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
(金华日报2012年6月8日第8版曹晓恒)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自古以来是所有读书人的最高目标。婺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如果没有史书,今人顶多享受丰饶的物产,又从何得知先人的风姿、先人的事迹、先人的风范。见于二十五史的婺城、金东人,从东汉到清朝有近50人,他们或隐逸山林,或出将入相;或为儒学宗师,或为樵夫狱卒;或辅佐帝王,或抵御外侮……他们的存在,就如同婺女星和金星,永远闪亮在婺州大地。亦有隐者留其名李白曾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婺州历史上大儒林立,如吕祖谦、何基、王柏、许谦、唐仲友等,良相众多,如王淮、叶衡……饮者没留下什么名字,隐者倒是有一大串。最早的隐者,当属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龙丘苌。龙丘苌是东汉太末(婺州前身)人,隐居在现在的婺城区汤溪九峰山一带,自己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挑灯夜读,过着耕读自足的生活。龙丘苌身处的正是两汉交替、王莽篡汉的战乱年代。王莽篡汉后,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连刘秀曾经的同学和朋友侯霸也到王莽手下做了官。王莽慕龙丘苌之名,曾多次征召他当官。不过,都被龙丘苌所拒。龙丘苌不好名利,从和他交往的人也
可以看出端倪。龙丘苌的好友严子陵是当时的名士。和龙丘苌相比,严子陵是一位名气更大的隐士。严子陵和汉光武帝刘秀曾是同窗好友。刘秀当上皇帝后,就想封个官给严子陵做做,既顾及了同窗之情,又能发挥严子陵的才干。不过严子陵屡征屡拒,宁可在家乡钓鱼也不愿意出仕,一直拒绝到70多岁,刘秀才死了心。这时候,龙丘苌已经作古10多年了。范仲淹为睦州知州时,称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赞词同样适用于龙丘苌。唐朝的张志和也是一位著名的隐者,自号“烟波钓徒”。作为老乡,很多人知道张志和是从他的《渔歌子》开始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很多人对他的了解程度,也就仅限于此了。张志和和龙丘苌一样,生活在战乱年代。张志和生于大约743年,于774年逝世,刚好经历了完整的、发生于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战争的巨大创伤和政治上的变幻莫测,可能都是张志和隐居的原因。张志和是个神童,在他的同龄人还在读“金一中”,顶多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时,他16岁就考中了明经科,随后又向皇帝献策,并被唐肃宗赏识,任命他“待诏翰林”。所谓的“待诏翰林”,可以说是唐朝的皇室智囊团,里面云集了全国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方面最出色的人才。李白也曾经是“待诏翰林”。甚至连张志和这个名字都是皇帝御赐的。张志和原名叫张龟龄,家
中排行老三,大哥叫松龄,二哥叫鹤龄。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张志和当官不久就被贬,这时又逢亲人离世,他索性回到金华老家,从此浪迹江湖,并给自己取了个诨号叫“烟波钓徒”。他二哥怕张志和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肯回家,就在现在的绍兴买了块地,给他造了房子;他大哥则写了首《渔歌子》,催他赶紧回家:“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张志和和龙丘苌一样,来往的朋友多为名士。茶圣陆羽,著名书法家、“颜筋柳骨”中的颜真卿,都是张志和的朋友。陆羽曾经问张志和平时和什么人来往,张志和说:“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何有往来?”说我以天地为家,月亮当灯泡,一天到晚和大家住一起,分开都没分开过,哪里说得上来往?颜真卿看张志和的船破了,还送了他一艘船,也算是有私家游艇人士。元代的张枢,“亦屡征不起”,事载《元史·隐逸》。更有忠义传后世隐者,有淡泊名利者,也有政治流浪者。明史记载了一个“玉山樵者”。玉山樵者,住在金华的东山,一辈子都穿着麻布做的衣服,头戴斗笠。他曾经为王姓者题诗,称“宗人”,所以大家怀疑他姓王。为什么要“怀疑”?因为玉山樵者生活的年代是“靖难之役”,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推翻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的年代。玉山樵者自称“天然呆”(大呆子性天然),他曾经写过一首歌:七年艰难走闽越,日夜思亲鬓成霜。
回头往事付空花,形影相随衣百节。当时恨不早见几,扁舟一棹江南归。即今寄食荒村里,佳士出迎常倒履……学者由歌词判断,玉山樵者显然是建文帝遗臣无疑。玉山樵者不愿意投附新帝,建文帝又不知所踪,他在福建和浙江的崇山峻岭间寻找了7年之久,就是找不着建文帝。当时,这样有气节的樵夫并不罕见。台州有一个樵夫,每天背着柴火在市场上卖,而且都是一口价,谢绝还价。听说朱棣登上皇位,这个樵夫恸哭投湖而死;温州乐清也有个樵夫,听说北京被攻陷,老乡中有位姓卓的侍郎殉难,这个樵夫也投水而死。正是这种气节和刚烈,保证了中华民族传承不衰,这一点在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朱大典是婺城区长山乡人,也生活在乱世。明朝京师被清兵攻陷后,福王在南京登基,贬官在家的朱大典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福王被擒后,朱大典据金华而守,拒绝了清兵和阮大铖的招降,固守金华。守城20多天后,清兵攻陷金华,朱大典家的女性率先投井殉国,朱大典之子朱万化在巷战中牺牲,朱大典与家人、部将等人在八咏楼引爆火药库殉国,全家男女22人殉难。先贤留名青史,可青史却被一些后辈遗忘在故纸堆中。我们翻阅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一堆人名,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浦江名人灿若星辰李艳宋濂浦江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当中灿若星辰的又有哪些浦江
名人先贤呢?浦江县府办副主任张伟文爱好古籍版本
的鉴定、收集、研究。据他统计,25部正史中,记载浦江之处甚多。其中记录浦江历史沿革(包括丰安)的章节有12处,分散于《后汉书》《宋书》《南齐书》《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十一史中。记载浦江先贤事迹的章节有100多处,共50余人,见《后汉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五史。其中,16位浦江先贤有专门的列传,35人载其事或录其名(注:《新元史》另载赵大讷、吴直方、黄景昌传)。县人所称道的“江南第一家”史载宋元明三朝,详见《宋史·郑绮传》《元史·郑濂传》和《明史·郑文嗣传》。此三传名为列传,实为郑氏家族史,叙宋元明三朝郑氏家族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脉胳清晰,自成体系。“二十五部正史中,记录浦江名人先贤有名有姓的共有51人。浦江人著述,各史均有提及的计11人24种。其中,《后汉书》与《明史》还分别收录了汉杨乔《荐孟尝表》和明宋濂《陈公碑文略》的全文。”张伟文研究浦江历史多年,目前正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以“铜心铁剑”的名义编撰“浦江丛书”,现已自费出版3本,分别是《吴氏中馈录校注》《二十五史中的浦江和浦江人》《月泉吟社诗校注》。《吴氏中馈录校注》主要收录的是宋朝浦江一吴氏女子的烹饪技艺和菜谱,体现了浦江人的聪明才智、心灵手巧。载入二十五史中的浦江人,《后汉书》两人,分别是东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