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言语用原则试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语言语用原则试析
作者:刘方方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0年第05期
摘要:《论语》所阐述的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思想之所以能得以长期保存,历经千年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承载这些思想的语言的运用。

本文着重从语用的角度来看《论语》语言的巧妙运用,分别从话语的隐含意义、语境的规约、语言运用的美学原则、话语的连贯机制、话语得体原则几方面入手加以阐述。

关键词:《论语》?摇语言语用价值
一、《论语》语言浅析和“语用学”概念的提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语录体著作。

其语言是以当时周朝流行的“普通话”(即“雅言”及当时群众的口头语为基础,同时又吸取了前人书面语精粹、洗练、典雅的长处,再经过加工锤炼而成,其语言艺术价值自不待言。

笔者在这里试着用现代语用学理论来分析《论语》语言,从中窥出《论语》中蕴含的语用价值。

其实《论语》中散见了许多关于运用语言的原则性说明,只是还很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经过认真的梳理,是不难发现其语用学理论价值的。

语用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首次提出“语用学”这个术语的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他于1938年出版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并进一步粗略指明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即研究“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

此后,语用学的研究者愈来愈多,而对其下的定义也莫衷一是。

有代表性的如钱冠连在其《汉语文化语用学》一书中给语用学下了窄式和宽式两种定义,窄式定义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的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对多于话面(字面的含义)做出解释的”;而宽式定义则是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理解并运用话语的。

对语用学的各种定义,尽管措辞不同,侧重不同,但是有几个方面是每个概念都无法不涉及的,即是话语隐含于字面的意义、语境的规约、语用策略中的话语得体原则,在这里研究《论语》语言的语用价值。

二、现代语用原则在《论语》中的自觉运用
虽然语用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系统的语用学理论原则的归纳提出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已自觉地运用了语用原则。

1.语言运用的美学原则。

所谓美学原则指语言运用要讲究辞采美、声律美、节奏鲜明美等,《论语》语言的运用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论语》的词汇不仅丰富,而且新鲜,语
气词运用得特别多,它非常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凝聚在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深奥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诗意,形成了许多蕴含着宝贵经验而又辞约义丰的格言警句,让读者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受到了经验人生的教育,它还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不仅加强了表达的效果,而且还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简言之,《论语》语言运用的美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口头语言运用的通俗美和修辞格运用的辞藻美上。

首先,口头语言的大量运用。

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李贽评曰:“何有于我哉,都是说家里话”。

这“家里话”就是日常用的口头语言,有些口语还带有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

如“……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既有日常的生活情趣,又富有启发性,使人感觉亲切,也表现了孔子的鬼神观、生死观。

其次,修辞格的大量运用。

比喻: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旨在说明为人要讲信誉的重要性,用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而寸步难行来比喻,说服力极强。

对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君子”与“小人”道德行为进行的对比。

顶真: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说的是“正名”的重要性,显得气势宏大,理由充足,无可辩驳,读来有一泻千里之感。

其他的修辞手法还很多,如借代、比拟、夸张、双关等就不一一举例了,正是口头语言和修辞格的运用使得《论语》语言既有通俗易懂的雅俗美,又有辞藻丰富、行文整齐、韵律鲜明之美。

2.话语连贯机制。

《论语》使用了大量的语助词,若同时又围绕同一话题而谈,将该话题贯穿到底,便会使得整个篇章前后连贯,浑然天成。

如《论语·先进》恃坐篇: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中间使用了大量的语助词,如“尔、也、哉、焉、乎、矣、与、者”等,同时该篇章又围绕同一话题而展开,即如果国家受到起用,将采取什么样的施政纲领?这就使得整个篇章衔接自然、连贯一致。

总之,孔老夫子是一代圣人,其言语特别注意得体与否,所以从其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其作为一代儒学大师的风范。

三、《论语》语言语用研究的价值
历来对《论语》的研究多侧重于其语言艺术特色,或侧重于其思想文化意识,而从语言运用角度来研究的甚少。

实际上,《论语》语言的艺术及其思想的传达正是在言语的运用中得以体
现的。

因此,从语用方面来研究《论语》,其意义是深远的。

不仅为现代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同时也是对今天语言运用中所体现的语用原则的一种印证和说明。

《论语》中散见的语用原则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三方面来分析说明《论语》语言的运用,以点带面来研究整部《论语》的语用价值。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二千多年前《论语》语言中自觉遵守的语用原则服务于今天的话语表达,仍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骏.论语.中华书局,1980.
2.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钟春燕.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语观.湖湘论坛,20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