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的旅游方式,正逐渐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追捧。
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后半叶,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而逐渐发展。
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概念、目的、内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也为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多元化,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教育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二是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案例分析、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三是研究内容广泛,包括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念、课程设计、实施策略、效果评估等方面四是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实践中。
通过对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国外的研究者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生态旅游的定义与发展生态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其核心在于探访和体验生态环境及其文化资源,同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
这种旅游方式以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为基础,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当地社区的福祉。
生态旅游的定义中,包含了其对于环境、文化和社会责任的重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关注旅游业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引言生态旅游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活动,以保护和提升环境品质为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一种旅游形式。
在中国,生态旅游正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
一、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中国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因此在生态旅游方面具备广阔的开发前景。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增加,使得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例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得到加强,旅游业收入和就业机会连年增长。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1.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的核心是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因此如何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的评价,以及游客满意度和需求的研究,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生态旅游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社区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者关注如何在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在研究中,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社区参与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3.生态旅游市场和消费行为研究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游客消费行为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对游客市场调查、消费偏好和行为意向等方面的研究,了解游客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和态度,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1.加强科学评价和管理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科学评价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和科学开发,同时加强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跨学科研究的开展生态旅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倾向于跨学科的合作,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探索生态旅游发展的多维度问题。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旅游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发展,还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相关的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总结了研究者在生态旅游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注重自然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国内相关的生态旅游研究文献,了解我国生态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1. 研究主题在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主题较为多样化。
其中,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许多研究通过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生态旅游的实践提供了借鉴。
此外,生态旅游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研究了生态旅游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多采用了综合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等。
综合分析法主要用于对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路径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形成理论框架和发展模式。
实地调研法主要用于研究生态旅游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走访调研和数据采集,实地观察和分析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状况和环境变化。
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调查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满意情况。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尽管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还有待提高。
目前研究主题偏重经济和环境方面,对于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
生态旅游资源论文范文怎么写
生态旅游资源论文范文怎么写在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回归自然,因此生态旅游兴起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旅游论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旅游论文范文篇一:《试谈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论文摘要【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原则与注意的问题。
生态旅游论文内容【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 生态旅游的提出1.1生态旅游的概念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
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
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
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二十年国内外生态旅游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国内外生态旅游文献综述作者:何来晨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3期何来晨本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及国外关于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并重点回顾在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生态旅游者、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资源与评价体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出国内外研究视角在“人与物”上面的差异以及带来的启示。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统计在CNKI中以“生态旅游”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限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共输出3025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
并且在Science Direct中以“ecotourism”为关键字,并且限定来源为Journals,时间为最近二十年,共输出3763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
按照文章发表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此外,将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占该年旅游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同样可以佐证上述结论的内容。
虽然2000-2011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其占当年旅游相关文献的比重却是在逐渐下降,说明旅游研究内的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研究增长,使得生态旅游的研究趋势下降。
通多对比可以发现,1999年之前我国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1999年被定为“生态环境游”主题旅游年,也是自该年后,发表在核心期刊以及C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超过100并且持续增长十多年之久,直到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
2011年之后的相关研究在下降之后继续呈增长态势。
而国外的相关研究近二十年来持续增长并且其峰值超过我国2011年峰值。
生态旅游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突破。
图1中并未显示1995年之前国外相关的文献数量,实际上此前的相关研究数量累计达307篇之多,原因在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概念是由国外引进的,相比于csurain正式使用这个专业词汇晚了近10年。
二、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生态旅游”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顾问,墨西哥学者Lacsurain于1983年第一次提到西班牙语“tourisimo ecologico”,并在1987年在研究中描述为:“到没有被干扰或受到污染的天眼地区,以研究或观光目的地的天然景色、野生资源以及过去或现存的文明现象为目的的旅行”。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述评及展望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述评及展望向莉;胡进耀【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倡导社区参与、共建共享,可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本文以1987-2017年间公开发表的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文献综述方法,对筛选的7244篇国内外期刊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载文时间与数量、期刊来源、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区域与分布以及研究内容六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国内外研究生态旅游文献均呈递增趋势;②期刊研究主题都涉及生态旅游主体、客体、媒体、载体、产品、规划等方面;③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呈现三个阶段的发展态势,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呈现四个阶段的发展态势,而国外研究发展时间较国内早.通过厘清国内外研究差异,为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发展指明方向,今后生态旅游研究需关注新视角下生态旅游的内在机理、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以及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等方面研究.【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11页(P72-82)【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综述;生态旅游主体【作者】向莉;胡进耀【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00;绵阳师范学院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9;F590 引言《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文件出台,为国家旅游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生态旅游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生态旅游由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咯瑞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中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消费方式,倡导社区参与、共建共享,可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也越来越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通过生态旅游的推进,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逐步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主心骨.本文立足国内外已有研究,着眼于生态旅游发展导向新诉求,分别从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主体、生态旅游客体、生态旅游媒介、生态旅游载体、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管理8个维度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行综述,对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发展状况进行归纳分析,有利于总结国际相关研究的特点与进程,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1 数据来源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方法之一的系统综述方法,对国内外生态旅游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收集,对1987-2017年间中文核心期刊及国外学术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分析.在CNKI中以“生态旅游”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限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共输出4 508条检索结果.国外文献在BESCOhost中以“ecotourism”为关键字,并限定学术理论期刊,共输出2736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7年12月).2 国内外载文统计分析2.1 国内载文统计分析2.1.1 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时间与来源期刊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随着年份变化数量变化较大(如图1),国内的研究发展阶段根据文献数量变化规律做系统聚类分析后,可分为四个阶段(如图2),各个阶段间差异极显著(P〈0.01).第一阶段是从1987-1998年,生态旅游刚引入中国,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较少;第二阶段是从1999-2005年,“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等主题活动大幅度推进了中国的生态旅游实践,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也稳步增长;第三阶段是从2006-2010年,随着2009生态旅游年等活动的开展,文献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第四阶段是2011-2017年,文献数量趋于稳定.各阶段文献数量均值见图3.图1 1987-2017年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的年度数量变化Fig.1 Annual Quantity Chang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tourism Research Documents from 1987 to 2017图2 国内文献系统聚类分析Fig.2 cluster analysis of domestic literature system从国内核心文献的期刊来源看,涵盖了旅游类、经济类、地理类及综合类期刊,主要期刊有《生态学报》、《地理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资源科学》、《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世界林业研究》等,可以看出国内生态旅游呈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发展趋势.2.1.2 中文核心期刊研究主题根据文献搜索的国内期刊共4 508篇结果可知,自1987-2017年生态旅游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七个方面:国内外基于生态旅游发展动态、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影响与保护、生态旅游的管理与对策.国内生态旅游研究主要是围绕《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各个指标进行分类研究.2.1.3 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区域分布因要探讨生态旅游期刊研究区域,故剔除对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期刊和以全国为研究对象的期刊.研究空间尺度为省域及以下的文献共计1 058篇,文献数量的空间分布(如图4),按照文献篇数降序排序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2.1.4 中文核心期刊研究方法分类对国内核心期刊4 508条检索结果进行研究方法分类,采取标准为: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可看出,国内核心期刊其中有88.76%采用定性研究法,11.24%采用定量研究法.表明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图3 国内文献数量均值Fig.3 Average number of domestic documents图4 文献数量的空间分布图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number of documents2.2 国外载文统计分析2.2.1 国外学术期刊发表时间与来源期刊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发展根据文献数量变化规律做系统聚类分析后,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5),各个阶段间差异极显著(P 〈0.01).第一个阶段是1987-2005年,是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为生态旅游下定义,生态旅游文献逐步增加;第二阶段是2006-2010年,研究文献稳步增长;第三阶段是2011-2017年,国外生态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献数量逐年增加.各阶段文献数量均值见图6.图5 国外文献系统聚类分析Fig.5 Cluster Analysis of Foreign Literature System图6 国外文献数量均值Fig.6 Average number of foreign documents 从国外研究文献来看,主要期刊有《Protecting 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 IJARI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Lakes & Reservoirs》、《Journal of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Biological protection》、《Animal Protection》等,可以看出国外生态旅游受到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关注. 2.2.2 国外学术期刊研究主题国外生态旅游研究主要是围绕生态旅游消费者、企业、目的地为核心进行研究,且多集中在经济发达或者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比如:美国是生态旅游研究发文量最高的地区,多达570篇.国外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影响和游客环境教育;其二是生态资源保护和保护区研究;其三是社区管理、管理指导原则和管理评价方法研究.2.2.3 国外学术期刊研究区域与分布国外研究空间尺度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共计1 216篇,文献数量的空间分布(如图7),按照文献篇数前十名排序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巴西、英国、新西兰、西班牙、日本、马来西亚.图7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地区发文数量前10名Fig.7 The top 10 posts in overseas ecotourism research areas2.2.4 国外学术期刊研究方法分类对国外期刊2 736条检索结果进行研究方法分类,采取标准为: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可看出,国外期刊其中有67.44%采用定性研究法,32.56%采用定量研究法.表明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比例是国内的近3倍.2.3 国内外载文统计比较分析从国内外载文时间及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从生态旅游初期到1998年间,国外生态旅游载文数量超过国内生态旅游载文数量,自1999年-2014年国内生态旅游载文数量超过国外生态旅游载文数量,2015-2017年间,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比国内数量多,除2015年国内文献数量高于国外文献数量.这与我国大力提倡生态旅游、全域旅游政策密切相关.从国内外载文期刊研究主题来看,国内外侧重方面略有不同,国内研究文献主要关注生态旅游发展动态、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影响与保护、生态旅游的管理与对策七个方面内容,而国外研究文献主要在生态旅游消费者、企业、目的地为核心进行研究.从国内外载文区域来看,国内核心期刊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生物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国外期刊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资源丰富的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区.从国内外载文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外研究期刊均采用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国内外主要采取定性研究法,国外采用定量研究法较国内多.3 研究内容本小节将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内容分别从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主体、生态旅游客体、生态旅游载体、生态旅游媒介、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管理八个方面分别进行梳理和阐述,以理清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内容的异同,为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指明方向.3.1 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文献比较分析通过国内外文献有关生态旅游基础理论方面研究表明,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及内涵、生态旅游特点、原则方面都有不同的表述.这些不同表述是基于国内和国外的文化性不同,在中国的生态旅游中,隐含着中国文化的理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倡的是生态旅游完整性原则,而中国在生态旅游进程中提倡的是结合各地特色,打造各地亮点;国外生态旅游的主体是小规模的旅游者,而中国自然保护区2015年生态旅游总接待人数为12 786人次[1].国内学者王献溥(1993)首次提出生态旅游定义后,有各类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定义进行了阐述[2];杨开忠等(2001)对生态旅游内涵作了描述[3];生态旅游在国内经过十余年发展后,提出了更加系统完整的概念:吴楚材等(2007)认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然、保护自然的目的[4].国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略有差异.Ceballos-Lascurain(1987)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去往相对原始的地区或未被污染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其目的是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遗迹[5];基于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侧重于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Weaver等(2002)提出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环境的学习型旅游活动[6];针对保护文化方面提出新的生态旅游概念,Aciksoz(2016)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保护区内并以提高管理机制意识的旅游,旨在利用和维护自然和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7].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特点的认识方面侧重不同,国外生态旅游强调其科学性,中国生态旅游重在内心体验与自然美,心灵与自然界交融的情境.国内学者陈定茂(1993)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8];徐德成(1994)提出中国森林旅游的特点是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向[9];郭来喜(1997)认为生态旅游具有六大特征,分别对应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高雅性、参与性、持续性等方面[10].国外学者Meletis (2009)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服务行业,为社会提供利益并对环境减少负面影响[11].生态旅游原则方面,国内学者以生态学原则为导向,提出保护生态环境为生态旅游最基本的原则,国外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集合教育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原则.国内学者卢云亭(1996)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12].国外学者Lee等(2013)提出了韩国关于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以自然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其次,“教育”建构体现了儒家修身养性的世俗发展观;最后,“可持续性”是儒家对和谐的创造性转化理念[13];Maria(2013)认为可持续旅游业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业,它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14].3.2 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主体的研究文献比较分析通过国内外文献有关生态旅游主体方面研究表明,国内外对生态旅游主体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生态旅游主体认定主要依据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故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定义略有不同,国外生态旅游主体以个体、探险及背包方式进行,中国生态旅游主体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亲近自然、康养方式进行.国内学者刘家明等(1999)认为,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者[15];张广瑞等(1999)认为生态旅游市场应定位于“精英旅游者”[16];高峻(2010)从市场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旅游者定义为到生态旅游地区旅游,以消费生态旅游产品为其旅游活动主要内容的旅游者[17];陈玲玲等(2012)认为生态旅游者的特点为:高度的自觉责任感、低碳的旅游消费、高度的人文情怀[18].国外学者Lindberg(1994)认为生态旅游者是指那些作为娱乐者或旅游者来参观自然保护区的人[19];Hvenegaard等(1998)提出生态旅游者包括所有参加生态旅游活动或参观生态旅游区的人[20]110.对于生态主体的行为特征和责任方面,国内外各有论述,美国旅行代理商协会制定了关于生态旅游的十条戒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出版了《中国生物圈保护》,书中阐述了关于生态旅游者的旅行要求.国内外学者基于各国对生态旅游的认知,提出不同见解,国内学者黄家玲(2011)指出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意识上的差异主要由教育程度、文化不同决定的,高生态意识水平旅游者主要来源于高收入、高文化人群[21];陈玲玲等(2012)认为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应明确其享有的权益与负有的责任[18].国外学者Tojeiro(2011)提出生态旅游不是一项大众活动,而是生态旅游者对历史、文化和美食旅游的强烈兴趣,强调旅游者参与和责任可以为生态旅游中产生的问题解决指明了方向[22];Behara等(2012)提出对生态旅游,即班珠尔市附近红树林内的木板路建设的重视得到了当地利益方(即用户、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响应,它们在分担本项目的收入、权利和责任方面发挥了适当作用[23];Goodwin(2015)指出生态旅游是一个有吸引力和推动力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根据旅游后果对其可分为好、坏、差[24].3.3 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客体的研究文献比较分析生态旅游客体是一个复杂综合体,涵盖了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和目的地、生态旅游环境及生态旅游社区.国内学者杨桂华(1999)提出以生态美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可以为旅游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25];白光润(2002)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生态旅游产业的初始投入,是吸引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26];印开蒲(2003)认为可把未经开发、而对游客有吸引力的生态系统可作为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27].国外学者Al-Sayed(2003)提出生态旅游是确保野生动物保护的资源进程的一种方式[28];Timotin(2009)总结了罗马尼亚弗格拉什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和现有旅游形式,提出生态旅游可以发展漂流、蹦极、溜索、热气球观光和旅行照片等多种形式的设想[29];Kausar(2013)认为生态旅游对改善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作用具有重要作用[30].据2015年的一项学术研究,世界陆地保护区每年接待大约80亿人次,其中80%在欧洲和北美.这些到访每年产生约6 000亿美元的直接国内支出和每年2 500亿美元的年消费者剩余[1].目前,中国保护地体系共计8种类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沙漠公园,这些各级各类保护区作为生态旅游区,提供了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客体作为大部分学者研究对象.国内学者李爱兰(2016)以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以期为山东省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提供借鉴[31].陈文玲(2016)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环境条件三个方面建立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提供对策建议[32].国外学者Khalil(2007)通过对埃及亚喀巴海岸和西奈半岛南部珊瑚礁资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宗教文化遗址的评价分析,提出该地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33];Cengiz(2016)对CWGHA这个地区进行调查发现该地区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未开发的海岸,考古遗址,湿地等适合各类型的自然旅游和文化资源旅游活动[20]132;Kiper等(2016)根据自然景观吸引力、可达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上层建筑设施、社会文化景观吸引力和游客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影响等六个基本要素,对每一个小流域进行了评价,根据生态调查确定各小流域生态旅游价值[20]132.3.4 生态旅游媒体生态旅游媒体是促进生态旅游主体和生态旅游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和桥梁.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对消费者在保护环境、尊重当地文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方面有着持续的兴趣,他们分别对生态旅游区的酒店、交通和膳食进行了探讨.国内学者黄安民(2007)旅游社业的产生是商品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分工的直接结果,同时也是旅游社长期发展成为大众经常性活动的必然产物[20]174;陈玲玲等(2012)生态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一个分支,除了具备旅游业的依赖性、敏感性、带动性和涉外性扥一般特点外,其显著特点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可持续性[18];金龙星(2012)认为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交通也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其旅游交通行为也是消费行为[20]166;曹进冬(2013)指出绿色餐饮,可理解为以安全、健康、环保为理念,坚持绿色经营,倡导绿色消费,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4];张楠(2016)提出中国酒店住宿业的业态格局与趋势中提出了中国酒店业十大走势[20]192.国外学者Middleton(1998)提出旅行社业、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构成了旅游业的三大支柱[20]160.3.5 生态旅游载体生态旅游载体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生态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世界各国政府都对旅游业发展加大了支持力度,在全球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影响下,各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宏观、微观环境研究比较丰富.国内学者李华(2008)认为在和谐社会框架下生态旅游的发展取向,应当体现在环境生态化、科学大众化、经济平衡化、利益社区化等方面[20]210;曹晓慧(2015)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文明等多个层面提出具体要求,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35].国外学者Papazian(1999)指出巴拿马的生态旅游计划是否成功取决于依靠国家和社区的政治因素,确保项目的规模与所涉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承载能力相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培训熟练的当地劳动力,并维持监测方案,以确保不成功的方案得到改进或终止[20]210;Schellhorn(2010)发现印度尼西亚龙目岛上生态旅游的收入多流向外来移民群体和男性群体,而本地居民与女性从中获益较少,土著社区的文化、教育、道德、政策、历史、社会经济和旅游技能等现状是阻碍社区从生态旅游获益的主要原因[36];Swarbrooke等(2012)认为生态旅游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20]210;Feinberg (2016)认为将环境与国际旅游联系起来的政策有利于当地生态旅游发展[20]210. 各国对生态旅游地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例如:生态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地的交通区位、生态旅游地历史人文背景等.国内学者章锦河(2001)指出旅游中心地是指旅游区域内凭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与旅游服务,为满足一定旅游市场需要的旅游供给中心[20]221;孙根年(2001)旅游区为是指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与其客源地相互作用中的相关位置,可划分为客源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和认知区位四种[20]221.国外学者Chamas(2005)等通过分析旅游给巴西南部坎佩切岛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保护地区环境的设想,认为当地社区参与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观光承载力评估、环境监管训练课程、资源使用条例实施和环境监管反馈系统的确立是实现生态旅游的重要因素[20]222;Pegas(2014)等通过对全球私人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绩效的分析,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土地使用实践,可以在私人景区中推行[20]222.3.6 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旅游产品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概念界定不明确.国内学者周笑源(2007)指出生态旅游产品同样是能给生态旅游者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利益承诺[37];高峻(2010)认为生态旅游产品系指供生态旅游者消费、享受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包括生态旅游吸引物、生态旅游线路、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生态旅游服务、生态旅游的可进入性等[17].国外学者Gunn(1994)认为目的地型生态旅游产品由吸引物组团(旅游区)、服务社区、中转通道和区内通道构成[38];国内外学者均认为,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可开发性.国内学者高峻等(2010)总结出了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特点是:资源为国家所有、高投入与持续回报、开发风险大、区位的重要性、行业自身特殊性、复杂的系统工程[17].国外学者Timotin(2009)总结了罗马尼亚弗格拉什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和现有旅游形式,提出生态旅游可以发展漂流、蹦极、溜索、热气球观光和旅行照片等多种形式的设想[29].对于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国内外都对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各国的认证标准.国内学者孙玉军(2001)提出了生态旅游评估标准[20]232;钟林生等(2005)建立完善的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认证方法对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9];步玉艳(2007)提出了生态旅游认证指标,建立了生态旅游认证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设施、环境教育和相关利益等四大类,共31个指标[40].国外学者Honey(2002)例如泰国的绿叶、英格兰的绿色旅游经营项目等,各国都颁布自己国家的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制度,为规范、推动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261;Issaverdis(2000)认为生态旅游认证的概念就是衡量企业提供的。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 9 6 0年一19 8 0年)在2 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
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
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 9 80年,2 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 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 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
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一.引言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1]。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
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
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生态旅游强调在旅游活动中保护自然环境,尊重当地文化,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本文旨在概述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进展,探讨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生态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明确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然后,将回顾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分析生态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背景和发展现状。
接着,本文将重点梳理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生态旅游的理论框架、目的地选择、游客行为、环境影响、社区参与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本文旨在揭示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本文将展望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进展和现状,为深入研究和实践生态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与发展背景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强调对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生态旅游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对高质量旅游体验的追求,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旅游的定义涵盖了多个方面。
从地理范围来看,生态旅游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
在旅游方式上,生态旅游强调对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体验,倡导游客以非破坏性的方式进行游览,如徒步、观鸟、摄影等。
生态旅游还注重与当地社区的互动,鼓励游客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
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主要受到全球环境问题和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本文通过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
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环境影响评价、规划与设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指出了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亮点和不足,为生态旅游爱好者提供参考。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也日益增多,成为了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和不足,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国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其中,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森林、湿地、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资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则包括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
在开发利用方面,国内生态旅游资源呈现出地域性和类型化的特点。
不同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
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是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主要包括生态承载力评估、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
相关研究表明,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由游客活动和旅游设施建设造成的,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内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主要包括旅游景区规划、生态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等方面。
相关研究表明,国内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等。
因此,需要加强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产业是指为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而形成的一系列相关产业和服务的总和。
国内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导致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生态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旅游的热情,生态旅游已成为近年来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和增加旅游业收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两个方面展开讲述。
一、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国家,具备生态旅游资源的条件。
但受限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以及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一直较慢。
在现阶段,由于全民旅游、市场化经营的发展需求,生态旅游逐渐升温,但是宣传缺乏以及一些旅游过度开发地区,导致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影响。
1. 发展现状当前,生态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两大趋势:一方面,市场需求上升,生态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随着旅游业发展,市场上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和文化认知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与自然的互动和文化的体验。
在西南、西北和华南一带的生态旅游地区,国民旅游、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生态探险成为主打的旅游产品。
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发展滞后,旅游资源开发过度。
在一些地区,由于生态旅游开发的规模较小,投入较少,宣传不足,受到的关注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的过度,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大,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影响,问题亟待解决。
2. 对策分析为了促进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政府引导。
政府应该把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生态保护的手段,制订更为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资质认证和监管机制,加强生态旅游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保证生态旅游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依托科技创新。
引进先进的生态旅游开发技术,提高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水平,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可持续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的水平,为将来的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宣传推广。
在生态旅游推广和宣传上,还需增加力度,构建多层次的宣传网络,运用新媒体和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扩大生态旅游的影响力。
(生态旅游——文献综述)
生态旅游的研究及其现状——文献综述生态旅游的产生生态旅游”首次出现于1965 年, Hetzer 评论旅游活动在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冲击,并提出“Ecological Tourism”用以取代传统观光模式,同时开始呼吁文化、教育和旅游界应该要重视环境的感受,提倡一种对当地文化与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与游客最大满足的旅游活动。
当时就生态旅游提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①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
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②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
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风景名胜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五、考察/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湖泊湿地旅游、山(岳)地旅游、草原旅游、森林旅游国内外生态旅游现状回顾⑴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生态旅游虽比世界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
1995年1月8日至19日,中国旅游协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中国第一次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96年由武汉市外事局和旅游局共同主持召开了解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研讨会,1999年为生态环境年,全国各省市已向国家申报了一批生态旅游重点景区和景点,如: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甘肃新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分析三篇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分析三篇篇一: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分析“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首次提出来的。
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从其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的内涵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二是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
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
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表征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
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
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
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
(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
(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内研究现状虽然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相较于国外对旅游生态资源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但近些年来在该方面投入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加,对于生态旅游方面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结合实际都有着更深一步理解。
张婧(2016)[5]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一文中提出,湿地生态旅游是我国现代旅游业中的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合理,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的损坏,进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持续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如果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起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资源。
马莹萍等人(2018)[6]在《山东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兴起。
生态旅游在城市旅游失去了对公众的吸引力时成为人们亲近、体验大自然的必要途径,人们一开始对于生态旅游一词十分陌生,随着政府开始积极建设和提倡生态旅游,人们越来越了解和接受生态旅游,生态湿地旅游与珍惜和保护湿地的双重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生态湿地旅游也让更多的人们树立了很高的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
杜传健等人(2019)[7]在《南四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指出,湿地资源的开发必定会涉及湿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湿地开发的重要着眼点;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湿地自身的生态平衡性与湿地开发的不合理性的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因此,对湿地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全方位地处理好各个湿地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湿地经济发展的各种需求,从湿地和经济的整体角度出发,协调各种湿地景观开发与利用间的矛盾,避免影响大局势的发展,达到湿地开发的效益最优化丁玫(2019)[8]在《甘南州玛曲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表示素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栖息场所,是多个水源涵养地,也是展现诸多生态系统功能的区域。
国内生态旅游发展初探【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旅游管理国内生态旅游发展初探(一)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现状:1、生态旅游在国外的研究现状在美国,1872年就划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
1991年美国成立了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ES),1994年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角度对生态旅游加以规定。
在日本,1992年日本旅游业协会(JATA)发布了《生态旅游的指导方针》和“游客保护地球宣言”召开了旨在促进生态旅游的多次研讨会;设立了“公益信托JATA环境基金”用于保护访问目的地的旅游资源。
虽然生态旅游在国外的发展很快,但是各界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至今都没有明确的定义。
Martha Honey在《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提到生态旅游是到自然区域对环境保育和当地居民生活区域内进行的富有责任的旅游。
从研究的理论角度来看,生态旅游在国外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在旅游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研究内容主要是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生态旅游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生态旅游的原理、内涵及原则等;二是关于生态旅游的发展案例研究,即特定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做法、经验和背景等问题。
2、生态旅游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严力蛟在《生态旅游学》中提出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并提到了生态旅游者的概念、形成条件等。
早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国家旅游局就共同举办过“99生态环境旅游年”的主题活动,策划并组织了多项大型旅游活动和开发了多条生态旅游线路。
王玉在《论生态旅游的效应》一书中提到至2009年底,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多达2458处,总规划面积有1652.5万多公顷,各类自然保护区2012处,总面积多达1.23亿公顷,共占国土面积的12.79%。
在对全国100多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0多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项目,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个之多。
生态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生态旅游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从生态旅游的定义、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指一种既满足旅游需求,又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旅游形式。
生态旅游强调游客的旅游行为应当尊重、保护和促进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扰动,增加游客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一)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1. 旅游市场需求增长近年来,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观念的推广和文化旅游的兴起,国内生态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生态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近2.6亿人次,同比增长13.07%。
2. 生态资源呈现差异化发展国内各省市生态资源呈现差异化发展,一些盛产旅游资源的地区逐渐形成旅游业特色,如云南的石林、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张家界的大峡谷等景区。
3. 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国家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和加强保护意识十分明显,不断推动着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同时,一些生态旅游企业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如保护濒危物种、回收垃圾等。
(二)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1. 生态旅游成为主流国外许多旅游市场已经将生态旅游作为主要旅游形式,生态旅游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例如,新西兰、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家向来以自然风光为主打,这些国家和地区都以生态旅游为特色。
2. 强化环保意识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国外许多生态旅游企业大肆宣传自己的环保政策。
例如,四季酒店、君悦酒店等豪华酒店集团都致力于推广环保旅游、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3. 革新旅游服务国外一些生态旅游企业也在积极革新旅游服务,采取更加环保、节能的旅游方式,如采用环保交通工具、推广环保活动等。
三、对策分析(一)国内生态旅游的对策1.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当地政府和生态旅游企业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推广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综述
生态旅游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模式而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可和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
本文从对生态旅游的概念,产生背景及其特性、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概念,背景,国内外,特征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源于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Claude Moulin)在其论文《有当地居民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中提出的“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
1983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生态旅游顾问墨西哥人豪•谢贝洛斯·拉斯咯瑞(H. Ceballos-Lascuráin)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用以指“前往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Ceballos lascurain,1987)[1] 在这个概念中他强调生态旅游的区域是自然区域。
他认为生态旅游是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工具。
权威的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则定义为“生态旅游是负责任的自然旅行,在此过程中,需要保护当地的环境,并能促进当地居民的可持续福利”。
1988年他又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岛的一种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
”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Elizabeth.Boo)在1990和1992年分别提出下面两个定义:一是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以学习、欣赏、享受风光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为特定目的,在受干扰比较小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进行的旅游活动。
二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之旅。
【文献综述】安吉生态旅游发展浅析
文献综述旅游管理安吉生态旅游发展浅析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何谓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由保护联盟(IUCA)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H. Cebal- lo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它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有着天然与人工生态平衡的合理结构,被称为回归大自然之旅。
近年来,生态旅游的地位越来越高,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方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爱护环境的旅游,提倡人们在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时不仅要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压力,而且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
李琰,秦婉君,任睿,肖亚波在2010年第11期的《经济与法》中发表的《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保护》文中,认为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
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
2)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
3)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
4)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5)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
6)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7)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8)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黄羊山在1995年第3期的《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发表的《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区》中,认为生态旅游成为九十年代国际旅游的新时尚,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在美国这个爱冒险的国家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综述
早期的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学者Jon和Stephen (2005)认为,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重要关系上,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导向者。
政府工作内容有三部分重点:一是,保障能够提供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各类组织;二是,负责组织区域间的各项旅游合作的活动;三是,统筹协调旅游区域合作中的各方关系。
Joope (1996)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在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关系中,为减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中央政府应该从地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其旅游资源区域合作中经济需要。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和统一的合作安排,促使各个层级主体在合作中,就经济和自然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统筹协调,最终形成一致意向。
但是,也可能会由于行政区域类似程度相对较高,所以会在行政管理中存在利益冲突。
Gary (1999)认为:制订旅游相关政策的过程应该包括如下程序:首先是,制定政策导向目标;然后是,制定政策具体内容;最后是,制定政策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防控预案
Peter W (1998)阐述了美国保护遗产地环境的背景、行政管理措施、立法、保护运动方式等方面,并对遗产地交易过程中滥用的行为实施限制计划。
比如,城市的发展权可以转让,但是必须要以合理的规划作为重要前提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行政手段,如制定相关法律、投入足量的规划资金、将权利授权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公众积极参与选举从而产生的地方行政支持。
Viera Dvorakova (2005)认为:在进行古迹遗址管理时,必须要以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为基本原则。
他还指出,要持续分析古迹遗址文化和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2国内研究综述
张艳玲(2007)认为陕西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
当地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然而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他指出了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中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将新短板效应理论运用到陕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研究和讨论中,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他提出,政府应该采用投资激励的政策,激励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包括现金激励、政策激励等。
牛月(2014)在研究中认为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旨在崇尚绿色人文旅游、尊重自然环境保护、关注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形式。
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该类型城市,明显处于地域中的劣势地位。
他认为,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能提高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生态类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利用。
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对中西部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实现新发展的政策法律治理进行了合理分析,针对公共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PPP合作开发的政策模式。
何烨(2015)在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和社会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现有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提出了萍乡市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和研究,他认为萍乡市地理位置条件好,具备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条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萍乡市应该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资源开发,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要尊重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出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和作用。
从而实可持续发展,他提出了包括出台专门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明确旅游资源开发目标等建议。
马剑平,卢钦(2015)在研究中认为,有些民族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欠发达困地区主要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制约了其开放发展。
除此以外,这些地区还存在经济发展滞后、居民收入偏低等综合性问题。
他们研究分析了广西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待开发性,以及旅游资源的布局、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从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产品、融资渠道、市场营销三个方面提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应政策,以旅游为先驱推进民族贫困地区得经济社会发展
陈希勇(2016)认为对民族地区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保障条件。
四川的民族地区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稻城县为例,她指出了稻城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率先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提出了稻城县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刘著婉,韩瑞丽(2016)针对淮南市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市虽然具有丰富的工业遗址旅游资源,但开发资金不足、融资渠道狭窄、资本运作形式单一等因素制约了淮南市工业遗产旅游业的发展。
为促进淮南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开发以及利用其特有的工业遗产资源,特此引入了风险投资并且推广BOT融资方式,认为这些改革尝试势在必行
魏耀山(2016)认为泰山独特的地质遗迹,为泰山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奠定了物
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成为泰山的特色风景之一。
整合与开发泰山地质遗迹档案的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大大提高和丰富泰山旅游的品位和内容,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着重探讨了泰山地质遗迹档案的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王忠勋, 张顺吉. 黄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评估》[J]. 人民黄河, 2020, 42(5):1.
[2] 王增波. 谈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 2022(10).
[3] 刘军驰, 李翠. 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 2021.
[4] 蒋倩.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三亚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20(3):2.
[5] 周思聪, 俞逸晖.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综述[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20, No.311(01):77-78.
[6] 刘晶芳. 丝绸之路与陕西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思考[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23):3.
[7] 王成露. 世界遗产视角下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J]. 2020.
[8] 赵明好. 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新丝路:下旬, 2021(8):2.
[9] 顾茜.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建设探究[J]. 当代旅游, 2020.
[10] 李萍. 海南军事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D].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