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读爱和自由后感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读《爱和自由》有感-爱和自由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读《爱和自由》有感|爱和自由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
自由,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
我想,简单地说,自由可能就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爱和自由》表达了一个简单易懂的思想: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说简单做却难。
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很多观念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
回想儿子从开学到现在,以爱的名义,以帮助其学习为借口,让他做了好多的课外作业,剥夺了他所有玩玩具的时间,总希望他能在班级中出类拔萃。
而我却忘了,这是儿子所喜欢的吗?是他所希望的吗?这只不过是我所希望的吧。
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
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
所以作者“同情儿童的苦难”!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己,成长自己,首先做一个正常的成人。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这句话太好了!。
2023年《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
2023年《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爱和自由》的作者是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儿童敏感期的创始人;这本书的写作是基于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论。
看到书名——《爱和自由》,我们首先会思考爱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是不同的,无法用言语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作为老师的我们对孩子的爱也是伟大的爱,但是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的定义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简单的说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本书可以说自由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面对孩子,有时我们却又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
对于孩子的爱和尊重,我们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自己孩子身上,把自己很多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得很累,所以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我知道给孩子爱和自由,如果只是所说那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要真正的做到却不是那么轻松的,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文化,传统的风俗,好多好多的传统限制着我们今天的精神活动和行为,当我们觉得孩子是这样的时候,他们呈现的却总是另一个样子;我们给他们的偏不要,我相信父母此时一定在想,我都把最好的给他了,他总是不要,我有给他爱啊,我是如此的爱他,为什么他还是不如我的意呢?要做到真正的给孩子爱和自由,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痛,面对即使是孩子从你身上掉下来的肉,但是他是他,你是你的这个事实,要放下对孩子的期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即使我是一名教师,也需要面对这痛的,期待是老师的期待,如果将其投射在学生身上,那便是在禁锢他们的自我发展,是在压抑他们的自我发展,要给他们全然的自由和爱,必须先放下内心的期待,放下对孩子们的那些不允许,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们自由并且给他们真正的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感悟怎么写(精品10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感悟怎么写(精品10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感悟怎么写篇1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
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
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
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
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每每读完《爱和自由》的各个章节,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
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是土壤、是根基。
《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可是这种爱又何尝不是相互的呢,儿童身上也具有爱的能量,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力发展的需求。
同时成年人也是儿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
园长一再叮嘱我们,不停的对孩子表达我爱你,仿佛也唤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儿童也在用他们的爱唤醒着我们,唤醒着快消失的生机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爱的气息!《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
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爱和自由”仿佛是一个灵魂向导,贯穿于整个蒙氏教育体系。
身为一名新老师,务必要以“爱和自由”这个精神向导来要求自己,使之与自己的灵魂相融。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2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2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做《爱和自由》,让我感触颇多。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读《爱和自由》有感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读《爱和自由》有感
《爱和自由》是一本很好的读书随笔,它引导我们思考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爱和自由。
作为小学老师,我对这两个主题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首先,书中提到的爱,不仅仅是指亲情、友情或爱情,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在教育中,我明白了要用爱去引导和教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
只有用爱
去理解和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爱是
人类共同的情感,我们要珍惜这种情感,用它去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其次,自由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追求之一。
书中提到的自由,并不只是身体的解放,更
重要的是心灵的解放。
作为老师,我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尊重个性和多元发展的环境,让他们的心灵自由地思考和追求。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特
长和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爱和自由》还教会了我如何用爱和自由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但只有用爱去对待和解决,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成长和
进步。
总的来说,读《爱和自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深刻意识到爱和自
由对于人类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教育中。
我会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的
教育实践中,用爱去教育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帮助他们成长为拥有爱和自由
意识的人。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爱与自由》读书范文篇1《爱和自由》最近开始看第四遍了。
这个时候再读这首泰戈尔的诗又有了新的感触。
相见恨晚。
记得刚遇见《爱和自由》的时候,一度有强烈的想法--要买上几十本,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新爸新妈。
也许,我们都会“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健康、愉悦地成长”。
很仔细地读。
每读一遍,总是“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
想想自己初为人母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就有想坐时光机回去揍自己一顿的冲动。
没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爱?母鸡也会爱小鸡。
什么是自由?很多时候,我们自已的成长还停留在七八岁而浑不自知。
以前也买过很多育儿书,感觉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细节的操作性;而《爱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质,深入浅出,让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爱。
书中,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孩子满满的爱,读着读着,内心便柔软起来;读着读着,眼前便清晰起来。
希望本文《爱和自由》能帮到你。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2《爱和自由》最近开始看第四遍了。
这个时候再读这首泰戈尔的诗又有了新的感触。
相见恨晚。
记得刚遇见《爱和自由》的时候,一度有强烈的想法--要买上几十本,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新爸新妈。
也许,我们都会“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健康、愉悦地成长”。
很仔细地读。
每读一遍,总是“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
想想自己初为人母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就有想坐时光机回去揍自己一顿的冲动。
没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爱?母鸡也会爱小鸡。
什么是自由?很多时候,我们自已的成长还停留在七八岁而浑不自知。
以前也买过很多育儿书,感觉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细节的操作性;而《爱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质,深入浅出,让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爱。
书中,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孩子满满的爱,读着读着,内心便柔软起来;读着读着,眼前便清晰起来。
希望本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能帮到你。
幼儿教师读爱和自由读后感
幼儿教师读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孙瑞雪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的情感、意志和创造力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作者孙瑞雪强调,幼儿教育应该以爱为基础,因为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
同时,自由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条件,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教育方法,比如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等等。
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我也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来引导孩子。
比如在游戏中,我会尽可能地让孩子自由发挥,不去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也会与孩子们进行积极的互动,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这些做法
让我与孩子们建立了更加亲密的关系,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爱和自由》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真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会继续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来引导孩子们,让他们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爱和自由教师读后感作文(精选4篇)
爱和自由教师读后感作文(精选4篇)爱和自由教师作文篇1今年春节期间看了《爱和自由》第四版,和以前看过的第三版比较,感觉第四版的实际操作性更强。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第四版里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在实际中作为参考。
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八章“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中写道的:“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
”、“所有的儿童发火、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为某种需求、某种发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当我们成人听懂并相信这一切,我们在对待儿童所谓种种执拗的行为时不再会感到焦虑和生气,而会觉得很坦然。
这样我们成人就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自己的空间。
前些天,我的先生对我说:“我发现你这段时间对小米越来越有耐心了。
”是的,我们必须知道,在儿童0-6岁发展自我的阶段,不是他们对某件事固执,往往是我们成人自己太固执了。
我们固执于我们的经验与需求,而禁锢甚至责怪孩子,这无疑阻碍了儿童的内在发展。
整本书还有其他很多细节都让我顿悟:哦,原来孩子是这样的。
感谢这本书带来的一切!爱和自由教师读后感作文篇2“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通览全书,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
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
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
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
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
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
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这不仅仅是一本给父母看的书.这也是一本给所有成年人看的书.它通过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也真正了解自己.你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曾有过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以隐秘而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你的人生,尽管它们可能早就淹没在你记忆深处甚至已被遗忘,但它们仍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你的人生方向,就像水面下的冰山,即使肉眼看不到,却决定着整座冰山的走势.单就儿童教育方面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育儿观念,震撼力之强仿佛一条90吨的巨鲸从父母们面前游过,让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作为一个母亲,早在女儿出生前我就阅读了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籍,平心而论,这些书都各有出色之处.然而,只有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才被深深地触动,像一个习惯了黑暗的盲人第一次看到光明.心中充满狂喜的同时,亦有隐隐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忧虑.有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怕单凭我一人之力无法承担被揭开的真相.然而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父母接受并亲身实施了这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说其他的育儿书是教育之树的一段树干或一枝一叶,这本书则是树的整个根系,它探索的是人类心灵的最高领域――幸福.本书作者孙瑞雪女士是中国第一个蒙特梭利(注)幼儿园的创办者,本书正是她结合了蒙特梭利理论和中国实践的成果.蒙特梭利理论在创建至今半个多世纪里早已被全世界的无数实践者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然而中国却是在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普及蒙特梭利的教育成果.孙瑞雪女士和她的学生们勇敢地做了在幼儿教育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成功地迈出蒙特梭利中国化的第一步.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凡是我们对孩子有所期待的.,无论是纪律、独立、智慧、道德,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给他们怎样的爱和自由.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只是我们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予孩子他们需要的爱.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认为打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父母的爱.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经常受到训斥或打骂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孩子有极大的差别,压力和恐惧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过分强化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影响到内在心智的发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来反应很快,甚至可能常有人夸他们聪明.然而真实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他们看似敏捷的反应并没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而是大人不断强加给他某种刺激形成的简单条件反射,就好像生物学家做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饭”试验一样.这种表面看上去聪明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们调动全部身心用来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生存条件.这一弊病往往在他们长大后才暴露出来,到那时成人可能会说,“好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然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的思维被人为割断后,注意力和意志力早已无法再集中到学习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事情上.对爱的另一个错误理解与打骂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的两极.那就是过分“呵护”,它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这种“呵护”下,父母总是怕孩子弄脏或遇到危险,为了父母本身的便利,他们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打滚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们的嘴巴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被剥夺了自己成长的经验后,孩子们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到了此时,成人们又开始指责孩子的这些缺点,却不知这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恶果.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这本书我已读了三年,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感谢它,因为没有它,我和我的女儿可能仍在蒙昧的黑暗中挣扎.假如你不愿自己或孩子永远被禁锢在简单狭小粗陋的世界里;假如你希望自己或孩子的未来能够不为外界所惑,体会发自内心的幸福,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爱和自由读后感2走上爱如是二楼就是手工区,我一眼看到一位宝贝正用几张白纸在制作小书册!她的工作状态是那样的平稳,不因我的出现有任何变化,看着她,有种宁静的感觉从心底升起,是的,她的投入让我觉得宁静。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
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
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
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
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领会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领会心得《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领会心得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领会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领会心得1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好多年前读过一次,但已经渐渐忘记,这次重新拜读再加上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思考,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儿童总在“思考”,而且儿童思维需要时光,因此正常的儿童是沉静而安详的,甚至显得“傻呆呆”的,这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
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结合书中描述“正常儿童”的其他论述,着实反传统。
传统中人们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聪明孩子就应是“活泼机灵”的。
应对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会打断他,叫他的名字,企图将其“唤醒”,抱怨其“反应迟钝”。
如此一来,反倒宽心了。
二、儿童只对能够成长自我的工作感兴趣,而对纯粹的玩具没有兴趣。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孩子会舍弃“高档”玩具,而选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
文中有个孩子希希自小喜欢形体富于变化,玩法多样的玩具,如小熊换衣、磁铁拼图、立体造型组、磁铁钓鱼组、积木等,对毛绒玩具、电动玩具却反应平平。
有次妈妈出差没有给希希买毛绒玩具,而是买了个“魔板”,希希很喜欢,反复摆弄,在变化中寻求快乐和成就感。
儿童是最明白自我的,他会根据内在成长的需要选取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项工作后,孩子会对自我的成果进行观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续沉默,不要急于提醒孩子“归位”。
的确如此,结合我园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就应也是需要一点时光来思考和回味刚才的操作的。
四、“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决定,儿童用心灵感受,虚假的信息儿童用心灵立刻能感觉出来。
”五、国际上,幼儿教育观念在本世纪初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给儿童进行“教育”,儿童不断透过行动来构建自我。
《爱和自由》读后感(21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2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头。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这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很大启示。
“人的成长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仆人。
”不难看出,孩子的智力进展和心理进展都是很重要的。
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或关怀孩子时就要实行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怀、真诚的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情愿和你沟通。
我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对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当然重要,但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更为重要,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以后才可能理解孩子。
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奇异,不要简洁地以成人的目光去看待他,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准则去规范约束孩子。
其次我们要给孩子自由。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触摸、嬉戏等方面的自由。
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幼儿才能随之产生的思维。
在完全获得这样的自主之后,孩子的“自由”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确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洁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蒙特梭利说过——自由是建立在肯定规章上的自由。
并不是什么都依着他,不约束不管教,这个度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来把握。
最终当孩子消失问题时,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准时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消失了问题,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爱孩子!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爱,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爱真理。
凡事包涵,凡事信任,凡事希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做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我想这也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教育真谛吧!让我们都学会观看、学会等待。
爱和自由幼儿老师读书心得5篇
爱和自由幼儿老师读书心得5篇志愿者是不求回报的,他们挥洒着自己的汗水,给需要的人提供许多的帮助,让我们一起学习志愿者的优良品质吧。
你知道如何写爱和自由幼儿老师读书心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爱和自由幼儿老师读书心得,希望你喜欢。
信手翻阅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范文之心得体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
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
”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
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
本文不作详细介绍。
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
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第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读《爱和自由》有感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读《爱和自由》有感《爱和自由》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它引领读者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对爱和自由的思考为主线,激发了读者对于自我认知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书中围绕着爱和自由这两个主题,作者展现了人类内心对于爱和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也希望拥有自由。
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我们想要得到爱,也想要给予爱。
而自由则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权利,我们希望在自由的环境中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爱和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感,它能够温暖人心,使人拥有力量和勇气。
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自由则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它给予了我们选择的权力,使我们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书中还引发了我对于自我认知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自我认知是指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自由意志则是指我们对于选择的自主权。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我们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爱和自由》,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自我认知和自由意志的培养,努力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幸福。
读书随笔就是自己对于书籍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作可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
读书随笔是对读书的一种总结和回顾,也是对自己思考的一种记录和表达。
通过写读书随笔,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籍中的内容,思考书籍中的观点和问题。
同时,读书随笔也是对自己思考的一种总结和反思,能够让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读书随笔还可以与他人交流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和受益于我读书的成果。
总之,读书是一种提升自己的途径,通过读书随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籍中的内容,同时也是对自己思考的一种记录和表达。
爱和自由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
爱和自由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爱和自由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心得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书心得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和自由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和自由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1没有读《爱和自由》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此刻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我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作者这样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我十分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而爱是什么?书中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我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我去确定事物的真伪对错。
思索自我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当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样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
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
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
孩子是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经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笔记读《爱和自由》后感
读到《爱和自由》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又结合到上周参加的心理学绘画疗法咨询师培训,搜集了一些孩子画的树,没有一幅是一样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画中规中矩、有些色彩鲜艳、有些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对树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个性也是独特的。
反思目前我们“通俗”的育人目标,“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我们不能说,听话就不好,反过来说,不听话就一定不好吗?
人有四种天生气质,忧郁型、乐天型、激进型、冷静型,也许这个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冷静型,而我们成人却要求他成为乐天型,孩子就会想尽办法和你内耗,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乐天型气质,就被冠上了“不听话”,或“有问题”的孩子,想想冰山的下面,我们应该找找每一个我们所谓的“问题孩子”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强势的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努力地向着成人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过多的
情绪堆积在心里,形成心理问题。
本来是很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在被一次一次地“打压”和“纠正想法”之后,就顺着常规的、大众的思路走下去了,因为那样,大家才会说他是“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改变自己原有的个性特质,他本身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被淹没了......
做为老师,做为家长,我们任重道远......
读到《爱和自由》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又结合到上周参加的心理学绘画疗法咨询师培训,搜集了一些孩子画的树,没有一幅是一样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画中规中矩、有些色彩鲜艳、有些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对树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个性也是独特的。
反思目前我们“通俗”的育人目标,“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我们不能说,听话就不好,反过来说,不听话就一定不好吗?
人有四种天生气质,忧郁型、乐天型、激进型、冷静型,也许这个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冷静型,而我
们成人却要求他成为乐天型,孩子就会想尽办法和你内耗,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乐天型气质,就被冠上了“不听话”,或“有问题”的孩子,想想冰山的下面,我们应该找找每一个我们所谓的“问题孩子”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强势的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努力地向着成人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过多的情绪堆积在心里,形成心理问题。
本来是很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在被一次一次地“打压”和“纠正想法”之后,就顺着常规的、大众的思路走下去了,因为那样,大家才会说他是“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改变自己原有的个性特质,他本身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被淹没了......
做为老师,做为家长,我们任重道远......
读到《爱和自由》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又结合到上周参加的心理学绘画疗法咨询师培训,搜集了一些孩子画的树,没有一幅是一样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画中规中矩、有些色彩鲜艳、有些
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对树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个性也是独特的。
反思目前我们“通俗”的育人目标,“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我们不能说,听话就不好,反过来说,不听话就一定不好吗?
人有四种天生气质,忧郁型、乐天型、激进型、冷静型,也许这个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冷静型,而我们成人却要求他成为乐天型,孩子就会想尽办法和你内耗,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乐天型气质,就被冠上了“不听话”,或“有问题”的孩子,想想冰山的下面,我们应该找找每一个我们所谓的“问题孩子”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强势的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努力地向着成人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过多的情绪堆积在心里,形成心理问题。
本来是很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在被一次一次地“打压”和“纠正想法”之后,就顺着常规的、大众的思路走下去了,因为那样,大家才会说他是“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改变自己原有的个性特质,他本身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被淹没了......
做为老师,做为家长,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