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大事记
分子生物学大事记
分子生物学大事记1847年,Schleiden 和Schwanna 提出“细胞学说”1910年,德国科学家Kossel 第一个分离了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1944年,Avery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0年,Chargaff 提出Chargaff定则。
1953年,Watson 和 Crick成功的解析了DNA分子二级结构。
1959年,Uchoa 第一次成功合成了核糖核酸。
Kornberg 实现了DNA 分子试管内和细菌细胞中的复原。
1961年,Nirenberg 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Jacob和Monod 提出了操纵子(operon)学说。
1962年,Watson 和Crick 因外在1953年提出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而与Wilkins 共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65年,Holley 玩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序列测定。
1968年,Khorana 第一个合成了核酸分子,并且人工复制了酵母基因。
1970年,Smith 和Wilcox分离到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972年,Paul Berg第一次进行了DNA重组,获得含有编码哺乳动物激素基因的工程菌。
1975年,Southern 发明了DNA片段的印迹法。
1980年,Sanger和Gilbert 设计出一种测定DNA分子内核苷酸序列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1年,Cech 发现了ribozyme。
1982年,Prusiner 发现了朊病毒prion。
1983年,McClintock 由于在50年代提出并发现可移动遗传因子(jumping gene 或称 mobile element )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85年,Karry Mullis 发明了PCR反应。
1988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3年,美国科学家Roberts 和Sharp 因发现断裂基因(introns)而获得诺贝尔奖。
Mullis 由于发明PCR仪而与加拿大学者Smith (第一个设计基因定点突变)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6分子生物学pvr
♦原癌基因的特点:
⑴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
⑵基因系列呈高度保守性;
⑶其作用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体现。它们对维持正常生理功 能/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是细胞发育、组织再生、 创伤愈合等所必需;
⑷在某些因素作用(如射线、化学物质等)下,原癌基因被激活.
♦常见的癌基因家族
原癌基因 功能
src家族 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DNA重组技术 基因工程步骤:
(1)获取符合要求的DNA片段 ( 目的基因 ) (2)用特异限切酶切割 目的基因 和载体DNA(3)重组DNA (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 )(4)将重组DNA 引入某种细胞 – (5)把能表达的目的基因受体细胞挑选出来--从20世纪80年代始, 基因工程药品 疫苗等产品广泛 应用于医药领域;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林、牧、渔等 行业也大显身手,培育出许多高产质优抗性强的新品种。
(2) 确定生物遗传基础物质是DNA--
☉1944年O.T.Avey 证明肺炎球菌转化因子是 DNA☉1952年A.D.Hershey 和M.Chase进一步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 (50-70年代)
里程碑:1953年Watson & Crick DNA双螺旋链。 (1962nobel)
※HGP进展简况: --1985年 美国科学家提出 --1990年 正式启动 30亿美元 --1996年 后基因组学 --2001年 Venter(美)等报道完成了人类基因 组草图测序。
展望: 利用基因组全系列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各种疾 病的基因定位研究和治疗
Venter(美)
二、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通过人的意志, 对不同生物的遗传 基因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 再转入生物体 内,产生出人们期望的产物,或创造出具有新 遗传特征的生物类型。
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公元1977年~公元1999年公元1977年●两组美国生物化学家,即H.W.博耶组和A.D.里格斯组,利用重组DNA的方法,将人工合成的丘脑下部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中,并成功表达。
这是人类基因首次在细菌中的成功表达,以此揭开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的一页。
●利用电泳对DNA进行快速测序。
●美国生物化学家夏普和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茨发现断裂基因。
●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利用DNA重组技术产生出了人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
●Sanger提出“双脱氧终止法”改进DNA测序技术。
●Maxam A.M.和Gilbert W.发明了DNA的化学裂解测序法。
● A. J. Jeffereys R. A. Flavell报道了真核mRNA的剪接。
●美国生化学家W.吉尔伯特发明对大片段DNA进行快速序列分析的方法。
●Berget S.M.、Moore C.和Shap P.A.发现腺病毒基因中存在内含子和外显子,提出了断裂基因新概念。
公元1978年●病毒高级结构首次得到确定。
●Chang A.C.Y.、Nunberg T.H.和Kanfaman R.F.首次将真核基因(dhfr)在细菌中进行表达。
●Collins J.和Hohn B.建立了装配型载体,克隆DNA大片段。
●Hutchison C.A.、Phillips S.和Edgell M.H.建立定点突变技术。
实验结果研究表明,在特点位点引入突变是可能的。
●Blackburn E.H.等发现了四膜虫端粒的串联重复顺序。
●发现真核基因中的内含子。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出了人重组胰岛素。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和美国化学家切赫分别发现了某些RNA具有酶的生物催化功能。
●Harold Varmus和J. Michael Bishop发现了细胞癌基因。
●第一本《中国动物志》出版,这是由郑作新等编著的鸟纲第四卷,鸡形目。
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公元1911年~公元1948年公元1911年●出生于波兰的美国生化学家C.芬克在英国从米糠中分离出具有活性的抗脚气病的白色晶体,并将这类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命名为维生素。
这是首次明确提出“维生素”这一概念。
●Rous P. 发现鸟类致瘤病毒。
公元1912年●英国生化学家F.G.霍普金斯用实验肯定了维生素的存在,并提出营养缺乏症的概念。
●德国生化学家O.瓦尔堡证明在细胞中有一种激活氧的呼吸酶,并发现氰化物能抑制这种酶的活性,提出呼吸作用需要铁参加。
●提出生物氧化为脱氢作用。
●Morgan T.H.发现雄果蝇某些基因的完全连锁。
公元1913年●提出酶动力学理论。
●Sturtevant A.H.创用三点测交法并建立连锁距离的概念。
●Bridges C.B.发现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现象,确证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公元1914年●美国生化学家E.R.肯德尔分离出纯的甲状腺素。
●在英国曼彻斯特,首次利用细菌处理下水道。
●指出生物氧化由铁激活氧而来。
公元1915年●美国生物学家T.H.摩尔根和他的学生A.H.斯特蒂文特、C.B.布里奇斯用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发现基因的连锁和交换现象,出版了《孟德尔遗传原理》,补充发展了孟德尔定律,提出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泰特发现在叶绿素分子中镁离子间4个氮原子相连,而氮则分别位于4个闭环的烃链上,从而提出了镁在叶绿素分子中的地位同铁在血红素分子中的地位相当。
●英国微生物学家F.W.特沃特发现了溶菌现象。
1917年法国出生的加拿大人F.H.德埃雷尔将这种溶菌因素命名为噬菌体。
●Twort F.W.分离病毒。
●美国营养学家E.V.麦科勒姆发现维生素A,1922年E.V.麦科勒姆等又发现维生素D,并证明其与软骨病有关。
他还把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大类。
●激素与肿瘤(Hormones and cancer)激素与肿瘤(Hormones and cancer),激素可以影响一些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已被我们普遍接受,然而,从最早观察到激素对一些癌症病人有益到发展成以内分泌器官为靶标的第一种药物,已经经历了一百年。
简述分子生物学发展史
简述分子生物学发展史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准备和酝酿阶段,第二个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第三个是初步认识生命本质并改造生命的深入发展阶段。
下面将就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功绩做简单的介绍。
第一阶段:在上世纪的后期,巴斯德由于发现了细菌而在自然科学史上留下丰功伟绩,但是他的“活力论”观点,即认为细菌的代谢活动必须依赖完整细胞的看法,却阻碍了生物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直至1890~1900年问suchner兄弟证明酵母提出液可使糖发酵之后,科学家们才认识到细胞的活动原来可以再拆分为更细的成分加以研究。
此后相继结晶了许多酶,如腺酶(Sumner,1926)、胰蛋白酶(Northrop,1930)及胃蛋白酶(Northrop及Kunitz,1932)等,并且证实了这些物质都是蛋白质。
这些成果开辟了近代生物化学的新纪元。
事实上,分子生物学正是在科学家们打破了细胞界限之日诞生的。
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间,科学界普遍认为,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被湮没达35年之久的孟德尔遗传定律(1865),又被重新发现,摩根等在这个定律基础上建立了染色体学说,使遗传学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
这个时期,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正是物理学空前发达的年代,量子理论和原子物理学的研究表明,尽管自然界的物质变化万千,但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相同,它们的运动都遵循共同的规律。
那么,是否可以应用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来探讨和解释生命现象呢?不少科学家抱着这个信念投身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从而开始了由物理学家、生化学家、遗传学家和微生物学家等协同作战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科学家们各自沿着两条并行不悖的路线进行研究。
一派是以英国的Astbury等为代表的所谓结构学派(structurists),他们主要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的空间结构,认为只有搞清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才能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分子生物学一词正是Astbury在1950年根据他的这一思想首先提出来的。
分子生物学诞生时间及事件
分子生物学诞生时间及事件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分子基础的生物学分支,以分子为研究对象,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可以大致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下面我详细介绍一下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时间及事件。
1944年,奥瑞斯·奥德利和科林·麦克劳德在研究链球菌的转化现象时,发现通过在死亡链球菌菌体上散布活链球菌的DNA,可以使死亡链球菌菌体发生变形并复活。
这个实验揭示了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体,也是生命的核心。
1951年,罗莉·威廉姆斯、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为了解构DNA的结构,对W·LCrick和J·D·Watson提出的DNA螺旋结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现代分子生物学中最著名的双螺旋DNA结构模型。
这个模型解释了遗传信息如何被编码并如何传递下去。
1953年,E.F.伯恩斯和本杰明·莱恩在研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时,发现在RNA和蛋白质之间存在一个中介物质,即核糖体。
这个发现揭示了基于遗传信息的蛋白质的合成和翻译的分子机制。
1961年,弗朗索瓦·雅各布和雅克·莫诺在研究大肠杆菌的基因表达时,发现一种名为mRNA的分子。
mRNA具有遗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重要功能,从而揭示了分子基础上的遗传信息传递机制。
1968年,哈罗·齐格勒和琼·齐格勒在研究静止的脑细胞时,发现存在多条并行的微管,这些微管形成细胞骨架结构,对细胞的形态维持、运动和细胞分裂等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个发现揭示了分子生物学对于细胞生物学的重要性。
在以上这些重要事件的基础上,分子生物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子生物学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如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基因重组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1.DNA的发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生物学家们开始研究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发现其中存在着一种未知的物质。
1909年,乌拉圭生物学家戈梅斯发现这种物质与遗传有关,他将其命名为染色质物质。
之后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的存在,并确定了它们在遗传信息传递和蛋白质合成中的重要作用。
2.DNA的结构解析: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成功解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并提出了DNA的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模型。
这一发现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重组和转化:1960年代,赫尔曼·莫拉和塞西尔·赫尔希等科学家们发现了重组DNA技术,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将来自不同生物体的基因片段组合成新的DNA分子。
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也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4.基因调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期,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怀森伯格提出了“中心法则”,即DNA决定RNA,RNA决定蛋白质,从而启发了对基因调控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发现在基因启动子和转录因子之间存在特定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
5.基因组学的兴起: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旨在测序和研究人类基因组,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基础。
随后,基因组学的发展迅速,细菌、动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基因组也相继被测序,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6.RNA干扰和基因沉默研究:1998年,安德鲁·赛克雷和克雷格·梅罗发现RNA干扰现象,即通过寡核苷酸对RNA进行特异性沉默。
这一发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为基因沉默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概念。
7.蛋白质组学的发展:随着基因组学的成熟,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组成和功能,开展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通过高通量的蛋白质质谱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更全面地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分子生物学发展史
1956年
Crick提出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Crick
1958年
Meselson和Stahl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的
Meselson和Stahl
Crick进一步阐述中心法则
Crick
1961年
Hall和Spiegelman通过RNA-DNA杂交分析证明mRNA与DNA序列的互补性
Hall和Spiegelman
Nirenberg、Ochoa及Khorana等破译RNA上编码合成蛋白质的遗传密码
Nirenberg、Ochoa、Khorana等
1962年
Sanger分析ΦX174噬菌体的基因组序列
Sanger
1965年
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中国科学家
1970年
Baltimore和Temin发现逆转录酶,补充和完善中心法则
Palmiter等
1990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
2003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测序工作
生物学发展史
时间段
里程碑事件/发现
关键人物
19世纪后期-20世纪50年代初
确定蛋白质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
Büchner, Sumner, Northrop等
确定DNA是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
Miescher, Avery, Hershey等
1949-1952年
应用X线衍射分析阐明核苷酸并非平面的空间构象
Baltimore和Temin
1972年
Berg等er和Gilbert发明DNA测序技术
Sanger和Gilbert
Boyer等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生长抑素
Boyer等
1978年
重组人胰岛素在大肠杆菌中被成功表达
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
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1. 哎呀,说起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那可真是一段精彩纷呈的故事!就像是破案侦探一样,科学家们一步步揭开了生命的神秘面纱。
2. 要从1860年代说起,那时候孟德尔在修道院里种豌豆玩,谁知道这一玩就玩出了遗传学的基础。
这就像是在玩积木游戏,却不小心发现了积木的排列规律。
3. 到了1900年代初,科学家们发现了染色体。
这些小东西在显微镜下扭来扭去的,就像是跳舞的面条。
大家都很好奇,这些"面条"究竟是用来干嘛的。
4. 1944年,艾弗里做了个超厉害的实验,证明遗传信息是储存在脱氧核糖核酸里的。
这个发现就像是找到了生命密码本的钥匙,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
5. 1953年可是个大年份!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
这就像是发现了生命的蓝图,原来它长得像个扭扭梯子。
这个发现让他们高兴得睡不着觉,在酒吧里又蹦又跳。
6. 1958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中心法则,就是脱氧核糖核酸到核糖核酸,再到蛋白质的过程。
这就像是发现了生命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信息就沿着这条路跑来跑去。
7. 1960年代,遗传密码被破译啦!原来生命的语言是用三个碱基一组来编写的。
这就像是破解了外星人的密码本,让科学家们兴奋得手舞足蹈。
8. 19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开始发展。
科学家们学会了剪切和粘贴基因,就像是玩剪贴画一样。
这下可好,想要什么基因就能造什么基因,简直像是变魔术。
9. 1980年代,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被发明出来啦!这个技术能把很少的脱氧核糖核酸复制成很多份,就像是给基因装上了复印机。
这个发明让做实验方便多啦!10. 1990年代开始搞人类基因组计划,要把人体里所有的基因都找出来。
这工程可真不小,就像是要数清楚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整整花了13年时间才完成!11. 进入21世纪,基因编辑技术又有了新突破。
现在可以像改错别字一样修改基因,这技术厉害得简直像科幻电影里演的那样。
不过这也让大家担心,万一改错了可咋办?12. 现在的分子生物学还在飞速发展,每天都有新发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以下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些重要发展大事记。
1.1865年-格里高利·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学规律,奠定了生物遗传学的基础。
他通过对豌豆杂交的研究,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存在和遗传规律。
2.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基因的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1973年-斯坦利·科恩和赫伯特·博耶恩成功实现了基因重组,即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细菌中,这是第一次成功实现基因的人工操作,标志着基因工程学的开始。
4.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宣布启动,该计划旨在解读人类基因组的所有遗传信息。
2003年,HGP成功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这是生命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5.2001年-克隆骷髅“多莲娜”在南韩诞生,这是第一次通过克隆技术成功复制大型哺乳动物。
6.2024年-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成功研发出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技术,这一技术使得普通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为类似干细胞的状态,从而可以实现器官和组织的再生。
9.2024年-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生命科学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迅速鉴定新冠病毒,并开展了疫苗研发和抗病毒药物研究。
以上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些重要的发展大事记。
这些科学突破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生命科学领域将继续创造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分子生物学进展
分子生物学进展分子生物学进展科学领域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很难准确地说明它是何时、何人创始的。
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同其它学科一样,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逐步走向成熟而迅速发展的道路。
1871年,Lankester就提出,生物不同种属间的化学和分子差异的发现和分析,对确定系统发生的关系,要比总体形态学的比较研究更为重要。
后来,随着德国、美国生理化学实验室的建立和生物化学杂志的创办,促进了生物化学的发展。
当生物化学深入到研究生物大分子时,1938年Weaver在写给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一词。
他写道:“在基金会给予支持的研究中,有一系列属于比较新的领域,可称之为分子生物学……”。
一年以后,研究蛋白质结构的Astbury使用了这个名词,以后它变得越来越普遍。
特别是在1953年,Watson和Crick发表了著名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以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促进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结合,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和迅速发展,使生命科学全面地进入分子水平研究的时代,这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1956年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率先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959年创刊了《分子生物学》杂志,1963年成立了欧洲分子生物学国际组织,分子生物学从而成为崭新的独立学科,带动着生命科学迅猛发展,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在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事件,具体情况如下:1864年:Hoope-Seyler结晶并命名了血红蛋白。
1869年:Mieseher第一次分离了DNA。
1871年:Lankester首先提出生物不同种属间的化学和分子差异的发现与分析,对确定系统发生的关系,要比总体形态学的比较研究更为重要。
1926年:Sumaer从刀豆的提取物中得到脲酶结晶,并证明此蛋白质结晶有催化活性。
同年,Svedberg创建了第一台分析用超高速离心机,并用其测定了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8X104。
分子生物学发展史及新进展(原创)
分子生物学新进展及我的看法安徽师范大学2008级生物技术李启东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以及目前所处的分子生物学阶段。
1953年,两位年轻人揭示了生命螺旋的奥秘,如一声炮响,拉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序幕。
随后的几十年间,无数的科技工作者把目光投向这片未知的土地,纷纷抢占先机,无数的新发现、新成果诞生。
中心法则、操作子学说、PCR扩增技术、分子印迹……层出不穷。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等)从而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
下面是本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合,结合自己的一些看法,介绍两个目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问题。
RNAi干扰进展:RNA干扰的发现是一大壮举,近几年来一直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1998年,美国科学家Craig Mello 和Andrew Fire 研究发现,将与mRNA对应的正义RNA和反义RNA组成的dsRNA导入细胞,可以使mRNA特异性降解,从而下调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基因沉默。
以上两位科学家也因为这个发现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奖,分子免疫学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癌症研究中,通过shRNA表达载体成功抑制了成年大鼠脑癌细胞,同时对RNAi远程基因沉默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RNAi干扰的进展给我很多启示,我们可以通过构建RNA干扰系统来下调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或者用于基因治疗。
以往,我们如果想下调一个基因的表达往往要使用核酶、定点突变或者直接knock out。
这些方法与RNAi技术相比,有很多缺陷;此外,RNAi干扰还表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我们可以研究肿瘤细胞,制备相应的RNA,对肿瘤细胞的相关关键基因进行干扰,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
另外,我们还能利用这项技术来制备抗病毒疫苗,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我看来,既然RNAi干扰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另一种干涉基因表达的模式——上调某些基因的表达。
分子生物学历史发展
Lecture 11.1868 Johann Miescher discovered DNA2.Mendel and Morgan find inherited factor2.1940s-1960s Griffith & Avery Concluded that DNA, not protein, transforms bacteria Hershey and Chase find DNA from viruses is injected to host bacteria cells.the two experiment show that DNA is the hereditary material not protein3.1938 William Astbury creat 1st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4.1950 Rosalind Franklin & Maurice Wilkins creat High quality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5.1952 Alexander Todd find Nucleotides of DNA are linked by 3-5’phosphodiester bonds6.1952 Rosalind Franklin succeeded intaking very good diffractograms of 'wet' DNA fibres.7.Chargaff Chargaff’s Rule(A=T;C=G)8.1953 Jim Watson & Francis Crick propose DNA double-stranded structure9.1962 Waston, Click & Wilkins win Nobel PrizeLecture 21. 1975–1977, Blackburn, working 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at Yale University with Joseph Gall, discovered the unusual nature of telomeres, with their simple repeated DNA sequences composing chromosome ends.2.2009,Elizabeth Blackburn, Carol Greider, and Jack Szostak were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for the discovery of 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Lecture 31.1953 Watson & Crick proposed model of replication2.1958,Meselson, M. and Stahl, F.W. thrugh the expirement"TheReplication of DNA in Escherichia coli ",prove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3.1959,Arthur Kornberg found DNA polymeraseLectuer4无Lecture52009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Ada E. Yonath win Noble chemistry prize through their study on ribosom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ecture61961 F.H.C.Crick in bacteriophage T4 prove codon consist of three continuous nucleotides.Lecture71961,Monod and Jacob the model of operon, win 1965 Noble PrizeLecture81961年,Monod和Jacob提出Operon学说,获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Lecture9Frederick Sanger 1958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his work in sequencing proteins. His second Nobel Prize, awarded in 1980 was developing the technique still used today - 'dideoxy' or 'Sanger' sequencing.Lecture101993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for his invention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method"(人物待考证)。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和酝酿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是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准备和酝酿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两点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的重大突破:确定了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基础物质19世纪末Buchner兄弟证明酵母无细胞提取液能使糖发酵产生酒精,第一次提出酶(enzyme)的名称,酶是生物催化剂。
20世纪20-40年代提纯和结晶了一些酶(包括尿素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黄酶、细胞色素C、肌动蛋白等),证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随后陆续发现生命的许多基本现象(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消化、呼吸、运动等)都与酶和蛋白质相联系,可以用提纯的酶或蛋白质在体外实验中重复出来。
在此期间对蛋白质结构的认识也有较大的进步。
1902年EmilFisher证明蛋白质结构是多肽;40年代末,Sanger创立二硝基氟苯(DNFB)法、Edman发展异硫氰酸苯酯法分析肽链N端氨基酸;1953年Sanger和Thompson完成了第一个多肽分子--胰岛素A链和B链的氨基全序列分析。
由于结晶X-线衍射分析技术的发展,1950年Pauling和Corey提出了α-角蛋白的α-螺旋结构模型。
所以在这阶段对蛋白质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有了认识。
确定了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虽然1868年F.Miescher就发现了核素(nuclein),但是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并未引起重视。
20世纪20-30年代已确认自然界有DNA 和RNA两类核酸,并阐明了核苷酸的组成。
由于当时对核苷酸和硷基的定量分析不够精确,得出DNA中A、G、C、T含量是大致相等的结果,因而曾长期认为DNA结构只是“四核苷酸”单位的重复,不具有多样性,不能携带更多的信息,当时对携带遗传信息的侯选分子更多的是考虑蛋白质。
40年代以后实验的事实使人们对核酸的功能和结构两方面的认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1944年O.T.Avery等证明了肺炎球菌转化因子是DNA;1952年A.D.Hershey和M.Cha-se用DNA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感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是遗传物质。
分子生物学大事记
分子生物学大事记1847年,Schleiden 和Schwanna 提出“细胞学说”1910年,德国科学家Kossel 第一个分离了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1944年,Avery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0年,Chargaff 提出Chargaff定则。
1953年,Watson 和 Crick成功的解析了DNA分子二级结构。
1959年,Uchoa 第一次成功合成了核糖核酸。
Kornberg 实现了DNA分子试管内和细菌细胞中的复原。
1961年,Nirenberg 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Jacob和Monod 提出了操纵子(operon)学说。
1962年,Watson 和Crick 因外在1953年提出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而与Wilkins 共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65年,Holley 玩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序列测定。
1968年,Khorana 第一个合成了核酸分子,并且人工复制了酵母基因。
1970年,Smith 和Wilcox分离到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972年,Paul Berg第一次进行了DNA重组,获得含有编码哺乳动物激素基因的工程菌。
1975年,Southern 发明了DNA片段的印迹法。
1980年,Sanger和Gilbert 设计出一种测定DNA分子内核苷酸序列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1年,Cech 发现了ribozyme。
1982年,Prusiner 发现了朊病毒prion。
1983年,McClintock 由于在50年代提出并发现可移动遗传因子(jumping gene 或称 mobile element )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85年,Karry Mullis 发明了PCR反应。
1988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3年,美国科学家Roberts 和Sharp 因发现断裂基因(introns)而获得诺贝尔奖。
Mullis 由于发明PCR仪而与加拿大学者Smith (第一个设计基因定点突变)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分子生物学史
分子生物学史主条目:分子生物学史在1930年代,由于许多生物化学家发现细胞内的许多分子参与了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分子生物学由此逐步建立。
但直到1938年“分子生物学”一词才由瓦伦·韦弗(Warren Weaver)提出(也有人认为“分子生物学”一词最早于1945年威廉·阿斯特伯里(William Astbury)首先在Harvey Lecture上应用的[1])。
瓦伦是当时洛克斐勒基金会自然科学方面的主持人,他相信由于在X射线晶体学等方面的发展,生物学正在进入一个大的转变期,他也因此将基金会的资金用于资助生物领域的研究。
与其他“分子尺度”生物科学的关系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关系简图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们不仅应用分子生物学特有的技术(参见本条目中“技术”一节),而且越来越多地从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技术和思路中获得启迪,综合利用。
因此,这些学科间越来越多地相互融合,不再有明确的分界线。
左图抽象地展示了对相关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种可能的阐释:“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关键的生命进程中的作用。
参见:生物化学“遗传学”主要研究生物体间遗传差异的影响。
这些影响常常可以通过研究正常遗传组分(如基因)的缺失来推断,如研究缺少了一个或多个正常功能性遗传组分的突变体与正常表现型(又称为“野生型”)之间的关系。
遗传相互作用(如异位显性)经常会使像基因敲除这类研究的结果难以解释。
参见: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则主要研究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进程中的分子基础。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认为“DNA制造RNA,RNA制造蛋白质,蛋白质反过来协助前两项流程,并协助DNA自我复制”;虽然这一描述对分子生物学所涵盖的内容过于简单化(特别是RNA的新功能仍在不断发现中),但仍不失为了解这一领域的很好的起点。
主条目: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在分子生物学中大量工作是定量的,而且最近的许多研究工作是在结合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完成的。
1-2 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中重要事件
1962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5
3. 核酸功能研究的重大进展 DNA与转化和遗传有关
1944年,Avery OT等首次证明肺炎 双球菌的DNA与其转化和遗传有关。
6
核酸功能研究的重大进展 DNA是遗传物质
10
5. 遗传密码
1961年,Nirenberg、 Ochoa以及Khorana等几 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破 译了RNA上编码合成蛋白 质的遗传密码,证明DNA 分子中的遗传信息是以三 联密码的形式贮存。
遗传密码在生物界具有通用性。
11
6. 中心法则的建立
1958年,Crick提出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 法则(central dogma)。1970年科学家又发 现了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酶,进一 步补充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直接证实了Mendel 在1865年发现的遗传 因子(基因)的化学本质就是 DNA分子。
15
9.基因组研究
基因组(genome): 一个物种遗传信 息的总和。
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已经从单个基 因发展到生物体整个基因组。基因组研究 已从简单的低等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多细 胞生物到人类。
16
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1952年,Hershey AD和Chase M用35S和 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感染 大肠杆菌。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增殖的噬菌体 中都只含有32P而不含35S, 表明噬菌体的增 殖直接取决于DNA而不是蛋白质。
7
32P标记T2噬菌体的核酸,感染大肠杆菌。在大肠杆菌 细胞内增殖的噬菌体中都含有32P, 表明DNA是遗传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大事记
1847年,Schleiden 和Schwanna 提出“细胞学说”
1910年,德国科学家Kossel 第一个分离了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1944年,Avery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0年,Chargaff 提出Chargaff定则。
1953年,Watson 和Crick成功的解析了DNA分子二级结构。
1959年,Uchoa 第一次成功合成了核糖核酸。
Kornberg 实现了DNA分子试管内和细菌细胞中的复原。
1961年,Nirenberg 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Jacob和Monod 提出了操纵子(operon)学说。
1962年,Watson 和Crick 因外在1953年提出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而与Wilkins 共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65年,Holley 玩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序列测定。
1968年,Khorana 第一个合成了核酸分子,并且人工复制了酵母基因。
1970年,Smith 和Wilcox分离到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972年,Paul Berg第一次进行了DNA重组,获得含有编码哺乳动物激素基因的工程菌。
1975年,Southern 发明了DNA片段的印迹法。
1980年,Sanger和Gilbert 设计出一种测定DNA分子内核苷酸序列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1年,Cech 发现了ribozyme。
1982年,Prusiner 发现了朊病毒prion。
1983年,McClintock 由于在50年代提出并发现可移动遗传因子(jumping gene 或
称mobile element )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85年,Karry Mullis 发明了PCR反应。
1988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3年,美国科学家Roberts 和Sharp 因发现断裂基因(introns)而获得诺贝尔奖。
Mullis 由于发明PCR仪而与加拿大学者Smith (第一个设计基因定点突变)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1994年,美国科学家Gilman 和Rodbell 发现G蛋白在细胞内信息转导中的作用。
1995年,美国人Lewis 、德国人Nusslein-Volhard 和美国人Wieshaus 由于在20世纪40至70年代先后独立鉴定了控制果蝇体节发育基因而分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96年,澳大利亚科学家Doherty 和瑞士人Zinkernagel 阐明了T淋巴细胞的免疫机制。
1997年,美国科学家Prusiner 发现朊病毒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病原并能直接在宿主直接在宿主细胞中繁殖传播。
1998年,克隆羊多利诞生,同年GenBank 公布新的人类基因图谱。
1999年,美国科学家Blobel 阐述了蛋白质在细胞间的运转机制。
2001年,美国科学家Hartwell 、英国科学家Hunt 和Nurse 对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研究分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Kornberg 揭示真核细胞转录机制;美国科学家Fire 和Mello 揭示RNA干扰机制。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