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教育思想的共同点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第十三章康有为 梁启超
第十三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生平和教育活动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 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出生 官僚世家,早年受严格的传统教育。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 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戊戌变 法前后的一些重要奏折以及他所撰写的 《大同书》中。
• 3、《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体制 • (1)人本院 • 妇女怀孕后进人本院,接受胎教,以端人生之本。 • (2)育婴院 和慈幼院 • 婴儿断乳后,进育婴院,“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 知识为主。”要求育婴院“凡弄儿之物”,无不具备;保 教人员,选择“精细慈和而有耐性”之女子担任。 • (3)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 小学院 儿童6岁入小学院,至10岁。小学院的主要任务 是:“专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要求功课稍少,而 游嬉较多,以动荡其血气,发育其身体。小学院的教师也 以静细慈和的女子担任为宜。 • 中学院 儿童11—15岁入中学院。中学院阶段是人生的 关键时期,因而要在“养体开智以外,又以育德为重。” 中学院应规模庞大,设施齐全,中学院的教师,不限于女 性,凡有才德的男女都可担任。
•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 1、生平和教育活动 • 严复(公元1854—1921年),初名宗 光,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 县)人。 幼时聪颖,7岁就学,14岁考入福 建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以最优等成 绩毕业,上军舰进行航海实习,曾到过沿海 各省和南洋、日本。1877年作为福建船政 学堂第一批留欧学生,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 学习驾驶,初入朴次第斯(Portsmouth), 后转入格林威治(Greenwich)海军大学。
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有很多的契合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追求自由和民主梁启超是中国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拥护者,他认为,自由和民主是人类普遍追求的自由和权利。
他认为,只有私有财产权和言论自由才能保护人们不受统治者的侵犯。
这对现代社会来说依旧具有启示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权、言论自由、财产权等权利保护成为了社会热点。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尤其是关于自由和民主的观念,应该在现代社会中深入挖掘其价值。
二、强调教育梁启超强调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特别的贡献,他在强调根据天才来发展不同的教育制度的同时,更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才能让国家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政治道德品质基础,才能更好的防止腐败和灾难的发生。
现代社会也需要注重道德教育。
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许多国家都不断加强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
但是,如果仅仅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和人格教育,或者明显贬低道德和人格品质,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类似于腐败问题等等。
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注重道德和人格教育,这对于现代社会也许会有奇效。
三、拥护对外开放梁启超强调对外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开放才能够让一个国家更好地发展。
他提出了“适者生存”的理念,认为一个国家需要在适应国际环境中发展,并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先进思想。
这对现代社会有着极大的启示。
现代社会对于市场和交流的开放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国家之间产生了很多互动和交流,这让沟通变得更加便利,让事物之间距离更小。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一个国家若仅仅是封闭自保,对不同文化和思想的抗拒会让它与其他国家隔离。
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在不断适应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接受来自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答:1902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新式女学之一,也是蔡元培真正实践教育救国主张的开始。
答:魏良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中国勒索了大批“赔款”。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庚子赔款”。
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一样,美国也从中捞得一笔为数不小的赔款。
1909年,美国政府把从中国掠夺去的“庚子赔款”的一部分,用来在中国兴办学校,“培养”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中国学生。
这就是所谓的“退款兴学”。
答:导生制:又称兰卡斯特—贝尔制,是指由教师对学生中年龄大、成绩好的施教,而后由他们任导生,转教其他的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
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
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程度的教育。
答: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实际上它是一种私立学校。
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
答:1985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制定该法的目的是加强国防并鼓励和援助教育法案的补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在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不断得到修正。
《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情况,使美国教育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美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
他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德育为先梁启超主张德育为先,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知识与能力并重梁启超主张知识与能力并重,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放教育梁启超主张开放教育,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提倡“中西合璧”,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我国教育体制。
5. 个性发展梁启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梁启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如清华学堂、南开中学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2. 推动教育改革梁启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 撰写教育著作梁启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中国教育史》、《教育杂论》等,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培养人才梁启超注重人才培养,他创办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启超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启示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四)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①认为兴学育才是国家强盛的保障;②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兴学校,再废科举;③改革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④主张留学,翻译外文。
⑤提倡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它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指出它的根源是私有财产,从而主张废除私有制,废除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在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①人本院(出生前)。
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进行胎教。
②育婴院(0-3岁)和慈幼院(3-6岁)。
婴儿断奶后进入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
这时的幼儿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③小学院(6-11岁)。
遵循“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
小学教师专用“女傅”,兼有慈母的职责。
④中学院(11-15岁)。
中学阶段德智体兼重,尤以育德为重。
课程要根据以学生的禀赋和个性设置。
⑤大学院(16-20岁)。
专以开智为主,注重实验,教师不限男女,但应选择“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担任。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主张或观点,如重视学龄前教育和胎教、主张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人)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①教育的作用就是为民众传授知识和智慧,启迪民智,使得人人都能够有意识,有能力去“伸民权”;②“开民智”是“伸民权”的基础和途径,“伸民权”是“开民智”的最终目的。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①梁启超提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而教育目的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此。
②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和新品质。
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3.论学制梁启超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他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把教育分为4个阶段,并规定每个阶段所受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答:洋务运动开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以及后来应用西方思想进行维新运动,并把这种思想指导实践改革活动的维新派,他们在对社会的改良过程中也触及到教育领域。
(1)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早期改良派阶段、维新教育实践阶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改良派维新教育总的特点是渐次推进的,以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在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实现整体改革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等。
○2维新教育实践维新派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变法维新的基础,因此,维新教育实践活动便成为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主要措施包括:兴办学堂,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另一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有《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针对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京师大学堂,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讲求学习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纸免税等。
(2)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启蒙,导致甲午战争后维新教育思潮的一触即发,并迅速转化为维新教育运动。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族危 机孕育 了梁启 超教 育思 想 的产 生 ,作为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之一 的梁启超 , 在 面临 国家衰落 ,民族 危亡 的时代 背景 之 下 ,使其充分的认识 到,在半殖 民地半封 建 社会 的中国, 要实现 民族 的独立 ,就必须 开 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教育兴国 , 改革 现 行 的不合理 的教育制度 , 要 提倡 实现教育 国 民的普及化 , 树立起全 民学 习的意识 , 尤其 还提 出了要实现教育的平 等,主张妇女教 育 的重要性等重要教育理念 , 对于我们 当代 所 提倡 的教育兴国 、 强 国,以及大化的教育理 念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女子教育 ,创办女子学堂 。
大繁荣 、大发展 。 2 . 梁启 超 的教 育 思想还 蕴含 着男 女平 等 、妇女解放的色彩 , 这就打破了传统家庭 伦 常中男尊女卑 的不平等格局 , 对于当代 构 建 和谐 的家庭具有重要 的启示作用。当前 。 男女平等作 为家庭美德 的重要因素, 是一项 基本 的道德规范 , 并且从法律层面上得 到了 保 障,我 国宪法 明确规定 “ 中华人民共 和国 妇女在政治 的、经济的 、文化 的、社会的和 家 庭 的生活 等各个 方面享 有同男 子平等 的 权 利” ,男女平 等已经演变为我 国的一项基 本 国策。在家庭生活中 , 夫妻关系的男尊女 卑, 子女问题的重男轻女等落后的道德 观念 逐渐 没落 ,取而代 之的是夫妻双方在权利 、 义 务上 的平 等 以及 对待子 女问题 的一视 同 仁。 总之 , 梁启超 的教育思想丰富而广泛 。 他不仅 以其 维新变法活动 的政治家、思想 家
大的影响。
、
梁 启超 的教育 思想
1 . 开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兴 国的理
康有为和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启示
, 对国人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2. 救国之路径不一致。变法之前 , 康梁都主 张通过变法改良来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变革 的近期目标是英、 日式的君主立宪制度 , 终极目标 是 大同 社会。戊戌变法后, 康有为始终抱着公 羊三世说不放 , 认为历史必须沿着据乱、 升平向太 平盛世演进, 相应的政体只能是君主专制、 君主立 宪和民主共和 , 不可 躐等 , 不能跃进。而梁启超 到日本后, 一度与孙中山接近 , 倾向革命, 此事被 康有为遏制后 , 梁启超专心发动自立军勤王起义。 起义失败后, 受好友唐才常被杀的刺激 , 梁启超又 倾向革命。同时他阅读了吉田松阴、 穆勒、 孟德斯 鸠、 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大量 著作, 思想激 荡, 卢梭的!民约论∀ 对他影响尤大 , 认为是最适合 医疗中国之病的良药。他抛开了维新变法理论, 转而主张 破坏主义 , 革命排满等激进思想。 3. 政治理论风格不一致。康有为的政治理论 风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梁启超的政治理论风格 具有理性而务实的气息。在理论的创制方法上, 康有为是先立论后找证据。事实上, 康有为言重 于行 , 议政多于参政 , 他是一个思想家、 政治家, 而 不是一个实干家。而梁启超继承中国先秦学术的 主流 , 即理性主义精神, 同时又注重务实。他的理 性务实主要 倾向于尊重客观事实 , 不虚美, 不隐 恶, 持论公允。梁启超言行并重 , 既是政治家、 思 想家 , 又是实干家。他直接参政时间多于康有为, 又践行自己 的主张, 如策划唐才常 起义, 组建政 党, 讨袁复辟等。 4. 宪政模式不一致。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显著 特色是 托古改制 , 而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则是更 多呈现出 善变 、易变 或曰 流变 的特征 , 曾一 度主张民主革命。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出发点是改 良、 渐进, 他始终坚信依靠君权变法是当时中国最
中教史教育思想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教史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学习中教史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博大精深,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教史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1.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中教史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这种教育理念认为,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个性的培养、品格的塑造和能力的提升。
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强调教育的个性化中教史教育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化教育。
3. 注重教育的实践性中教史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知行合一”,主张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4. 强调教育的民主性中教史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民主性,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古代教育家墨子提出“兼爱”的教育理念,主张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要关注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中教史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1. 丰富教育理论体系中教史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通过学习中教史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本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指导教育实践中教史教育思想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浅析康有为_梁启超社会教育的异同
科学时代・2009年第01期 30科学时代KEXUESHIDAI一、创办报刊康有为认为“办事有先后,当以报先通其耳目”。
康有为捐资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
报纸每日写一些短文分别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史地、风俗习惯,以及一些新闻消息等,每期还有一篇论说,主要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教士养民之法。
1895年12月16日康有为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由于顽固派官僚们的嫉恨和反对,1896年1月,清政府封禁强学会,《中外纪闻》也被迫停刊。
康有为提出用报纸打开民众的眼界和耳膜的初步尝试浅见成效,维新人士更加坚定了用报纸沟通民众,用言语打动人心,用新知浇灌智慧的社会教育的新途径。
梁启超也很重视报刊对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他认为报纸是宣传变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他说:“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
”[1]1896年,梁启超担任总编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办,梁启超自己认为《时务报》是他办报事业的真正开端。
实际上,《时务报》比《万国公报》对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确实奠定了梁启超在报界的地位。
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传教士李提摩太写道:“康有为的大弟子梁启超现在上海开办一个报子,叫做《时务报》是维新党的机关报,从最初就是一个灿烂的胜利,震动了整个的帝国。
”[2]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份更具影响力的报纸,《新民丛报》还采用白报纸印刷和西式装订法,因《新民丛报》篇幅大为扩大,使梁启超得以大规模地介绍外国新思想、新文化。
《新民丛报》一出版,立即风行海内外,黄遵宪评价道“《清议报》胜《时务报》远矣,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大,无过于此者矣”[3]二、创办学会康有为觉得学会是向社会推行教育的有效形式,学会浅析康有为、梁启超社会教育的异同文/杨 芳[摘 要] 本文从社会教育方面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考察。
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
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1. 引言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梁启超,他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学生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以中文概念“梁启超给学生教育意义”为主题,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探索梁启超对中国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2. 梁启超的学生教育观点梁启超生活在中国的一个动荡时期,他对学生教育持有积极而深思熟虑的观点。
梁启超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道德和智慧,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梁启超对中国教育体制的贡献梁启超对中国教育体制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还表现在他的改革实践中。
梁启超提出了要推广普及教育,并主张教育应该为每个人提供机会。
他还主张要改革教育课程,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梁启超还倡导解放思想,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 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生价值观。
我们需要改革教育课程,使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
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5. 结论梁启超给学生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当代教育改革需要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品格、道德和智慧,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改革教育体制和课程,推行个性化教育,并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论严复科学教育思想的价值和启示
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 之 林 并 且 处 于 不 败 之 地。 他自己曾多次参加过科举考试,对这一考试制度弊端的 认识较之局外人更为深刻。在《救亡决论》中,他列举
收稿日期:!""# F "% F "$
作者简介:张怀宇(%C$$ F ) ,女,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育为中心,传播新知识。过去唯仕是育的旧式传统教育 到底对强国富民有多大的作用,这是值得怀疑的。严复 本人曾受过传统教育的训练,而留学的经历使他眼界大 开,他以西学的近代性来批判以宋学义理、汉学考据和 辞章为主要内容的“旧学” ,他认为古书成训是“心成之 说” ,不能解决什么现实的问题,因而是无用、无实的。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没有普及教育,中国的百姓才缺乏 生计的常识因而导致贫穷,而贫穷不能自立,没有自立 的国民,就没有自立的国家。他认为“民智不开,不变
了科举考试制度“锢智慧” 、 “坏人心” 、 “滋游手”三大 害处,认 为要 救亡,就必 须 改革 唯仕 是 育的 传 统 教 育, 提倡新的教育内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与科学的缺乏 不无关系。因此,只有科学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 贫弱的现状。 严复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的作用: “一切物理科学,使 教之学之得其术,则人人尚实心习成矣。呜呼!使神州 黄人而但知尚实,则其种之荣华,其国之盛大,虽聚五
[!] "#$ 实境,作坊商店,铁路矿山,此无疑义者也。 ” 严复
具有开创性。他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体现在他对掌握科学 知识的国民的考察上,他认为: “凡国种之灭绝,抑为他 种招兵买马羁縻者,不出三事:必其种之寡弱,而不能 强立者也;必其种之暗昧,不明物理者也;终之必其种
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价值与现代意义
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价值与现代意义一、培养新民的教育宗旨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关键在国民。
国民素质有了提高,一代新的国民造就出来了,则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都不难产生。
梁启超重视教育的思想和他要求变法维新的思想是一致的。
他将学校教育看成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所在:“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但是实力的竞争。
更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他认为“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
荀欲自强,则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
”这种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不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深刻的,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只有高素质的国民,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
只是由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中国在政治上尚不能独立自主。
仅仅靠发展教育并不能挽救社会危机、民族危亡。
他的教育思想并不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梁启超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宗旨:“然则他事无宗旨犹且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
则寸毫不能有成。
”那么,梁启超心目中的教育宗旨到底是什么?他的《新民说》充分描绘了他的教育蓝图:开启民智。
培养新民。
梁启超认为他的新民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是:新的道德、新的思想、新的精神。
他认为“中国人概无高尚目标。
流于琐碎自私。
缺乏自治力。
因此在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海外华人公共社团规章制度的外观背后经常发现对公共事业的冷漠。
”而事实上。
对公共事业的冷漠并非是海外华人的专利。
而是中国人的普遍行为,这种状况的出现由来已久。
但是这种状况的继续存在对国家的治理、民族的复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因此,针对这些不足,他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使民众具有公德思想,国家思想和进取精神。
他认为民众不但应该具备公德心,还应该具有这些特点:思想自由。
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懂得自我管理,具有自治能力;知道与他人合作的必要,能合群,具有团队精神,另外。
还应该有坚强的毅志等等。
只有这样,民众才能担当国家兴盛的重任。
对严复教育思想的当代思考
对严复教育思想的当代思考作者:郑银凤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11期摘要:中国近代史上,严复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中国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梳理了严复相关方面的教育思想,并对“三民”教育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严复;教育思想;当代思考严复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思想启蒙家梁启超曾这样评价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复其首也。
”蔡元培先生认为:“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
”严复研究专家——王栻认为:“在中国两千多年特别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史上,严复占有显著的地位。
严复生平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甲午战争以后,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严复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的旧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时的社会,矛盾重重,对内是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对外是资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因此,当时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为思想家的严复认为,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首先应当从教育着手,因此提出了教育救国、科学教育思想、“三民”教育思想等一系列教育思想,这些思想虽然是针对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而提出来的,但是,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教育来说,严复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教育理念方面——学校家庭的协同配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来引导他的具体行为,因此,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其理念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众多的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能力去承担教育的全部内容。
应该说,仅有学校的努力是不能完全承担教育任务的,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社会、学校的合力作用,因此,协同教育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
•
(4)《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中,康有为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 和等级制,“人 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个 社会里,他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是 有一个前后相衔接的 完整的学校体系。在这个学制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 。 它包括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本院,接受胎教)、育婴院 (婴儿在人本院到 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接受学前教 育,至5-6岁)、小学院(儿童在此接受 初等教育,至10岁)、 中学院(从10岁-15岁,接受中等教育)、大学院(从16岁- 20 岁,接受高等教育)。 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里“公养”、“公教”,每个社会 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 条件下接受教育。特别是女子应该和 男子一样享受各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康有为重视学 龄前教育,强调胎教的意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 美诸方面的教育等。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教育制度进行 的构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 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愿望。
• •
㈠ 论培养新式国民 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 育又是变法的关键。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 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 义。”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 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 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 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 进步。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 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 民智为第一义”。 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 民主的必备条件。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 办教育。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 知本矣。”
•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 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 在县 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 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 师范各专 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 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 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 代学制。他把办学校比 喻为“宜急补养以 培养其中气”的治病良方。
康有为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迪——重读《康有为》
康有为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迪——重读《康有为》
张莉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康有为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和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在推进我国建立新式教育制度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需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是否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今天重读《康有为》,对其教育思想进行再探讨,旨在理清维新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加强对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的研究,并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提供一些借鉴。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张莉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梁启超对康有为学术渊源、教育思想和“中国政策”的阐析 [J], 魏义霞
2.康有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阐发 [J], 魏义霞
3.康有为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J], 张莉
4.趋新与复古:康有为梁启超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J], 郑智谦
5.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J], 吴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严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华夏文化的一座灯塔”,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而且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可以探讨它所体现的现代教育的特点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当时及现代教育的启示作用,并提出了一些现代教育应该具有的特点和价值观。
一、严复的教育思想严复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议学故传》和《欧化日记》两部著作中。
其中,《议学故传》重点探讨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及改革的必要性,主张“新儒家”,倡导以“实用”为导向的教育;而《欧化日记》则记录了严复自己的欧洲游历所见所闻,对欧洲教育体系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融合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和西方文化,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首先,严复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实用性,只重视理论,而忽略了实践。
他主张要推崇“实用”教育,注重实践,这一教育思想与现代的实践教育思想十分契合。
他的观点是:“学以致用,才是真学”,“要学有所用,不可光学而不用”。
他还批评了“空说无人事”、“山石书院”等教育模式。
他认为,学习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这一理念得到了现代教育的普遍认可,现代职业教育更是把“实用”教育作为教育目标之一。
其次,严复在文化融合方面,具有先进的思想。
他主张“西学中用,而不忘本”,即不排斥西方文化的先进性,但同时也不能忘记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性。
他强调要从中西文化的相互借鉴中,实现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这一理念为今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此外,严复还主张要把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
他认为教育需要在主导者的领导下,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不断创新。
他说:“教育者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必须自我改革、创新、进取,不可老古董式地报复时代,否则教育将越来越与时代脱轨”。
这一理念也是现代教育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严复的教育实践严复的教育思想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实践。
梁启超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梁启超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说起梁启超,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那个号称“东周刊创始人”、深得毛主席喜爱的文化巨匠。
别看他那时候是个顶尖的学者、历史的弄潮儿,其实他的一些思想今天放到咱们的教育里,还是特别有启发的。
就拿现代教育来说,梁启超的观点真的是充满了眼前一亮的智慧。
今天,咱就来聊聊梁启超如何影响咱们现在的教育观念,顺便给大家做个启示。
先说说,梁启超这人不光是个书生,他可是个“教育革命家”。
在他那个年代,教育的形式、内容大多数还是封建的、守旧的,很多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个功名,别的啥都不管。
他呢,痛定思痛,觉得这样教育的方式太死板,给孩子们上课像上刑一样。
你想啊,那时候的教育几乎全是背书、死记硬背,老师讲、学生听,几乎没有互动。
而梁启超提倡的教育可不这样,他可不满意那种“敷衍了事”的教学方法。
他主张要有“活泼的”教育,让孩子们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还要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培养创造力。
想象一下,要是梁启超今天在教室里,那一定是活力四射、气氛热烈,绝对不是什么死气沉沉的课堂。
梁启超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对,他就是这个意思——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花”,不能拿一个标准去逼他们成型。
在他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你说这是不是特别符合现在提倡的“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强调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强求一刀切的模式,这和梁启超的思想其实很有相似之处。
他觉得,教育的目的不该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要启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发现,找到自己内心的火种。
你再看梁启超对学生的要求,真的是既严格又充满爱心。
他不是那种对学生苛刻到无情的老师,也不是什么事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松散教育者。
就像他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的,“士不可不知学”,他认为,做学问,做事,得有真本事。
而这本事,可不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而是通过动脑筋、用心去学习、去思考。
要是把这一点放在现在,那就是要培养孩子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做个“机械式的背诵机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教育思想的共同点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三人都主张对现有的政治制度改革,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提倡学习西学,他们认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
重视观察、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还特别重视实践效果.并且他们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视为改良政治、救亡图存和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强调“中国欲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的教育思想。
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弱,麻木是人们的通病。
教育的宗旨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即“品行智识,体力“三种基本要素。
他们要求培养的人应具有自动,自主,自治,自立的品质,并且融合名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多给学生时间,课本上的只是理论知识,而且并不适用,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必须要让他们做更多的与社会交流接触的工作而这正是西方教育的一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