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庸》节选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中庸》节选4-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中庸》节选4-人教版
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
子曰,“中水庸庸的的,其道但仲理至是尼,很说小矣少:人有“乎的人君所能子!作辨的所别民所为食作违鲜品所背的为能中滋符庸味合久的。中”矣!” (第3章) 道理。君子对于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
中庸的原则。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
子曰:“道之性妄不为,行肆无也忌,惮。我” 知之矣,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
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 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 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 (第20章)
,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 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 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 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 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凡为天思下想困国修惑养;家自亲身爱有就亲能族九确就立经不正会,道惹;得曰尊叔崇伯:贤兄人修弟就怨身不恨会;也、尊 贤也、亲亲敬会也重竭大力、臣报就效敬不;大会爱遇民臣事如无子也措,;老、体百恤姓体群就臣会群,忠臣士心人耿也们耿就;、子庶 民也、来百招就工纳会工归也匠顺,;、财安柔物抚就诸远会侯充,人足天;下也优的、待人远都怀客会,敬诸四畏方了侯百。姓也。修 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 昆弟不怨。敬大臣 ,则不眩。体群臣,则士 之报礼重。子。庶那民就治是理,:天修则下养和自百国身家姓,有尊九劝崇条贤原。人则,来百工,则 财用足。柔远亲 爱人爱民亲如,族子,,则敬招四重纳大工方臣匠,,归体优恤待之群远臣客。,,怀诸侯,则 天下畏之。 安抚诸侯。
(第20章)
走进中庸
疏通文脉
中庸释义——中庸之于君子、小人表现—— 中庸至高地位——中庸衰落原因——中庸之 三达德——中庸之九经——中庸之至诚 思路: 何谓中庸? 中庸的意义 中庸的原则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句中强调的不是把是非分清楚,语境不合。
三、名句默写 1.天命之谓性,___________,修道之谓教。 2.修身,则道立;尊贤,___________。 3.博学之,___________,慎思之,明辨之,___________。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__________。 答案:1.率性之谓道 2.则不惑 3.审问之 笃行之 4.知耻近乎勇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句意品读】为学之道依次有五: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三为慎思, 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四为明辨,识别是非,分清黑白, 判定真伪;五为笃行,践履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越。
从博学到笃行,层层递进,渐渐清晰,如拨开重重迷雾,豁然开朗。 【知行启迪】在我们的学习中,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目 的。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并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 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之 中。
常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子女对待
2.动词活用
(1)小人而无忌惮也
(2)来百工也﹒﹒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答案﹒:(1)动词作名词 害怕的地方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招纳)
3.形容词活用
(1)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
(2)虽柔必强 ﹒
﹒(
(3)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参考示例:作为中学生,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 能,懂得了确立家的有用之才。
【备选链接】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句意品读】凡事都有一个最恰当的标准,太过或者不及,都不符合 中庸的标准,因此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最完美的道德标准,感叹人 们很难坚持。 【知行启迪】在当下丰富的物质生活中,人们最需要的是在内心建立 起精神文明的大厦,做人、做事要有个标准,有个底线,遵守自然法 则和社会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PPT1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PPT1

参考译文5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近于智慧了。 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懂得耻辱, 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力行、 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的方 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道 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 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参考译文6.1
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不变的 常规。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 能,亲爱亲属,敬重辅政的大臣, 体恤文武百官,爱护百姓就像爱护 自己的孩子,招来各种工匠,善待 远方的来客,安抚分封的诸侯。
参考译文3
孔子说:“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 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 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参考译文4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 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 昧的人常常达不到。中庸的道理不能彰 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常 常超过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譬 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很少有人 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 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 后不久。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 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 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 “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 典。
《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原 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 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 想内容,它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 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十分切合中 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参考译文7.3
如果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 那么即使愚昧的人必能变成聪明的人, 即使柔弱的人必能变成刚强的人。
四、写法探究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文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精研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那么“性”“道”“教”的含义是什么?它 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提示: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 身上就是“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进 修“道”的做法叫“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 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 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 行为,使其完善。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 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 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 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 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 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 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 值的体现。

《中庸》节选ppt

《中庸》节选ppt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7/12/24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
指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 们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 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 看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 也要警惕谨慎。
2017/12/24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 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 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 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 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 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 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 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 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 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 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 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 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 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 “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六、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 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 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 提出了这一原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7/12/24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 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 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 并行而不相悖。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7/12/24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4单元-《中庸》节选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4单元-《中庸》节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 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分层训练
重点突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性”“道”“教”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
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前483年—前402年)之手,
《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 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 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 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 《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
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 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 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分层训练
孔子又说:‚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
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了解了好学、力行、知耻这三点, 也就了解了该如何修养自身;了解了如何修养自身,就了解了 如何治理民众;了解了如何治理民众,也就明白如何治理天下 国家了。‛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分层训练
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 点来看,大体上也是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 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 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 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 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 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 之道”的特点:“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 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在《中庸》的体系中,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性的完善,是人的道 德的延伸和扩张。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理想,从内容来说,就是人的 道德的实现过程,而从理论过程来说,又回到了本体的规定:“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它的指向并不是人在天地万物之外去作为,去改造、 塑造天地自然的形象,而是人作为具有完善的本性,即具有天地之 性的一员在天地万物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根 本意义在于肯定客观世界的自在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的统一,从 而肯定经由个体修养而达到主观精神的高扬,肯定人的至上和永恒 的价值。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中庸》(节选)课件(28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中庸》(节选)课件(28张PPT)
——钱理群
走进经典
毛佩琦教授读经典
“四要”:要背诵,要投入,要出新,要持久; “四忌”:忌肤浅,忌空泛,忌拘泥,忌间断。
谢谢
走进《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 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 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庸主义 好好主义
走进《中庸》
诸子言论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程颐程颢
中者,无过无不及也。 庸者,常也。
——朱熹
中庸内涵
因中致和 不偏不倚 戒过勉不及 遵循并坚持准则
走进经典
思考:在当今社会读《中庸》这样的 经典有何现实意义?
走进经典
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 更是要从中吸取精神资源,增长智慧。
走进《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 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 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走进《中庸》
第二十章:
修身
治天下国家
(三达德) (九经)
至诚尽性 (五方法)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走进《中庸》
第二十章: 请你就这章中感受最
深的一点来谈谈,要求结 合生活实际。
走进《中庸》
你能从记录孔子言行的 《论语》这部书中,找出解 说《中庸》之道的例子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

( )__________
(4)道之不明﹒也
( )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作名词 贤人;亲友 (2)形容词作名词 坚强的人,刚
强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 安抚,怀柔 (4)形容词作动词 弘扬
4.其他用法
人﹒一能之,己﹒百之
( )__________
答案:数词作动词 做一遍;做百遍
三、古今异义
答案:名词,细微之事/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形容 词,低微的/形容词,微妙、精妙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3.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 答案:动词,违背/反而/动词,通“返”,返回
致中和,天地位焉( ) 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 4.致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 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 答案:动词,达到/动词,招致、招来/尽,极/动词,得到/名词,兴 致、情致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致中和,天地﹒位焉
( )__________
(2)君子而﹒时中
( )__________
(3)﹒子庶民也
( )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 有其位置、安于其位 (2)名词作状语 时常、常
常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子女对待
2.动词活用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 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3.作者认为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 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本文主要讲了“慎独自修”和“至诚尽 性”两条。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 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 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 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 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配套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4.2《中庸》节选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配套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4.2《中庸》节选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句式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判断句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介词结构后置句 恐惧乎其所不闻 介词结构后置句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判断句 诚者,天之道也 判断句 5.分古今 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古义:自然而然。今义:不慌不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古义:审慎地询问。今义:审讯)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古义:坚守不渝。今义:古板执着,不肯变通)
点评:这几句重点论述人怎样做到择善并坚守善道。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属于好学, 说的是“好学近乎知”,属于“知”的层面;笃行 说的是“力行”,属于“仁”的层面;“弗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这种困知、勉行的态度和精神属于“勇”的层面。“一能 之”“十能之”即上文所说的“学而知之”;“百之”“千之”即上文所说的 “困而知之”。就其结果而言,“明”在于择善,是“格物致知”的结 果;“强”在于“固执”,是“勇”的表现,是“力行”的结果。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辨用法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 君子而时.中 “时”,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 小人而无忌.惮.也 “忌惮”,动词活用为名词,害怕的地方 道之不明.也 “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弘扬 力.行近乎仁 “力”,名词作状语,努力地 尊贤也,亲.亲也 “亲”,名词活用为动词,热爱 子.庶民,则百姓劝 “子”,名词活用为动词,爱护 来.百工 “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柔.远人 “柔”,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安抚
《中庸》节选
-1-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 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 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 点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 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世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 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学习本文, 要了解有关知识,深入理解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件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4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件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4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从容 中道 ..
自然而然 。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临事沉着镇静,不改变常态。
(2)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 ..
审慎地询问 。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 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3)择善而固执 之者也 ..
[ 质疑· 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庸”不是杨子的一毛不拔,不是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而是所 谓的“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这部书就像一个水平仪,一把尺子,衡量世 间万物。对或错,公平或不公平,甚至符不符合道义,都能清晰得显露出来。 “中庸”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就是道与非道的“临界点”, 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中庸》里提到了“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种学习方式;也有“君臣也, 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这些儒家做人的“五达道”;还有“三达德”: “智、仁、勇”等。“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五级台阶之 中,“诚意”作为首要,作为基础,就是中庸所追求之修养的最高境界了。“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是“中和”,达到了“中 和”,便是“中庸”了。

《中庸》节选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43页PPT

《中庸》节选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43页PPT
《中庸》节选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④子曰:“道之不行 也,我知之矣:知者 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贤者过之,不肖 者不及也。人莫不饮 食也,鲜能知味也。” ⑤子曰:“好学近乎 知,力行近乎仁,知 耻近乎勇。”知斯三 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 以治人;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 矣。”
④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 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 常超过中道,愚昧的人常常达不 到。中庸之道不能彰明于世的原 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常常超 过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 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 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⑤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近于 智慧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 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 了。懂得了好学、力行、知耻三 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的方 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 就知道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 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 下的方法了。”
姓就因为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招 来各种工匠,就会财源茂盛百货充 足;善待远方的来客,就能使四面 八方的人都来归顺;安抚分封的诸 侯,就能四海一家,天下畏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记载,孔子生孔
鲤,字伯鱼,早卒;

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
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 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 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 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 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 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 (2)三达德
❖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 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 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 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 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 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 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 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 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 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 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 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三、文本研读
本性 遵循 修明 教化 片刻,一会儿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 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 遵循着本性叫做道德,圣人修明道德,这 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 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警戒谨慎 在 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 方更易被发现
四。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1)天道与人道合一 ❖(2)天性与人性合一 ❖(3)理性与情感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 ❖(5)外内合一
五.中庸具体内容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
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 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 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 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 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 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 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慎其独也。
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 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 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 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表现出来 符合节度 达到 安于其位 化育
▪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 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 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 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 (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 为“述圣”。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 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 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 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
《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 原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 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想 内容,它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十分切合中国封建社 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 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 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 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 “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 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 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 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 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三.《中庸》理论基础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 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 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 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 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 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 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 然理想境界。
六.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
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 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 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 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 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 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
❖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 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 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 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 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 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 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 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 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 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 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 间的真正位置。
《中庸》节选
教学目标
1、掌握 “鲜”“与”“和”“同”“贼”在 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 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难点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 质内涵。
一、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
《中庸》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前483-前
402)的著作。
据《史记·孔Leabharlann 世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 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 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 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 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 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 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普遍推行的行为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