝聚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孝悌是亲情延伸的表现,是对家庭、亲情的尊重与回报。
尽管现代社会逐渐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但孝悌的精神仍然应该被保留和尊重。
通过积极履行家庭责任,我们能够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并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忠信1. 忠的含义忠是忠诚和忠心的表现。
忠于国家、忠于组织、忠于朋友和忠于自己的价值观,都是忠的体现。
忠意味着对承诺和责任的信守,并展现出对他人的信任和关怀。
2. 信的含义信是信守诺言和遵守承诺的品德。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和合作的基础。
一个有信用的人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更容易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成功。
个人观点:我认为,忠信是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对国家、组织、朋友还是自己的价值观,忠诚和信用都是受人尊敬的品质。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忠信的责任,并在行为中践行这些价值观。
三、礼义1. 礼的含义礼是一种恭敬和尊重他人的行为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
通过遵守礼仪,我们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2. 义的含义义是一种对正义、公平和良知的理解。
做事情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助人为乐,维护公平和正义,这是义的体现。
个人观点:我认为,礼义是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礼义可能不再像古代那样严格规定,但我们仍然需要维护公平、尊重他人和遵循道德准则。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刘余莉教授主讲我们看《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这个《易经》它有三个含义。
它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变易的意思、变化的意思,告诉你这个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变化莫测、变化无穷的,所以你要懂得与时俱进,你要懂得变通。
第二个含义,这个《易经》的易字就是不易、不变的意思,告诉你虽然现象是变化莫测的,但是有一个不易的、不变的规律,只要你掌握了这个不易的、不变的规律,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承下来的、可以继承的,就是这一个不易的、不变的道。
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天不变,道亦不变”。
就像我们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自古至今没有一天是变化的,这个道是不变的。
所以我们之所以肯定的说,传统文化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在中国适用,在西方国家、在世界也都适用,因为这个东西是称性的,它讲的是不易的规律。
《易经》的第三个含义就是简易、简单的意思。
中国古人讲“大道至简”,真正深刻的道理都是以非常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说我们现在都在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我们古人自古以来都是用核心价值观来教导人们的。
这个核心价值观概括的还非常的简单,把它概括成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比如说这个五常,仁义礼智信,它概括得非常简单,每一个规范只有一个字,所以它易记易行,千百年来都成为中国人所奉行的价值观。
四维,管子提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像支撑这一个房子的四根大柱子一样。
我们知道管子他是被誉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即使是一个法家的代表人物,还特别重视礼义廉耻的道德教育。
还有八德,一种说法是朱熹提出来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一种提法是孙中山先生所概括的,那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我们把两种八德的说法重复的去掉,最后概括了十二个字,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这十二个字可以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
爱和平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儒家经典美文欣赏
中国人道德品质修养的精神领袖
净空师语录精华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孝:是孝顺。
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
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
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
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
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
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
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
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
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
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
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是义气。
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
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
(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以。
)
廉:是廉洁。
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是羞耻。
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
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耻”也是自尊自重。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仁爱: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爱人就不会害人。
和平: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中国老祖宗的教导,归纳起来,就是上面十二件事情。
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身动念,言语造作,不可超越这个范围。
遵照这个标准去做,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人的这一生就真的过得是幸福美满的生活。
违背了,社会就动乱,家庭就不和睦。
中国几千年的圣贤教学,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于发展到“四库全书”,里面说的什么东西?绝对没有离开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就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世世代代祖宗的承传都是这个,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只是满清亡国之后,民国成立,把它疏忽了,民国也没有改变它,不像从前帝王时代那么样的重视,那么样的认真。
帝王时代的认真重视,造成了社会的祥和,化解了许许多多的灾难。
这些原理我们现在明白了,认清了应该搞好教育,重要的是家教,家固国宁。
家对于社会、对于国家贡献是太大了,家培养出好人才,对社会对国家就有益有贡献,家培养出坏人才,就会危害社会,也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