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_以湘西土家族苗族(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索/2002/4
关于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为例
符太浩
摘要:结和提升,,,机遇。
,必须处理“无为”、共性与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家族文化保护和开发五对关系,才能完成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使命。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民族性维系;时代性转换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490X(2002)04
181
04
,大量
,许多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窘境。
而某些行业由于比较好地找准了生存位置,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行业没有萎缩,而且还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比如,一些制作家具的细木匠转向从事室内装修,一些地区的石匠把土家族地区石雕艺术推向全国各地,就使得这些传统行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土家族文化中间层面的制度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在采集、渔猎、农耕生产活动中实施的禁林、维护安宁、定款护秋、议收桐茶、草标禁约等俗规俗约和在衣食住行、婚育丧葬、节日礼仪等方面所体现的民风民俗。
这一层面的土家族文化也处在迅速变迁之中,传统的规约和习俗如同日渐消失的物种一样,大量地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淡出,只是在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寨有着一定的遗存。
作为土家族文化内隐层面的精神心理文化,主要包括土家族的语言习惯、故事谜谚、歌舞乐剧和各类信仰禁忌等;具体表现为湘、鄂、渝、黔边50多万土家族群众仍在使用的、保留着独特的语音语序习惯和各种特殊用语的土家语;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富有想象力和爱憎情感的传说故事,从生活经验中提取加工的具有知识性和艺术性的谜语与谚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且别具一格的歌舞、音乐和戏剧,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提炼并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以祭祀祖先、敬奉土王、相信梯玛、迷信诸神、恪守禁忌为特征的信仰禁忌习惯;以及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适合山区自然环境的民间体育和娱乐活
动。
这些精神层面上的文化现象,构成了土家族的独特心理结构,最能代表土家族
文化的民族特征。
目前,作为土家族文化内核的土家语也在日益走向凋零,使用的
地域逐渐缩小,能听、会说且把土家语作为主要交际手段的人越来越少;随着电影、电视艺术的大众化,传统的土家族歌舞、戏剧也日渐式微。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各级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招商引资模式的出台,作为表演层面的土家族摆手舞、打溜子这类艺术活动逐渐为
作者: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湖南,吉首,416000
土家族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文化成就,它是土家人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表现了土家人深邃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吃苦耐劳、诚恳朴实,英勇顽强、保家卫国,善于学习、与时俱进,这些都是土家族文化精神的精华部分。
同时,由于土家族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又以农耕经济作为主要的
谋生手段,因而,土家族文化中又有许多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的东西,如安土重迁、重农轻商、迷信天地鬼神、安于现状等等,构成了土家族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土家族文化必然面对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使命。
一土家族文化的传承状况
土家族文化体现在物质生产、制度行为和精神心理三个层面上,它们在适应现代生活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作为土家族文化外显层面的物态文化,主要表现在以
竹木器为代表的生产、生活器具,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和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纺织品。
随着金属、塑料产品的批量生产和广泛占领市场,随着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要举措之一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土家族传统的竹木器具使用范围日渐缩小,传统的木匠、椅
181
人们所了解。
二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
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的人口激增与资源短
缺矛盾的凸现,对土家族的自然人文资源、生态环境、传统文化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土家族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现代化进程的标准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深刻、剧烈而又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就当代中国而言,现代化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政治现代化,,现代化,制度、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的现代化。
三是思想和生活现代化,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现代化。
不论是哪一层面的现代化,都蕴含着一个标准化的价值取向,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其次,民族地区消除贫困的巨大压力。
土家族生活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地域比较封闭,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和技术紧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社会普遍贫困,为了改变落后面貌,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当地经济,人们不惜破坏现有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以获得竭泽而渔式的经济增长,达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发达地区的同步。
在这一追赶过程中,传统的、民族的、生态的东西很容易被当作阻碍发展的因素而被抛弃掉,造成消除贫困与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保护间的矛盾。
再次,外来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土家族地区逐渐打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开始与外界发生频繁的交往和接触。
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人员对流的增加和外来信息的大量涌入,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土家族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民族服饰、语言、民居、歌舞、习俗、习惯法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因素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开始蜕变、消失,削弱了土家族群众对自己固有文化的信心。
值得庆幸的是,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出现了难得的机遇。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希望,而且也为包括土家族在内的西部少数民族再造秀美山川、弘扬民族文化带来了福音。
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本民族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风民情进行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人民政府2001年5
月编制的《永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文化理念,即是典型的一例。
这些都对土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设想土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牵涉到宏观经济,,:
(一)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
民族地区首先面临的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问题。
正如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人权首先表现为生存权一样,民族地区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因此,民族地区必须抢抓西部大开发的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民营企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多渠道地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市场
意识,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结合起来,以期通过观念的转变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民族地区逐渐摆脱了贫困,经济得到发展,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是民族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意味着土家族文化的保护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或者只是经
济发展起来以后才需加以关注的事情。
正像发展经济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一样,民族文化的保护更不能先破坏后抢救,因为文化的传承有其特殊性,一旦链条中断就很难再进行恢复。
因此,永顺县政府在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政策时,一定
要确立文化保护的理念,要把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作为各项经济开发的前提和基点。
比如,设立经济开发区对古镇进行改造,绝不能破坏古镇的历史基调和文化风貌;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有文物和文化部门的参与,避免各类有形文化遗产的再度遭受破坏;在旅游景点的开发方面,应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和各类娱乐设施的建设,以保持原有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协调。
(二)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
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多
样化的选择,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这样才能
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家族文化。
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永顺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显然不能再走发达地区或准发达地
182
区的拼资源、拼规模,靠人口的密集和价值取向的趋同去赢利争胜的旧有模式,而
应当瞄准、物色并大力发展那些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新型支柱产业,这就需要借助文化的品牌。
因此,“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借助民族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采用现代经济的准则和方式去运行,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跨民族、跨地区的人
际沟通和较大范围内财富分配的相对均衡,就不失为一种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新路子和好办法。
目前,永顺县政府实施的旅游带动战略是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一种有效模式。
这是因为:首先,旅游业凭借的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业,,而是依靠人———游客的流动去获得市场价值。
民族工艺品和土特产品这些不需要稳定规格和难以批量生产的商品,很难按照集约化产业经营的模式去生产、销售,它只能是高度地方化、民族化的特种产品,人们要想消费这些特
种产品,只能在旅游市场中获得。
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正好为这些不便运输、难以形
成批量的民族土特产品和工艺品提供一个切入市场的机遇。
第三,作为民族旅游业的主要资源———人文资源,植根于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地域性、民族性特征极为明显。
民族旅游就是借助文化的反差,将民族文化市场化和商品化,因而它是一个最稳定、最不害怕竞争的行业。
因此,永顺县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不应当考虑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而应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
这既能带动永顺县经济的全面发展,还为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应对土家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进行认真甄别,对那些与时代精神不相融洽甚至与时代精神完全不合拍的东西,任其经历时代大潮的冲涮,荡涤其阴暗陈腐,以收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对于土家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或虽不是精华但经改造能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独特成分加以有意识地保护。
此外,对土家族文化的不同事项,也应采取“无为”与“有为”并行的态度,如土家族文化中的民居建筑、古镇风貌可以进行积极的开发,但土家族文化中核心部分———民风民俗———却很难进行人为的开发,仅靠政府的宣传提倡,或者是有意识地对政府机关干部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土家日常语、土家山歌、土家摆手舞的专门培训,也未必能收到实效。
因为这类风俗习惯只能散落在偏远的山村,让其以化石般的面貌生长于民间,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三)处理好共性与特色的关系。
由于人类社会具有类的特征,因而各民族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共性
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经过无数文化事项的检验而具有实证性。
但世界各民族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各民族文化之所以具有魅力,关键在于其特殊性。
因此,处理好共性与特色的关系也是民族文化保护与利用这一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轨的进程中,大量的老城区正在缩小甚至日渐消失,“水泥森林”、“玻璃幕墙”已成为城市化的主流,传统的文化理念的被消解与西方强,,,失落感也就随之而“空位”。
当人们回过头来的时候,终于在民俗、民间文化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市场经济、传媒等各种“力”的综合作用下,民俗、民间文化热也就占据了“文化空位”。
然而,在这种民俗、民间文化热中,最可怕的是它的自然的淳朴和粗犷性的消失,代之而起的则是难以容忍的虚假、肤浅和雷同。
各地匆匆忙忙建造起来的许多所谓“民俗村”、民间文化旅游点给人一种虚假的印象;民俗、民间文化大多只在感性的器物层面上下功夫,没有自觉地去追求一种新的文化理念,确立新的文化品味和风格。
体现在这种“热”后面的真正热情则是赚钱的热情。
这种人为炒作起来的所谓民俗、民间文化热并不是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的伟大复兴。
永顺县在制定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的措施时,不能完全依靠在旅游景点建立民俗村和进行歌舞表演、民俗表演的方式来实现。
通过旅游业确定可以保护一部分土家族文化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承、弘扬土家族文化的作用,但民族文化决非通过旅游业就可以得到保护与利用的。
因为表演层面的民风民俗毕竟只是民
族文化的小小侧面,而不是民族文化的全部,而且这部分内容很容易被其他旅游景
点模仿,造成不同景区民风民情表演的趋同化。
土家族文化只能与其特定的环境相伴生,离开了其生长的土壤,土家族文化也就失去了其“本真”。
作为土家族中心的
永顺县,有着大量的包括建筑物、衣食住行类器具和民俗文物在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有形文化,更有着丰富的包括口传历史、表演艺术、风俗习惯、节日及礼仪等在内的无形文化。
如何保护和利用土家族丰富的文化?可以借鉴云南、贵州两省的
一些作法。
云南省为了实现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推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正
在滇西北着手构建民族文化保护村。
贵州则率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并相继要在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聚居区建立新的文化生态博物馆或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这些措施已
183
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永顺县可以考虑在麻岔乡司城村、和平乡双凤村建立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借助政府的力量保护土家族的文化生态,使土家族文化的各个
层面按照其自身的文化逻辑和演化规律顽强地生长于民间,从而保持其原始、古朴、纯真、自然的特殊风貌。
(四)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开发,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其原有的文化生态消失,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其文化的开发利用。
但民族文化的保护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用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襟,有的文化要素,,溪州铜柱、老司城遗迹、王村古建筑、各类工艺品等有形文化和戏剧、音乐、工艺技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无形文化极为壮观、丰富,永顺县各部门比较重视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工作,而且已经突破了“为保护而保护”的单纯文化保护观,确立了“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文化理念,注意到了文化在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尤其是非常重视旅游业在土家族文化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正在着手进行的老司城整体开发、土家族民俗博物馆的改扩建、溪州铜柱馆的建设,不仅是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典范之作,而且也是当前土家族文化保
护与开发的最佳选择之一。
但从长远着眼和从整体思考,这一思路仍然存在着一些隐忧:第一,因土家族的有形文化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遭受严重破坏,目前开展的保护工作依旧停留在重建、修复的思路上,这种不是建立在对历史遗迹原貌保护基础
上的“文化重建”是否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它会不会像那些司空见惯的假古董一样成为一种摆设?第二,资金投入和市场运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完成土家族有形文化的“重建”,但却对其无形文化的传承无可奈何,怎样在如火如荼的现代化背景下保存土家族的无形文化并加以时代性的转换?第三,如何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将永顺县土家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产业,以满足土家族群众的归属心理和外地游客的消费需求?这些问题还有待各部门的进一步的探讨。
处理好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形成了土家族文化开发与利用的正确思路,也就找到了土家族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平衡点。
(五)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家族文化保护、利用的关系。
作为地理环境重要内容之一的生态环境,对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思维特征、审美情趣等等都与地理环
境有着一定的联系。
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些自然因素,仅从文化本身去谈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土家族生活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这里属于我国云贵高原的东部延伸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地方占全境的70%。
境内山峦重叠,河流密布,有山地、河谷、高原、平坝等多种地形,有丰富的植被和动植物资源。
这种山地环境决定了土家族文化属于山地农耕文化类型,自然环境,在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历史岁月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口的不断增多,耕地的不断扩大,导致森林植被资源的急剧减少和土家族文化生态的逐渐变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土家族文化的原生态。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永顺县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土家族家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永顺县应该抓住小溪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机会,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林政管理,实行封山育林,取缔薪炭市场,推广节能措施,搞好全面绿化,为永顺县各民族的文化传承提供一片美丽的天地。
总之,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学科、多种领域的一个综合性大课题,需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共同决策和广泛参与。
只要政府引导、调控得力,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各项措施得当,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一定会取得成效———也就是既完成了民族性维系,又实现了时代性转换。
注:
①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②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③易小明、罗康隆、田茂军《民族文化差异与经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④永顺县志编纂委员会《:永顺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⑤田荆贵《中国土家族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
⑥《土家族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⑦《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岳麓书社1991年出版。
⑧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⑨永顺县人民政府《永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年5月编制(未出版)。
(责任编辑:江寒)
184。