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精选9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精选9篇)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一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发展源远流长。
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
作为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理应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财富。
学校在这一方面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
教师就是传承文化的使者。
教材里收录的都是经典的千古流传的诗歌,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诗歌,并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能够独立欣赏其他诗歌。
今天观看了张海岩老师的教学录像,我感触很深,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时,更多的代替学生分析诗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诗的内容。
自己的教学还是一种传统的灌输式的。
张老师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走进文本之中。
如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从吟诗中体会是诗人的'情感。
还让学生相互讨论,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扫除诗歌字词上的障碍。
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没有急于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寻找。
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正在受益。
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觉得自己事先也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可实际操作起来事与愿违,学生有时启而不发,或者说得离题万里,风马牛不相及。
自己在一旁非常着急,倒不如一股脑的讲出来痛苦。
这种困惑时常伴随我,也想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今天收看张老师的录像,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
以后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切不可期望过高,急于求成。
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二4月一qi号,有幸连听了由我们新教师中一位优秀的同仁郭xx老师执教的《桥》,让我们大开眼界,学有收获。
这里我想着重来谈谈听了郭老师执教的《桥》后的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
郭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的完整、巧妙。
虽然是新教师,课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她成熟、老练的一面,完全不见生涩,令人佩服,基本上课堂处理的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教研组评课稿
一、引言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教研组于近日组织了一次公开课活动。
本次公开课由我校高中语文教师XXX主讲,课题为《离骚》选读。
以下是本次评课稿的整理,旨在对本次公开课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步。
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1. 知识目标本次公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掌握《离骚》中的部分诗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理解《离骚》中表达的情感,如爱国之情、忧国忧民之情等。
2. 能力目标本次公开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评价1. 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离骚》的背景、作者介绍、诗句赏析、情感理解等方面。
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离骚》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教学环节本次公开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衔接自然。
从导入新课到课堂讨论,再到总结升华,每个环节都紧扣主题,环环相扣。
4.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公开课,学生对《离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显著。
四、教师教学评价1. 教学态度本次公开课,教师态度认真,备课充分,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体现了良好的教师素养。
2. 教学技能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
3. 教学效果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了《离骚》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改进建议1.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离骚》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1. 课程概述本节课是一节高中语文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红楼梦》的阅读与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动机,增加对其文学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文本、进行讨论和解读,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教学过程3.1 导入与引入在课堂开始前,向学生展示《红楼梦》的封面和作者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清代作家曹雪芹的背景,并简要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3.2 阅读与分析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小说中的一段描写,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从文学手法、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这段描写中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对表达效果有何影响?•作者在这段描写中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段描写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重要性?•这段描写中的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3 知识点讲解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讲解小说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背景知识。
包括作者的创作动机,小说的文学价值,以及小说中的古诗词和典故等。
3.4 个人思考与展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学生可以选择从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情节或主题展开,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进行思考。
3.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给予解答和指导。
4. 教学评价评价本节课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思考问题,并主动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分析文学手法和情感表达等;•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否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否能够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独立见解。
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高中语文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此为大家呈现我的高中语文评课稿,课题是《经典名著《红楼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在本课中,我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主要内容和风格;2.从文学形式、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方面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点;3.通过分析文本深入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一幅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主题的图片和一段音乐来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讲解:主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文本分析:选择《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断,通过分析文学形式、情节设计和人物刻画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艺术特点。
4.人物形象分析:选择几位重要的人物形象,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5.意义探究:选取几个经典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红楼梦》所揭示的社会、文化和人生的意义。
6.课堂讨论与总结:通过提问、答辩等方式进行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
三、教学手段:1.多媒体演示:运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和意义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学生、学生之间的互相答辩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
通过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和意义探究等活动,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讨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和作品,还能够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篇一:语文听课评课稿语文评课稿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徐银花开学以来,我听了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顾汉吕、祁燕、周丽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
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课堂问题设置巧妙,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和情感;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渗透如细雨润物无声;注重过程方法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能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推敲揣摩品味;在拓展教学方面更是趣味横生,恰当新颖,很好地加深了对文本中心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板书涵盖了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并有艺术之美感。
杜主任的课有许多光彩之处,最突出的是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并将其表现在了课堂的许多方面。
尤其是教学语言注重文学性,词汇丰富,文采飞扬,语调语气抑扬顿挫,很有吸引力。
我要向他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口耳相传之间掌握并运用丰富的汉语词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严主任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深刻,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很到位。
在读中悟,悟中读,跳出来,走进去的读书方法也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官的愉悦上,而是达到了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
因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时展示给我们的已经超越了初一学生普遍的那些稚嫩表达,而是让听课老师也啧啧称赞的精彩解读。
另外多媒体的使用没有舍本逐末,只有非常精炼的四句话的方法点拨。
陈怀龙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让学生用记者访问的形式学习课文。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积极性很高。
陈老师在穿插有关背景资料诗人成就诗词知识等适时适度,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
这也与他肚里有文章,胸中有点墨有关。
冒爱玉老师教学注重对文本内容情感的分析挖掘,培养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表述概括的能力等等。
这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水平提高都是一个必需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程式化,又具体、诚恳。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共9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共9篇) XXX:语文听课评课稿语文评课稿XXXXXX开学以来,我听了XXX、XXX、XXX、XXX、XXX、XXX、XXX迎年、XXX、XXX、XXX、XXX、XXX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
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课堂问题设置巧妙,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和情感;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渗透如细雨润物无声;注重过程方法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能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推敲揣摩品味;在拓展教学方面更是趣味横生,恰当新颖,很好地加深了对文本中心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板书涵盖了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并有艺术之美感。
XXX的课有许多光彩之处,最突出的是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并将其表现在了课堂的许多方面。
尤其是教学语言注重文学性,词汇丰富,XXX,语调语气抑扬顿挫,很有吸引力。
我要向他研究,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口耳相传之间掌握并运用丰富的汉语词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XXX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深刻,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很到位。
在读中悟,悟中读,跳出来,走进去的读书方法也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官的愉悦上,而是达到了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
因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时展示给我们的已经超越了初一学生普遍的那些稚嫩表达,而是让听课老师也啧啧称赞的精彩解读。
另外多媒体的使用没有舍本逐末,只有非常精炼的四句话的方法点拨。
XXX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让学生用记者访问的形式研究课文。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参与面广,研究积极性很高。
XXX在穿插有关背景资料诗人成就诗词知识等适时适度,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
这也与他肚里有文章,胸中有点墨有关。
XXX老师教学注重对文本内容情感的分析挖掘,培养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表述概括的能力等等。
这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水平提高都是一个必需的过程。
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
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高中老师语文评课稿总结篇一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悉心领会、积极实践,以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下面我谈一下习体会。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们在理解这些基本理念时,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语文教学对象的全体性。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不是为少数尖子学生设计的。
例如,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祖国语文是祖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作为首要目的,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语文课程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语文素质培育的全面性。
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的有机结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和性学习,顺应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高中语文评课稿(10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10篇)高中语文评课稿1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
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
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专题范文精编: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高中语文评课稿(一):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十分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能够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
在那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必须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
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十分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带给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潜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潜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潜力和自主学习潜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高中语文优秀评课稿
篇一:高中语文说课稿(全)精编版(优秀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
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
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
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
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优秀9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高中语文评课稿(优秀9篇)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一一、如沐春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再次听XX老师授课,真有如沐春风之感,这种感觉不是学生时代能有的。
在20年前,作为X老师的学生,听她的课,最享受的是老师悦耳的声音,和蔼的教态,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对老师充满崇敬。
今天,当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认识,对文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读后,再次聆听X老师的教诲,被深深感动了。
老师的声音依然那么甜美,教态依然那么和蔼,更重要的是教学形式与内容如此巧妙的融合,正是种融合,让人沉醉其中。
教学内容是“从孔子师生关系的角度解读论语,走近孔子”。
孔子的弟子往往比孔子小数十岁:子贡比孔子小31岁;颜渊比孔子小30岁;公西华比孔子小41岁。
但年龄无法造成鸿沟,孔子和学生间的平等、相知、互敬,是极其明显且难能可贵的。
而X老师的课堂我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教学氛围。
老师语调温和,面带笑容,眼神中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与期待。
老师没有用扩音器,声音不大,但表述得十分清楚,语言干净利落,且富于文化色彩,作为同行和听课学生,我深深地敬佩老师的语文功底。
而那些X老师课堂上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自由举手发言。
整个课堂的氛围如此轻松,师生关系融洽。
在这样的氛围中,你能感受到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了,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了。
为此,我深感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融合是多么重要。
回想前两天教学《种树郭橐驼传》,有无限遗憾和苦恼。
文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种树和养民均需顺应天性,便可发展其天性。
由于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激情没能得到激发,只是被动地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谈不上对文本进行赏析。
此种情况下教学的'内容与课堂的学习氛围是相违背的。
一方面,强调顺应物之天性,令一方面在违背人的天性,内容与形式自相矛盾。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此,我无比汗颜,有愧于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二、巧妙设计,搭建对话平台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师生地位的平等,但这些教育理念都内化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
高三语文评课稿三篇
高三语文评课稿三篇高三语文评课稿1张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我的体会:一:课堂导入新颖。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新课一开始,张老师让学生齐读孙云晓先生的小诗《来到丹麦》。
为后边的课文学习起到了拉近学生跟安徒生距离的作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激发了学生深入学文的探究认识。
二、目标设计恰当。
设计目标如下: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想到了什么。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转换角色,体会情感,领会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以读为本,感悟语言,激发情感。
教师有对识字写字的落实,在识字过程中还运用象形字帮助学生理解和书写,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要求。
教师用问问题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第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然后又用问题走进课文: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可怜?这样一步步把学生引导重点,非常自然,学生理解的也非常好。
然后又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体会情感,例如:冷、雪、黑、一根、一个等等。
学生通过关键词进入角色,情感非常到位,教师再逐步的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层层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语文的述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张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到位张老师在情感教育上采取抓住关键词,假设的方式,围绕幸福真假展开,让学生找出幸福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第一句话。
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小女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走进她,感受她,由于现实的寒冷、饥饿、孤独、没有爱,使她幻想到火炉、烤鸭、圣诞树、奶奶。
可是什么都没有,当她又回到现实中时就更冷、更饿、更孤独,最后死去(后面附板书进一步说明)。
高中语文优质课评课稿
高中语文优质课评课稿一、概述本次评课稿旨在对一堂高中语文优质课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分享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课堂背景教师:XXX时间:XXXX年X月X日地点:XXX高中班级:高三(X)班三、课程目标本堂课的主要目标是:1.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课程设计1. 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 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章节;2. 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
2. 教学方法本堂课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群体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2. 视听材料: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3. 教学过程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预热课堂氛围;2. 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和主要章节内容;3. 视听材料呈现:播放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4. 群体讨论:组织学生就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情节展开讨论;5. 小组活动: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与文学作品相关的任务;6. 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和亮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本堂课取得了以下成果:1.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2. 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氛围良好,互相研究和支持;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
2. 教师评估根据教师的观察和评估,本堂课的优点有:1.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匹配;2. 教学方法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3. 教学过程有条不紊,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研究和思考。
3. 改进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研究体验,以下是一些建议:1. 增加互动环节的时间,使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2. 引入更多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3.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
2023年高中语文评课稿【精彩2篇】
2023年高中语文评课稿【精彩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23年高中语文评课稿【精彩2篇】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指导是教研员的重要任务,其中评课是常用方法之一。
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高中语文评课稿(通用7篇)高中语文评课稿1针对学生小说阅读能力的不足,平时也很少有意识的加强相关知识特别是外国小说的积累,本着与大纲接轨,课内外融合,丰富阅读面的原则,两位老师选择高三教材中的《桥边的老人》这篇文章可谓匠心独具。
她们事先认真解读文本,找到了学生阅读中可能存在的疑难点,教学中深入浅出,层层启发,提出的问题符合中学生发展心理,其精彩丰富的言语、深厚的文学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本堂课上得到充分体现,给了我们兄弟学校老师很多感悟。
下面我们主要从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教学事件,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进行评课。
学生对于小说还是有较浓兴趣的,相比于古文课堂,应该更能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桥边的老人》这篇文章有一定难度,学生理解起来会出现难点,作品淡化了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情节,打破学生看小说只看情节的误区,而是从叙述角度和故事入手,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揭示小说主题。
蒋老师一开始用课前准备好的战争音乐和图片帮助引入,以自己的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去感悟战争这一话题,从而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重在点拔、启发。
把离高中生相对较远的问题变得具体可感,真正做到了深文浅教,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可以说是获益匪浅。
比如在使学生掌握叙述的视角即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时,蒋老师通过与另外一个片段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区别及如何转换。
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很清晰,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立足文本,抓住关键人物和关键语段,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旨,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自主意识;掌握小说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及区别,冰山理论的写作特色;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战争的残酷性)。
可以说这两堂课老师很好的完成了这些教学目标,文本解读的好坏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两位老师不求面面俱到,通过分角色朗读找关键字句来指导学生理解小说人物,如在分析老人时,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中,理解到造成老人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在于战争。
高三语文评课稿(3篇)
高三语文评课稿(3篇)高三语文评课稿(3篇)高三语文评课稿1文言文阅读是一块硬骨头,需要慢慢啃,反复练。
考试技巧的训练,高三文言文复习肯定要进行,但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训练,才有效果。
对翻译题,许多师生也很重视,但结果不妙。
李冬慧老师对文言文复习,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一、突出复习重点,强化翻译训练。
文言文翻译题是一种综合性考查,它涉及到的文言文常见语言知识(或现象)包括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见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等。
把翻译作为文言文复习重点,能以点带面,突出重点,这是符合学生实际的。
做翻译训练时,应注意(1)重视朗读。
利用早读时间,有计划地让学生多课本上的文言文,适当地读一些课外的篇目,如《史记》、《古文观止》中的篇目,多读能强化语感。
(2)重视笔头翻译。
笔头翻译讲究表达的规范性,讲究表达严谨语言流畅,而口头翻译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要求。
笔头翻译可以放在课前5分钟进行。
(3)重视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现象的反复梳理。
命题者选择文言文翻译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文言现象的句子,并且将这些重要的文言现象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做翻译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言现象,并要求学生在答题时把它们很好地体现出来。
每次答题后,应要求学生自觉归纳总结,以求强化。
(4)重视培养联系语境推断句意的能力。
有的学生在做题时,会因为眼前的一片树叶而挡住一片森林,会因为一两个难词难句而不能快速顺利地理解全文的意思。
训练时,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句段篇的关系,使他们能结合上下文推断句子意思。
二、精讲多练,强化解题要领。
强调老师的“讲”要精,要及时。
讲,要抓住要害,让学生明白失分原因。
在学生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怎么考,复习什么、如何复习,做什么题、如何做后,设法让学生多练。
三、强化文言文的解题要领。
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对个别难词难句,不要纠缠,做个标记,暂且放过。
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优秀10篇)
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优秀10篇)高中老师语文评课稿总结篇一这次的远程研修,时间虽短,但是收获颇多,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给各位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内容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也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畅所欲言,专家指导老师也给与及时点评,把其他老师的优秀作品及时展现出来,可以说,这些天的阅读量是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无论从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学到了很多,可以肯定地说,对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的远程研修也给我很大启发,以后要加强学习。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顺利走进新课程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研修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几点认识,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又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在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各门学科的目标主要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需要做准备,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
这种培养目标并没有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强化。
它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是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种。
种弊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我国没有培养出一个获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很显然,这种培养目标已远远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
充分利用实地观察与调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几种学习方式,注重归纳学习与演绎学习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度重视史学的教育功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转变教学方式:传统历史课的基本定位是以教师为主,即教师是主讲,而学生是主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它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少关注。
2023年高中老师语文评课稿总结(精选3篇)
2023年高中老师语文评课稿总结(精选3篇)评课稿1: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今天演示的课题是《推理故事的阅读与理解》。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了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我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
我使用了课件展示故事背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推理思考,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想象和猜测。
我还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推理过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在此次课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推理人物身份和动机,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同时,我还强调了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对隐喻和象征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这次评课,我明白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下一步,我将进一步研究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要感谢评委老师的指导和同事们的支持,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和成长方向。
谢谢大家!评课稿2:尊敬的评委、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今天演示的课题是《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本节课,我通过讲解文学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红楼梦中不同的女性形象,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文字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讨论、解读篇章,探讨女性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理解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分析文本,我引导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理解的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评课稿篇一:高中语文评课稿作者:罗兆民浏览次数:5305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
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 ,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
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 、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 合作--- 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
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篇二:高中语文评课稿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
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 ,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
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 合作--- 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王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
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篇三:语文评课稿范例《秋天的雨》评课稿今天有幸聆听了姚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
《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在本课教学中,姚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姚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 ,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
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
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姚老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
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
姚老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
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
她抓住“扇哪扇哪” “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
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
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渗透写法的指导。
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篇四:《故都的秋》评课稿20xx 年11 月15 日,我在xxx 中学参加教研活动时有幸听到xxx 老师的一节《故都的秋》,我感到非常受益,也很受启发,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可以说这是一节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
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学亮点。
1、从教态来观:赵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温和清晰地语势给学生以鼓励,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赵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特别是让学生把单调的文字变成多彩的图画,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赵老师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