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谈 荆 防 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荆防病

祖国中医学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从汉代《伤寒论》到宋金《脾胃论》以及明代《温疫论》都有划时代意义,各具特色,诸贤先师皆是依据当时患者实际病情,洞悉病机,据证组方,力挽狂澜,起死回生!其论诸方在临床仍广泛使用,深受广大医患好评。

自宋元以来尚有另一医学流派在萌动,但为大多数所忽略,这就是荆防病。从下列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其发展轨迹:1;人参荆芥散,主治:妇人血风劳。即风邪与血相搏,腹中剧痛、月经或断或来、四肢酸痛、面色萎黄、羸瘦等。2;防风通圣散,主治:风热气血壅盛,表里三焦俱实,疮疡肿毒、丹斑瘾疹等。3;荆防败毒散,主治:恶寒发热,头身关节疼痛,下痢、疮疡初起等。4;防风解毒汤,主治:风热发斑、耳项腮部红肿疼痛等。5;荆防达表汤,主治:外感头身疼痛等。其它尚有止嗽散、银翘解毒散、荆防五积散、痛泻要方等。

所有以上各方散见于宋后各个时代,俱属临床有效验方。方中都以荆防为主,或含有荆芥、防风。所治病症,一是外感风寒头身疼痛及咳嗽;二是风血相搏的疹、疮、肿、毒、痢、月经不调;三是风邪入气分的肿硬痰核等,四是风热感冒发热、咽喉疼痛等。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众多复杂

的疾病中,伤寒与温病虽多见,但仍有相当多数病症为荆防病所纠缠;如:眼目红肿、耳痛、牙痛、咽喉肿痛、鼻塞、衄血、黄涕、咳嗽痰黄、痢下赤白、或大便色绿、或焦黄风沫,甚或肠风带血、妇人带下赤白黄、痛经、月经赶前错后、崩、漏,胃反酸痛胀、风温疹癣、关节疼痛,小儿能食不长肌肉,老人疲乏困倦等,脉诊时均有荆芥、防风二脉出现,治疗时随证加入荆芥、防风二药,多可迎刃而解。究其原因是荆防二药,一入血分、一入气分。防风入脾经,除风湿,能发汗,治头痛、关节疼痛,尤其是四肢疼痛。与黄芪合用能止汗。由此看来它不但与脾胃经络有关,还与汗腺密切相关。荆芥清头目,利咽喉,主治头风疼痛,无汗,疮,疥,血晕,寒热,瘰疬,积聚,血痢,吐衄,小儿发热抽搐,腮腺肿毒等。

在临床疾病中,荆芥证与防风证常易合并发生。若汗出当风、或劳累后突遭风寒侵袭,汗腺突闭,郁热排泄不畅,毒物郁积,血热随起,聚于上则头目、耳鼻、腮项肿痛疮衄等;发于表则风湿疹痒癣等;陷入胃肠则胃痛腹泻赤黄绿风沫等;与妇女经血相搏则痛经、月经不调,与脾湿相合下行又成五色带下等。青少年儿童血气旺盛,得之多发病于上。妇女血虚,遇之多生经带病。脾胃气虚者多生泻利或便不畅病。这已形成一定的规律。

防风证不但与荆芥证结合,如遇血分受寒时,又与桂枝证合并发生,形成关节病。不独荆芥而已,当荆防证邪热传

入半表半里时,也常有柴胡证出现。刘草窗的“痛泻要方”所治恶寒发热、利下不爽、便色焦黄或绿、或白沫、腹痛、不欲饮食等症,有人认为是消化不良,非也。实乃荆防病邪热入里所致,用白术、炒白芍、防风、柴胡、砂仁、甘草等服之立效。

荆芥病的这些规律,已形成与伤寒、温病两大体系不同的疾病特征,诊疗时应需独立看待。如果说荆防二药能促进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话,那么荆防病(或荆防综合症)便可以认为是人体免疫系统病患了。古方“荆防败毒散”的作用前人早已有深入认识,历经临床应用疗效卓著,绝无质疑。

经验方:荆防归芍异功汤。药物组成:荆芥、防风、当归、白芍、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炙甘草。常用加减:1;胸胁疼痛,加桔梗、柴胡、紫苏。

2;咽喉肿痛,加桔梗、薄荷、贝母、连翘、金银花。

3;鼻衄,加紫苏、麦冬、五味子、侧柏炭。

4;牙床肿痛,虚寒加干姜、砂仁、白芷、白蒺藜。火毒加石膏、蒲公英、地丁。

5;风湿痒疹,加蝉蜕、白蒺藜、菊花、槐花。

6;耳痛流脓血,加黄芩、栀子、柴胡、木通、菊花。

7;眼目红肿疼痛,加蝉蜕、白蒺藜、菊花、紫苏、木贼草。8;肠风泄泻,有泡沫声响;去当归,加干姜、煨肉豆蔻、砂仁。

9;泄泻腹痛,绿色便;去当归,加砂仁、干姜、柴胡。10;痢下赤白,腹痛发烧;加地榆炭、干姜、柴胡。或加黄连、黄芩、木香。

11;疮疡肿毒,加贝母、白芷、白蒺藜、金银花、蒲公英。12;腰痛(腰椎病);加杜仲、续断、干姜、砂仁。

13;妇女面部蝴蝶斑,月经色黑;加肉桂、干姜、白芷、紫苏。

14;妇女白带;加砂仁、干姜、煨肉豆蔻、乌贼骨、木香。15;妇女经期不准、或提前或推后,经量或多或少;加山茱萸、砂仁、干姜。

16;妇女倒经;加焦山栀、益母草。

17;妇女小便时涩痛(泌尿系感染);加荜澄茄、干姜、砂仁、小茴香、扁蓄、瞿麦。

18;妇女阴痒、湿疹;加蛇床子、小茴香、紫苏。

19;痛经;加砂仁、小茴香、干姜、木香、威灵仙、元胡。

有防风脉原本脾虚者,五味异功汤势所必用。

风湿兼有内热者,加苦参。

有羌活脉者加羌活。

口苦、耳鸣,白带有黄色,涕黄、痰黄加黄芩或柴胡。

下面介绍相关药物脉象特征及证候表现;

荆芥脉象特征:左脉寸部浮取浮大或数。证候表现:头昏痛、眩晕、耳痛、目赤、疮疖、泻痢、寒热、痒疹等。

防风脉象特征:右手三部脉浮取管壁外侧处有一线状脉,随同脉搏跳动。证候表现:眩晕、头身疼痛、骨节痹痛、四肢挛急、左胸胁痛、疮疡、疥癣、疲乏困倦、烦满易怒;老人皮肤发痒、脱屑;咽喉肿痛、耳下肿痛、眼红肿痛;肠鸣腹泻、泄泻等。

羌活脉象特征:浮取左手三部脉管壁外侧;另有一条线状脉与脉管壁相处于若即若离之间,随脉搏跳动。证候表现:头痛、头后枕部疼痛、项背腰腿疼痛、肩胛疼痛、恶心呕吐、背寒或发烧。

独活脉象特征:浮取左手尺部脉管壁外侧另出现一线状脉,与管壁处于若即若离之间。证候表现:腰痛、下肢疼痛、胯痛。

柴胡脉象特征:左关浮取,脉管壁上单独浮起一水泡样脉象虚软无力,随同脉搏起伏。证候表现:眩晕、耳鸣、耳聋、口苦、不欲饮食、胸胁疼痛、痰涕色黄、寒热往来、耳后肿痛。

以上是摘录于彭应天老师《中医方脉精微》。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在临床应用荆防败毒散的几则病例:1;秦某,男,38岁,右脉虚芤,左脉弦革、寸部浮郁。舌淡紫苔白润。主诉:腰痛。CT示:椎间盘突出症、膨出,骨质增生,椎间管狭窄。自述此病已有三年余,多方求治。疗效不佳,每天靠西药止痛剂维持。诊断:腰痛,证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