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北京的春节》推荐阅读材料(共3篇)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拓展阅读-1 北京的春节-含答案
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春节的传说(节选)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
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
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
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
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山西古籍出版社有删减)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一、段落阅读【段落一】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段落一)】1、这个片断主要写(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有哪些风俗习惯)。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内容很丰富。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是:(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
)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杂拌儿。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
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1、这个片断主要写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大人孩子们忙着为过年做准备。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北京的春节是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答: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也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
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答:(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食物。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老北京的春节,那可是一场热闹非凡的盛会,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
一进入腊月,年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首先登场的是腊八粥,各种各样的食材在锅里翻滚,熬出一锅香甜浓稠的美味。
这腊八粥一喝,就仿佛开启了过年的序幕。
紧接着,孩子们开始盼着买杂拌儿。
这杂拌儿可丰富了,有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都是孩子们的心头好。
大人们呢,则忙着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可算是春节的前奏。
这一天,要祭灶王,送灶王爷上天,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这天起,大人们更加忙碌了,要扫房、擦玻璃、洗被褥,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场面温馨又热闹。
饭后,孩子们放鞭炮,大人们则守岁,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人们不再忙碌,而是走出家门,互相拜年,道一声“新年好”。
逛庙会也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庙会上有各种小吃、玩意儿,让人目不暇接。
正月初六,店铺开始陆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
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这一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花灯各式各样,有兔子灯、走马灯、荷花灯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除了看花灯,还要吃元宵,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正月十九,春节就算结束了,孩子们上学,大人们上班,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下面是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一些阅读题目及答案:题目 1: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答案: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题目 2:作者在文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日子的场景?答案:作者重点描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个日子的场景。
题目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除夕真热闹”?答案:文中通过“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 课内阅读、类文阅读 复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有答案解析)【课内阅读】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选文所描写的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________和______,作者对它们进行了______(详写略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这句话把腊八粥比作______ ,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______。
②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年。
A. 团圆喜庆B.福寿满堂C.五谷丰登D.财运亨通(3)对文中画“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B.“万象更新”写出了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4)对课文中的“京味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部编《北京的春节》阅读理解4篇
《北京的春节》阅读理解1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
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北京的春节课文及阅读答案
北京的春节课文及阅读答案北京的春节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北京的春节课文及阅读答案。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伴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北京的春节》阅读及答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
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1、这个片断主要写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大人孩子们忙着为过年做准备。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北京的春节是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答: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也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
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答:(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食物。
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北京的春节课文阅读答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北京的春节课文阅读答案一、段落阅读【段落一】照北京的老例子,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日,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样米,各样豆,与各样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博览会。
除此以外,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末,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令人不由得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搅合成的。
孩子们喜爱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唯恐第三件事才是买各样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欣,大人们也慌乱。
他们一定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幸亏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爆竹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滋味。
这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很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爱。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一定大打扫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分商铺多半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段落一 )】1 、这个片断主要写 (腊八到大年夜以古人们的活动,有哪些民俗习惯 )。
2 、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个谚语说了然 (这是一年中最严寒的时候)。
3、为何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博览会呢?(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内容很丰富。
)4 、腊八这日,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5 、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滋味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 (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6 、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爱做的呢?(1.买杂拌儿 ;2. 买爆竹 ;3.买各样玩艺儿。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歌曲:《新年好》、关于春节的课件。
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
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播放音乐《新年好》,并出示课件1。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课文的要求:(播放课件2)(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全班交流。
(1)播放课件3:【我会读】腊月、蒜瓣、翡翠、杂拌儿、麦芽糖、榛子、栗子、逛天桥、逛庙会(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北京的春节课文阅读答案
北京的春节课文阅读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段落一】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北京的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一、段落阅读【段落一】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部编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课内阅读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阅读答案(一)、北京的春节(节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这个片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片段中找出一个谚语是: 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
3、“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内容很丰富。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 ________________。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______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找出一个过渡句。
《北京的春节》课外阅读材料
《北京的春节》课外阅读材料春节传说之三: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四:七郎射“夕”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
这家伙专门害人,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
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
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
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北京的春节阅读材料
《北京的春节》(舒乙)北京有很热闹的地方,也有很幽静的地方,它动中有静,很像太极拳;它有很刺激的地方,也有很温和的地方,它劲中有柔,很像香片茶。
北京的田园风光还表现在她严格照节气在生活。
节气对农业至关重要。
到什么节气一定得播种,晚一天都不成,几千年来中国人世世代代对大自然的规律竟掌握到如此精确的程度,也就为自己的生活模式定了一个准确的日程表。
北京人是按这个日程表生活的典范。
一年里节气有二十四个。
于是,北京人天经地义地有了二十四个节日,年复一年地轮流着过,过得有滋有味。
虽然,原本农业上的真实含意已不多了,仿佛只剩下一种躯壳,一种借口,一种象征,一种传统,故意地让生活变得更有变化起伏和情趣,成了十足的文化。
北京人过这二十四个节日的讲究就多了,够写一本书的,噢,不,单单一个春节就够写一本的了。
想一想,接近春节的那一个多星期,由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开始,是按天行动的,地道的统一行动,全城的人,头一天一起打扫卫生,第二天一起蒸馒头,第三天一起杀鸡宰鸭,等等等等,何等气派和有趣。
这种年节序幕,由腊月初八起,就都带有文化色彩,说轻松一点,带有很大的游戏性。
腊八这天,要煮粥喝粥,叫做腊八粥。
本来年底一切庄稼都收获了,好像要刻意展览一下全年收成的丰富多彩,便发明了这么一种腊八粥。
往粥里放大米、小米、菱角米、薏仁米、高粱米、玉米,各种豆,包括红豆、绿豆、黄豆、花豆、芸豆,各种果仁,有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瓜子、花生,还有葡萄干、桂元、大红枣,各种果脯。
这么一锅粥,还得了吗!香啊,多彩啊,好玩啊,闻着看着便令人垂涎三尺。
腊八粥是家家都要熬的,一熬就熬个通宵,全家都帮着剥皮,包括花生仁皮和那费事的核桃仁皮。
小孩子一边剥一边吃,吃得多剥得少,其乐无穷。
粥熬得了,按老年间的规矩,要分送给朋友们,间或还有比赛显示的意思。
其实,原本佛教早有腊八熬粥供佛的规矩,用大锅熬,装数石米,供佛之后施舍给远近的穷人。
皇帝还有赐粥百官的习惯。
(完整版)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这个片断主要写(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有哪些风俗习惯)。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内容很丰富。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答(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
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杂拌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阅读1
《北京的春节》阅读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
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1、这个片断主要写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大人孩子们忙着为过年做准备。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谚语说明了北京的春节是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答: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也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
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答:(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食物。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
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春节的传说(节选)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
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
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
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
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山西古籍出版社有删减)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部编六年级下语文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
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春节的传说(节选)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
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
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
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
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山西古籍出版社有删减)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北京的春节》推荐阅读材料(共3篇)(一)春节各地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
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
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
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
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
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
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二)童年的春节冰心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
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
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
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
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
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
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
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
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
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
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
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
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最先来到的自然是离我们最近的金钩寨的花会!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
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
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
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
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
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
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
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
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
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
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
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
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
”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三)过年丰子恺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
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
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要回乡。
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
这是提早办的年酒。
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被免职。
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
但是我家的店规模很小,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
但母亲还是很小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对着空位。
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
据说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
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
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二十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
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
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
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
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
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
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等小摆设,这些都是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帮忙,但是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状仿照大年糕,预备二十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
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
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铝制的香炉蜡台。
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
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
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
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
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
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瓶来罩住,“咚”地一声,连罐头瓶也跳起来。
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生哥哥教导,竟敢拿在手里放了。
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头旋向后面。
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
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
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
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
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
这叫“毛糙纸揩洼”。
“洼”就是屁股。
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
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的,都等于放屁。
但是人都不愿意被揩,尽量逃避。
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
哪怕你是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
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
岂知道他绕了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去了。
此时笑声、喊声使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重了。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
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
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
但是这时候我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香烛接灶君菩萨。
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
说到盈余,笑容满面。
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
但是睡不到两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
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
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
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
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
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
我实在很不高兴。
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
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
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晚上接财神。
别的事情排场大小不定,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
大概他们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
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搬出就是。
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
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
”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
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
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
我至今还忘不了那种好滋味。
但是让家里人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
二十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也就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